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4届福建省泉州市高三质量监测(二)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共(11)页,1.328 M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af5a07cb70d34063ae603b7dd747447a.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泉州市2024届高中毕业班质量监测(二)高三生物2024.01(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温馨提示:1.本试卷共8页,包括单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2.请将试题答案统一填写在答题卡上。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
15小题,其中,1~10小题,每题2分;11~15小题,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关于细胞的分子及结构叙述正确的是()A.磷脂分子的脂肪酸尾部组成疏水层不会阻碍水分子自由扩散B.甘油、苯等物质需转运蛋白的协助才能穿过细
胞膜C.核膜上的核孔能够让DNA聚合酶、RNA聚合酶进入细胞核D.细胞呼吸酶需经过高尔基体加工后送入线粒体中发挥催化作用2.组蛋白乙酰化可使染色质的DNA与组蛋白结合程度下降,结构变松散。异常Ht蛋白的积累会抑制组蛋白的乙酰化,从而引起细胞凋亡。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组蛋白乙酰化不会改变DN
A的核苷酸序列B.组蛋白乙酰化有利于RNA聚合酶与启动子的结合C.异常Ht蛋白可促进染色质的DNA与组蛋白紧密结合D.细胞凋亡是由异常Ht蛋白决定的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3.在对细胞膜成分和结构的探索历程中,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肾脏内水分子跨
膜运输速率远大于自由扩散速率,推断细胞存在输送水分子的通道蛋白B.戈特等测得单层脂质分子面积为红细胞表面积两倍,支持蛋白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的观点C.丹尼利等发现细胞表面张力明显低于油-水界面表面张力,表明细胞膜除含脂质还附有糖类D.辛格和尼科尔森构建的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表明蛋白质均匀分布在磷脂
双分子层两侧4.同位素标记法和荧光标记法常用于生物学实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利用荧光物质标记端粒显示其在染色体上位置B.用35S标记的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可对噬菌体的DNA进行示踪C.可通过
测定子代DNA的15N放射性强弱探究DNA的复制方式D.用3H和14C分别标记人和鼠的细胞膜蛋白进行融合实验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5.我国自1995年起全面实施海洋伏季休渔制度,我省的近海休渔期一般从5月1-日开始,持续3-4个月。的下面关于休渔期的
叙述错误的是()A.休渔后鱼类的增长速率将持续增大B.休渔制度的实施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C.设置休渔期会改变海洋生物群落演替的速度D.伏季休渔有助于促进海洋生态系统的自组织6.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是一类病毒的总称,属双链闭环的小DNA病毒,是
宫颈癌的致癌因素之一。接种九价HPV疫苗(含有九种HPV亚型的抗原)对大多数HPV引起的宫颈癌有预防作用,完成3针接种可增强预防效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HPV比HIV更不易发生变异B.HPV可能通过影响
宿主细胞的DNA而致癌C.已感染过一次HPV并痊愈的人不需接种九价疫苗D.疫苗接种者感染HPV时机体内的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7.下图①~④是某种百合(2n=24)的减数分裂不同时期图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像①所在时期的细胞发
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B.图像②所在时期的细胞同源染色体处于联会状态C.图像③所在时期的一个细胞核中染色体数目为24条D.图像④所在时期的细胞中姐妹染色体单体已经分离8.研究人员检测猕猴桃果实发育和成熟过程中几种激素的含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生长素在猕猴桃果实
发育早期为细胞提供能量促进果实生长B.四种激素在不同时期各自独立调控猕猴桃果实发育和成熟C.四种激素在调节猕猴桃果实发育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顺序性D.使用膨大剂处理猕猴桃有助于提高果实甜度和延长储存时间9.青海可可西里一头“网红”野狼经常被过往游客和司
机投喂,体型变得滚圆,还会向过往车辆摇尾巴、露肚皮撒娇讨食。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人类与野生动物的接触增多可能增大动物传染病传染人的风险B.游客的投喂可能会使野狼等野生动物减弱在自然环境捕食的能力C.修筑公路同时建设生态走廊可减少人类活动对野生动物的
影响D.游客的投喂可使野狼等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10.将酵母菌培养液进行离心处理,把沉淀的酵母菌破碎后,再次离心处理为只含有酵母菌细胞质基质的上清液和只含有酵母菌细胞器的沉淀物两部分,与未离心处理过的酵母菌培养液分别放入甲、乙、丙3支试管中,
并向这3支试管内同时滴入等量、等浓度的葡萄糖溶液。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甲试管在无氧条件下可产生酒精B.乙试管在有氧条件下可产生CO2和H2OC.丙试管中有氧条件下的能量转化效率高于无氧条件D.依据该实验结果可
推知葡萄糖在酵母菌中初步氧化分解的场所11.随着大丰麋鹿国家自然保护区的麋鹿数量增加,导致核心放养区的植被发生改变。研究人员以麋鹿核心放养区的中心为调查起点,分别在50m(S50)、100m(S100)、200m(S200)和围栏外5m(Sw)处取样方,对狼尾草(主要通
过地下茎繁殖,麋鹿喜食其春季返青的嫩茎叶)和群落中的植物进行调查,结果如下表。取样点狼尾草种群特征群落中的植物密度/株地上生物量/g·m2种数丰富度指数的S501295.1533.7091.736S100844.9197.11112.017
S200828.6186.22192.492SW0.000.00473.607注:丰富度指数越高,代表生态系统中物种的数量和种类越多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改变了群落的水平结构B.放养区狼尾草种群密度较高,可能是
因其通过地下茎繁殖而更耐践踏C.狼尾草春季返青可传递信息给麋鹿种群,从而调节两者的种间关系D.加强该区域麋鹿的保护,有助于提高大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12.细胞中存在着如下图所示的三种通过溶酶体降解大分子的途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途径1降解过程中受体被全部降解B.途
径2可为合成新大分子提供原料C.途径3体现了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D.图中线粒体的降解不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13.下图为真核生物线粒体中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①过程b须有tRN
A的参与②线粒体合成的蛋白质须送入高尔基体加工③线粒体DNA上基因的遗传遵循孟德尔定律④线粒体DNA遗传信息的传递遵循中心法则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14.桃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果树。遗传转化是开展桃品种改良的重要途径,为获得遗传转化率高
的桃愈伤组织受体体系,某研究团队利用3种不同品系(ZJB、ZSYM、XYL)的桃花药愈伤组织进行了遗传转化实验:先将3种愈伤组织分别接种到含有特定农杆菌的培养液中进行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再分别转移至含有潮霉素的培养基中进行抗性筛选(如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根据实验推测,潮霉素具有抑制愈
伤组织生长的作用B.混合培养时农杆菌的部分DNA可转移到愈伤组织的染色体DNA上C.利用潮霉素进行筛选的原因是桃愈伤组织自身携带潮霉素抗性基因D.实验结果说明ZJB品系可作为桃愈伤组织高效遗传转化的受体材料15.西瓜(雌雄同株)黄色果肉和白色果肉为一对相对性状,为研究西瓜
果肉颜色的遗传特点,研究人员将黄色果肉西瓜(P1)与白色果肉西瓜(P2)纯合亲本进行杂交,F1皆为黄色果肉,F1自交得到的F2中,黄色果肉106株,白色果肉31株。染色体上有一些非编码重复序列(SSR),不同亲本来源的染色体上SSR通常不同。利用PCR扩增亲本P1
、P2与F2中的白肉个体的4、6号染色体DNA中的一段SSR,电泳后结果分别如图甲、图乙。下列有关实验目的或结论的叙述合理的是()A.还需进一步通过正反交实验以判断西瓜果肉颜色基因是否位于性染色体上B.依据F1自交
结果可以推断控制西瓜果肉颜色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C.图中8号白色果肉西瓜的4号染色体都来自亲本P2D.依据电泳结果可推断西瓜果肉颜色基因位于6号染色体二、非选择题(本题包含5小题,共60分)16.卡尔文与同事利用14C
探明光合作用中的碳固定途径。他们将小球藻放置在密闭容器中培养,然后将14CO2注入容器,隔一段时间取部分小球藻浸入热乙醇中杀死,提取溶液中的分子,利用双向纸层析法分离各种化合物,通过放射自显影分析带有放射性的物质。根据带有放射性物质出现的时间顺序就能知道暗反应中CO2参与生成的物质顺序。其中隔
30s和隔5s的层析结果分别如图1、图2所示(注:图中阴影面积越大、颜色越深,表示放射性物质越多)。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CO2固定的场所是___________。CO2生成糖类需要光反应产生的__________为其提供能量。(2)根据双向层析结果推测
图2中最先合成的化合物是___________。(3)为了确定光合作用暗反应中固定CO2所形成第一种化合物,应进一步进行的实验处理是__________。(4)卡尔文对C3的分子结构进行分析后发现,形成的C3中只有一个碳原子带
有放射性,另外两个碳原子则不带放射性,这说明C3不是由3个14CO2生成的,而是由一个14CO2和其它物质结合生成的(X物质+CO2→C3)。为了进一步探究14CO2和什么物质结合生成C3,卡尔文在反应中将1%浓度的14CO2突然降低到0.
003%浓度检测部分物质的含量变化,结果如图2所示。据图分析,这个x物质是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17.已知果蝇翘形性状的截翅与正常翅由等位基因D/d控制;翅脉性状的野生型翅脉与网状翅脉由等位基因Nn控制。利用纯合果蝇进行如
下图杂交实验。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只考虑常染色体或伴X遗传):(1)果蝇的翅形中____________为显性性状。(2)据图可判断控制果蝇翅脉性状的等位基因N/n位于____________染色体上,依据是_____________;若
F2中出现____________,则可推断控制翅形的D、d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3)研究表明,D、d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控制翅形和翅脉的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理由是______________。(4)已知果蝇的IV号常染色体缺
失一条(即IV号单体)仍能存活并能正常繁殖后代,单条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随机移向一极;两条都缺失则无法存活。现有野生型翅脉和网状翅脉的雌雄IV号单体果蝇和雌雄染色体正常果蝇。选择合适果蝇设计一代杂交实验,探究控制翅脉
的N、n基因是否位于IV号染色体上,并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预期结果及结论:____________18.家燕经常是几对共同筑巢于仓库中或桥梁下形成巢群,当捕食者靠近时,家燕常采用俯冲或在捕食者周围绕飞的方式攻击
捕食者,偶尔也会在飞行中直接撞击捕食者,家燕的这种行为称为激怒反应。请回答:(1)家燕早春北迁,夏末南徙,动物按时迁徙导致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结构发生改变,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__性。。(2)捕食者的存在客观上起到了促进家燕种群发展的作用,原因是___
__________。(3)关于激怒反应对家燕种群生存发展的作用,研究者提出多种假说:(i)把捕食者驱逐出巢区,增加参与激怒反应的成年家燕的存活几率;(ii)向异性个体发出的一种信号,展示自身具有成为优质配偶的潜力;(iii)降低捕食者发现鸟巢的概率,从而增加后代的
存活机会。①如果家燕的激怒反应是为了向异性个体发送信号,那么这种行为主要发生_____________季节,而且尚未配对的成年个体参与水平____________(填“高”或“低”)。②研究人员把一只猫头鹰标本放在放在家燕巢群附近,观察做出激怒反应的家燕状态,结果如下表。家燕的状态家燕
群体中的百分数(%)参加激怒反应不同状态家燕的百分数(%)没有交配过的成年个体62交配后的成年个体911孵卵的成年个体1410有雏鸟的成年个体5177幼年个体200总计100100观察的结果支持上述哪个假说?___________
_。依据是____________。19.CAR-T细胞疗法是通过设计CAR基因,并导入癌症患者的T细胞中,使其转化为CAR-T细胞,杀死特定肿瘤细胞的一种疗法。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以浆细胞异常增殖
为特征的恶性肿瘤,B细胞成熟抗原(BCMA)是一种选择性表达于包括MM肿瘤细胞在内的浆细胞表面,在人体主要器官的细胞上基本不表达。研究人员构建新型针对BCMA的CAR-T细胞,并观察其对MM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请回答:(1)人体内B细胞成熟的
场所是_____________,当B细胞接受抗原与____________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的刺激而活化,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____________细胞。(2)CAR分子主要包括三个部分:胞外域、跨膜域和胞内域(如图)。①
抗体的功能区由VH肽链和VL肽链组成。制备治疗MM的CAR-T细胞的CAR分子胞外域作用是与____________特异性结合。②跨膜域主要功能为将CAR分子锚定在细胞膜上。胞内域包括共刺激结构域和信号传导结构域,当信号由胞外传导至胞内时,使T细胞的完全活化,促使T细胞_
____________。(3)科研人员从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分离出T细胞,均分为两组,实验组T细胞进行转化,对照组T细胞不做处理。选人骨髓瘤B细胞为靶细胞,进行CAR-T细胞杀伤实验,结果如表:两组细胞在不同
效靶比时对靶细胞的杀伤效率比较组别效靶比靶细胞凋亡率(%)实验组1:416.671:141.904:165.05对照组1:42.531:16.504:117.21(注:效靶比指的是T细胞与靶细胞的浓度比值)①根据以上结果,说明已经成功构建出靶向BCMA的CAR-T细胞,理由是_____
______。②T细胞与肿瘤细胞发生反应的另一个关键特征是促炎症细胞因子(IFN-γ)的释放,让CAR-T细胞杀伤相同数量的靶细胞后检测IFN-γ的含量,若_____________,则表明已经成功构建出相应的CAR-T细胞。20.γ-氨基
丁酸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具有缓解焦虑,降低血压的作用,常被用作食品添加剂。大肠杆菌内的L-谷氨酸脱羧酶包括GadA和GadB两个亚单位,其中,GadB是催化L-谷氨酸合成γ-氨基丁酸的关键酶;酿酒酵母的SNO1和SNZ1两种基因表达的蛋白质有助
于提高L-谷氨酸脱羧酶的活性。但大肠杆菌内gab7基因表达的γ-氨基丁酸转氨酶是促进γ-氨基丁酸降解的关键酶。研究人员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制备大肠杆菌工程菌以实现γ-氨基丁酸的大量生产,基本技术流程如图。请回答:(1)利用PCR技术获取GadB目的基因,需加入____________
__种引物和______________酶。(2)过程②应从______________细胞获取SNO1目的基因,进而利用_______________(填限制酶)和DNA连接酶与重组质粒1进行重组。(3)为获得大
量生产γ-氨基丁酸优良大肠杆菌工程菌株,分别将重组质粒1和重组质粒3导入敲除_________基因的大肠杆菌。(4)将成功转化大肠杆菌进行发酵培养,发酵罐内的原料应富含_____________,酸碱度要求是调至_______。一段
时间后,检测γ-氨基丁酸的含量。(5)检测发现,与导入重组质粒1的大肠杆菌相比,导入重组质粒3的大肠杆菌的γ-氨基丁酸的积累量反而更少。从物质与能量关系角度分析,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的的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
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