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湖南省邵阳市武冈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docx,共(7)页,45.325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c17a867140ab5e774f6f2be382ddae7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2年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高三历史一、选择题1.从现有材料来看,周人围绕“中”形成了“以时中万邦”,围绕“四方”方位形成了“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围绕“左右”方位形成了“左祖右社”、“左昭右穆”,围绕“上下”方位形成了“上尊下卑”,围绕“内外”方
位形成了“内诸夏外夷狄”等方位观念。这表明,西周时期()A.周王强化了地方行政管理B.方位观念赋予了礼制内涵C.家国一体观念得到了认同D.同源共祖的意识初步确立2.司马迁在《史记·吕太后本纪》中评价政治斗争手段颇为残暴的吕后时认为:“惠帝垂拱,高
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民务稼穑,衣食滋殖”。这反映出司马迁()A.著史活动受权力干涉B.持开明的女性权利观C.认可与民休息的政策D.儒法结合的思想理念3.天监四年,南朝梁武帝颁诏,士族子弟要想在30岁之前入仕,就必须经学策试合格。同年,梁武帝决定设置五馆,专门收揽“寒门俊才”,凭
借经学策试就可以入仕。南朝选官制度的调整()A.使选官的标准发生根本性改变B.体现出贵族政治的特色C.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D.改变了入仕考试的内容4.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关中之人,戎狄居半”,但汉族与少数民族都认为自己是华夏的传人,少数民族“崇尚儒
学,明达政事”,汉族也“纳四夷之乐”。反映了当时()A.汉族政权强制少数民族汉化B.平等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C.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始形成D.民族融合强化了文化认同5.唐中期以后,使职差遣制日益盛行,即官员受上命另任他事,形成“职无品秩却治事务,官有品秩仅寄禄秩”的现象
。如唐玄宗时负责顾问参议的要职翰林学士,其人选就“自诸曹尚书,下至校书郎,皆得与选”。使职差遣制的盛行()A.迎合了庶族地主参政的需求B.推动了科举制度的重大改进C.不利于唐代办事效率提升D.弱化了君主对朝堂的控制力6.
辽宋夏金元时期,是一个政治家们充满创造活力的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创制并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A.全盘照搬了唐朝的政治制度B.植根于民族发展水平的差异C.实现了疆域内各民族的平等D.有利于巩固国家疆域的统一7.某学者认为,与西方新航路开辟
不同,明代郑和出使西洋使团是史无前例的大规模贸易使团,远航持续近30年,开通了海上贸易通道,在给区域带来和平与秩序的同时,也导向区域经济发展。以此为基础的的形成的亚洲国际贸易网,繁盛地存在了一个世纪左右。该学者意在说明明代郑和使团()A.实现了经济进步与社
会发展的共赢B.彰显了东方独特的国际交往模式C.保持了中国传统经济世界领先地位D.突出了经济对于航海的推动作用8.光绪帝1898年颁布上谕称:“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法。…
…着沿江、沿海、沿边各将军、督抚,迅就各省地方悉心筹度,如有形势扼要、商贾辐辏之区,可以推广“口岸、展拓商埠者,即行咨商总理衙门,酌核办理。惟须详定节目,不准划作租界,以均利益而保事权。”此上谕()A.意以自主开放来应对侵略B.意在全面推行维新变法C.力行改革来推进中国近
代化D.表明帝后两党矛盾激化9.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城市婚姻状况发生了巨大改变,据统计,在一项针对单身青年的调查结果显示,315位青年中希望自由恋爱并自主决定婚姻的青年竟达273人,比例约为86%。促使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新文化运动开展B.旧婚姻观念已经瓦解
C.五四运动的爆发D.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10.古代雅典的官职津贴来自于城邦的库藏,但很多情况下,雅典的库藏不足以支付这种津贴。于是政治领袖们为了保证津贴,常常凭借民众法庭之力没收私财以充公,故没收富室财产的法案时有提出。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说明雅典()A法律服从全体民众意愿B.经济基础难以支撑民主政体
C.公民的参政热情并不高D.直接民主存在非理性的漏洞11.据希腊克里特岛考古发现,公元前5世纪左右《格尔蒂法典》规定,允许自由人妇女与奴隶通婚,妇女有一定的选择婚姻的自由;未成年人不得收养养子;女继承人12岁
之后才能结婚,且可以得到此前由父母亲属代管的财产及其收益。这表明该法典在当时()A.以维护私有财产为核心B.实现了男女地位平等C.否定了奴隶制的合法性D.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12.俄罗斯发端于9世纪建立的基辅罗斯,在这一时期,拜占庭
帝国的传教士在传教过程中,曾以希腊字母为基础,创造了斯拉夫字母;当时人们所信仰的宗教则是拜占庭的东正教。这说明基辅罗斯()A.深受希腊文化的影响B.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影响C.不是一个独立国家D.没有本土的文字和宗教13.17世纪初成立的荷兰东印度
公司,由于要与西班牙和葡萄牙抢占殖民地,需要国家保护,公司的职员具有政府官员的色彩。17世纪中期成立的法国东印度公司,“政府不仅习以为常地参与组建乃至创建公在.的司,而且由政府招募人员、任命管理人员、积累所需资本(至少募集大部分)”。这些做法()A.展拓了“价格革命”的范围B.实
现了重商主义政策的全球认同C.促进了“商业革命”的兴起D.适应了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14.1974—1975年,一些国际组织先后发动“香蕉战”“铝土战”“铜矿战”等。随之,欧共体同非洲、加勒比海地区、太平洋地区46个国家签署
《洛美协定》,规定:该协定的46个签字国的全部工业品和94.2%的农产品可免税不限量地进入欧洲共同市场,而欧共体成员国向46国出口商品时不要求互惠,只享受最惠国待遇。这表明()A.欧共体国家摆脱经济困境B.发展中国家崛起冲击国际经济旧秩序C.南南合
作的程度逐渐加深D.国际贸易开始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15.《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指出,哥伦布航海引起物种大交换,使亿万年来相互分离的生态系统开始相遇融合,拉开了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飞速同质化的大幕,形成“同质世”时代
。这说明新航路开辟后()A.人类物质生活水平提升B.物种交流推动各地同一化C.生物多样性被严重破坏D.欧洲殖民者开始主导世界16.有观点认为,“21世纪全球将出现‘大国群体体系’;美国支配下的北美、一体化的欧洲、日本和中国居突出地位的东亚、印度称雄的南亚,横跨北
非和中东的新月形地带,其中,北美、欧洲、东亚三大群体将起决定性作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世界多极化趋势日趋明显B.世界呈现和平与动荡并存局面C.国际政统和平与动荡并存局面D.世界政治格局出现了权力真空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春秋是一个复杂的社
会,也是一个矛盾的社会。春秋时期,礼乐文化是贵族阶级的象征,是维系贵族社会的纽带,是贵族所必须掌握的文化。遵守礼乐制度作为一种修养,早已浸透在贵族的血液中,且表现在具体行动上。先秦时期的官学教育是当时贵族社会最主要的教育方式,贵族子弟到了一定的年龄就要接受教育,“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春秋时期的
贵族,把国家社稷看得如同自己的性命一样重要,认为苟活于世则为人所不齿,“故国有患,君死社稷,谓之大义;大夫死宗庙,谓之变”;春秋时期的贵族有着高贵的身份,蕴涵着高贵的气质,勤于政务,淡泊名利,坚持以“礼”为行事准则,他们外表文雅
、讲究礼乐、重视教育,成为人们笔下的君子典范。——摘编自张文燕《从<礼记〉中看春秋的贵族精神》材料二古希腊的公民精神影响了社会历史的进程,促进了西方民主社会的建立和发展。在古希腊,公民意味着参与公共生活的权利,政治共同体(城邦)
是公民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希腊人崇尚民主,认为人人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众人之见比一人之见要好,由于城邦属于全体公民所有,公民们认为自己是自由的,他们不臣服于任何外在的权威,只服从他们为自己制定的法律。在古希腊城邦共同体中,
公民本位的自身价值表现为公民在社会共同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的确立,他们在尊重城邦的前提下共享自由、平等与公正。城邦意味着一种共同的公共的生活,它不只是一个生活的公共体,同时也是实现超越自我的道德的共同体。——摘编自赵映诚《古希腊公民社会与公民精神》(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
知识,分别概括春秋的贵族精神与古希腊的公民精神的内涵。(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春秋的贵族精神与古希腊的公民精神对提升当前公民素养的启示。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在其有史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四面一直被有效地切断。它的西南面和西面,乃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东面,是直到
近代方能逾越的太平洋;北面和西北面,则为沙漠和大草原,它们起着很大的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中国人又进一步加强了:他们为了防止凶险可怕的游牧部落入侵,在那里筑了一道长达1400里的长城。这种与世隔绝的意义就在于,它使中国人能在较
中东或印度诸民族更少面临外来入侵的情况下,发展自己的文明。……农业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土地是否适宜耕种这一点,确定了中国文明的分布范围……中国存在着一种可追溯到数千年前、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这种书面语具有特殊意义,因为各地区的中国人,尽管各自操的方言不同,但都懂得这种书面语……与共同的书
面语有关的,是非凡的国家考试制度。这一制度,中国推行了近二千年之久;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征召有才能的人较之西方特有的、进行法律和制度方面的改革,能更好地解决国家的种种问题。——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
球通史》材料二公元前后,佛教东来,开异族文化侵入之端。五胡乱华,露异族入主中国之兆。然二者虽促成政治、社会、宗教、哲学各方面之骚动与进步,而未曾引起政治思想之转变。盖佛教为宗教而非政治思想,其消极出世之人生观又适与老庄思想有相近之处,其不能对政治思想有所贡献,亦意中事。至于晋代乱华之诸朝
,其文化均低,占据中原以后,文化则自动“用夏变夷”。明清海通之后,欧洲文明随传教士而播于中土。加以闭关自守之局即破,昔日大一统之“天下”突然变为世界上列国之一。而积弱之余,更屡为外国所侵侮。如此空前之剧变,自不免激起之革命。此殆为转变时期见于明清之主要原因。然则蒙
古入主中国,人民备受异族之欺凌荼毒,儒家之仁义礼乐,法家之尊君重国,明法饬令,道家之知白守黑、任天无为,以及一切中国固有之政理治术,均经历史之事实证明,不足以保民族之自存,则穷极生变,明清政治思想不得不另辟蹊径,向新方面以前进矣。——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文明保持连续性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外来思想传入中国时呈现出哪些特点。19.游牧民族大迁徙·中西方历史的不同走向材料一魏晋时期的少数民族祖先很早就与中原政权有接触。魏晋政权对
内迁少数民族采取安置政策。朝廷在册封少数民族首领管理本族人民的同时,也设机构进行管辖。自汉以来,内迁民族就已经“随所居郡县,使宰牧之。与编户大同,而不输贡赋”,即内迁民族的百姓也作为编户齐民,而且在赋税上还有所优待。十六国和北朝政权大体都沿用魏晋的政治和法律制度,各民族百姓受治于
相同的法律,在判罚上有贵族、平民的差别,并无民族差别。材料二3世纪,日耳曼人利用罗马帝国衰落的机会,陆续进入罗马帝国。罗马人视日耳曼人为蛮族,与他们结成单纯的军事同盟。蛮族在需要时提供军事帮助,罗马人按照
约定提供钱物,双方各取所需,互不干涉。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蛮族整体定居在帝国境内后,双方依然是两个独立的群体。蛮族首领实际上是独立的国王,蛮族只效忠于自己的国王。各日耳曼王国吸收罗马的一些体制,同时保持着自己的政治传统,地方基本自治,自主性很大。蛮族在罗马人帮
助下编撰法典,多是原来习惯法的成文化。罗马人和蛮族人分别使用自己的法律,同罪不同罚。最终,蛮族入侵后的西方形成多族群并立的局面。——摘编自刘家和、刘林海《3-6世纪中西历史及文明发展比较研究》等(1)依据材料,指出魏晋政权和
罗马帝国与内迁民族的关系有何不同。(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上述的不同对中国和西欧历史发展的影响。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历史学者艾弗瑞克罗斯比的《哥伦布大交换》说:哥伦布大交换是一场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生物、农作物、人种(包括黑奴)文化、传染病甚
至思想观念的突发性交流。它是人类历史上的跨越种族的一个重要事件。——据《万历十五年》编写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多角度论证作者的观点。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