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七讲: 课外文言文满分训练-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古诗文一轮复习精讲精练.docx,共(36)页,91.122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9f1676a27ad0dbd175946da8f506381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备战2023年中考古诗文一轮复习精讲精练第一部分文言文第七讲:课外文言文满分训练人物传记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13分)赵鼎字元镇,解州闻喜人。生四岁而孤,母樊教之,通经史百家之书。登崇宁五年进士第,对策斥章惇①误国。累官为河南
洛阳令,宰相吴敏知其能,擢为开封士曹。金人陷太原,朝廷议割三镇地,鼎曰:“祖宗之地不可以与人,何庸议?”已而京师失守,二帝②北行。金人议立张邦昌,鼎与胡寅、张浚逃太学中,不书议状。在吉阳三年,潜居深处,门人故吏皆不敢通问,惟广西帅张宗元时馈醪米。
桧知之,令本军月具存亡申③。鼎遣人语其子汾曰:“桧必欲杀我我死汝曹④无患不尔祸及一家矣。”遗言属其子乞归葬,遂不食而死,时绍兴十七年也,天下闻而悲之。(有删改)[注释]①章惇(dūn):北宋政治家、改革家。②二帝:即宋徽宗、宋钦宗。③申:申报。④汝曹:你们。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
的词语。(4分)(1)宰相吴敏知其能.能:(2)祖宗之地不可以与.人与:(3)鼎遣人语.其子汾曰语:(4)遗言属.其子乞归葬属: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四处)(2分)桧必欲杀我我死汝曹无患不尔祸及一家
矣。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生四岁而孤,母樊教之。答:(2)已而京师失守,二帝北行。答:4.结合《鱼我所欲也》中的主要观点,说说赵鼎是个怎样的人。(3分)答: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14分)严植之,字孝源,建平秭归人也。少善《庄》《老》,能玄言,精解《丧
服》《孝经》《论语》。及长,遍治郑氏《礼》《周易》《毛诗》《左氏春秋》。性淳孝谨厚,不以所长高人。天监四年,初置五经博士,各开馆教授,以植之兼五经博士。植之馆在潮沟,生徒常百数。植之讲,五馆生必至,听者千余人。七年,卒于馆,时年五十二。植之自疾后,便不受廪俸,妻子困乏,既卒
,丧无所寄,生徒为市宅,乃得成丧焉。植之性仁慈,好行阴德①,虽在暗室②,未尝怠也。少尝山行,见一患者,植之问其姓名,不能答,载与俱归,为营医药,六日而死,植之为棺殓殡③之,卒不知何许人也。尝缘栅塘行见患人卧塘
侧植之下车问其故。云姓黄氏,家本荆州,为人佣赁④,疾既危笃,船主将发,弃之于岸。植之心恻然,载还治之,经年而黄氏差⑤,请终身充奴仆以报厚恩。植之不受,遗以资粮,遣之。其义行多如此。(节选自《梁书·儒林传》,有删改)[注释]①
阴德:暗中做有益于别人的事。②暗室:特指别人看不见的地方。③殓殡(liànbìn):入棺待葬。④佣赁:受雇于人。⑤差(chài):病愈,后作“瘥”。1.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4分)(1)遍治.郑氏《礼》(2)妻子..困乏(3)生徒为市.宅(4)卒.不知何许人也2.用“/”给下面的句
子断句。(标两处)(2分)尝缘栅塘行见患人卧塘侧植之下车问其故。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性淳孝谨厚,不以所长高人。答:(2)植之不受,遗以资粮,遣之。答:4.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第二段严植之的具体行为。(2分)
答:5.选文中严植之的什么特点最令你敬佩?(2分)答:三、[2022·泰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14分)萧惠,字伯仁,小字①脱古思。从伯父排押征高丽,至奴古达北岭,高丽阻险以拒,惠力战,破之。
及攻开京,以军律整肃闻,授契丹行宫都部署。太平六年,讨回鹘阿萨兰部,征兵诸路,独阻卜酋长直剌后期②,立斩以徇③。进至甘州,攻围三日,不克而还。时直剌之子聚兵来袭,会西阻卜叛,袭三克军,都监涅鲁古、突举部节度使谐理、阿不吕等将兵三千来救,遇敌于可敦城
西南。谐理、阿不吕战殁④,士卒溃散。惠仓卒列阵,敌出不意攻我营。众请乘时奋击,惠以我军疲敝,未可用,弗听。乌八请以夜斫营⑤,惠又不许。阻卜归,惠乃设伏兵击之,前锋始交,敌败走。是时,帝欲一天下,谋取三关,集群臣议。惠曰:“两国强弱,圣虑所悉。宋人西征有年师老民疲陛下亲率
六军临之其胜必矣。”帝从惠言,乃遣使索⑥宋十城,会诸军于燕。惠与太弟帅师压宋境,宋人重失十城,增岁币请和。惠以首事功,进王韩。十二年,兼北府宰相,同知元帅府事,又为北枢密使。(节选自《辽史·列传第二十三》,有删节)[注释]①小字:乳名。②期:到达。③徇:示众。④殁:死。⑤斫营:偷袭敌营;劫
营。⑥索:索取。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2分)宋人西征有年师老民疲陛下亲率六军临之其胜必矣。2.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1)从.伯父排押征高丽从:(2)以军律整肃闻.闻:(3)会.西阻卜叛
会:(4)至.奴古达北岭至: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高丽阻险以拒,惠力战,破之。答:(2)是时,帝欲一天下,谋取三关,集群臣议。答:4.选文表现了萧惠的哪些性格特点?请分条概括。(4分)答: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14分)韩性,字明善,绍兴人。其先
家安阳,宋司徒兼侍中魏忠献王琦,其八世祖也。高祖左司郎中膺胄,扈①从南渡,家于越。性天资警敏,七岁读书,数行俱下,日记万言。九岁通《小戴礼》,作大义,操笔立就,文意苍古,老生宿学,皆称异焉。及长,博综群籍,自经史至诸子百氏,靡②不极其津涯③,究其根柢④,而于儒先性理之说,尤深造其阃域⑤
。其为文辞,博达俊伟,变化不测,自成一家言。四方学者,受业其门,户外之履,至无所容。性出无舆马仆御,所过,负者息肩,行者避道。巷夫街叟,至于童稚厮役,咸称之曰“韩先生、韩先生”云。宪府尝举为教官,谢曰:“幸有先人之敝庐可庇风雨,薄田可具饘粥⑥,读书砥行,无愧古人足矣,禄仕非所愿也。
”受而不赴。暮年愈自韬晦⑦,然未尝忘情于斯世,郡之良二千石⑧政事有所未达,辄往咨访,性从容载导,裨益者多。(节选自《元史·韩性传》)[注释]①扈:随从,侍从。②靡:没有。③津涯:边际。④根柢:比喻事物的根基。⑤阃(kǔn)域:范围,境界。⑥饘(zhān)粥:指稀饭。⑦韬晦:深藏不露
,隐藏踪迹。这里指不问世事。⑧二千石:文中指官员的等级。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4分)(1)数行俱.下俱:(2)尤.深造其阃域尤:(3)负.者息肩负:(4)咸.称之曰咸: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
语。(4分)(1)四方学者,受业其门,户外之履,至无所容。答:(2)读书砥行,无愧古人足矣,禄仕非所愿也。答:3.从选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韩性极受人们尊重?(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答:4.从文中画线句子
中,你获得了哪些关于读书学习的启示?(3分)答:五、[2022·陕西改编]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13分)郑和,云南人。成祖欲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①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齑②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
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③,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五年九月,和等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帝大悦,爵.赏有差。十年复命和等往使,至苏门答腊。十四年冬,满剌加等十九国咸遣使朝贡。和经
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和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选自《明史·郑和传》)[注释]①侪(chái):同辈。②齑(jī):携带。③占城:今越南南部。1.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
号的词语。(4分)(1)成祖欲示.中国富强示:(2)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将:(3)帝大悦,爵.赏有差爵:(4)所历凡.三十余国凡:2.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以”,与“以次遍历诸番国”中“以”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
项是()(3分)A.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B.策之不以.其道C.全石以.为底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答:(2)故俗传和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答:4.请写出选文中能从侧
面印证郑和下西洋是“盛事”的两个句子。(2分)答:随笔杂谈六、[2020·绍兴改编]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14分)世人无贤不肖,皆言“忍”。若真能忍,则其取祸必少,败事必寡。昔里中一富儿素.悭,亦能从事于忍。遇仇
家欲嫁祸,乃贿一乞丐,于元旦托乞,故出言詈①之,富儿不为动;已复詈其妻子,富儿不胜忿,持梃挞之,一击而毙,为仇家所持,竟坐②偿。此知从事于忍,至于难忍,而卒不能忍者也。刘忠宣公里居,舟行水畔,一人方帽青衫,呼
公名大骂,若为不闻也者。其人骂至五里许.,倦而返。不逾月,一主政以公差舟.行,前一人复骂主事,如骂刘公者;主政曰:“何物怪人?横逆至此。”命抶③之二十,不数日死。及死,乃知其宗室而病心④者,主政竟坐偿。人乃问忠宣曰:“公何以知此
人宗室而不与较耶?”公曰:“备位卿贰⑤,彼知我而故詈之非有所恃何以及此余故不问。”此烛⑥患于未来,而能忍人之所不能忍者也。吁,世之言忍者,能以刘公为法⑦,必能寡过.。(选自江盈科《雪涛小说》,有删改)[注释]①詈(lì):骂。②坐:犯罪。③抶(chì):笞,鞭
打。④病心:指患心痛之疾。⑤备位卿贰:备位,指任职,古时居官的自谦之词。卿贰,即二品、三品的京官。⑥烛:洞察。⑦法:规范,准则,模范。此处指学习的榜样。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4分)(1)昔里中一富儿素.悭素:(2)其人骂至五里许.许:(3)一主政以公差舟.行舟:(4)必能寡过.过: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分)彼知我而故詈之非有所恃何以及此余故不问。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1)故出言詈之,富儿不为动。答:(2)公何以知此人宗室而不与较
耶?答:4.“以刘公为法,必能寡过”,因为刘公的“忍”,是智慧的“忍”。请比较刘公与富儿(或主政)的表现,分析刘公的智慧。(3分)答:七、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14分)潞安某甲,父陷狱将死。搜括囊蓄,得百金,将诣郡关①说。跨骡出,则所
养黑犬从之。呵逐使退;既走,则又从之,鞭逐不返,从行数十里。某下骑,趋路侧私②焉。既,乃以石投犬,犬始奔去;某既行,则犬歘然③复来,啮骡尾足。某怒鞭之,犬鸣吠不已。忽跃在前,愤龁④骡首,似欲阻其去路。某以为不祥,益怒,回骑驰逐之⑤。视犬已远,乃返辔疾驰,抵郡已暮。及扪腰橐⑥,金亡
其半。涔涔⑦汗下,魂魄都失。辗转终夜,顿念犬吠有因。候关⑧出城,细审来途。又自计南北冲衢,行人如蚁,遗金宁有存理。逡巡⑨至下骑所,见犬毙草间,毛汗湿如洗。提耳起视,则封金俨然。感其义,买棺葬之,人以为义犬冢云。[注释]①郡关:州府。②私:小
便。③歘(xū)然:忽然。歘,火光一闪。④龁(hé):咬。⑤回骑驰逐之:勒转骡头驱赶它。⑥腰橐(tuó):钱袋。⑦涔涔:汗流不止貌。⑧候关:等候城门开放。⑨逡巡:迟疑徘徊,欲行又止。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4分)(1)将诣.郡关说诣:(2)犬始奔去.去
:(3)益.怒益:(4)金亡.其半亡: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着重号字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则所养黑犬从之./先帝称之.曰能B.乃.以石投犬/乃.不知有汉C.感其.义/其.真不知马也D.人以.为义犬冢云/不以.物喜3.请把
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辗转终夜,顿念犬吠有因。答:(2)提耳起视,则封金俨然。答:4.品读文中画线句,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概括“犬”行为异常的原因。(2分)答:5.读完本文后,有人拟写了
一副对联,请结合提示,将空余的部分补充完整。(2分)上联:孝子;下联:舍弃生命护银。八、[2022湖州改编]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16分)跋李庄简公①家书[南宋]陆游李丈②参政罢政归里时,某③年二十矣。时时来访先君,剧④谈终日。每言秦氏必曰咸阳⑤愤切慨慷形
于色辞。一日平旦来,共饭。谓先君曰:“闻赵相⑥过岭,悲忧出涕。仆不然,谪命下,青鞋布袜行矣,岂能作儿女态耶!”方言此时,目如炬,声如钟,其英伟刚毅之气,使人兴起。后四十年,偶读公家书。虽徙海表⑦,气不少衰,丁宁训戒之语,皆足垂范百世,犹想见其青鞋布袜时也。淳熙戊申五月己未,笠泽陆某题。
[注释]①李庄简公:即李光,抗金领袖之一。宋高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参知政事。因坚持抗金和反对秦桧“盗弄国权,怀奸误国”而罢官。后遭秦桧党羽陷害,远贬琼州。死后,赐谥庄简。②丈:对长辈的尊称。李丈,指李光。③某:自称的谦辞。下面的“仆”也是自称的谦辞。④剧:激烈,热烈。⑤咸阳:此处用来影射秦桧。
⑥赵相:赵鼎,宋高宗时两度为相。因反对秦桧和议,被贬崖县。⑦海表:指海南岛。1.用“/”给文中画线的文字断句。(限断三处)(2分)每言秦氏必曰咸阳愤切慨慷形于色辞。2.解释下面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4
分)(1)悲忧出涕.涕:(2)仆不然.然:(3)虽.徙海表虽:(4)皆.足垂范百世皆: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1)岂能作儿女态耶!答:(2)犹想见其青鞋布袜时也。答:4.上
文是如何表现李光的“英伟刚毅之气”的?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3分)答:5.请你根据上文和相关注释,推断李光“丁宁训戒”的内容,并结合陆游的诗词简述陆游受到的影响。(3分)答:九、[2022·连云港]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13分)雹神蒲松龄王公筠仓①莅任楚中,拟登龙虎山谒天师。及湖,甫登舟,即有一人驾小艇来,使舟中人为通。公见之,貌修伟,怀中出.天师刺②,曰:“闻驺从③将临,先遣负弩④。”公讶其预知益神之诚意而往。天师治具相款。其服役者,衣冠须鬣多不类常人,前
使者亦侍其侧。少间向天师细语,天师谓公曰:“此先生同乡,不之识耶?”公问之。曰:“此即世所传雹神李左车也。”公愕然改容。天师曰:“适言奉旨雨雹,故告辞耳。”公问:“何处?”曰:“章丘。”公以.接壤关切,离
席乞免。天师曰:“此上帝玉敕,雹有额数,何能相徇?”公哀不已。天师垂思良久,乃顾.而嘱曰:“其多降山谷,勿伤禾稼可也。”又嘱:“贵客在座,文去.勿武。”神出至庭中,忽足下生烟,氤氲匝地。俄延逾刻,极力腾起,才高于庭树;又起,高于楼阁。霹雳一声,向
北飞去,屋宇震动,筵器摆簸。公骇曰:“去乃作雷霆耶!”天师曰:“适戒之,所以迟迟,不然平地一声,便逝去矣。”公别归,志其月日,遣人问章丘。是日果大雨雹,沟渠皆满,而田中仅数枚焉。(选自《聊斋志异》)[注释]①王公筠仓:王孟震,字筠仓,山东淄川人。明代万历年间进士。②刺:名帖。③驺从
:古时达官贵人出行时护卫在前后的骑卒。④负弩:充当先导。1.解释下面加着重号的词语。(4分)(1)怀中出.天师刺出:(2)公以.接壤关切以:(3)乃顾.而嘱曰顾:(4)文去.勿武去:2.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两处。(2分)公讶其预知益神之诚意而往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1)其服役者,衣冠须鬣多不类常人,前使者亦侍其侧。答:(2)此上帝玉敕,雹有额数,何能相徇?答:4.王筠仓这个人物具有哪些特点?结合文章内容写出你的理解。(3分)答:十、[2020·盐城]阅读下面文
言文,回答问题。(16分)新城游北山记晁补之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稍西.,一峰高绝有蹊介然①仅可步。如四五里,乃闻鸡声。有僧布袍蹑履来迎,与之语,愕而顾,如麋鹿不可接。顶有屋数十间,曲折依崖壁
为栏楯②,如蜗鼠缭绕③,乃得出。既坐,山风飒然而至,堂殿铃铎皆鸣。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且暮,皆宿。于时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窗间竹数十竿,相摩戛④,声切切不已.。二三子不得寐.。迟明,皆去。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因追记之。后不复到,然往往想见其
事也。(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有删改)[注释]①介然:界线分明的样子。②楯(shǔn):栏杆的横木。③缭绕:迂回,回环。④摩戛:摩擦。1.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一峰高绝有蹊介然仅可步2.解释下列句
中加着重号的词语。(4分)(1)稍西.(2)相顾.而惊(3)声切切不已.(4)二三子不得寐.3.下列加着重号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与之.语,愕而顾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B.如蜗鼠缭绕,乃.得
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C.山风飒然而.至面山而.居(《愚公移山》)D.因.追记之未若柳絮因.风起(《咏雪》)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有僧布袍蹑履来迎。(可参考“资料卡”)(2)不知身之在何境也。答:5.本文结尾作者“往往想见其事”和《桃花源记》中刘子骥“欣然
规往”原因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链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资料卡】蹑:①踩,踏。②穿(鞋袜)。③追随,追踪。④攀登,登上(高位)。——《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答:修身养德十一、[2022
·唐山路北区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13分)吾欲汝曹①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②,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龙伯高③敦厚周
慎,口无择言④,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⑤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⑥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⑦;效
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⑧辄.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选自马援《诫兄子严敦书》,有删节)[注释]①汝曹:你等。②施衿结缡:本指古代女子出嫁,母亲将五彩丝绳和佩巾结于其身。后
比喻父母对子女的教训。③龙伯高:名述,字伯高。④口无择言:意思是出口皆合道理,没有不合法度的话。⑤杜季良:名保,字季良。⑥谨敕:谨慎,能约束自己的言行。⑦本句比喻相差不远。鹄:天鹅。鹜:鸭子。⑧郡将下车:指郡守初到任。1.解释文中加着重号的词语。(4分)
(1)妄是非正法.法:(2)乐人之乐.乐:(3)数郡毕.至毕:(4)郡将下车辄.切齿辄: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答:(2)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答:3.选文中作者对自己的子侄提出了哪两个方面的劝诫?(3分)
答:4.作者认为杜季良为人的优点和缺点分别是什么?请用文中原句回答。(2分)答:十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16分)读书之境读书须明窗净几,案头不可多置书。读文作文,皆须宁神静气,目光炯然①。出文与题之上,最忌坠入云雾中,迷失出路。多读文而不熟,如将不练之兵,临时全不得用,徒疲精劳神,与操空
拳者无异。作文以握管②之人为大将,以精熟墨卷百篇为练兵,以杂读时艺③为散卒,以题为坚垒。若神明④不爽朗,是大将先坠云雾中,安能制胜?人人各有一种英华光气,但须磨炼始出。譬如一草一卉,苟深培厚壅⑤,尽其分量,其花亦有可观,而况于人乎?况于俊特⑥之人乎?天下有形之物,用则易匮
。惟人之才思气力,不用则日减,用则日增。但做出自己声光⑦,如树将发花时,神壮气溢,觉与平时不同,则自然之机候⑧也。读书人独宿是第一义,试自己省察。馆中独宿时,漏下二鼓⑨,灭烛就枕;待日出早起,梦境清明,神酣气
畅。以之读书则有益,以之作文必不潦草枯涩⑩。真所谓一日胜两日也。(选自清·张英《聪训斋语》)[注释]①炯然:形容明亮。②握管:执笔。③时艺:即时文,八股文。④神明:指人的精神。⑤壅:在植物的根部培土或施肥。⑥俊
特:德才出众。⑦声光:此处指文章的风采。⑧机候:适宜的时机。⑨漏下二鼓:夜晚二更时分。⑩枯涩:文思呆滞迟钝。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每小题1分,共4分)(1)皆.须宁神静气皆:(2)但须磨炼始.出始:(3)如树将发
.花时发:(4)待.日出早起待:2.下列选项中,与“其花亦有可观”的“其”字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A.其.反激之力(《河中石兽》)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C.其.岸势犬牙差互(《
小石潭记》)D.其.真无马邪(《马说》)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1)是大将先坠云雾中,安能制胜?答:(2)惟人之才思气力,不用则日减,用则日增。答:4.在第二到四段中,作者认为写好作文的前提有哪些?(3分)答:5.从选文加线句子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3分)
答:十三、[2022·河北九地市联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14分)徐中行,台州临海人。始知学,闻胡瑗讲明道学,其徒转相传授①,将往从焉。至京师,首谒范纯仁,纯仁贤之,荐于司马光。光谓斯人神清气和,
可与进道。会福唐刘彝赴阙②,得瑗所授经,熟读精思,攻苦食淡,夏不扇,冬不炉,夜不安枕者逾年。乃归葺小室,竟日危坐,所造诣人莫测也。父死,跣足③庐墓④,躬耕养母。推其余力,葬内外亲⑤及州里贫无后者十余丧。晚年教授学者,自洒扫应对、格物致知达于治国平天下,不失其性,不越其序而后已。(选自《宋史
·徐中行传》,有改动)[注释]①转相传授:门生之间互相传授学业。②赴阙:入朝。③跣(xiǎn)足:赤脚。④庐墓:在墓旁搭盖小屋,指守孝。⑤内外亲:同姓和外姓的亲戚。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4分)(1)首谒.范纯仁谒:(2)光谓斯.人神
清气和斯:(3)自.洒扫应对自:(4)不越其序而后已.已:2.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①纯仁贤之.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B.①荐于.司马光②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
患,死于安乐》)C.①可与.进道②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D.①乃.归葺小室②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夏不扇,冬不炉,夜不安枕者逾年。答:(2)父死,跣足庐墓,躬耕养母。答:4.文中的徐中行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答:十四、[2022
·石家庄长安区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14分)四位老弟足下:吾人为学,最要虚心。尝见朋友中有美材者,往往恃才傲物,动谓人不如己,见乡墨①则骂乡墨不通,见会墨则骂会墨不通,既骂房官,又骂主考,未入学者,则骂学院。平心而论,己之所为诗文,实亦无胜人之处;不特无胜人之处,而
且有不堪对人之处。只为不肯反求诸己,便都见得人家不是,既骂考官,又骂同考而先得者。傲气既长,终不进功,所以潦倒一生,而无寸进也。余平生科名极为顺遂,惟小考七次始售②。然每次不进,未尝敢出一怨言,但深愧自己试场之诗文太丑而已。至今思之,如芒在背。当时之不敢怨
言,诸弟问父亲、叔父及朱尧阶便知。盖场屋③之中,只有文丑而侥幸者,断无文佳而埋没者,此一定之理也。三房十四叔非不勤读,只为傲气太胜,自满自足,遂不能有所成。京城之中,亦多有自满之人,识者见之,发一冷笑而已。又有当名士者,鄙科名为粪土
,或好作诗古文,或好讲考据,或好谈理学,嚣嚣④然自以为压倒一切矣。自识者观之,彼其所造曾无几何,亦足发一冷笑而已。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诸弟平日皆恂恂退让,第累年小试不售,恐因愤激之久,致生骄惰之心,故特作书戒之。务望细思吾言而深省焉,幸甚幸甚
!兄国藩手草。[注释]①乡墨:被考官选中而刊印出来的八股文文集。下文“会墨”与此类似。②售:科举考试得中。③场屋:科举考场。④嚣嚣:沸沸扬扬。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每空1分,共4分)(1)尝见朋友中有美材.者材:(2)但.深愧自己试场之诗文太
丑而已但:(3)故.吾人用功故:(4)务望细思吾言而深省.焉省: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1)己之所为诗文,实亦无胜人之处。答:(2)只有文丑而侥幸者,断无文佳而埋没者。答:3.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曾国藩给四位弟弟写这封
信的原因。(3分)答:4.作者在信中主要表达了怎样的观点?给了你怎样的启示?(3分)答:十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4分)欧阳修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①,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②以来金石遗文③一
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尝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④者乎?而屡易其号,此庄生所谓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君不得逃也。”居士曰:“吾固知名之不可
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注释]①将退休于颍水之上:熙宁元年(1068年),欧阳修在颍州(今安徽阜阳)修建房屋,准备退休于此。②三代:指夏、商、周。③金石遗文:指欧阳修收集的钟鼎和石
刻文字的拓本。欧阳修撰有《集石录》,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著录金石的专著。④逃名:避名声而不居。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每小题1分,共4分)(1)欧阳修初谪.滁山谪:(2)是.为五一尔是:(3)而屡易.其号易:(4)吾固.知名之不可逃固: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
小题2分,共4分)(1)此庄生所谓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答:(2)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答:3.从《醉翁亭记》一文可知,欧阳修在滁州为官时的“乐”是什么?他在“退休于颍水之上”时的“乐”又是什么?(3分)答:4.从所学课文及本文中,可以看出晚年时的欧阳
修有什么样的情怀?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3分)答:治国谋略十六、[2022·唐山路北区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14分)太元八年,秦王坚①下诏大举入寇,都下②震恐。谢玄③入,问计于谢安,安夷然,答曰:“已别有旨。”既而寂然。玄不敢复言,乃令张玄重请。安遂命驾出游山墅,亲朋毕集,与玄
围棋赌墅。安棋常劣于玄,是日,玄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安遂游陟④,至夜乃还。桓冲⑤深以根本为忧,遣精锐三千入卫京师。谢安固却之,曰:“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西藩⑥宜留以为防。”冲对佐吏叹曰:“谢安石⑦有庙堂之量,不闲⑧将略。今大
敌垂至,方游谈不暇,遣诸不经事少年拒之,众又寡弱,天下事已可知,吾其左衽⑨矣!”至淝水报捷,谢安得驿书,知秦兵已败,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客问之,徐答曰:“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⑩
,不觉屐齿之折。(选自中华书局《资治通鉴》,有删改)[注释]①秦王坚:东晋时前秦国君苻坚。②都下:指东晋都城建康,即今南京。③谢玄:谢安之侄。后文的张玄是当时与谢玄齐名之人。④陟:登山。⑤桓冲:东晋将领。⑥西藩:指国家西部的防御。⑦谢安
石:指谢安,谢安字安石。⑧闲:熟习,后作“娴”。⑨左衽:此处指被前秦战胜。⑩户限:门槛。1.给文中画横线处断句,请用斜线(/)标出三处。(3分)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2.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安夷.然其船背稍夷.B.亲朋毕集.沙鸥翔集.C
.是.日,玄惧以是.人多以书假余D.遣诸.不经事少年拒之投诸.渤海之尾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玄不敢复言,乃令张玄重请。答:(2)安遂游陟,至夜乃还。答:4.选文第二段中,谢安得到“驿书”之后分别有怎样的心理和情态?写出你的分析。(4
分)答:十七、[2022·河北十八区县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4分)苏秦将为从①,北说燕文侯曰:“燕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民虽不由田作,枣栗之实,足食于民矣。此所谓天府也。夫安乐无事,不
见覆军杀将之忧,无过燕矣。大王知其所以然乎?夫燕之所以不犯寇被兵者②,以赵之为蔽于南也。秦、赵五战,秦再胜而赵三胜。秦、赵相蔽③,而王以全燕制其后,此燕之所以不犯难也。且夫秦之攻燕也,逾云中、九原,过代、上谷,弥地踵道④数千里,虽得燕城,秦计固不能守
也。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今赵之攻燕也发兴号令不至十日而数十万之众军于东垣矣。度呼沱,涉易水,不至四五日,距国都矣。故曰,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内。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是故愿大王与赵从亲,天下为一,则国必无患矣。”燕王曰:“
今主君幸教诏之,合从以安燕,敬以国从。”[注释]①从:合纵之事。②不犯寇被兵者:不遭受战争。③相蔽:互相削弱。④弥地踵道:满地足迹的道路,形容长途跋涉。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3分)(1)燕地方..二千余里地方:(2)足.食于民矣足:(3)秦再.胜而赵三胜再:2.下列句子中,加着
重号词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战于.千里之外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B.以.赵之为蔽于南也不以.物喜(《岳阳楼记》)C.虽.得燕城故虽.有名马(《马说》)D.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予独爱莲之.出淤
泥而不染(《爱莲说》)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三处)(2分)今赵之攻燕也发兴号令不至十日而数十万之众军于东垣矣。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夫燕之所以不犯寇被兵者,以赵之为蔽于南也。答:(2)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答:5.结合选段和《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说
苏秦和邹忌进谏成功的原因有何相同之处。(2分)答:十八、[2022·邯郸一模改编]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16分)文侯①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②野。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君将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③期猎,虽乐,岂可无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④之。韩借师于魏以伐赵,
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讲⑤于己也,皆朝于魏。魏由是始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使乐羊伐中山⑥,克之,以封其子击⑦。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
。”任座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也。”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⑨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选
自《资治通鉴》)[注释]①文侯:魏国君主。②适:到……去。③虞人:古代管理山泽的官。④罢:停止,取消。⑤讲:讲和,和解。⑥中山:中山国。⑦击:文侯的儿子魏击。⑧任座:人名。⑨向者:刚才。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4分)(1)韩
借师.于魏以伐赵师:(2)吾与虞人期.猎期:(3)皆朝.于魏朝:(4)使乐羊伐中山,克.之克:2.下列语句中加着重号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A.赵借师于.魏以伐韩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邹忌讽齐王纳谏》)B.何.谓仁君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C.乃往,身自罢之.辍
耕之.垄上(《陈涉世家》)D.何以.知之可以.一战(《曹刿论战》)3.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1)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君将安之?答:(2)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答:4.文中的魏文侯是一个怎样的国君?请简要概括。(3分)答:5.文章叙述了关于文侯的哪三件事
?(3分)答:答案人物传记一、1.(1)有才能(2)给(3)告诉(4)同“嘱”,嘱托[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可根据课内所学,结合语境推断词义。(1)题,“能”可联系《大道之行也》中的“选贤与能”的“能”,理解为“有才干,有才能”。(2)题,“与”可联系《鱼我所欲也》中的“呼尔而与之”,翻译为
“给”。(3)题,“语”可联系《桃花源记》中的“此中人语云”,翻译为“告诉”。(4)题,“属”可联系《岳阳楼记》中的“属予作文以记之”的“属”,同“嘱”,嘱托。2.桧必欲杀我/我死/汝曹无患/不尔/祸及一家矣。[解析]本
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可根据句子意思进行断句,“必”是“一定”的意思,“欲”可翻译为“要”,“汝曹”是“你们”的意思,“尔”翻译为“这样”。这句话的意思是“秦桧一定要杀我,我死了,你们就没有忧患,不这样的话,灾祸会降临到我们一家人身上”。据
此断句即可。3.(1)(赵鼎)长到四岁丧父,由母亲樊氏教养长大。(2)不久京城失守,徽、钦二帝被金兵掳走,带到北方。[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注意重点词语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后要保证句子通顺、流畅。本题注意重点词语
“孤”“教”“已而”“北”的翻译。4.《鱼我所欲也》中的主要观点是舍生取义。赵鼎反对割地求和,拒绝书写拥立新帝的议状;当他得知秦桧要置自己于死地时,为了不牵连家人,绝食而死。这些表明赵鼎坚持自己做人的准则,忠君、爱国、护家,是心中有“义”的人。(答出三层意思即可)[解析
]本题考查拓展迁移能力。在理解选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人物事例,找到人物形象中与《鱼我所欲也》中表达的观点相同之处,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参考译文]赵鼎字元镇,解州闻喜人。长到四岁丧父,由母亲樊氏教养长大
,(他)通晓儒家经典要旨和诸子百家的作品。崇宁五年考取进士,回答策问时斥责章惇误国。多次升迁后出任河南洛阳令,宰相吴敏知道他有才能,提拔他担任开封士曹。金兵攻占太原,朝廷商议割让三镇土地(给金人求和)。赵鼎说:“祖宗留下
的土地不可以给别人,有什么可以商量的?”不久京城失守,徽、钦二帝被金兵掳走,带到北方。金人商量立张邦昌为皇帝,赵鼎与胡寅、张浚逃到太学中,不肯书写议状。在吉阳三年,深居简出,门人和旧日同僚都不敢来往问候。只有广西帅张宗元不时给他送米。秦桧知道
这件事后,命令吉阳军每月开具存亡的报告。赵鼎派人告诉他的儿子赵汾说:“秦桧一定要杀我,我死了,你们就没有忧患,不这样的话,灾祸会降临到我们一家人身上。”留下遗言叫他的儿子把他送回家安葬,于是绝食而死。当时是绍兴十七年。天下人听说这件事都为他悲伤。二、1.(1)研究(2)妻子
儿女(3)买(4)最终[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1)治:研究。可联系《孙权劝学》“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理解。(2)妻子:妻子儿女。古今异义词,可联系《桃花源记》“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理解。(3)市:买。可联系《木兰诗》“愿为市鞍
马”理解。(4)卒:最终。可联系《送东阳马生序》“卒获有所闻”理解。2.尝缘栅塘行/见患人卧塘侧/植之下车问其故。[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先确定主语,“植之”为人名,在其前面断句,最后为“植之下车问其故”。再看前
面的句子,“行”“见”两个动词紧挨,“见”前缺主语,将“植之”补充上,为“(植之)见患人卧塘侧”。那么最前面的一句就是“(植之)尝缘栅塘行”。如此,主语一致,各句完整。3.(1)他性情淳朴孝敬,恭谨厚道,不凭自己的长处凌驾于别人之上。(2)植之不肯接受,而且送钱送粮给他,让他回家。[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把握重点词“淳孝谨厚”“以”“高”“遗”“资粮”“遣”。翻译句子谨记标准(信、达、雅)和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4.严植之两次无私救助素不相识的病人。[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内容的概括能力。第二段主要讲了两件事,第一件
事是严植之在山中遇到一个患病的人,为他请医看病,后又为他买棺殡殓;第二件事是在堤旁遇到一个姓黄的病人,严植之为他治病,待他痊愈后又送他钱粮,让他回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为一句话即可。5.示例:博览群书,知识渊博;仁慈友善,乐于助人;不图回报
,无私奉献。[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特点。第一段,讲他博览群书,知识渊博,勤俭廉洁。第二段,讲他无私救助两位素不相识之人,体现了其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特点。[参考译文]严植之,字孝源,建平秭归人。从小精通《庄子》《老子》,能够谈论老、庄的玄理,对《丧服》《孝经
》《论语》有很精妙的理解。到成年以后,他广泛研读郑氏所注的《礼》《周易》《毛诗》《左氏春秋》。他性情淳朴孝敬,恭谨厚道,不凭自己的长处凌驾于别人之上。天监四年,开始设置五经博士,各经博士都开设学馆教授学生,请严植之兼任五经博士。严植之学馆设在潮沟,学生常有
数百人。严植之讲解经义,五馆的学生一定都来,听他讲授的有一千余人。天监七年,严植之在学馆去世,死时五十二岁。严植之从患病以后,就不肯接受俸禄,妻子儿女的生活困难,严植之死后,丧柩没有寄放的地方,他的学生为他家买了宅院,这才
得以完成丧葬事宜。严植之生性仁慈,喜欢不声不响地干善事,即使在众人不知道的情况下,也未曾懈怠。严植之年轻时曾在山中赶路,见到一个患病的人,严植之问那个病人的姓名,病人不能回答,严植之于是把那病人放上车,载着他一同回家,为他请医抓药,病人过了六天后死了,严植之又为他买棺殡殓,到最终也不知道病人是
什么人。严植之曾沿着栅塘行路,见到一个病入躺在堤旁,严植之下车向病人了解情况。病人自己说是姓黄,家本来在荆州,为人做佣工,患上了病,病已经很重而且危险,雇用他的船主将要开船的时候,把他丢在岸上。严植之内心十分同情他,就把他用车载回家,为他治病,过了一年姓黄的人病已痊
愈,他请求终身做严植之的奴仆来报答严植之的大恩。严植之不肯接受,而且送钱送粮给他,让他回家。严植之的仁义之举大多是这样的。三、1.宋人西征有年/师老民疲/陛下亲率六军临之/其胜必矣。[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
加以判断。这句话的意思是:宋国人向西征伐有年头了,军队、百姓疲惫,陛下您亲自率领部队对阵宋军,一定会胜利。可以根据句意进行停顿。2.(1)跟从(跟随)(2)闻名(出名)(3)适逢,恰巧遇到(4)到(到达)[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
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1)可迁移到《曹刿论战》一文的“民弗从也”可知其意思为“跟从”。(2)迁移到《出师表》一文的“不求闻达于诸侯”一句中可知意思为“闻名、扬名”。(3)迁移到《陈涉世家》一文的“会.天大雨”一句中可知意思为“适逢,恰巧遇到”。(4)迁移到《送东阳马生
序》一文的“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可知其意思为“到,到达”。3.(1)高丽依靠险要地势来抵抗,萧惠全力攻打,攻克了它。(2)当时皇上想要统一天下,谋划夺取三关,召集群臣商议。[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根据上下文语境,重点
词语翻译要准确。(1)注意重点词语:以,来;破,攻克。(2)中重点词语:是时,当时;欲,想要;集,召集。4.(1)英勇善战。(2)治军严格。(3)决断果敢,有谋略。(4)有洞察力,善于提建议。[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从“高丽阻险以拒,惠力战,破之”“惠与太弟帅师压宋境,宋
人重失十城”可知,萧惠英勇善战;从“及攻开京,以军律整肃闻,授契丹行宫都部署”“独阻卜酋长直剌后期,立斩以徇”可知,萧惠治军严格;从“惠以我军疲敝,未可用,弗听”等句子可知,萧惠做事果断,考虑周到,有谋略;从“宋人西征有年,师老
民疲,陛下亲率六军临之,其胜必矣”可知,萧惠能够洞察形势,善于进谏。[参考译文]萧惠,字伯仁,乳名脱古思。跟随伯父排押征讨高丽,到达奴古达北岭,高丽依靠险要地势来抵抗,萧惠全力攻打,攻克了它。待到进攻开京,以军纪严整闻名,授职为
契丹行宫都部署。太平六年,萧惠征讨回鹘阿萨兰部,各路征兵,只有阻卜酋长直剌迟滞晚到,萧惠便立即将他斩首示众。进军到甘州,围城攻打了三天,没有攻克就返回了。当时直剌之子纠集人马前来袭击,适逢西阻卜反叛,袭击三克统军官军,都监涅鲁古、突举部节度使谐理、阿不吕等率兵三千来相救,与敌人在可敦城西南
相遇。谐理、阿不吕战死,士卒溃散。萧惠仓促间列阵迎敌,敌人出其不意地进攻我军。众人请示乘机挥兵迎击,萧惠认为己方军队疲敝,战斗力不强,就没有听从众人的建议。乌八请求于夜里去劫敌营,萧惠仍不准。直到阻卜兵撒军回师时,萧惠才预设伏兵攻击。前锋刚与敌交锋,敌人便败走了。当时皇上想要统一天下,谋划夺取三关
,召集群臣商议。萧惠说:“两国的强弱情势,皇上心中自然都知道。宋国人向西征伐有年头了,军队、百姓疲惫,陛下您亲自率领部队对阵宋军,一定会胜利。”皇上听从了萧惠的话,于是派使者向宋索取十城,集合诸军于燕地。萧惠与皇太弟率军逼近宋境,宋人不愿失去十座
城池,增加岁币求和。萧惠因为首倡用兵之功,晋封为韩王。十二年,兼北府宰相,同知元帅府事,又任北枢密使。四、1.(1)一起(2)特别,尤其(3)背东西(4)全,都[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释义。(1)题“数行俱下”意思是“数行一起读”,“俱”译为“一起”;(2)题“而于儒
先性理之说,尤深造其阃域”意思是“对于儒家学说,他崇尚性理之说,在这方面境界特别深”,“尤”可译为“特别,尤其”;(3)题“负”结合《醉翁亭记》“负者歌于途”可译为“背东西”;(4)题“咸”结合《桃花源记》“咸来问讯”可译为“全,都”。2.(1)各地学者,在
韩性门下从师学习,门外的鞋,多到了无处可放(的地步)。(2)读书砥砺德行,无愧于古人已经满足了,做官食禄并不是我情愿的。[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1)题注意“受业(于)其门”,翻译时补充“于”;(2)题注意“禄仕”的翻译。3.①所到之处人们全都为他
让路;②人们尊称他为韩先生;③被举荐出来做官;④向他求学的人极多;⑤地方官员多向他请教。(任意答出三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言文内容。第①点从“负者息肩,行者避道”可以概括;第②点从“巷夫街叟,至于童稚厮役,咸称之曰‘韩先生、韩先生’云”可以概括;第③点从“宪府尝举为教官”可以概括;第④
点从“四方学者,受业其门,户外之履,至无所容”可以概括;第⑤点从“郡之良二千石政事有所未达,辄往咨访”可以概括。4.示例:读书想有成就,就要博览群书,勤做笔记,要有追根逐底的精神。(结合句子,言之成理即可)[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言
句段内容。按照画线句子的记叙顺序可知:韩性七岁“日记万言”,九岁“作大义,操笔立就”,长大后“博综群籍”“究其根柢”,则分别可以概括出“勤做笔记”“博览群书”和“要有追根逐底的精神”。[参考译文]韩性,字明善,绍兴人。他的祖先家住安阳,宋朝司徒
兼侍中魏忠献王韩琦,是韩性的八世祖。高祖左司郎中韩膺胄,随从宋朝皇帝南渡,在越地安家。韩性天资机警聪敏,七岁开始读书,就能一目十行,每天记诵上万字。韩性九岁通晓《小戴礼》,作文论要旨,提笔当即成文,文笔苍劲,寓意古奥,老成饱学的儒士,都赞叹惊异。等到成年后,韩性博览群书,从经书史籍到诸子百家,无不
探流溯源,穷尽底蕴,而对于儒家说,他崇尚性理之说,在这方面境界特别深。他所做的文章,渊博畅达俊逸壮美,变化莫测,自成一家之言。四方学者,在韩性门下从师学习,门外的鞋,多到了无处可放(的地步)。韩性出行没有车马仆从,所经之处,背东西的人放下担子休息,行人让道。街巷老翁役夫,乃至幼儿仆役,
都称呼他“韩先生、韩先生”。御史台曾经推荐韩性为学官,他推辞说:“我侥幸地有祖先留下的旧屋可以遮蔽风雨,几亩薄田可以糊口做饭,能够读书砥砺德行,无愧于古人已经满足了,做官食禄并不是我情愿的。”接受推荐却不赴任。晚年愈加隐藏踪迹,然而未尝忘情于世事,地方
奉公守法的官员对于政事有未能通晓之处时,就前往韩性家咨询,韩性从容开导,受益的人很多。五、1.(1)显示(2)带领(3)封爵(4)总共,共[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释义。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1)“成祖欲示中国富强”意思是“成祖想
显示中国的富强”,所以句中的“示”是“显示”的意思。(2)联系《陈涉世家》中“上使外将兵”中“将”可知,“将”在这里是“带领”的意思。(3)中的“爵”在文中名词用作动词,有“封爵”的意思。(4)可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所历凡三十余国”是所经历的一共有三十多个国家,所以
句中的“凡”是“总共,共”的意思。2.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以”的意义和用法。“以次遍历诸番国”中“以”是“按照”的意思。A项中“以”是“来”的意思;B项“以”是“按照”的意思;C项“以”是“用”的意思;D项“以”是“因为
”的意思。故选B。3.(1)建造了六十二艘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的大船。(2)所以世人把郑和下西洋传为明朝初年的盛事。[解析]本题考查翻译语句。首先注意重点词语的解释。(1)句中,造,建造;大舶,大船;修,长;广,宽。(2)句中,故,所以;初,初期。同时注意特殊句式,(1)句为定语
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造六十二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大舶”。4.示例:①十四年冬,满剌加等十九国咸遣使朝贡。②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解答本题首先了解侧面描写的特点。侧
面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然后分析文章的中心内容:表现郑和下西洋是“盛事”。接着看文章是如何表现这一中心的,如果是直接描写郑和下西洋的盛景就是正面描写,如果是通过其他事件烘托就是侧面描
写,我们找出文中不是写郑和,却和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事情,即本题的答案:“十四年冬,满剌加等十九国咸遣使朝贡”“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参考译文]郑和,是云南人。成祖想展示中国的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令郑和与他的同辈出使西洋,带领士卒两万七千八百多人,携带很多金银财物。建造了六
十二艘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的大船。从苏州刘家河渡海到福建,又从福建五虎门扬帆,首先到达占城,依次走遍了各国,向他们宣读天子的诏书。五年九月,郑和等人回到明朝,各国的使者随同郑和朝见明成祖。明成祖非常高兴,对出海者进行了封赏、赐爵
。永乐十年,明成祖又派郑和等人出使,到达苏门答腊。永乐十四年冬天,满剌加等十九国都派遣使者来朝廷进贡。郑和历经三朝,先后七次奉命出使,所经历的国家共有三十多个。自从宣德以来,远方各国不时有来中国的。从郑和后,凡是奉命出使海外的,没有不极力
称赞郑和来向外国夸耀的,所以世人把郑和下西洋传为明朝初年的盛事。随笔杂谈六、1.(1)向来,一向(2)表约数(3)乘船,坐船(4)过错,犯错[解析]本题考查实词的解释。(1)“素”常见意思有白色;质朴;一向,向来。根据平时
的积累,结合《陈涉世家》一文的“吴广素爱人”一句中的“素”的解释来分析,这里的“素”意思是“向来,一向”;(2)根据《小石潭记》一文中“潭中鱼可百许头”可以很快迁移运用过来,“许”表约数,有“左右”的意思;(3)“舟”后面
是动词“行”,所以“舟”名词活用为状语,解释为“乘船,坐船”;(4)“寡”解释为少,“过”现一般解释为“过错”,结合本句意思,可判定该词为词类活用,解释为“犯错”。2.彼知我而故詈之/非有所恃/何以及此/余故不问[解析]本题考查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要断句子的上下文,
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根据上下文意思及语境,本句可以翻译为:他知道我的情况却故意骂我,如果他没有什么依靠,怎么会到那个地步,我因此不追究他。据此可以断句为:彼知我而故詈之/非有所恃/何以及此/余故不问。3.(1)故意用难听的话骂他,富儿不被乞丐所骂的难听的话激
怒。(2)您怎么知道这人的情况而不与他计较呢?4.文中的富儿,不能洞悉仇家“欲嫁祸”之心,亦不能洞察可能招致的祸患,当乞丐辱骂其妻子儿女时“不胜忿”,最终落得“坐偿”的结局(主政亦是如此)。而刘公面对大骂“若为不闻”,体现的
正是刘公的智慧——他善于洞察人心,他认为对方“知我而故詈”一定是有所倚仗,有所谋求;他还能预判事情的后果,知道不忍或将引来祸患。[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注意此题是两问,一问“比较刘公与富儿(或主政)的表现”,根
据内容可知富儿面对乞丐骂其妻子儿女时“不胜忿”,最终落得“坐偿”的结局;刘公面对大骂“若为不闻”。一问“分析刘公的智慧”,刘公善于洞察人心,他认为对方“知我而故詈”一定是有所倚仗,有所谋求。他还能预判事情的后果,知道不忍或将引来祸患。
解答时按点作答即可。[参考译文]世上的人无论贤与不贤,都说“忍”。如果真能忍受,那么他得到的祸患必定少,做的失败的事一定少。从前村里一个富儿向来吝啬,也很能忍耐。(富儿)遇到仇家想嫁祸他,于是(仇家)贿赂一个乞丐,在元旦的时候去,故意用难听的话骂他,富儿不
被乞丐所骂的难听的话激怒;随后又骂他的妻子儿女,富儿忍受不了,拿着棍棒打他,一打就死了,被仇家抓住把柄,最终以犯罪的恶果来偿还自己的不能忍耐。这件事让我们知道一个人由很能忍耐,到了难以忍受,而最终无法忍受的原因。刘忠宣公在村里居住,一次乘船行在水边,一个人戴着方帽穿着青衫,
叫着刘公的名字大骂,刘公却像一点也没有听到的样子。那个人追着骂了五里多,疲倦而返。不到一个月,一个主政因为出公差乘船航行在河里,以前那个人又来骂主事,像骂刘公一样;主政说:“这是个什么样的怪人?无理到这种地步。”命令(手下)用鞭子打了二十下,
(骂人者)没过几天就死了。到死,才知道他同族的人,并知道他患有心痛之疾,主政最终也以犯罪来偿还自己的举动。有人就问刘忠宣说:“您怎么知道这人的情况而不与他计较呢?”刘公说:“我做了官后,他知道我的情况却故意骂我,如果他没有什么依靠,怎么会到那个地步,我因此不追究他。”这是洞察祸患于将要发
生的时候,而能忍耐别人所不能忍耐的事情。嗨,世上所说能忍耐的人,如能把刘公作为学习的榜样,一定能少犯错误。七、1.(1)到(2)离开(3)更加(4)丢失,失掉[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1)
句意:准备用来到郡里托人情。诣:到。(2)句意:狗这才跑开。去:离开。(3)句意:更加生气了。益:更加。(4)句意:银子丢失了一半。亡:丢失,失掉。2.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虚词的把握。A项,意思都是“他”,指代某人;B项,就/竟
然;C项,它的/表感叹语气;D项,把/因为。故选A。3.(1)(此人)整晚辗转反侧,不能入睡,忽然想到狗咬阻拦必有原因。(2)(此人)提起(狗)耳朵一看,发现那成封的银子整整齐齐(摆在黑狗的身下)。[解析]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
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句(1)中,重点词有“终夜(整晚)、顿(忽然)、念(想到)”;句(2)中,重点词有“封金(成封的银子)、俨然(整齐的样子)”。
4.“犬”发现主人丢失了银两,想方设法拦住主人,提醒主人回去寻找。[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先读懂各句意思,再结合原文解题。画线句子中,狗“歘然复来,啮骡尾足”又“愤龁骡首”,正是想把主人留下,结合“及扪腰橐,金亡其半”可知,是因为“犬”
发现主人丢失了银两,想方设法拦住主人,提醒主人回去寻找。5.搜括囊蓄救父义犬[解析]本题考查补写对联。根据上联已有的一个名词“孝子”,下联已有的一个连动短语可知,上联要补充一个连动短语,下联要补充一个名词,上下联都是主谓结构。孝子
事迹可从原文中找出“搜括囊蓄”与“救父”构成连动短语,“舍弃生命护银”的是黑犬,篇末称为“义犬”,补足即可。[参考译文]潞安府有个人,他父亲因事被拘禁监狱里,快要死了。他把家中钱财搜罗净尽,凑了百两银子,准备用来到郡里托人情。他骑上骡子出门,家中养的小黑狗就跟
着他。于是他就呵斥驱赶黑狗,让它退了回去。他刚要走,那狗又跟上了他,用鞭子赶也不回去,跟着走了几十里地。半路他下骡到路边小便,结束后,用石头砸狗,狗这才跑开;他又向前走,那条狗忽然又追上来,咬那骡子的尾巴和蹄子。这个人生气地用鞭子抽狗,狗不停地吠叫。忽然狗又跳到前面,气呼呼地咬骡子的脑袋,似乎
想阻住他的去路。他认为这事情不吉利,更加生气了,骑着骡子调转头来追着驱赶黑狗。看狗已经跑远了,才拉转骡头疾速奔驰,来到郡里时,天已近傍晚了。等他一按腰间的钱袋,发现银子丢失了一半,汗唰地流了下来,魂都吓没了。(他)整晚辗转反侧,不能入睡,忽然想
到狗咬阻拦必有原因。于是他早早起来,在城门口等候开了城门走出城来,在来时经过的路上仔细寻找。他又想,这里是南北大道,行人多如蚂蚁,丢失的银子哪有还在的道理。他犹犹豫豫地来到来时下骡的地方,见到狗已经死在草丛里
。身上出的汗把毛全都湿透了,像刚洗过一样。(他)提起(狗)的耳朵一看,那成封的银子整整齐齐(摆在黑狗的身下)。他被这狗的义气感动了,买了棺材把狗埋葬。人们都称那坟为“义犬冢”。八、1.每言秦氏/必曰咸阳/愤切慨慷/形于色辞。[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断句分为句内断句
和句间断句,从人物语言和句子长度看,这应该属于句间断句,限断三处。此类断句要在通读全文,把握句子大意的基础上,结合句意断句。所给句子大意为:每每提及奸臣秦桧时,总以贬词“咸阳”借代,愤恨痛切、慷慨激昂的情绪溢于言表。根据意思判断即可。2.(1)眼泪(2)这样(3)虽然(4)都[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以及词语古今意义的联系和变化。第(1)题“悲忧出涕”中“涕”是眼泪的意思。第(2)题“仆不然”中“然”是这样的意思。第(3)题“虽徙海表”中“虽”是虽然的意思。第
(4)题“皆足垂范百世”的“皆”是都的意思。3.(1)怎能表现出小儿女哭哭啼啼的架势呢!(2)还可以让人想见他穿起青鞋布袜(毅然决然离京上路)时的情景啊。4.第一,选取最能表现李光性格的生活细节。一是李光罢政归乡,言及秦桧,“必曰咸阳,愤切慨慷,形于色辞”。二是否定赵鼎
被贬时“悲忧出涕”的情状,认为“青鞋布袜”而行就是了。三是写李光远徙海南后“气不少衰”,对家人仍“丁宁训戒”。第二,突出情态,传达精神,如当李光言及赵鼎被贬谪之事时,“目如炬,声如钟”,既有对赵鼎的不屑,又含对秦桧等人的义愤。第三,对比烘托,增其光辉。作者把李
光与赵鼎对待贬谪的态度作出对比,突出他的刚毅。[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首先弄清楚题干中的“英伟刚毅之气”的意思,再从原文中找出与之相同意思的句子。如“必曰咸阳,愤切慨慷,形于色辞”,即总以贬词“咸阳”借代,愤恨痛切
、慷慨激昂的情绪溢于言表;作者借赵鼎对待贬谪的态度来突出李光的刚毅。结合相关语句进行分析即可。5.示例一:内容:要有气节(正气)。影响:李光不畏权佞,英伟刚毅,表现出浩然正气。陆游年轻时就对“愤切慨慷”的李光非常崇敬,四十年后还想见他“
青鞋布袜”的样子,可见影响很深。这种影响也在《卜算子·咏梅》中体现出来。“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就表现出陆游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示例二:内容:爱国,抗金。影响:李光是抗金领袖之一,力主抗金,到老了,还对他的子孙“丁宁训戒”,陆游一生也是抗金之志
不灭,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信念始终。就如“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所表现的,到了晚年仍想杀敌报国。陆游对祖国的热爱,对抗金事业的深切关注,是从小就在李光等长辈的熏陶下培养起来的。[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能力。题干中给出“丁宁训戒”的提示,意思是:叮嘱训导家
人的语句。再结合文章内容进行阐述:李光不畏权佞,英伟刚毅,表现出浩然正气。陆游年轻时就对“愤切慨慷”的李光非常崇敬,四十年后还想见他“青鞋布袜”的样子,可见影响很深。再如:李光的爱国情怀,力主抗金,到老了,还对他的子孙“丁宁
训戒”,答案综合可得。[参考译文]参知政事李光前辈被罢职回家时,我二十岁了。他常常来拜访我的父亲,俩人在一起整天激烈地畅谈朝政。每每提及奸臣秦桧时总以贬词“咸阳”借代,愤恨痛切、慷慨激昂的情绪溢于言表。有一天清早到我们家,一起吃饭,(他)对我父亲说:“听说宰相赵鼎遭秦桧陷害被贬谪到
岭南海岛,路过南岭时伤心忧愁地哭了。我是不会这个样子的,假如朝廷贬谪的命令一下达,青鞋布袜一穿就上路,怎能表现出小孩子哭哭啼啼的架势呢!”说这番话的时候,两眼明亮如炬,声音洪亮如钟,那英烈刚毅的气度让人振作奋发。此后过了四十年,偶然翻阅老前辈的家信,发现他当年虽然被贬到偏远的海岛,但
英烈刚毅的气节仍然丝毫未减,叮嘱训导家人的话语句句都是可以世代流传,作为典范的。字里行间可以让人想见他穿起青鞋布袜、毅然决然离京上路的情景啊。淳熙戊申年五月己未,祖籍太湖之滨的陆游题跋作记。九、1.(1)取出(2)因为(3)回头,回头看(4
)离开[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解释。对于课外的文言词语,要善于联系学过的文言词语来作答。考在课外,得法课内。(2)“以”可以联系“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译为“因为”;(3)“顾”可以联系“元方入门不顾”(《陈太丘与友期
行》)译为“回头看”;(4)可以联系“委而去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为“离开”。2.公讶其预知/益神之/诚意而往[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划分的时候,应该以词语的意义为单位,表达一个意义的词语就不能被划分开。题目中还作出了提示,“限两处”。根据意思“公对他能预知很惊讶”可
知,“预知”后划一处。“神”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后接宾语,因此“之”字后划一处。“诚意”修饰“往”,这样一来断句就明确了。3.(1)那些仆人侍从,衣帽须发大多不像普通人,之前遇到的使者也在天师旁边侍奉。
(2)这是玉皇大帝的诏命,降下多少冰雹是有定额的,哪敢对你徇私?[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的时候,要遵循逐字逐句的原则,文言句子中的每个词语都要有对应的解释,适当地增删调换,使句子表达流畅。(1)中关键词“类”是“像”的意思,“侍”
是“侍奉”的意思。(2)中关键词“玉敕”是“诏命”的意思,“徇”是“徇私”的意思。4.①爱民心切,感动天神。②热爱家乡,关注民生。(答出一点即可)王公是一个爱民如子的廉吏。听说雹神要在与自己家乡淄川接壤的章丘
下冰雹,担心庄稼受害百姓遭殃,于是向天师祈求免除这个灾祸。天师被他感动,吩咐雹神多降山谷,勿伤禾稼。[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解答的时候,要看王筠仓在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根据其言行来分析性格特点。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的情节,从他请求不
要降冰雹伤了庄稼,可知他对百姓的关爱,对家乡的热爱。用准确的词语把性格特点概括出来,把事件精练地叙述出来即可。[参考译文]王筠仓要去湖南为官,路过江西时准备登龙虎山拜谒张天师。到达鄱阳湖时,才登上船,就遇到一人驾着小船,要求船夫通报求见。王公会见后,发现此人容貌甚是伟岸端正,来人从怀中
取出天师名帖,道:“(天师)听闻贵客将临,特遣在下在此迎候。”王公见对方能未卜先知,非常惊讶,益加神往,对此次拜见更加诚意。王公到后,天师摆酒相迎。那些仆人侍从衣帽须发大多不像普通人,之前遇到的使者也在天师旁边侍奉。过了一小会儿,(那位使者)俯身向天师小声地说了几句话。天师问
王公:“这是你的同乡啊,你不认识他吗?”王公疑惑不知,于是问天师。天师回答说:“他就是世上所传的雹神李左车啊。”王公惊讶不已。天师说:“适才他接到玉帝圣旨,将去布雨下雹,故而来告辞的。”王公就问:“冰雹将降在何处啊?
”天师说:“章丘。”王公想到章丘和淄川相邻,怕桑梓受累,忙离席祈求免除这个灾祸。天师说:“这是玉皇大帝的诏令,降下多少冰雹是有定额的,哪敢对你徇私?”王公再三恳求。天师沉思良久,才转过身叮嘱说:“可以在山谷中多降点,不伤庄稼就可以了。”跟着又叮嘱说:
“贵客在这里,走的时候动作慢点,不要搞那么大阵仗。”于是,雹神走到庭中,脚下就开始生烟,一会儿就烟雾遍地。稍等了会儿,才使劲腾云起来,只是稍高于庭中树木,再使劲,才高于楼阁。然后就电闪雷鸣地向北而去了,屋宇振动,酒桌上的杯盘也被震动得晃动不停。王公惊恐地说:“这就是下雹前
的雷霆吧。”天师说:“刚才已经告诫他了,这才缓缓的;不然,就在平地上这么霹雳一下就去了。”王公拜别回来后,记下了日期,派人去章丘问讯。果然那日大降冰雹,沟渠都下满了,但是庄稼地里只有寥寥几颗而已。十、1.一峰高绝/有蹊介然/仅可步[解析]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停顿的能力。这句
话的大意是:有一座很高的山峰,山下一条小路,窄得只可容人行走。故停顿是:一峰高绝/有蹊介然/仅可步。2.(1)向西(2)看(3)停止(4)睡觉[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作答时,可先理解整句话的大意,再来推断加着重号的词的含义。(1)“西”与《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
步”意思相同,名词作状语,“向西”。(2)“顾”和《陈太丘与友期行》“元方入门不顾”的“顾”意思相同,“看”;(3)句“已”联系《河中石兽》“转转不已”的“已”可知意思是“停止”。(4)“寐”与《狼》“乃悟前狼假寐”中“寐”意思相同,“睡觉”。3.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
解。A.代词,他,指僧人/动词,到、往;B.才/于是、就;C.两者都表示修饰;D.于是/趁、乘。4.(1)有僧人穿着布袍和鞋子前来相迎。(2)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1)要抓住关键词语
的解释:“蹑”,穿。“履”,鞋子;(2)要抓住关键词语的解释:“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何境”,何处。5.本文中作者“往往想见其事”,是在体验过北山美景之后的回味无穷,这种“想见其事”,更是为了表达自己对这处美景的赞美与怀念之情。《桃花源记》中
刘子骥的“欣然规往”,则更多的是身处恶劣的社会环境中,对没有战乱、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解析]本题考查对比阅读的能力。根据“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可知,本文中作者“往往想见其事”,是在体验过北山美景之后的回味无穷,于是“因追记之”。这种“想见其事”
,是为了表达自己对这处美景的赞美与怀念之情。根据“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不足为外人道也”可知,《桃花源记》中刘子骥的“欣然规往”,更多的是身处恶劣的社会环境中,对没有战乱、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参考译文]离新城的北面三十里,山渐渐深了,野草树
木和泉水岩石越来越幽静。稍稍往西,有一座很高的山峰,有一条小路,只可容人行走。走了四五里,才听到鸡叫声。有僧人穿着布袍和鞋子前来相迎,与他交谈,他惊愕地与你对视着,像麋鹿一样不可接近。山顶有几十间房屋,曲折回旋,依崖壁而建并筑有栏
杆,要像蜗牛一样爬行、老鼠一样攀援迂回着走才得以出来。坐定之后,山风飒然吹来,堂殿上的铃铎都响了起来。大家惊慌相视,不知道身在何处。将近黄昏了,就都睡在山上。此时是九月,天空高旷露水清莹,山间空寂月光明亮。仰看星斗,都大而光亮,好像正在
人头顶上。窗间有几十竿竹子,发出摩擦的声响,声音急切不停止。大家不能入睡。等到天亮,都离开了。回家几天之后,还是恍恍惚惚地好像有山上的情景,于是追记了这些。后来我没有再到北山去,然而往往想起这次游山的事。修身养德十一、1.(1)法度(
2)以……为乐(3)全,都(4)就[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根据语境判断词义。此题中注意词类活用,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2.(1)耳朵可以听见,(但)嘴中不可以议论。(
2)我常常替他寒心,这就是我不希望子孙效仿他的原因(或因此我不希望子孙效仿他)。[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
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做到词达句顺。(1)重点词语:“闻”,听见;“言”,议论。(2)重点词语:“吾”,我;“为”,替;“愿”,希望;“效”,效仿。3.①说话不能随便妄加议论;②结交朋友要慎重选择。[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文中
的句子“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告诫子侄不要议论别人的长处和短处,不要胡乱评论朝廷的法度;第二段对当世贤良的作为得失加以对比评析,都是自己观察社会人生得来的经验之谈,告诫子侄结交朋友时选择
要慎重。4.优点: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缺点:清浊无所失。[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信息的筛选能力。这类试题,首先要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筛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用凝练的语言来作答。此题要求用文中原句回答,根据文中描写杜季良
的语句“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其中“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这些是对杜季良优点的提示,“清浊无所失”是对杜季良缺点的提示。[参考译文]我希望你们听说了别人的过失,像听见了父
母的名字,耳朵可以听见,嘴中不可以议论。喜欢议论别人的长处和短处,胡乱评论朝廷的法度,这些都是我深恶痛绝的,(我)宁可死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孙有这种行为。你们知道我非常厌恶这种行径,所以我再次提起,就像女儿在出嫁前,父母一再告
诫的一样,(我)希望你们不要忘记啊。龙伯高敦厚诚实,出口皆合道理,没有不合法度的话,谦约节俭,廉洁奉公又不失威严。我爱护他敬重他,希望你们向他学习。杜季良豪侠好义,把别人的忧愁作为自己的忧愁,把别人的
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无论好的人坏的人都结交。(他的)父亲去世时,几郡的人都赶来了。我爱护他敬重他,(但)不希望你们向他学习。(因为)学习龙伯高不成功,还可以成为谨慎谦虚的人,正所谓雕刻鸿鹄不成可以像一只鸭子啊;学习杜季良不成功,那就成了纨绔子弟,正所谓画虎不
像反像狗了。到现今杜季良还不知晓,郡里的将领们到任就咬牙切齿地恨他,州郡内的百姓对他的意见很大。我时常替他寒心,这就是我不希望子孙向他学习的原因。十二、1.(1)全,都(2)才,方才(3)开放(4)等待[解析]本题考查实词的解释,所考查词语均来源于课
内。(1)题“皆”从《木兰诗》“火伴皆惊忙”可知为“全,都”;(2)题“始”从《愚公移山》“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可知为“方才”;(3)题“发”从《醉翁亭记》“野芳发而幽香”可知为“开放”;(4)题从《陈太丘与友期行》“待君久
不至”可知为“等待”。2.D[解析]本题考查虚词的用法。D项“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其他三项和例句均为代词,译作“它的”。3.(1)就像大将先坠入云雾之中,怎么能够取得胜利呢?(2)只有人的智慧和气力,不用就会日益减损,
常用就会日益增长。[解析]第(1)句翻译时,“是”要结合上下文语境,翻译为“就像,犹如”,“安”表示疑问,联系《马说》“安求其能千里也”一句,可知应翻译为“怎么,哪里”。第(2)句注意“日”是名词作状语,是“每天”的意思。4.(1)熟读名篇;(2)多加练习;(3)独宿思考。[解析]题干给出了答
题范围“第二到四段”,先逐段概括其大意,第二段讲“熟读名篇才能辨明题意,把握要旨”,第三段讲“人的才华和智慧,只有多用才能有所提高”,第四段讲“独处思考的益处”。在明确这三段内容的基础上,即可从中概括出写好作文的前提
条件。5.示例:每个人都有读书作文的潜力,只是必先经过一番磨练,尽自己的力量发挥,才有脱颖而出的可能。[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弄明白画线句的大意:花草树木经过细心栽培,都可以成长、开花和结果,更何况人呢?其次,由“譬如”一词,可知本句是作者打的一个比
方,其想传达的观点在这句话之前,即“人人各有一种英华光气,但须磨炼始出”;最后,围绕这句话进行阐述,即可得出答案。[参考译文]读书应该在窗明几净的环境中,桌上不要放太多的书。读书和写作都要聚精会神,平心静气,目光集
中。写出的文字要紧扣主题,最忌讳的是漫无边际,不知所云。读的文章很多但不深入理解,就像统领没有经过训练的士兵,面临打仗时全都不顶用,白费精神体力,同赤手空拳的人没有什么两样。写文章时,执笔的作者就是大将,精读名篇就是训练士兵,博览杂书就是零散的士兵,题目就是坚固的战斗堡垒。如果思路不清晰,那就像大
将先坠入云雾之中,怎么能够取得胜利呢?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灵感,只是需要经过磨练才能显露出来。正如一棵草一朵花,如果精心培育,浇水施肥,让它充分生长,开出花来也会美丽,何况人呢?更何况才智出众的人呢?普天之下有形的物质,
只要使用就容易损耗匮乏。只有人的智慧和气力,不用就会日益减损,常用就会日益增长。要显露出文采,就如同树木将要开花时,精力旺盛,生气蓬勃,感觉与平常不同,那就是适宜的时机了。读书的人独自住宿是(做学问的)第一要义,利于思考。独宿时,二更即睡,清晨日出即起,这时头脑清醒,精神爽朗。在这种状态下读书会有
收获,写文章也会文思泉涌,这就是真正的一天胜过两天呀!十三、1.(1)拜见,拜访(2)这(3)从(4)停止[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释义。(1)“谒”可根据词语“拜谒”“谒见”翻译为“拜见,拜访”;(2)“斯”可联系《岳阳楼记》中“微斯人,吾谁与归”翻译为“
这”;(3)“自”可根据《爱莲说》中“自李唐来”翻译为“从”;(4)“已”可根据成语“死而后已”翻译为“停止”。2.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项,代词,他/助词,的;B项,介词,向,对/介词,在;C项,介词,跟,同/动词,给;D项,都是“于是,就”的意思。3.(1)夏天不摇扇
取凉,冬天不生炉取暖,夜晚(也因苦读)难以安眠,就这样过了一年多。(2)父亲死后,(他)赤脚在墓旁搭盖小屋(居住守孝),亲自耕种赡养母亲。[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要力求精准,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语句通
顺。注意关键词,“扇”是动词,指摇扇生风;“炉”是名词用作动词,指生火取暖;“逾”意思是超过。4.刻苦勤奋,虚心请教,孝顺父母,乐于助人。[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要理解全文,通过事件概括人物形象。拜谒名士说明徐中行虚
心求教;“熟读精思,攻苦食淡,夏不扇,冬不炉,夜不安枕者逾年”表明徐中行刻苦勤奋;“父死,跣足庐墓,躬耕养母”说明他孝顺父母;“推其余力,葬内外亲及州里贫无后者十余丧”表明徐中行乐于助人。[参考译文]徐中行,台州临海人。他刚刚了解儒学,就听说胡瑗理学讲得
非常透彻,他的门生之间互相传授学业,将要去跟从胡瑗学习。到了京城,(徐中行)首先拜访了范纯仁,范纯仁认为他很贤能,就向司马光推荐了他。司马光认为这个人神态清朗,气度和顺,可以和他一起进修道业。恰逢福唐人刘彝入朝,(徐中行从他那里)
得到了胡瑗所传授的经义,反复诵读,深入思考,致力于勤苦之事,食用无味之物,夏天不摇扇取凉,冬天不生炉取暖,夜晚(也因苦读)难以安眠,就这样过了一年多。于是回乡修理小屋,整天端坐,他的学问达到的境界没有人能够揣测。父亲死后,(他)赤脚在墓旁
搭建小屋(居住守孝),亲自耕种赡养母亲。(就着)剩余的力量推行(这样的行为),安葬了十多个同姓和外姓的亲戚以及乡里贫苦没有后代的死者。晚年他教导学生,从洒水扫地、应酬答对,推究事物的原理而获得知识,到治理国家、平定天下,不失去人的本性,不越过学习的顺序,如此这般方才停止。十四、1.(1
)才能,才干(2)只是(3)因此,所以(4)自我检查、反省[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释义。(1)“材”在这里指才能,才干;(2)“但”可根据《记承天寺夜游》中的“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翻译为只是;(3)“故”可根据《
马说》中的“故虽有名马”翻译为因此,所以;(4)“省”可根据《<论语>十二章》中的“吾日三省吾身”翻译为自我检查、反省。2.(1)他自己所写的诗文,实在也没有超过别人的地方。(2)只有文章差而侥幸得中的人,绝对没有文章写得好而
被埋没的。[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句子,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字字落实,语句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注意重点词,“实”的意思是实在,“断”意思是绝对。3.四位弟弟多年来小考没有考中,曾国藩担心他们因为长久
的愤怒不平而产生了骄傲懒惰习气,因此写此信告诫他们。[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提取信息。曾国藩给四位弟弟写这封信的原因可从文中“诸弟平日皆恂恂退让,第累年小试不售,恐因愤激之久,致生骄惰之心,故特作书戒之”得出答案,根据题干“用自己的语言”的要求,翻译概
括即可。4.示例:要虚心谦和,不要恃才傲物。它启示我们做人做学问都不要自以为是,一味抱怨,要多反思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有所进步。[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观点要从文中去总结,第一段警诫弟弟不要恃才傲物,第二段教弟弟不要有怨
言,第三段告诉弟弟要力除傲气和自满。启示要联系生活实际,可围绕力除骄傲自满、多做自我反思来说,言之有理即可。[参考译文]四位老弟:我们研究学问,最重要的是虚心。我曾经看见朋友中有好的人才,往往依仗着自己的才能傲视一切,动不动
就说别人不如自己。见了乡墨便说乡墨不通畅,见了会墨便说会墨不通畅。既骂房官,又骂主考,还没入学的人,就骂学院。平心静气来说,他自己所写的诗文,实在也没有超过别人的地方;不仅没有比别人强的地方,而且还有无法让人看的地方。只是因为不愿意看到自己的短处,所以就光看到别人的不足。既
骂考官,又骂与他一同考试而先考中的。傲气长了之后,最终也不会进步,所以潦倒一生,没有一点长进。我平生在科考方面,非常顺遂,只是小考考了七次才得中。然而每次不中,不曾说过一句怨言,只是为自己在考场上写的诗文太差而感到惭愧而已。今天想起来,仍然如芒刺在背的感
觉。那时我不敢口出怨言,各位弟弟可以问问父亲、叔父和朱尧阶便知道了。因为考试场里,只有文章差而侥幸得中的人,绝对没有文章写得好而被埋没的,这是肯定的道理。三房十四叔,不是不勤读,只因傲气太盛,自满自足,所以不能
有所成就。京城之中,也有很多自满的人,有见识的人见到他们,不过冷笑一声罢了。又有当名士的,把科考看得和粪土一样,有的喜欢作点古诗古文,有的搞点考据,有的好讲理学,沸沸扬扬自以为压倒一切。在有见识的人看来,他们的成就也没有多少,也只好冷笑一声罢了。所
以我们用功,尽力去掉傲气,尽力戒掉自满,不要被别人笑,才会有进步。各位弟弟平时都小心谨慎,谦虚退让,多年小考没有中,恐怕是因为郁闷激动已久,以致产生骄傲懒惰的想法,所以特地写信告诫你们。希望你们务必想一想我说的话,深深反省自己,幸甚幸甚!哥哥国藩手写。十五、1.(1)贬官,被降职或
远调(2)这(3)改,改变(4)本来,原来2.(1)这就是庄子所说的怕影子出现而在日头正中走路。(2)我以此做名号,姑且用来表明我的乐趣罢了。3.与民同乐。在读书、鉴赏碑铭、弹琴、弈棋、饮酒中自得其乐。4.想摆脱世间的烦扰(不再留恋功名),寄情于山水的情怀。[
参考译文]欧阳修最初被贬谪到滁州山乡时,自己称作醉翁。年老体弱,又多病,将要辞别官场,到颍水之滨颐养天年,便又改变名号叫六一居士。有位客人问道:“六一,讲的是什么?”居士说:“我家里藏了书一万卷,祖上集录夏、商、周以来金石遗
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盘,又曾备好酒一壶。”客人说:“这只是五个一,怎么说‘六一’呢?”居士说:“加上我这一个老头,在这五种物品中间老去,这难道不是‘六一’了吗?”客人笑着说:“您大概是一位想逃避名声的人吧,因而屡次改换名号。这正像庄子所讥讽的那个害怕影子却跑到阳
光中去的人。我将会看见您(像那个人一样),迅速奔跑,大口喘气,干渴而死,名声却不能逃脱。”居士说:“我本就知道名声不可以逃脱,但也知道没有必要逃避。我取这个名号,姑且用来记下我的乐趣罢了。”治国谋略十六、1.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
/围棋如故。[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有停顿。这句话的大意是:当时(他)正与客人下围棋,把驿书收叠起来放在床上,毫无欣喜之色,照旧下
棋。2.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A.神色平静/平;B.聚集,集合/停息;C.代词,这/代词,这;D.众多,各/相当于“之于”。3.(1)谢玄不敢再多问,就让张玄重新请令。(2)谢安于是(出门)登山游玩,到了夜里才
回来。[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注意关键词“复”“乃”“遂”“陟”的翻译。4.心理:狂喜,因为他过门槛时“屐齿”折了都没有发觉。情态:故作镇定,因为他看完“驿书”并没有表现出欢喜,即“了无喜色”,说话也很平淡。[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理解和对人物心理
的分析。谢安在拿到捷报后,故作镇定,依然下棋如故,但之后在过门槛时,屐齿折断了都没发现。因此,这里的细节表现了谢安内心掩饰不住的狂喜和他故作镇定的情态。[参考译文]太元八年,秦王苻坚下诏大举入侵(东晋),(东晋
)国都内一片震恐。谢玄入室,向谢安询问计策,谢安一副神色平静的样子,回答说:“已经另有命令。”随后就一言不发了。谢玄不敢再多问,就让张玄重新请令。谢安于是命令预备车马出游山间的田庐,亲戚朋友全都聚集,与谢玄
把田庐作为赛棋的赌注。谢安的棋术常常劣于谢玄,这天,谢玄因为恐惧,(水平难以发挥而)和谢安不相上下,不能取胜。谢安于是(出门)登山游玩,到了夜里才回来。桓冲深深地为京城建康感到担忧,派遣精锐军队三千人进入京
师守卫。谢安坚决不接受,说:“朝廷安排已确定,将士没有缺少,(你)应该留下他们为国家防守西部。”桓冲对僚属叹气道:“谢安有执掌朝政的才干,但不熟习军事谋略。如今大敌就要到来,(却还在)游玩清谈不停,派遣没有领兵作战经验的年轻人抵挡敌人
,军队又少又弱,国家的命运可以知道了,我们将被前秦战胜了!”等到淝水之战取胜后,谢安得到战报,知道秦兵已经战败,当时他正与客人下围棋,把驿书收叠起来放在床上,毫无欣喜之色,照旧下棋。客人问他(原因),他慢慢地回答说:“孩子们已经打败了敌军。”下完
棋,返回屋内,过门槛时,木屐底上的齿被门槛折断也没觉察到。十七、1.(1)土地方圆(2)足够(3)两次[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可根据课内所学,结合语境推断词义。“地方”可联系课内所学《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今齐地方千里”,解释为“土地方圆”;“足”可联系《马说
》中“食不足”,结合语境解释为“足够”;“再”可联系《送东阳马生序》中“主人日再食”,解释为“两次”。2.A[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A项,介词,在/介词,比;B项,都是“因为”的意思;C项,都是“即使”的意思;D项,都
是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3.今赵之攻燕也/发兴号令/不至十日/而数十万之众军于东垣矣。[解析]本题考查断句。文言句子断句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意思断句。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赵国攻打燕国,只要一声令下,
不出十天,数十万军队就能进驻到东垣一带”。据此断句即可。4.(1)燕国不遭受战争的原因,是有赵国在南面作屏障。(2)不担心百里之内的祸患,而看重千里以外的战事。[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注意重点词语及常见句式的翻译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后要保证句子通顺、流畅。本题注意“所以”“犯寇”“蔽”“患”的翻译要准确。5.①苏秦和邹忌都采取委婉含蓄、逐层深入的进谏方式;②齐王和燕王都是善于纳谏的君王。[解析]本题考查对
比阅读。分析苏秦和邹忌进谏成功的原因应从两方面作答,邹忌进谏成功因为他说理含蓄,使人易于接受,同时齐王善于纳谏;苏秦以燕国能安居乐业、没有战争的原因说理,说明赵国的功劳,再以秦国攻燕和赵国攻燕的利弊加以对比,劝说燕王接受合纵,层层递进使人易于接受。从燕王角度来看,
他能够虚心接受建议,是一个贤明的君主。[参考译文]苏秦为合纵之事,去北方游说燕文侯:“燕国国土纵横二千多里,军队有几十万。老百姓即使不耕作,枣栗这些果实,也够老百姓吃的了。这就是所谓的天府之国。安居乐业,没有战争,看不到军队覆灭、将领被杀这样忧心的事,这种和平境况没有比燕国
更好的了。大王您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燕国不遭受战争的原因,是有赵国在南面作屏障。秦国和赵国发生了五次战争,秦国赢了两次,赵国赢了三次。秦赵互相削弱,而大王却保全燕国,控制住这个大后方,这就是燕国不受侵犯的缘故。况且秦国攻打燕国,要越过云中和九原,经过代郡和上谷,长途跋涉几
千里,即使能够攻下燕国的城池,秦国也知道根本没有办法守住。秦国不能侵犯燕国的道理是很明显的。现在赵国攻打燕国,只要一声令下,不出十天,数十万军队就能进驻到东垣一带。再渡过呼沱河和易水,不到四五天就可以到达燕国的都城了。所以说,秦攻打燕,须得在千里之外开战;而赵攻打燕,是在百里之内开战。
不担心百里之内的祸患,而看重千里以外的战事,策略上的失误,是非常严重的。因此希望大王您和赵国合纵相亲,天下诸侯联合一体,那么燕国就一定没有忧患了。”燕文侯说:“现在承蒙您的教导,号召我国合纵以使国家安宁,我愿意以举国之力听从您的安排。”十八、1.(1)军队(
2)约定(3)朝见(4)战胜,攻破[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师”可根据《曹刿论战》中“齐师伐我”,翻译为“军队”。“期”可根据《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陈太丘与友期行”,翻译为“约定”。“朝”可根据《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皆朝于齐”,翻译为“朝见”
。“克”可根据《曹刿论战》中的“既克”,翻译为“战胜,攻破”。2.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C项,“身自罢之”的“之”是代词,指代“期猎”这件事;“辍耕之垄上”的“之”是动词,去、往。3.(1)今天饮酒正在兴头,天又下雨,国君要到哪里去?(2)我(臣)听说国君仁德,臣子
就敢直言,刚才任座言辞正直,我因此知道您是仁君。[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注意重点词语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后要保证句子通顺、流畅。(1)题注意关键词“雨”为动词,下雨;安,哪里;之,去、往
。(2)题注意关键词“直”,正直。4.诚实守信;外交上坚持原则(有外交原则,重情重义,善于搞好邻国关系);贤明、仁德(为人正直,善于听取大臣正确的意见)。[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根据第一个故事可
概括魏文侯遵守约定、诚实守信;根据第二个故事可以概括他在外交上坚持原则,外交能力强,能与邻国处理好关系;根据第三个故事可概括他善于纳谏,是一位仁君。5.(1)魏文侯守信赴约;(2)魏文侯和解韩赵矛盾;(3)魏文侯
迎任座为上宾。[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的能力。一般情况下,分析文章的内容,我们可以从题目、开头与结尾、中心的过渡段落、关键语句等方面入手。[参考译文]魏文侯和群臣饮酒,兴致正高时,天下起大雨,文侯命令马上备车前往近郊。左右侍从说:“今天饮酒正在兴头,天又下雨,国君要到哪里去?”文
侯回答:“我与掌管山泽的官员约好了打猎,饮酒虽乐,但怎能不遵守约定呢?”于是起身前往,亲自去取消了打猎。韩国向魏国借兵攻打赵国。魏文侯说:“我和赵国情同手足,不能答应你。”赵国又向魏国借兵攻击韩国,魏文侯用同样的话回应。韩、赵两国使者
都愤然离去。事后,两国得知魏文侯用同样的话和自己的国家和解,都来魏国朝见。魏国从此开始在三晋(韩、赵、魏)中最为强大,其他诸侯国不能跟它争锋。(魏文侯)派乐羊攻打中山国,攻克之后,把它分封给儿子魏击。魏文侯问群臣:“我做国君怎么样?”大家都回答
:“你是仁德的国君。”只有任座说:“国君攻克中山,不将它分封给弟弟,却分封给儿子,怎么能称得上仁德的国君呢?”魏文侯大怒,任座小步快走离开。魏文侯再问另一位大臣翟璜。翟璜回答:“国君是仁德的君主啊!”魏文侯再问:“你怎么知道?”翟璜回答:“臣听说国君仁德,臣子就敢直言。刚才任座言辞正直,我因此
知道您是仁君。”魏文侯大悦,派翟璜召任座回来,亲自下堂迎接他,待作上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