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290练 含解析.docx,共(11)页,37.323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cd0ac38e5c9868532c89dec260f48b0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290练)基础题组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就其山而凿之曰摩崖”。摩崖石刻是石刻中一个独特的类型,作品均为唯一的、不可替代的、不可移动的文物遗存。湖南摩崖石刻沿潇湘等水路通道
分布,石刻文物与沿江分布的丹霞地貌的水石环境融为一体。湖南浯溪碑林摩崖石刻《大唐中兴颂》等,构成了中华中兴颂的宏大主题,突出反映了中国人对国家统一、繁荣富强的美好期盼。位于浯溪碑林的唐代元结撰文、颜真卿书丹的大幅石刻《大唐中兴颂》,世称“摩崖碑”,又因其年代之远、碑面之大、字数之多,被誉为“摩崖
三绝”[注],成为“浯溪八景”之一。石刻高300厘米,宽320厘米,字径约15厘米;正书,左行;正文中敬语挪抬;共计21行,每行满格20字;形制巨大。761年,先后担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参谋和荆南节度判官、整兵拒贼的元结,写下《大唐中兴颂》,盛赞玄宗、肃宗两朝“
复两京”“还京师”“宗庙再安,二圣重欢”,将之与前代帝王盛德大业相提并论。771年,元结请颜真卿书写《大唐中兴颂》,大字深刻,镌石于湖南永州境内湘江崖岸的浯溪,一篇大字摩崖碑诞生了。《大唐中兴颂》之所以千古流芳,也与书写者的爱国情怀有关。安史之乱后,河朔尽陷,颜真卿与
从父兄颜杲卿起兵抗敌,河北十七郡同日归顺,横绝燕赵。其后颜杲卿被擒,骂不虚口,一门死于刀锯者三十余人。史称“真卿大节,炳著史册”。“经乱年年厌别离,歌声喜似太平时。词臣更有中兴颂,磨取莲峰便作碑。”(司空图诗)大唐、大宋、大明三朝中兴颂
蝉联刻写在永州浯溪高崖之上,悠久高明,吉祥止止。浯溪摩崖石刻寄托了一代代中国人对国家富强、民族昌盛的期盼,同时也构成了湖南碑刻中最为宏大的人文主题。(摘编自张京华《灿烂金石清夺湘流——湖南摩崖石刻中的中华中兴颂》)【注】“摩崖三绝”,即文绝、字绝、石绝。材料二:图像学由19世纪的图像志研
究发展而来,进入20世纪后,图像志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展,应用在各个学科中,进而发展成为一种艺术史研究的新方法——图像学。潘诺夫斯基是图像学研究最有影响的学者之一,他在《视觉艺术的含义》一书中提出对作品的解释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主要对象是自然的题材描述,即前图
像志描述;第二个阶段是结合艺术作品产生的时代与背景,分析作品特定主题和传统意义,即图像志分析;第三个阶段的阐释,就是要对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或者是深层含义进行进一步的挖掘,这一阶段被称为图像学分析。相对于第一和第二个阶段,在分析的过程中可能会
潜意识地把一些具有时代特征的情感体现在其中,用以烘托主题,第三个阶段是对图像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行深一步的挖掘与探析,这一阶段被称为图像学分析。纵观整个唐代,其社会处于相对安定的状态,在文化发展上也与其他国家交流不断。从史书上可以看到当时人们的思想、心态都是积极开放的,崇尚雍容华贵的心理状态
和豪迈奔放的生存风貌是他们主要的特征。一个书家一种书风的形成必然要经历一个成长与完善的过程。颜真卿于734年登进士第,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颜真卿为人坦荡,刚正不阿,人生经历复杂,其书法有着自然瑰丽的境界又有着恢宏雄健的面貌。其丰富的人生经历
成就了其书法的阔大气象。中唐之后,在新的审美思潮的影响下,颜真卿的审美取向也随之而改变,自成一家,形成自己独特的书风。《大唐中兴颂》是颜真卿62岁时的作品,也是他书法风格成熟时期的代表作,纵观颜真卿一生的书作,《大唐中兴颂》也是颜体楷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
节点。这篇巨作变初唐楷书风貌为正大、雄壮,从而更多元化,标志着颜真卿在笔法、章法上的改革,因而在颜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经过颜真卿几十年的反复临摹创作,最终颜体巍然屹立在书坛,后人习书皆以其为学习楷模。浯溪碑林其他的摩崖刻石群,很大一部分都是由《大唐中兴颂》衍生出来的,它是浯溪碑林最为精华的地方
。《大唐中兴颂》文辞精彩,书艺超群,是历代人瞻仰学习的对象,它对颜真卿本身的楷书技法进程而言是一块里程碑,对榜书技法的形成而言更是里程碑。时代与艺术观念都是相互映衬的,唐代的经济、文化发展都处在鼎盛时期,既然在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时代,那就必然有与时代
观念相应的艺术。颜真卿书法雄强粗犷的特色、独特艺术风格的形成,都与大唐的艺术精神和时代文化息息相关。可以说是大唐的盛世成就了颜真卿,同时颜真卿又将大唐的时代精神和审美意趣通过书法映射出来,通过观赏他的书法我们也能从中看到一个有血有肉、气度恢宏的唐代。(摘编自邓鸿娟《永州浯溪碑林摩崖<大唐中
兴颂>图像学分析》)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为文物遗存,摩崖石刻作品具有唯一、不可替代、不可移动等特点,湖南摩崖石刻和沿江分布的水石环境已融为一体。B.《大唐中兴颂》由亲历“整兵拒贼”的元结撰写,盛赞了唐玄宗和唐肃宗“
复两京”“还京师”等稳定唐朝的行为。C.图像学是随着图像志的研究领域扩展和在学科中的广泛应用逐渐发展形成的,它为艺术史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方法。D.就颜真卿的书法创作看,《大唐中兴颂》一改初唐楷书正大、雄壮的风貌,笔法、章法
都有改革,显露出成熟风格。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石刻《大唐中兴颂》位于湖南永州境内湘江崖岸的浯溪碑林,因年代久远、碑面巨大、字数众多,被称为“摩崖三绝”。B.《大唐中兴颂》体现出书写者颜真卿的爱国情怀,“真卿大节
,炳著史册”,这才使得此石刻能够千古流芳。C.颜真卿自成一家的独特书法风格的形成,既与其自身复杂的人生阅历有关,也受当时审美思潮变化影响。D.透过颜真卿的书法作品,我们既能够感受到大唐的时代精神和审美意趣,也能够体悟到唐王朝的兴衰成败。3.结
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只到达潘诺夫斯基前图像志描述阶段(第一阶段)的一项是()A.名画《阿尔诺芬尼夫妇像》描绘了一个庄重的订婚场面,画面背景中央的墙壁上有一面富于装饰性的凸镜,刻画精致。B.中国画中有“四君子”——梅兰竹菊,实际上是画家用这四种植物来形象喻示人生哲理。C.达·芬奇
《最后的晚餐》中,左边的菲利普歪着头,双手抚胸,表情悲伤,看向耶稣,表达着自己心中的痛苦与忠诚。D.南宋李嵩《货郎图》体现了当时民间经济相对比较繁荣,商品贸易在百姓生活中很寻常。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5.依据材料二潘诺夫斯基《视觉艺术的含义》中提到的研究方法,请结合材料一
中写《大唐中兴颂》的相关内容谈谈你的认识。现代文阅读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梦与现实郭沫若上昨晚月光一样的太阳照在兆丰公园的园地上。一切的树木都在赞美自己的幽闲。白的蝴蝶、黄的蝴蝶,在麝香豌豆的花丛中翻飞,把麝香豌豆的蝶形花当作了
自己的姊妹。你看它们飞去和花唇亲吻,好像在催促着说:“姐姐妹妹们,飞吧,飞吧,莫尽站在枝头,我们一同飞吧。阳光是这么和暖的,空气是这么芬芳的。”但是花们只是在枝上摇头。在这个背景之中,我坐在一株桑树脚下读泰戈尔的英文诗。读到
了他一首诗,说他清晨走入花园,一位盲目的女郎赠了他一只花圈。我觉悟到他这是一个象征,这盲目的女郎便是自然的美。我一悟到了这样的时候,我眼前的蝴蝶都变成了翩翩的女郎,争把麝香豌豆的花茎作成花圈,向我身上投掷。我埋没在花圈的坟垒里了。我这只是一场残缺不全的梦境,但是,是多
么适意的梦境呢!下今晨一早起来,我打算到静安寺前的广场去散步。我在民厚南里的东总弄,面着福煦路的门口,却看见了一位女丐。她身上只穿着一件破烂的单衣,衣背上几个破孔露出一团团带紫色的肉体。她低着头踞在墙下把一件小儿的棉衣和一件大人的单衣,卷成一条长带。一个四岁光景的女儿踞在她的旁边,戏弄着乌黑的帆
布背囊。女丐把衣裳卷好了一次,好像不如意的光景,打开来重新再卷。衣裳卷好了,她把来围在腰间了。她伸手去摸布囊的时候,小女儿从囊中取出一条布带来,如像漆黑了的一条革带。她把布囊套在颈上的时候,小女儿把布带投在路心去了。她
叫她把布带给她,小女儿总不肯,故意跑到一边去向她憨笑。她到这时候才抬起头来,啊,她才是一位——瞎子。她空望着她女儿笑处,黄肿的脸上也隐隐露出了一脉的笑痕。有两三个孩子也走来站在我的旁边,小女儿却拿她的竹竿来驱逐。四岁的小女儿
,是她瞎眼妈妈的唯一的保护者了。她嬉玩了一会,把布带给了她瞎眼的妈妈,她妈妈用来把她背在背上。瞎眼女丐手扶着墙起来,一手拿着竹竿,得得得地点着,向福煦路上走去了。我一面跟随着她们,一面想:唉!人到了这步田地也还是要生活下去!那围在腰间的两件破衣,不是
她们母女两人留在晚间用来御寒的棉被吗?人到了这步田地也还是要生活下去!人生的悲剧何必向莎士比亚的杰作里去寻找,何必向川湘等处的战地去寻找,何必向大震后的日本东京去寻找呢?得得得的竹竿点路声……是走向墓地去的进行曲吗?马道旁的树木,叶已脱完,落时在朔风中飘散。啊啊,人到了
这步田地也还是要生活下去!……我跟随她们走到了静安寺前面,我不忍再跟随她们了。在我身上只寻出了两个铜元,这便成了我献给她们的最菲薄的敬礼。1923年冬,在上海6.下列对文本的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节结语“我这只是一场残缺
不全的梦境,但是,是多么适意的梦境呢!”中的“残缺不全”“适意”既概括了梦境,也凸显梦境虽不尽如人意却美好。B.文中小女儿把布带投到路心,跑到一边憨笑,用竹竿驱逐两三个孩子等细节,写出了小女孩天真单纯,完全不懂生活的艰难。C.文中“人生的悲剧何必向
莎士比亚的杰作里去寻找……何必向大震后的日本东京去寻找呢?”表现眼前这对母女的生活状况就是人生最真实的悲剧。D.文中上节泰戈尔笔下盲目的女郎是作者心中美好理想的象征,下节中的盲眼女丐是现实中的悲剧形象。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上节描写兆丰公园“月光
一样的太阳”、“幽闲”树木、白的蝴蝶、黄的蝴蝶等自然环境,渲染了梦境的美好适意。B.文中“在麝香豌豆的花丛中翻飞,把麝香豌豆的蝶形花当作了自己的姊妹。你看它们飞去和花唇亲吻”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蝴蝶的灵动活泼。C.文章构思巧妙,下节对盲眼女丐及其女儿细腻的描写,与上
节对梦境的描述看似没有任何的联系,实质上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D.文章结尾处写“在我身上只寻出了两个铜元,这便成了我献给她们最菲薄的敬礼”,卒章显志,表达了我对这一对母女的同情但又无能为力的主题。8.文章以“梦与现实”为标题,有何用意?9.“人到了这步田地也还是要生活下去!”在文中反复出现,它有何深
意?请你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说说它带给你怎样的启示。能力题组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新时期至今,散文创作总体上逐步摆脱过度抒情的弊病,在题材内容的选择与艺术技巧的运用上不断拓展,经历了“独语体”散文重现、文化散文繁荣,还出现“新散文”“在场主义
散文”“非虚构文学”等或长或短的创作潮流。其中,20世纪90年代的文化散文与新世纪的非虚构文学拓宽了散文的主题表达和艺术空间。前者在个人话语与公共领域之间找到衔接点,扩大写作领域;后者寻求散文与其他文体技巧之间的沟通,
开阔了艺术视野。文化散文将历史意识引入散文,赋予散文文化的品格。承载千年大历史是读者对文化散文的最初认知,由余秋雨《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开拓。今天,文化散文已不囿于大历史书写,引申出众多向度,比如红色文化、女性文化、生态文化、乡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家族文化等。梁衡政治人物散文
系列、马丽华走过西藏散文系列,还有王充闾《沧浪之水》、贾平凹《老西安》、朱鸿《夹缝中的历史》、筱敏《女神之名》、杨献平《生死故乡》等,都是代表性作品。文化散文以宽阔的视野,潜入历史深处,寻找与现实时空的结合点,淡化个人感
情色彩,强化散文的文化内涵、精神品格和思想意蕴,凸显时代价值,散文变得越来越“厚”了,越来越有味道了,越来越耐读了。非虚构文学给散文带来了技术操作层面的冲击。英美非虚构文学涵盖散文、回忆录、传记、纪实等文体,宽泛的中国散文范畴也包含这些文体。非虚构文学尊重散文的真实性原则、作家的诚实原则,以及自我
表现,与中国现当代散文观念一致。但是,不同于现当代散文以情感体验连缀记忆片段的写法,非虚构文学吸纳采访与调查,线性叙述与细节、场景综合,对话及戏剧性,一般现在时的在场性等新闻和其他文体的写作手法。近年来的文学期刊,有模糊文体边界的倾向,将散文、非虚构文学一起编
排,写作上也难见差别。散文创作也在文体跨界中实现新的开拓,不只记叙、描绘个人的往日亲历,状写情感世界的丰富性,还采用调查釆访、查阅文献材料等方式,或者用对话、场景呈现现场,或者融入合理想象进行艺术编织。当下的散文创作,在题材上不局限于个人生活经历,增强了现实性,空洞的抒情得到抑制
和摈弃,融入更多的理性思辨,跨文体实验也得到了大胆尝试,篇幅容量极大地扩张,长篇散文创作蔚为壮观。散文难以再被视为“小摆设”了。不过,散文的艺术规范是作家劳动与读者阅读共同达成的,散文的变革应致力于完
善、深化散文的艺术表达,营造出纯正的“散文味”。散文创作要有未来,创新是生命力。需要警惕的是在创新的氛围下出现瓦解现当代散文基本艺术规则的倾向,比如破坏散文的“真实性”原则,这就等于动摇了做文文体的根基,将让读者对这个文体失去信心。散文终究还是散文,与小说、诗歌、戏剧有别,即使是非虚
构文学也申明散文具有某些不可逾越的文体特征,而缺少个性情感精神透视的文化历史属于学术专著,读者期待的仍然是从传统出发的散文精品,优秀的散文还需要建立在精神深度与艺术妥帖上。(摘白于祎《散文创作如何走出过度抒情的困境》)
材料二:“非虚构写作”虽然受到西方“新新闻小说”的启迪,但两者的内涵、呈现的文学空间和现实语境是不同的。“非虚构写作”立足中国本土,面对的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丰富复杂的新经验。因此,某种意义上,产生于新世纪的“非虚构写作”散文潮流,乃是“散文突围”过程中的求新求变,也
可以说是一种新的写作姿态,一种文学的求真实践。因为在此之前,人们已厌倦了大量胡编乱造、缺乏现实感的虚构作品,而渴望读到接近生活真相,看到“比虚构更精彩的现实”。另一方面,针对时下一些作家沉迷于“二手生活”、疏离现实的写作
,“非虚构写作"的提出能纠偏当前文学创作的某些弊端,起码可以促使一些作家重新思考和调整自我与现实生活、与时代的关系。“非虚构写作”散文思潮的出现引来了各种热议。有的人认为它不过是美国“新新闻小说”的翻版,不是什么新鲜东西。有的人则从谱系学的角度,认为应厘清“非虚构写作”与传记
文学、报告文学及新闻报道的关系,等等。这些都有必要,都有道理,但当前更迫切的是要提高“真实性”的纯度,因为有一些打着“非虚构写作”旗号的作品,包括一些名家的此类写作,明显违背了"真实"的原则。其次是审美性问题
。一些读者和评论家之所以对“非虚构写作”有抵触,皆因一些“非虚构”作品只是用新闻笔调罗列记录生活现象和事件,缺乏散文文体应有的优美语言、修辞、文气、情采、格调、氛围,这样的作品读起来自然味同嚼蜡。因此,“非虚构写作
”要提高自己的品格、质地和可读性,当务之急是强化作品的审美追求。同时还要写出人性的深度,并具备一定的批判精神。苏联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的“非虚构写作"为什么会如此震撼?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她的写作既是一种社会性的写作,也是一种精神性的写作。她带着尖锐的问题意识,抱着对文学的虔诚和对真理的热爱
,不但让读者看到了生活的真相,同时还深度写出了战争中人性的善与恶,批判了制造灾难、与真理为敌,以及一切违反人性的行径。阿列克谢耶维奇的经验,值得中国“非虚构写作”作家学习和思考。(摘自陈剑晖《当下散文写作新动向》)1.下列材料相关
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化散文由最初的大历史书写,引申出众多向度,拓宽了主题表达,散文变得越来越有味,也越来越耐读。B.当代散文实现了文体跨界,形式多样,题材多元,篇幅极大扩张,融入理性思辨,散文已不再是“小摆设”
。C.散文具有不可逾越的文体特征,变革不应出现瓦解基本艺术规则的倾向,要在精神深度和艺术妥贴上花功夫。D.非虚构写作是“散文突围”过程中的求新求变,能促使作家重新审视现实,可以纠偏当前文学创作的某些弊端。2.根据
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化散文找到历史与现实时空的结合点,扩大了写作领域,凸显了时代价值,具有厚重感,深受读者的喜爱。B.由于非虚构文学与中国现当代散文观念基本一致,两者写法虽不同,但岀现模糊文体边界的倾向是必然结果。C.无论是文化散文,还
是非虚构文学,都不能破坏散文的“真实性”原则,否则,只能让读者对散文失去信心。D.只要具备苏联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那样的批判精神,挖掘人性的深度,非虚构写作就一定不会引来各种热议。3.结合材料二,下列选项中不符合“非虚构写作”原则的
一项是()(3分)A.《大地上的亲人》以一个农村儿媳为视角,叙述三个村庄亲人真实而复杂的生存境遇,展现了处于转型期中国农民的命运和基层社会的真实图景。B.《故宫的风花雪月》采用个人的视角,力图将个体经验融进特定的历史语境中,通过对历史的发掘爬梳,以非历史的方式抵达历史的纵深。C.《
我的二本学生》以一个高校教师的亲身经历,以二本大学生为观察对象,让人们看到这一庞大群体的信仰、理想、抗争与眼泪。D.《中国在梁庄》记述梁庄近30年来的变迁,以近似纪实手法呈现了梁庄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讲述了乡村内在的生存状态
。4.材料二为什么写苏联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的“非虚构写作”?(4分)5.散文创作要走岀过度抒情的困境,材料一中作者从哪些方面进行阐述的,请简要概括。(5分)现代文阅读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贾母素日吃饭,皆有
小丫鬟在旁边拿着漱盂、塵尾、巾帕之物,如今鸳鸯是不当这差的了,今日偏接过塵尾来拂着。丫鬟们知道她要捉弄刘姥姥,便躲开让她。鸳鸯一面侍立,一面递眼色。刘姥姥道:“姑娘放心。”那刘姥姥入了坐,拿起箸来,沉甸甸的不伏手,——原是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单拿了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给刘姥姥。刘姥姥见
了,说道:“这个叉巴子,比我们那里的铁锹还沉,哪里拿得动它?”说得众人都笑起来。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一个丫鬟上来揭去盒盖,里面盛着两碗菜。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凤姐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
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说完,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众人先还发怔,后来一想,上上下下都一齐哈哈大笑起来。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暧哟气宝玉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得搂着叫“心肝”。王夫人笑得用手指着凤姐儿,却说不出话来。薛姨妈
也撑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座位,拉着她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无一个不弯腰屈背的,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她姐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刘姥姥拿起箸来,只觉不听使,又说
道:“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这蛋也小巧,怪俊的。我且捷一个儿!”众人方住了笑,听见这话又笑起来。凤姐笑道:“一两银子一个呢!你快尝尝罢,冷了就不好吃了。”刘姥姥便伸筷子要夹,哪里夹得起来?满碗里闹了一阵,好不容易撮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来滚在地下,忙放下筷子要亲自去拣,早
有地下的人拣出去了。刘姥姥叹道:“一两银子,也没听见响声儿就没了!”众人已没心吃饭,都看着她笑。贾母又说:“谁这会子又把那个筷子拿了出来,又不请客摆大筵席!都是凤丫头支使的!还不换了呢。”地下的人原不曾预备这牙箸,本是凤姐和鸳鸯拿了来的,听如此说,忙收了过去,也照
样换上一双乌木镶银的。刘姥姥道:“去了金的,又是银的,到底不及俺们那个伏手。”凤姐道:"菜里若有毒,这银子下去了就试得出来。”刘姥姥道:“这个菜里若有毒,俺们那菜都成了砒霜了!哪怕毒死了,也要吃尽了。”【注】选文中的情节出自《红楼梦》第40回,这是刘姥
姥第二次进贾府。文本二:只见平儿同刘姥姥带了一个小女孩儿进来,说:“我们姑奶奶在那里?”平儿引到炕边,刘姥姥便说:“请姑奶奶安。”凤姐睁眼一看,说:"姥姥你好?怎么这时候才来?”刘姥姥看着凤姐骨瘦如柴,神情恍惚,心里也
就悲惨起来,说:“我的奶奶,怎么这几个月不见,就病到这个份儿。我糊涂得要死,怎么不早来请姑奶奶的安!我们屯乡里的人不会病的,若一病了就要求神许愿,从不知道吃药的。我想姑奶奶的病不要撞着什么了罢?”平儿听着那话不在理,便在背地里扯她。刘姥姥会意,便不言语。哪里知道这句话倒合了凤姐的意,挣
扎着说:"姥姥你是有年纪的人,说的不错。你见过的赵姨娘也死了,你知道么?”刘姥姥诧异道:“阿弥陀佛!好端端一个人怎么就死了?我记得她也有一个小哥儿,这便怎么样呢?”平儿道:"这怕什么,她还有老爷太太呢
。”刘姥姥道:“姑娘,你哪里知道,不好死了是亲生的,隔了肚皮子是不中用的。”这句话又招起凤姐的愁肠,呜呜咽咽地哭起来了。巧姐儿听见她母亲悲哭,便走到炕前用手拉着凤姐的手,也哭起来。凤姐一面哭着道:“你见过了姥姥了没有?
”巧姐儿道:“没有。”凤姐道:"你的名字还是她起的呢,就和干娘一样,你给她请个安。”巧姐儿便走到跟前,刘姥姥忙着拉着道:“阿弥陀佛,不要折杀我了!巧姑娘,我一年多不来,你还认得我么?”巧姐儿道:"怎么不认得。前年你来,我还合你要隔年的蝈蝈儿,你也没有给我,必是忘了。
”刘姥姥道:“好姑娘,我是老糊涂了。若说蝈蝈儿,我们屯里多得很,只是不到我们那里去,若去了,要一车也容易。”凤姐道:"不然你带了她去罢。”刘姥姥笑道:“姑娘这样千金贵体,绫罗裹大了的,吃的是好东西,到了我们那里,我拿什么哄她玩,拿什么给她吃呢?这倒不是坑杀我了么。”凤姐道
:"求你替我祷告。要用供献的银钱,我有。”便在手腕上褪下一只金镯子来交给她。刘姥姥道:“姑奶奶,不用那个。我们村庄人家许了愿,好了,花上几百钱就是了,哪用这些?就是我替姑奶奶求去,也是许愿,等姑奶奶好了,要花什么,自己去花罢。”凤姐明知刘姥姥一片好心,不好勉强,只得留下,说:“姥姥,我的命
交给你了。我的巧姐儿也是千灾百病的,也交给你了。”【注】选文中的情节出自《红楼梦》第113回,抄家之后,贾府败落,刘姥姥第三次进贾府,并看望病危的凤姐。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刘姥姥并不知道宴会上大家是拿她取个笑儿,之所以放下自己的尊严,是
想博贾母一乐,得到众人的待见,得到些实惠。B.面对贾府宴会的吃食摆设,刘姥姥惊叹、夸赞、嫉妒的情态,侧面反映出贾府的生活状况,表现当时封建贵族阶级的奢侈。C.凤姐所说的“菜里若有毒,这银子下去了就试得出来”的话,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贾府
的主人们较注意生命安全的心理状态。D.凤姐褪下金镯子,求刘姥姥祷告时,被她拒绝了。刘姥姥没有见钱眼开,是因为此时贾府败落,凤姐也不似以前那样有钱。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写出了她们与众人的
不同,“撑”字生动表现了她们努力憋住笑的情态。B.刘姥姥饭前吟“诗”引得众人发怔,该细节尤为传神,无声的间歇时间,为后面写大笑做了铺垫。C.两个文本中,作者在塑造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时,主要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D.两个文本通过刘姥姥两进贾府的
心情的对比,写出了贾府的由盛到衰,刘姥姥是贾家历史的见证人。8.在描写众人大笑的场面时,作者注重独像刻画,将黛玉、宝玉等主要人物的各自不同笑貌写得活灵活现,请任选两位加以赏析。(4分)9.请概述凤姐对刘姥姥前后两次进贾府的不同态度,并据此概括其为人特点。(6分)20
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第290练)基础题组现代文阅读I1.D.“一改初唐楷书正大、雄壮的风貌”不合文意,材料二原文为“这篇巨作变初唐楷书风貌为正大、雄壮”,是说《大唐中兴颂》的风貌变为了正大、雄壮。2.C本题
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因年代久远、碑面巨大、字数众多”原因概括不全面,材料一第二段原文为“大幅石刻《大唐中兴颂》,世称‘摩崖碑’,又因其年代之远、碑面之大、字数之多,被誉为‘摩崖三绝’”,而在[注]中有“‘摩崖三绝’,即文绝、字绝、石绝”。其中“年代
之远、碑面之大、字数之多”中没有体现“文绝”的特点。B.“这才使得此石刻能够千古流芳”错误,以偏概全。从材料一倒数第二段原文“《大唐中兴颂》之所以千古流芳,也与书写者的爱国情怀有关”可知,“书写者的爱国情怀”只是这一石刻千古流芳的
原因之一。D.“能够体悟到唐王朝的兴衰成败”错误。从材料二中可知,大唐的盛世成就了颜真卿,所以,透过颜真卿的书法作品是看不出唐王朝的衰败的。故选C。3.A通过阅读材料二第一段可知,潘诺夫斯基在《视觉艺术的含义》一书中提出对作品的解释分为三个所段:第一阶段的
主要对象是自然的题材描述,即前图像志描述;第二个阶段是结合艺术作品产生的时代与背景,分析作品特定主题和传统意义,即图像志分析;第三个阶段的阐释,就是要对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或者是深层含义进行进一步的挖掘,
这一阶段被称为图像学分析。A.“一个庄重的订婚场面,画面背景中央的墙壁上有一面富于装饰性的凸镜”属于对象是对自然的题材描述,属于前图像志描述。B、C、D三项都是结合艺术作品产生的时代与背景,分析作品特定主题和传统意义。属于图像志分析。4.①先侧重简介图
像学的发展演变及其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潘诺夫斯基的研究方法。②然后从图像学分析的角度具体深入地挖掘颜真卿的《大唐中兴颂》的文化内涵。(意思对即可)5.①材料一中对大幅石刻《大唐中兴颂》的高、宽、字径、字体、字数等以说明性文字进行了准确描述,这是前图像志描述,属于第一阶段。②材料一又结合《大唐中兴颂
》产生的时代和元结创作及颜真卿书写的背景,分析了这一石刻的传统意义,这是图像志分析,属于第二阶段。③但是材料一仅仅提及了《大唐中兴颂》石刻背后的文化内涵,并没有具体分析,也就是并没有真正进行图像学分析。(意思对即可)现代文阅读II6.B“完全不懂生活的艰难”分析错误。7.D“卒章显志
”说法错误。8.(1)精要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上节写梦境之美,下节写现实之悲。(2)用对比手法揭示了主题。作者笔下的梦与现实形成强烈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理想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愤懑和不满。9.这句话是文
章的点睛之笔。盲人母亲和她女儿生活异常艰难,却依然坚强地活着。作者运用反复的手法,以此来表现生命的坚韧。启示:面对生活中的逆境要坚强乐观,要珍惜美好生活。能力题组现代文阅读I1.(3分)D(“审视现实
”错误。)2.(3分)C(A.无中生有。“深受读者喜爱”于文无据;B.推论错误;D.逻辑错误。)3.(3分)B4.(4分)①以阿列克谢耶维奇兼具社会性和精神性的写作震撼文坛为例,论证非虚构写作“要写出人性的深度,
并具备一定的批判精神”的观点。②用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成功写作经验为中国“非虚构写作”作家提供创作参考。评分建议:一点2分,两点即满分4分,意思对即可。5.(6分)①在题材内容的选择上,将历史意识引入散文,淡化个人情感色彩。②在艺术
技巧的运用上,不再局限于以情感体验连缀记忆片段的写法。③在文体的开拓上,大胆尝试跨文体实验,不再以记叙、描写为主来抒发丰富的情感,而是融入更多的理性思辨。评分建议:一点2分,三点即满分6分,意思对即可。现代文阅读II6.(3分)C【解析】A项,刘姥姥知道自己在宴
会上的角色,从文本一“鸳鸯一面侍立,一面递眼色。刘姥姥道:'姑娘放心。'”可以推断出。B项,“嫉妒”于文无据。刘姥姥有惊叹和夸赞,但是没有流露出"嫉妒”的情态。D项,理解错误。刘姥姥拒绝凤姐的金镯子,主要体现了她善良淳朴的性格。7.(3分)D【解析】两个文本没有对比刘姥姥两进贾府的心情。8.
①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写出了湘云率真、爽朗、不受拘束的性格。②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暧哟”。表现了她身体孱弱,经不起狂笑的特点。③宝玉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得搂着叫“心肝”。这反映出宝玉的天真和孩子气浓的性格特点,也表明了他在贾家尊宠的地位。
④惜春离了座位,拉着她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反映出惜春的娇气、年龄小,单纯可爱。(每点2分,共4分。答出其中两点且意思对即可。)9.①刘姥姥第二次进贾府时,凤姐高高在上,威风八面,和鸳鸯导演着让刘姥姥出尽洋相,为讨好贾母而戏弄刘
姥姥。对刘姥姥的态度是轻视和利用。②刘姥姥第三次进贾府时,凤姐病危,处境凄惨,拜托刘姥姥替自己祷告祛病,还把自己的女儿巧姐儿托付给刘姥姥。对刘姥姥的态度是尊敬、恳求和信任。③据此可见凤姐善于逢迎,势利圆滑,洞察人情世故。(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