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高考语文真题试卷》2012上海春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PDF
  • 阅读 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40 页
  • 大小 1.518 MB
  • 2025-01-07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envi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历年高考语文真题试卷》2012上海春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历年高考语文真题试卷》2012上海春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历年高考语文真题试卷》2012上海春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5 已有0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40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历年高考语文真题试卷》2012上海春考语文试卷含答案.pdf,共(40)页,1.518 M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bd44209f358440bc20b9d318821327c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语文2012春第2页(共12页)2012年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春季招生考试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答卷前,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校验码等填写清楚。2.考生应用钢笔或圆珠笔将答案直接写在试卷上。3.本试卷共12页。满分1

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6分)①现代汉语,这里指的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②统一汉语语音,必须以一个地点方

言的语音作标准音,不能以虚拟出来的语音或者用各种方音拼凑起来的语音作标准音,也不能以北方整个地域的语音为标准音。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每个汉字的北京话读音是确定的,这样各方言区的人才能有所依据。多少年来,话剧、电影和广播等大都采用北京语音。北京语音的标准地位,早已为人们所公认。③北方方言分布的

地域最大,使用北方话的人口最多。自十三世纪以来,北方话词汇就随着“官话”和白话文学传播开来,因而它在全国有极大的普遍性。尤其是建国以来,由于政治的统一,经济的繁荣,教育的普及,交通的发展,各地人民接触的频繁

,再加上报纸杂志、文学作品以及广播影视的影响,北方话词汇的传播就更加深入、更加广泛了。④普通话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所谓“典范的著作”,是指具有广泛代表性的著作,例如现代许多著名作家的作品,以及经过许多人反复推敲定稿的文件,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些著作在

语言规范的巩固和发展上能起一定作用。所谓“现代白话文著作”,就是说,这种著作是白话的,同时又是现代的,因为语言在不断发展,早期白话文作品有些地方已同现代语法不合了。“语法规范”还必须是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中的“一般的用例”,也就是最

具有普遍性的用例。⑤现代汉语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⑥现代汉语是在近古汉语的基础上形成的。从近古汉语的历史发展中可以看到,宋元以后有两种明显的趋势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出现:一种表现在书面语方面,就是白话文学的产生得分评卷人语文2012春第3

页(共12页)和发展;一种表现在口语方面,就是。⑦汉民族在历史上长期用“文言”作为统一的书面语。这种书面语最初必定是建立在口语基础上的,但是后来与口语的距离越来越远,学习起来非常困难,能够使用的人只占全民中的极

少数。因此,另外一种与口语直接相联系的书面语――“白话”就起来与“文言”分庭抗礼。这种“白话”就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书面形式的主要源头。⑧宋元以来,用“白话”写的各种体裁的作品非常丰富,其中有像《水浒传》、《儒林外史》、等许

多文学巨著。这些作品的语言虽然都或多或少地带有地方色彩,但是总的说来,基本上属于北方话。它们流传到非北方话的区域,拥有广大的读者,并且促使非北方话区域的人也用“白话”来写作。因此,这种白话文学大大促进了北方话的推广。⑨口语方面,大约在

白话文学作品广泛流传的同时,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话也逐渐取得了各方言区之间的交际工具的地位。由于北京是元、明、清几代的政治中心,北京话也就成为各级官府的交际语言,并随着政治影响逐渐传播到全国各地。当时北京话被称为“

官话”,实际上它并不是专为官吏阶层使用的官场雅语或统治阶级的习惯用语,而是对社会各阶层一视同仁的语言。⑩到了二十世纪初,特别是到了“五四”时期,随着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上述两种趋势就汇合为一,力量更加壮大,这就加速了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发展。一方面,“白话文运动”彻底动摇了文言文的统治地位,使一向只用在所谓通俗文学上的“白话”取得了正统文学语言的地位;另一方面,“国语运动”又给予北方话以一种民族共同语的地位。这两者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书面形式和口头形式上都有统一规

范的语言形态,改变了早先的言文不一致、方言并立的局面。至此,人们逐渐用“普通话”来代替“官话”这一旧称。“普通话”的“普通”是“普遍共同”的意思。这说明,这时北方话已完全取得了“共同语”的地位了。1.文中

与“普通话”相对的概念是()。(2分)A.白话B.文言C.方言D.口语2.第①段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2分)语文2012春第4页(共12页)3.根据上下文,在第⑥段空白处填入恰当内容。(2分)答:4.第⑧段画线处可填入的一项是()。(2分)A

.《世说新语》B.《聊斋志异》C.《红楼梦》D.《人间词话》5.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4分)A.北京话读音可作为普通话的标准音,因为在北方话中只有它是确定的。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堪称现代白话文合乎语法规范的典范著作。C.在语法上,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彻底摆脱了早期白话文作品的影响。D

.宋元之后,“文言”与口语的距离越来越远,只有极少数人能使用。E.到了二十世纪初,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加速了现代汉语的发展。6.从全文看,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以北方话作为基础方言的原因有哪些?(4分)答: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0分)我的邻居吴冠中①九旬高龄的吴老,和我同住京南方庄小区古园一区,塔楼南北毗邻。老人喜欢方庄,说这里有人气...。旁边就是体育公园,我常在公园遇到他们老两口,他搀扶着她,缓缓地,一步一步。②第一次见吴老,我问他:“记得

吗?我们报纸曾编发过你的专版,有你一帧正在写生的大幅照片和年轻时在凡尔赛宫的一张……”吴老抢着说:“记得。”我说:“大标题很醒目——《鲁迅是我的人格老师》!你注重绘画和文学的沟通,使人更理解你的绘画,也更理解你的散文。”③先前见过他在路边小摊上理发,后来

在理发店也和他擦肩而过。这个“福云理发店”,得分评卷人得分评卷人语文2012春第5页(共12页)四人座,优惠老人,只收五元。我去理发时,老板娘总会提到吴老,他是那里的老顾客。④邻居都知道这个很不起眼的小老头是个大画家,却不知道他的作品

被拍卖过成百上千次。万贯家产吧?却“穷”得布衣素食。老头倔,价值几百万、几千万的传世名画一捐就是百多幅,消费却极端平民化。当理发店的老板娘得知这个老头的画卖到十多亿人民币的时候,她惊呆了,知道老人来小店理发绝非省钱图便宜。我问过吴老:“有消息称,你的一幅画又拍了四千多万元,创下新的纪录……”他

不动声色,然后说了句:“这都与我无关。”⑤吴老脑勤而心静,不大愿意接待访客,大家知趣,尽量不去打扰他。一次,约好去他家说事,踏进家门后我大吃一惊。他的住房同我家的一样大小,都是一百零八平米,没有装修,依旧是洋灰地、木制的窗框窗格子

,一应的原生态,书房之小,堪称斗室,哎呀,太委屈一个大画家了,然而,他已经习惯了。他的画作就是从这间普普通通的住房走出,进入国际画廊。⑥他和相濡以沫的她又从公园的林间小道缓缓走来,不认识的人都把他们当作退休多年的老职工。她三次患脑血栓,严重失忆。他伴着她,寸步不离,肩并肩搀扶着,平和

而亲昵。我遇上他,总是聊上几句,她也总是和我的小孙儿说几句话。⑦吴老以前常在楼下买天津煎饼,近年来,他不吃了。那个卖煎饼的安徽妇女对我说:“老头想吃,可就是咬不动了。”还说:“老头人好,没有一点架子。有一年,他送我一本挂历,说上面有他的画。”她还看见他亲自抱着字画从她

身边走过,问他怎么自己抱着,他说抱得动的,没关系,马路边等车去。⑧令人吃惊的是这么一次,吴老一大清早同夫人坐在楼下草坪边的洋灰台上,打开包儿,取出精致的印章,有好几枚,磨呀磨,老两口一起磨。卖煎饼的妇女走过去问他:“你这是做什么?”

他说:“把我的名字磨掉。”“这么好的东西你磨它……”他说:“不画了,用不着了,谁也别想拿去乱盖。”⑨多么珍贵的印章啊!为了防范赝品行世,吴冠中釜底抽薪。⑩一天,又邂逅他和她。她飘着白发,扶着手杖,我的孙儿大声地喊:“奶奶好!”她无言

地笑。《他和她》里正好写道:“她走在公园里,不相识的孩子们都亲热地叫她奶奶,一声奶奶,呈现出一个灿烂人生。”我便说:“吴老呀,你写的散文,特别是《他和她》,空谷足音。当下散文,写暮年亲情,无出其右者。”他摇头。我又说:“开篇普普通通的五个字‘她成了婴儿’就打

动人心。”他微微一笑。○11多次接触之后,我对吴老的文学观略有所悟,就是特别注重用文字表现感情内涵。吴老说:“我本不想学丹青,一心想学鲁迅,这是我一生的心愿。固然,形象能够表现内涵,但文字表现得更生动,以文字抒难抒之情,是艺术的灵魂。愈到晚年,我愈感到技

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内涵,是数千年千姿百态的坎坷生命,是令子孙后代肃然起敬的民族壮景。”○12他丰满而瘦小,平易而固执,誉满全球却像个苦行僧。人们觉得怪异,其实,不难理解。他“一心想学鲁迅”,称鲁迅是自己的“精神的父亲”。回顾他坎坷的人生经历,读读他最满意的那幅油画《野草》,凝视鲁迅枕卧在

杂花野草上瘦削却坚韧的头颅,这一切也许会变得很容易理解。7.第①段中的“有人气”指的是。(2分)8.本文多处描写了吴冠中的神态与言行,对其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语文2012春第6页(共12页)A.第①段画线句运用短句,放缓

节奏,以细腻的描写表现出吴冠中对妻子的呵护。B.第②段画线句直接体现了吴冠中对那次报道印象很深,也隐含了他的理想追求。C.第④段画线句与上文吴冠中捐献名画的内容相呼应,表现了他淡泊名利的品格。D.第○11段引用吴冠

中的话是为了证明绘画的表现力不如文学,技巧的重要性不如内涵。9.联系上下文,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第⑨段画线句。(4分)答:10.第⑩段中作者认为“她成了婴儿”普普通通五个字打动人心,根据本文分析其原因。(4分)答:11.第

○12段中画线句的含义是。(3分)12.本文标题中“我的邻居”四个字耐人寻味,请对此加以评析。(4分)答:(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13.(1)嘈嘈切切错杂弹,。(白居易《琵琶行》)(2)落日楼头,,江南游子。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得分评卷人语文2012春第7页(共12页)(3),师不必贤于弟子。(韩愈《师说》)(4),燕尾绣蝥弧。(卢纶《塞下曲》)(5)是亦不可以已乎?。(《〈孟子〉二章》)(6)问今

是何世,乃不知有汉,。(陶渊明《桃花源记》)(7)哀吾生之须臾,。(苏轼《前赤壁赋》)(8)我有迷魂招不得,。(李贺《致酒行》)(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9分)阙题①刘眘虚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影每白日,清辉照

衣裳。[注]①阙题:缺少题目。原有题目因故失落,后人加标“阙题”二字。14.如果为这首诗拟一个题目,下列选项中恰当的一项是()。(2分)A.山居即兴B.咏物寄意C.暮春思归D.青溪怀古15.依据“春与青溪长”,发挥想象,作一段景色描写。(40字以内)(3分)16

.就诗中画线的句子,从情景关系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4分)答:得分评卷人语文2012春第8页(共12页)(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2题。(17分)杨琁①传①杨琁字机平,会稽乌伤人也。高祖父茂,本河东人,从光武征伐,为威寇将军,封乌伤新阳乡侯。建武中

就国.,传封三世,有罪国除,因而家焉.。父扶,交址刺史,有理能名。兄乔,为尚书,容仪伟丽,数上言政事。桓帝爱其才貌,诏妻以公主。乔固辞不听,遂闭口不食,七日而死。②琁初举孝廉,稍.迁,灵帝时为零陵太守。是时,苍梧、桂阳猾贼相聚,攻郡县,贼众多而.琁力弱,吏人忧恐。珑乃特制马车数十

乘,以排囊盛石灰于车上,系布索于马尾,又为兵车,专彀弓弩,克期会战。乃令马车居.前,顺风鼓灰,贼不得视,因以火烧布,布然.马惊,奔突贼阵,因使后车弓弩乱发,钲鼓鸣震。群盗波骇破散,追逐伤斩无数,枭其渠帅②,郡境以.清。荆州刺史赵凯,诬奏琁实非身破贼,而妄有其功。琁与相章奏,凯

有党助,遂槛车征琁。防禁严密,无由自讼,乃.噬臂出血,书衣为章,具陈破贼形势,又言凯所诬状,潜令亲属诣阙通之。诏书原琁,拜议郎,凯反受诬人之罪。③琁三迁为勃海太守所在有异政以事免。后尚书令张温特表荐之,征拜尚书仆射。以病乞骸

骨,卒于家。[注]①琁:同“璇”。②渠帅:首领。17.上文选自《》,该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1分)18.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1)建武中就国.()(2)稍.迁,灵帝时为零陵太守()(3)乃令马车居.前()(4)布然.

马惊()1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A.因而家焉.句末语气助词,无实义B.贼众多而.琁力弱连词,表承接关系得分评卷人语文2012春第9页(共12页)C.郡境以.清介词,因为D.乃.噬

臂出血副词,却20.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1)桓帝爱其才貌,诏妻以公主。译文:(2)潜令亲属诣阙通之。译文:21.用“/”给第③段画线部分断句。(2分)琁三迁为勃海太守所在有异政以事免22.概括杨琁的性格特点。(

2分)答:(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3-26题。(12分)《进舟赋》序何景明①予使于滇,行将万里,所越皆重山复岭,以舆以马,颠顿驰跋,而不任其劳。至永宁,乃谋舟以归,庶代陆走之勤。②时霜降石出,江狭水迅,机发矢激,其势不得少留,甚惧之。有老篙师,进舟意颇闲,自招于前,一人柁于

后。柁者左右缓急不敢自任,视诸老篙师,老篙师者额之指之目之,而左而右而缓而急,无不应者。其舟之欹正疾徐,皆与水势宜,不为岸防,不与石斗。予甚安焉。③问曰:“尔之为舟,将有道乎?”老篙师执篙进曰:“有,敢请言之。夫待用者器也,器不良则不称用。用之者,吾之手足耳目口也,

少怠即不能用。手足耳目口役于心者也,心不专则手足耳目口不为用。招与柁,吾之器也;左右、缓急、欹正、疾徐,吾之用也。故吾先良吾器,以利吾用,手足耳目口不敢少怠,心不敢少他,然后从容乎安流,荡激于奔涌洄洑之中而无虞也。然吾又能察水性与势,故夫川汇、潭渊、浅涡、暗滩、隐石者,吾远

而认之,能得于十数里之外,是以预为之备,而不至损吾舟。他水工常恶迟取速,截长邀短,故多败者。吾惟顺其水道而无所枉,虽迟而得免败焉。吾之道如此已矣。”④予谓舟御类艺也,人之于世顾艺之不若哉?因序其言,为赋以自励。23.第①段写“

陆走之勤”的用意是。(2分)24.第②段描写作者从“甚惧”到“甚安”的心理变化,对其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得分评卷人语文2012春第10页(共12页)A.突出江流湍急,水道凶险B.为阐述进舟之道作铺垫C.体现江中行舟的艰难D.衬

托老篙师御舟技艺高超25.概述老篙师的御舟之道。(4分)答:(1)(2)(3)26.下列表现手法中,本文未运用的一种是()。(2分)A.叙议结合B.欲扬先抑C.正反对比D.侧面衬托27.从全文内容看,御舟之道与□□之道及□□之道是相通的。(2分)二写作(70分)28

.从小学到现在,写作一直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记、随笔、课堂作文、考场作文等文章的写作中,你或许有过喜悦,也有过苦恼。每个人的写作经历都有很多值得思考的东西,请以“我的写作经历”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

关信息。得分评卷人语文2012春第11页(共12页)200400600语文2012春第12页(共12页)8001000语文2012春第13页(共12页)2012年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春季招生考试语文试卷答案要点及评分标准1.C2.科学、准确地

揭示了本文说明对象“现代汉语”的内涵。3.“官话”逐渐渗入各个方言区域4.C5.BE6.北方话分布的地域最大;使用北方话的人口最多;北方话词汇传播深入、广泛;“国语运动”给予北方话以一种民族共同语的地位。7.有人情味8.D9.吴冠中的印章有很高的价值,却被他自己主动磨掉。作者

用直接抒情的方式真切而强烈地表达出惋惜、惊讶、敬佩等感情。10.这句话写出了严重失忆的妻子在吴冠中的眼中宛如婴儿;她像婴儿一样缺乏自理能力;也如婴儿一样单纯;还如婴儿一样让吴冠中怜惜。吴冠中用普普通通的五个字真切地传递出他对病妻的深情。11.吴冠中外形瘦小,精神却丰富饱满;性

格平易,追求执着;他是富有的世界级著名画家,物质生活却极为俭朴。12.答案示例:“邻居”只是针对人物的居住位置而言的称谓,不涉及人物的身份和地位。吴冠中是著名画家,而作者却只把他当作一个邻居,记述了他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这一视角有利

于塑造作为普通人的吴冠中的形象,让读者了解到吴冠中作为公众人物之外的一面。标题中的这一称谓也表现出吴冠中与周围百姓的融洽,表现出他的人格魅力。13.(1)大珠小珠落玉盘(2)断鸿声里(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4)鹫翎金仆姑(5)此之谓失其本心(6)无论魏晋(7)羡长江之无穷(8)雄鸡一声天下

白14.A15.答案示例:青溪蜿蜒,两岸弥漫的是青草绿叶,繁花点缀其间,春意浓郁,仿佛与语文2012春第14页(共12页)溪水一样悠长。16.诗句描写了一幅静美的春景:对着山路的门无人打扰,读书堂坐落在柳荫深处。这样的景色寄寓了作者闲适淡泊的情怀。17.后汉书

18.(1)封地(2)逐渐(3)处在(4)同“燃”,燃烧19.C20.(1)桓帝喜欢他的才能和外貌,下诏书把公主嫁给他为妻。(2)(杨琁)暗中让亲戚、下属到朝廷诉说这件事。21.琁三迁为勃海太守/所在有异政/以事免22.机智刚强23.交代“谋舟以归”的原因;引出下文24.D

25.答案要点:器良;五官手足不懈怠,专心;察水性、顺水道,做好预备。26.B27.为艺处世28.评分标准(略)2013年上海市春考语文试卷阅读90分;作文60分。时间:150分钟(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8分)鸟巢杨文丰①鸟儿筑巢,是实用主义至上的。②

鸟巢,巢内羽毛□□,草叶□□,巢壁□□。如果你从鸟巢内望出去,那巢外的天空,想来也是井口般圆圆,和井底蛙所观的天空形状当是相差无几的。语文2012春第15页(共12页)③鸟巢,依靠外力而被高高擎起,是力量与柔软的结合。至于托举鸟巢的主

干枝条,与其他柔软所形成的合力,却又使鸟巢异常坚牢、结实,尽管一阵风来一场雨过,鸟巢会宛如慈母乳汁饱满的乳房般微颤。④鸟巢与树林、草地、原野、河流和星空在悠久的农业社会里总趋于和谐或者基本和谐。如果连基本和谐都达不到,就不可能有鸟巢在地球村的代代传承了。⑤谁能断言鸟儿筑

巢就没有自觉的艺术构思呢?⑥除了像米斗,若砚台,如酒爵,似农人编织的筐,鸟巢难道就不像人的指掌所合拢的形状吗?⑦多数鸟巢都不带顶盖。没有顶盖而上空,空如北京四合院、中国瓷器碗、花瓶和壶。依照国人的审美观,唯空者,方有艺术意味,如国画“留白”。唯空者,方成器,方可构成生活与艺术的空筐

——啊,鸟巢,竟空出了哲学与艺术的意蕴。⑧而且,鸟巢含蓄的椭圆外形,还总趋“圆点哲学”。作为天地间的一个“点”,尽管小,却也孕育了一个个生命,演绎了一段段故事。晨间,鸟儿带着理想和希望离巢飞入广阔天地□黄昏,带着谷粒、虫子、

快乐和对家的眷恋,鸟儿从远方归来。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2分)(1)擎.起(2)微颤A.(1)qíng(2)chànB.(1)qín(2)chànC.(1)qíng(2)zhànD.(1)qín(2)zhàn2.根据上下文,第②段方框处词

语运用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1)柔韧(2)柔软(3)柔润A.(1)(2)(3)B.(2)(1)(3)C.(3)(2)(1)D.(1)(3)(2)3.根据上下文,第⑧段方框处标点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句号B.分号C.逗号D.顿号4.第⑧段画线句是病句,请根据文意加以

改正。(2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5—8题。(12分)写作上的从小见大周国平①世界文学宝库中,有许多名篇是通过描述日常小事阐明大道理的。即使是那些宏大叙事的巨著,比如曹雪芹的《红楼梦》,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占据大量篇幅的也是日常生活中的

细节。人在一生中也许会遭遇大事,但遭遇最多的还是日常小事,不论伟大与平凡,概莫能外。因此,对于写作者来说,从小见大是一项重要的功夫。②怎样做到从小见大?要在平时练就“见”的眼力,还需在写作时如实写出所“见”。③大道理往往寓于小事之中。如何从小事中发现大

道理呢?“功夫在诗外”,陆游此言说出了写作的普遍真理。意义只向有心人敞开,你唯有平时就勤于思考宇宙、社会、人生的大道理,又敏于感受日常生活中的细小事物,才会有一副从小见大的好眼力。泰戈尔从一朵野花看到了造物主创造的耐心,敬畏之心油然而生,如此

写道:“我的主,你的世纪,一个接着语文2012春第16页(共12页)一个,来完成一朵小小的野花。”同样的一朵野花,一个对宇宙和生命的真理毫无思考的人看见了,是什么感想也不会有的。④而写作不是写作时才发生的事情。平时生活中,心灵始终要保持一种活泼的状态,如同一条浪花四溅的

溪流,所谓好文章不过是被抓到手的其中一朵浪花罢了。长期以来,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在生活中每遇到触动我的心灵的事,不论悲喜苦乐,随时记录下来,包括由之产生的思考。越是使我快乐或痛苦、感动或愤怒的事,我越不轻易放过,但也不沉溺其中,而是把它们当作认识人生和人性的宝

贵材料。这样做的结果是,久而久之,我感到小与大之间的道路是畅通的,从小见大就不是什么难事了。⑤当然,具体写作时,是要有技巧的,但技巧并不复杂。对所写的这件小事,要抓住它真正触动你的情境和细节,这实际上是小和大之间的关联点。要对这关联点着重加以描述,尽可能写得准确、细致、具体、生

动,让读者感到,你被触动是多么自然的事情,他们在此情境中同样会被触动。这样的描述,己经隐含大道理了。对于从小事中体悟到的大道理,需作画龙点晴的表述,语言要简洁,切忌长篇大论;要质朴,切忌豪言壮语;最好还要独特,切忌陈词滥调。最佳的

效果是,读者从你所描述的“小”中己经隐约见出了“大”,而在读到你的点睛之句时,仿佛刹那问被点破,发出会心的微笑。5.第②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_。(3分)6.第③段中,作者用泰戈尔的例子是为了

证明___________的观点。(2分)7.对第④段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写作前要注重平时积累。B.写作时保持心灵的活泼。C.写作前做好行文的构思。D.写作要能引发读者深思。8.阅读第⑤段,概括在具体写作时如何做到“从小见大”。(4分)(三)

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10分)①在鲁迅先生家里做客人,刚开始是从法租界来到虹口,搭电车也要差不多一个钟头的工夫,所以那时候来的次数比较少,还记得有一次谈到半夜了,一过十二点电车就没有的,但那天不知讲了些什么,讲到一个段落就看看旁边小长桌上

的圆钟,十一点半了,十一点四十五分了,电车没有了。②“反正已十二点,电车已没有,那么再坐一会。”许先生如此劝着。③鲁迅先生好像听了所讲的什么引起了幻想,安顿的举着象牙烟嘴在沉思着。④一点钟以后,送我(还有别的朋友)出来的是许先生,外边下着蒙蒙的小雨,弄堂里灯光全然灭掉了,鲁迅

先生嘱咐许先生一定让坐小汽车回去,并且一定嘱咐许先生付钱。⑤以后也住到北四川路来,就每夜饭后必到大陆新村来了,刮风的天,下雨的天,几乎没有间断的时候。语文2012春第17页(共12页)⑥鲁迅先生很喜欢北方饭。还喜欢吃油炸的东西,喜欢吃硬的东西,就是后来生病的时候,也不大吃牛奶。鸡汤端

到旁边用调羹舀了一二下就算了事。⑦有一天约好我去包饺子吃,那还是住在法租界,所以带了外国酸菜和用绞肉机绞成的牛肉。就和许先生站在客厅后边的方桌边包起来,海婴公子围着闹得起劲,一会把按成圆饼的面拿去了,他说做了一只船来,送在我们的眼前,我们

不看它,转身他又做了一只小鸡,许先生和我都不去看它,对他竭力避免加以赞美,若一赞美起来,怕他更做得起劲。⑧客厅后没到黄昏就先黑了,背上感到些微的寒凉,知道衣裳不够了,但为着忙,没有加衣裳去。等把饺子包完了看看那数目并不多,这才知道许先

生我们谈话谈得太多,误了工作。许先生怎样离开家的,怎样到天津读书的,在女师大读书时怎样做了家庭教师,她去考家庭教师的那一段描写,非常有趣,只取一名,可是考了好几十名,她之能够当选算是难的了。指望对于学费有一点补足,冬天来了,北平又冷,那家离学校又远,每月除了车子钱之外,若伤风感冒还得

自己拿出买阿司匹林的钱来,每月薪金十元要从西城跑到东城……⑨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明朗的鲁迅先生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那一天吃得是很好的。⑩以后我们又做过韭菜合子,又做过合叶饼,我一提议

鲁迅先生必然赞成,而我做得又不好,可是鲁迅先生还是在饭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⑾因为鲁迅先生的胃不大好,每饭后必吃脾自美胃药丸一二粒。(节选自萧红《回忆鲁迅先生》)9.对第①段画线句理解

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强调时间虽然已经很晚,但是鲁迅夫妇与朋友谈兴正浓。B.表现作者既想继续谈话又担心太晚没车回家的矛盾心理。C.从侧面反映了许先生担心谈话太晚妨碍鲁迅休息的心情。D.从侧面表现了鲁迅先生对青年朋友的热忱、耐心和包容。10.第⑨段画线句运用比拟手法的

表达效果是。(3分)11.赏析第⑩段画线句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4分)(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18分)蠢人(俄)屠格涅夫从前有过一个蠢人。他一向过着安静、快乐的日子;可是渐渐地听见了外面流传的谣言,说他到处被人当做没有头脑的傻瓜。蠢人觉得不好意思,他开始烦恼地想着,用什么方法

去消灭这种讨厌的谣言。后来他的愚蠢的脑子忽然想到了一个主意……他毫不迟疑地实行起来。他在街上遇见一个朋友,那人对他称赞一个有名的画家……“得啦吧!”蠢人叫道,“那个画家早已过时了……您还不知道吗?我万万想不到您会这样……您太落后了。”语文2012春第18页(共12页)朋友吃了一惊,

他马上就赞成蠢人的意见。“我今天读了一本多好的书!”另一个朋友对他说。“得啦吧!”蠢人叫道,“您怎么不害臊呀!那本书一点儿用处也没有;大家老早就不读它了。您还不知道吗?您太落后了。”朋友吃了一惊,也就赞成蠢人的意见了。“我的朋友某某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第三个朋

友对他说“真是个高尚的人物!”“得啦吧!”蠢人叫道,“某某是个出名的流氓!他骗过他所有亲戚的钱,这是谁都知道的。您太落后了。”第三个朋友也吃了一惊,他赞成蠢人的意见,跟他那个友人绝交了。——————这以后不管谁在称赞什么人和什么事,他的回答总是这一类的反驳。有时候他还会责备地加上一句:“您还相信权

威吗?”“太狠了,太毒了!”他的朋友开始这样批评他,“可是他多聪明啊!”“他口才多好!”另一些人会接着说,“啊,是啊,他有才干!”后来,一家报纸的主编聘请这个蠢人去支持他的报纸的评论栏。蠢人开始在报纸上批评一切的人和一切的事,他的态度一点儿也没

有改变,连他那叫嚣的口气也是一模一样。现在,他这个曾经痛骂过权威的人自己也变成权威了,年轻人都崇拜他,害怕他。这些可怜的年轻人,他们不这样有怎么办呢?虽然照一般说来,人不应当崇拜别人……可是一个人处在这样的地位,要是不去崇拜他,就会被认为太落

后了!蠢人们在胆小的人中间才走运。12、对画直线的段落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是。(3分)13、对本文的艺术特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情节跌宕启发,一波三折。B、以时间先后顺序展开故事。C、采用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D、以环境描写渲染人物心理。14、依据文意,在横线空

白处设计蠢人和第四个朋友之间的对话。(4分)15、评价这篇小说的思想意义。(150字以内)(8分)语文2012春第19页(共12页)(五)默写。(5分)16.(1)不忍登高临远,,归思难收。(柳永《八声甘州》)(2),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3)

此中有真意,。(陶渊明《饮酒》)(4)起舞弄清影,!(苏轼《水调歌头》)(5),断桥头卖鱼人散。(马致远《寿阳曲·远浦帆归》)(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一15题。(7分)【双调】折桂令归隐(元)汪元亨叹天之未丧斯

文,剑气丹光,酒魄诗魂。名利秋霜,荣华朝露,富贵浮云。看青山、玩绿水,醉田家瓦盆;采黄花、摘红叶,戏庄上儿孙。随分耕耘,过遣晨昏;竹几藤床,草舍柴门。17.【双调】是作品的。(1分)18.对画线部分的理解不正

确的一项是()(2分)A.开头的“叹”字流露出作者内心的悲哀和凄凉。B.“斯文”在作品中是指儒家推崇的道德文化传统。C.“剑气丹光”、“酒魄诗魂”描摹了作者的豪气和才情。D.后三句连用三个比喻,表现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视。19.作者是怎样表现归隐之乐的?(4分)(七)阅读下文,完成第2

0—22题。(8分)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

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节选自李密《陈情表》)20.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1)犹蒙矜.育(2)过蒙拔擢.(3)但以刘日薄.西山(4)是以区区..不能废远21.下列选项中加点的“为”字与例句中“为”字的用法相

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特为尤甚。A.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B.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石钟山记》)C.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D.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22.下列句子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2分)语文2012春第20页(共12页)A.且臣少仕伪朝。(《陈情表》)B.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项脊轩志》)C.又试之鸡。(《促织》)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八)阅读下文,完成第23—25题。(10分)①常衮性刚急,为政苛细,不合众心。②元载、王缙之为相也,上日赐以御馔,

可食十人,遂为故事。丁巳四月,以常衮为门下侍郎,并同平章①事。八月,常衮上言:“餐钱已多,乞停面馔。”许之。③衮又欲辞堂封②,同列不可而止。时人讥衮,以为朝廷厚禄,所以养贤不能当辞位不当辞禄。④臣光曰:

君子耻食浮于人,衮之辞禄,廉耻存焉,与夫固位贪禄者,不犹愈乎!诗云:“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如衮者,亦未可以深讥也。(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注】①平章:当时相当于宰相。②堂封:宰相的封邑。23.第⑧段画线部分标点正确的一项是()(3分)A.所以,养贤不能当,辞位不

?当辞禄。B.所以养贤,不能当,辞位不当,辞禄。C.所以养贤,不能,当辞位,不当辞禄。D.所以,养贤不能,当辞位,不当辞禄。24.把第②段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上日赐以御馔,可食十人,遂为故事25.为什么司马光说

常衮“亦未可以深讥”?(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九)阅读下文,完成第26—29题。(12分)《方月斯诗草》序顾炎武①①与方子定交,今且六年。②余客钟山而方子亦侨居云间,不数数见。顷冬春之际,余以仇家之讼至云间,逆旅中困不自聊,而方子时时相过慰藉,与余周旋两月。③因出其诗草示余。读之、

如听河上之歌,令人感慨欷歔而不能止也。④方子生于楚,长于吴,以绝群之姿,遭离困厄,发而为言,磊块历落,自其所宜。余独喜方子之诗在楚无楚人剽悍之气,在吴无吴人浮靡之风。⑤不独诗也,其人亦然。夫方予以妙年轶才,当天

下有有之日,明习掌故,往往为设方略,可见之行,岂独区区称能言之士哉!若方子者,吾望其能从政,继先公为名臣矣。语文2012春第21页(共12页)〔注〕①顾炎武:明清之际文学家、思想家,反对空淡,主张文学应当经世致用。26.概括第②段段意。(

3分)27.第④段中,最能表现方月斯诗歌情感特征的词语是口口口口。(2分)28.对本文运用的表达方式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A.抒情叙述B.抒情议论C.描写议论D.描写说明29.作为诗序,本文为什么没有对方月斯的诗多作介绍?谈谈你的看法。(4分)写作(60分)30.作文。请以“思想与生

活”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不少于7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上海市2013年春季高考试卷参考答案一阅读(90分)(一)(8分)语文2012春第22页(共12页)1.(2分)A2.(2分)B3.(2分)B4.(2分)作为天地间的一个“点”,尽管小,

鸟巢却也孕育了一个个生命,演绎了一段段故事。(二)(12分)5.(3分)承上启下。承接上文“从小见大对写作者很重要”的观点,引出下文对如何做到从小见大的方法的阐述。6.(2分)平时勤于思考大道理,敏于感受小事物,才会有从小见大的好眼力7.(3分)A8.(4

分)(1)抓住小和大的关联点,并着重描述:(2)语言表述要简洁、质朴、独特。(每点2分)(三)(10分)9.(3分)C10.(3分)传神地表现出笑声之响亮,反映出鲁迅当时愉悦的心情。(“传神”1分,“笑声响亮”1分,“愉悦的心情”1分)11.(4分)“举”、

“问”等动作和“我再吃几个吗”的语言描写,表现了鲁迅的率真、可爱,及夫妻之间的恩爱,同时也表现出鲁迅喜欢吃这类食物,委婉地表现了鲁迅对作者的鼓励。(答对一点给1分,给满4分为止)(四)(18分)12.(3分)设置悬念,引出下文蠢人的具体行动

,推动情节发展。(一点1分)13.(3分)B14.(4分)评分要点:对话中评论的对象应是名人、名家、名作等(1分),朋友持肯定态度,蠢人予以否定(2分),句式相仿(1分)。答案示例:“我今天看了一部非常经典的电影。”第四个朋友对他说,“据说还在国

际上获奖了。”“得啦吧!”蠢人叫道,“这部电影宣扬的思想早就被批判过了……这是谁都知道的。您太落后了。”15.(8分)答案示例:小说批判了假权威产生的不正常现象,揭露了假权威名不副实的“蠢人”本质,也讽刺了人们因害怕被认为落后而盲目认同他人的人性弱点。语文2012春第23页(

共12页)本小说的思想具有普遍意义,对产生这一现象的社会土壤,对无主见、盲目跟风的人们,都有很强的批判和警醒作用。评分说明:本题分内容和语言两项评分。评分项1:内容分值等级描述答题模式5-6分对小说思想理解深刻全面,

评价合理。根据应答的完整性区分5分和6分应答中包含①②③及④或⑤3-4分对小说想理解正确,评价基本合理。根据理解、评价的合理程度区分3分和4分应答中包含①或②或③及④或⑤1-2分对小说思想有粗浅的理解,评价空洞。根据理解、

评价的合理程度区分1分和2分。应答中包含某一项0分未作答,或所答完全与题目无关或对小说思想理解错误。非上述模式评分项2:语言2分语言通顺、简洁。1分语言较繁琐,偶有语病。0分未作答,或所答内容与试题要求无关。“答题模

式”中,“①”表示“批判不正常现象”“②”表示“揭露本质”;“③”表示4讽刺弱点”;“④”表示“产生这一现象的社会土壤”;“⑤”表示“无主见、盲目跟风的人们”。(五)(5分)16.(5分)(1)望故乡渺邈(2)

小学而大遗(3)欲辨已忘言(4)何似在人间(5)落花水香茅舍晚(六)(7分)17.(1分)宫调语文2012春第24页(共12页)18.(2分)A19.(4分)评分要点:(1)艺术手法1分,如选材角度、语言表达等;(2)对艺术手法的具体分析2分;(3)语言1分。答案示例:作者通过对归隐生活中

几个代表性片段的描写,如观赏美景、与邻人交往、劳作休息等,表现出归隐生活自由闲适的乐趣。(七)(8分)20.(4分)(l)怜惜(2)提拔(3)迫近(4)拳拳21.(2分)B22.(2分)D(八)(10分)23.(3分)C(

答A给O分,答B给1分,答C给3分,答D给2分)24.(4分)皇上每天把御用的食品赏赐给(他们),可供十人吃,于是成为旧例。(“日”,省略、“食”、“故事”各1分)25.(3分)因为常衮想辞去自己的俸禄(1分),反映出他还有廉耻之心(1分

),比占着官位、贪恋俸禄的人好(1分),所以司马光认为他“亦末可以深讥”。(九)(12分)26.(3分)在我困厄时,方月斯时时来看望我。27.(2分)磊块历落28.(3分)D29.(4分)顾炎武在肯定方

月斯诗作的同时,花更多的笔墨写了方月斯为人重情重义,有方略,同时关心国事、熟识制度(2分),这与顾炎武经世致用、反对空谈的主张是一致的(1分)。所以,本文重点写了方月斯的品德、能力,同时表达了对他的期许(1分)。二写作60分30.(60

分)评分标准;54-60分能准确把握题意,立意深刻,选材恰当,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得体。45-53分语文2012春第25页(共12页)符合题意,立意较深刻,选材较恰当,中心明确,内容较充

实,感情真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33-44分基本符合题意,立意一般,选材尚恰当,中心尚明确,内容尚充实,感情尚真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偶有语病。18-32分偏离题意,立意或选材不当,中心不明确,内容单薄,结构不够完整,语言欠通顺,语病较多。17分以下(1)脱离题意。(2)文

理不通;(3)全文不足300字。说明:(1)错别字一个扣1分,最多扣3分。(2)标点错误多,酌情扣1-2分。(3)文面不整洁,酌情扣1-2分;文面整洁美观,酌情加1-2分。语文2012春第26页(共12页)2014

年上海春季高考试题_语文试卷2014年上海市普通高中春季高考语文试卷(含答案)一阅读9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8分)①人们的生活实践要求彼此交际,相互交流经验、交流思想。在没有文字的时候,人

们只能利用语言来交际。许多有经验()有知识的人把他们的经验和知识,用简括凝、便于记忆的语言固定下来,编成歌曲、口诀、故事等等,彼此相告,代代相传。这就所谓的是“传说”。②传说是靠口耳相传的。它的基础是人的记忆,但是人的记忆总是有限的。传说在被人们相互传述的时候,往往

会有所遗漏或添加。因此一个传说,经过若干人的口传以后,可能会变得离原样很远,内容的真实性也受到很大的影响。③在远古时代,传说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我们现在关于远古时代一鳞半爪的知识,也是靠着这种传说保留下来的。有些最古的著作,例如古希腊史诗《伊里亚

特》和《奥德赛》,当初就是这样流传下来的。1.第①段的“()”处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A.破折号B.分号C.顿号D.逗号2.第①段的“□”处用字正确的一项是()。(2分)A.炼B.练C.拣D.冻3.“鳞半爪”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2分)A.Línzhǎo

B.línzhuǎC.língzhǎoD.língzhuǎ4.结合文意,分析第②段中的“往往”一词在表达上的作用。(2分)语文2012春第27页(共12页)(二)阅读下文,完成第5~7题。(9分)①诗生于大众,成于大众。大众的

原始表达是诗性特征生发的前提。大众诗性表达的需求,是诗歌存在的依据。从民歌到诗歌,诗在传诵中存活,在流动中成熟。群众的喜好、相传、加工,是诗歌在文体上独立并成为社会公有之物的必要过程,没有这个过程便没有诗歌。就一个民族而言,对诗性的感知和确认,是集体的共识,不

是单个人及少数人的自我命名。关于诗的最起码的范式、规则的理解也必然是各个民族基于共同的审美习惯和语言习惯,长期积淀而成。②诗是以语言为材料的艺术品。由语言结织而成的诗歌文本,渗透着大众的语言经验和文化沉淀。诗歌语言的进步,以大众语言的发展为基础。大众生生不息、富有活力的语言活力,让诗歌的语

言繁茂而□口。③诗性的语言,不在于“生”而在于“熟”,与民众语言贴得越近越好。公认的是,诗人运用现实的、活的语言,诗性效果远胜于旧的、“死”的语言,运用民族的、自然的语言,效果远胜于外来嫁接的和硬造的语言。诗性的语言,天生具有大众化的基因。④必须说明,肯定大众对于诗歌

、大众化对于诗歌发展的意义,并非否定一些有小众化倾向的诗歌的作用。这些诗歌的意义在于,它们往往追求诗的探索性、先锋性、实验性,在诗歌的风格、形式、语言上另辟蹊径,在为诗歌成长开辟新的可能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诗歌可以偏执于小众化、个人化立场。一味小众化

、个人化,就会破坏诗性之根;一味小众化、个人化,就会斩断诗性之链;一味小众化、个人化,就会折损诗性之翼。⑤大众对于诗歌有更高的美学期待,所以诗歌需要正视大众,也只有包容和亲近大众,才能对诗歌内部秩序进行重建,激活它的生命力,构建新的诗学观念和美学模式。保持面向大众的姿态,

才能使诗人离开自我立法的虚妄和自我评价的盲目,才能保有对表达形式的变革意愿和敏感性。⑥新诗百年,历经断裂与成长。一个或许不是问题的问题让一些诗人纠结:选择“诗”还是选择大众?我们的回答是:选择有大众的诗。5.根据上下文,下列词语填入第②段“□□”处恰当的一项是()。(2分)A.简洁B.通

俗C.新鲜D.含蓄6.指出第④段画线句运用的某一种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7.联系全文,概述“选择有大众的诗”的理由。(4分)(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3分)边城(节选)沈从文①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

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②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

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是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语文2012春第28页(共12页)都可以计数。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

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这渡船一次连人带马,约可以载二十位搭客过河,人数多时必反复来去。渡船头竖了一根小小竹竿,挂着一个可以活动的铁环;溪岸两端水面横牵了一段竹缆,有人过渡时,把铁环挂在竹缆上,船上人就引手攀缘那条缆索,慢

慢的牵船过对岸去。船将拢岸时,管理这渡船的,一面口中嚷着“慢点慢点”,自己霍的跃上了岸,拉着铁环,于是人货牛马全上了岸,翻过小山不见了。渡头属公家所有,过渡人本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为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粮,三斗

米,七百钱,够了!谁要你这个!”③但是,凡事求个心安理得,出气力不受酬谁好意思,不管如何还是有人要把钱的。管船人却情不过,也为了心安起见,便把这些钱托人到茶峒去买茶叶和草烟,将茶峒出产的上等草烟,一扎一扎挂在自己腰带边,过渡

的谁需要这东西必慷慨奉赠。有时从神气上估计那远路人对于身边草烟引起了相当的注意时,这弄渡船的便把一小束草烟扎到那人包被上去,一面说,“大哥,不吸这个吗?这好的,这妙的,看样子不成材,巴掌大叶子,味道蛮好,送人也很合式!茶叶则在六月里放进大缸里去,用开水泡好,给过路人随意解渴。④管理这渡船的

,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小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年纪虽那么老了,骨头硬硬的,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份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代替了天,使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

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于思量和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近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朋友是一只渡船和一只黄狗,唯一的亲人便只那个女孩子。语文2012春第29页(共12页)2015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春季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0分)(一

)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9分)①理想的书房,春秋佳日,窗明几净,从窗纱透进庭前花草的芬芳和室内书香汇合,花间的蜂喧,使人觉得生意盎然。夏日,庭前蝉声聒耳,浓荫蔽地,檐前垂着斑竹堂帘,室中则清凉无暑,这个季节室中楠木樟木和

老屋的黄松梁柱都散发浓郁的香味,使书香倍增。冬日阳光满屋,盆梅水仙的清香配合书香经久不散。但书房如果安放火炉,则书香和梅花水仙都为之色香骤减。隆冬季节只好在取书时盘桓片刻略享轻福,即携书回到温室阅读。具备上述条件,则群书永远静静地散发着书香。②现在我的蜗居,空气中没有书香的

成份,我可以打开书箱,拿出一两部残余的明刊本的书来欣赏,一股幽香当然是嗅觉的享受。(节选自朱家溍《我家的藏书》)1.第①段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2分)(1)聒耳(2)盘桓A.(1)guō(2)héngB.(1)guō(2)huánC.(1)kuò

(2)héngD.(1)kuò(2)huán答案:(2分)B解析:主要考查形近字的读音。“聒耳”的“聒”与“概括”的“括”字形相近,但读音区别很大。“盘桓”的“桓”与“永恒”的“恒”字形相近,同样读音不同。2.文中画线词语含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窗明几净B.浓荫蔽地C.书香倍增D.略享轻福答案:(2分)D解析:“轻福”应为“清福”。“清福”的意思是“清闲安逸的福气”,只有清闲安逸才是语文2012春第30页(共12页)一种福气。“轻福”说不通,词典和生活中也没有这个合成词。3.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②段空格处恰当

的一项是()。(2分)A.虽仍B.也就C.虽就D.也仍答案:(2分)A解析:从两个分句之间的关系来看,应该是转折关系,不过第二个分句前省略了一个“但是”。这样答案就在AC之间选择。而C项第二个空格填“就”字,在逻辑关系不通。

“就”字表示承接,而这里要表示的意思与前面分句构成转折,所以,应该选择A项,填上“仍”字。4.依据第①段内容,概括“群书永远静静地散发着书香”的条件。(3分)答案:(3分)答案示例:一年四季,都有馨香的怡人环境。解析:考查的是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的标准有两个:一是“永

远”,一是“静静地散发着书香”。回到原文,我们看到作者在描写时依据时间维度,列举了春夏秋冬四季的读书环境,所以条件一是“一年四季”,一是“都有馨香的怡人环境”。作者在描写环境时,特别突出了花草与书香的汇合,甚至在隆冬季节因火炉安放

骤减,还专门提到取书时的略享清福。(二)阅读下文,完成第5-8题。(12分)微博为什么不是好的说理形式徐贲①今天,微博已经成为发表意见的重要途径。作为一种被广泛运用的交际工具,微博有与众不同的发表意见的方式。有人注意到,一些在生

活中很温和的朋友,一旦上微博,言辞就变得非常激烈,不像是理性说理的言论,由此,微博形成了一个有特色的言论空间。②微博是一种字数非常有限的传媒方式,往往不足以负载说理需要的充分信息。人们可以用微博发表结论性的断言、口号、警句格言等“罐头思维”式的言论,但无法用它来进行好的说理。③

人们在简单、现成的语言中找到了方便的解答,久而久之,很容易养成一种习惯,接受一些可以免除他们思考之劳的简明论断,这就是罐头思维。罐头思维表现为“一群人采用一句话”和“听见别人说就跟着说”等行为,它让人思想

懒惰,先是不肯仔细思考,最终完全丧失了仔细思考的能力。④理性的说理需要足够的文字。说理有三个必要部分:结论、理由和保证。“说理”与“非说理”的区别在于“说理”有结论,并有理由,而“非说理”只有结论。在说理的结论和理由之间,还需要有一个可靠的中介保证,又称“假设”,如果这个假设不可靠

,再好的理由也不能充分证明结论的合理。⑤往往是在需要考量一个说理陈述是否可靠时,我们才特别注意那个被省略掉的假设。例如,一个人说尼克松是一位好总统(结论),因为他擅长外交事务(理由)。这是一个说理的陈

述,但并不可靠。单凭这个理由,结论是站不住脚的,这是因为,在理由与结论中那个被省去的假设(“一个擅长外交的总统一定是好总统”)是有问题的(“片面”)。⑥说理需要理性、逻辑、认真地对待论证的每一个环节,这是为了能够说服和自己看法不同的他人。以广大的而不是专门的

读者为对象的报刊,是最适合于说理的大众媒体。微博则主要是在朋友、熟人,或朋友的朋友、熟人的熟人中传播。在这些群体里,三言两语,说语文2012春第31页(共12页)说心情,发发感慨,晒晒情绪,是用不着太说明理由的。“非说理”并不是微博的错,因为微博本来就不是为说理的。微博往往使用感情

色彩鲜明、富有修辞特色的“痛快”语言,这是因为微博信息需要借助强烈的情绪感染方能得以传播,结果更是不断强化、激励已经在起作用的情绪。富有感染力的话语给人一种雄辩的感觉,似乎能够提高说服力。然而,在这种说服中,需要把说理与感染作一区分,有感染不等于就有好的说理。(有删改)5.第①段

中,“微博形成了一个有特色的言论空间”是因为微博的语言有的特点。(2分)答案:(2分)示例:激烈、缺乏理性解析:“有人注意到,一些在生活中很温和的朋友,一旦上微博,言辞就变得非常激烈,不像是理性说理的言论,由此,微博形成了一个有特色的言论空间”中的“由此”告诉我们“微博形

成了一个有特色的言论空间”的理由在前面的文字。而前面的文字主要说了两层意思:一是激烈,一是不像是理性说理。所以答案是:激烈、缺乏理性。6.对“罐头思维”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人们在简单现成的语言中找到

解答可能导致“罐头思维”。B.“罐头思维”使得人们习惯接受可以免除思考之劳的论断。C.“一群人采用一句话”“别人说就跟着说”都属于“罐头思维”。D.“罐头思维”让人们从懒于仔细思考到丧失仔细思考能力。答案:(3分)C解析:C项所犯的错误是颠倒因

果:“罐头思维表现为‘一群人采用一句话’和‘听见别人说就跟着说’等行为”,并不等于说“‘一群人采用一句话’和‘听见别人说就跟着说’等行为”都是“罐头思维”7.第⑤段用有关尼克松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什么?联系第④段加以回答。(3分)答案:(3分)示例:一个说理陈述是否可靠,可以通过还

原理由与结论之间的假设,并检验这个假设是否成立来验证。解析:考查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关系。从作者对材料的分析可以看出,作者强调的是可靠的中介保证(“假设”)不可以省掉。又加之提醒我们“联系第④段加以回答”,于是可以知

道,使用这个事例目的在于强调“要想说理陈述可靠,需要有可靠的中介保证”。8.概括作者认为“微博不是好的说理形式”的理由。(4分)答案:(4分)示例:微博篇幅有限,容易缺失说理的必要部分;主要是在朋友圈和熟人圈中传播,用不着太说明

理由;过于注重感染力,妨碍了说理。解析:全文都在说“微博”为什么“不是好的说理形式”,因此需要从全文筛选信息。好在这是一篇议论性文字,所用的表达方式本身就是抽象性的议论性语言。所以减少了对信息加工的环节。需要将全文内容依据话题的转换划分为若

干层次,然后择取关键句、中心句。再进一步整合语言就可以了。总共三个要点,最后一段包含两点,其它段落详细阐述了第一点。(三)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9分)①现在,香雪一个人站在西山口,目送列车远去。列车终于在她的视野里彻底消失了,眼前一片空旷,一阵寒风扑来,吸吮着她单

薄的身体。她把滑到肩上的围巾紧裹在头上,缩语文2012春第32页(共12页)起身子在铁轨上坐了下来。香雪感受过各种各样的害怕,小时候她怕头发,身上沾着一根头发择不下来,她会急得哭起来;长大了她怕晚上一个人

到院子里,怕毛毛虫,怕被人胳肢(凤娇最爱和她来这一手)。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当风吹响近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三十里,一路走回去,该路过多少大大小小的林子啊!②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

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③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她想,为什么坐了一路火车,竟没有拿出来好好看看?现在,在皎洁的月光下,她才看清了它是淡绿色

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她小心地把它打开,又学着同桌的样子轻轻一拍盒盖,“哒”的一声,它便合得严严实实。她又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

真的。她又想到了明天,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④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

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

的山谷。台儿沟是这样的吗?不知怎么的,她加快了脚步。她急着见到它,就像从来没见过它那样觉得新奇。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

,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节选自铁凝《哦,香雪》)9.分析第①段画线词语“终于”的作用。(2分)答案:(2分)示例

:表现出香雪目送之久和内心的不舍。解析:作为一个副词,“终于”在这里表示“不希望出现的结果还是出现了”这样一个时间过程:列车在她的视野里彻底消失了。为什么这个结果香雪不希望出现呢?是因为列车寄托着香雪对现代文明的向往。所以,这

个“终于”写出了香雪对列车的不舍与目送之久。10.对文中加点动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吸吮”写出了香雪生理和心理上寒冷的感受,与下句中的“缩”字呼应。B.“盘问”写出香雪虽然希望同学们再三询问铅笔盒,但仍然有些紧张不安。C.“怂恿”运用比拟修辞

手法,贬词褒用,突出香雪对风的感受产生了变化。D.“央求”写出台儿沟的姑娘在面对山外世界时既不自信又无限向往的心理。答案:(3分)B解析:B项分析有误。有了铅笔盒,香雪非常自豪,渴望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快乐,但是出于乡村女孩子的矜持,她又不好意思在人前夸耀,于是希望借助于同学“再三盘问”

来表达自己拥有铅笔盒的快乐。所以这里的“盘问”行为是香雪渴望见到的,不会让她紧张。也是贬词褒用。语文2012春第33页(共12页)11.从语言形式的角度,赏析第④段画线部分。(4分)答案:(4分)答案示例:连用三个情感强烈、句式整

齐的感叹句,运用排比,写出香雪对台儿沟认识的变化之大,突出表现了她惊奇和喜悦的感受。解析:赏析类题目的解答一般包括三个部分:“法”、“象”、“意”。即使用的手法,刻画的形象,以及作者的意图。这里要求从语言形式的角度来赏析,所谓

语言形式,包括消极修辞与积极修辞。前者指的是句式的调整,后者就是我们所熟悉的辞格。从消极修辞角度来说,这里使用了感叹句;从积极修辞角度来看,这里用的是排比句式。明白这一点,再根据上下文(“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台儿沟是这样的吗?不知怎么的,她加快了脚步。她急着见到它,就像从来没

见过它那样觉得新奇”),可以知道这里要表现的是香雪认识上的变化,以及伴随着这种变化而来的惊奇与喜悦。二文言诗文阅读(30分)(四)默写。(5分)12.(1)蒹葭萋萋,。(《诗经?蒹葭》)(2)太乙近天都,。(王维《终南山》)(3)云

青青兮欲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4),金石可镂。(荀子《劝学》)(5)乍暖还寒时候,。(李清照《声声慢》)答案:(5分)(1)白露未晞(2)连山接海隅(3)水澹澹兮生烟(4)锲而不舍(5)最难将息解析:所考查的句子全部属于高中语文课本要求背诵的句子

。只要完成高中学习任务就可以得到满分了。(五)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15题。(7分)除夜(宋)陈与义城中爆竹已残更,朔吹①翻江意未平。多事鬓毛随节换,尽情灯火向人明。比量旧岁聊堪喜,流转殊方②又可惊。明日岳阳楼上去,岛烟湖雾看春生。[注]①朔吹:北风。

②殊方:异方,远方。13.这首律诗共有()个押韵的字。(1分)A.三B.四C.五D.六答案:(1分)C解析:律诗严格的章法,首句都是要求入韵的。明白了这一点,再加上题干里“律诗”的提示,以及简单的声韵母知识,当不难做出判断。14.下列对诗中画线句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通明的灯火随意地向

人们倾吐内心的情怀。B.不近人情的灯火却自顾自地向人们挥洒光明。C.灯火把它的全部力量都用来向人们挥洒光明。D.灯火都尽心尽力地向人们倾吐内心的情怀。语文2012春第34页(共12页)答案:(2分)评分说明:答“B”给2分,答“C”给1分,答“A”

或“D”给0分。解析:画线句是个对仗的句子,意思上是相承接的关系。“多事鬓毛随节换,尽情灯火向人明”,出句写时光流逝导致岁月渐老,特别是在这除夕之夜,更是让人觉得时光催人老。这是一种暗淡的心情,相应的环境说起来应该是凄风苦雨或灯火阑珊。但是,没有到“尽情灯火向

人明”,灯火“尽情”,很任性,在此处便是“不近人情”了。所以,只有B项的理解最为恰当。C句对于字面意思的理解是正确的,但是没有说出隐含的意思,评分时也可以得到1分。这是一种等级评分法,可以较为精确地测量出考生之间的思维差距。15.本诗

最后一联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联系全诗加以赏析。(4分)答案:(4分)示例:尾联想象“看春生”一事,寄托着作者在“岛烟湖雾”的环境中,对冬去春来的美好祝愿和期盼。前面几联虽然有喜景,但总体上是以“喜”的场景来写

作者“悲”的情感,但是最后一联则能力挽狂澜,传达出作者复杂的情感是以积极、乐观为基调的。解析:单就最后一联分析,需要看手法,这里用的是虚写,使用了想象的手法。要求“联系全诗”来分析,所以还需要看章法,这首诗的特殊之处是“转

”、“合”一体,即在“转”中完成了“合”。从想象的虚写来看,突出了“看春生”,表达了对冬去春来的期盼;从章法的转折来看,在前文悲凉的铺垫下,结尾表达了积极、乐观的情感,闪现了一抹亮色。(六)阅读下文,完成第16-18题。(9分)唐主立齐王

景遂为皇太弟。徙燕王景达为齐王,领诸道兵马元帅。景遂尝与宫僚燕集,赞善大夫张易有所规谏,景遂方与客传玩玉杯,弗之顾。易怒曰:“殿下重宝而轻士。”取玉杯抵地碎之,众皆失色。景遂敛容谢之,待易益厚。景达性刚直。唐主与宗室近臣饮,冯延巳辈极倾谄之态,或乘酒喧笑。景达

屡诃责之,复极言谏唐主,以不宜亲近佞臣。尝宴东宫,延巳阳醉,抚景达背曰:“尔不可忘我!”景达大怒,拂衣入禁中白唐主,请斩之。唐主谕解,乃止。张易谓景达曰:“群小交构,祸福所系。殿下力未能去,数面折之,使彼惧而为备,何所不至!”

自是每游宴,景达多辞疾不预。(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1)殿下重宝而轻士(2)景遂敛容谢之(3)延巳阳醉(4)拂衣入禁中白唐主答案:(4分)示例:(1)以……为重,看重(2)向……认

错(3)佯装,假装(4)禀报,告诉解析:除“重”外,其它3个都是教学基本要求规定掌握的300实词,而且所考查的义项都是学生在课文中学习过的。所以难度停留在“识记与理解”的程度上,只要搞好教材复习就可以应对了。17.下列与“数面折之”中“面”的词

类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2分)A.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病梅馆记》)B.侣鱼虾而友麋鹿(《前赤壁赋》)C.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D.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语文2012春第35页(共12页)答案:(2分)D解析:在文言文中,一个名词居于动词前,如果不是主谓关

系,就要考虑是否存在名词活用作状语的情况,“数面折之”的“面”就是这样,这里是“当面”的意思。选择肢中用法与之相同的只有“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中的“舟”字,这里是“乘船”的意思。A项的“病”是使动用法,B项的“友”是意动用法,C项里的“刃”是“名词用作一般动词”。这4个句子都出自于重要

篇目,应该难度不大。18.把文中的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3分)取玉杯抵地碎之,众皆失色。答案:(3分)示例:(张易)拿过玉杯扔到地上摔碎了它,大家都改变了脸色。评分说明:译文中错1处扣1分,扣到0分为止。解析:翻译遵循“信达雅”的原则。首先是“信”,忠实于作

者的原意,所以得将难字难词解释准确,这里包括词类活用与虚词,比如这里的“抵地”、“碎之”,用本义来解释分别是“推到地上”和“使玉杯粉碎”。其次是“达”,与上下文保持文气的通畅,需要考虑句式的特殊性,比如这里的主语省

略,“(张易)拿过玉杯……”,应补出来。然后是“雅”,通过调整词句,保证表达的现代化与书面化。(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9-21题。(9分)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

,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孟子?离娄下》)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老子》第六十六章)(节选自《诸子喻山水》)19.下列选项中的“之”字与“是之取尔”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秋水》)B.顷之,持一象笏至(《项脊轩志》)C.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D.不知东方之既白(《前赤壁赋

》)答案:(2分)A解析:“是之取尔”这个句式比较特殊,“之”字作标志的宾语前置,这个句子调整过来是“取是尔”,“是”是代词。与之相同句子就是“我之谓也”,“说的就是我呀”,“之”字也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其它3个选项,A项

的“之”是音节助词;B项的“之”是代词;C项的“之”是结构助词。20.把文中的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3分)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答案:(3分)示例:江海能够成为百川汇集的地方的原因,是它们善于处

在百川的下方,所以能够成为百川汇集的地方。评分说明:本题采用扣分的方式评分。“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判断句、“以其善下语文2012春第36页(共12页)之”、“故能为百谷王”为4点,译文中错1点扣1分,扣到0分为

止。解析:需要正确解释的有“所以”、“百谷”、“下”,分别是“……的原因”、“百川汇集”、“处于……之下”。判断句式也应该译出来。需要提醒的是,这里采用的评分规则是整体评分法,将句子划分为几个不同的部分做整体的理解,所以更强调词句的通顺、连贯与得体。但同时也避

免了“硬译”的尴尬。较之以往评分的“字字落实”的较真,得分率应该可以上升。21.从“不舍昼夜”的流水中,孔子和孟子获得了怎样不同的感悟?(4分)答案:(4分)示例:孔子感慨时光如流水,日日夜夜,永不停息;孟子感悟到君子应该像水一样有本源,不能名不副实。解析:虽然同样属于信息的筛选与整合,但是

因为原文有现存的词句可以择取,所以难度并不大,只要能够理解原意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起来就可以了。孔子的感悟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这句话强调的是时光的流逝;孟子的感悟是“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即名实

应该相符。三写作(60分)22.作文。请以“时间使我们丰厚”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不少于7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答案:(70分)本题分内容、结构、语言三项进行评分。总得分由评卷系统自

动生成。解析:这是命题作文。所给的题目是一句确定的判断,即具有明显倾向的结论性的语句,似乎写作的时候只要去印证与阐释就够了。其实不然。作为高中毕业生,我们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与判断,所以对于这类结论性的语句应该抱着一种质疑、批评的态度,然后

看出掩盖在标题之下的矛盾与对立:时间,与我们的成长,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关系?这里的“丰厚”是什么意思?这世上并不存在这绝对的道理,“时间使我们丰厚”也是这样。我们在讨论的时候,首先得确定“时间”指的是什么“时间”,“

我们”又是哪一群人?如果“时间”恰好指的是“我们”生命存在的物理时间,那么,这一段、这一年甚至这一片刻等或短或长的时间里到底发生了哪些足以改变我们的事情?物理时间本身并不能改变人的心灵与精神世界,它只能改变我们的肉体。当然,精神的改变与肉体的改变是分不开的。但是这个标题的“时间”恐怕所指的

主要是“岁月”。而“我们”,意味着所要观察与思考的是一个从“我”出发的群体。而不是“我”,也不是“你们”、“他们”。虽然这个“我们”可大可小。“丰厚”具有多个层面:知识的,情感的,思想认识的,等等。考虑到“丰厚”的褒义词特性

,我们可以理解其所指的主要是正面的进步、成长。如此,完整地理解“时间使我们丰厚”,就具有了很多的思考空间。前面所说的质疑、批判并非指对标题这一明确的判断加以否定,而是通过质疑、批判找到思辨的空间,这里就是“物理时间”与“心灵时间”的关系问题,它们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时间”让我变得更“丰厚”了吗

?还是更浅薄、狭隘?这种思辨会让我们的文章更理性、周详。标题中的“时间”抽象,“丰厚”却很感性。所以,可以写作寓意深刻的记叙文,也可以写作大气磅礴的议论文章。2015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春季招生统一考试语文2012春第37页(共12页)(2015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II卷(附加题)考

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30分,考试时间40分钟。2.试题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类型。3.本考试分设试卷和答题纸。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姓名、报名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4.作答必须涂或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选择题的

作答必须涂在答题纸上相应的区域,非选择题的作答必须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位置。(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11分)叶的骨骼筱敏①这是一个陈旧的比喻:树。②我们生活的城市,已经很少有东西与人的生命本质相关或者相似,所幸还可以看

见树。我非常喜欢林子里蒸腾着潮气的老树和幼树,喜欢高崖上兀立挺拔,成为某种标志的松树或柏树,喜欢在田边村头,洒些许荫翳的古老的榆树或槐树。但还有一种树,因为时常相对,它们进入我的感觉更深一些,那是在城市的逼仄中仍然不死的树,它们大多营养不良,而且时常被粗暴地

修剪。③等待一棵树的长成需要时间,等待一个诗人的长成同样如此。④一棵树只长它的遗传密码注定了的那种叶子,一个诗人也是这样。风,雨,虫灾,干旱,斧斫痕,工业废气……可以使某一季的叶子肥硕或者枯瘦,使某些叶子残缺,畸形,从而被认为具有病态美,但其本质的构成是不变的。无论如何,松针不可能像垂柳那样倒挂

下来,使悬岩上的风看起来柔软。⑤诗的生长,告诉我们一些很朴素的事情。心灵的感知方式是很朴素的,创造的使命也是很朴素的,就像在燧石上敲击出火花,就像叶子在枝头萌生伸展。⑥事实上,我们肯定会遇上秋风的季节,满树繁茂一夜之间被扫落净尽。我们生活的时代总会过去,我们的青春总会消逝。那些曾经与阳

光和月光都靠得很近的叶子是无力抗辩的,泥土自然会融解它们。幸运的诗人会有一两片叶子恰好被岩层选择了,这未必是那棵树上长得最漂亮的叶子,更未必是那片森林中最出色的叶子,但恰好是它飘落在被选择的位置,从而被岩层拓印下

来,成为记载某个时代的化石。⑦被选择或被遗弃,这很偶然,也很无理。但我所知道的一个事实是:有一些叶子即使适时地落到了最有利的位置,也还是不会在岩层上留下痕迹,比如那些滤去水分便没有自己的形状的叶子。而最终保留下来的,必然是有骨骼的。我们所见过的树叶化石,总是叶脉清晰,甚至

比翠绿多汁的时节更清晰,这是树叶的骨骼,岁月使它显现出来。凭借这个,我们感知它生动的姿态,感知远古的诗人心灵的本色。⑧我想,我已经学会了等待。在等待中,我明白,诗是一个进入内心的事实,而是否倾泻在纸上倒在其次。(有删改)1.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2分)语文2012

春第38页(共12页)答案:(2分)示例:由树引出叶子;提示读者全篇将沿着以树喻诗人这一比喻展开。解析:仍然是按照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思考段落的作用。从内容上看,这句话表明全篇用一个比喻来讨论诗人的创作。从结构上看,全文最终落脚到“叶子”(标题是“叶的骨骼”)的类比上,

首段是由“树”引出“叶子”。2.第②段中的“一种树”喻指什么样的诗人?(2分)答案:(2分)示例:喻指处境艰难仍顽强成长的诗人。解析:原文是“在城市的逼仄中仍然不死的树,它们大多营养不良,而且时常被粗暴地修剪”,特征是“逼仄中”(“营

养不良”、“被粗暴地修剪”)、“仍然不死”。抽象过来就是“处境艰难仍顽强成长”3.结合文意,下列基于第④段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应当按照自己心灵的本质进行写作。B.诗人在恶劣环境下写出的作品具有病态美。C.诗人不要惧怕外在力量对其

写作的伤害。D.诗人不可能用迎合世俗的方法来改变世俗。答案:(3分)B解析:按照类比的思路,可以正确理解4个选择肢。原文是“可以使某一季的叶子肥硕或者枯瘦,使某些叶子残缺,畸形,从而被认为具有病态美”。这里所谈的

是写作环境与诗歌内容之间的关系,并非是诗人生活环境与作品美感之间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还是“可以”的关系,即恶劣的生活环境可以为表现某些病态美提供素材与体验,而不是环境本身的恶劣会使得作品产生病态美。4.文章回答了诗人如何让诗作留下“痕迹”这一问题,请你在本文的基础上对此

问题进行探究,提出自己的看法。(4分)答案:(4分)示例:作者认为诗作是否留下痕迹虽有一定的偶然性,但诗人仍然应该用心灵写作,让诗作有“骨骼”,等待历史的挑选。我认为作者的观点有可以补充的地方,尤其是有关诗人本质的问题。我认为诗人的本质是在他的写作实践中不断

地发现、构筑和成长的,诗人不仅应用心灵写作,而且应不断提升自己心灵的层次,从而提升诗作的质地,让自己的诗作留下“痕迹”。评分说明:概括作者的观点1分;探究3分,依据考生观点的深刻程度,例证或说理支持考生观点的准确程度给分。解析:这是一个新的题型,因此

看清楚题干的要求很重要。需要探究的是“如何让诗作留下‘痕迹’”,其实就是“作品如何流传后世,成为经典”的问题。不过命题者为了回避概念术语,而采用了原文形象的说法。其次是“在本文的基础上”和“提出自己的看法”。“本文的基础”是什么?这一方面规定了必须将原文的

观点、见解概括出来,另一方面还规定了讨论的角度:“作品如何才能成为经典”是一个可以从不同侧面讨论的问题,但是原文是从作品与作家心灵之间关系这一角度探讨的,因此,接下来提出自己的看法也得从这个角度深入进去。当然,既然是探究题,自然允许

有自己的见解,得分的高低关键在于探究的深度如何。从所给的示例来看,主要是从“心灵的品质”这一角度思考的。需要注意的还有答题的规范,评分说明要求“概括作者的观点1分;探究3分,依据考生观点的深刻程度,例证或

说理支持考生观点的准确程度给分”,对思路、条理都提出了要求。语文2012春第39页(共12页)(二)阅读下文,完成第5-6题。(6分)二元选择是指目击证人在辨认某人是不是犯罪嫌疑人时,做出“是”或“不是”的选择。做出“是”的选择,我们称为“指认”;做出“不是”的选择,我们称为“排

除”。经事后验证,证人在指认和排除时都有可能发生错误。研究发现:当证人把握十足地指认某人“是”犯罪嫌疑人时,事后证明他们的指认往往是正确的;而他们在犹豫不决中指认某人“是”犯罪嫌疑人时,事后证明他们的指认更容易出错,这样

一来,无辜者也就更容易被冤枉了。不同的心理状态下,辨认的正确率是不同的,“指认”是这样,“排除”也是这样。因此,司法部门在二元选择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不知道”选项,即设置“是”“不是”“不知道”三元选择系统,做出“不知道”的选择,我们称之为“无法判断”

。使用三元选择系统后,证人的辨认结果发生了很大变化。根据目击证人在两种选择系统中判断结果的数据,制作了下图。5.根据上述内容,上图括号内应填入的是“”。(2分)答案:(2分)无法判断解析:看起来是读图,其实还

是筛选文字信息。阴影柱状图是“三元选择系统”,而只有“三元选择系统”具有“不知道”这一项。原文明确说“做出‘不知道’的选择,我们称之为‘无法判断’”,所以答案是“无法判断”。(做出“是”的选择,我们称为“指认”;做出“不是”的选择,我们称

为“排除”。)6.根据上图“错误的指认”这一组数据,推测司法部门采用三元选择系统的原因。(4分)答案:(4分)示例:相对二元选择系统,三元选择系统可以使目击证人在指认嫌疑人时发生错误的百分比减小,这样无辜者被冤枉的可能性就大大减少了。解析:上图“错误的指认”这一组数据对比明显,“错误的排

除”明显降低。原文还说“经事后验证,证人在指认和排除时都有可能发生错误”。所以,使用三元选择系统的原因应该就是“目击证人在指认嫌疑人时发生错误的百分比减小”、“无辜者被冤枉的可能性”大大减少。(三)阅读下文,完成第7-10题。(13分)卅有堂记(明)归有光①沈大中以善书名里中,里中人争客大中。大中

往来荆溪、云阳,富人延之教子。性独好书,及为歌诗,意洒然不俗也。卜筑于城东南,取昌黎韩子“辛勤三十年,乃有此屋庐”之语,名其堂曰“卅有”。②夫其视世之捷取巧得、倏然而至者,大中不为拙邪?其视世之贪多穷取、缺然日有所冀者

,大中不为固邪?呜呼!彼徒为物累者也。天下之物,其可以为吾有者,皆足以为累。歉于其未有而求之,盈于其既有而不餍。夫惟其求之之心生,则不餍之意至。苟能不至于求也,故当其无有,不知其无有;一旦有之,亦适吾适而已矣。兹其所以能为有者也。③大中之居,本吾从高祖之南园。弘治、正

德间,从高祖以富侠雄一时。宾朋杂沓,觞咏其中。蛾眉翠黛,花木掩映。夜深人静,环溪之间,弦歌相应也。鞠为草莽①几年矣,最语文2012春第40页(共12页)后乃归于大中。夫有无之际,其孰能知之哉?纯甫吴先生雅善大中,为之请记。予观斯堂之名,有足慨者,遂为书之。[注]①鞠为草莽:形容衰败荒凉。7.对第①

段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介绍卅有堂主人的性格B.点出卅有堂选址的原因C.交代卅有堂的建成时间D.交代卅有堂的堂名来由答案:(2分)D解析:虽然第①段也涉及到堂主人的性格、经历,堂的建址等信息,但是标题是“卅有堂记”,那么,本段的主要意图应该就是“交代卅

有堂的堂名来由”。需要区别“段意”与“段落内容”这两个概念。8.文中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以下不构成对比的一项是()。(3分)A.“为物累”者与“适吾适”者B.昔日的“歉”与今日的“不餍”C.南园的“花木掩映”与“鞠为草莽”D.我们家族失去南园与沈大中修筑卅有堂答案:(3分)B解析:“歉”

这里本是“认为自己有所缺”,这与“既有”之后的“不餍”是同一种心态,不构成对比。作者也说“夫惟其求之之心生,则不餍之意至”。9.简析第③段作者详写“南园”的目的。(3分)答案:(3分)示例:写出南园与卅有堂之间的渊源;“

南园”由原来的兴盛到后来的荒芜直至易主,用具体例子进一步证明上文关于“有”“无”的议论;同时引发作者对有无变化不可捉摸的感慨。解析:讨论写作目的,主要从主旨表达与谋篇布局两个角度来回答。从谋篇布局的角度来看,作者写这一段的意图有两个:一是交待卅有堂的前世今身,一是引发下文的议论“夫有无

之际,其孰能知之哉?”从主旨表达的角度来分析,作者的目的是从园子的易主来重申自己关于“有”“无”的议论。10.请对作者关于“有”的认识加以分析。(5分)答案:(5分)示例:作者认为,“有”“无”是会相互转换的,这种转换

取决于是否刻意的“求”。刻意的“求”,会为物所累,最终失去“有”。不刻意的“求”,即使处于“无”的状态,因不知其“无”,而等同于“有”;一旦真的拥有,也只是愉悦身心而已,从而成为真正的“有”。解析:所谓“分析作者的认识”,所属考点是“把握全文主旨”。作者的主旨、观点可能隐含在若干的议论性句子里面(

有时甚至隐含在描写、叙述性句子里),需要提取出来,比如:作者认为,“有”“无”是会相互转换的,这种转换取决于是否刻意的“求”。其次是对其加以解析,即将解说其内涵,如:刻意的“求”,会为物所累,最终失去“有”。不刻意的“求”,即使处于

“无”的状态,因不知其“无”,而等同于“有”;一旦真的拥有,也只是愉悦身心而已,从而成为真正的“有”。这里的解说,是将“有”“无”如何相互转换做了具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envi的店铺
envi的店铺
欢迎来到我的店铺
  • 文档 128952
  • 被下载 7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