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安徽省联盟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x,共(21)页,136.303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c95cead8d5791564b0870cd6277dcd8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3级高二上学期语文1121期中考试试卷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在答题卡上作答。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是一个“命运共同体”。这里使用的“命运”概念
,是指生命有机体所具有的一种不可改变的、必然的行为趋势、价值指向和最终归宿。生存是生命的天命,因而生存就是一切生命不可改变的命运。同样,如果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也就不能维持人与自然这个生命共同体的可持续生存。因此,人类必须顺势而行,尊重自
然生命,保护自然,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看作是人与自然这一生命共同体得以保全的必要条件。从古代的农业文明经过近代的工业文明到当代的生态文明,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否定之否定”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形成过程。农业文明中的人与
自然的关系是以自然为中心的。这种文明的主要生产方式是农业生产,而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就是它的“自然性”:这种生产是由“自然生命”直接进行的,因而是一种“自然性生产”——粮食是庄稼自己长出来的,而不是由人在生产过程中制造出
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庄稼”才是真正的“生产者”。农民在生产中的作用,只是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在这种生产中,决定产品的质量和数量的主要条件是自然条件。工业文明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人类为中心的。工业生产的生产方式所具有的特
殊性质,从根本上决定了人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工业生产已经不是人对自然的顺从,而是对自然界的改造,从而创造一个在自然界本来不存在的“人造物”;整个生产过程都是由人进行的,人真正成为生产的主体,让自然服从人的意志。从个别人的观点看来,似乎“自动化生产”没有人的参与,仅仅是自然物(机器、电脑
)在进行生产。而实际上,在生产中劳动资料的运动,不过是人的“过去劳动”在运动,因而是人的“过去劳动”在进行生产,生产的全部产品,都是人的劳动的结果。因此,工业文明时代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与伦理意识,否定和取代了农业文明时代的自然中心主义的哲学与伦理意识。在这种哲学看来,自然不可脱离人而独立存在,
而只能依赖于主体(人)。在当代,我们所要构建的生态文明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现在,人们既看到了人类为了生存而改造自然的必要性,也重新认识到了维护自然生命系统的稳定与平衡的必要性。我们正在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对工业文明中形成的那种以
人类为中心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否定,也是对农业文明的以自然为中心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否定,其中每一次否定都不是简单的抛弃,而是在吸收对立面所包含的合理因素的基础上,克服对立、走向和谐统一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经过了否定之否定的曲折道
路之后,我们要创建的新的文明,应当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在这种文明中,人与自然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而不是争夺各自利益的敌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成为生态哲学的最为重要的价值。但是,西方的生态学家们却沉浸在自然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
争论之中,企图用农业文明时代的自然中心主义的生态意识代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意识。马克思曾经说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我们当代所需要的生态哲学,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哲学。当代西方的自然中心主义生态哲学从根本
上堵塞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也使得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失去了存在基础。(摘编自刘福森《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哲学意蕴》)材料二:普里皮亚季不同于我到过的任何地方。表面上看,这个小城舒适宜人,我们人类为舒适生活创造的各种便利,这里应有尽有。它是为近5万人精心设计的完美家
园,然而今天的普里皮亚季渺无人烟。房屋外墙摇摇欲坠,窗户玻璃破碎,房梁倾斜坍塌。这里的一切,从无人观看的告示板,到科学教室里丢弃的计算尺,再到咖啡馆里残破的钢琴,都凸显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人类能够丧失其需要的一切和珍视的一切。地球上只有我们人类有足够的力量创造世界,然后再将
其毁掉。1986年4月26日,普里皮亚季附近以“切尔诺贝利”之名为今人所知的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核电站的4号反应堆发生了爆炸。爆炸的肇因是规划不周和人为失误。爆炸后,辐射物质随强风吹遍欧洲大部,含在雨滴和雪花里从空中落下,渗入许多国家的土壤和河流,最终进入了食物
链。许多人说,切尔诺贝利事件是历史上代价最惨重的环境灾难。可悲的是,事实并非如此。20世纪大部分时间里,另一场灾难在几乎无人注意的情况下日复一日地在全球各地展开。它的成因也是规划不周和人为失误。它在无人知晓的状况中静悄悄地发生,它的影响比几个不幸的国家
土壤和河道遭到污染深远得多,它就是我们时代真正的悲剧——我们星球上生物多样性的螺旋式下滑。我们星球上的生命要真正旺盛蓬勃,广泛的生物多样性必不可少。只有当无数有机个体最充分地利用每一种资源、每一个机会的时候,
只有当千百万物种的生命相互关联、彼此维持的时候,我们的星球才能有效运行。生物多样性越丰富,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包括我们自己,就越安全。然而,人类现在的生活方式正在造成生物多样性的退化。我们在过去几十年间才慢慢明白,我们
每个人生于斯长于斯的人类世界从来有其内在的不可持续性。但是,现在我们既然知道了,就要做出选择。我们可以在我们建立的现代社会中忙于各种实在的追求,却选择对迫在眉睫的灾难视而不见。我们也可以选择改变。这个选择可不那么简单。毕竟,对已
知的东西坚持固守、对未知的事物不予置信或心存恐惧乃人之常情。不过,如果我们现在行动起来,仍来得及痛改前非。(摘编自大卫·爱登堡《我们星球上的生命》,林华译)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只有人
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才能可持续生存,这一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B.在农业生产中,产品质量和数量主要由自然条件决定,农民的作用只是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数量。C.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是在抛弃以前的文明、吸收对立面所包含的因素的基础上螺旋式上升过程。D.切尔诺贝利事件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其放出的
辐射物质在自然条件下最终会反噬人类自身。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用“生态哲学”概念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文章既具有哲学的思辨性,也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性。B.工业文明中人的位置很重要,可以通过改造自然来创造自然界本不存在的
“人造物”,而自然只能依赖人。C.材料一认为,西方生态学家们企图用自然中心主义的生态意识代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意识是错误的。D.材料二通过描写普里皮亚季房屋和配套设施的残破,渲染了小城渺无人烟的荒凉景象,体现了对人类行为的反思。3.下列选项,最符合材料二提到的“生物多
样性”意义的一项是()A.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孟子》)B.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黄帝内经》)C.自然高远,无比神通。(《礼记》)D.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4.根据材料内容,完成表格。5.材料二作者曾说:“我们常说
要拯救地球,但其实我们必须做的这些事是为了拯救我们自己。不管有没有我们,大自然都会回归。”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我们必须做的这些事”是什么。【答案】1.C2.B3.D4.①人顺应自然;②以人类为中心;的③生态文明;④生命共同体理念。5.①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打造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②
在发展科技的过程中保持审慎负责的态度;③共同维护生物多样性,改变导致生物多样性退化的生活方式。【解析】【导语】这篇文章探讨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和未来方向。材料一梳理从农业文明的自然中心主义到工业文明的人类中心主义,再到当代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强调要突破过去思维的局限,实现价值的综合
与提升。材料二通过切尔诺贝利的例子,警示人类不当行为对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并呼吁行动以拯救自身而非地球。整体上,文章兼具哲学思辨性与现实针对性,强调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在抛弃以前的文
明、吸收对立面所包含的因素的基础上”错误,原文为“其中每一次否定都不是简单的抛弃,而是在吸收对立面所包含的合理因素的基础上”,选项表述绝对,曲解文意。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B.“自然只能依赖人”错误,原文“在这种哲学看来,自然不可脱离人而独立
存在,而只能依赖于主体”,表明这只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观点,工业文明中自然不能脱离人独立存在,却并非完全依赖人。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如果不违背农作物耕种的时节进行生产,那么粮食就会吃不完。这体现了一种遵循自然规律来
从事农业生产的理念。B.天覆盖着大地,大地承载着万物,万物都齐备了,但在这所有的事物中,没有比人更宝贵的。它强调了人的价值在天地万物之中的重要地位,认为人是最尊贵的。C.大自然广阔高远,有着无可比拟的神奇力量。它表达了对自然力量的一种赞美和
敬畏,认为自然的力量是无穷的。D.天地和我一起生存,万物和我合为一体。这表达了一种人与自然紧密相连、融合统一的观念,体现的古代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点。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写作思路、理解
并分析图表的能力。①对应“人改造自然”“二者和谐统一”,结合材料一第三段“这种生产是由‘自然生命’直接进行的”“粮食是庄稼自己长出来的,而不是由人在生产过程中制造出来的”句得出:人顺应自然。②对应“以自然为中心”“
人与自然共生”,结合材料一第四段“工业文明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人类为中心的”句得出:以人类为中心。③本空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相对,结合材料一第五段“我们所要构建的生态文明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
系”得出:生态文明。④本空对应“自然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结合材料一第五段“我们要创建的新的文明,应当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在这种文明中,人与自然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得出:生命共同体理念。【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材料二作者的观点
:“我们常说要拯救地球,但其实我们必须做的这些事是为了拯救我们自己。不管有没有我们,大自然都会回归”,这意味着人类需要采取行动来拯救自己,即保护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①结合材料一“如果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也就不能维持人与自然这个生命共同体的可持续生存。因此,人类必须顺势而行,尊重自然生命,保护自然,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看作是人与自然这一生命共同体得以保全的必要条件”“我们当代所需要的生态哲学,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哲学”“我们要创建的新的文明
,应当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人类必须顺势而行,尊重自然生命,保护自然,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打造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②结合材料二中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核电站的4号反应堆爆炸,“爆炸的肇因是规划不周和人为失误”。在发展科技的过程中不能仅仅追求科技带来的便利和经济
效益,而忽视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自身的潜在威胁。“这个选择可不那么简单。毕竟,对已知的东西坚持固守、对未知的事物不予置信或心存恐惧乃人之常情”,所以,我们要保持审慎负责的态度。③结合材料二中,“只有当无数有机个体最充分地利用每一种资源
、每一个机会时候,只有当千百万物种的生命相互关联、彼此维持的时候,我们的星球才能有效运行。生物多样性越丰富,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包括我们自己,就越安全”,人类现在的生活方式造成了生物多样性的退化。我们要认识到生物多样性
对地球生命旺盛蓬勃的重要性,维护自然生命系统的稳定与平衡,充分利用资源和机会,维持千百万物种生命的相互关联,改变导致生物多样性退化的生活方式。(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等待①【美】海明威那匹该死的马倒在腿上的时候,他想大神经一定当真给压断了
。腿的确一点儿也不痛。除了刚才转身时有些动作才使他觉得痛,那是因为断骨挤压着旁边的肌肉了。他伸手拿过轻机枪,从弹仓里取出子弹夹,又从口袋里摸出备用弹夹,把枪筒一折,拆开,往枪管里瞄了瞄,重新把弹夹推进弹仓,直到听到“咔”的一声响,才转头看向山坡下。“也许半个小时,”他想
,“现在,放松些。”他望向山脚,望向松林,试着什么都不想。他望向河流,想起在桥下阴凉的黑影里时它的模样。“我希望他们来,”他想,“可别他们还没来就昏迷了或怎么的。”你猜,这时候谁会更好受些?有宗教信仰的人,还是就这么直接面对它的人?他们能得到
许多安慰,而我们知道没什么可怕。只有拖得又长又痛苦,让你尊严尽失时,死亡才是坏事。所以,你很幸运,明白吗?你一个都没遇上。他们走了,太好了。他们走了,我就什么都不在乎了。这就是我说的那种情况,这样真是好极了。想想吧,要是他们全都倒在大灰马的那片山坡上,情况会有多不一样。或者,要是
我们全都困在这里等死呢。不,他们走了,他们脱身了。现在,只盼进攻能赢了。你想要什么?什么都要。我什么都想要,给我的我都要。就算这次进攻不行,还有下次。我想跟祖父聊聊这一次。我敢打赌,他从来没有穿越火线,到敌后去找自己人,唱这样一出好戏。你怎么知道?说不定他干过五十次
。不,他说。现实点吧,没人能干五十次这样的事,五次都不行,说不定连一次能比得上这个的都没有。当然有,他们肯定干过,我希望他们马上来,他说。我希望他们现在就来,因为腿开始痛了,一定是肿了。我们干得蛮顺手,结果却碰上了坦克,他想。不过,幸亏我在桥下的时候坦克没来。一件事出了差错,就势必引起不良的后果
。我们应当有轻便的短波发报机。是啊,有很多东西是我们应当具备的。我还应当带一条备用的腿儿来。如果我昏过去什么的,我就一点儿用处也没有了;如果他们使我苏醒过来,他们会问我很多很多问题,酷刑,拷打,什么都干得出来,那就不好。最好是别让他们干这些事情。快点儿吧。让敌人快点儿来吧。让他们来。
快让他们来!想想他们正在离开,他说。想想他们正穿越森林;想想他们正跨过小溪;想想他们正骑马穿过石楠丛;想想他们正爬上山坡;想想他们能平平安安度过今夜;想想他们在赶路,整夜不停;想想他们明天就能藏好;想想他们,该死,想想他们。对于他们,我就只能想到这么多了,他说。想想蒙大拿,不行。想想马德里,不行。
想想喝上一杯清凉的水,好,就像那样,像喝一杯清凉的水。你这个骗子,不会有事的。只会像那样,没事的。那么,动手吧。现在就动手,现在动手是对的。来,现在就做。不,你一定要等。等什么?你知道的,那就等吧。我再也等不下去了,他说。再等下去,我就要晕过去了。我知道,因为已经三次出现这种感觉了,我都
撑过去了。可我不知道再来一次会怎样。我猜,大概你是有内出血了,就在腿骨断掉的那一块。特别是还翻了个身,结果就肿起来了,让你越来越虚弱,害得你开始晕了。现在动手吧,没问题。真的,我告诉你,那没问题。可如果你能等得到,拖住他们,哪怕就一小会儿,或者干掉领头
的军官,事情就完全不一样了。只要能好好做到任何一样,就能……好,他说。他趴着,非常安静,努力坚持着,他能感觉到,有什么正从自己身体里溜走,就像你留意到有时雪从山坡上开始悄悄融化一样。然后,他轻轻地说,就让我坚持到敌人上来吧。罗伯特·乔丹的运气非
常好,就在这时,他看到骑兵小队走出林子,穿过公路。他看着他们走近,开始爬坡。罗伯特·乔丹看见他们上了山坡,现在,离他很近了。往下望去,他看见公路、桥和桥那头长长的车队。他久久地看着眼前的一切。然后,他抬头望向天空。空中飘浮
着大朵大朵洁白的云。他摊开手掌,按了按身边的满地松针,伸出手,摸了摸面前掩护着他的松树树皮。然后,他调整好姿势,尽量舒服,双肘撑在松针上,枪口紧贴住松树树干。那名军官顺着游击队踩出的马蹄印策马小跑而来,他很快就要到达罗伯特·乔丹躺着的地方,现在只有二十码的距离了。这个距离,完全没有问题。
那名军官是拜伦多中尉,他从拉格兰哈来,下方哨所被袭的报告一到,他们就接到命令,出发了。他们辛辛苦苦赶来,却因为桥被炸断,不得不兜回去绕个大圈,从高处横穿峡谷,再从林子里绕出来。他们的马都汗湿了,喘着大气,不得不一再催逼
,才能小跑起来。拜伦多中尉注视着那条马蹄印,渐渐靠近,他面容瘦削,神色肃穆。他左臂弯里的手提机枪横搁在马鞍上。罗伯特·乔丹伏在树后面,小心翼翼地控制着自己,免得双手发抖。他在等,等待着这军官来到松林和绿意盎然的
草坡相接的那块阳光明媚的地方。他感觉到自己的心脏抵着树林里的松针怦怦跳动。(选自《丧钟为谁而鸣》,天津人民出版社,有删改)【注】①整部作品以美国人罗伯特·乔丹参加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为题材,所有情节浓缩于三天之内
。节选部分是他在炸桥后撤退时身负重伤,送别战友和爱人后,独自留下阻击追击的敌人。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罗伯特·乔丹因炸桥撤退时身负重伤,无法跟随队伍继续前行,这种情况下他选择留下来坚守阵地,阻击即将追击过来的敌人。B.文中多次提到“希望他们来”“希望他们赶快来”,
体现了罗伯特·乔丹面对敌人可能进攻时英勇无畏但又慌乱无措的状态。C.“我还应当带一条备用的腿儿来”体现了主人公面对困境时的乐观幽默,与《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形象颇为相似。D.文章结尾的场景画面感较强,
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心脏怦怦的跳动声,以动衬静,营造了一种静谧而又紧张的氛围。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方式讲述故事,引导读者通过跟踪主人公的心理变化,逐步了解人物。B.小说几乎以意识流的笔法交代了
主人公在一段时间内的特殊经历与心路历程,打破了传统叙事的时空限制。C.大量的心理描写,舒缓了小说的整体叙事节奏;大量的短句使用使心理活动丰富而又“急促”。D.本文以小见大,通过战争的一个横截面,引导读者深入地思考战争、人性以及
生命的意义等主题。8.本文作节选片段本无标题,后来有人给小说添加标题为“等待”,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所加标题“等待”有哪些意蕴。9.有人说,意识流文学“暗合形散神聚的散文特征”。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答案】6.B7.A8.①罗伯特·乔丹身负重伤,无法跟随队伍撤离,他选择留下来阻击追击的敌人
,一直在等待敌人出现,等待战斗的到来。②罗伯特·乔丹清楚自己伤势严重,随时都会死亡,但他希望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能有所作为,要么干掉领头的军官,要么拖住敌人,所以他在等待最终的结局。③罗伯特·乔丹想用自己最后的生命为战友们争取更多的安全撤离时间,让战友们能平安度过今夜、藏好等,所以他一直在等待战友
的安全撤离。9.形散:①叙述的碎片化:本文没有按照传统的线性叙事方式,而是采用碎片化的叙述,通过大量的心理描写、回忆、想象等将不同的片段拼凑在一起,使得叙事较为松散,体现了意识流文学的特点。②内容的跳跃性:文本在叙述过程中,罗伯特·乔丹的心理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频繁跳跃,时间上涉及过去、现
在和未来,空间上跨越了不同的场景,体现了意识流文学的特点。神聚:①统一主题:通过对罗伯特·乔丹心理活动的展现,表达了关于战争、人性、生命意义等方面的主题,这些主题贯穿全文,使得文本在“神”的层面上聚合。②心理主线:文本仅仅围绕罗伯特·乔
丹在身负重伤、独自面对敌人追击时的心理状态和情感变化这一主线展开,他的勇敢无畏、对战友的牵挂、对生命的思考等心理活动贯穿全文。【解析】【导语】本文节选自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通过对主人公罗伯特·乔丹在炸桥后受重伤的描写,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坚韧。故事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和意
识流的方式描绘人物内心的复杂心理,揭示了主人公在危险中磨砺出的勇气与决绝。心理描写与紧凑的叙述节奏交织,使人物形象鲜活生动。同时,为小说引发读者对战争的反思,探讨了死亡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
和分析能力。B.“英勇无畏但又慌乱无措”错误,是因为他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尽可能地拖延时间或者消灭敌人,以帮助自己的队伍和爱人安全撤退,体现的是他的英勇无畏以及坚定的战斗意志。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本文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方式讲述故事”错误
,小说以第三人称叙述,但在这一过程中,并非以全知视角展现所有人物和事件,而是仅聚焦于罗伯特·乔丹的所见、所闻、所感,属于有限视角。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①从文本情节来看,罗伯特·乔
丹因马倒下压断腿而无法随队伍撤离。他在受伤后,做好了战斗准备,如“伸手拿过轻机枪,从弹仓里取出子弹夹……重新把弹夹推进弹仓”,之后便一直关注着山坡下的动静,等待敌人出现,因为他知道自己肩负着阻击敌人的任务,这是最直接层面的“等待”,是在等待即将到
来的战斗情境。②罗伯特·乔丹深知自己伤势极为严重,“腿的确一点儿也不痛。除了刚才转身时有些动作才使他觉得痛,那是因为断骨挤压着旁边的肌肉了”且“腿开始痛了,一定是肿了”,还意识到可能有内出血等情况,生命随时可能消逝。但他不甘心就这么毫无作为地死去,他希望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能发挥作用,要么成
功干掉领头的军官,改变局势,要么尽可能拖住敌人,所以他在等待着最终是成功完成任务还是不幸牺牲的结局,这体现了他在绝境中仍渴望有所作为的心态。③文中多处体现了他对战友的牵挂以及希望为战友争取安全的想法。比如他想象战友们“穿越森林;跨
过小溪;骑马穿过石楠丛;爬上山坡;能平平安安度过今夜;赶路,整夜不停;明天就能藏好”等,他清楚自己留下来阻击敌人,就是在用自己的生命为战友们的安全撤离争取时间,所以他一直在等待着战友能够真正安全撤离的消息,尽管他可能无法确切得知,但这份等待体现了他对战友
的深厚情谊以及自我牺牲的精神。【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征及表现手法的能力。形散:①传统小说通常会按照时间顺序、事件发展的先后逻辑等进行线性叙事,而本文不然。它大量运用了心理描写,将罗伯特·乔丹在受伤等待过程中的各种思绪碎片化地呈现出来。比如一会儿想到自己受伤的情况以及应对措
施,“那匹该死的马倒在腿上的时候……重新把弹夹推进弹仓”;一会儿又跳跃到对战争装备的思考,“我们应当有轻便的短波发报机。是啊,有很多东西是我们应当具备的。我还应当带一条备用的腿儿来”;接着又回忆起祖父的经历,“我
想跟祖父聊聊这一次……说不定他干过五十次”等。这些不同的片段通过他的心理活动被拼凑在一起,没有明显的连贯的事件发展脉络,使得叙事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符合意识流文学在叙述上打破常规、不拘泥于传统叙事结构的特征。②在时间维度上,罗伯特·乔丹的心理活动频繁跳跃。他既会回忆过去,如对祖父经历的猜测
,又会关注当下自己受伤后的处境、等待敌人的情况,还会畅想未来,像想象战友们后续的安全行程等。在空间维度上,同样跨度很大,从他所在的山坡,联想到山脚、松林、河流、桥、公路以及战友们可能经过的森林、小溪、石楠丛等不同场景。这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频繁跳跃,使得文本内容看似松散、
杂乱,是意识流文学常见的表现形式,进一步体现了“形散”的特点。神聚:①尽管文本在叙述形式上较为松散,但通过对罗伯特·乔丹丰富心理活动的展现,始终围绕着几个核心主题。比如关于战争,展现了战争的残酷性,如受伤后的艰难处境、面临敌人追击
等;关于人性,体现了罗伯特·乔丹在绝境中勇敢无畏、自我牺牲的人性光辉,他为了战友甘愿独自面对危险;关于生命意义,他在生命垂危之际思考着自己能做什么,怎样让生命在最后时刻更有价值等。这些主题贯穿全文,使得文本在深层次的意
义表达上是聚合的,符合意识流文学“神聚”的特点。②整个文本紧紧围绕着罗伯特·乔丹在身负重伤、独自面对敌人追击时的心理状态和情感变化这一主线展开。从最初受伤后的冷静准备,到等待过程中对各种情况的思考,包括对战友的牵挂、对自身命运的担忧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思索等,再到最后看到敌人靠近
时的紧张与准备战斗的状态,他的这些心理活动贯穿全文,成为串联起所有碎片化内容和跳跃性情节的主线,保证了文本精神内涵上是紧密聚合的。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
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汉五年,已并天下,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
文者也。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三十余人。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又欲起礼乐。礼乐所由起,积德百年而后可兴.也。
吾不忍为公所为。”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遂与所征三十人西,与其弟子百余人为绵蕞①野外。习之月余,叔孙通曰:“上可试观。”上既观,使行礼,曰:“吾能为此。”乃令群臣习肄。汉七年,诸侯群臣皆朝十
月。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节选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材料二:惜夫,叔孙生之为器小也!徒窃礼之糠粃,以依世、谐俗、取宠而已,遂使先王之礼沦没而不振,以迄于今,岂不痛甚矣哉!是以扬子讥之曰:“昔
者鲁有大臣,史失其名,曰:‘何如其大也!’曰:‘叔孙通欲制君臣之仪,召先生于鲁,所不能致者二人。’曰:‘若是,则仲尼之开迹诸侯也非邪?’曰:‘仲尼开迹,将以自用也。如委己而从人,虽有规矩、准绳,焉得而用之!’”善乎扬
子之言也!夫大儒者,恶.肯毁其规矩、准绳以趋一时之功哉!(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材料三:夫水行莫如用舟,而陆行莫如用车。以舟之可行于水也,而求推之于陆,则没世不行寻常。古今非水陆与?周鲁非舟车与?今祈行周于鲁,是犹推舟于陆
也。故夫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不矜.于同而矜于治。故譬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其犹柤梨橘柚邪!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故礼义法度者,应时而变者也。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
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惜乎!(节选自《庄子·天运》)【注】①绵蕞:制订整顿朝仪典章。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夫儒者难与A进取
B可与C守成D臣愿征鲁E诸生F与臣弟子G共起朝仪。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兴,兴盛,与《〈论语〉十二章》“《诗》可以兴”的“兴”字意思不同。B.恶,怎么,与《齐桓晋文之事》“彼恶知之”的“恶”字意思相同。C.矜,注重,与《〈老子
〉四章》“自矜者不长”的“矜”字意思不同。D.“其里之丑人”与《兼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的“之”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汉得天下后,将秦朝严苛的礼仪变得简易,但当群臣行止无礼时,高帝又感到忧虑
。B.叔孙通将古礼与秦礼糅合,并带领新召集的儒生以及诸侯大臣在野外演习一个多月。C.扬雄认为,孔子周游列国并没有“委己从人”以求一时功利,与叔孙通有本质区别。D.庄子多方取譬,将抽象的道理寄托于舟车、柤梨橘柚等日常事物中,增强了说服力。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
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2)叔孙通欲制君臣之仪,召先生于鲁,所不能致者二人。14.叔孙通制礼之事能否作为论据来论证材料三的观点?请根据材料阐述理由。【答案】10.BDF11.D12.B13.(1)你所侍奉
的人主已经达十位了,这都是你当面曲意奉承人家,才能够得到的亲贵。(2)叔孙通打算制定君臣的礼仪,便到鲁地去征召儒生,他没请来的那两个人。14.能。理由:材料三的观点是礼义法度应当“应时而变”。材料一中由叔孙通制礼之事可见叔孙通能够看清形势,顺时而变,对汉王朝的稳固有贡献
。【解析】【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通过三段材料,探讨了礼仪制度的变迁与适应性。材料一中,叔孙通为汉高祖制定朝仪,展现了礼仪的实用性和灵活变通;材料二中,司马光通过评价叔孙通,反思传统和变通的平衡;材料三则借庄子之言,阐述礼仪应随时代变化的哲学思想。整
体而言,文章讨论了如何在历史和现实之间找到传统礼仪的现代转化途径。【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那些儒生很难为您进攻夺取,可是能够帮您保守成果。我希望征召鲁地的一些儒生,跟我的子弟们一起制
定朝廷上的仪礼。“难与进取”“可与守成”结构一致,主语都为“夫儒者”,故应在B处断开;“臣”作“愿征鲁诸生”的主语,“臣愿征鲁诸生”主谓宾结构完整,可独立成句,应在DF处断开。故选BD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
“兴”,兴盛;/指激发人的感情。句意:累积百年的德行后,才可以兴盛起来啊!/阅读《诗经》能够激发人的感情。B.正确。“恶”,都为疑问代词,怎么、哪里。句意:大儒,怎么肯破坏自己原有的规矩、准绳来追求一时的功利呢?/他们怎么知道呢
?C.正确。“矜”,注重;/夸耀,炫耀。句意:不注重其相同,而注重于天下之治。/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敬重。D.“用法相同”错。“之”,结构助词,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乡里的一个丑女人。/臣与子不孝敬君与父,就是所谓
乱。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带领新召集的儒生以及诸侯大臣在野外演习一个多月”错。由原文“遂与所征三十人西,与其弟子百余人为绵蕞野外。习之月余,叔孙通曰:‘上可试观。’上既观,使行礼,曰:‘吾能为此。’乃令群臣习肄”可知,叔孙通带领新召
集的儒生在野外演习一个多月,诸侯大臣是在皇上观礼后,才都来学习的。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事”,侍奉;“且”,将近,几乎;“谀”,曲意奉承。(2)“君臣之仪”,君臣之间的礼仪规矩;“先生”,读书人,儒生;“所不能致”,“所”带动词要翻译成一个名词
性短语,没有请来的人;“召先生于鲁”,状语后置句,正常的语序为“于鲁召先生”。【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首先表明观点:能。根据材料三原文“故礼义法度者,应时而变者也”可知,材料三的观点是礼义法度应当“应时而变”。根据材料一原文“叔孙
通曰:‘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汉七年,诸侯群臣皆朝十月。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可知,叔孙通制礼之事可见叔孙通能够看清形势,顺时而变,对汉王朝的稳固
有贡献。参考译文:材料一:汉高帝五年(前202),天下已经统一,当时汉高帝把秦朝的那些严苛的仪礼法规全部取消,只是拟定了一些简单易行的规矩。可是群臣在朝廷饮酒作乐争论功劳,醉了有的狂呼乱叫,甚至拔出剑来坎削庭中立柱,高帝为这事
感到头疼。叔孙通知道皇帝愈来愈讨厌这类事,就劝说道:“那些儒生很难为您进攻夺取,可是能够帮您保守成果。我希望征召鲁地的一些儒生,跟我的子弟们一起制定朝廷上的仪礼。”高帝说:“只怕会像过去那样的烦琐难行吧?”叔孙通说:“礼,就是按照当时的世事人情给人们制定出节制或修饰的法则。我愿意略用古代
礼节与秦朝的礼仪糅合起来制定新礼节。”皇帝说:“可以试着办一下,但要让它容易通晓,考虑我能够做得到的。”于是叔孙通派人到鲁地去征集儒生三十多人。鲁地却有两位儒生不肯跟他走,说:“你所侍奉的人主已经达十位了,这都是你当面曲意奉承人家,才能够得到的亲贵。现在天下刚刚平定,死的还没有埋葬,伤的
还没有复元,又要来制订礼乐。要知道礼乐所以发生,必须累积百年的德行后,才可以兴盛起来啊!我们不忍心做你所要做的事。”叔孙通笑着说:“你真是一位鄙陋不达世务的书生啊!不懂得时势的变迁。”便和所征得的三十多人一同向西而来,加上皇
上左右的学者,以及他自己的学生一百多人,在野外拉起长绳,扎结茅草,表示方位,叫他们在那里排练仪程。练习了一个多月,叔孙通便来对汉高祖说:“皇上可以前来试看一下。”皇上既来观礼,就叫他们排练行礼的仪式,事后就说:“这些我能做得到。”于是命令群臣都来学习,这时正巧是十月。汉高祖七年,长乐宫
已经建成,各诸侯王及朝廷群臣都来朝拜皇帝参加岁首大典。从朝见到宴会的全部过程,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和行动失当的人。于是汉高祖说道:“我今天才知道当皇帝的尊贵啊。”(节选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材料二:可惜啊,叔孙通的器度太小了!他只不过是窃取礼制中琐屑无用的糠秕,借以
依附时世、迎合风俗、求取宠幸罢了,这样便使先代君王所建立的礼制沉沦埋没而不能振兴,以至于到了今天这个地步,难道不令人沉痛之极吗!因此扬雄对此指责说:“从前鲁地有大儒,史书中没有记载他们的名字。有人问:‘为什么
说他们是大儒呀?’回答道:‘叔孙通打算制定君臣的礼仪,便到鲁地去征召儒生,他没请来的那两个,堪称大儒。’有人问道:‘如果这样,那么孔子应聘的足迹遍及诸侯国也是不对的了?’回答道:‘孔子周游列国,是准备让别人能按照自己的意图行事。如果放
弃自己的立场来顺从他人,那么即便是定出了规矩、准绳,又怎么能够拿来应用呀!’”真好啊,扬雄的评论!大儒,怎么肯破坏自己原有的规矩、准绳来追求一时的功利呢?(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材料三:在水上划行没有什么比得
上用船,在陆地上行走没有什么比得上用车。因为船可以在水中划行,而奢求在陆地上推着船走,那么终身也不能行走多远。古今的不同不就像是水面和陆地的差异吗?周和鲁的差异不就像是船和车的不同吗?所以三皇五帝的礼义法度,不注重其相同,而注重于天下之治。拿三皇五帝时代的礼义
法度来打比方,恐怕就像山楂、梨、橘、柚四种酸甜不一的果子吧!它们的味道彼此不同,然而却都很可口。所以,礼义法度,都是顺应时代而有所变化的东西。如今捕捉到猿猴给它穿上周公的衣服,它必定会咬碎或撕裂,直到全部剥光身上的衣服方才心满意足。观察古今的差异,就像猿
猴不同于周公。所以西施心口疼痛而皱着眉头在邻里间行走,乡里的一个丑女人看见了认为皱着眉头很美,回去后也在邻里间捂着胸口皱着眉头。邻里的有钱人看见了,紧闭家门而不出;贫穷的人看见了,带着妻子儿女远远地跑开了。那个丑女人只知道皱着眉头好看,却不知道皱着眉头好看的原因。可惜呀!(节选自《庄子·天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过家黄庭坚络纬①声转急,田车寒不运。儿时手种柳,上与云雨近。舍旁旧佣保,少换老欲尽。宰木②郁苍苍,田园变畦畛。招延屈父党,劳问走婚亲。归来翻作客,顾影良自哂。一生萍托水,万事雪侵鬓。夜阑风陨霜,干叶落成阵。灯
花何故喜?大是报书信。亲年当喜惧,儿齿欲毁龀③。系船三百里,去梦无一寸。【注】①络纬:秋虫,如蟋蟀之类。②宰木:坟墓上的树木。③毁龀:儿童换牙。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不作铺叙,以“转急”和“不运”的动静对比,点出了气候变化。B.诗人借柳树、宰木等自然物写家
乡变迁,“招延”二句则侧重写人事。C.“一生萍托水”“万事雪侵鬓”均使用借代的修辞,形象而富有诗意。D.诗人关于“灯花”的问与答,移情于物,委婉流露出聚少离多的现状。16.有评论家认为,诗歌最后六句写的是此次归家前的感
受,你是否同意?请结合诗歌内容说说你的看法。【答案】15.C16.同意。①“报书信”“欲毁龀”“三百里”是归家前对家的期待、想象,及展现了离家的距离。②“喜”“喜惧”“去梦”是归家前亦喜亦惧的情感的体现,符合一
个即将归家的人的心理状态。【解析】【导语】这首诗通过对秋景的描绘和家乡物是人非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家乡变迁和人生无常的深切感悟。诗中“田车寒不运”“一生萍托水”等意象,浓缩了生活的无奈与漂泊感。“灯花”一问既生动又内蕴丰富,体现出诗人对
亲情与乡情的眷恋。【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均使用借代的修辞”错误。“一生萍托水”是比喻人生如浮萍,漂泊无定,“万事雪侵鬓”则指经历人生的风霜,鬓发如雪,均为比喻的修辞。故选C。
【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评价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先表明自己的观点,同意。从内容上,后六句写了自己收到家中的书信到来,想象家中的双亲年龄已高、家中的孩童正是换牙之时,感叹自己的归船离家还有三百里之遥,这些均是作者还未归家时的情状。从情感上,“灯花何故喜?大是报书信”诗人看到灯花似乎很
高兴,认为是报书信的好兆头,这暗示了诗人对归家的期待和对家人的思念。“亲年当喜惧,儿齿欲毁龀”诗人开始担心家人的年龄和健康,以及孩子的成长,这些都是归家前会产生的情感。“系船三百里,去梦无一寸”表达了诗人虽然离家还有三百里,但归家的梦想却时时萦绕脑海。后六句中有收到家书的喜悦,有对家
中双亲的担忧,有对家中孩童成长的开心,有对家乡的时时牵挂,这种感受更符合归家前的焦虑和期待。也可以不同意。可以从内容、结构、情感等方面分析。诗歌最后六句将此次回乡的亲切与悲凉相结合,展示了久别重逢与人事变迁之间的复杂心情,因此这几句应是诗人归家
的真实感受,而非仅是归家前的感受。灯花报喜、双亲年已老、儿齿欲毁龀等均展示了家中的现状,让诗人感慨万千,因此不同意评论家的看法。(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____________”一句阐释
了君子义利观;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能够持之以恒是因为“____________”。(2)明代著作《传习录》中“种德者必养其心”强调了欲品行端正,先须心思纯正。这与《大学之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不谋而合。(3)古人对生活现象的观察蕴含着哲理,
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行路”告诫我们积累的重要性。【答案】①.君子喻于义②.吾往也③.欲修其身者④.先正其心⑤.不积跬步⑥.无以至千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喻,跬,至。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的秋分的“分”有等分的意思,在秋分这一天,(甲)。过了秋分之后,白天越来越短,黑夜越来越长,暑气渐渐消退,气候变得凉爽,人
们的食欲比夏天要好,因此民间有“贴秋膘”的说法。“贴秋膘”要根据时令和体质特点来进补,既要因时制宜,还要A。不能盲目进补,也不能过度进补。①由于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人们在秋天容易出现皮肤、口唇干燥等症状,②因此
要食用一些具有滋阴润燥功效的食物。③中医讲,五色对应五脏,其中白色入肺,④我们可以吃一些如莲藕、山药、银耳、白萝卜、梨等肉质为白色的蔬菜,⑤这些都能起到养肺、润肺的作用。入秋后脾脏的运行功能会有所下降,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现腹泻、腹胀等不良症状。这个时节,气温往往B,尚
不稳定,饮食上要以温暖、易消化的食物为主,避免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如果风寒侵袭到后背,会出现鼻塞、咳嗽、流鼻涕等感冒症状。此时可以采用“洋葱式”穿衣法,即在早晚温度比较低的时候一层一层增加衣物,在中午温度稍高的时候逐层减少衣物,以应对季节气候的变化。同时,(乙)。在秋天,人体的生物钟
不适应日照时间长短的变化,导致生物钟紊乱,使人们的情绪受到影响,表现出兴趣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失眠、情绪低落、精神萎靡等症状。女性和老年人更容易出现这些情绪,采用腹式呼吸法有助于缓解紧张情绪、减轻压力。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
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1.文中第三段的“‘洋葱式’穿衣法”可以理解为像洋葱
那样一层一层地穿衣服,强调衣服的层次与厚实。其中,“XX式XX”结构在近年来逐渐泛化,并多次掀起“XX式XX”结构的流行语热潮,比如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二中的“螺旋式下滑”也是这一结构。请你结合学习与生活实践,仿照“XX式XX”这一语言
模式重新构建一个新词,并指出其具体含义及构词效果。22.文中画波浪线的“女性和老年人”,有人说不合逻辑,也有人说可以这样使用。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答案】18.A.因人而异B.瞬息万变/变幻莫测19.①修改为:由于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人们在秋天容易出现皮肤、口唇干燥等症
状。(或修改为: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人们在秋天容易出现皮肤、口唇干燥等症状)④修改为:我们可以吃一些如莲藕、山药、银耳、白萝卜等肉质为白色的蔬菜。(或修改为:我们可以吃一些如莲藕、山药、银耳、白萝卜、梨等肉质为白色的食物。)20.(甲)白天和黑夜是等长的(乙)秋天还
容易使人产生不良情绪21.示例:海绵式学习。具体含义:像海绵吸收水一样,能够吸收和储存大量的知识和信息,同时在需要时又能迅速释放和应用。构词效果:表达生动形象,言简意赅。22.示例一:观点:不可使用。理由:不合逻辑,老年人包含男性和女性,两者并列不当,不合语法规范。示例二:观点:可
以使用。理由:“女性”和“老年人”虽然有交叉,但在这个语境中,是对性别和年龄的特别强调,避免了语言啰嗦。【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结合“‘贴秋膘’要根据时令和体质特点来进补”的语境及“既要因时制宜,还要”的提示可知,读懂应和
前文“体质特点”相照应,可填“因人而异”。因人而异:指针对不同的对象而采取不同的方法。B.结合“入秋后”“尚不稳定”的语境及与“气温”的搭配可知,此处指的是气温冷暖不定,可填“瞬息万变/变幻莫测”。瞬息万变:在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变幻莫测:指事物变化很多不能预料,变
化多端,难以揣测。【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①成分残缺,滥用介词“由于”造成缺主语。修改为:由于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人们在秋天容易出现皮肤、口唇干燥等症状。(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
响,使人们在秋天容易出现皮肤、口唇干燥等症状)④不合逻辑,“梨”不属于“蔬菜”,可修改为:我们可以吃一些如莲藕、山药、银耳、白萝卜等肉质为白色的蔬菜。(我们可以吃一些如莲藕、山药、银耳、白萝卜、梨等肉质为白色的食物。)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甲
)结合“秋分的‘分’有等分的意思”及“秋分之后,白天越来越短,黑夜越来越长”的语境可知,秋分这一天白天和黑夜一样长,可填“白天和黑夜是等长的”之类的话。(乙)结合“在秋天,人体的生物钟不适应日照时间长短的变化,导致生物钟紊乱,使人们的情绪受到影响,表现出兴
趣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失眠、情绪低落、精神萎靡等症状”可知,秋天会影响人的情绪,让人产生不良情绪,可填“秋天还容易使人产生不良情绪”之类的话。【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句子的能力。根据原文及题干可知,重新构建的新
词应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语言要形象生动,简练概括。【示例:海绵式学习具体含义:海绵式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就像海绵吸收水一样吸收知识,这种学习方式强调对知识的广泛摄取和深入理解,能够迅速吸收并灵活运用所学内容。构词效
果:“海绵”一词形象地描绘了海绵吸水的特点,将其与学习相结合,生动地表达了学习的主动性和高效性。表达生动形象,言简意赅。【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词语逻辑的分析能力。示例一:我认为不合逻辑。“女性”与“老年人”存在交叉关系,不
宜使用“和”连接,应删掉“女性”。示例二:我认为可以这样使用。“女性和老年人”指除了青年和壮年之外的所有人群,“女性和老年人”并列使用,重点强调性别和年龄,体现对两类人的关照。从语意表达的角度看,这样的表达是可以接受的。四、写
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人说成长是尊重自己的内心,想做的事就赶紧去做;也有人说成长就是做一些不想做却不得不做的事情。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
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破茧成蝶,成长的双向奔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在这漫长的人生旅程中,成长是我们永恒的主题。然而,关于成长,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是尊重内心,追寻自我;二是勇于担当,直面挑战。
在我看来,这两种观点并非水火不容,而是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成长的双向奔赴。尊重内心,是我们成长的起点。如同李白所言:“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当我们在尊重内心的基础上,勇
敢地去追寻自己想做的事情时,我们便开始了真正的成长。这种成长,是自我认知的深化,是个人价值的实现。它让我们明白,生活并非千篇一律,每个人都有权利活出自己的精彩。然而,成长并非一帆风顺。有时候,我们需要做一些自己并不想做却不得不做的事情。这看似是一
种无奈,实则是一种磨砺。正如孟子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些看似痛苦的经历,实际上是我们成长的催化剂。它们让我们学会坚韧不拔,学会在困境中寻找希望。这种成长,是意志力的锻炼,是人生阅历的积累。尊重内心与勇于担当,并非孤立存在,
而是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我们成长的完整画卷。一方面,尊重内心让我们保持对自我价值的认同,为我们提供了前进的动力;另一方面,勇于担当则让我们在面对挑战时能够迎难而上,不断突破自我。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回首历史长河,那些熠熠生辉的名字,无一不是
尊重内心与勇于担当的典范。屈原在汨罗江畔,行吟泽畔,他尊重自己的内心,坚守着自己的理想与信仰;岳飞在战场上,精忠报国,他勇于担当,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保家卫国的钢铁长城。他们的事迹告诉我们,只有将尊重内心与勇于担当相结合,我们才能
实现真正的成长。当然,成长的道路并非坦途。我们会遇到挫折,会感到迷茫。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与挑战。因为成长的真谛,就在于这双向奔赴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地认识自己、超越自己。“路漫漫
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在尊重内心与勇于担当的双向奔赴中,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实现更好的自己。如此,方能在人生的旅途中留下无悔的足迹。【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首先,我们要仔细阅读材料,理解其含义。材料提出了两种
关于“成长”的观点:一是尊重自己的内心,想做的事就赶紧去做;二是成长包括做一些不想做却不得不做的事情。这两种观点并非对立,而是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成长的内涵。接下来,我们分析这两种观点的深层含义。第一种观点强调的
是自我驱动和追求个人意愿的重要性,它鼓励我们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热情。第二种观点则突出了责任与担当,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并不情愿却必须面对和完成的任务,这些经历同样塑造了我们的成长。在写
作时,如果写成议论文,应在文章开头简短引入主题,可运用比喻、排比、引用等方法引入中心论点,如“尊重内心,勇敢追梦”;正文部分可先论述尊重内心的必要性;接着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内有内驱力,不按自己的初心做事的弊端;最后可以论述尊重自己内心做事的好处。行文要综合运用举例
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以充实有力地说理,可列举陆鸿、杨宁、袁隆平等事例,来论证中心论点。立意:1.尊重内心,勇敢追梦。2.责任担当,成就成长。3.倾听内心的声音,勇敢追寻成长之路。4.内外兼修,绘就
成长的多彩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