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精准解析】2021学年高中政治部编版必修4:第二单元 第四课 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docx,共(5)页,74.496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c70abea11c5f66feca03c58816002dc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后篇巩固提升1.下列对于实践的认识,正确的是()A.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B.实践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C.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D.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
质性活动答案D解析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选D项。2.某地在发展农村经济过程中,看到有的地方培植高档鲜花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于是也号召农户培植高档鲜花,但是由于水土不服和技术原因,损失惨重。这表明(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②规律具有客观性③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④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A解析“由于水土不服和技术原因,损失惨重”说明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①②符合题意;③④不符合题意。3
.习近平主席说:“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这段话蕴含的哲学原理是()A.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重要B.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生动、丰富、具体C.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D.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到理性认识
答案C解析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来自实践,对人的实践活动都具有重要性,故A项说法错误;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表明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故C项符合题意;B、D两项与题意不符。4.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全国热播,纪
录片里丛林中采松茸的姑娘、深夜湖塘中的挖藕人、凌晨冰湖上的捕鱼老者、山上挖笋的老农等淳朴的美食创造者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所从事的都是()A.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B.变革社会的实践C.科学实验活动D.艺术实践活动答案A解析材料中采松茸、挖藕、捕鱼、挖笋等活动都是改
造自然的生产实践,A项正确;B、C、D三项不符合题意。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以下不同时包含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选项是()A.专家从上海世博会集中展示的城市实践案例中悟出了宜居城市规划理念B.第谷用了三十年时间观察行星运动,为后人研究积累了大量的感性材料C.屠呦呦通过大
量研读古籍、筛选实验,确定青蒿提取物的立体化学结构D.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等五种动物的动作和神态,编创了一套中医健身法答案B解析第谷用了三十年时间观察行星运动,为后人研究积累了大量的感性材料,其中只包含
感性认识,不包含理性认识,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既包含感性认识又包含理性认识,不符合题意。6.唐代画家戴嵩曾作《斗牛图》,因其形象生动逼真,技法炉火纯青,一直被视作珍品。一次此画被一牧童瞧见,牧童大笑道:“两牛相斗,从来
都是尾巴紧贴屁股下面,哪有尾巴朝天的。”牧童知道两牛相斗从来都是尾巴紧贴屁股下面,这说明了()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答案B解析牧童之所以知
道两牛相斗从来都是尾巴紧贴屁股下面的道理,源于他对牛的习性的了解,即源于实践,这说明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7.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普及,各类新型地图产品层出不穷,从事地图服务的单位也由
传统的地图出版社向一般出版社、导航电子地图服务提供商、互联网企业等延伸,这迫切需要对相关法律法规加以修订。材料告诉我们()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可以变观念为现实D.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答案B解析材料告诉我们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
项正确;A、C、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8.有着“超级天眼”之称的全球最大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已在贵州启用,首批观测目标将锁定在银河系边缘,通过收听来自太空深处的无线电波,探索恒星起源的秘密,探秘宇宙变迁、地外新星和生命体。材料主要体现了()A.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
活动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并指导实践D.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答案D解析“超级天眼”能帮助人们探索恒星起源的秘密,探秘宇宙变迁、地外新星和生命体,这体现了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
工具,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9.一直以来,人们以为饭后吃水果有利于身心健康。但营养学家对大量人群的观察与研究后却发现,饭后吃水果不利于食物的消化与吸收,且易引发腹胀、腹泻。由此可见()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②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唯一途径③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④实践是检
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答案B解析“营养学家对大量人群的观察与研究却发现,饭后吃水果不利于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易引发腹胀、腹泻”表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同时说明我们的思维能够正确地认识存在,③④符合题意;①不符合题意;实践
是认识的来源,但不是唯一途径,②错误。10.随着第52、53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我国北斗三号全球系统核心星座完成部署。这将进一步提升系统服务性能和用户体验,为实现全球组网奠定坚实基础。材料表明()①实践
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②人们可以根据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③自在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④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成功的前提和基础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A解析我国北斗三号全球系统为实现全球组网奠定坚实基础,说明人的实践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人们
可以根据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故选①②;北斗三号全球系统,是人为事物的联系,③不符合题意;尊重客观规律是成功的前提和基础,④错误。11.古诗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与“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蕴含的哲理相类似的是()A.知者非真知也,力行而后知之真B.成败极知无定势,是非
元自要徐观C.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D.不涉太行险,谁知斯路断答案C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如果不能有效地应用于实践,那么即使是知识再多,也是徒劳无用的,强调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C项应选;A、D两项强调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项强调了实践是检
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均不符合题意。12.王夫之的《思向录·内篇》写道:知所不豫,行且通焉。下列观点与该句所含哲理相符的是()①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③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A.①③B.①②C.③④D.②③答案A解析“知所不豫,行且通焉”意思是说如果有不明白的事,只要实践就可以弄通了,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①③强调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符合题意;②体现了
认识的反作用,不符合题意;④体现了学与思的关系,不符合题意。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某夫妇从土鸡养殖中获得市场商机,毅然辞去了城市的工作,回到老家养起了土鸡。起初,因为没有经验,对土鸡的生长习性掌
握不足,结果亏损严重。于是,他们购买专业的养鸡书籍,在网上查找别人的经验介绍,甚至直接去其他的养鸡场考察学习。在养殖过程中,为做好防疫、保温等,他们按时给小鸡打疫苗,同时做好小鸡的保暖措施。经过不断的失败、总结、再失败、再总结,他们
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养殖难题,掌握了从仔鸡养殖到成鸡销售的全过程,终获成功。结合材料,分析该夫妇在土鸡养殖过程中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答案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在土鸡养殖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个又一个难题,都需要该夫妇认真研究并加以克服,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养殖知识。②
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随着土鸡养殖所遇到的困难,他们借助专业书籍和互联网,寻找解决办法。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该夫妇的土鸡养殖之路虽然艰辛,但终获成功,从而使他们在土鸡养殖上不断积
累经验,加深对土鸡养殖的认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40多年前,小岗村的18户村民签下分田到户的生死状,率先实行农业生产大包干,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次年,小岗村迎来大丰收,粮食总产达133万斤,一举结束20余年吃国家救济粮的历史。最终18户农民的想法转变成整
个国家的希望,进而确认为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进入新时代,农村改革又面临着如何适应较高生产力发展,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内需等问题。于是,40多年后的小岗村又在进行着一场新的土地经营变革,农民以多种形式(转包、出租、转让、互换、股份合作等)流转土地承包
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全村60%的土地实现了向粮食、葡萄、蘑菇、花卉等种植大户流转、集中,非农收入已成为小岗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我国农村改革的想法乃至上升为国家的方针政策都源于农民的生产实践。(2)实践是认识
发展的动力。新时代,农村改革又面临着如何适应较高生产力发展,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内需等问题,推动认识的发展,推进新的改革措施的实施。(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农业生产大包干”的成功证明了农民想法
的正确性。(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18户农民率先实行农业生产大包干,将实践中的想法转变成整个国家的希望,进而确认为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