2021秋高二语文新教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同步练习:第三单元检测 含解析

DOC
  • 阅读 5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9 页
  • 大小 78.164 KB
  • 2024-12-28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envi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2021秋高二语文新教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同步练习:第三单元检测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1秋高二语文新教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同步练习:第三单元检测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1秋高二语文新教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同步练习:第三单元检测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3 已有5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9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2021秋高二语文新教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同步练习:第三单元检测 含解析.docx,共(9)页,78.164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da4ae69f42afadd82d56ca4d576f69f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三单元检测(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慎独”是儒家之为儒家的一个重要思想符号。“慎独”之“慎”,本义是“谨”,又有“诚”之义。而“独”则与群相对,意为孤处。“慎独”强调的是,即

使在无人知晓、没有监督的“闲处”,亦即私密情境下,君子依然应怀有敬畏之心,严格自律,克己复礼。生活中有群居与独处两种生存场景,这也就带来了两类伦理空间,前者是群处而公开的(人前),后者则是独处而隐秘的(人后)。群居空间的公共生活,因有礼法的外在

制约,且处在“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严密监视下,加之曾子时代,社会充满“求闻”“求名”的冲动,奉法守礼、循规蹈矩之外,又或“巧言令色”,而刻意“著其善”;而“闲处”则大为不同了,礼法未及,“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又未达,这不啻一个无拘无束、可恣意妄为

的“自由天地”,此时君子或会自律,而小人就恣肆了。曾子所倡导的“慎独”,以突出的“闲居”自持自守,使独处亦如群居一样,这就消解了私人之境的道德风险,从而化独入众,扬弃群、独之异,又超越两者之别,消融“群—独”的分裂与异化,弥合公、私伦理空间的冲突,从而实现“吾道一以贯之

”的伦理圆融。慎独之独,除了上述“闲居”的私处或说私人空间之意外,还指意念的隐秘之境。在此只有意念自感的隐微之境,曾子亦如“闲处”一样要求“慎独”,其意涵朱子有深切的阐释:“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者,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焉。”所谓“审其几”,即不能因己“独知”而忘乎所以

,或着意伪饰,或刻意扭曲。相反,应戒惧审视,精诚其意,一念之际,即必须存诚而去伪,即如曾子所强调的“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追求真诚而纯粹,在灵魂深处“正心直内”。在“独知”之境讲求“慎独”,仍然是很难的。因为如果说“闲居”已属私密,而“独知”的“念虑”之际,则是更进一步的“独”

,是隐之又隐的形而上秘境。它的难以言传,显然是外界不易窥知的,当然也是很难监察的。因此,这种情境下的“慎独”,相较于“闲居”就难上加难,因为它触及了他人无法感知的隐微。季札挂剑①之动人,正因为他坚决践行自己内心的许诺,是完全自愿、自觉而自由的,真正表现出绝对的诚信,充分显现了

高度的精神自律和灵魂纯一。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以及他的绝对的“守约”,就反映并印证了这一精神自律。(摘编自马爱菊《曾子的“慎独”》)材料二“慎独”作为儒家对君子修身的道德要求,目的在于“求道”,服务于当时的体制和礼仪规范,带有时代局限性。而主体性道德人格同样具有时代的特色,并且肩负着时

代的使命和责任。“主体性道德人格具有彻底消解与根绝封建专制主义的历史责任……也担负着超越世俗化、商业文化、消费文化、大众文化的肤浅、平庸、单向度、感官刺激、对精神境界追求的缺失等的价值追求。”②主体性道德人格与“慎独”思想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道德人格的主体性是人作为道德主体的规定性特征。其中,自觉性是主体性的首要要求,体现着道德个体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以及道德行为方面的自主性。同样,“慎独”思想也蕴含着自觉性的要求。《礼记·中庸》说“莫见乎隐,莫显乎

微”,即要求人在独处时要“慎隐”“慎微”,再隐蔽、再细微的地方也要“慎之又慎”“无处而不谨”,能够自觉按照道德要求审慎行事。(2)成为一个自由的具有良好道德人格的主体,其前提是人作为独立个体而存在,不依附于任何外在事物。这种独立不仅表现在外显的行为,还可以表现为一种内隐的心理活动。道德人格的独

立性指向,要求道德个体能够保持思想自由,能够独立判断,并为自身的道德选择负责。“慎独”思想亦是如此,无论是“独处”,还是“独知”,都强调了道德个体独立观察、独立审思自身行为和内心活动的要求。(3)自省视角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培养需要道德主体能够

自察自省,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自己,于外时刻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有悖于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于内反省自己内心是否依然秉持人生价值理想。“慎独”思想强调“己之所不闻不睹”以及“人之所不闻不睹”两种情况,我们都

要谨慎对待。(4)自由目标主体性道德人格和“慎独”思想的最终目标就是达到内心的真诚自由。当道德规范和要求不再单纯依靠外在的约束,而变成内化于心的人生理想和道德自觉,即道德行为的实践源于内心的真诚而不是外在的强制力量,才能够达到相对的道德自由。“慎独”思想要求人既要

在独处时“慎其闲居之所为”,又要对“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谨慎对待,时刻戒慎恐惧,以防止违道的意念和行为出现。(摘编自李文丽、孙峰《“慎独”思想与道德人格主体性的培养》)注①季札挂剑: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出使北方,来到徐国拜访国君,国君对季札的佩剑赞不绝口,流露出喜爱之

情。季札决定在出访任务完成后,将宝剑赠给徐国国君。可是,当季札的出访行程结束时,徐国国君已经去世。季札来到徐国国君墓前祭奠,并解下佩剑,将它挂在墓旁的树上。②肖川《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概念与特征》。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曾

子的“慎独”主张,主要是针对在礼法未及、社会舆论监督又未能到达的“闲处”存在小人恣肆妄为的道德风险。B.季札挂剑的故事表现出季札在意念深处对修身的追求和对至善的企慕,显现出高度的精神自律和灵魂纯一,因而动人。C.“慎独”是儒

家的重要理念,它对君子修身提出具体要求,强调在闲居独处、无人监督时应自觉遵守道德准则。D.当道德规范和要求不再依靠外在的约束,而是变成内化于心的人生理想和道德自觉时,人才能够达到内心的真诚自由。答案D解

析依据材料二,“不再依靠外在的约束”过于绝对。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独知”比“独处”更隐秘,更无法监督,对人的道德修养要求更高,因而在“独知”中“慎独”,是“慎独”的更高境界。B.“慎独”反映了儒家的道德追求,虽然世殊时异,但它并没有过时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仍具有积极意义。C.当代人养成主体性道德人格,可以从朱熹“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者,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焉”的观点中得到借鉴和启示。D.主体性道德人格强调道德行为的实践源于内心的真诚,“慎独”强调心怀敬畏,严格自律,克己复礼,两者的本质是不同的。答案D解析

“两者的本质是不同的”有误。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中关于“慎独”论述的一项是()(3分)A.《后汉书》记载,有人给杨震送礼,杨震拒收。对方说:“暮夜无知者。”杨震答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B.诸葛亮一生谨慎,可在任用马谡这件事上出现

失误,导致街亭失守,给蜀汉的北伐大业带来了不利影响。C.明代大学士徐溥自幼天资聪明,在私塾读书时,从来都不苟言笑;他性格沉稳,举止老成,在朝为官多年,政绩卓著。D.鲁迅年少上学时,某日因故迟到,老师寿镜吾先生告诫他:“以后要早到!”鲁迅便在书桌上刻下一个“早”字来警醒自己。答案A解析B

项谈的是用人失误;C项是总体介绍;D项说的是鲁迅接受老师批评,坚决改正缺点。4.请仿照材料二第(3)(4)处的小标题,给(1)(2)两处各拟一个小标题。(4分)答案示例(1)自觉要求(2)独立指向(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5.请简要梳理

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参考答案①首先明确“慎独”的内涵;②然后将“群居”与“闲处”进行对比,阐述慎独的意义;③接着更进一层,把“闲处”拓展到“独知”,论证“独知”之境中慎独的价值。(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

可酌情给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端午的阳光熊红久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汨罗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国军队已攻破楚都郢,顿时感到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

。当他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吟诵给江边渔父的时候,他就已经决定,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我知道,这是屈子为保留个体纯净最无奈的选择,也是迄今为止,文化祭坛上最高尚的选择。最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汨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

溺死水中。怀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激流的。而那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诗句,留在了岸上,留给了端午。一条江因为成了一个诗人心灵最后的归属地,而永远被世人铭记。一个普通的日子,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

,而内涵充盈。三闾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这个日子,在结束自己肉体生命的同时,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被江水灌洗的灵魂,犹如江面的粼粼波光,刺痛了后人。我知道,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所以,端午节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溯

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一位诗人所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一个诗人的陨落,唤醒了一种文化的崛起,屈大夫生未能拯救楚国,却用死成就了《离骚》。忽然觉得,端午节其实更像是包裹粽

子的苇叶了,它把所有的内容和精髓,密密细细地包藏起来,让我们极具耐心地一层层打开,最后领略到事物的真相。我对端午节的最初认知,完全来自于粽子。那时候的小学课本,还没有涉及“楚辞”或者《离骚》的只言片语,文化不高的母亲也无法给我们讲述端午节的由来,好在粽子并

不因为我们的无知而改变所蕴含的味道。我总会把端午节和甜香黏软的糯米联系起来,这使得整个贫乏的生活,还能透射出星星点点的光亮,就像枯枝间的苞蕾,渗漏出些许隐秘的春意。现在看来,那些夹杂在一年日历中为数不多的能激发我们饮食向往的节日,早已成为精神上抵挡艰难生活的盾牌。从这个意义上

说,我们应该为拥有这些值得回味的生活而向三闾大夫叩谢。对童年而言,这是一个多么充满人情关怀的节日啊!后来知道了屈原和楚怀王,知道了《国殇》和汨罗江,知道了每年这天,人们插艾蒿、吃粽子、竞龙舟,把悲情的怀念渲染成了欢悦的行为,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历史会在很多场合拐出一道弯来,就像屈原投江

时所选择的河泊潭一样——它是汨罗江注入洞庭湖口前的弯曲处。这种弯道,对河流而言,只是改变了水的流向;对三闾大夫而言,却是以生命为笔,填充了历史的章节,引领了情感的走向。许多典故都停泊在河流的弯道,这些远航至此的细节,因为承载了有温度的夙愿,使得坚硬的历史柔软了许多。所以,更多的时候,是生命

的结局让历史的叙述更具悲情。明白了这一点,再品尝粽子时,心情会沉重许多。事情往往是这样,在分享一种传统时,我们更多地关注它所带来的结果,而对于其中蕴含的真谛,却很少探究。因为时空的距离让来源变得愈加缥缈和混沌。好在历史给了我们最好的解决方式,它让时间淡化

了一个国家的破碎的同时,强化了一种品质的高贵。它让我们穿越两千多年的距离,聆听到了一条河流古老的潮汐声。这时的端午,或许更像是一缕阳光,从汨罗江的源头流淌过来,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内心。我知道,有些品格是无法超越的,它更像一面古镜,端放在我们必经

的路口,让人们从历史影像中,找到现实的映像。(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通过写汨罗江因屈原而被人铭记,证明名家名作对于名胜的重要意义,正如苏轼之于赤壁,表明山河与文化血肉相连。B.作者回顾

了对端午节的认知过程,对自己最初只喜欢端午节粽子的浅薄感到惭愧,对世人将悲情渲染成欢悦感到不满。C.屈原为了拯救楚国自沉汨罗江。一个诗人的陨落,成就了一种文化,没有屈原就没有今天的端午节。D.时空的距离让历史变得

缥缈和混沌,因此我们在分享传统文化时,不仅要关注它所带来的结果,更要探究它所蕴含的真谛。答案D解析A项,“证明名家名作对于名胜的重要意义”错误,作者写作的目的并不是谈名家名作与名胜的关系。B项,“惭愧”和“不满”错,文中没有此意。C项,“屈原为了拯救楚国自沉汨罗江”错误,屈原自沉汨罗江

不是为了“拯救楚国”。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引用的“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一句,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屈原在中国文化中的开创性作用。B.文中“它更像一面古镜”一句,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屈原精神在现实

中的意义。C.本文语言意蕴深厚,充满张力,如“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历史会在很多场合拐出一道弯”等。D.文章以“端午”为线索组织材料。叙写端午节的由来,回忆儿时过端午的情景,表达对传统文化和生命意义的认识,

抚今追昔,散而不乱。答案A解析A项,“拟人”手法错误,应该是“借代”。“蓝墨水”代指文化,“汨罗江”代指屈原。这句话的意思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屈原”。8.文章前三段写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4分)参考答案(1)写了屈原在五月初五自沉汨罗江这一事件,点明了屈原与端午节的关系(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由来)。(2)①表现了屈原纯洁高尚的品质,赞颂了屈原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②照应了题目,引发下文关于端午节的感想。9.从全文看,标题《端午的阳光》有几重意义?请简要分析。(6

分)参考答案①它是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的阳光,是照着屈原投江的阳光,是历史的见证。②它是屈原的精神之光、品德之光。③它是端午节的文化之光。屈原的爱国正直,屈原的纯洁、高贵,就像阳光一样照进后人的内心。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10~14题。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父松字乔年。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之上何物?”松异之。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尝从群

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为《学规》俾守之。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日单

车就道,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纳粟赏行,遂受职名。熹始拜命,即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凑。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凡丁钱、和买、役法、榷酤..之政,有不便

于民者,悉厘而革之。于救荒之余,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有短熹者,谓其疏于为政,上谓王淮曰:“朱熹政事却有可观。”庆元二年,沈继祖为监察御史,诬熹十罪,诏落职罢祠,门人蔡元定亦送道州编管。四年,熹以年近七十,申乞致仕,五年,依所请。明年卒,年七十一。熹登第五十年,仕于外者仅九考..,立朝

才四十日。家故贫,箪瓢屡空,晏如也。诸生之自远而至者,豆饭藜羹,率与之共。往往称贷于人以给用,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尝谓圣贤道统之传散在方册,圣经之旨不明,而道统之传始晦。于是竭其精力,以研穷圣贤之经训。所著书皆行于世。熹没,朝廷以其《大学》《语.》

《孟》《中庸》训说立于学官。平生为文凡一百卷,生徒问答凡八十卷,别录十卷。(选自《宋史·朱熹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B

.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C.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D.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答案B解析“南康军”是一个名词,作“知”的宾语,“军”后断开;排除A、C

两项;“兴利除害”是并列短语,关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八卦,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用八个阴阳符号组成八种形式。B.榷酤,古代政府所实行的酒类专卖制度,后来也泛指一切管制酒业取得酒利的措施。C.九

考,当时官员每三年一考绩,故而此处“考”代指三年之意,“九考”即为二十七年。D.《语》,指《论语》,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是重要的儒家经典。答案A解析A项,“八个阴阳符号”错误,应该是“三个阴阳符号”。1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朱熹从小

就聪慧过人,刚能说话并知道天的概念时,便会好奇天的上面是什么。B.朱熹为政有正气,关心百姓民生,颇具远见,但也会招致有些官员同僚的非议。C.朱熹安贫乐道,不因生活的窘迫改变气节,此举与孔子贤徒颜回颇有相通之处。D.朱熹晚年被当时的监察御史构陷了十大罪过,几年之后病死

在狱中,享年七十一岁。答案D解析D项,“病死在狱中”错误,原文“熹以年近七十,申乞致仕,五年,依所请。明年卒”可知朱熹已经退休,是病死在家中。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熹日钩访民隐

,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2)尝谓圣贤道统之传散在方册,圣经之旨不明,而道统之传始晦。参考答案(1)朱熹每天探访民情,巡行境内,乘坐单车,摒弃随从人员,所到之处人们都不知道。(2)他曾说圣贤道统的传续流散在典籍之中,圣贤经书的意旨没有阐明,而道统

的传续也开始湮晦。14.根据文意,简要概括朱熹在学术方面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3分)参考答案①天资聪颖;②广纳贤徒;③刻苦钻研,治学严谨;④亲身实践。解析注意从“学术方面”进行筛选。根据“熹幼颖悟”概括出“天资聪颖”;根据“

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诸生之自远而至者”概括出“广纳贤徒”;根据“竭其精力,以研穷圣贤之经训”概括出“刻苦钻研,治学严谨”;根据“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概括出“亲身实践”。参考译文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他父亲朱松字乔年。朱熹从小就聪慧过

人,刚能够讲话时,父亲指着天告诉他说:“这就是天。”朱熹问道:“天的上面有什么?”朱松认为他很奇异。到他入学跟从老师读书时,老师教他读《孝经》,他看过一遍,就在书上写道:“不能这样,就不能算作一个人。”他曾经和一群小孩

子在沙上玩耍,独自一人端端正正坐着用手指在沙地上画,别人一看,原来是一幅八卦图形。淳熙五年,朱熹被任命为南康军知军。朱熹到任后,为百姓兴利除害。正逢那一年久旱不雨,朱熹重视救济饥荒的处置措施,很多百姓得以保全性命。事情结束后,朱熹奏请朝廷按照规矩奖赏主动献纳粮食救荒的人。

他一有时间便到州郡的学校里去,找一些学生和他们讲论学问。他访求白鹿洞书院的遗址,奏请恢复它的原貌,制定《学规》让人遵守。适逢浙东地区发生大饥荒,宰相王淮上书请求改任朱熹为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当天乘坐单车上路,又因为献纳粮食救荒的人没有推恩行赏,辞去了

这一职务。对纳粮人行赏后,他接受了职任。朱熹刚一拜任,随即写信到其他州郡,招募米商,蠲免他们的商税,等到他来到郡上后,客商的米船已经辐辏而至。朱熹每天探访民情,巡行境内,乘坐单车,摒弃随从人员,所到之处人们都不知道。州县的官吏们害怕他的

严峻作风,有些人甚至自动弃职逃走,于是他所管辖的境内纪律肃然。凡是丁钱、和买、役法、榷酤这一类政事,只要有对百姓不方便的地方,朱熹全部予以改正、革除。每次在救济灾荒之余,他都要按照实际情况规划处置,必定作长久之计。有人诋毁朱熹,说朱熹不好好处理政务,皇帝对王淮说:“恰恰相反,朱熹处

理政务的成绩很可观。”庆元二年,沈继祖任监察御史,诬告朱熹有十大罪过,(皇帝)下诏免掉了朱熹的职务,取消祠官,朱熹的学生蔡元定也被遣往道州编管。庆元四年,朱熹以自己快满七十岁为理由,申请退休,庆元五年,皇上同

意了他的请求。第二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朱熹在考中进士的五十年里,外地做官共有九次,在朝中做官才四十日。家境一向贫寒,以至常常断粮,但他却能安然处之。有的学生从远方来向他请教,他就用豆饭藜汤来招待,并和他们一起吃饭。朱熹常常(需要)开口向别人借钱以维持生活,而如果不

合道义就一分不取。朱熹做学问,大致通过深入探究事物的原理掌握其内在规律,并自我检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他曾说圣贤道统的传续流散在典籍之中,圣贤经书的意旨没有阐明,而道统的传续也开始湮晦。于是,朱熹竭尽精力,深入探究圣贤的思想准则。他所写的书在世上广泛流

传。朱熹死后,朝廷把他对《大学》《论语》《孟子》《中庸》的训解立于学官。朱熹一生写的文章共一百卷,他的学生的问答一共八十卷,还有别录十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①苏轼霜余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颍

②咽。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注①此词作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八月,时苏轼知颍州。欧公,指欧阳修,曾任颍州知州,政绩斐然。②清颍,指颍河,为淮河重要支流。颍州境内有西湖胜景,位于颍河合诸水汇流处。1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霜余已失长淮阔”,写霜降之后河水减退,河身狭长,淮河河面没有了往日壮阔的气势,这是写实。B.“咽”,把水浅声低、水声潺潺说是颍河幽咽悲切。作者移情于景,表现了作者对恩师欧阳修的怀念之情。C.“

佳人”一句写欧阳修当年所作的西湖词依然为后人传唱,欧阳修的为文、为政、为人可见一斑。D.“草头”一句写露珠圆润倏忽而逝,与《琵琶行》中“间关莺语花底滑”所描摹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答案D解析D项说法错误。“草头秋露流珠滑”的意思是:深秋的晚上,已经开始降

下露水,露珠晶莹剔透且圆润光滑,但却不能长存。“间关莺语花底滑”的意思是:音乐声像黄鹂在花下啼鸣婉转流利。“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像“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两者的意境没有异曲同工之妙。16.“

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两句写得委婉深沉,请赏析这两句。(6分)参考答案和我一样谙熟你的人是谁呢?只有这西湖水底的明月。运用拟人手法(或以景结情的手法),用西湖明月之“识翁”代表欧阳修在颍州的功绩,抒发对欧公政事文章的敬仰与崇敬,写自己“识翁”,表达自己与醉翁的深厚情谊,对醉翁的深情缅

怀。最后两句直接抒发对醉翁的崇敬与怀念,但情在其中,含蓄委婉,情深意长。(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屈原列传》中,司马迁为了论证“父母是人的根本”这一观点,举了“,”这一例

子进行了论证。(2)《过秦论》中,作者写陈涉起义,先说陈涉缺乏号召力,然而结果出人意料,“斩木为兵,揭竿为旗,,”。(3)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意思与之相近的两句是“

,”。答案(1)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如果说大凉

山的脱贫攻坚是的话,“悬崖村”就好比是“”,是声名远播又极难攻下的贫困的顽垒!“悬崖村”早已经是一个不需要注释的地方了,倒是它一直沿用至今的名字——阿土勒尔村——正在逐渐被人们遗忘。几乎是在一夜之间,“

悬崖村”就成了阿土勒尔村的代名词。阿土勒尔村,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支尔莫乡的一个自然村,距昭觉县城72公里的距离,常住居民有差不多100多户、480多人,辖牛觉社、特土社、勒尔社和古曲洛社四个农牧服务社。村子坐落在海拔628米到2300米的山坳中。昔日,外人入村、村民外出,必须上下落差8

00米的悬崖峭壁、踩过12段218级藤梯,故得大号“悬崖村”。“诗仙”李白曾惊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惊世之语,也可形容大凉山中的这个“悬崖村”。孩子们每进出一趟,战战兢兢,扶贫干部们每翻越一次,犹如在走了一遭。抬头是悬崖峭壁,低头是万丈深渊,真是进退维

“谷”呀!18.下列选项中与文中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欧沙是在这片草原上出生和长大的,他的身上有着草原牧人最优秀的那些品质,其中包括善良、宽厚、风趣和幽默——当然,他肯定不是最幽默的牧人。B.在人类将牛羊——显然,现在

只有牛了——赶往冬季草场之后的漫长冬季,当严寒来袭,而狼面临食物短缺时,是那些老鼠养活并延续着狼族群的血脉。C.那天——2018年8月3日午后,从多彩河谷前往达森草原的索布察耶,翻过海拔4760米的干卡贡玛垭口,见到这片草原时,我就想,要能住在这里就好了。D.我不知道欧沙留胡

子是否与索南达杰有关,因为,我知道,在可可西里奔走时,索南达杰也留着胡子,而且,曾一度也是大胡子。——我能喝杯咖啡吗?答案C解析文中的原句破折号,标示解释说明。A项,标示语意的转折;B项,标示语意的递进;C项,标示解释说明;D项,标

示话题转换。19.为使文段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请选择最恰当选项,填写在文段的横线上()(3分)①鬼门关②腊子口③长征路A.③①②B.②③①C.①②③D.③②①答案D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3分)参考答案距昭觉县城72公里,常住居民有100多户、480多

人,共有辖牛觉社、特土社、勒尔社和古曲洛社四个农牧服务社。(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民间素有“今年冬令进补,明年三春打虎”之说。一到冬季,很多人会选择一些温补的食物来抵御寒冷。但专家提醒,人的情况不同,①,有

人适合清补,有人适合温补,有人适合大补或小补,盲目进补的效果往往比较差。在网络短视频中,有人倡议多喝热粥,如红枣芝麻粥、腊八粥、小米麦仁粥,认为这三种热粥营养丰富,有助于增加热量和营养。②,但它作为唯一的进补策略显然不行,水果、蔬

菜、肉类的进补同样重要。对于冬季进补,切忌一种极错误的做法:无病乱补。如果身体状况良好,③,如果以预防疾病为由,胡乱在饮食中添加过多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会增加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易诱发心血管疾病。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

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参考答案①进补的策略也应不同②多喝热粥没有错(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③就没有必要进补(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22.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

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5个字。(5分)参考答案第一段:冬季进补食物不可盲目。第二段:多喝热粥不是唯一进补策略。第三段:不要无病乱补。(答出一句给1分,答出两句给3分,答出三句给5分。意思对即可)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在中华

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中,在方兴未艾的新时代,从来不乏忠贞爱国之士。无论是“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精忠报国”的岳飞,还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或是“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的夏明翰、“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陈祥榕……他们在紧要关头,总能挺身而出,甚至不惜以生命践行自己的选择。他们身上,有攻坚克难、奋勇前进的勇气,更有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绵延不绝的因子。复兴中学准备举行以“我和我英雄的祖国”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材

料内容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感受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写作指导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1)审材料。材料聚焦于“爱国主义”,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列举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中的爱国之士,如屈原、岳飞、

林则徐、谭嗣同、夏明翰、陈祥榕,结合这些爱国志士的诗句或名言来展现他们的爱国精神。屈原关注天下苍生,岳飞、林则徐、谭嗣同、夏明翰体现的是为国献身、不计个人得失的崇高精神,烈士陈祥榕的宣言则是表达对祖国的赤诚而单纯的热爱

之情。第二部分是对爱国志士精神的进一步解读,“有攻坚克难、奋勇前进的勇气,更有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绵延不绝的因子”,而“绵延不绝”则意味着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要结合自己的感悟与思考,积极深入思考爱国主义的内涵、历史价

值和当代意义,将“爱国主义”与自己作为青年的担当、与实现中国梦的奋斗相联系。(2)审任务。复兴中学准备举行以“我和我英雄的祖国”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感受与思考。情境:复兴中学

举行以“我和我英雄的祖国”为主题的征文活动。主题:“我和我英雄的祖国”,学生不但要展现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涌现出来的诸多英雄的爱国精神,还要展现这种精神在当下的意义和传承。参考立意:①穷达皆为国,“奋斗”荐轩辕;②家国情怀,责任担当;③清澈的爱

,只为中国;④弘扬英雄主义,为国家立心,为民族铸魂。

envi的店铺
envi的店铺
欢迎来到我的店铺
  • 文档 138675
  • 被下载 7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