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东风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1)页,1008.899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a915be5d84dab95c2d0b8b67f733d5e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东风中学校高2022级高三12月月考地理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地貌学中这样定义河流:在地表呈线性分布并经常性或周期性的流水所占据的凹槽。定义中的“地表”通常被理解为岩石、土壤甚至沙漠,但实际上冰川表面也
有河流,我们称之为冰川融水径流,简称冰川河。世界上最壮观的冰川位于喀喇昆仑山脉南侧的锡亚琴冰川上,图1为锡亚琴冰川河的一段。图2为巴基斯坦境内的冰川河。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某户外爱好者小组欲前往锡亚琴冰川欣赏冰川河,他们应选择何时去才能感受到冰川
河雄浑磅礴之美()A.4月1日B.7月1日C.10月1日D.1月1日2.锡亚琴冰川发育世界上最长最宽冰川河,推测其主要直接原因是()A.海拔高,气温低B.冰川数量多,面积广,河床冰川裂隙缝隙少C.地势起伏大,坡度陡D.降水多,河流径流补给量
大3.图1所示的锡亚琴冰川河的一段,该段河流河曲众多,其成因可能为()A.河流径流量大B.地势起伏大,河流下蚀作用强C.河流流速缓慢,侧蚀作用显著D.冰川坚硬,不易被河水侵蚀4.图2是位于巴基斯坦境内的冰川河,河岸及河床有大量砾石堆积,其特征是()A.粒径大,分选性好B.粒径小,分选性差C.粒
径大小杂乱无章,分选性差D.磨圆度良好,光滑圆润【答案】1.B2.B3.C4.C【解析】【1题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冰川河河水的补给为冰川融水,气温越高,融水量越大,该地位于北半球,选项中7月1日温度最高,冰川融水量最大,冰川河水最大,更
能感受到冰川河的雄浑磅礴之美,ACD错误,该题选的的B。【2题详解】海拔高,气温低,冰川融水量少,不易发育为大的冰川河,A错误;锡亚琴冰川位于喀喇昆仑山脉,地势高,冰川数量多,面积广,融水量大,河床裂隙裂缝少,汇水面积大,容易形成较
长和较宽的冰川河,B正确;地势起伏大,坡度陡,流水下切作用强,不易形成较宽的河流,C错误;该地区地势高,降水少,河流的补给主要来自冰川融水,D错误。故该题选B。【3题详解】读图该段地势起伏小,流速较慢,凸岸堆积
,凹岸侵蚀,侧蚀作用显著,形成曲流,C正确;曲流是流水侧蚀作用形成,和地形有关系,与河流径流量关系不大,A错误;地势起伏大,河流下蚀作用强,河道变深,不易形成曲流,B错误;冰川坚硬,不易被河水侵蚀,河道应平直,D错误。该题选
C。【4题详解】根据材料冰川河分布地区冰川广布,多冰川地貌,河岸及河床的大量砾石为冰川堆积形成,冰川堆积颗粒物形状各异,大小杂乱无章,粒径差异大,没有分选性,砾石磨圆度不好,棱角分明,C正确,ABD错误。
该题选C。【点睛】冰川地貌分为冰蚀地貌和冰碛地貌。冰蚀地貌:冰斗、刃脊、冰川谷、峡湾和角峰等;冰碛地貌:冰川侵蚀搬运的砂砾堆积形成的地貌,称冰碛地貌。底辟构造是一种地质现象,主要由地下较深处的高塑性岩石(如盐岩、石膏、黏土等)在地应力的作用下向上拱起,刺穿上覆岩层而形成
。奥奇克盐底辟构造分布在新疆温宿县,当地存在多个深度达数百米、底部与地下河连通的竖直方向洞穴。据完成下面小题。5.奥奇克盐岩属于()A.沉积岩B.喷出岩C.侵入岩D.变质岩6.奥奇克盐底辟构造的演化过程是()①盐岩沉
积②盐岩背斜构造发育③底辟构造发展④底辟刺穿扩张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③④①②D.②①④③7.当地竖直方向洞穴的成因最可能是()A.岩浆侵入B.流水溶蚀C.岩层断裂D.人工开凿【答案】5.A6.A7.B【解析】【5题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盐岩是一种纯化学成因的岩石,由蒸发海水或湖泊作用
沉淀而成,故奥奇克盐岩属于沉积岩,A正确,BCD错误。故选A。【6题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奥奇克盐岩底辟构造的演化过程首先有物质基础,也就是盐岩沉积;在地应力的作用下向上拱起,盐岩背斜构造发育;底辟构造形成、发展、刺穿扩张依次演化,所以其演化过程是①②③④,
A正确,BCD错误。故选A。【7题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奥奇克盐岩底辟构造分布在新疆温宿县,当地存在多个深度达数百米、底部与地下河连通竖直方向洞穴,洞穴的成因最可能是流水溶蚀,B正确;岩浆侵入、岩层断裂难以形成垂直方向上与地下河连通的洞穴,AC错误;人工开凿不是地质现象,D错误。故选B。
【点睛】底辟构造一般包括三部分:高塑性物质组成的底辟核、核上构造(上覆岩层隆起形成的穹隆或短轴背斜)和核下构造(通常较简单)。当底辟核为岩盐时,又称为盐丘构造,以岩浆为核而形成的类似构造,称为岩浆底辟
。底辟构造的形成可以分为几种类型,根据底辟核与围岩的关系,可以分为刺穿型和隐刺穿型底辟;根据发生刺穿作用时的温度,可以分为高温底辟和低温底辟;根据底辟核顶面的埋藏深度,可以分为浅层、中层和深层底辟。我国某地曾因地震触发
了滑坡,大量泥沙、石块等进入河道堆积成堰塞体,最终形成了一个古堰塞湖。下图为古堰塞湖及其附近地形图,据完成下面小题。8.形成图中堰塞湖的堰塞体大致位置和来源分别是()A.①处,河流左岸B.①处,河流右
岸C.②处,河流左岸D.②处,河流右岸9.该湖泊与图中最高处的落差最大可能是()A.1100mB.1350mC.1580mD.1730m【答案】8.C9.C【解析】【8题详解】根据图中等高线和河流的关系,可判断河流由①向②方向流动,堰塞湖位于堰塞体的上游方向,故堰塞体在②处
,AB错误;顺河流流动方向,图中②处左侧等高线密集,坡度大,右侧等高线稀疏,坡度小,可的推测堰塞体来源于河流左岸,C正确,D错误。故选C。【9题详解】图中湖泊海拔在3000—3200米之间,图中最高处4
400-4600米之间,大约在图中北部中间位置,两者之间的相对高度为1200-1600米,最大可能为1580米,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堰塞湖的形成过程:首先,河谷或河床被堵塞物如火山熔岩流、山体滑坡等堵住,导致水流通道受阻。堵塞后,河
谷或河床的流水会聚集并向四周漫溢,寻找新的流动路径。随着水位的逐渐升高,当储水到一定程度时,便形成了堰塞湖。2024年四川省阆中东风中学校于10月23日-10月24日在操场举行,高二年级运动员李某甲成功晋级男子100米决赛,我校团委宣传组现场拍摄了李某甲9时决赛的场景,如下图所示,据完成下
面小题。10.假如今天天气晴朗照片中李某甲的影子朝向()A.东北方B.西南方C.东南方D.西北方11.2024年东风中学运动会期间()A.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慢B.晨昏圈与纬线圈的夹角变大C.悉尼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小D.阆中昼夜长短差
值逐渐变大12.对于成都市民而言,与10月23日昼夜时长最相似的日期是()A.10月1日B.9月20日C.2月22日D.3月21日【答案】10.D11.D12.C【解析】【10题详解】由材料信息可知,时间为10月23日-1
0月24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日出东南,日落西南,此时为9时,则此时太阳方位为东南方,因此影子在西北方,D正确,ABC错误。故选D。【11题详解】运动会期间,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且逐渐向南移动,地球在7月初到达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此后直至1月初,公转速
度逐渐加快,A错误;太阳直射赤道时,晨昏圈与纬线圈的夹角最大,为90°,因此晨昏圈与纬线圈的夹角逐渐变小,B错误;悉尼位于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大,C错误;阆中位于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昼夜长短差值逐渐变大,D正确
。故选D。【12题详解】每年9月23日和3约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10月23日距离9月23日一个月且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2月22日距离3月21日约一个月,且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因此与10月23日昼夜时长相似,C正确。10月1日太阳直射点偏北
,A错误;9月29日和3月21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附近,BD错误。故选C。【点睛】地球公转的近日点在每年7月初,此时公转速度最慢,远日点在1月初,此时公转速度最快。冬虫夏草是适宜生长在雪线附近的草甸高山区,主要分布在我国青藏高原,它是虫草菌和蝙蝠
蛾科幼虫的复合体。每年五月中下旬,冬雪融化,草蝙蝠蛾的幼虫破土而出。在腐殖质中爬行,等头向上爬到虫体直立时,寄生在虫头顶的菌孢开始生长并把死亡的虫体当做养料,生长迅速,形成虫菌一体的“冬虫夏草”。下图为冬虫夏草的成长图,据完成下面小题。13.
目前,冬虫夏草的生长区具有偏暖湿化气候变化的趋势,下列关于适宜冬虫夏草生长范围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生长范围缩小,上限抬升B.生长范围缩小,下限抬升C.生长范围扩大,上限下降D.生长范围扩大,下限下
降14.冬虫夏草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从采挖的效率和效益来看,最适合从事采挖的工作的是()A.老人B.青壮年C.少年D.小孩【答案】13.B14.B【解析】【13题详解】根据材料描述,冬虫夏草是适宜生长在雪线附近的草甸高山区,目前冬虫夏草的生长区具有偏
暖湿化气候变化的趋势,可推测适宜冬虫夏草生长范围应该向更高海拔处退缩,下限抬升,通常情况下,海拔越高,山体面积越小,故生长范围会缩小,B正确ACD错误。故选B。【14题详解】根据材料中冬虫夏草分布在雪线附近,海拔高,且适合采挖时间段也较短,
故适合从事采挖工作的应该是青壮年劳动力,采挖效率高,效益好,B正确;老人、小孩和少年劳动能力低于青壮年,劳动效率低,ACD错误。故选B。【点睛】雪线,指的是常年积雪带的下限(年降雪量=年消融量)。当温度升高、降水增加时,雪线高度的变化为:温度升高,雪线上升(热量条件变
好,低海拔地区的冰雪融化,雪线上升);降水增加,雪线下降(水分条件变好,增加了积雪,雪线下降)。马鬃状冷杉林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东南部的然乌湖地区,与一般的林线呈水平分布不同,冷杉林在山脊处呈马鬃状。读“
然乌湖地区马鬃状林线”图完成下面小题。15.冷杉林在山脊处呈马鬃状纵向分布的可能原因()①地势起伏较大②土层较厚③光照充足④水分条件较好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16.该地区沟谷内土层特点及原因正
确的是()A.深厚肥沃地势起伏较小B.深厚肥沃含沙量大C.浅薄贫瘠冻融作用强烈D.浅薄贫瘠风力侵蚀强烈【答案】15.B16.C【解析】【分析】【15题详解】山脊处地势较高,光照充足,气温较高,适宜冷杉的生长,③正确;山脊处地表水少
,流水侵蚀作用弱,土层较厚,土壤较为肥沃,适合冷杉的生长,②正确;沟谷内部汇聚大量冰雪融水,水分条件好,④错误,冷杉林在山脊处呈马鬃状从高处向山麓纵向分布,和地势起伏大无关,①错误,B正确,ACD错误,故选B。【16题详解】根据材料该地位于青藏高原地区,沟谷内,冰川融化,冰雪融水较多,土壤湿度
较大;气温变化较大,冻融作用强烈;冰雪融水较多,流水侵蚀作用强,土层浅薄、土壤贫瘠,C正确,AB错误;沟谷内流水侵蚀作用强,风力侵蚀弱,D错误,故选C。【点睛】影响植被类型的因素主要从地形、气候(光水热状况)、水源、土壤等方面分析。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三个
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1在东非大裂谷的边缘,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两国的交界处,有一座神秘的盐湖,它们紧挨着火山,这座海拔2962米的高山是东非最著名的活火山,也是全球唯一一座喷发碳酸物质的活火山,这些世界上流动速度最快的熔岩和挥发而出的气体对周边的盐
湖造成了很大影响,湖水中含有特殊的火山熔岩成分,使得湖面呈现出斑斓的色彩。盐湖周边高度盐碱化的土壤以及湖面上挥发的有毒气体,使得这里的环境并不适合大多数生物存活,却成为小火烈鸟的“天堂”。材料2纳特龙湖的颜色主要是由湖底的藻类繁衍产生的,旱季的高蒸发率,使得湖水的含盐度升高,嗜
盐微生物开始大量繁殖,其中就包括蓝藻。蓝藻中虾青素中的红色辅助光合作用,产生了湖水的深红色和湖水浅部的橙色。湖中表面的碱性盐结皮常常被那些喜爱盐的微生物染成红色或粉红色。(1)根据材料1分析火山灰熔岩成分是如
何进入到纳特龙湖中的?(2)利用水循环的相关知识说明纳特龙湖湖水盐度极高的原因?(3)分析纳特龙湖为何能成为小火烈鸟天堂?【答案】(1)火山熔岩物质挥发性气体与大气相融,通过降水进入湖泊;熔岩成分经过风化崩解,通过入湖河流的侵蚀搬运进入湖泊;湖泊位于东非大裂谷,裂隙发育,熔岩成分经由地表水下渗
溶解,通过地下水进入湖泊。(2)湖河流和地下径流含有大量的碳酸盐,盐分补给量大;湖泊所在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而蒸发旺盛;无地表径流流出,湖水盐分得不到排泄。(3)高盐度湖水有利于蓝藻繁殖,食物充足;湖泊生态环境恶劣,不利于其他动物生存,天敌少;湖泊生产条件差,人类活动少,受人类影响小。【解析】
的【分析】本题以非洲的区域简图为材料,涉及盐湖盐度高的原因、动物大量繁殖的原因等内容,考查学生读图、材料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综合调用所学知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等地理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火
山灰熔岩成分来源于由火山活动形成的熔岩和挥发性气体,裸露的熔岩受到风化侵蚀造成崩解,释放的熔岩成分可经过入湖河流的搬运作用进入湖泊;火山活动生成的挥发性气体进入大气后,通过降水的方式将火山灰熔岩成分带入湖泊;加之纳特龙湖位于东非大裂谷处,裂隙发育,火山的熔岩成分经由地表水下渗溶解,通过地下
水进入湖泊。【小问2详解】结合上题分析,盐碱物质随入湖河流、地下水等途径汇入湖泊;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纳特龙湖地处热带,蒸发旺盛,降水较少,导致水体中的盐碱物质浓度不断升高;加之该湖为内流湖,没有外泄通道,盐碱物质难以排出等使得湖水盐碱度高。【小问3详解】读材料可知,纳特龙湖湖水高盐
高碱,盛产蓝藻等藻类,可为小火烈鸟提供充足的食物;湖面挥发有毒气体加上盐湖周边高度盐碱化的土壤,导致周围生态环境恶劣,不利于其他动物生存,天敌少;纳特龙湖湖水盐度极高,湖泊生产条件差,人类活动少,受人类干扰少。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西江是珠江的最大支流,自古以来就是岭南地区的水运交通要道,其中羚羊峡河段水流湍急,且流经松软的砂岩分布区。西江中心有广东省最大的江心岛——砚洲岛(如下图所示),该岛形成以来,一直向北移动,羚羊峡两岸江面附近岩石
上,有众多船篙插入岩石形成的扎孔,孔口朝向上游方向。(1)简述砚洲岛形成的地质过程。(2)结合砚洲岛岸线形状,分析该岛向北移动的原因。(3)解释羚羊峡两岸江面附近岩石上多船篙扎孔的原因。【答案】(1)河流上游落差大水流急,
加之羚羊峡河段砂岩松软,河流的侵蚀搬运能力较强,带来了大量的泥沙;出羚羊峡后流速减慢,河流的堆积作用变强,大量的泥沙在砚洲岛一带堆积,形成江心洲。(2)砚洲岛把西江分为北支水道和南支水道,砚洲岛北岸位于北支河流的凸岸,属
于堆积岸,泥沙大量堆积,导致岛屿向北侧扩展;岛屿南岸位于南支水道的凹岸,属于侵蚀岸,受流水的侵蚀作用影响,岛屿南岸向北退缩。(3)古代西江为水运要道,过往船只多;羚羊峡流速快,向上游航行需要依靠人力撑船;两岸岩性较为
松软,船篙插入岩石易形成孔洞。【解析】【分析】本题以西江为背景材料,涉及流水堆积地貌、外力作用等知识点,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地理知识的能力。【小问1详解】结合材料及所学可知,砚洲岛属于江心洲。根据材料“羚羊峡河段水流湍急,且流经松软的
砂岩分布区。”可知,上游的羚羊峡地势起伏大、且河道较窄,加之羚羊峡河段砂岩松软,河流的侵蚀搬运能力较强,带来了大量的泥沙,出了羚羊峡之后,河道变宽,起伏变缓,流速减慢,河流的堆积作用变强,大量的泥沙在砚洲岛处堆积,形成江心洲。【小问2详解】河流曲流的凹岸、凸岸是以河
岸为参考点,陆地向内凹为凹岸,陆地向外凸为凸岸。由图片可知,砚洲岛把西江分为北支水道和南支水道,砚洲岛北岸属于北支河流的凸岸,受流水惯性作用的影响,凸岸流速较缓,堆积作用较强,属于堆积岸,泥沙大量堆积,导致岛屿向北侧扩展。而砚洲岛的南岸属于南支河流的凹岸,受流水惯性作用的影响,流速较快,属于侵蚀
岸,受流水的侵蚀作用影响,砚洲岛南岸向北退缩。【小问3详解】结合图片分析及“西江是珠江的最大支流,自古以来就是岭南地区的水运交通要道,其中羚羊峡河段水流湍急,且流经松软的砂岩分布区。”可知该处为古时重要的水道,
过往船只较多,羚羊峡处河道较窄,河流较为湍急,流速较快,向上游划船较为费劲,因此向上游航行需要依靠人力撑船。而岸边为松软的砂岩,船篙插入岩石易形成孔洞,在船工长期的撑杆划船过程中,形成了岸边多扎孔的情况。19.读图,回答下列问题。以山地为主的新西兰南岛,许多山峰超过3000米,山地顶部多积雪、
冰川,现代冰川面积较大,峡湾地貌发育,如米尔福德峡湾。在峡湾峭壁上,大小瀑布分布众多,在这个峡湾内荡舟,看到的是群山合围,峭壁万仞,飞瀑流泉,冰川滢滢,给人以无限美感。景色美轮美奂,不禁令人惊叹大自然鬼斧神工!这也不怪乎英国作家吉普林称其为世界第八大奇观。(1)
北岛地形以丘陵为主,相对于北岛,新西兰南岛冰川地貌广布的原因。(2)米尔福德峡湾是世界最壮美的峡湾之一,请简要分析该峡湾的形成过程。(3)请说出甲地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并从地质作用的角度分析甲沿海地区土壤肥沃的原因。【答案】(1)南岛纬度较高,气温低;海拔高的山地地形比重大,多雪峰;西风控制
时间长,降雪大,冰川面积大,冰川作用强烈。(2)该峡湾位于板块消亡边界附近,板块碰撞挤压,地形破碎,冰川运动侵蚀地表,形成“U”形谷地;随着气候变暖,冰川消退;“U”形谷地被海水入侵,形成峡湾。(3)位于板块交界处,火山活动活跃,产生大量火山灰
在此沉积,土壤中矿物养分充足;地势低平,河流带来的营养物质在此沉积。【解析】【分析】本题以新西兰区域简图为背景材料,涉及冰川地貌形成的原因与过程、土壤肥沃的原因等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由图可知,与北岛相比,南岛纬度较高,气温相对较低;新
西兰高大山峰主要集中在南岛,南岛海拔高的山地地形比重大,多雪峰;南岛比北岛纬度较高,西风控制时间较长,海拔高处降雪更大,因此南岛的冰川面积更大。由于南岛的冰川面积更大,冰川侵蚀和沉积作用更明显,导致南岛的冰川地貌更多。【小问2详解】由图可知,米尔福德峡湾位
于新西兰南岛西南部沿海地区,位于板块消亡边界附近,板块碰撞挤压,地形破碎;加之纬度较高,气温低,又地处盛行西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冰川发育,许多山谷受冰川的刨蚀作用,形成“U”形谷;随着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海水侵入“U”形谷,形成峡湾地
貌。小问3详解】由图可知,甲地西部多火山,火山活动活跃,产生大量火山灰,在西风的吹拂下在此沉积,给土壤中带为充足的矿物养分;甲地沿海地区地势低平,有河流流经,河流带来的丰富的泥沙在此沉积,使得当地土层【深厚,使土壤中的营养元素丰富,土壤肥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