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六单元 探索之旅(群文拓展阅读+单元写作指导)- 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单元群文拓展阅读+单元写作指导(教师版).docx,共(21)页,535.646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b1147aa0f5f716d9d9ddb6b146ab45fe.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六单元探索之旅(拓展阅读+写作指导)拓展阅读【考点:对文章信息的提取与概括】设问形式(1)文章主要写了关于×××的哪些事情?请简要概括。(2)本文主要写了…,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3)文章从哪些方面介
绍了…请分条概括。方法思路第一步,审清题干要求,根据题干信息确定答题区间;第二步,认真阅读相关段落,从中提取关键信息,并做好标记;第三步,归纳整合关键信息,用有条理的语言表述出来。答题模板(1)本文主要从×××、×××、×××等方面
介绍了…。(2)文章主要写了…,具体表现在×××、×××、×××等地方。你学会了吗?我们来挑战一下下面的试题吧!(一)中国第一双凝望太空的眼睛杨学义①当《环球人物》记者同杨利伟面对面坐在一起,令他印象最深的是杨利伟的那双眼睛。那
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第一双从宇宙归来的眼睛,瞳孔中,仿佛映射出星光点点。②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有一个广为人知的细节——在等待火箭发射的最后两个小时里,杨利伟的心率保持在76次/分钟,与他平时72~73次/分钟的心率相差无几。当时还没有中国人上
过太空,面对前方未知的世界,他竟如此镇定。杨利伟说:“即便有什么突发情况,为了国家、民族,贡献就贡献了,牺牲就牺牲了。”有个情景一直深深地印在他脑海里:出征前,党和国家领导人来给他壮行,他敬完军礼,转身往侧门走。马上到门边了,他又回过头,他看到总书记向前迈了两步,向他挥手的同
时,眼睛里闪烁着泪光……这是祖国在送别即将出征的游子,游子一定会平安回来!③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经过一天的太空遨游,“神舟五号”终于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阿木古郎草原腹地。经过一系列准备后,杨利伟顺利出舱。
他曾经想象过这个场面,本来设计的出舱动作是向迎接他归来的首长和战友挥手致意。④但他刚出来,就愣住了。在荒凉的大草原上,人群黑压压挤成一片。记者一边拍照,一边兴奋地喊着:“中国万岁!”喊声并不整齐,还有些嘈杂,
因为这不是提前安排的,而是在场的人自发的。现场本来有一条维持秩序的黄线,但杨利伟下来后,这条黄线不见了,所有人都一起向杨利伟的方向跑去。⑤太高兴了!那一刻,不分职级高低、男女老少,大家都是以一名普通中国人的身份奔向杨利伟。一名离杨利伟最近的记者提醒
他:“利伟,你赶快说句话!”杨利伟还在愣着,下意.......识地说出....:“我为祖国感到骄傲!”他对《环球人物》的记者说,如果那个场景重来一次,让他深思熟虑地再说一遍,他还是会说这一句。“那是一种油然而生的感受,谁也设计不出来!”这是杨利伟人生中最难忘的场面之一,也
让他一直思考: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力量,让大家一反常态,如此忘情呼喊?⑥有一个原因是肯定的:那时的杨利伟,代表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的实现。“神舟五号”发射升空后,地面指挥刚告诉他能在舱内活动了,他就第一时间冲到了舷窗
。那是中国人此前从未拥有过的视角,他代表全体中华儿女望向浩瀚的太空。他最先望向的是地球,感觉人类很伟大。但当他的视线看向更远的宇宙,没了大气层的折射,星星不再闪烁,每一颗都明亮得耀眼,像黑色天鹅绒背景上的晶莹宝石。这时,他再望向地球,又感觉人
类很渺小。⑦杨利伟当时想了很多,情感是复杂的:既然人类渺小,为何又能将自己乘坐的“神舟五号”这个重达8吨的庞然大物送上来?文明为何可以在宇宙中生生不息?刚刚与死神擦肩而过的他,脑海中这种关于生存和探索的思考更加强烈。入选中学课本的《太空一日》详细记录了这个过程——在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
箭和飞船急剧抖动,产生了强烈的共振。这种低频共振叠加了一个6G的超重负荷。杨利伟感觉五脏六腑就快被震碎了,这个过程持续了26秒。这段时间里,杨利伟只有一个想法:“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地面工作人员也很着急,与他朝夕相处的领导、专家和队友忍不住哭了出来
。直到看见杨利伟眨了眨眼,并且报告:“‘神舟五号’报告,整流罩正常打开!”所有人才如释重负。⑧经历过这些,再从太空中遥望地球,杨利伟的感受更加强烈:壮观的万家灯火下,是人类顽强的生命力。人类能在浩瀚宇宙中繁衍生息,中国能在这颗蓝色星球上不断发展,一定是有深刻原因的。⑨飞行任务结束后,
杨利伟参加了很多活动。他来到“飞天”壁画所在地敦煌,时任敦煌研究院院长的樊锦诗领着杨利伟一个洞窟一个洞窟地看,详细讲述每一个洞窟的精彩故事,杨利伟听得入迷了。洞窟壁画上,有“飞天”的仙女;而洞窟中,是实现“飞天”梦想的杨利伟。那一刻,杨利伟顿悟了,那个在“神州五号”上的疑问和
谜团被解开。眼前的一切,就是人类、就是中国能在浩瀚星海中生生不息、不断繁衍的原因!飞行在浩瀚太空时思索的谜题,竟在脚下千年的黄沙戈壁中得到答案。记者忍不住和他探讨:“中国人深厚的乡土意识和奔向宇宙的浪漫探索,是
矛盾而统一的吗?”杨利伟凝望着远方,深邃的眼睛似乎依然在仰望太空,憧憬着更遥远的未知。⑩从此,中国空间站承载着满满的乡愁,中国航天员奔赴星辰大海,既是征程,也是归途。(有删改)1.阅读第②段中的画线句子,请你分析一下:为什么要强调杨利伟在等待
火箭发射的最后两小时里心率与平时相差无几?答:凸显杨利伟在最后的等待过程中心无杂念、镇定自若、内心坚定,体现了他平时准备充分,随时打算为国出征。【本题考点】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题思路】解答本题,要在理解句子内容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据题精析】联系下文
中杨利伟说的话“牺牲就牺牲了”可知,航天的过程是非常危险的。而杨利伟在等待火箭发射的最后时刻依然镇定自若,心率与平时相差无几,体现出他心无杂念、内心坚定,平时准备充分,随时打算为国出征。2.第⑤段画线
句中的加点内容有什么表达效果?答:运用神态描写,说明杨利伟下意识说出“我为祖国感到骄傲”这句话,是他内心的真实表达,真切地体现了他心中极强的爱国情怀,而这浓浓的爱国之情让读者也为之动容。【本题考点】本题考查对词语的赏析。【解题思路】赏析词语,要先理解词语的含义;再结合
文章内容及语境,分析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据题精析】阅读句子可知,“还在愣着”属于神态描写,生动地写出了杨利伟刚出仓时没有回过神的状态,“下意识地说出”说明他说的话没有经过思考。由此可见,杨利伟说出的“我为祖国感到骄傲”是他内心深处真实的表达。画线句运用神态描写,真切地展现出杨利伟心中深植
的爱国情怀,让读者为之动容。3.第⑩段写道:“中国空间站承载着满满的乡愁,中国航天员奔赴星辰大海,既是征程,也是归途。”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满满的乡愁”指的是航天人对生养自己的土地有着深沉的爱和依恋,正是这种深厚的乡土情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奔赴宇宙太空,实现民族的
千年飞天梦想。飞天是中华民族实现人类在宇宙中繁衍的梦想,是文明在宇宙中生生不息的憧憬。飞天既是征程,也是归途,因为探索和生存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本题考点】本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解题思路】解答此类题,要从全文的主旨和感情基调入手,品味语句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仔
细推敲,透过语言的表象去揣摩其中的深意。【据题精析】通读文章,联系上文第⑨段中的“中国人深厚的乡土意识和奔向宇宙的浪漫探索,是矛盾而统一的吗”可知,“中国空间站承载着满满的乡愁”指的是航天人对生养自己的土地深沉的爱和依恋。结合全文可知,“
既是征程”指的是中国人对宇宙的浪漫探索,是中华民族实现人类在宇宙中繁衍的梦想,是文明在宇宙中生生不息的憧憬;“也是归途”指的是中国人深厚的乡土意识。说飞天既是征程,也是归途,是因为探索和生存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激励着中国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奔赴宇宙太空,实现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4.本文刻画杨利伟的形象时,综合运用了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人物描写方法,请你也描写一个人物,至少使用一种人物描写方法。(100字左右)示例:她将双袖向上一挽,裤脚卷到大腿,在小溪水里慢慢移动,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水面,左脚轻
轻地抬起一点,向前迈了一小步,右脚再慢慢向前移。突然她停了下来,屏住呼吸,躬着背,低着头,眯着眼,猛然把手向水中一扎,接着便将一条大鱼举了起来。【思路点拨】人物描写方法有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写作时可综合运用多种描
写方法,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二)背叛宋佳咛①在南极探险的途中,森和队伍失散了,伴随他的只有那少得可怜的行囊和一条属于他的狗。他在雪地里走了两天两夜,只有极少的干粮,渴了就吃两口雪,恶劣的环境使他筋疲力尽。他艰难地跋涉,不停地用雪擦拭冻僵的皮肤。他已不知要走向哪里
,只希望能看到人迹,或者被他的队伍发现,但行囊里所剩无几的食物让森意识到也许他挺不到救援的到来,因为威胁除了来自自己的体力不支,还来自身边这只同样忍受着饥饿的雪橇犬。这两天他已感觉到它的急躁不安,还有那双在夜间直盯着他的碧绿的眸子。②终于,所有的干
粮已经吃完,任何食物都没有了。森感到他如果再吃雪就会从里到外冻成冰。这时候,他的犬突然向前跑去,在正对着他两米左右的地方转身站住,摆出像狼一样的威胁的姿势,平日忠实的眼神已经被贪婪吞没,往常亲昵的低吟这时已变成野兽般的咆哮。森知道,他和这只西伯利亚雪橇犬的争斗终于来了
。森从包里抽出一把备用的砍刀,霎时间,人和犬之间的关系变得异常微妙。他们两个都一动不动,也许谁都不愿先打破这个僵局,也许谁都在等待着最佳时机以攻击对方。③对于一个体力不支但手握武器的人和一条筋疲力尽但有着锋利牙齿的狗来说,也许人的胜算稍大些。森紧握着刀,脑海里浮现
出与爱犬共度的日子:在他刚迷失于风雪的几个小时里,它可以凭着敏锐的嗅觉找回队伍,但它没有丝毫犹豫地跟随了主人;在诡异静谧的夜晚,虽然饥饿难耐,但它仍然选择了依偎在主人的身旁,警惕地保卫着主人。也许没有它的话,他根本挺不到这个时候,可眼前的状况却让他不知所措。森突然感到了自然的残忍,当
忠诚的动物不得不选择背叛的时候,他宁愿选择宽容。想到这里,森将手中的刀使劲抛向远方,于是情况立即扭转:一个手无寸铁而且体力不支的人和一条有锋利牙齿并且饥饿不堪的狗,形势显然。森的眼睛湿润了,他凝视着往日与他忠诚相伴的爱犬。雪橇犬没有放过
丝毫机会,起身将森扑倒。森立时感到了无比的绝望,他甚至能感到犬从喉咙里吐出的热气还有它舌尖上的腥味。但惊人的事情发生了,等待森的不是钻心的疼痛和喷涌的热血,却是爱犬用舌头舔着他的脖子,以温暖他冻僵的血管
。就在一人一犬互相依偎的几个小时后,救援队伍找到了他们。④森在生死时刻抛弃了砍刀,雪橇犬最终没有选择背叛,两条生命都获救。如果故事的结局是相反的,雪橇犬背叛了它的主人,森背叛了他的本性,那么救援人员找
到的将无疑是两具冒着热血的尸体。⑤很多时候我们身边的人像雪橇犬一样不得不背叛我们。当我们面对这种背叛时,是选择杀戮还是宽恕,一念之间也许天差地别。生还是死,关键在于是否背叛了自己的心灵。(有删改)1.文章第①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该句写出了森意识到雪橇犬因饥饿而表现
出的烦躁,暗示了雪橇犬想将森作为食物的意图,也为下文写雪橇犬与主人对峙的情节埋下伏笔。【本题考点】本题考查对句子作用的分析。【解题思路】解答本题,要在通读文章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分析题干中的句子在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充当行文线索等方面的作用。【据题精析
】联系上文可知,森和队伍走散了,只有雪橇犬和他相依为命,但随着食物的消耗,森和雪橇犬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第①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写出了森感到雪橇犬因饥饿而逐渐急躁不安,“那双在夜间直盯着他的碧绿的眸子”暗示了雪橇犬想将森当作食物猎取的意图。联系下文可知,食物耗尽后,“他和这
只西伯利亚雪橇犬的争斗终于来了”。据此可知,第①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还为下文写人狗对峙的情节埋下了伏笔。2.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③段中的画线句子。答:运用了神态描写,写出了森在临死之际对往日忠诚爱犬的不舍、牵挂,以及在生死
关头对爱犬背叛自己的心痛、失望之情;同时,也表现出森在恶劣的环境下面对爱犬背叛以及生命即将结束的无奈。【本题考点】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解题思路】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常用的人物描写方法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等;然后抓住句中的关键
词并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据题精析】阅读句子,根据“眼睛湿润”“凝视”可知,该句是对森的神态描写,“眼睛湿润”表现出森回想起爱犬曾经的忠诚后对它的不舍,也表现出他因爱犬背叛自己而沮丧、伤心、失望;“凝视”表现出森在这恶劣
的环境下对爱犬的背叛和生命即将终结的无奈。3.第⑩段写道:“中国空间站承载着满满的乡愁,中国航天员奔赴星辰大海,既是征程,也是归途。”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最后一段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点明了本文的主旨,告诉读者即使身处
困境,也不要背叛自己的心灵,要守住内心的底线。【本题考点】本题考查对表达方式及其作用的掌握。【解题思路】解答本题,先要了解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这五种表达方式,根据文章内容,明确最后一段运用的表达方式;然后结合作者情感及
文章主旨分析其作用。【据题精析】阅读文章可知,文章第①~③段主要记叙了森和他的雪橇犬在困境中从反目成仇到和好如初的故事,第④~⑤段是对上文所述事件发表的评论,运用的是议论的表达方式。其中,最后一段写了作者对特定条件下“背叛”的独特见解,告诉读者处于困境时也不应背叛自己的心灵,要守住内心
的底线,点明了本文的主旨。4.本文刻画杨利伟的形象时,综合运用了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人物描写方法,请你也描写一个人物,至少使用一种人物描写方法。(100字左右)示例:我们支持探险。通过探险,我们可以更好地开发地球资源。探险是一种超越自我、拼
搏进取的勇敢行为,更是一种生命价值的体现。正是因为人类的探险,才有了如此精彩纷呈的世界。正如麦哲伦率船队远航,最终证明了地球是圆的。现代意义上的探险是为了研究大自然,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人类走的每一步都是不断探索的历史,所以
我们支持探险。【思路点拨】本题要求写辩论词,首先应在辩论词的开头表明自己的观点,题中所给反方观点为“我们反对探险”,作为正方,应明确观点“我们支持探险”;然后说明探险的好处,并用相应事例加以支持;最后再次重申己方观点。(三)梦之海(尾声)
刘慈欣冰雪艺术节上,颜冬的冰雕作品吸引了低温艺术家,他的作品激发了低温艺术家的创作灵感。200天以后,低温艺术家取尽地球上海洋中的水来制作他需要的冰块,终于完成了他的绝美创作——“梦之海”。地球陷入了严酷的干旱,且此状况一直持续了五年之久。有一天,颜冬被邀请去建立人类的纪念碑,可他坚持参加海
洋回收部的活动,把“梦之海”的冰块回收到地球的海洋中。颜冬加入海洋回收部一个月后,象征着人类回收海洋的工程便开始了。随着首批一百块冰块上的减速推进系统启动,第一批冰流星坠落,地球上下起了罕见的大暴雨——海洋又回到
了地球上。十年以后。颜冬走上了冰封的松花江江面,他裹着一件破大衣,旅行袋中放着那套保存了十五年的工具:几把形状各异的刀铲、一个锤子、一只喷水壶。他跺跺脚,证实江面确实冻住了。松花江早在五年前就有了水,但这是第一次封冻,而且是在夏天封冻。由于干旱少雨,同时大量的冰流星把其引力势能在大气
层中转化为热能,全球气候一直炎热无比。但在海洋回收的最后阶段,最大体积的冰块被迫降,直接撞击地面。除了几座城市被摧毁,撞击激起的尘埃挡住了太阳的热量,使全球气温骤降,地球进入了新的冰期。颜冬抬头看看夜空
,这是他童年时看到的星空,冰环已经消失,群星的背景上,只有少数残存的小冰块在快速移动。“梦之海”又变回现实的海,这件宏伟的艺术品,其绝美与噩梦一起永远铭刻在人类的记忆中。虽然回收海洋的工程已经结束,但以后全球的气候肯定
仍是极其恶劣的,生态还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人类的生活将十分艰难,但至少可以活下去了。冰环时代使人类学会了满足,还学会了更重要的东西。现在,世界危机组织改名为太空取水组织,另一个宏大的工程正在计划中:人类打算飞向遥远的类木行
星,把木星卫星上和土星光环中的水取回地球,以弥补地球在海洋回收过程中失去的百分之十八的水。当然,这都是遥远的未来的事,活着的人谁都没有希望看到它实现。但这希望使人们在艰难的生活中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这是人类从冰环时代得到的最大财
富:回收“梦之海”使人类看到了自己的力量,教会了他们做以前从来不敢做的梦。颜冬看到远处的冰面上聚着一小堆人,便一滑一滑地走了过去,那些人看到他后都向他跑来,有人摔了一跤后爬起来接着跑。“哈哈,老伙计!”跑在最前面的人同颜冬热
情拥抱。颜冬认出来了,他就是冰环时代之前好几届冰雪艺术节的冰雕评委之一。颜冬曾发誓不再同这些评委说话,因为上一届比赛并没有给他“公平”。接着,他又认出了其他几个人,大都是冰环时代之前的冰雕作者,同这个时代的所有人一样,他们穿着破烂,苦难和岁月已把他们中许多人的双鬓染白。现在,颜冬有流浪多年后回家
的感觉。“听说,冰雪艺术节又恢复了?”他问。“当然,要不咱们到这儿来干什么?”“我寻思着,日子这么难……”颜冬裹紧了破大衣,在寒风中发抖,不停地跺着冻得麻木的脚,其他人也同他一样,哆嗦着,跺着脚,像一群乞丐难民。“日子难怎么了?日子难不能不
要艺术啊,对不对?”一位老冰雕家上下牙打着架说。“艺术是文明存在的唯一理由!”另一个人说。然后大家都沉默了,他们回顾着这十几年的艰难岁月,他们挨个数着自己存在的理由。最后,他们重新把自己从一群大灾难的幸存者变为艺术家。颜冬掏出了一瓶二锅头,大家你一口我一口传着喝了暖暖身子。然后
他们在空旷的江岸上生起一堆火,在火上烘烤一把油锯,直到它能在严寒中启动。大家走到江面上,油锯哗哗作响地切入冰面,雪白的冰屑四下飞溅,很快,他们从松花江上取出了第一块晶莹的方冰。(有删改)1.文中为何两次提到颜冬的“破大衣”?(2分)答:颜冬的“破大衣”是灾
难到来时人们生存艰难的表现(1分),从侧面表现出低温艺术家为了创作“梦之海”给地球和人类带来的沉重灾难(1分)。【本题考点】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事物作用的分析。【解题思路】解答本题,要根据题干信息定位到具体段落,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多角度分析文章两次提到“破大衣”的原因。【据题精析】通读文章,根据第
①段中的“地球陷入了严酷的干旱,且此状况一直持续了五年之久”“地球上下起了罕见的大暴雨”可知,地球面临着巨大的灾难,人类生存环境十分恶劣。根据第②~③段中的“十年以后”“颜冬走上了冰封的松花江江面,他裹着一件破大衣”和第⑩段中的“颜冬裹紧了破大衣,在寒风中发抖,不停地跺着冻得麻木的脚,其他人也同
他一样,哆嗦着,跺着脚,像一群乞丐难民”可知,这里的“破大衣”突出表现了在地球生态被破坏后,恶劣的环境使所有人的生活都处于艰难、窘迫之中,也从侧面表现出低温艺术家取尽海洋中的水来创作“梦之海”的行为给地球和人类带来的沉重灾难。2.文章第⑤段中的加点词语“这希望”指的是什么希望?
(2分)答:“这希望”指的是太空取水组织从太空中取回水,以弥补地球在海洋回收过程中失去的百分之十八的水。【本题考点】本题考查对文章词语含义的理解。【解题思路】解答此类题,首先要细读文章,感知文章内容;然后重点围绕所给关键词进行理解概括
。【据题精析】联系第⑤段中的“这希望使人们在艰难的生活中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以前从来不敢做的梦”可知,“这希望”在文中指的是能够改善当下恶劣生存环境的一个想法和计划。根据上文中的“另一个宏大的工程正在计划中……以弥补地球在海洋回收过程中失去的百分之十八的水”
可知,“这希望”指的是人类从太空中取回水,以弥补地球在海洋回收过程中失去的百分之十八的水这一宏大的工程。3.请从描写的角度对下面的句子进行赏析。(3分)“我寻思着,日子这么难……”颜冬裹紧了破大衣,在寒风中发抖,不停地跺着冻得麻木的脚,其他人也同他一样,哆
嗦着,跺着脚,像一群乞丐难民。答:运用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1分),一方面表现出天气的寒冷(1分),一方面又表现出在恶劣的环境下,人们尽管处境艰难、痛苦,但依旧坚持对艺术的热爱与追求(1分)。【本题考点】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解题思路
】解答本题,首先要准确判断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然后结合句子内容和具体的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据题精析】阅读句子,根据“我寻思着,日子这么难……”可知,句子运用了语言描写;根据“裹紧了”“发抖”“不停地跺”“哆嗦着,跺着脚”可知,句子运用了动作描写,
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天气的寒冷及颜冬等人因为天气极端寒冷而不停哆嗦、跺脚的状态。联系下文第⑪1段中的“日子难不能不要艺术啊”和第12段中的“艺术是文明存在的唯一理由!”以及第13段中的“最后,他们重新把自己从一群大灾难的幸存者变为艺术家”可知,在恶
劣的环境下,人们即使处境艰苦、窘迫,也依旧坚持对艺术的热爱。4.文章结尾段写几人取冰的场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答:内容上,人们在生存危机解除后继续追求艺术,让结尾充满希望,给读者留下一定的想象空间,体现了人
们对生存、艺术和生态三者之间关系的新的认识(1.5分)。结构上,结尾照应开篇中的“海洋又回到了地球上”,使文章结构完整,主题深刻(1.5分)。【本题考点】本题考查对情节作用的分析。【解题思路】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文章中情节的设置是为文章的展开、主题的表达或人物形象的塑造服务的;然后要在理
解文章的基础上,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据题精析】从内容上来看,根据第12段中的“艺术是文明存在的唯一理由!”和第13段中的“最后,他们重新把自己从一群大灾难的幸存者变为艺术家”以及第1段中的“然后他们在空旷的江岸上生起一堆火……很快,他们从松花江上取出了第一块晶
莹的方冰”可知,人们在生存危机解除但生活仍旧艰苦的情况下,依然坚持艺术创作,这表现出人们的积极乐观,给故事留下了一个充满希望的结尾,即美好的地球一定会重现。从结构上来看,结尾的取冰场景照应文章开头的“海洋又回到了地球上”,使文章结构完整,主题深刻。5.读了选文,
请谈谈你对保护生态环境有了怎样的认识。(3分)示例: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人类应该维护生态平衡,与自然和谐共处,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之上进行社会建设。【本题考点】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拓展。【解题思路】解答本题,需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抓住文中有关
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的认识。【据题精析】通读文章,根据第①段中的“200天以后,低温艺术家取尽地球上海洋中的水来制作他需要的冰块,终于完成了他的绝美创作——梦之海””可知,低温艺术家为了创作,把海洋中的水取光,严重破坏了地球的生态环境,因此,我们可以从利用
地球资源时不能破坏环境的角度来谈,如人类对自然的攫取应当有节制,不要过度开采自然资源。本文中的低温艺术家为了制作“梦之海”,不惜取尽海洋的水,而这直接导致地球环境被破坏,人类无法生存,所以只有与自然和谐共处,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是长久之道。(四)最
后的救赎王小东今日要闻:“公元3018年3月18日,由于太阳能量持续衰减,地球将进一步变冷;科技界将年度科学突破奖授予国家天文台天体物理团队,该团队证实了平行宇宙的存在……”丁烈盯着新闻显示墙的眼睛猛然跳动了
一下,当他听到“平行宇宙”时,脸色立即凝重起来。他用手捋了捋满脸的络腮胡须,陷入沉思。隔离室里依旧阴冷,和二十五年前一样。二十五年前的丁烈只有十岁。丁烈所处的这个时代正被某种“确定性”所掌控,凡事都遵循“数字
分解定律”,即万物皆可用数字进行量化处理。举个例子:你喜欢吃糖吗?那便是一种编号为“01010011……”的信息体验。人们只需要在冰冷的触摸屏上输入一串同样冰冷的数字,再将感觉连接器与身体连接,便可享受一种甜度可
调的甜蜜。在这个万物可量化为感官输入的世界里,你并不需要一颗真正的糖!更为可怕的是,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人似乎更像是一部运行精密的机器,情感都量化为一串串字符,人们已经基本丧失了自身的情感输出功能。丁烈却同其他人不同。
父亲从丁烈懂事开始,便不允许他使用情感连接器。父子俩一直保持着犹如一千年前的人类那样的情感体验,父亲称之为“情感反刍”。丁烈很怀念那个时候,每次进行“情感反刍”的时候,父亲都会用充满慈爱的声音说:“小子,让我们开始吧!”人在如今的世界里被划
分为两类:守卫者和背叛者。守卫者坚定执行不与外部宇宙联系的准则,目的是保卫地球居住者的权益;背叛者则反其道行之,千方百计与外部宇宙联络,据说也是为了保护地球居住者的权益。当年只有十岁的丁烈被划分到了背叛者行列,从贴上背叛者标签的那一刻起,他便再没有机会离开隔离室了,这一切皆因他的父亲丁向东
。丁烈有时会想,隔离室也并没有什么不好。远离数字割裂的世界,他才感觉自己是活着的。外太空信号湮灭装置接收到的一串陌生数字,让天体物理组总工程师王建达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恐惧。经过拥有超级计算能力的“银河号”计算机破译,陌生数字信息的内容:平行宇宙存在,太阳能量衰减导致的地球能源危机
,解决途径只能是在另一维度的A级宇宙中找到一个正在发育的类太阳系,然后通过特定的能量通道实现人类整体迁移。很快,信号湮灭装置又收到第二份数字信息:特定能量通道开启的关键是,要在地球上找到一种与A级宇宙契合的纯粹连续能量波动,实现
互通。请找到一个叫丁烈的人!王建达很困惑,与A级宇宙契合的连续能量波动?这个世界所有的能量状态都是数字化且不连续的,怎么会有连续的能量波动?最后的数字信息只有短短几个字:“小子,让我们开始吧!”二十五年来,丁烈第一次走出隔离室,外面的世界让他感觉陌生。天空是一望无际的深蓝,那是儿时大海深处才
有的颜色,此刻仿佛大海倒悬在了天上。运行在城市上空的飞行器发出五彩炫目的光。只是,外面的天气尤其寒冷,丁烈不由得竖起衣领来御寒。王建达手里正拿着一份背叛者档案:丁向东,男,国家宇航中心资深飞行员,公元2993年,驾驶“探索号”宇宙飞船逃离地球,留下的最后信息是“我要为人类寻找一个新的家园”
!国家天文台主控大厅中心一片死寂,情况比科学家们预想的要糟。虽然人类科技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但诸多措施并没有延缓太阳能量衰减的速度,地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能源危机,按目前情况预计,地球的温度将在三年后降至极值。那时,等待人类的结局只有一个——毁灭!由于平行宇宙存在,信
息发送者肯定来自平行宇宙的另一级。如果按信息中的方式进行人类迁移,那今天参与决策的人将毫无疑问成为背叛者。经历挣扎,决策者们最终选择进行平行宇宙间的跃迁!一切都按照既定程序运行,主控大厅的电子屏幕上,出现
了两个巨大的能量环,两级宇宙间真正意义上的连通终于开始了!一切很顺利。到了最为关键的能量通道开启环节!丁烈深邃的眼窝露出温和的光芒。搭接在丁烈头部的示波器有节律地抖动起来,丁烈站在能量发生器的电子显示屏前,脑海
里出现了刚才王建达传送给他的信息内容:“小子,让我们开始吧!”他强烈地感受到了遥远的宇宙深处父亲的存在,随后,示波器同步信号发生器发出了一串美妙的连续波信号!脑电波!是脑电波!A级宇宙另一端竟然也有和丁烈发出的脑电波完全契合
的纯粹连续能量波动!人类自发的情感波动,才是开启平行宇宙间能量通道的钥匙!到达A级宇宙的人类,眼前出现的景象正如千年前地球上的情景:草是青绿色的,天是蔚蓝的,人们的笑脸是真切的。是的,人类最终抛弃了一个冷冰冰的数字世界,在最后关头完成了自我救赎
。丁向东慈爱地望向丁烈,依然用他那充满磁性的嗓音说:“小子,让我们开始了吧!”父子俩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久久不愿分开……(有删改)1.阅读全文,请你概括本文故事。(3分)答:人类基本丧失了情感输出能力,在面临地球毁灭的情况下,利用高端
科技也无法逃脱危机,但后来通过丁烈和他父亲的“情感反刍”抛弃了冰冷的数字世界,最终完成了人类的自我救赎。【本题考点】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解题思路】解答本题,要通读全文,厘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
的活动,按照“人物+事件(起因、经过和结果)”的模式概括答案。【据题精析】阅读文章,根据第①段中的“由于太阳能量持续衰减,地球将进一步变冷”和第③段中的“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人似乎更像是一部运行精密的机器,情感都量化为一
串串字符,人们已经基本丧失了自身的情感输出功能”可知,事件起因是人类过度依赖科技,基本丧失了情感输出能力,终日生活在一个自己制造的冰冷的数字世界,并且面临太阳能量持续衰减的绝境。根据第⑦段中的“特定能量通道开启的关键是,要在地球上找到一种与A级宇宙契合的纯粹连续能量波动,实现互通。请找到一个叫
丁烈的人”和第15段中的“人类自发的情感波动,才是开启平行宇宙间能量通道的钥匙”可知,事件经过是丁向东向地球发出信号,让人类通过丁烈的纯粹连续能量波动实现人类迁移。根据第16段中的“是的,人类最终抛弃了一个冷冰冰的数字世界,在最后关头完成了自我救赎
”可知,事件结果是人类迁移成功,完成自我救赎。可据此概括作答。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反复出现,最后一次与前三次不同,请你揣摩其中的深意。(3分)答:第一次是父亲与丁烈为了保持一千年前的人类那样的情感体验的真实对话;第二、三次是数字信息显示,却暗示了宇宙深处父亲的存
在(1分)。最后一次是父亲和丁烈在人类开启平行宇宙间能量,抛弃冰冷数字世界之后的又一次对话,突出了父亲的坚持、有远见,同时点明了文章的主旨——科技终究不能取代人与人之间的情感(2分)。【本题考点】本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解题思路】解答本题,首先仔细阅读画线句,联系全文对每个画线句子分别进行理
解;然后辨析各画线句之间的联系与不同;最后得出答案。【据题精析】阅读文章,根据第④段的内容可知,文中第一次出现的“小子,让我们开始吧!”是父亲与丁烈为了保持一千年前的人类那样的情感体验的真实对话;根据第⑦段中的“信号湮灭装置又收到第二份数字信息”和第14段中的“丁烈站在能量发生器
的电子显示屏前,脑海里出现了刚才王建达传送给他的信息内容”可知,第二次和第三次出现这句话是数字信息显示,结合第⑦段和第14段的内容可知,这两次的数字信息暗示了宇宙深处丁烈的父亲的存在。故事结尾,在丁向东的引导下,人类
通过丁烈的纯粹连续能量波动,实现了迁移,获得了新生,而丁烈也与父亲丁向东见面,高兴万分。最后一次的“小子,让我们开始了吧”预示人类开启了新的生活,与上文反复出现的“小子,让我们开始吧”形成照应,突出了父亲的坚持、有远见;同时也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告诉我们再高端的科技也不能取代人与人之间的
情感。3.文中丁烈的父亲丁向东很少直接出现,请你任选一个角度,结合具体内容说说本文是如何塑造丁向东这一人物形象的。(3分)示例1:语言描写(1分)。小说多次出现丁向东充满慈爱的声音:“小子,让我们开始吧!”他亲昵地称呼儿子为“小子”,表达了他对儿子深沉的爱(2分)。示例2:正面描写与侧面
描写相结合(1分)。小说通过写丁烈对父亲的思念,对父亲所做事业的理解,对父亲人品的信任,从侧面衬托了丁向东忠于人类、具有前瞻性思想的形象(1分)。文章末尾以丁向东的神态、语言刻画人物,是正面描写,表现了丁向东对儿子深沉的爱(1分)。示例
3:对比(1分)。小说将为了拯救人类而“叛逃”的丁向东与保守封闭的“守卫者”王建达进行对比,从侧面表现出丁向东勇于探索的人物形象(2分)。【本题考点】本题考查对刻画人物形象方法的分析。【解题思路】解答本题,首先应联系故事情节,特别是重点塑造人物形象的情节
;然后结合具体的描写方法,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据题精析】由“小子,让我们开始吧”等语句可知,文章通过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体现出丁向东对儿子深沉的爱。由“丁烈很怀念那个时候”“王建达手里正拿着一份背叛者档案”“丁向东慈爱地望向丁烈,依然用他那充满磁性的嗓音说”等
语句可知,文章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刻画出丁向东勇敢探索、有前瞻思想的形象。由“外太空信号湮灭装置接收到的一串陌生数字,让天体物理组总工程师王建达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恐惧”“驾驶“探索号'宇宙飞船逃离地球,留下的最后信息是‘我要为人类寻找一个新的家园’
”等语句可知,文章将守卫者与背叛者进行对比,刻画出丁向东勇于探索的形象。可据此作答。4.请谈谈你对标题《最后的救赎》的理解。(3分)答:表层含义:人类遭遇危机时摒弃“数字分解定律”,选择运用人类独有的情感交流,拯救了自己(1分)。深层含义:人类追求
科技,抛弃情感,但科技不是万能的,它始终无法取代人类的情感,能完成最后救赎的只有人类。这里强调了人的力量,同时引发人与科技发展之间关系的思考(2分)。【本题考点】本题考查对标题含义的理解。【解题思路】解答本题,可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
面考虑。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义、常用义;深层含义即标题的比喻义、象征义、引申义等,常常是文章要揭示的中心。注意要结合文章内容及主旨深入思考。【据题精析】阅读文章,由第16段中的“是的,人类最终抛弃了一个冷冰冰的
数字世界,在最后关头完成了自我救赎”可知,标题表面含义指人类遭遇危机时摒弃“数字分解定律”,选择运用人类独有的情感交流,打破了因过度依赖科技而基本丧失了情感输出能力的局面。由第③段中的“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人似乎更像是一部运行精密的机器,情感都量化为一串串字符,人们已经基本丧失了自身
的情感输出功能”和第15段中的“人类自发的情感波动,才是开启平行宇宙间能量通道的钥匙”可知,标题的深层含义是人类虽然已经掌握更为先进的科学技术,但要拥有美好的未来必须要有人的力量。5.结合本文,请你说说科幻小说“科学”和“幻想”之间的关系
。(4分)答:①科幻小说中的“科学”是“幻想”的基础(1分)。本文中的“数字分解定律”就是在科学的基础上演绎出来的,而文中的细节如宇宙飞船等,都已是科学事实(1分)。②科幻小说中的“幻想”虽要立足于“科学”,但更要突破现实科技的限制,充分发挥想象力,将人文关怀与科学意识融在
一起(1分)。本文幻想出来的“数字分解定律”“平行世界”,有一定科学因素的基础,主旨则是对人类文明的思考(1分)。【本题考点】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拓展。【解题思路】解答本题,首先要阅读全文,理解文章内容;
然后根据题干要求,从“科学”与“幻想”的联系与区别进行分析。【据题精析】由第①段中的“太阳能量持续衰减,地球将进一步变冷”和第⑨段中的“驾驶‘探索号’宇宙飞船逃离地球”可知,科幻小说的“幻想”是建立在一定的科学基础之上的。由第③段中的“在这个万物可量化为感官输入的世界里,你
并不需要一颗真正的糖!……人们已经基本丧失了自身的情感输出功能”和第1段中的“脑电波!是脑电波!A级宇宙另一端竟然也有和丁烈发出的脑电波完全契合的纯粹连续能量波动”“人类自发的情感波动,才是开启平行宇宙间能量通道的钥匙”可知,“幻想”要突破“科学”的限制,运用丰富的
想象力,创造奇幻的情节,从而表现某种中心思想。单元写作指导:语言简明【写作提示】“语言简明”的基本要求:(1)语言表达要清晰明了。选择的词语要让人明白易懂,避免使用生僻的词语,避免使用现代已经不用的词语,避免滥用外来词语、方言词语和网络用语。(
2)语言表达要准确、规范。使用的词语要准确、规范,不产生误解和歧义。这就要求把语言中许多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分辨清楚,按照词语约定俗成的用法来运用,让别人能准确理解文章表达的意思。“语言简明”的技法:(1)去
次留主法——围绕中心,突出重点。(2)删繁就简法——避免重复,删除多余。(3)巧用替代法——善于概括,巧用指代。(4)消除歧义法——避免含糊,消除歧义。【赏练结合】1.原文呈现:春花秋月,夏云冬雪,造化多情,大自然的色彩是
美好的。人类应该为永葆大自然的色彩美做出自己的努力,让大海永远蔚蓝,让草原永远青翠。但是人类不以自然美为满足,艺术美的着意创造,有待心灵的加工,注入艺术家的豪情。色彩只有注入了画家的情感,才能成为审美对象。赏析品鉴:
要做到语言简明,每一句话都要围绕既定中心来写,游离中心话题的内容应删去。本段文字谈的是“大自然的色彩美”与“艺术美”的关系问题,把握住了这个方向,就可以发现“人类应该为永葆大自然的色彩美做出自己的努力,让大海永远蔚蓝,让草原永远青翠”一句
游离中心,这句话谈的是环保问题,删掉它,语言就简洁了。实战演练:请以《我的一天》为题,用简洁的语言写一个片段。要抓住这一天的重点来写,不要写成“流水账”,避免出现与中心无关的内容。略2.原文呈现:夏天到了,
人们喜欢吃一些生冷的食品,外出就餐的频率也高了。常吃生冷食品和外出就餐给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赏析品鉴:无论是书面表达还是口头表达,都不能总是具体叙述而不做必要概括。本段文字第2句中的“常吃生冷食品和
外出就餐”与前面内容重复,不够简明,将其改为指示代词“这”,表达更简明。实战演练:学校中,老师和同学是给予我们最多帮助的人,回忆他们向自己伸出援手的一件事并进行描述。注意把具体的叙述与必要的概括结合起来,使得语言简
明。200字左右。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