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第十一周(写作精美语段+易重复使用的成语+美文阅读)-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晨读记背积累(统编版)

DOC
  • 阅读 9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2 页
  • 大小 25.562 KB
  • 2024-12-23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envi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晨读第十一周(写作精美语段+易重复使用的成语+美文阅读)-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晨读记背积累(统编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晨读第十一周(写作精美语段+易重复使用的成语+美文阅读)-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晨读记背积累(统编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晨读第十一周(写作精美语段+易重复使用的成语+美文阅读)-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晨读记背积累(统编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4 已有9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2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晨读第十一周(写作精美语段+易重复使用的成语+美文阅读)-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晨读记背积累(统编版).docx,共(12)页,25.562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d7d228665942b672e6d47db57678de4b.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晨读记背积累(统编版)晨读精粹第十一周写作精美语段+易重复使用的成语+美文阅读【作文素材精美语段】1.往事再美好,都已经尘封。人生如寄,一切都将过去,没有人能在岁月的苍穹里划一道不灭的痕迹。不管你是意气风发,

还是平淡落寞,都将被收罗在历史的尘埃中。流云过千山,本就一场幻梦。(延参法师)【适用主题】豁达,不计较,往事如风2.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得那么好,但也不会像你想象得那么糟。我觉得人的脆弱和坚强都超乎自己的想象。有时,我可能脆弱得一句话就泪流满面;有时,也发现自己咬着牙走了

很长的路。(莫泊桑)【适用主题】坚强,坚韧3.许多年来,我问过无数人的故乡何在,大都不知所云。故乡于很多人来说,是必须要扔掉的裹脚布;仿佛不遗忘,他们便难以飞得更高走得更远。而我,若干年来却像一个遗老,总是沉浸在往事的泥淖中,在诗酒猖狂之余,常常失魂落魄地站成了一段乡愁。(野夫)【

适用主题】故乡,乡愁4.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鲁迅)【适用主题】默默奋斗,拒绝冷漠,身体力行5.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生亦

是,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如果你等待别人从外打破你,那么你注定成为别人的食物;如果能让自己从内打破,那么你会发现自己的成长相当于一种重生。(李嘉诚)【适用主题】压力和动力,自我打破(革新)6.终于明白,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那些

邀约好同行的人,一起相伴雨季,走过年华,但有一天终究会在某个渡口离散。红尘陌上,独自行走,绿萝拂过衣襟,青云打湿诺言。山和水可以两两相忘,日与月可以毫无瓜葛。那时候,只一个人的浮世清欢,一个人的细水长流。(白落梅)【适用主题】独立,活出自我7.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

,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史铁生)【适用主题】铭记8.今生今世,我最忘情的哭有两次。一次在我生命的开始,一次在你生命的告终。第一次我不会记得,是听你说的

;第二次你不会晓得,我说也没用,但两次哭声的中间啊!有无穷无尽的笑声,一遍一遍又一遍,回荡了整整三十年,你都晓得我都记得。(余光中)【适用主题】真情,感恩9.浮世喧嚷,浊尘蔽目。人若不能克己行事,持清定之心,势

必早晚都会成为盲心人。行存于世悲哀度日却全然不知。知足,知爱,才能知生命的朴质本源。人心都满是破洞。洞外是暖腻的浮光,洞内是隐忍的真相。(王臣)【适用主题】自律,知足10.天下有两种人。比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

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到最后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人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不过事实却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钱钟书)【适用主题】悲观和乐观,希望11.智慧可

以大致分两种。一种是智慧是达芬奇式的智慧,无所不包。达芬奇画过画,教过数学,研究过人体解剖,设计过不用手纸的全自动抽水马桶。另外一种智慧是集中式的智慧,比如那个写《时间简史》的教授。他全身上下,只有两个

手指能动,只明白时间隧道和宇宙黑洞。(冯唐)【适用主题】智慧,全才和偏才12.人生没有真正的绝望。树,在秋天放下了落叶,心很疼,可是整个冬天,它让心在平静中积蓄力量。春天一到,芳华依然。只要生命还握在手心,人生就没有

绝望。一时的成败得失对于一生来说,不过来了一场小感冒。心若累了,让它休息,灵魂的修复是人生永不干枯的希望。(星云大师)【适用主题】希望,乐观13.文学和科学相比,的确没什么用处,但文学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教育也如此,所

谓的分数、学历、甚至知识都不是教育本质,教育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雅斯贝尔斯)【适用主题】有用和无用,教育14.当你老了,回顾一生,就会发觉:什么时候出国读书,什么时候决定做第一份职

业、何时选定了对象而恋爱、什么时候结婚,其实都是命运的巨变。只是当时站在三岔路口,眼见风云千樯,你作出选择的那一日,在日记上,相当沉闷和平凡,当时还以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陶杰)【适用主题】选择15.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塞纳河,她把我们的一颗心分作两边,左岸柔软,右岸

冷硬;左岸感性,右岸理性。左岸住着我们的欲望,期盼,挣扎和所有的爱恨嗔怒,右岸住着这个世界的规则在我们心里打下的烙印——左岸是梦境,右岸是生活。(辛夷坞)【适用主题】感性和理性,理想和现实16.打开几个网页,关掉,一天过去了。打开无数个

网页,关掉,一辈子过去了。我现在要做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了:若非必要,以后一定少上网。我热爱生活,并且喜欢安静,我更想坐在阳台上读几本书,懒洋洋地过一上午,而不是坐在电脑前,与世界抱成一团。(熊培云)【适用主题】人格独立,拒绝喧嚣17.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

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龙应台)【适用主题】离别(送别),真情18.知识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的年代。所谓不理智的年代,就是伽利略低头认罪,

承认地球不转的年代,也是拉瓦锡上断头台的年代;是茨威格服毒自杀的年代,也是老舍跳进太平湖的年代。我认为,知识分子的长处只是会以理服人,假如不讲理,他就没有长处,只有短处,活着没意思,不如死掉。(王小波)【适用

主题】理性(理智),生不逢时19.人的一生,有三次死亡。第一次是当你的心脏停止跳动的时候,你在生物学上被宣告了死亡;第二次是当人们穿着黑衣出席你的葬礼的时候,你被从社会关系的角度上宣告了死亡;而第三次死亡是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把你忘记的时候,你就真正地死去了。从此,这个世界再也没有你的

痕迹,整个宇宙和你无关。(佚名)【适用主题】生与死,价值(意义)20.我走过的山路是徐霞客曾经留宿过的,我走过的关隘是六国曾经逡巡而不敢前的,我驻足远眺的城楼是于谦曾经坚定守卫过的,我现在能驰骋由缰的西北草原是霍去病曾经为之而奋战过的,我还能吃到苏轼当年手不停箸

的红烧肉,我还能饮到太白当年举杯邀月的花间美酒,我还能在众多浩劫后读到前人的筋骨血肉,我还能在大喜大悲后脱口而背出一句他们曾经用来形容自己的爱恨离愁。这片土地留给我们后人最大的礼物应该就是这么两件了吧,一件是

历史,一件是文化,前者可鉴世,后者可润心。(佚名)【适用主题】历史,(传承)文化,滋润心灵【易重复使用的成语】【安居乐业】安定地生活,愉快地从事自己的职业。不能用作“人民的生活安居乐业”。【遍体鳞伤】遍,全部。鳞,鱼鳞,这里指伤痕布

满全身,像鱼鳞一样密。形容伤势严重。不能用作“浑身被打得遍体鳞伤”。【不虞之誉】虞,预料。出乎意料的称赞。不能用作“没有想到却受到了不虞之誉”。【当务之急】指当前急需办理的事情。不能用作“目前的当务之急”。【方兴未艾】方,正在。兴,兴起。艾,停止。形

容事物正在蓬勃发展,一时不会停止。不能用作“正方兴未艾”。【感激涕零】涕,泪。零,落。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形容非常感激。不能用作“感激涕零得流下了眼泪”。【耿耿于怀】耿耿,心里有事。事情(多为令人牵挂的或不愉快的)在心里,难以排解。不能用作“心里一直

耿耿于怀”。【恍然大悟】恍然,猛然醒悟的样子。悟,明白,觉醒。突然间一切都明白了。不能用作“我心里突然觉得恍然大悟了”。【接踵而至】踵,脚后跟;接踵,一个跟着一个。形容很多人接连而来。不能用作“接踵而至地闯进来”。【孑然一身】指孤单一人。前不能加“独自”。【津津乐道】津津,

兴味很浓的样子。指饶有兴味地说个不停。不能用作“津津乐道地说”。【刻骨铭心】刻在骨头上或心里。比喻感念深刻,永难忘记。不能用作“令人难忘的教训刻骨铭心”。【历历在目】一个一个清清楚楚地呈现在眼前。不能用作“往事历历在目地出现在眼前”。【满腹经纶】经纶,原指整理过的丝缕,引申为治国或办事的能

力。形容人很有学问或富有政治才能。不能用作“胸怀满腹经纶的才学”。【扪心自问】扪,摸。摸着胸口自问,指自我反省。形容心地坦然,光明正大。不能用作“扪心自问地自责”。【南柯一梦】指一场虚幻的梦或一场空欢喜。不能用作“一场南柯一梦”。【难言之隐】隐,隐情。深藏于内心难以

说出口的隐情。不能用成“难言之隐的苦衷”。【破天荒】比喻从未有过的事情第一次出现。不能用作“破天荒的第一次”。【忍俊不禁】忍俊,含笑。不禁,禁不住,抑制不住。指忍不住要发笑。不能用作“忍俊不禁地笑了”。

【任重道远】负担沉重,路程遥远。比喻责任重大,需要长期艰苦奋斗。不能用作“任重道远的责任”。【如芒在背】芒,芒刺。好像芒刺扎在背上。形容惶恐不安。不能用作“好像如芒在背”。【生灵涂炭】生灵,指百姓。涂炭,沼泥和炭火,比喻困苦的境地。

指社会混乱时期老百姓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不能用作“使我国人民生灵涂炭”。【妄自菲薄】过分地看轻自己。不能用作“妄自菲薄你自己”。【闻名遐迩】遐,远。迩,近。远近都闻名。形容名声很大。不能用作“海内外闻名遐迩”。【相形见绌】相形,互

相比较。绌,缺陷,不足。跟另一个人或事比较起来显得远远不如。不能用作“显得相形见绌”。【贻笑大方】大方,内行,专家。让内行笑话。不能用作“让人贻笑大方”。【芸芸众生】佛教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一般也用来指众多的普通百姓。不能用作“众多的芸芸众生”。【责无旁贷】责,责任。贷,推卸。自身负

有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不能用作“责无旁贷的责任”。【真知灼见】灼,明白透彻。指正确透辟的认识和见解。不能用作“提出真知灼见的意见”。【众所周知】周,普遍、全。大家都知道。不能用作“这是大家众所周知的”。【自惭形秽】惭,惭愧。

秽,丑陋,肮脏。原指自己因为容貌风度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后泛指自愧不如别人。不能用作“感到自惭形秽”。【美文阅读】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学季羡林“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学”,多少年来我曾反复思考过这个问题。我曾一度得

到两个截然相反的答案:一个是最好不要再上大学,“知识越多越反动”,我实在心有余悸。一个是仍然要上,而且偏偏还要学现在学的这一套。后一个想法最终占了上风,一直到现在。我为什么还要上大学而又偏偏要学现在这

一套呢?没有什么堂皇的理由。我只不过觉得,我走过的这一条道路,对己,对人,都还有点好处而已。我搞的这一套东西,对普通人来说,简直像天书,似乎无补于国计民生。然而世界上所有的科技先进国家,都有梵文、巴利文以及佛教经典的研究,而且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这一套冷僻的东西与先进的科学技术之间,真似乎有某种联

系。其中消息耐人寻味。我们不是提出了弘扬祖国优秀文化,发扬爱国主义吗?这一套天书确实能同这两句口号挂上钩。我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日本梵文研究的泰斗中村元博士在给我的散文集日译本《中国知识人の精神史》写的序中说到,中国的南亚研究原来是相当落后的

。可是近几年来,突然出现了一批中年专家,写出了一些水平较高的作品,让日本学者有“攻其不备”之感。这是几句非常有意思的话。实际上,中国梵学学者同日本同行们的关系是十分友好的。我们一没有“攻”,二没有争,只是坐在冷板凳上辛苦耕耘。有了一点成绩,日本学者看在眼

里,想在心里,觉得过去对中国南亚研究的评价过时了。我觉得,这里面既包含着“弘扬”,也包含着“发扬”。怎么能说,我们这一套无补于国计民生呢?话说远了,还是回来谈我们的本题。我的大学生活是比较长的:在中国念了4年,在德国哥廷根大学又念了

5年,才获得学位。我在上面所说的“这一套”就是在国外学到的。我在国内时,对“这一套”就有兴趣,但苦无机会。到了哥廷根大学,终于找到了机会,我简直如鱼得水,到现在已经坚持学习了将近六十年。如果马克思不急于召唤我,我还要坚持学下去的。如果想让我谈一谈在上大学期间我收获最大的是什么,那是并不困难的。在德

国学习期间有两件事情是我毕生难忘的,这两件事都与我的博士论文有关联。我想有必要在这里先谈一谈德国的与博士论文有关的制度。当我在德国学习的时候,德国并没有规定学习的年限。只要你有钱,你可以无限期地学习下去。德国有一个词儿是别的国家没有的,这就是“永恒的大学生”。德国大

学没有空洞的“毕业”这个概念。只有博士论文写成,口试通过,拿到博士学位,这才算是毕了业。写博士论文也有一个形式上简单而实则极严格的过程,一切决定于教授。在德国大学里,学术问题是教授说了算。德国大学没有入学考试。只要高中毕业,就可以进入任何大学。德国学生往往是先入几个大学,过了一

段时间以后,自己认为某个大学、某个教授,对自己最适合,于是才安定下来。在一个大学,从某一位教授学习。先听教授的课,后参加他的研讨班。最后教授认为你“孺子可教”,才会给你一个博士论文题目。再经过几年的努力,搜集资料

,写出论文提纲,经教授过目。论文写成的年限没有规定,至少也要三四年,长则漫无限制。拿到题目,十年八年写不出论文,也不是稀见的事。所有这一切都决定于教授,院长、校长无权过问。写论文,他们强调一个“新”字,没有新见解,就不必写文章。见解不论大小,唯新是图。论

文题目不怕小,就怕不新。我个人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只有这样,学术才能“日日新”,才能有进步。否则满篇陈言,东抄西抄,饾饤拼凑,尽是冷饭,虽洋洋数十甚至数百万言,除了浪费纸张、浪费读者的精力以外,还能有什么效益呢?我拿到博士论文题目的过程,基本

上也是这样。我拿到了一个有关佛教混合梵语的题目,用了三年的时间,搜集资料,写成卡片,又到处搜寻有关图书,翻阅书籍和杂志,大约看了总有一百多种书刊。然后整理资料,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写出提纲,最后写成文章。我个人心里琢磨:怎样才能向教授露一手儿呢?我觉得,那几千张卡片,虽然

抄写时好像蜜蜂采蜜,极为辛苦;然而却是干巴巴的,没有什么文采,或者无法表现文采。于是我想在论文一开始就写上一篇“导言”,这既能炫学,又能表现文采,真是一举两得的绝妙主意。我照此办理。费了很长的时间,写成一篇相当长的“导言”。我自我感觉良好,心里美滋滋的,认为教授一

定会大为欣赏,说不定还会夸上几句哩。我先把“导言”送给教授看,回家做着美妙的梦。我等呀,等呀,终于等到教授要见我,我怀着走上领奖台的心情,见到了教授。然而却使我大吃一惊。教授在我的“导言”前画上了一个前括号,在最后画上了一个后括号,笑

着对我说:“这篇导言统统不要!你这里面全是华而不实的空话,一点新东西也没有!别人要攻击你,到处都是暴露点,一点防御也没有!”对我来说,这真如晴天霹雳,打得我一时说不上话来。但是,经过自己的反思,我深深地感觉到

,教授这一棍打得好,我毕生受用不尽。第二件事情是,论文完成以后,口试接着通过,学位拿到了手。论文需要从头到尾认真核对,不但要核对从卡片上抄入论文的篇、章、字、句,而且要核对所有引用过的书籍、报刊和杂志。要知道,在三年以内,我从大学图书馆,甚至从柏林的普鲁士图书馆,借过大

量的书籍和报刊,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当时就感到十分烦腻。现在再在短期内,把这样多的书籍重新借上一遍,心里要多腻味就多腻味。然而老师的教导不能不遵行,只有硬着头皮,耐住性子,一本一本地借,一本一本地查,把论文中引用的

大量出处重新核对一遍,不让它发生任何一点错误。后来我发现,德国学者写好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在读校样的时候,都是用这种办法来一一仔细核对。一个研究室里的人,往往都参加看校样的工作。每人一份校样,也可以协议分工。他们是以集体的力量,来保证不出错误。这

个法子看起来极笨,然而除此以外,还能有“聪明的”办法吗?德国书中的错误之少,是举世闻名的。有的极为复杂的书竟能一个错误都没有,连标点符号都包括在里面。读过校样的人都知道,能做到这一步,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德国人为

什么能做到呢?他们并非都是超人的天才,他们比别人高出一头的诀窍就在于他们的“笨”。我想改几句中国古书上的话:德国人其智可及也,其笨(愚)不可及也。反观我们中国的学术界,情况则颇有不同。在这里有几种情况:中国学者博闻强记,世所艳称。背诵的本领更令人吃惊。过去有人能背诵四书五经,

据说还能倒背。写文章时,用不着去查书,顺手写出,即成文章。但是记忆力会时不时出点问题的。中国近代一些大学者的著作,若加以细致核对,也往往有引书出错的情况。这是出上乘的错。等而下之,作者往往图省事,抄别人的文章时,也不去核对,于

是写出的文章经不起核对。这是责任心不强、学术良心不够的表现。还有更坏的就是胡抄一气。只要书籍文章能够印出,哪管它什么读者!名利到手,一切不顾。我国的书评工作又远远跟不上。即使发现了问题,也往往“为贤者讳”,怕得罪人,一声不

吭。在我们当前的学术界,这种情况能说是稀少吗?我希望我们的学术界能痛改这种极端恶劣的作风。我上了9年大学,在德国学习时,我自己认为收获最大的就是以上两点。也许有人会认为这卑之无甚高论。我不去争辩。我现在已年届耄耋,如果年轻的学人不弃老朽,问我有什么话要对他们讲,我最想讲的就

这两点。

envi的店铺
envi的店铺
欢迎来到我的店铺
  • 文档 138675
  • 被下载 7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