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练习)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原卷版.docx,共(6)页,21.607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cdd0a712051311d025ac7b460c7e185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二单元第5.3课《人皆有不忍人之心》1.(2021·福建·厦门市国祺中学高二期中)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B.《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其中核心是“修身”。C.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D.墨子,即老聃,名翟,字伯阳,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墨子》一
书是墨子本人、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2.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学之.道之:结构助词,的B.在.止于至善在:介词,在于C.定而.后能静而:连词,表顺承D.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以:连词,来,表目的3.(2021·天
津·静海一中高二阶段练习)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其.“恕”乎欲齐其.家者B.人而.不仁,如礼何物格而.后知至C.小人喻于.利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D.迩之.事父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4.(2021·江苏·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高级中学高二阶段练习)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若火之始然B.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C.知者不惑D.君子喻于义5.下列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基础篇A.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怵惕
:恐惧。B.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内:同“纳”,结交。C.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要:通“徼”,求取。D.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然:……的样子。6.下列关于《孟子》相关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由不忍人之心推导出“行不忍人之政”,以情感为基
础,推出理性结论,影响深远。B.虽然孟子周游列国受到礼遇,但他的政治主张却被讥为“迂阔”,其政治理想并没有能够实现,所以其晚年和孔子一样退而著述。C.《孟子》原本并不在儒家经典之列,直到南宋朱熹将《孟子》列为“五经”
之一,其地位才最终确立。D.《孟子》和《论语》都属于以记言为主的语体文,但后者简约、含蓄,前者则长于论辩,气势磅礴。7.下列对课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
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突出仁政应该是天经地义的。B.孟子提出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在孔子关于“人性”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仁义礼智”,成为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C.孟子指出“不忍人之心”是人生而固有的,承认“仁义礼智”是人的天
性里固有的,体现了孟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D.孟子在认为“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的同时,并不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强调需“扩而充之”才能发扬光大。8.(2022·浙江台州·高二期中)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中国的儒者将
孔子看成圣人,把孟子看成亚圣。历代帝王几乎都将孔子视为无可挑剔的圣人,但对孟子,总觉得味道有点儿别致。既然如此,何不索性将孟子排除在圣贤之外呢?这也许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孟子的性善论,一是他的民本思想。这里说孟子主张性善论,是和荀子的
“人性本恶”相对而言的。①____,因为后来的不良教育及社会熏染而变坏了;荀子认为人性本是恶的,但通过教育和觉悟可以走向善。②___,其价值取向也都是让人培养和保持善和美,但切入点不同。9.(2022·陕西·铜川阳光中学高一期末)请筛选并整合下面文字中的主要信息,拟写一条关于“知人
论世”的定义。要求语言简明,不超过75个字。孟于在《孟子·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由此提出了“知人论世”的说法。这意味着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有助于
我们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知人论世”说和“以意逆志”说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经》中的一些作品,可以更接近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也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
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一)(2021·湖南·高二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
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
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人皆有不忍人之心》)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B.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
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C.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D.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
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王:古代帝王,一般特指历史上尧舜禹汤文武几个有名的帝王。B.孺子:儿童、幼儿。宋代苏轼《教战守策》:“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弱,如妇人孺子。”C.乡党:这里指同乡的人。周制,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五百家
为党。D.四海: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提升篇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同情心。古代圣贤之君正因为具有同情心,所以才会行仁政。而一旦施行仁政,天下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治理好。B.从人性的
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恻隐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孟子的思路。C.这一章是孟子“性善论”的精髓。孟子认为,人不会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叫声而把他推下井去,由此可见人都具有恻隐之心,人性本是善良的。D.孟子认为“不忍
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简称即为“四心”。而这“四心”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
上。(2)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14.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即“性本善”,但又要求“知皆扩而充之”,你认为是否矛盾?为什么?(二)(2021·浙江·嘉兴市第
五高级中学高二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
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
.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节选自《孟子》)(乙)为学者日益.,问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以为。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
下。(节选自帛书《老子》)(丙)文王观于臧,见一丈夫钓,而其.钓莫钓。非持其钓有钓者也,常钓也。文王欲举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欲终而释之,而不忍百姓之无天也。于是旦而属.之大夫曰:“昔者寡人梦见良人,黑色而髯,乘驳马而偏朱蹄,
号曰:‘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诸大夫蹴然曰:“先君王也。”文王曰:“然则卜之。”诸大夫曰:“先君之命,王其无它,又何卜焉。”遂迎臧丈人而授之政。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列士坏植散群,则尚同也;长官者不成德,则同务也。
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北面而问曰:“政可以及天下乎?”臧丈人昧然而不应,泛然而辞,朝令而夜循,终身无闻。(节选自《庄子》)1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辞让..之心辞让:谦逊推让B.自贼.者也贼:伤害C.为学者日益.益:好处D.于是旦而属.之大夫曰属:聚集16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无为而.无以为人而.不仁B.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之.有是四端也C.而其.钓莫钓其.皆出于此乎D.不足以.取天下作《师说》以.贻之17.下列选项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文王观于臧A.止,吾止也B.古之欲明
明德于天下者C.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D.其坚不能自举也1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B.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
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C.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D.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
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以突然看见小孩快掉入井里时的反应为论据,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B.乙文“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以为”句中的“无
为”,就是道家所提倡的“无为思想”,即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C.当周文王问臧地老者的治国方法是否可以在全天下推广时,臧地老者悄然走开,早上颁布实施的法令到晚上就停止了,最终也没再听人说起过。D.甲文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和对比论证,思路清
晰,有说服力;丙文借助故事,婉曲达义,增强了说理的效果。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2)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