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讲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备课备考通】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选课件(精选试题)

DOC
  • 阅读 3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8 页
  • 大小 209.377 KB
  • 2024-12-24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envi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第10讲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备课备考通】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选课件(精选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第10讲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备课备考通】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选课件(精选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第10讲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备课备考通】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选课件(精选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3 已有3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8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第10讲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备课备考通】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选课件(精选试题).docx,共(8)页,209.377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a99bedcf59fea3cd8ff8f3fd7de9f60b.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10讲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精选试题)一、单选题1.图1、图2分别是宋代和清代东南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示意图。这一变化()A.促使专门工商业市镇出现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改变了南北漕运经济格局D.加速

了小农经济结构变动【答案】A【解析】A.依据图片信息可知,清代东南地区农作物种植出现专业化、区域化,这有利于促使专门工商业市镇出现,故A正确。BCD.此三项示意图信息不能体现,故排除BCD。故选A。2.清代前期,江南农村植桑一亩,通过养蚕、缫丝所得收益大约相当于栽培3亩水稻。由此

可推知,这一现象会()A.导致农业生产力严重倒退B.抑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加速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D.瓦解小农经济生产模式【答案】C【解析】传统农业结构是以粮食作物生产为主的,而材料表明江南农村种植经济作物所

获取的收益比种植粮食作物高得多,这会促使农民扩大经济作物种植,从而加速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故选C项。种植经济作物也是从事农业生产,故材料现象不会导致农业生产力的严重倒退,排除A项。材料中的现象会提高农民种植经济作物的积极性,故排除B项。由材料看不出小农经

济模式的瓦解,且小农经济瓦解是从近代开始的,故排除D项。3.明代小说《说唐》、《杨家将传》中,樊梨花与穆桂英以武艺压倒夫婿,并挂帅出征;清代小说《再生缘》中,女主角易钗为弁,文武双全。这反映出()A.明清时期小说创作的繁荣B.

文字狱影响到思想文化的发展C.民间对正统社会秩序的抗议D.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男女平等【答案】C【解析】C.依据题干“樊梨花与穆桂英以武艺压倒夫婿,并挂帅出征”“女主角易钗为弁,文武双全”可以看出,明清时期的小说强调了女性的作用,体现了民间对正统社会秩序的抗议,故C项正确。A

.不是题干的主旨,应排除A。B.题干没有涉及文字狱,故B项错误。D.男女平等的说法不符合明清时期的史实,应排除D。故选C。4.如图所示的匾额,在明朝中后期,悬挂在江西一个累世功名的家族的建筑上。它体现了当时的社会()A.提倡天理与人欲的对立B.推崇

理学与宗族的结合C.强调良知与实践的合一D.倡导崇实与致用的统一【答案】B【解析】B.依据材料“理学名家”、“累世功名的家族”可知,反映的是理学思想与宗族相结合,并受到人们的推崇,使得理学价值观念深入人心,故B项正确

。ACD.材料强调的是理学与宗族的结合,不能体现天理与人欲的对立、良知与实践的合一、崇实与致用的统一,故ACD三项错误。故选B。5.明清时期,江南乡族势力十分兴旺,内部主佃关系和睦,具有极强凝聚力,但他们将大量资财消耗在建祠堂、铸

牌坊等非生产性事业上,同时也抵制外地商人资本渗入。这一现象()A.促进了商帮势力的崛起B.推动了族内商业的发展C.不利于商业资本的积累D.推动基层管理体系健全【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大量资财消耗在建祠堂、铸牌坊等非生产性事业上”“抵制外地商人资本

渗入”可知地方乡族势力抵制外地商人资本渗透,将财富主要消耗在非生产性事业上,这些行为不利于商业资本的积累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并不利手积累商帮发展所需要的资本,排除A项;将大量资财消耗在非生产性事

业上并不利于族内商业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主旨与基层管理体系无关,排除D项。6.中国家训传统源远流长。明淸时期,苏州家训数量庞大,内容丰富。与其他地区相比,苏州家训中“禁戒”尤多,尤其强调戒禁赌博、诉讼和酒色。这折射出当时苏州()A.社会秩序严重混乱B.城市经济发展繁荣C.传统文化

保存良好D.社会风气积极向上【答案】B【解析】A.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不选A。B.依据题干“苏州家训中禁戒尤多,尤其强调戒禁赌博、诉讼和酒色”,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江南城市经济繁荣,苏州是其中之一,城市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社会经济纠纷增多和娱乐服务业发展,因此出现赌

博、诉讼和酒色,故B正确。CD.“强调戒禁赌博、诉讼和酒色”说明文化风气遭到破坏和社会风气不良,故不选CD。故选B。7.《明夷待访录》载:“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这一

论述表明该书作者()A.主张废除宰相制B.倡导无为而治C.倾向于限制君权D.反对王位世袭【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可知,该书主张用宰相来弥补天子的不贤,主张一定程度上限

制军权,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该书赞扬宰相制,认为宰相有利于弥补传子之下天子的不贤,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利用宰相来弥补君主专制的缺陷,和无为而治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主张利用宰相制来弥补君主专制的缺陷,不是反对王位世袭,

故D项错误。故选:C。8.如图为明代苏杭地区居民身份结构示意图,该图反映了()A.工场手工业占重要地位B.租佃关系开始产生C.商人群体社会地位较低D.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图示可知,明代

苏杭地区居民身份结构中工厂工人所占的比例较高,说明工场手工业占重要地位,故A项正确。租佃关系开始产生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题干图示体现不出商人群体社会地位较低,故C项错误。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故选

:A。9.明清鼎革之际,学者转入对儒学典籍的辑佚和校勘,以“礼学”代“理学”,希望重塑原始儒家关于“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的礼乐秩序。这种现象A.助长了心学空谈心性之风B.体现了儒家学者的理想诉求C.加剧了思想专制和文

字狱D.导致程朱理学丧失统治地位【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儒学发展,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对知识的分析理解能力。根据材料,明清学者转入“礼学”等现象与重视内心感受的心学相反,是实学兴起的表现,故A项错误;明末社会

动荡,学术界对空虚迂阔的理学进行了反思,转而希望重塑原始儒家关于“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的礼乐秩序,这是儒家学者自觉适应于社会现实而表现在理想诉求方面的变化,故B项正确;C项不符合材料的信息和题意

;此时,程朱理学仍被当做官方哲学和社会意识形态,并未丧失统治地位,故D项错误。故选B。10.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直至明初仍是一个村落,居民仅五六十家”,明朝中后期、清朝前期,逐渐发展成“以绫绸为业”的大镇,农家都已经把绫绸作为主业,丝织业产品价格的高低,成为决定当地农民“有岁无

岁”的主要依据,农民甚至会任由土地荒芜。这种现象说明当地()A.封建自然经济瓦解B.农业经济的商品化C.土地兼并空前严重D.重农抑商政策废止【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的“农家都已经把绫绸作为主业”“丝织业产品价格的高低,成为决定当

地农民‘有岁无岁’的主要依据”可以看出,当地农业经济商品化程度已经非常严重,故B正确。封建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故排除A。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故选:B。11.明初制

度规定,京官三品以上乘轿,其它官员骑马。到了明代中期,士大夫“始骑马”,不久“皆乘轿”。而到明代后期,一般的读书人都可以乘轿出行。这反映了明朝()A.科举制推动知识分子地位的提升B.士大夫率先奢靡的行为影响深远C.经济繁荣促进了交通工具的改善

D.礼法观念松弛带动社会习俗变化【答案】D【解析】D.题干中“舆马违制”的现象,源于明代商品经济的繁荣,进而推动民间礼法观念的松弛,由此带来“舆马”习俗的演变(不仅是舆马,还包括服饰、饮食、器皿等诸多方面)。故D正确。A.科举制固然提升了知识分子的地位,但是这一现象从隋唐即已开始,且本题与科举

制无关,故排除A。B.乘轿谈不上是奢靡的行为,且与本题主旨无关,故排除B。C.题干主旨是“乘轿”群体的阶层的变化,“交通工具的改善”与本题主旨无关,故排除C。故选D。12.徐光启的《崇祯历书》集中体现了他在天文学方面引进西学的成

果,以计算和分析的方法令人信服地证实了“天地圆体”说;《农政全书》则运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思维和方法来进行农业试验和研究。这表明了()A.全球性文化交流影响明末的学术视野B.持续到现代的西学东渐进程由此开启C.空疏无物的理学学术思想被时代抛弃D.西方科技的引进推动了

明清经济发展【答案】A【解析】在《崇祯历书》和《农政全书》中,徐光启引进西方自然科学的成果、思维和方法,证实“天地圆体”说,进行农业试验和研究,表明了全球性文化交流影响明末的学术视野,故A项正确。持续到现代的“西学东渐”进程开始于鸦片战争时期,故B项错误。空疏无物的理学学术

思想在明代依然是官方哲学,并未被时代抛弃,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西方科技的引进推动了明清“经济发展”,故D项错误。故选:A。二、材料解析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后期起蜚声西方各国的“南京布”,最初是指一种由紫色棉花

织成的布匹,后来衍展浙江南较为常见的代表性布匹即小号布匹。曾广泛织造于苏松地区,称之为“苏松棉布”或“江南棉布”或更为恰切。南京布的得名当因其产自明代南直隶所属苏州、松江二府。南京布销往欧洲的时代,始于16世纪中后叶葡萄牙和西班牙人东来,1786-1

832年间,每年外销100余万匹,价值约在白银40~50万两。为数可观的江南棉布,绝大部分由美、英两国商船尤其美籍商船输出。——摘编自范金民《清代中外贸易中的“南京布”》材料二——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

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前期“南京布”外销欧美的背景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75年前后英国棉产品出口的变化,并说明导致该变化的原因。【答案】(1)背景: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中西方联系;中国“南京布”技术先进且质量精美;欧美国家棉布消费量

增长;英美航运事业发展。影响:推动了江南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国棉纺织业的发展;促进了西方经济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2)变化:1775年以前出口很少,1775年后出口大幅增长。原因:棉纺织业工业化发展;棉产品茶产量增

加;物美价廉的机制棉产品竞争力强;广阔海外市场的刺激;国家政策支持。【解析】1.本题考查清代前期“南京布”外销欧美的背景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关于背景,根据材料一“南京布销往欧洲的时代,始于1

6世纪中后叶葡萄牙和西班牙人东来”和所学知识可知是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中西方联系;根据材料一“为数可观的江南棉布,绝大部分由美、英两国商船尤其美籍商船输出”和所学知识可知是欧美国家棉布消费量增长、英美航运事业发展;结合

所学知识还可从中国“南京布”技术先进且质量精美的角度回答。关于影响,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1786-1832年间,每年外销100余万匹,价值约在白银40~50万两”可知推动了江南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国棉纺织业的发展;联系所学还可从促进

了西方经济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方面思考作答。2.本题考查1775年前后英国棉产品出口的变化和原因,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关于变化,根据材料二可知英国棉产品在1775年以前出口很少,1775年后出口大幅增长。关于原因,联系所学知识可从英国棉纺织业工业化、产量增加、

竞争力强、市场广阔、国家政策支持等方面思考作答。14.古代货币材料一《汉书•食货志》:“秦兼天下,币为二等:黄金以溢为名,上币;铜钱质如周钱(圆形方孔),文曰'半两',重如其文。”材料二湖北省云梦县睡

虎地秦墓竹简上记有《金布律》:“钱十一当一布。其出入钱以当金、布,以律。”“贾市居列者及官府之吏,毋敢择行钱、布(注:不要去选择钱的分量与布的优劣)。”材料三注:陕西凤翔高庄秦墓地出土了五百八十枚半两钱,左图是

其中的两枚。这些钱币形质类似,但大小不一。最大直径3.2厘米,重6.72克。最小的直径1.15厘米,重0.2克。各地考古发现了秦代不同大小的地方官府钱范。材料四自宋至元明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迅猛,客观上需要易于携带且价值

量大的货币。明初政府大量发行纸币,纸币不断贬值。明朝中期,唐、五代以来流行于民间的白银成为通行的主要货币。白银作为交换媒介能被不同地区商品交易者接受,国内长途贸易规模和种类不断扩大。1562年,政府对各地班匠征银代役,民营手工业快速发展。1

581年推行一条鞭法“计亩征银”,农民以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投入市场换取白银纳税。由于白银需求增大,明代大开银矿,但中国白银储量不高,白银货币化主要依赖“丝银贸易”。丝、瓷等商品输往海外,白银从美洲和日本大量流入中国,一个以白银为中心的全球贸易网络逐步形成。(1)指出以上史

料的类型,结合所学说明上述史料的价值。(2)依据材料概括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原因。结合所学分析其主要影响。【答案】(1)类型:《汉书食货志》、《金布律》属于文献史料;考古出土的“秦半两”属于实物史料。价值:《汉书》中记载秦兼并六国后统一使用的货币是“秦半两”,当时货币主要有黄金、铜钱,汉书记载年

代不远,有一定的可信度和价值。竹简《金布律》记载的货币不仅有金、钱,还有布也相当于货币。由于竹简是秦代所记,价值更高。考古出土的“秦半两",基本形质统一,重量大小不一致,各地出土有不同的钱范;可以推测秦代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可以铸币,“秦半两”的标准化程度

不如《汉书》所记。由于出土“秦半两”及钱范属于实物史料,更能客观反映历史,价值最高。(2)原因: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纸币不断贬值;白银已经长期流行于民间;政府通过税收征收白银;白银通过对外贸易大量流入中国。影响:有利于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促进农产品商品化,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促进海外贸易

的发展,推动全球贸易网络逐步形成。【解析】1.本题考查古代中国货币以及史料相关概况,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类型:据材料一、二、三可知,《汉书食货志》、《金布律》属于文献史料;“秦半两”是考古出土的文物,属于实物史料。价值:依据材料一、二、三的内容,从

史料是研究和认识历史文化的依据,是历史学家借以“重现"历史的基础以及对秦朝研究的价值等方面回答。2.本题考查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原因及其主要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原因:据材料四“自宋至元明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迅猛,客观上需要易于携

带且价值量大的货币"得出商品经济的发展;据材料四“明初政府大量发行纸币,纸币不断贬值"得出纸币不断贬值;据材料四“明朝中期,唐、五代以来流行于民间的白银成为通行的主要货币"得出白银已经长期流行于民间;据材料四“1562年,政府对各地班匠征银代役"得出政府通过税收征收白银;据材料四“丝、瓷

等商品输往海外,白银从美洲和日本大量流入中国”得出白银通过对外贸易大量流入中国。影响:结合所学知识,由材料四“白银作为交换媒介能被不同地区商品交易者接受,国内长途贸易规模和种类不断扩大”得出有利于国内

统一市场的形成;由材料四“农民以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投入市场换取白银纳税”得出促进农产品商品化,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由材料四“丝、瓷等商品输往海外,白银从美洲和日本大量流入中国,一个以白银为中心的全球贸易网络逐步形成”得出促进海外贸易的发展,推动全球贸易网络

的形成

envi的店铺
envi的店铺
欢迎来到我的店铺
  • 文档 128952
  • 被下载 7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