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辽宁省沈阳市第八十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 试题.docx,共(8)页,28.913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a9289dfb011915b9bd6fc1547740628d.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辽宁省沈阳市第八十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每年的春节是农历一月初一。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zhēng”“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B.中央权
力高度集中C.皇权至上,皇帝独尊D.独断性和随意性2.古代希腊罗马神与人的契约构建了人与神的权利义务,也规制着人与人的关系处理的原则,这些原则都是出自于神,不是人类的产品,不守法就是渎神。因此,由于对神的敬畏,城市人们有着很强的守法意识。据此可知,古希腊罗
马A.蕴含人文精神B.人与神的契约体现了法治源头C.实行法律至上D.对后世的法治观念产生了影响3.明代早期,巡抚、总督本是中央临时派遣到地方的监察官员;明中期后,相继出现了总督某某等地军务兼理粮饷、巡抚某某等府州县兼管河道的官名。这表明明代A.中央集权得到空前加强B.地方监察体系更加完备C.地方
军政管理走向低效D.地方机构权力趋向集中4.赵宣,东汉人。他在墓道里守丧二十多年,以此闻名天下。时任州官陈蕃问起大孝子守孝期间的起居生活,却得知他在此期间生了五个子女,于是大怒:你个龌龊东西,给我治罪。假孝子锒铛人狱。这一事
实说明A.选官标准为其提供了机会B.赵宣做假孝子纯为博虚名C.汉代地方管理制度的完善D.汉代选官制度有其合理性5.西周周懿王死后,懿王的叔父登上王位,是为周孝王。孝王死后,懿王的太子燮才在诸侯的拥立下即位,成为周夷王。《礼记》载:“觐礼,天子不下堂
而见诸侯。下堂而见诸侯,天子之失礼也,由夷王而下。”“夷王下堂”反映出A.周礼进一步完备B.原始民主传统影响尚存C.周王室地位下降D.西周宗法制度日趋巩固6.美国汉学家卜德说:“科举制无疑是中国赠予西方的最珍贵的知识礼物。”《剑桥中国隋唐史》的编者崔瑞德认为,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
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材料说明A.西方国家也采用了科举制选拔人才B.部分西方学者对科举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C.西方国家对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十分推崇D.科举制是公平公正选拔人才的有效制度7.宋代欧阳修在《礼部贡院阅进士试》中
云:“紫殿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由此可见,在当时A.乡举里选是选官的主要途径B.进士及第后按成绩授予爵位C.政府选官仍然重视品德操行D.贵族势力依然垄断官僚体系8.《商君书》记载:“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
。”意即将百姓的名字登记于国家的户籍上,由此可见开始出现编户齐民制度。这一制度在当时的直接影响是A.推动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化B.扩大了士阶层与农民的身份等级差异C.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兼并土地和隐匿人口D.从贵族控制人口转向国家控制人口9.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
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遗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这项措施A.打击了地主势力B.平均分配了土地C.消除了民族隔阂D.保证了赋役需要10.1901年,清廷谕令各省科举考试在能够解说四书五经的同时,也要有论述中国历史、
政治及西学政治、艺学的“策论”,废除八股文章;将各省、府、州县的书院改设大、中、小学堂,学生毕业后可以取得功名;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毕业后分别赏给进士、举人出身。这反映了当时A.教育近代化开始起步B.“思想
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方针C.科举制度宣告终结D.中国教育呈现新旧交替的发展特征11.仁宗时,国子监学生郑獬颇有才气,但在国子监解送优秀生员参加会试时只名列第五。他为此大发牢骚,把自己比作麒麟,把主司比作驽马。后来,郑獬参加殿试,这位主司又担任考官,把一份卷子误认为郑獬所作而加以斥逐。
拆封之后,郑獬却以第一名及第。由此可以得出A.科举改革断绝了考官徇私舞弊之路B.郑獬的及第得益于王安石变法C.北宋在殿试时实行了糊名考试制度D.取解试时达官贵人可以“公荐”12.许倬云先生认为,从三代经春秋战国,中华共同体的演变趋
向“乃是从属人的族群转变为属地的共同体”,商鞅变法措施中能够直接体现这一趋向的是A.奖励军功B.废井田开阡陌C.推行县制D.什伍连坐制13.在清末,接受学堂教育的新知识分子无需再依靠皇家俸禄谋生,他们可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从事各种新的社会经济职业,如梁启超指出的,“现在的学问
和思维方法确已有了一条大进步之路径,这里头最大关键,就是科举制度之扑灭。”这可用于说明清末A.儒家正统思想地位遭到严重冲击B.知识分子的职业选择趋向多元化C.新式知识分子群体日益发展壮大D.维新派主张对选官方式进行变革
14.孙中山曾指出:“民国虽已十年,祸乱相寻,实际未达共和境界,不过将满洲统治权,换入腐败官僚和复辟派手中,北方政府实在不是民国政府。”这反映了A民国政府与满清政府无异B.当时正值袁世凯独揽大权C.共和政治的运行情况堪忧D.国民党已经开始训政时
期15.明太祖时,上司对日照知县期满考语为“无课农兴学之绩,而长于督运”,有意荐其任职交通运输部门,结果被皇帝痛批“弃本而务末”而将该知县降职,明太祖此举旨在()A.关心百姓疾苦B.申饬官员勾结C.整肃地方治理D.规范政绩考核16.北宋的御史台和谏院合称“台谏
”,是中央最主要的监察机构。台谏官称为“言官”,可直接参与决策、批评政事,既牵制宰相,又约束皇帝。宋太祖曾规定,“与士大夫治天下”,“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者”。宋朝的这一传统()A.保证了宋王朝长治久安B.助推了士
人的参政热情C.完善了古代的监察制度D.有效地制约了君主权力17.近代以来美国为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机构组织原则采用三权分立,而新中国成立创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却规定实行议行合一。这主要由于A.人民在国体中地位不尽相
同B.国情及文化和价值理念的不同C.不同阶级革命的结果必然不同D.经济基础要与上层建筑相适应18.中国共产党一份决议提出:“苏维埃工农共和国及其中央政府宣告,把自己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一切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分子,苏维埃愿意给予以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富农的财产不没收,富农的土地,除封建剥
削之部分外,不问自耕的与雇人耕的,均不没收。”在此,中共主张A.促成国共合作,推翻北洋军阀统治B.进行土地革命,推翻南京国民政府C.联合不同阶级,反对帝国主义侵略D.加强民主建设,巩固抗日根据地19.1898
年,康有为在《进呈法国革命记序》中说,“普天地杀戮变化之惨,未有若近世革命之祸酷者矣,盖自法肇之也”,“近世万国”目睹其祸,纷纷“行立宪之政,盖皆由法国革命而来。……亦可鉴也”。康有为的用意在于A.论证法国大革命的世界意义
B.坚定光绪帝实施变法的决心C.促使光绪帝效法法国大革命D.阐述法国大革命的严重后果20.1941年,陕甘宁边区参议会选举边区18名政府委员时,共产党员有7人,徐特立当即声明表示退出。某班同学对他退出的原因做出了以下推断,其中最准确的解释应是()A.共产党人具有强烈的高风
亮节B.共产党人抵制高官厚禄的诱惑C.中国共产党善于发现和重用其他人才D.退出是为了贯彻当时中共民主政治的原则.的的21.“国政一公之臣民,其君不以为私。其择官治事,亦有阶级、资格,而所用必皆贤能,一与其臣民共之。……臣民一有不惬,即不得安其位。自始设议政院,即分同异
二党,使各歇其志意,推究辨驳,以定是非;而秉政者亦于其间迭起以争胜。”中国近代外交家郭嵩焘对此政体的描述准确的是()A.政府首脑是国家权力中心B.国家元首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C.国家元首在参议院许可下可以解散众议院D.政府首脑对议会负责22.(北宋)赵普
历相太祖、太宗两朝,于厅中座屏后置两大瓮,凡有人进利害文字皆投置其中,满则焚之;太宗后期任命“为人糊涂”的吕端为相,并勉励他“体黄老而行化,用志乎无为”;真宗问宰相李沆治道所先,沆答曰:“不用浮薄新进喜事之人,此为最先
。”材料反映了北宋初期A.因循苟且的政治风气B.皇权强化,相权被架空C.黄老思想治国成效显著D.“冗官”造成效率低下23.改革开放初期,从事个体商业活动的人绝大多数来自社会底层,他们往往是失业者、返城“知青”、有刑事前科的人和低文化程度者。这些人被排挤在“温暖”的体制之外,为了生活被迫走上经
商创业的“不归路”。这反映出改革亟待()A.解放思想观念B.增强企业活力C.调整分配方式D.实行政企分开24.明朝为了保证科举能选拔出不同地域的优秀人才,从1427年起,在会试中实行南北卷制度。后来南北卷演变为南北中卷,录取
比例也逐渐稳定,南卷、北卷和中卷的录取比例分别为55%、35%和10%。由此可见A.明朝科举制度走向衰落B.地域间的矛盾得到解决C.分卷制度相对公平合理D.经济水平决定录取比例25.在二十四史记载的我国古代有籍贯可考的一千多位宰相中,河南籍、陕西籍、山东籍、河北籍宰相总数占全国
宰相总数一半以上,每10位宰相中至少有两个河南人、一个陕西人、一个山东人、一个河北人。在宰相人数居前10位的10省中,北方豫、陕、冀、鲁、晋五省占666人,南方苏、浙、皖、赣、鄂五省占225人。这说明了我国古代A.边疆地区经济发展的滞后B.经
济重心南移速度的缓慢C.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D.黄河流域的文明优势地位26.西周的封国与夏商时期的封国不同,不是在原部居地上就地册封,而是把同姓王族或异姓功臣分封到边远的地方或新征服的土地上,这样封国内不仅有不
同氏族宗族的居民,而且由从外迁入的受册封者的氏族统一管理。这反映了西周的分封制A.对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矛盾起着制衡作用B.使夏商以来血缘族体逐渐走向瓦解C.使边远和新征服的地区同内地周文化一致的D.使封国自主经营的积极性发挥了作用27.美国
学者米勒在《裸体的民主》一书中指出,古希腊“裸体竞技”服务于消除差别的目标,在体育竞技中一旦脱了衣服,就很难区分穷人和富人,聪明和笨拙,是贵族、国王还是民主派了。米勒意在表明,古希腊“裸体竞技”的习俗A.是城邦民主制度产生的原
因B.是古希腊人文精神的产物C.根源于法律至上的政治传统D.有利于公民平等意识形成28.改革开放之初,陈云强调要根据“鸟”(经济)的需要,设计“笼”(计划)的大小,并不断调整“笼”的尺寸,使“鸟”即能在“笼”中自由飞翔,,又不
被“笼”困死。提出“鸟笼经济”的目的是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解释计划与市场的辩证关系C.在计划指导下扩大市场调节D.摆脱计划对我国经济的影响29.1943年重庆出版社署名蒋介石所著《中国之命运》一书,书中指出:三民主
义是“国民革命不变之最高原则”,“民族复兴唯一正确之路线”。其主要目的是A.强调国民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地位B.用三民主义思想指导国军战略反攻C.表明国民政府追随孙中山的革命理想D.弱化中共政治影响以维持独裁统治30.《东方杂志》记载:“当戊戌四五月间,朝旨废八股
改试经义策论,士子多自濯磨,虽在穷乡僻壤,亦订结数人合阅沪报一份。而所谓时务策论,主试者以报纸为蓝本,而命题不外乎是。”材料反映了A.改试策论促使士子广泛阅读报刊B.科举考试命题均以报纸为蓝本C.废除八股导致社会习俗根
本改变D.改试策伦得到士人普遍拥护二、论述部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资产阶级民主派构建了“三民主义”的宪政理论,并由此而产生了民国的国典——。是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从根本大法的角度,对“人民……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等作了制度性
规定,在中国历史上极具开创性。材料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行宪法公布施行以来,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现行宪法序言明确规定:“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宪法规定一切国家机关、政党、社会
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公民个人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还提出要发展包括协商民主和基层民主在内的民主形式。宪法进一步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根据“一国两制”方针规定了特别行政区制度。宪法规定“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明确指出了“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的(1)根据
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民国国典的名称,颁布于何时,颁布的目的是什么?为此,在政体的选择和建构中,有了怎样的创新举措?(2)根据材料二,概括“现行宪法”所体现的基本精神;结合教材说明目前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什么?在18届3中全会决议中全面深化改革的
总目标是什么?(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历程的认识。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05年清政府下令废除科举制,选官似乎又回到了东汉混乱局势。北洋政府时期颁布了《文官高等考试令》《文官普通考试令势
等700多种行政法规文件,初步形成了近代化的文官管理法规、法令体系。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行政范围和行政规模日益增加,急需一大批懂业务、有专长、技术娴熟的专业行政官队伍来有效执行中央号令,国民政府考试院陆续颁布各种相关法规。应该说南京国民政府正式建立起了一整套以西方文官制度为
模板的近代文官制度。其考选机构独立化、事务官与政务官分离、按职位分类、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取代四书五经等。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考选制度不仅在考试形式、考场管理、考官、应试资格、法规等方面都吸收了科举的环环相接、细密有序的特点,最重要的是
对科举公平竞争、平等开放、择优录用、机构公正等选才精神的继承使公务员考选制具有了名副其实的科举特色。自1927—1937年录取各类行政人员、司法人员、外交人员及其他专门技术人员等1072人,较大限度地网罗了一批高素质人才,许多没有背景的考生,因成绩优异而得以入选,为各阶层知识分子参政提供机会。——
据陈小锦《南京国民政府(1927—1937)公务员考选制的科举特色》整理材料二民国文官制度以西方近代文官制度为蓝本,继承传统科举的某些因素,历经多次改革。孙中山提出考试权独立的治国理念,认为官吏为国民公仆,要通过考试最
用一切官员,并对其严格监督。1912年,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期间设铨叙局负责文官的考录、升迁、任免,拟定《文官考试令》,构建起现代文官制度的基本框架。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考试法》。在考试内容方面,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共计23科,后增加机织、染色、商业等科。但实践中,考试和任用
脱节,其实施几十年录取人数不过千人。蒋介石执政后,更为党务、军务人员进入文官队伍大开方便之门。在地位方面,考试任职的文官在薪酬和升职上不如其他途径进入文官系统的官员。从对知识分子的吸引力方面看,民国文官制度尚不
如科举制度。——摘编自徐萍《从进士科举到文官考试》材料三近代西方国家参考和借鉴中国科举制度,制定了近代文官考试选拔制度。西方文官制度的一条基本原则是文官政治中立,不参与党派活动,文官自身更不能组织党派或政治组织,使政府工作在政党轮流执
政时可以稳定运行。文官考试重视公平公正、人人平等原则,重视业务素质与能力,还制定不同职务的具体选拔标准。晚清选官制度,虽模仿西方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这一切本质上都是为了满足皇权统治需要,而不是整个社会需要。在官员选拔
中,满族贵族始终保持特权地位。中国自古就是儒家思想与教育体系和选官制度合而为一,晚清时期儒家经典依然是选官考试的主要内容。(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考选制度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文官制度改革的主要特点。(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
学知识,归纳晚清与近代西方在文官选拔中考查内容及服务对象上的差异.并归纳官员选拔中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