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真题历史》2017年上海市中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DOC
  • 阅读 3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7 页
  • 大小 640.542 KB
  • 2024-12-20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envi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中考真题历史》2017年上海市中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中考真题历史》2017年上海市中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中考真题历史》2017年上海市中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4 已有3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7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中考真题历史》2017年上海市中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共(17)页,640.542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d6af95c243799e7bb989ea180c4a715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17年上海市中考历史试题I.闭卷部分(共40分答题时间20分钟)一1.瞻其貌、听其言,不如观其行、察其果。观察下列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孔子像,回答问题。1.上列图像创作的先后顺序是(用字母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孔

子生活的时代,中华文明的主要特征是A.封邦建国、制礼作乐B.社会变革、百家争鸣C.帝国分裂、民族交融D.帝国鼎盛、开放包容3.孔子针对他所处时代的社会问题,主张A.为政以德,以礼治国B.道法自然,无为而治C.民贵君轻,施行仁政D.君主集权,以法驭民4.上列孔子像

共同的形象特征是A.身着官服B.眉清目秀C.作揖行礼D.仙风道骨5.不同历史时期的孔子形象具有共同特征,从文化视角看,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BCDA2.B3.A4.C5.后世画家对前人的模仿;人们对孔子形象的普遍认同;人们对中国儒家文化的认同及儒家创始人的尊崇等(任答一项即可)【解析】【1

题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孔子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根据历史发展的顺序,隋唐五代之后,是宋(北宋、南宋)、元、明、清。因此填写BCDA。【2题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生活春秋后期;而我国春秋战国

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因此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3题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政治上为政以德,以礼治国。选项A符合题

意;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民贵君轻,施行仁政,是孟子的思想;主张君主集权,以法驭民的是法家思想;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4题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像共同的形象特征是眉清目秀。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5题详解】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不同历史时期的孔子形象具有共同特征,从文化视角看,说明了人们对中国儒家文化的认同及儒家创始人的尊崇等。二2.图像中的历史,画内有意,画外有音。下图为1942年美国战争信息署制作的明信片,题为《THEUNITEDNATIONSFIGHTFOR

FREEDOM》(各国联合,为自由而战)。观察图片,回答问题。1.标题中的“自由”当指A.争取美利坚民族统一B.确立合众国联邦政体C.废除美国黑人奴隶制D.反抗法西斯残暴统治2.“各国联合”指的是A.国际联盟的建立

B.三国同盟的缔结C.“华盛顿体系”的确立D.《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3.明信片中,中华民国国旗置于第一排,反映了美国政府A.重视中国在亚洲战场的作为B.认为中华民国已是世界强国C.赞赏中共全民族抗战的主张D.认定中国已获得抗战主动权4.美国战争信息署发行该明信片的主要目的当是A.下达作战动员命

令B.扩大影响鼓舞士气C.筹集军费制造军械D.增加邮政资费收入5.有人推测,当时德国纳粹分子看到这张明信片后会非常恐惧。你觉得呢?结合史实解释你的回答。6.这时期,苏联发行了一系列如下图题材的海报。据此判断苏

联对于美国“各国联合,为自由而战”这一号召持怎样的态度?【答案】2.D3.D4.A5.B6.同意德国纳粹分子忌惮明信片的传播效应会增强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力量。如答“不同意。因为1942年的纳粹德国实力强大,未露败相”。7.积极响应/支持【解析】【2

题详解】根据题干信息“1942年美国战争信息署制作的明信片,题为《THEUNITEDNATIONSFIGHTFORFREEDOM》(各国联合,为自由而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2年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签署

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因此标题中的“自由”当指反抗法西斯残暴统治。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3题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2年26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各国联合”指的是《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选项D符

合题意;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4题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明信片中,中华民国国旗置于第一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材料反映了美国政府重视中国在亚洲战场的作为。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5题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美国战争信息署发行该明信片的主要目的扩大影响鼓舞士气,抗击法西斯。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6题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德国纳粹分子看到这张明信片后会非常恐惧;同意这一观点,因为德国纳

粹分子忌惮明信片的传播效应会增强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力量。【7题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苏联发行了一系列抗击法西斯题材的海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对于美国“各国联合,为自由而战”这一号召持支持的态度。三3.科技:无谓福祸,惟人善使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①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成

功改良蒸汽机,②实现了人类生产技术史上的一次巨大飞跃,人类进入蒸汽时代。③19世纪70年代,实用的发电机和电动机先后诞生。④20世纪后,电力成为占统治地位的能源,人类进入电气时代。1.材料中属于对历史主观认识的

是(填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人们普遍认为:科技的发展为人类社会带来了经济和政治领域的变革,深刻影响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将下列佐证上述观点的选项,分别填入表

格。(每空格填一个字母)A.工厂制度B.科学理念的提升C.电话的出现与普及D.协作意识的强化E.德国统一F.城市化进程加速G.农业机械化的推广H.俄国农奴制改革(1)推动经济变革(2)推动政治变革(3)影响生活方式(4)影响思维方式3.科技的进步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无负面影响?简要解释你的回

答。【答案】3.②④(全部答对)4.(1)AG(2)EH(3)CF(4)BD5.有环境污染/军火生产用于战争/贫富分化等(任举一例即可)(如答“科技本身无所谓对错,关键是人在科技发明和应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可得分)【解析】【3题详解】根据题干选项“材料中属于对历史主观认识”,是人们认识历史过程中主观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②实现了人类生产技术史上的一次巨大飞跃,人类进入蒸汽时代。④20世纪后,电力成为占统治地位的能源,人类进入电气时代。选项②④符合

题意;①③是客观史实,不符合题意。因此填写②④【4题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技的发展为人类社会带来了经济和政治领域的变革,深刻影响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如(1)推动经济变革的有A.工厂制度、G.农业机械化的推广。(2)推

动政治变革有E.德国统一、H.俄国农奴制改革。(3)影响生活方式的有C.电话的出现与普及、F.城市化进程加速。(4)影响思维方式有B.科学理念的提升、D.协作意识的强化。【5题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技的进步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等。四4.理想与现实的激荡,筑就了变革的历程。阅读

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第一条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第十七条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除非当合法认定的公共需要所显然必需时,且在公平而预先赔偿的条件下,任何人的财产不得受到剥夺。——摘自《人

权宣言》(1)《人权宣言》颁布时A.巴黎人民己攻占巴士底狱B.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已经建立C.法兰西第一帝国已告成立D.法军在普法战争中宣告失利(2)《人权宣言》的思想直接源自A.种姓制度B.人文主义C.启蒙思想D.社会主义材料二:法国大革命期间,有革命者认为:“一切罪恶都是囤积居奇

者造成的,唯一的补救办法是断头台。正如不能宽恕较大的商人一样,也不能宽恕卖胡萝卜的商人。”——据沈炼之《法国历史简编》整理(3)材料二中革命者的观点是对《人权宣言》的A.遵循B.完善C.超越D.颠覆材料三:第537条除法律规定的限制外,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第545

条任何人不得被强制出让其所有权:但因公用,且受公正并事前的补偿时,不在此限。——摘自《拿破仑法典》(4)①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三,指出其内容上的一致之处。②获得这种“一致”的历史过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答案】(1)A(2)C(

3)D(4)①都涉及私有财产的保护。②先进思想理论的实践,需要依托法律的保障。【解析】【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89年7月14日,巴黎民众攻占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开始;8月,制宪议会通过了《人权宣言》。选项A符合

题意,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开始的“启蒙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法国大革命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1789年8月,制宪议会通过了《人权宣言》,宣告了人权、法治、自由、分权、平等和保护私有财产权等基本原则。因此《人权宣言》

的思想直接源自启蒙思想。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3)根据材料二“一切罪恶都是囤积居奇者造成的,唯一的补救办法是断头台。正如不能宽恕较大的商人一样,也不能宽恕卖胡萝卜的商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权宣言》体现人权、法治

、自由、分权、平等和保护私有财产权等基本原则。由此革命者的观点是对《人权宣言》的颠覆。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4)①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则材料内容上的一致之处,是都涉及私有财产的保护。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获得这种“保护私有财产的一致”的历史过程,给了我们的启示,是先进思想理论的实践,需要依托法律的保障。II.开卷部分(共60分答题时间40分钟)一5.国史由家史织就;家史是国史缩影。下列引文出自作家任溶溶《我也有过

小时候》,阅读后回答问题。1.任溶溶家族“其始祖都来自浙江金华,是南宋时逃难到广东落户的”。如果这里的“南宋”是指南宋末年,“逃难”是指逃避战乱,则战事当来自A.宋与辽B.宋与夏C.宋与金D.宋与元2.任溶溶的童年基本上是在广东度过的,“我也身为做一个广东人而

自豪”,因为“广东出了孙中山等革命人物”。孙中山的革命功绩是A.主持洋务运动B.开展维新变法C.建立中华民国D.发动五四运动3.“从抗战一开始我就回到上海”,任溶溶所说的“抗战一开始”意指“七七事变”。其实,今天认为抗日战争的爆发始于七七事变的A.五年前B.六年

前C.七年前D.八年前4.任溶溶说“(我)在上海读中学,读大学,参加工作”“我为我是个上海人感到自豪”。请你运用上海近代以来的史实替他说上三条理由。(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5.D6.C7.B8.可从宏观层面表达,如上海是中国革命的基地;上海是中国近代最大的工业、商业、

金融业和航运业中心;上海是英雄辈出的城市,涌现出陈化成、谢晋元等民族英雄;上海是中国近代文化的发源地;上海是国际大都市等。也可从具体史实方面陈述,如鸦片战争中,民族英雄陈化成殉国于吴淞炮台;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了规模最大的企业江南制造局;民国时期出现先施、永安等大型百货公司;新文化运动时期,

陈独秀在上海创刊《青年杂志》;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等。如宏观与具体史实有交叉重复,取具体史实计分。【解析】【5题详

解】根据题干信息“南宋末年,‘逃难’是指逃避战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因此战事当来自“宋与元”。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6题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孙中山的革命功绩”,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与孙中山不符,不符合题意,故选C。【7题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今天认为抗日战争的爆发始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而“七七事变”发生在1937年。因此选项B符合题意;选

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8题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上海近代以来的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为我是个上海人感到自豪”的三条理由,(1)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上海是中国革命的基地;(2)上海是中国近代最大的工业、商业、金融业和航运业中心;(3)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

在上海创刊《青年杂志》等。【点睛】解答第一问的关键是识记南宋末年的战事。解答第二问的关键是识记孙中山的革命功绩。解答第三问需要识记抗日战争的爆发的标志。解答第四问的关键是认识上海人感到自豪的原因。二6.歌曲是疑

炼的情感,流行是群体的选择,它们共同投射出时代的光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美国歌手比利·乔创作的《WeDidn'tStartTheFire》(不是我们点的火),歌词由1949-1989年全球重大新闻的关键词串联而成。1.1949年的歌词中提到了“红色中国”,其所

指的历史事件当是A.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B.红军完成长征到达陕北C.中国取得抗战的胜利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2.1950年,“电视”成为新闻焦点,这是因为A.电视宣告诞生B.电视机发明并投产C.彩电研制成功D.电视改变生活方式3.

1957年的歌词中提到“周恩来”,当年他受到西方媒体高度关注的原因是A.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出席日内瓦会议亮相世界舞台B.中国将在社会主义阵营及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C.联合国大会通过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合

法席位提案D.《上海公报》发表后中美两国关系步入正常化轨道4.从1954年的歌词“摇滚乐终于诞生了”,到1955年的“猫王”,再到1962年的“甲壳虫乐队”,“猫王”和“甲壳虫乐队”的作品反映了摇滚乐(1)“反正统艺术”的特征(2)关注社会现实的诉求(3)对内心真实情感的追求(4)对社会世俗的迎

合A.(1)(2)(3)B.(2)(3)C.(2)(3)(4)D.(3)(4)5.歌中先后出现“杜鲁门”“北朝鲜、南韩国”“共产主义国家组成集团”“赫鲁晓夫”“柏林墙”等歌词,折射出这一时期的时代主题是A.列强殖民瓜分世界B.工业革命席

卷世界C.资本主义全球扩张D.冷战阴影笼罩全球6.这首歌的副歌部分反复吟唱“不是我们点的火,凿界诞生伊始,燃烧便已开始;不是我们点的火,虽然我们也曾为理想奋斗不止”,表达了创作者对这一时代怎样的情感和态度?【答案】6.D7.D8.B9.A10.D11.关

注世界,回望历史;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失望与希望并存;无奈和期待交织等(任答两项即可)【解析】【6题详解】根据题干信息“1949年的歌词中提到了‘红色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向全世界宣

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选项D符合题意,1921年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1935年10月红军完成长征到达陕北;1945年中国取得抗战的胜利。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7题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电视”成为新闻焦点,这是因为电视这一电器已经开始改变

人们的生活方式。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8题详解】根据题干信息“1957年的歌词中提到“周恩来”,当年他受到西方媒体高度关注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1957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

划;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在社会主义阵营及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选项B符合题意;1954年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出席日内瓦会议亮相世界舞台;1971年联合国大会通过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席位提案;1972年《上海公报》发表后中美两国关系步

入正常化轨道。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9题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954年的歌词“摇滚乐终于诞生了”,到1955年的“猫王”,再到1962年的“甲壳虫乐队”,“猫王”和“甲壳虫乐队”的作品反映了摇滚乐“反正统艺术”的特征;是关注社会现实的诉求;是对内心真

实情感的追求。选项(1)(2)(3)符合题意,“(4)对社会世俗的迎合”,不符合史实,可排除。因此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10题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杜鲁门”“北朝鲜、南韩国”“共产主义国家组成集团”“赫鲁晓夫”“柏林墙”等歌词;可知与冷战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

947年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宣称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的使命,以“防止共产主义的渗入”。杜鲁门提出的“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后来称为“杜鲁门主义”,它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的破裂、美苏之间冷战的开始。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1题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不是我们点的火,世界诞生伊始,燃烧便已开始;不是我们点的火,虽然我们也曾为理想奋斗不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们关注世界,回望历史;失望与希望并存;无奈和期待交织等。三计量方法关注的不仅是数量关系,更是这种关系背后人的活动和

想法。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华盛顿的起床号》一书中说,1860年林肯的就职演说中20次使用了“联邦”这个词,却从未说过“国”这个词:1861年林肯在国会咨文中22次提到“联邦”,3次提到“国”:1863年林肯在葛底

斯堡演说中根本没有提到“联邦”,却5次说到了“国”。(1)林肯在这一时期使用“联邦”和“国”频次变化的直接原因是A.独立战争的爆发B.《1787年宪法》的颁行C.南北战争的深入D.“门户开放”政策的推行(2)林肯使用“联邦”和“国”频次的变化,表明他逐

步意识到A.争取民族独立的迫切性B.南北经济制度的差异性C.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性D.解放黑人奴隶的必要性【答案】(1)C(2)C【解析】【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维护国家统一,林肯在这一时期领导美国的南北战争,他使用“联邦”和“国”频次变化的直接原因是南北战

争的正在深入进行。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林肯使用“联邦”和“国”频次的变化,表明他逐步意识到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性。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8.下图为《纽约时报》1988年、1993年“自由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和“西方”(英、法、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使用频次变化的示意图,其折射出A.美国报界使用术语比较随意B.世界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C.美苏两国矛盾已经趋向缓和D.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矛盾重

重【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图片“《纽约时报》1988年、1993年‘自由世界’使用频次变化的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两极格局也随之瓦解,世界多极化作为一种历史趋势。1993年,大部分西欧国家在欧共体的而基础之上成立了欧洲联

盟。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9.某校历史探究小组在阅读《道德经》与《论语》后,制作了下表。《道德经》与《论语》中关键词出现次数统计书名总字数“道”“德”《道德经》约6000字7540《论语》约11750字8943该小组认为“道”“

德”两字出现的次数,《论语》均比《道德经》多,这足以证明《论语》比《道德经》更注重道德观念的表达。这种说法合理吗?简要解释你的回答。【答案】不合理。因为《道德经》和《论语》的总字数不同,不能只统计“道”“德”在两书中出现的绝对次数;要考察“道”“德”两字在两书中出现的具体语境,孤立地统计出

现次数或有岐义;《道德经》和《论语》两书中对“道”“德”的解释不完全相同。(任答一项即可)【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道德经》与《论语》中关键词出现次数统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说法不合理;因为《道德经》和《论语》的总字数不同

,不能只统计“道”“德”在两书中出现的绝对次数;要考察“道”“德”两字在两书中出现的具体语境,孤立地统计出现次数或有岐义;《道德经》和《论语》两书中对“道”“德”的解释不完全相同。四艺术地再现历史,当以客观、全面为准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乾隆南巡,徐扬献下图。画家

除展现其绘画艺术天赋外,本意当是A.描摹姑苏城防固若金汤B.忠实再现姑苏经济盛况C.揭示江南自古兴盛原因D.讴歌盛世颂扬天子英明11.下图由乾隆授意,宫廷画家创作。作为原始史料,其可以A.再现会见万国使节的场景B.证明清王朝不曾闭关锁国C.反映康乾盛世的外交气象D.揭示乾隆天朝大国的心

态12.同时代的诗人写道:潍北邑(今山东潍坊北部)当丁丑年,沿海村落少炊烟。无麦无禾空赤地,家家真乃如磬悬(空无所有)。膝下娇儿莫能蓄(养育),百许铜钱即便鬻(卖)。诗歌反映了作者对当时民众生存状况的A.认可B.同情C.赞赏D.满意13.综合上述三题中的

材料,下列对乾隆统治的评价恰当的是A.盛世隐含危机B.锁国卓有成效C.天朝无所不有D.经济困顿维艰14.乾隆时,英使马戛尔尼在来华日记中写道:“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变成半野蛮人”“遍地都是惊人的贫困”。你如何看待马戛尔尼所

说的当时中国社会“惊人的贫困”?(要求:①观点清晰;②视角明确;③史论结合;④150字左右)【答案】10.D11.D12.B13.A14.本小题评分可从如下三方面考虑,但切忌将这些方面割裂开来评判。主题、视角与史实:主题明确,视角清晰,史实确切。层级一:同意,认为中国社会在康乾盛世下仍

有地区处于贫困状态。或答不同意,认为康乾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均取得巨大成就。层级二:同意马戛尔尼的观点,但能够指出“贫困”“繁盛”的现象存在于不同的地域,要全面看待。层级三:就马戛尔尼的观点指出当时中

国社会的“贫困”不仅是社会经济,在科学、艺术、思想观念等领域较同期西方亦显得落后。层级四:就马戛尔尼“旁观者”的视角,从“世界大势”与“中国传统”的视角切入分析。逻辑与表达:逻辑合理,文字通顺,条理清晰。特色: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不简单抄录教科书。【解析】【10题详解】根据图片《姑苏繁华图》

(局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乾隆南巡,徐扬献图,除展现其绘画艺术天赋外,本意当是讴歌盛世,颂扬乾隆英明。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11题详解】根据图片“《万国来朝图》(局部)”,是由乾隆授意,宫廷画家创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为原始史料,《万国来朝

图》可以揭示乾隆时期,天朝大国的心态。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12题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潍北邑(今山东潍坊北部)当丁丑年,沿海村落少炊烟。无麦无禾空赤地,家家真乃如磬悬(空无所有)。膝下娇儿莫能蓄(养育),百许铜钱即便鬻(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诗歌

反映了作者对当时民众生存状况的同情。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13题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姑苏繁华图》、《万国来朝图》,再到当时民众生存状况的同情,可知对乾隆统治的评价恰当的是盛世隐含危机。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14题详

解】根据题干信息“马戛尔尼所说的当时中国社会‘惊人的贫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同意马戛尔尼所说的当时中国社会状况。因为从《姑苏繁华图》、《万国来朝图》,再到当时民众生存状况的同情,可知肯定乾隆统治时期是盛

世隐含危机;在康乾盛世下仍有地区处于贫困状态。【点睛】解答第一、二问的关键是抓住图片,识记康乾盛世。解答第三、四问需要识记清朝盛世隐含危机。解答第五问的关键是分析马戛尔尼的言论。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

w.xiangxue100.com

envi的店铺
envi的店铺
欢迎来到我的店铺
  • 文档 128536
  • 被下载 7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