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江苏省洪泽中学六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共(10)页,45.650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cdc891ee7ab5c73866ebe37650ebab9e.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罗振玉在《教育五要》中认为:“凡一切国民,无论
才技如何优美,而德行缺然,如此人者有益于国家乎?有损于国家乎?此不待智者而知之。”就是说“任何人不管他才能多么高、技术多么好,但是,如果他没有道德,那么这个人会对国家有利吗?还是对国家不利呢?这个道理是没
有智慧的人都明白的”。在培养德行方面,以培养公德最为重要,他认为要反复教育学生:要时时考虑到公共利益,对于自己的亲人要相亲相爱,对于人民要仁慈。他又从反面说明:如果教育偏于技术的传授,而修身则仅占一个学科,更有甚者,学校不设立修身的课程,立足长远而
言,就会培养出不少有才能而无德行的人,显然,这种结果是对国家不利的。罗振玉所主张的办学原则是注重德、智、体全面发展,可见他把德育放在第一位。他在《教育世界》列出了一个他拟定的课程表,这张表显示:首先要开设“修身”的课程。具体的开设要求是:6岁到9岁的普通小学课程内容是“童训讲话”,以后逐
渐增加儿童容易接受的“本朝名人言行”;10岁到14岁的高等小学要讲授“外国名人言行”;14岁到18岁的普通中学则改授伦理课程,内容是从古今人物言行到伦理学。可见罗振玉把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这一目标贯穿在整个中小学
教育过程中。而且在不同的阶段根据学生的情况讲授不同的内容,对于小学生就多讲道理并通过讲有道德的名人的故事来进行道德启蒙,对于中学生则讲授古代名人的言行,并讲授伦理学,专门学习道德现象的起源、发展、本质以及道德规范等内容。这种设置是很合理的,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符合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教育
世界》1902年4月第24期上刊登了罗振玉的《学制私议》,其中的第一条教育宗旨的第一项就明确表示:“守教育普及之主义。先教道德教育、国民教育之基础及人生必须之知识技能(即小学教育)。”可见他是把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放在首位的。(摘编自
黄耀明《论罗振玉的德育与修德》)材料二:追溯现代大学精神,我们可以回到蔡元培执掌北京大学的时代,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的那个风云时代。蔡元培于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一职,开始推行全方位的改革,提出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他在北京大学欢迎会上对大学生品德的塑造提出了几
点要求:一是朴素,一是静穆。这正与孔子的君子理念和教育理念一脉相承,《论语》里孔子有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蔡元培把这句话的理念总结成四个字“朴素静穆”。孔子言及学生颜回时又讲:“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就是朴素的典范。奢侈放纵会损害德行的培养,会妨碍学业的精进,朴素成就君子。“静穆”是指希望学生养成蹈厉之精神,养成浩然之气,不然容易成为狂躁之士。做学问要头脑冷静,“敏于事而慎于言”,沉淀自己专心学问,以至“修业而进德,任事而成功”。随后,蔡元培又在
北京大学的演讲中再一次强调品德的重要性,向北大学生提出三点要求:一是抱定宗旨,二是砥砺德行,三是敬爱师友。“抱定宗旨”是指上大学不为其他,只为养成高深的学问和健全的人格。“砥砺德行”是指要磨炼意志,养成好的德行,这样学问才能精进,而德行的养成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己且为人轻侮,更何足以感人。”而“敬爱师友”是一个学生最基本的素养,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诚信朋友、友爱同学,正如孔子所言,“虽曰未学,吾
必谓之学矣”。我们能看出蔡元培所看重的教育理念的核心就是关于德行的养成,与孔子的“好学”理念一脉相承,这也是蔡元培所提倡的大学精神之所在。若干年后,北大教授钱理群指出了北大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当年蔡元培的北大教育理念遥相呼应,引人深思。钱理群在回复一封学生的来信时说:一些青年为什么工
具化、浅薄化与老化,根本问题在于没有精神的信念,没有信仰与追求,“因此,现代的中国最迫切的是‘文化的重建’,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价值观、理想、信念与信仰的重建”。换言之,我们培养出了会做题、会考试的学生,这些学生成绩很高,顺利毕业,但一旦进入社会,就
会发现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综合能力差,甚至品德低下,究其原因就在于我们在应试教育阶段忽视了立德树人教育,于是出现了精神危机。事实证明,立德树人必须是教育的重心所在,这才是其根本任务。叶圣陶先生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的根
本要归结为品德教育,而这一切都要求教师自己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切实记住鲁迅的话:“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摘编自夏雨《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学校的德育教育极其重要,只要学校重视立德树人教育,就可以培养出品德高尚
、综合能力强的人才。B.罗振玉主张开设“修身”课程,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根据不同阶段学生情况讲授不同内容,因材施教。C.学校教育既要传授技术,也要设立修身课程,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有才能、有德行,对国家有利的人。D.教师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更要注重
自己的品德修养。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罗振玉把德育放到第一位,因为在他看来,德育远远比智育和体育重要得多。B.罗振玉指出要先进行德育教育。作者赞同该观点,也认为要把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放在首位。C.蔡元培的北大教育理念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德行,这既
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D.两则材料均综合运用引用、举例、对比等论证方法,使论证有理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符合...蔡元培“朴素静穆”观点的一项是(3分)A.斯是陋室,惟吾德馨。B.吾善养吾浩然之气。C.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
之,乐亦在其中矣。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4.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罗振玉和蔡元培教育思想的异同。(4分)5.以上材料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自己的感悟和思考。(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纪念(节选)孙犁住在定县的还乡队
回村复辟。为了保卫农民的斗争果实,我们队伍开来了。一清早,我又到小鸭家去放哨。她家紧靠村南大堤,堤外面就是通火车站的大路。她家只有两间土坯北房,出房门就是一块小菜园,园子旁边有一棵高大的柳树。这些年,每逢情况紧张的时候,我就爬到柳树上去监视敌人的来路。这柳树是我的岗位,又是我多年的朋友。柳树的
叶子黄了,小菜园里满是整整齐齐的大白菜。小鸭的娘刚刚起来,正在嘱咐小鸭,等门楼醒了给他穿好衣服。随后她就忽地一声把门开开,嘴里叼着用红铜丝扭成的卡子,两手梳理着长长的头发,一看见我,就笑着说:“呀!又是老纪同志,快到屋里暖和暖和。”“你好吧,大嫂!”我说,“今年斗争,得到了什么果实?”她
把头发卡好,抬手指着家前面的园子说:“分了这三亩园子。它在大恶霸陈宝三手里待了十年,现在又回来了。地多了,明年咱要好好种!叫恶霸们看看,是他们种得好,还是咱穷人种得好!”她回手关上门说:“纪同志,咱们回来再
说话吧,我赶集去!”说完转身走了,我望着她那壮实的身子和那比男子还要快的脚步!不一会儿,老远传来了母亲喊小鸭的声音。母亲回来了,提着一个大柳罐,满脸红光,头发上浮着一层土。她说:“鸭,我在集上买了几十斤山药,我们娘儿俩去把它抬回来。
”正赶上我要下岗,小鸭就说:“叫纪同志和我抬去!”我和小鸭把山药抬回来。我这么高,她那么小,我紧紧拉着筐系,不让筐滑到她肩上去。她一路走着笑着,到了家里,她娘留我吃饭,我在她家屋里坐了一坐。屋里比夏天整齐多了,新安上一架织布机,炕上铺着新席,母亲说,都是用斗争款买的。门楼那家
伙却不言不语地摘下他自己造的木枪来。那枪做得很不高明,只是一根弯榆木棍,系上了一条红布条子。我只能夸好,小鸭在一旁笑了,母亲也笑着说:“纪同志,你知道他是什么心思吗?夏天,你在这里不是答应给他一支枪吗?后来你就走了。他整天磨翻你记性坏,赌气自己做了一支,这是拿出来叫你看看,羞臊你哩!
”我赶紧说:“这怨我记性坏,回头我们做一支!”母亲这时才红着脸说:“纪同志,有个事和你商量商量,俺家他爹,出去了这就九年了,老也没个音讯,也费心给打听打听!”我说:“这好办,我们去封信打听打听。大嫂,不要结记,队伍开远了,交通又不方便,接
不到信是常有的事。我也是八九年没和家里通信了。”“纪同志不是东北人吗?有人说俺家他爹也跟着吕司令开到东北去了。”“很有可能,那里来信不容易。”我说着告别了出来,想着一定要给小鸭的爹写封信,告诉他:他的孩子长大了,这样聪明;老婆进步了,这样能
干;家里的生活变好了,一切是这么可羡慕,值得尊敬,他该是多么愉快!晚上,我又到小鸭家放哨,小鸭听见动静就跑出来,说:“纪同志,俺爹来信了!”“怎么这样巧,拿来我看看净写的什么?”母亲也掩饰不住快乐的心情,把信交给我,并且把灯剔亮。我把信看了一遍,这是走了很远路程的一封信,信封磨破了,信纸
也磨去了头,还带着风霜雨露的痕迹。可是,别提信上的言词是多么热情激动!我拿着信纸,好像握着一块又红又热的炭。不只小鸭的母亲吓得脸烧红了,我的心也跳起来。上面写着他在这八九年里,走遍了河北、山西、陕西,现在又开到了冰天雪地的东北
;上面写着他怎样和日本鬼子作战,现在又和国民党反动派作战,现在已经升为营长;上面写着他们解放了东北多少万苦难的人民,那里的人民十四年经历的是什么样的苦难!上面写着他身体很好,胜利的日子就要到来;上面写着希望妻子进步,积极参加土地改革和反顽的斗争;
上面问到小鸭长得怎么样了……小鸭嘻嘻笑着,指一指门楼说:“上面没提他!”“那时他……”母亲像是要安慰门楼,说着脸红了。我明白那意思是,爹走的时候,门楼还在娘肚子里,出远门的人,恐怕是忘记临行时遗留的这块血肉了。我回到我的岗位上去
。想到我的同志们解放了我的家乡,我分外兴奋。天已经黑了,星星还没出全。我把身子靠在那根大干上,把背包架在老鸹窠里,把枪抱紧,望.着堤坡那里。夜深了,月亮升上来,照亮半个窗户。我听见门楼像大人一样呼呼地酣睡,像是小鸭翻了一个身,说:“多讨厌呀,人家越睡不着,他越打呼噜!”“鸭,明天我们给你爹写一封
信吧!”母亲问。“叫他回来吗?”“干么叫他回来!把家里的事情和他学说学说。写上咱家新添了三亩地。”“对!给爹写封信,娘,我们给信缝一个布信封吧,布信封就磨不破了。”过了一会儿,小鸭又说:“娘!我看还是叫爹回来吧,听说陈宝三的大儿子参加了还乡队,要领着人回来夺地哩!”“不要听他们胡嚷嚷!”母亲
说,“有八路军在这里,他们不敢回来。天不早了,快睡吧。”从此就听不见母女两个的交谈,月亮也落下去。我望一望那明亮的三星,很像一张木犁,它长年在天空游动,密密层层的星星,很像是它翻起的土花、播撒的种子。母子三个睡熟了,听他们的鼻息睡得很香甜,他们的梦境很远也很幸福。我想到战斗在我们家
乡的雪地里的同志们,我觉得肩头加上了很重的东西,我望.着很远的西方。一九四七年十一月修改于博野史家佐村(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门楼拿出自己做的枪来“羞臊”我的情节,虽是与主题无关的闲笔,却能让人感受到战争年代短暂的祥和与安宁。
B.“母亲这时才红着脸说”的细节,展现出这位坚强的后方妇女提及丈夫时的羞涩,以及对丈夫的担忧和思念之情。C.“我”保卫小鸭的家乡,小鸭的父亲解放了“我”的家乡,两件事看似巧合又有其必然性,这一设计深化了小说主题。D.文中多处运用“磨翻”“结记”等方言口语,真实再现了冀
中地区的生活风貌,语言生动而朴实自然,有助于表现人物形象。7.关于文中小鸭和母亲睡前活动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鸭和母亲在夜深时都还不能入睡,其实与门楼酣睡中打呼噜关系不大。B.小鸭和母亲对是否叫父亲回来的分歧,反映了两人对革命支持程度的
差别。C.“添三亩地”“缝信封”等内容,与前文形成照应,使小说产生起伏有致之美。D.小鸭和母亲的对话触动了“我”的内心,引起了下文“我”丰富的心理活动。8.文中有两处加点的“望”,分别表现了“我”怎样的内心世
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9.小说没有展读小鸭父亲的原信,而是用转述的方式呈现信件内容,这样处理产生了怎样效果?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谈谈你的理解。(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4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5题。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
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丁母忧。五年,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
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隆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
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英宗曰:“且与修注如何?”琦曰:“记注与制诰为邻,未可遽授。不若于馆阁中近上贴职与之,且请召试。”英宗曰:“试之未知其能否,如轼有不能邪?”琦犹不可,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节选自《
宋史·苏轼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隆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
之也B.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隆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C.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
/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隆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D.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隆
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母程氏亲授以书”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中的“授”字含义相同。B.《范滂传》与“六艺经传”(《
师说》)中的“传”字含义不相同。C.“得轼《刑赏忠厚论》”与“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劝学》)中的“得”字含义不相同。D.“殿试中乙科”与“其曲中规”(《劝学》)中的“中”字含义相同。12.下列对课内外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轼,字子瞻,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
苏”,位列唐宋八大家。B.《春秋》是“六经”之一,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C.“君子生非异也”(《劝学》)与“君子不齿”(《师说》)中的“君子”指代对象一致。D.《师说》中的“说”是古文中一种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的文体。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轼是眉州眉山人,在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母,游学于四方,同时跟随母亲学习。刚成年,就已博通经史。B.嘉佑二年,苏轼参加礼部考试,一篇《刑赏忠厚论》让
欧阳修惊叹不已。后来凭借推荐信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感叹:“当避此人出一头地。”C.苏轼被任职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因岐下每年运输南山木筏,经砥柱之险,常让衙吏破产,他就亲访利害,想办法减少了灾害损失。D.苏轼有“远大器”之才,被英宗慧眼识中,欲召
为翰林,但遭到宰相韩琦的劝阻,经过二论的策试,他最终得直史馆。1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1)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4分)(2)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4分)(3)蚓无爪牙之
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4分)15.你认为苏轼为什么能成为天下英才?(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歌,完成16~17题。归园田居(其三)【晋】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
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农家【明】钟芳牛放平芜绿满郊,小池储水灌新苗。夜归醉共妻孥乐,不与陶朱【注】斗富饶。【注】陶朱,即陶朱公,后泛指大富者。16.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陶诗的第一、二句写诗人在南山下
种豆的情形,诗句平实自如,如叙家常,让人觉得淳朴自然而又亲切。B.陶诗的第三、四句写诗人每天早上下地,晚上月亮都出来了才扛着锄头回家,流露出对辛苦劳作的抱怨。C.陶诗第六句“夕露沾我衣”与杨万里《插秧歌》中“雨从头上湿到胛”,都通过细节描写反映从事农业劳动的艰苦。D.钟诗的第一
、二句写原野吃草的牛和蓄水灌溉新苗的水池,营造了祥和、安宁的气氛,为后面的抒情做铺垫。17.陶诗和钟诗的最后两句分别是全诗的“诗眼”,请分析二者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8.补写出下
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两句,表现出诗人由梦境转入现实后的失落之感。(2)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作者运用比喻手法表达身在官场而心系田园的心情的句子是“,”。(3)“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
”使用了顶真手法,白居易《琵琶行》中“,”也运用这种手法,写琵琶曲乐音暂时停顿,为曲终前的高潮蓄势。(4)古诗中,猿猴的叫声多指哀音。诗人心中的孤寂、哀怨、愁苦、凄怆无以出之,故借猿声写出,如“,”。三、语言
文字运用(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推崇工匠精神已成为社会共识。“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干一行专一行”的①,“偏毫厘不敢安”的②,“千万锤成一器”的卓越追求……全国劳动模范当中,许多人就是实现
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他们以一流的技艺,托起一流的产业,做出一流的产品。如此一流技艺,源自从99%到99.99%的极致追求,源自从一天到一生的心无旁骛,映照着沉潜专注背后的钻劲和匠心。鲜花因汗水而绽放,事业因实干而兴旺。高超娴熟
的技能、精雕细刻的理念,最终要落实于奋发进取的干劲。“十三五”时期,从“嫦娥”奔月到“奋斗者”潜海,从港珠澳大桥飞架三地到京张高铁③……大国重器、超级工程的诞生,离不开工匠们接续奋斗的实干,刻印着劳动者远望苍穹、探索深海、焊花闪烁、刀锋起舞的身影。19.请在文中
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①②③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全国劳动模范当中,许多人就是践行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他们以一流的技艺,托起一流的产业,做出一流的产品。B.全国劳动模范当中,许多人就是实
现工匠精神的重要代表,他们以一流的技艺,做出一流的产品,托起一流的产业。C.全国劳动模范当中,许多人就是践行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他们以一流的技艺,做出一流的产品,托起一流的产业。D.全国劳动模范当中,许多人就是践行工匠精神的重要代表,他们以一流的技艺,托起一流的产业,做出一流的产品。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兴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近日,有网友发文表示,在南京九华山公园玄奘寺地藏殿内,一排长生牌位竟然供奉着侵华日军战犯。此消息一出,立即引发了激烈的讨论。众多国人出离愤怒,要求一查到底
。时隔不久,有关“南京夏日祭”活动的话题也引发了网友热议,许多人认为在南京庆祝日本传统节日,无异于在南京人民的伤口上撒盐。但在讨论中也不乏有这样的声音:如今已是和平年代,我们应当关注眼前与日本的友好合作与文化交流,不要破坏国际友好关系。对此,
你有什么感悟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观点与态度。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