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7届高一上学期历史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PDF
  • 阅读 4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8 页
  • 大小 644.363 KB
  • 2024-12-11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envi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2027届高一上学期历史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7届高一上学期历史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7届高一上学期历史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3 已有4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8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2027届高一上学期历史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pdf,共(8)页,644.363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a509b077132e64cea3987c959d185e0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1页,共8页玉溪一中2027届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学科试卷命题人:杨昕审题人:王晓倩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I卷一、单项选择题(1—40题,每题1.5分,41—45题每题2分,共70分)1.距今4300多年前的山西襄汾县陶寺

遗址保留的古观象台可以看到二十个节气,这应该是发现的二十四节气的起源。陶寺先民就可能在古观象台的观测点,观天象、授农时。由此可以推知当时最有可能()A.陶寺先民开始定居生活B.陶寺先民的历法处于领先水平

C.农耕文明呈现多元一体D.农业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2.下图是被誉为“中华第一玉龙”的红山文化“C形龙”。考古发现,这一时期一些特殊玉器的使用群体已有相当严格的限制,具有一套基本固定的使用模式。这表明,当时()A.早期国家结构已经出现B.氏族成员共享劳动成果C.社会阶层分化日益明显D

.区域文化交往交流密切3.商代的分封主要是对自然形成的方国、部族加以名义封号,分封者大多“叛服不常”。西周分封举行隆重的册封仪式,天子给同姓亲族、功臣等“授民授疆土”,受封者要对天子承担镇守疆土、缴纳贡物、朝觐述职等义务。这反映出西周()A.巩固了专制集权B.根本改变了政

权的性质C.确立了官僚制度D.实现制度的传承与创新4.西周时期实行较为严格的国野制度,“国人”与“野人”在政治待遇和地位上有着天壤之别,其中“国人”有资格当兵捍卫国家,“野人”却没有当兵的资格。而到了春秋时期,“野人”也获得了当兵的资格。这一变化反映当时()

A.宗法观念的逐渐淡化B.传统政治秩序的瓦解C.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D.分封制度的不断完善5.战国时期,“义”具有公、正、善、节、分等内涵。关于其中的“公”,墨子提出:“举公义,辟私怨。”荀子提倡:“公义明而私事息。”韩非子提倡:“所谓直者,义必公正。”由此可见()第2页,共8页A

.新兴地主阶级强调等级秩序B.儒家思想得到各家的一致认同C.百家思想出现融合的新潮流D.诸子追求公正稳定的社会秩序6.商鞅变法通过大规模设县,建立了包括信息体系、监管体系、行政机构等在内的统一的制度建设支撑体系,使每个环节的工作都能由相应的部门来负责落实。这()A

.保证了秦朝的长治久安B.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C.利于确立法家主流地位D.为变法成功提供了制度保障7.有学者指出:秦以后的官是皇帝的“雇员”,俸禄取自国家税收。官僚制度有严格的职务分工,职权分明,有职则有权,离职则无权,当官实际上则成为一种职业。这体现了官僚政治(

)A.取代世卿世禄制是历史的进步B.一定程度上防止皇帝个人专断C.有效维护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D.极大提高官吏的个人政治素养8.秦始皇二十七年,洞庭郡守发布法令,明确运输任务一定要先尽量使用城旦舂(徒刑)、隶臣妾、居赀赎债类人员。只有在运送紧急任务而不能滞留的情况下,才允许兴发

徭役。这可用于说明当地()A.郡县权力有所扩大B.民众徭役负担沉重C.注重保障农业生产D.法律规定严酷细致9.西汉初年,丞相萧何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在萧何去世后,曹参接任丞相之位,他基本上全盘遵循萧何之制,史称“萧规曹随”

。“萧规曹随”现象出现的背景是西汉初年()A.经济凋敝,需要稳定政策恢复发展B.相权膨胀,主导制定国家大政方针C.社会稳定,缺乏政治改革主观意愿D.沿袭秦制,统治政策尚未发生变化10.自西汉初年以来,豪强大族从煮盐、冶铁、铸钱中获利丰厚。但汉武帝在战争中号召富家捐输时,却无一响应

。为改变这一局面,汉武帝推行了()A.均输平准B.盐铁官营C.尊崇儒术D.刺史制度11.汉初的混合政体在理念上凸显对“周政”和“秦政”优势的正当继承。但这种以血缘和硬实力为基础的平衡缺乏稳定性。要求变革的呼声甚高,直到汉武帝时,才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等重大领域大胆地推行了制度变革

。该变革是()A.建立中朝制度B.设立刺史制度C.颁布“推恩令”D.实行郡国并行制12.下图所示为河北安平汉墓出土的坞堡图像,坞堡壁垒在十六国时期达到高峰,成为战乱时代一种特殊的聚居方式,史称“永嘉之乱,百姓流亡,所在屯聚”。据此推断,坞堡的出现()第3页,共8页A.推动了国家的统一B.促进了民族

的交融C.助推了孝文帝改革D.局部稳定社会秩序13.某学者认为,北魏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与汉族、贵族与士族结合了,使北魏政权的民族对立逐渐向阶级的统一过渡,北朝的门阀制度与南朝的门阀制度相一致了。该学者意在强调北魏孝文帝改革()A.为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奠定了基

础B.实现了鲜卑封建化转型C.使南北朝政治军事对立逐渐消失D.旨在实现民族和社会平等14.“它毕竟在中华大地上点燃了一种快速蔓延的希望之火,使无数人才陡然振奋,接受竞争和挑选。国家行政机构与广大民众产生了一

种空前的亲和关系。”促成这种“亲和关系”的是()A.三省六部制B.九品中正制C.察举制D.科举制15.下图为隋朝运河与粮仓示意图,据此可知隋朝()A.商北经济交通加强B.人口增长压力缓解C.政治版图不断扩大D

.城市规模空前扩大16.唐朝继承和完善了科举制度,考帖经能死记硬背即可,考诗赋则需要独立思考,唐玄宗时期,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据此可知()A.文化现象与人才选拔相关B.科举制成为主要选官方式C.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不实D.社会流动性壁垒打破17.《旧唐书·李钰传》记载:“

太宗用宰臣,天下事皆先平章,谓之平章事。”翦伯赞在《中国史纲要》中说道:“政事堂会议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决策机关。”据此判断,唐朝设立政事堂意在()A.削弱宰相权力B.提高决策效率C.加强中央集权D.凸显君主权威18.唐玄宗时期,“使相”是对加有宰相头衔官员的称谓。安史之乱后“使相”身份逐渐

泛滥;担任“使相”的官员也逐渐由士大夫群体为主,转变为以地方节度使、藩帅为主。“使相”的这种变化()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C.便利藩镇干预中央政务D.加剧了藩镇割据局面第4页,共8页19.唐朝一份“雇工契”中

规定:雇工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雇主安排的农业劳作任务,雇主每月支付雇工一定数量的铜钱作为报酬。若雇工未能按时完成任务,需扣除部分报酬;若雇主未能按时支付报酬,则需额外补偿雇工一定数额的钱财。这份“雇工契”反映了唐朝()

A.农业生产高度发达B.商品经济十分繁荣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契约关系得到发展20.秦汉之际,长城以北冒顿单于所建立的匈奴帝国与长城以南的秦汉帝国的两个统一传统延续到_____,第一次完成了融合,此后“大中国”变成常态,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填入横线部分的时间应为()A.宋

朝B.元朝C.明朝D.清朝21.宋人庄绰的《鸡肋编》记载:“京师凡卖熟食者,必为诡异标表语言,然后所售益广。”由此可知,当时()A.重视商品的广告营销B.文化生活丰富多彩C.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D.海外贸易非常繁荣22.北宋时,小麦成为北方人的常食,

南方人少食小麦。南宋时期南方不但“有山皆麦”,而且部分水田也实行稻麦轮作一年两熟。小麦终于在全国范围内成为仅次于稻的第二位作物。这一变化()A.主要受人口迁移的推动B.缘于小麦种植技术突破C.说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D.是高产作物引

进的结果23.据记载,元朝不仅分封了很多畏兀儿都护,还“锡以重赏,妻以公主曰巴巴哈儿”。除此之外,《元典章》中还记载,“诸王位下及蒙古千户所,依在前设畏兀儿八合赤体例设立教授”,学习畏兀儿人的制度文化。这些举措()A.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B.有效地提升了元朝军事实力C.旨在巩固大一统

的格局D.开启了元朝多元的统治模式24.英国学者李约瑟认为“(13世纪的中国)文化和科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哲学的探讨和科学的描述代替了宗教的信仰”。材料中“哲学的探讨”是指()A.克己复礼B.阴阳五行C.程朱理

学D.道教思想25.下图是明朝时期徽州府与全国人均田地的对比情况(单位:徽州府亩)。以下选项对该图表分析错误的是()A.徽州地方的人地矛盾较为突出B.徽州人均田地变化趋势与全国基本保持一致第5页,共8页C.全国可耕种土地面积整体下降D.外来作物引进缓解了人均耕地变化的危机26.1911年,在斯里兰

卡出土《郑和布施锡兰山佛寺碑》,碑文所载:“海道之开,深慈右,人舟安利,来往无虞,永惟大德,礼用报施。”据此可知,郑和此举旨在()A.海外殖民,扩大疆域B.友好往来,威服众邦C.开辟新路,便于统治D.开拓市场,互通有无27.明代黄宗羲认为,“有明之阁下,贤者

贷其残膏剩馥,不贤者假其喜笑怒骂,道路传之,国史书之,则以为其人之相业矣。故使宫奴有宰相之实者”。黄宗羲意在强调()A.中央集权的必要B.设内阁带来的障碍C.宦官专权的弊端D.废宰相衍生的问题28.下表为明代沿海地区主要海防卫所城池的数量统计。由此可见,明朝的海防布局()地区辽东山东北直隶南

直隶浙江福建广东防卫所城数量(个)9232220321958(注:北直隶约为今京津冀地区;南直隶约为今苏、皖、沪地区)A.取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B.体现了海防意识开始觉醒C.突破了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D.反映出东南沿海形势严峻29.从汉代至清代中晚期,包括新疆天山

南北在内的广大地区统称为西域。下列属于为经略西域设立的机构有()①奴儿干都司②伊犁将军③北庭都元帅府④西域都护府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30.下图为《坤舆万国全图》(摹本),根据图片,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准确的反映了世

界地理情况B.传播了西方科技文化知识C.根据中国天圆地方理念绘制D.受到中国士大夫广泛欢迎31.19世纪初,在正常的贸易中,中国的茶叶出口足以引起西方国家高度注意,因为用来贩卖茶叶所得的白银,远比他们所自以为“现代”的商品带来的利润多得多。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经济

对外来商品具有抵制作用B.近代工业品与中国习俗不相符C.白银大量外流导致民众购买力下降D.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数量不多32.晚清思想家郑观应指出:“外人在我国旅居,不隶我国治下,只受彼国公使领事所辖,一如在本国然。”

该材料反映出列强攫取的在华特权是()A.协定关税权B.领事裁判权C.公使驻京权D.内河航运权33.“我们就这样以最野蛮的方式,摧毁了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想象不到这座宫殿有多第6页,共8页么华美壮丽,更不能设想法军、英军把这个地方蹂躏成什么样子。”

使“这座宫殿”惨遭摧毁的战争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4.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曾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反封建的人没有办法洗净自己身上的封建东西。”下列说法最能印证上述观点的是()A.天京事变,内部分裂B.颁布《天朝田亩制

度》,平均分配土地C.北伐西征,打击清廷D.颁布《资政新篇》,鼓励发展资本主义35.开平煤矿于1881年正式投产,当年产煤三千六百余吨,大量投放市场,获利甚厚。这反映了洋务运动时期()A.军事工业的兴起B.民用工业的发展C.外国资本的进

入D.封建经济的瓦解36.如图漫画是对哪一事件的形象描述()A.洋务运动B.明治维新C.维新变法D.清末新政37.19世纪90年代之前,农家视猪毛为废物。而在90年代以来,有日、英等外国商人在重庆开办猪鬃加工厂,华商亦有开办,猪毛产品远销国外。这表明中国()A.洋务运动成效异常显著B.民族资本主义

产生C.进一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自然经济完全瓦解38.近代中国先后发生了两次重要的农民运动,19世纪中期的太平天国运动将清廷斥为“清妖”,称外国为“夷弟”“番弟”;而20世纪末的义和团运动则打出“扶清”旗号,斥外国为“鬼子

”。这一变化表明()A.农民阶级封建迷信盛行B.清廷对农民运动放宽限制C.农民认识水平不断提高D.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39.有学者认为,“‘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中国近代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这个“变化”是指

()A.推翻北洋军阀统治B.结束君主专制制度C.真正实现人民民主D.实现中华民族独立40.以下是1912年3月11日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部分内容,这说明()第7页,共8页第一章第三条规定:中华民国领土,为二十二行省,内、外蒙古,西藏,青海。第二章第五条规定:中

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第三章第十八条规定:参议员,每行省、内蒙古、外蒙古、西藏各选派五人………参议院会议时,每参议员有一表决权。A.辛亥革命提高国家认同B.革命党否定君主专制制度C.旧三民主义被彻底否定D.参议员主导国家政治生活41.汉

武帝时期,将铸币、煮盐、冶铁的权力收归朝廷;把原来因路远而运价高、损耗大的贡品,设官经理,运到缺货地高价出售,得钱归官;在京师设官,对一些货物实行贱买贵卖。此外,汉武帝还下令对商人和高利贷者加重征收财产税,责令商人自报财产,自报财产不实者,罚戍边两年,财物没收。汉武帝的这些措

施()A.增强了危机化解能力B.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C.解决了政府财政危机D.扭转了经济凋敝困境42.三国至南朝时期,交州、广州地区的行政区划经历了多次变迁。三国时期,吴国在此设立广州,并逐渐扩大其管辖范围;

南朝时,行政区划更加细化,州郡县数量增多,广州逐渐成为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这一变化最有可能是因为()A.中央集权强化B.社会经济发展C.社会环境安定D.士族势力强大43.程朱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成为南宋末年至明初的官方哲学;阳明心学提出“致良知”,

受到广泛推崇;明末清初,顾炎武提出“博学于文,行已有耻”,提倡实证研究。儒学的发展()A.反映了士人阶层的兴起B.说明自然经济走向衰落C.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D.否定了传统的伦理道德44.明朝中叶后,因“倭寇”侵扰,常行海

禁,商贾裹足,东南沿海市镇趋向衰落。清初,由于东南沿海地区反清势力的存在以及害怕汉人与外人联合造反,统治者厉行海禁,宣布汉人出海为“自弃王化”,一律杀头。同时严禁外商和洋货进入。对此解释合理的是,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A.禁绝了中外间所有贸易往来B.反映出国内经济

形势的逐渐恶化C.具有保守与进步的双重属性D.为抵御外来侵略提供了可靠保障45.1890年,时任湖广总督张之洞坚决反对后来的汉阳铁厂选址大冶铁矿边,主张建厂于汉阳(如图所示),并说:“厂在省外,实缺大员”。这折射出当时()A.统治

阶级思想封闭B.洋务新政的曲折性C.水路交通相当发达D.技术力量的薄弱性第8页,共8页第Ⅱ卷二、非选择题(共2题,共30分)4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随着秦汉时期统一政权的建立,“中国”一词开始代表中央集权制的统一国家。元、明以来

,“中国”作为国家名称被正式使用,特别是在与西方国家的交往中。对内一般以朝号自称,对外则称“中国”。材料二严复指出:“国家为有机体,斯其演进之事,与生物同。”天演之理为国家求“新”提供了理论支持,极大地促进了“新”字与“中国”一词的结合。康有为最早提出建立一个“新中国”设想。维新思潮和进化思

想使“新中国”概念逐渐得到民众认同。1900年前后,“新中国”一词开始被频繁使用,“新中国”的概念内涵和话语使用不断发展,立宪、共和一度成为不同群体的“新中国”理想,“新中国”话语不断唤醒着国人对现代民族国家的认

知。——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玉玲《清末民初“新中国”一词的概念内涵与话语演进》(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一词内涵的变迁。(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一词出现的

时代背景及意义。(12分)4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我国民族工业发展历程示意图——摘编自吕思勉《中国近代史》等结合以上图示,围绕19世纪60年代—20世纪20年代,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历程,任选一个阶段或角度,自拟标题,并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加以论

述。(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envi的店铺
envi的店铺
欢迎来到我的店铺
  • 文档 132728
  • 被下载 7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