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DOC
  • 阅读 5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5 页
  • 大小 503.807 KB
  • 2024-12-11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2.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envi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黑龙江省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黑龙江省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黑龙江省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2 已有5人购买 付费阅读1.60 元
/ 5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2.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黑龙江省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docx,共(5)页,503.807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a84ca39b05c61922d63e5d69edfc8d4a.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黑龙江省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度高三学年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学科试题考试时间:75分钟总分:100分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读图阅史,把握时空。下图

是新石器时代部分文化遗址分布图。下列选项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①处居民最早种植水稻,并掌握了养蚕缫丝的技术B.②处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C.③处居民最早种植小麦,出现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D.④处居民的大多数居住形式为穴居,饲养了猪和狗2.商周时期,甲骨文的内容涉及祭祀、求雨、王命、征伐、狩猎、迁徙、生育、灾害、死亡等种种自然和社会现象,青铜器铭文的内容则集中于对制器者受天子册命、贽见等活动的记载。这反映了()A.文字是文明的重要载体B.书

法从文字中独立出来C.青铜器的审美表现力强D.社会礼乐秩序逐步建立3.“名士”的本意是“经明行修”的士人典范。东汉末年,“名士”成为士人身价的标识和进入官场的资本,亦成为士人追逐的目标。然而,魏晋时期的

名士崇尚纵情任性,不为官场所累,追求清谈。这一变化反映出()A.国家选官标准的变化B.士人阶层自我意识的觉醒C.政治局势的动荡不安D.士族的政治垄断逐渐衰退4.财政年度是人为制定的收支结算的起讫时间。汉代的财政年度计算是“计断九月”,取决于粟的成熟时间;唐

代的财政年度计算则是“岁终为断”,与水稻的成熟时节相适应。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A.赋税征收标准的调整B.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C.区域经济地位的变动D.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5.《大契丹国夫人萧氏墓志》称萧氏丈夫耶律污斡里的祖先为轩辕黄帝八世孙虞舜后裔。西夏

李元昊立国后遣使向宋上表时,自称祖先为北魏拓跋氏,而北魏的拓跋鲜卑自称为黄帝次子“昌意少子”之后。上述现象说明少数民族政权()A.效法中原制度加速封建化B.追述华夷共祖维护政权稳定C.密切与内地政治文化交流D.强化文化认同以促民族融合6.北宋画家

范宽长期居于终南山、太华山,观察物象的变化“对景造意”,被后人评价为“与山传神”。他的《溪山行旅图》(如图)主体部分为巍峨高耸的山体,高山仰止,壮气夺人;山顶丛林茂盛,山谷深处一瀑如线,飞流百丈;山峰下巨岩突兀,林木挺直。该画作彰显出()A.逃避现实崇尚清谈B.国破家

亡的历史悲凉C.自我内省的精神追求D.士大夫的家国情怀7.明代永乐年间发布有关杂剧演出的禁令:“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扮者与同罪。其神仙、道扮及义夫、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这()试卷第2页

,共5页A.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形象B.成为统治者控制百姓的工具C.是明代文字狱的突出表现D.使杂剧发展走上官方化道路8.乾隆后期,官府从原先直接控制的粮食调运、仓储、赈济等地方事务中逐渐退出,乡绅地主在基层社会开始把持水利工程修筑,维修管理,漕

粮运输,包揽地方赋税的征收,“竞成规例”。这表明当时()A.传统社会开始走向没落B.中央集权制度渐趋瓦解C.政府行政负担得以减轻D.政府财政收入日益减小9.自1851年起,消政府不间断的按年代纂辑《筹办夷

务始末》,内容涵盖自1836年中外交涉相关的各类官私资料,以“详往事之是非”“资异时之考证”,这可用于说明晚清政府()A.强调以史为鉴B.注重外国信息C.陷入内忧外患D.改变统治方式10.下列是关于维新派围颐和园、软禁慈禧太后的四则史料,这些史料(

)史料内容来源杨深秀尝夜半奋髻起曰:“八旗宗室中,如有徐敬业其人,我则为骆丞矣"胡思敬《戊戌霜录》深秀以常言,得三千杆毛瑟枪園颐和园有余也《戊戌变法)第4册1898年春,康对人说:“此时若有人带兵八千人,即可围颐和园,逼胁皇太后,并逼胁皇上,勒令变法,中国即可自

强”梁鼎芬《康有为事实》康长素向人言,以兵園园湖,不令太后与闻国政。此语宣传都下,余曰:“速发传单,言我等与康无交情,免受其祸”《金銮琐记》A.佐证戊戌变法带有浓厚暴力色彩B.证明了军队在变法中的重要作用C.说明慈禧太后态度关乎变法成败D.反映了维新

派变法策略有失严谨11.1909年出版的漫画《不倒翁》,画中文字为:“嗟乎不倒翁,衣冠何赫赫。乃为外人之傀儡,是为玩部之人物。”该漫画旨在揭示()A.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B.清政府的统治根基严重动摇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必要性D.时人对预

备立宪的严重不满12.南京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存在“府(总统府)院(国务院)之权限不明”的问题,总统府拥有实权,但从副署权规定以及国会权限的设置而言则是内阁制,这样就形成了既非总统制又非内阁制的“二重行政”

体制。上述状况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维护革命成果的考虑B.开展政党政治的需要C.三民主义思想的缺陷D.维持文官的中立地位13.孙中山曾说,“十三年来,民国绝无起色,党务并不进步,皆由尔等不肯奋斗之过”反之,“彼共产党成立未

久,已有青年同志二百万人,可见其奋斗之成绩。尔等自不奋斗而妒他人之奋斗,殊属可耻”。为此,孙中山强调()A.改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B.发展革命统一战线C.已认清民国革命失败根源D.革命理论亟需创新14.19

27年11月18日,湖南“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成立,并设立了民政、财经、青年、妇女等工作部门,最高权力机关则是工农兵代表大会,由工农兵代表集体决策后,交给政府执行。由此可知,茶陵县工农兵政府()A.贯彻执行了党的

群众路线B.积极践行民主集中制C.重视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D.带有鲜明的民主色彩15.1933年初,国民党军队对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根据地发展面临严重困难。为此,《红色中华》(第51期)社论指出:“用与进行战争同样的热忱与英勇来开展在

经济战线上,生产战线上的突击。生产战线上的胜利,是前方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这意在强调()A.土地革命是当时根本任务B.要积极调动民众革命热情C.要围绕革命斗争开展经济建设D.武装斗争和经济建设同等重要16.近代中国某一历史事件被美国作家比作犹太人出埃及

、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和美国人征服西部,还被称为“国家统一精神的提示"“克服落后东西的必要因素”。这一事件A.使革命势力扩展到长江流域B.标志国民政府基本统一全国C.使革命中心转移到西北地区D.宣告抗

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17.陕甘宁边区政府主持的军事展览会多次向广大军民征集相关展品,其中包括战斗所获战利品,烈士的照片、略传及遗物,描绘战斗经过的通讯、照片及图画,暴露敌军兽行、敌寇阴谋的照片、图画,以及反映前后方民众参战动员的各种材料等。此举旨在()A.凝聚中华

民族救亡力量B.突显艺术作品的政治功能C.发动民众参与土地革命D.宣传军民抗战的显著成效18.1946年12月《陕甘宁边区征购地主土地条例草案》规定,地主对于农民的非法无理剥削经清算斗争后应以土地偿还

,地主其他的土地由政府发行土地公债征购,地主及其家庭人均保留土地的面积可以比当地中农人均土地高一半,参加抗战的地主可以高一倍。上述规定()A.强化了“减租减息”政策B.有利于实现“耕者有其田”C.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动员了农民参加土地革命19.19

52年宋庆龄创办了对外报道刊物《中国建设》。该刊物主要宣传新中国工农业经济建设和文化艺术方面的成就,如《一位乡村教师的扫盲行动》《土地改革根除了封建主义》《工业化开始》《人民治理国家》等,发行范围达到118个国家。这一刊物的发行()A.旨在宣传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B.成为世界了解新中国的窗口

C.激发了民众建设社会主义热情D.促进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发展20.1952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国高等学校一九五二年暑期招收新生的规定》,明确规定自该年度起,除个别学校经教育部批准外,全国高等学校一律参加全国统一招生考试,采取统一

领导与分省、市、自治区办理相结合的招生办法。自此,“高考时代”开始。1952年高考统招()A.彰显了国家对教育发展的宏观调控B.属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下的产物C.适应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需要D.是对苏联教育发展经验有益借鉴21.1950年6月,毛泽东在中共

七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不要四面出击”的思想,强调“要在工人阶级的领导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把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团结起来”。他批评了“提早消灭资本主义,实行社会主义”的错误思想,毛泽东这一思想()A.适应了建国初期的社会形势B.促进了国家财政经济统一C.有助于进行

大规模经济建设D.有利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22.1954年宪法在中国当代民主政治建设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宪法草案在讨论过程中,全国有1.5亿人参加,提出了118万多条修改、补充意见和问题,几乎涉及宪法草案的每一个条款。由此可知1954年宪法体现了A.社会主义性质B.民主集中制C.人民民主原则D.

民主监督23.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新区土改后,多数中富农怕共产、怕露富、怕冒尖,如太仓县新建乡中农有“种种吃吃”“反正不想发财”的消极情绪,江宁县麒麟乡富农因“怕二次土改,不敢雇工,生产消极,产量比土改前降低11%”。这可用于说明当时()A.农村土地改革的复杂性B.国家

工业建设的紧迫性C.国民经济调整的必要性D.生产关系变革的必要性24.中美关系改善后,各国政要纷纷访华,而中国却鲜少回访,留下诸多外交“欠债”。1978年1月,邓小平出访尼泊尔、缅甸等邻国,此后中国领导人大规模出访西方国家考

察学习。这一变化()A.有利于对外开放政策的形成B.完善了全球多边治理体系C.缓和了与周边国家紧张关系D.有助于第三世界和平崛起试卷第4页,共5页第Ⅱ卷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25题14分,第26题14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2分。要求: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

识回答问题。25.(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人从什么时候开始在地图上画长城现在已经无法确知,我们今天可以看到的最早标有长城的地图是宋代的。学者研究发现宋代并不是一个修筑长城和利用长城进行军事防御的朝代,但宋人却认真地在许多全国性舆图上都画上了长城。今天苏州碑刻博物

馆藏有一块宋代图碑,上刻《地理图》一幅,图中就有长城。值得注意的是图下部的跋文说道:“中原土壤北属幽燕以长城为境,旧矣。至五代时,石敬塘弃十六州之地以赂契丹,而幽蓟朔易之境不复为吾有者三百余年。”长城虽不是边境,但长城的意义本是阻抗北方民族的南下,所以图的编制者仍画上实际上不起作用的长城以求理念

上的不败。此幅地图的编制有当年的时代意义,如跋文的最后一句话所言:“庶几观者亦有所感发焉”。所谓观者的“感发”就是感怀华夏北方领土的失弃。——摘编自唐晓峰《宋代地图上的长城》(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在地图上标注长城的原因。(6分)(2)据材料,概括指出地图在宋代国家

治理中发挥的功能。(8分)26.(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以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为研究旨趣的食货派代表陶希圣、鞠清远,于1936年出版了《唐代经济史》,受日本学者加藤繁等人观点的影响,对庄园的研究,把庄园看做只是一种经营管理方式,不把它看做是封建生产关

系的一种体现形式。同时,他们既避而不谈地主对于庄客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还强调说:“庄客假如善于经营,也或者能买得田地,自造屋舍”。又说:“庄主庄客间的关系,似乎还很和善”等。——摘编自郑昌淦《论唐宋封建庄园的特征一与邓广铭同志商榷之一》材料二庄园里的佃客

庄客“常常是贫穷得一无所有”,“在经济上、政治上所受的剥削和压迫,与农奴几无区别。他们是庄园主的‘私属’,被束缚在土地上,对庄园主构成人格上的依存关系”。庄园主不仅占有大批土地直接榨取农民,而且他也是庄园的直接统治者”。——摘编自尚钺《中国历史纲要》(1954年)(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阐述《唐代经济史》和《中国历史纲要》对庄园的研究具有的共同意义。(4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经济史》与《中国历史纲要》对庄园的研究各有何侧重,并分析其形成因素。(10分)27.(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作为抗日战争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新华日报》关于日本投

降的报道篇目多、关注点全、立场鲜明,有较高的史料价值。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在《终战诏书》中将发动战争的动机归为“同享万邦共荣之乐”。《新华日报》从中读出日本军国主义“徐图再起”的阴谋,遂在8月23日的社论

《再论处置日本》中揭露了日本法西斯对人民的一再“欺骗”和“压迫”。日本投降过程中,《新华日报》在不同主题的社论中,总不忘提醒民众警惕国民党反动派“假反攻之名,行内战之实”,要一以贯之坚持和延续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和平民主建国贡献力量。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两座城市投下原子

弹,大大加速了日本投降的进程。当时的国内外舆论,把原子弹吹得神乎其神,《新华日报》独排众议,发表时评《从原子弹所想起的》,文章写道:“本来应该是为人类生活的幸福而服务的科学,应用在如此猛烈的破坏和杀伤性的武器,我们相信全人类——特别是全世界献身科学的学者们,一定会有很深刻的感慨

的。”——摘编自金亦炜《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关于日本投降报道的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华日报》的基本立场。(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华日报》上述报道的历史作用。(6分)2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所形成

的精神精神概述红船精神源于1921年中共的诞生,其内涵包括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开创精神。井冈山精神源于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其内涵包括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长征精神产生于1934年至1936年的红军长征途中,其内涵包括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的精神。延安精神产生于193

5年至1948年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其内涵包括艰苦奋斗、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抗战精神产生于抗日战争时期,其内涵包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西柏坡精神产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解放战争胜利)前夕,其内涵包括依靠群众

、团结统一的精神。——摘编自徐志栋、薛祥、申志清《精神的力量》从材料中提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的相关信息(整体或部分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表达清晰。)(12分)

envi的店铺
envi的店铺
欢迎来到我的店铺
  • 文档 128952
  • 被下载 7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