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八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DOC
  • 阅读 1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3 页
  • 大小 1.338 MB
  • 2024-12-14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envi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重庆市第八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重庆市第八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重庆市第八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5 已有10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23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重庆市第八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23)页,1.338 M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9997b06198e0b267c9f11abe0bebdddb.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生物学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

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盐胁迫会导致大部分植物无法在盐碱地生存,而藜

麦是在盐碱地种植的主要农作物。研究发现,藜麦叶片表皮有许多盐泡细胞,没有叶绿体,但其体积是普通表皮细胞的100倍左右。盐泡细胞对Na⁺、Cl⁻、H⁺的转运过程如图所示,盐泡细胞与其他几种普通植物的叶肉细胞膜上的部分蛋白的相

对表达量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DNa⁺载体蛋白812511Cl⁻载体蛋白2646葡萄糖转运蛋白38286668A.藜麦表皮盐泡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的pH高于细胞液B.土壤溶液的渗透压比根细胞的细胞液低导致盐碱地上大部分植物很难正常生长C.表皮盐泡细胞只能从其他细胞获取葡萄糖,

故表中B细胞最可能是表皮盐泡细胞D.表皮盐泡细胞吸收Na⁺进入液泡的过程中,Na⁺载体蛋白的构象不会发生改变【答案】A【解析】【分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包括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和能量;协助扩散需要载体,但不需要能量;主动运输需要载体,也需

要能量;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是被动运输。【详解】A、将Na+和Cl-运送到表皮盐泡细胞的液泡中储存起来,为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需要载体协助,并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Na+和Cl-运输的动力是(ATP水解驱动H+泵建立的)H+浓度(电化

学)梯度,氢离子是液泡内的浓度高于细胞质基质,因此细胞质基质的pH高于细胞液,A正确;B、土壤溶液的渗透压比根细胞的细胞液高导致盐碱地上大部分植物失水,很难正常生长,B错误;C、盐泡细胞从表皮细胞通过主动运输吸收大量Na+、Cl-,需要较多两种离子的载体蛋白,同时盐泡细胞中没有叶绿体,不能生产有

机物供能,细胞所需能量只能通过其他细胞转运的葡萄糖分解提供能量,因此葡萄糖转运蛋白需要量也较高,故细胞D更有可能是藜麦表皮盐泡细胞,C错误;D、将Na+和Cl-运送到表皮盐泡细胞的液泡中储存起来,为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需要载体协助,并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在运输时载

体蛋白的构象会发生改变,D错误。故选A。2.1996年,Wilmut将一只6岁芬兰多塞特母羊(甲)的乳腺细胞核注入苏格兰黑面母羊(乙)的去核卵细胞中,将此融合卵细胞培养后植入另外一只苏格兰黑面母羊(丙)体内发育成一只克隆羊,该克隆羊最终被取名为

多莉(Dolly)。多莉羊在2003年死亡,寿命仅正常羊平均寿命(约13岁)的一半。有研究表明,染色体末端存在的端粒结构会随细胞分裂而不断缩短,影响哺乳动物的细胞和个体的寿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多莉羊的成功培育说明了哺乳动物的体细胞具有全能性B.端粒随细胞分

裂而不断缩短导致细胞衰老是生物界所有细胞的共性C.与乳腺细胞作供体相比,用胚胎干细胞作供体培育的克隆羊可能寿命更长D.正常分裂时,乙的一个减数分裂Ⅱ后期细胞中的X染色体数是甲的一个乳腺细胞的两倍【答案】C【解析】【分析】1

、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是将动物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入去核的卵母细胞中,使这个重新组合的细胞发育成新胚胎,继而发育成动物个体的技术。2、每条染色体的两端都有一段特殊序列的DNA—蛋白质复合体,称为端粒。端粒DNA序列在每次细胞分裂后会缩短一截。随着细

胞分裂次数的增加,截短的部分会逐渐向内延伸。在端粒DNA序列被“截”短后,端粒内侧正常基因的DNA序列就会受到损伤,结果使细胞活动渐趋异常。【详解】A、多利羊的成功培育说明了哺乳动物已分化的体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A错误;B、根据题意,端粒存在于染色体末端,只有真核细胞含染色体,因此端粒随

细胞分裂而不断缩短导致细胞衰老不是生物界所有细胞的共性,不包含原核细胞,B错误;C、胚胎干细胞经历的分裂次数比乳腺细胞经历的分裂次数短,胚胎干细胞中的端粒结构更长,用胚胎干细胞作供体培育的克隆羊可能寿命更长,C正确;D、甲的一个乳腺

细胞中含两条X染色体,乙(雌性)的一个减数分裂Ⅱ后期的细胞是次级卵母细胞或极体,初级卵母细胞中的两条X染色体经减数分裂Ⅰ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进入极体和次级卵母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Ⅱ的细胞中,一条X染色体经着丝粒分裂,形成两

条X染色体,D错误。故选C。3.油菜是重要的油料作物,但我国部分油菜种植区土壤钾含量偏低,使其产量下降。研究发现油菜叶绿体中的Rubisco是一种非常关键的双功能酶,光照适宜时,在O2/CO2值偏低时,催化RuBP

结合CO2形成C3与卡尔文循环合成有机物;如果O2/CO2值偏高时,它催化RuBP结合O2发生氧化反应,进行光呼吸,过程如图甲所示。钾含量对Rubisco活性的影响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参与暗反应中CO₂固定的反应物C₅实质上是RuBPB.油菜植物长期处于高浓度O₂条件下,

会明显减产C.光呼吸生成的C₃可提供给卡尔文循环,因此可通过研究光呼吸促进剂提高光合产量D.土壤缺钾抑制了暗反应,提高了RuBP的氧化与羧化反应速率的比值,导致油菜产量下降【答案】C【解析】【分析】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阶段和

暗反应阶段,前者进行水的光解和ATP的合成,后者进行二氧化碳的固定和C3的还原。【详解】A、在卡尔文循环中,参与暗反应CO2固定的反应物C5(核酮糖-1,5-二磷酸,即RuBP),A正确;B、当油菜植物长期处于高浓度O2条件下,根据

题意,O2/CO2值偏高时,Rubisco催化RuBP结合O2发生氧化反应(光呼吸),而不是主要进行CO2的固定形成有机物,所以会明显减产,B正确;C、光呼吸过程中会消耗ATP和[H],光呼吸生成的C3虽然可

提供给卡尔文循环,但总体来说光呼吸是一种浪费能量的过程,不应该通过研究光呼吸促进剂提高光合产量,C错误;D、从图乙可以看出,土壤缺钾时,Rubisco羧化活性(催化CO2结合反应)降低,氧化活性(催化O2结合反应)升高,抑制了暗反应,提高了RuBP的

氧化与羧化反应速率的比值,导致油菜产量下降,D正确。故选C。4.细胞周期包含四个阶段:G₁期(DNA复制前期)、S期(DNA复制期)、G₂期(DNA复制后期)和M期(分裂期)。蚕豆根尖分生区细胞的G₁、S、G₂、M期分别经历9h、3.5h、2.5h、2h。为了使细胞周期同步化,某科研小组用高浓度胸

苷(TdR)处理可以将正在分裂的根尖分生区细胞暂停在某一时期。如图表示双阻断法过程,图中①表示正常的细胞周期,②表示经过第一次阻断后细胞都停留在S期或G₁/S期交界处,③表示洗去TdR后恢复正常的细胞周期,④表示经第二次处理后细胞均停留在G₁/S期交界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高浓度

TdR阻止细胞分裂的主要原理是抑制纺锤体形成B.用高浓度TdR处理分生区细胞,会使分裂期细胞的比例增加C.细胞周期同步化有利于观察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D.应该在洗去TdR后的3.5~13.5h内,用TdR进行第二次处理【答案】D【解析】【分析】

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

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的染色体消失。【详解】A、S期主要进行DNA的复制,胸苷(TdR)能使细胞周期停留在S期或G₁/S期交界处,因此其很可能是通过阻碍DNA的复制来发挥作用的,A错误;B、用高浓度TdR处理分生区细胞,会使处在细胞周期中的细胞停

留于S期或G₁/S期交界处,导致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数目增多,分裂期细胞的比例减少,B错误;C、细胞周期同步化会使根尖分生区的细胞处于细胞周期中的同一时期,使其进行有丝分裂的过程同步进行,通过一次制片后在视野中很难观察到处于不同时期的

细胞图像,不利于观察有丝分裂过程,C错误;D、第一次使用高浓度胸苷(TdR)处理后,细胞都停留在S期或G₁/S期交界处,洗去TdR的目的是使这些细胞继续进行细胞周期中S期的代谢活动,使几乎所有细胞均不处于S期,故第一次使用TdR和第二次使用TdR的时间间隔为大于S期时间,小于G2+M+G1的时间

,即大于3.5h,小于13.5h,D正确。故选D。5.某些肠道微生物会产生一种代谢物高香草酸(HVA),我国科研人员发现抑郁症患者脑组织中HVA水平较低。研究人员取抑郁症患者和健康志愿者粪便样本进行肠道微生物体外培养,结果发

现患者肠道菌群中缺乏产生HVA的B菌,对抑郁症模型小鼠进行HVA静脉注射或肠道移植B菌,获得图甲、乙所示实验结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给抑郁症模型鼠口服适量HVA制剂可以减轻抑郁症状B.图甲和图乙中对照组处理是给健康小鼠注射适量无菌水C.肠道

移植B菌产生的HVA可通过体液定向运输至脑组织D.小鼠放弃挣扎、漂浮不动的时长越长,抑郁症状越轻【答案】B【解析】【分析】图甲中的抑郁症模型组+B菌的而小鼠脑组织中HVA水平与抑郁症模型组小鼠相比明显要高,所以可以表明移植B菌产生的HVA到达脑部,使抑

郁症模型组+B菌的而小鼠脑组织中HVA水平升高。图乙中的抑郁症模型组+B菌的小鼠漂浮不动时长与抑郁症模型组小鼠相比明显要低很多,抑郁症模型组+HVA的小鼠漂浮不动时长与抑郁症模型组小鼠相比明显也低很多,这说明移植B菌或HVA给药都能促进抑郁症状改善。【详解】A

、由甲图可知,对抑郁症模型小鼠进行HVA静脉注射能减轻抑郁症状,由于HVA是肠道微生物的代谢物,口服后会被消化分解,无法起到减轻抑郁症状的作用,A错误;B、在实验中,对照组通常是为了与实验组形成对比,图甲和图乙中对照组处理是给健康小鼠

注射适量无菌水,B正确;C、HVA可通过体液运输至全身,定向作用于脑组织,C错误;D、图乙中的对照组与抑郁症模型组小鼠相比明显要低很多,这说明小鼠放弃挣扎、漂浮不动的时长越短,抑郁症状越轻,D错误。故选B

。6.在外周神经系统中,神经胶质细胞参与构成神经纤维表面的髓鞘。髓鞘是绝缘的,长度为1~2mm不等,两段髓鞘之间存在密集钠离子通道的轴突暴露区,称为郎飞结。在冲动传导时,局部电流由一个郎飞结跳跃传导到下一个郎飞结。如图为离体的某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兴奋的产生和传导示意

图,其中A、B、C、D、E为郎飞结。若B为刺激部位且已达动作电位峰值,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由图可推测,AB段距离比BC段更长B.神经纤维D处的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C.B处与A处之间会产生局部电流,使兴奋得以传导D.兴奋传导至C处时,Na⁺内

流可引起兴奋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答案】D【解析】【分析】神经胶质细胞广泛分布于神经元之间,其数量为神经元数量的10~50倍,是对神经元起辅助作用的细胞,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元等多种功能。在外周神经系统中,神经胶质细胞参与构成神经纤维表面的髓鞘。神经

元与神经胶质细胞一起,共同完成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详解】A、图中刺激部位是B处,由C、D两处可知,C处钠离子内流产生动作电位,D处还未兴奋,A处状态于D处类似,还处于未兴奋状态,即C处比A处先兴奋,故AB段长于BC段,A正确;B、神

经纤维D处表现为K+外流,故此处膜电位为外正内负,B正确;C、B处因刺激导致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邻近的A处未兴奋部位仍然是内负外正,在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这种局在部电流又刺激相近的未兴奋部位发生同样的电位变化,如此

进行下去将兴奋向前传导,C正确;D、B处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兴奋向C处传导,传导过程中C处兴奋时,B处由兴奋变为未兴奋状态,不再受到C处兴奋的刺激而兴奋,C处兴奋将引起D处兴奋,故B处刺激产生的兴奋传至C处后,Na⁺内流引起兴奋在此处的神经纤

维上单向传导,D错误。故选D。7.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存在冷敏神经元和热敏神经元,体温升高时,热敏神经元放电频率上升,冷敏神经元放电频率下降。根据体温调定点学说,当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相同时,对应的温度即为体温调定点(如图)。当热

敏神经元放电频率高于冷敏神经元时,产生热觉;反之,产生冷觉。人体以调定点为中心,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维持体温相对稳定。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a曲线表示热敏神经元放电频率、b曲线表示冷敏神经元放电频率B.当人体温度维持在图A的调定点温度时,人体产热和散热处于动态平衡C.人体调定点温度

由图B变为图C时,人体在调节升温过程中会产生冷觉D.炎热夏季,人走出空调房来到室外时,体温调定点将由图B变为图A【答案】D【解析】【分析】体温调节是神经-体液共同调节,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详解】A、体温升高时,热敏神经元放电频率上升,冷

敏神经元放电频率下降,故图中a曲线表示热敏神经元放电频率、b曲线表示冷敏神经元放电频率,A正确;B、当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相同时,对应的温度即为体温调定点,人体产热和散热处于动态平衡,B正确;C、人体调定点温度由图B变为图C时,在调节升温过程中,冷敏神

经元放电频率高于热敏神经元,根据题意,此时会产生冷觉,C正确;D、炎热夏季,人走出空调房来到室外时,人体的体温调定点不会发生改变,仍然维持在原来的水平,只是体温调节机制使身体适应外界温度的升高,D错误。故选D。8.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CAR-T疗法)是一种治疗肿瘤的新型

精准靶向疗法,基本原理是通过定向改造CAR基因,并导入患者自身的T细胞中构建CAR-T细胞。经体外扩增后的CAR-T细胞回输到患者体内后可识别特定肿瘤细胞并将其裂解,同时保留对该类癌细胞的记忆,主要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

的是()A.CAR-T细胞是将改造后的CAR基因导入到辅助性T细胞中得到的重组细胞B.可通过PCR技术检测改造后的CAR基因是否表达出CAR蛋白C.CAR-T细胞裂解癌细胞的过程体现了免疫监视的功能D.CAR蛋白的胞内信号区可特异性识别癌细胞的表面抗

原【答案】C【解析】【分析】CAR-T疗法就是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是把一个含有能识别肿瘤细胞且激活T细胞的嵌合抗原受体的病毒载体转入T细胞,即把T细胞改造成CAR-T细胞这是一种治疗肿瘤的新型精准靶向疗法。近几

年通过优化改良在临床肿瘤治疗上取得很好的效果,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能够精准、快速、高效,且有可能治愈癌症的新型肿瘤免疫治疗方法。【详解】A、改造CAR基因导入导入患者自身的T细胞中构建的CAR-T细胞回输到患者体内后可识别特定肿瘤细胞并将其裂解,

具有裂解作用的T细胞是细胞毒性T细胞,A错误;B、检测CAR基因是否表达出CAR蛋白应使用抗原—抗体杂交法,B错误;C、免疫监视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CAR-T细胞裂解癌细胞体现了免疫监视功能,C正确;D、由图可知,CAR-T细胞识别癌细胞表面的抗原是经过细胞直接接触

识别,因此CAR蛋白中识别癌细胞表面抗原的应试胞外结合区,D错误。故选C。9.人体有时需要有意识地控制呼吸运动的频率和深度,如说话和唱歌,但睡眠时不需要有意识地控制呼吸运动,这属于自主呼吸运动。人体呼吸运动的控制中枢分布在大脑皮层、脑干和脊髓等部位,体液中的O₂、CO₂和H⁺浓度

变化通过刺激化学感受器可以调节呼吸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呼吸运动必须有位于大脑皮层的呼吸中枢参与B.人体进入睡眠状态时,副交感神经占主导,使呼吸运动平缓C.化学感受器不能将O₂、CO₂和H⁺浓度等化学信号转化为电信号D.人屏住呼吸一段时间后,血浆中的CO₂含量变化和pH的

变化共同引起呼吸运动减弱【答案】B【解析】【分析】呼吸运动的控制中枢分布在大脑皮层、脑干和脊髓等部位,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

泌活动减弱;而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则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详解】A、呼吸运动的控制中枢分布在大脑皮层、脑干和脊髓等部位,睡眠时不需要有意识地控制呼吸运动,说明呼吸运动并不必

须有位于大脑皮层的呼吸中枢参与,脑干中的呼吸中枢也可调节呼吸运动,A错误;B、当人处于睡眠(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则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会使呼吸运动变得平缓,B正确;C

、化学感受器可以将O₂、CO₂和H⁺浓度等化学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可以调节呼吸运动,C错误;D、人屏住呼吸一段时间后,血浆中CO2含量升高,pH降低,会共同引起呼吸运动加强,而不是减弱,D错误。故选B。10.2024年8月14日,世卫组织宣布猴痘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

生事件”。猴痘病毒由蛋白质和一种核酸组成,其侵染宿主细胞方式与噬菌体类似。为了探究猴痘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RNA还是蛋白质,实验员做了三组实验,A组用14C标记宿主细胞的氨基酸,B组用15N标记宿主细胞的胸腺嘧啶,C组用3H标记宿主细胞的

尿嘧啶,用上述宿主细胞培养猴痘病毒,检测每组子代病毒中含有的同位素。每组培养得到的猴痘病毒分别侵染未标记的宿主细胞,短时间保温后,搅拌并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中含有的同位素。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为让操

作更简便,可用同位素标记的培养基直接培养猴痘病毒B.若子代病毒中都未检测出3H,可确定猴痘病毒的遗传物质不是RNAC.若B组沉淀物中检测出大量15N,可确定猴痘病毒的遗传物质只有DNAD.该实验可通过检测放射性强度测出是否有对应的同

位素【答案】B【解析】【分析】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不能独立的生活的和繁殖,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详解】A、病毒无细胞结构,培养病毒不能直接培养,需要

先在含有同位素的培养基中培养宿主细胞,再用宿主细胞培养猴痘病毒,A错误;B、在病毒复制过程中,若猴痘病毒的遗传物质为RNA,无论是RNA直接复制,还是先逆转录成DNA然后再转录成RNA,都需要3H标记的尿嘧啶,若子代病毒中都未检测出3H,说明猴痘病毒的遗传物质不是RNA,B正确;C、若猴

痘病毒的遗传物质为RNA,在病毒复制过程中,先逆转录成DNA然后再转录成RNA,B组沉淀物中也可检测出大量15N,C错误;D、15N为稳定同位素不具有放射性,因此B组不可通过检测放射性强度测出是否有对应的同位素,D错误。故选B。11.202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两名美国科学家维

克托·安布罗斯和加里·鲁夫坎,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微小核糖核酸(miRNA)及其在转录后基因调控中的作用,miRNA被两种RNA竞争性结合并调控基因表达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miRNA产生过程需要RNA聚合酶B.circRNA离开细胞核需要消耗ATPC.circRN

A与P基因mRNA可能有部分片段相同D.若细胞产生更多的circRNA,会促进细胞的凋亡【答案】D【解析】【分析】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中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该过程

主要在细胞核中进行,需要解旋酶和RNA聚合酶参与;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该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需要以氨基酸为原料,还需要酶、能量和tRNA等。【详解】A、miRNA是由基因转录形成的,转录过程需要RNA聚合酶,A正确;B、c

ircRNA通过核孔离开细胞核进入细胞质,通过核孔运输是耗能过程,需要消耗ATP,B正确;C、miRNA与DNA结合需要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图中同种miRNA可与circRNA和P基因mRNA结合,说明circRNA与P基因mR

NA可能有部分片段相同,C正确;D、circRNA和P基因mRNA与miRNA的结合存在竞争关系,若细胞产生更多的circRNA,则miRNA与P基因mRNA的结合会减少,P基因mRNA翻译产生的P蛋白增多,会抑制细胞的凋亡,D错误。故选D。12.某花的红色和白色分别由1号染色体上A和a基因控制

,A对a为完全显性。在7号染色体上有H、h基因,当存在H基因时,在卵裂期,所有1号染色体上的A基因会被剪切并丢失,a基因不受影响,不存在A/a基因时,开白花。现有一株纯种白花植株,为确定其基因型,将其与一株纯种红花植株杂交得到F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基因的剪切属于基

因突变B.含HH的植株一定会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C.该白花植株不可能含有A基因D.通过F₁性状即可判断该白花植株的基因型【答案】C【解析】【分析】体细胞或生殖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或结构的变化,称为染色体变异。【详解】A、A基因的剪切是整个基因

剪切并丢失,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A错误;B、由题意,当存在H基因时,在卵裂期,所有1号染色体上的A基因会被剪切并丢失,a基因不受影响,含HH的植株若同时含aa,则不一定会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B错误;C、某花的红色和白色分别由1号染色体上A和a基因控制,A对a为完全显性,若植株中有A基因,

则花是红色,该白花植株不可能含有A基因,C正确;D、将该纯种白花植株与一株纯种红花植株杂交得到F₁,不论该白花基因型是aa,还是基因缺失,F1均为红花,无法通过F₁性状判断该白花植株的基因型,D错误。故选C。

13.F-statistics(Fixationindices)是衡量种群中基因型实际频率偏离遗传平衡理论频率的差值,Hp是指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某种飞蛾的体色有黑色、灰色两种,黑色对灰色为完全显性,分别由D、d基因控制。体色与环境差异大则易被天敌捕食,现将一较大的处于遗传平衡的飞蛾种群(D

和d的初始基因频率分别为0.1和0.9)随机平均分成3份,分别放在非工业区、工业区1和工业区2。70年后调查不同区域中飞蛾的黑色表现型频率并计算基因频率,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工业区2中灰色飞蛾的F

-statistics比工业区1的小B.在非工业区表现为黑色的个体中杂合个体所占的比例为18/19C.70年后工业区1的Hp值比工业区2低,且高于非工业区D.若工业区1的污染继续加重,当d基因频率降为0后即产生新的物种【答案】D【解析】【分析】1、基因频率:

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值。2、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产生。【详解】A、工业区2中黑色表现型频率为0.66,灰色飞蛾dd的频率为0.34,工业区1中黑色表现型频率为0.95,灰色飞蛾dd的频率为0.05,工业区2中

灰色飞蛾的F-statistics比工业区1的大,遗传平衡的飞蛾种群(D和d的初始基因频率分别为0.1和0.9),dd=0.9×0.9=0.81,F-statistics(Fixationindices

)是衡量种群中基因型实际频率偏离遗传平衡理论频率的差值,相比而言,工业区2中灰色飞蛾的F-statistics比工业区1的小,A正确;B、非工业区满足遗传平衡定律,D基因频率为0.1,d基因频率为0.9,DD=0.1×0.1=0.01,Dd=0.9×0.1×2=0.18,在非工业区表现为黑

色的个体中杂合个体所占的比例为18/19,B正确;C、70年后工业区1D基因频率为0.7,d基因频率为0.3,Hp是指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Hp为0.7×0.3×2=0.42,工业区2D基因频率为0.4,d基因频率为0.6,Hp为0.4×0.6×

2=0.48,非工业区D基因频率为0.1,d基因频率为0.9,Hp为0.1×0.9×2=0.18,70年后工业区1的Hp值比工业区2低,且高于非工业区,C正确;D、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产生,d基因频率降为0后不代表产生了新物种,D错误。故选D。14.拟南芥A1

、A2、A3为3种不同隐性突变体品系,均导致叶形为突变型,突变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为了研究突变基因相对位置关系,进行了以下杂交实验:①组:以A1与A2为亲本杂交,F₁全为野生型;②组:以A2与A3为亲本杂交,F₁全为突变型;

③组:以A1与A3为亲本杂交,F₁全为野生型。据此可分析A1、A2、A3和突变型F₁四种突变体的基因型(A1、A2、A3隐性突变基因分别用al、a2、a3表示,野生型基因用“+”表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实验结果表明存在多对等位基因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情况B.A2与A3的形成是同一位点基

因朝不同方向突变的结果C.用①组和③组的F₁杂交,后代的叶形表型有两种,且比例为3∶1D.用②组的F₁与A1杂交,后代的叶形表型均为野生型【答案】C【解析】【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

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详解】A、由题干分析可知:A1的基因型为ala1、A2的基因型为a2a2、A3的基因型为

a3a3、野生型的基因型为++,②中子一代突变型的基因型为a2a3,表明存在多对等位基因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情况,A正确;B、由题干信息可知,果蝇A1、A2、A3为3种不同眼色隐性突变体品系且突变基因位于

2号染色体上,则A1的基因型为a1a1、A2的基因型为a2a2、A3的基因型为a3a3、野生型的基因型为++,A2和A3杂交,后代都是突变型,说明a2和a3两个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的相同位置,所以A2与A3是同一位点基因向

不同方向突变的结果,B正确;C、A1和A2杂交,后代都是野生型,说明a1和a2两个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的不同位置,a1与野生型基因以及a2与野生型基因都在一条染色体上,但位置不同,所以用①组和③组的F₁杂交,即ala2与ala3杂交,后代的叶形表型有两种,野生型:突变型=2:

2=1:1,C错误;D、用②组的F1与A1杂交,即a2a3与ala1杂交,后代ala2、ala3表型均为野生型,D正确。故选C。15.已知等位基因A/a、B/b独立遗传,基因a和基因b均可独立导致人体患病,基因a位于性染色体上。如图甲是某一家

族与该病有关的遗传图谱(不考虑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图乙表示该家系部分成员与该病有关的基因的电泳结果,A、B、a、b基因均只电泳出一个条带,不考虑其他变异。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导致图甲中Ⅱ-1患病的致病基因来自Ⅰ-1B.基因

A、a、B、b分别对应图乙中的条带②、④、①、③C.若对Ⅱ-3号进行电泳,可能含有条带①②③的概率是3/4D.Ⅱ-3号与基因型和Ⅱ-1相同的女性婚配,生育患病女儿的概率是1/4【答案】B【解析】【分析】

伴X隐性遗传具有“女患其父子必患”特点,图中Ⅱ-1女性患者的父亲表现正常,说明Ⅱ-1患病原因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导致,根据题意可知,Ⅱ-1患病原因是常染色体上的bb导致。【详解】A、根据乙图Ⅰ-1个体含有四个条带,说明Ⅰ-1基因型为BbXAXa,Ⅰ-2表现正常,则Ⅰ-2中A/a基因基因

型为XAY,患病个体Ⅱ-1含有3个条带,说明其基因型中有一对基因为隐性纯合子(致病基因型)和一对杂合子,根据其父母基因型可知,该患病个体A/a基因基因型可能为XAXA或XAXa,说明该患者不是因为a基因致病,则其是由bb基因型致病,故

Ⅱ-1基因型为bbXAXa,因此Ⅰ-2基因型应为BbXAY,故图甲中Ⅱ-1患病的致病基因来自Ⅰ-1和Ⅰ-2,A错误;B、图乙中Ⅱ-2只有①和②两个条带,说明Ⅱ-2个体内基因型为两对纯合子,Ⅱ-2为正常男性,则其基

因型为BBXAY,结合A选项中Ⅰ-1、Ⅰ-2和Ⅱ-1的基因型分析,Ⅱ-1中没有B基因,则其没有的条带①为B基因对应条带,Ⅰ-2个体中没有a基因,则其没有的条带④为a基因对应的条带,四人中共有的基因是A基因,在四

人共有的条带②为基因A对应的条带,剩下的条带③为b基因对应的条带,B正确;C、含有条带①②③的男性基因型为BbXAY,Ⅰ-1基因型为BbXAXa,Ⅰ-2基因型为BbXAY,则该夫妇所生正常儿子基因型为Bb的概率为2/3,所生正常儿子基因型为XAY的概率为1,故若对Ⅱ-3号进行电泳,可能含有条带①

②③的概率是2/3,C错误;D、Ⅱ-3号基因型为1/3BBXAY或2/3BbXAY,若其与基因型为bbXAXa的女性婚配,夫妇所生女儿基因型为XAXA或XAXa,即不会因为a基因患病,故只需考虑bb患病的情况,即2/3Bb✖bb→1/3bb✖1/2生女儿的概率=1/6,D错误

。故选B。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16.某兴趣小组为了研究物质甲和物质乙对莴苣种子萌发过程中下胚轴生长的影响,将正在萌发的莴苣种子随机分成四组,A组处理不明确,B组用一定量的物质甲溶液处理,C组用等量的物质乙溶液处理,D组的为空白对照组,在其他适宜条件下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各组下胚轴相对

增长量(mm),绘制出如图所示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1)在适宜外界因素作用下,胚芽等部位释放的激素信号被下胚轴细胞膜上的________识别后,经过一系列生理变化,可使细胞壁伸展性增大而导致细胞伸长生长,这一过程也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

______的功能。(2)上述实验对A组的处理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3)如果物质甲比物质乙促进莴苣下胚轴细胞伸长生长的效果更佳,且有累加效应,则A、B、C、D组结果依次对应图中曲线______________。如果A、B、C、D组结果依次对应曲线②、

④、①、③,则说明一定浓度的物质乙可_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下胚轴细胞的伸长生长,且能对抗物质甲对细胞壁伸展的_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作用。(4)在莴苣种子萌发过程中,该兴趣小组用CaCl₂和物质甲分别在第10~1

5min和第35~40min时段处理实验材料,在其他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得到了下表所示数据:实验时间(min)0510152025303540455055下胚轴生长速率(mm/min)30293010877828303240根据上表数据分析,CaCl₂对细胞壁的伸展有____

_____(填“促进”或“抑制”)作用,实验数据_________(填“支持”或“不支持”)“物质甲通过降低细胞壁处Ca2+浓度来发挥作用”的结论。【答案】(1)①特异性受体##受体②.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2)用等量的物质甲和物质乙的混合溶液处

理(3)①.①、②、③、④②.促进③.抑制(4)①.抑制②.不支持【解析】.【分析】激素作为一种信号分子,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调节作用,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小问1详解】在适宜外界因素作用下,胚芽等部位释放的激素作为信号分子,被下胚轴细胞膜上的特异

性受体识别后,引发细胞内发生一系列信号转导过程,可使细胞壁伸展性增大而导致细胞伸长生长,这一过程也体现了细胞膜具有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小问2详解】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物质甲和物质乙对莴苣种子萌发过程中下胚轴生长的影响,D组为空白对照组;

B组用一定量的物质甲溶液处理,C组用等量的物质乙溶液处理,其目的分别是单独研究物质甲和物质乙对莴苣种子萌发过程中下胚轴生长的影响。可见,A组的目的是研究物质甲和物质乙同时存在时对莴苣种子萌发过程中下胚轴生长的

影响,所以对A组的处理应为:用等量的物质甲和物质乙的混合溶液处理。【小问3详解】如果物质甲比物质乙促进莴苣下胚轴细胞伸长生长的效果更佳,且有累加效应,则A、B、C、D组的莴苣下胚轴相对增长量按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A组>B组>C组>D组,依次对应图中曲线

①、②、③、④。如果A、B、C、D组结果依次对应曲线②、④、①、③,则说明一定浓度的物质乙可促进下胚轴细胞的伸长生长,且能对抗物质甲对细胞壁伸展的抑制作用。【小问4详解】表中信息显示:在第10~15min时段,用CaC

l₂处理实验材料,萌发的莴苣种子的下胚轴生长速率降低,说明CaCl₂对细胞壁的伸展有抑制作用。第35~40min时段,用物质甲处理实验材料,萌发的莴苣种子的下胚轴生长速率升高,由于缺少同时用CaCl₂和物质甲处理实验材料的时段数据,得到的表中所示实验数据不支持“物质甲通过降

低细胞壁处Ca2+浓度来发挥作用”的结论。17.温室作物栽培可用于探索植物的最适生长条件,以达到产量最大化的目的。科学家以甲品种南瓜为对象进行研究,获得了如图所示数据信息,回答下列问题:图①:甲品种南瓜在温度适宜,不同CO₂浓度条件下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的变化

曲线。图②:甲品种南瓜在温度适宜的封闭温室中,改变光照强度后测定单位时间内植株的气体释放量。(1)由图①可知,甲品种南瓜在不同CO₂浓度条件下的光饱和点_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限制图①中

C点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2)选用CO₂浓度为1.2%的条件,给予图①中E点对应的光照强度进行短时照射,该时段内检测到O₂的产生速率持续增加,但暗反应速率上升到一定程度后维持稳定,限制暗反应速率上升的因素

主要是_____________(答出1点即可)。(3)根据图②曲线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填字母)。A.光照强度为c和e时,南瓜释放的气体量相同,种类不同B.光照强度为d时,南瓜叶肉细胞在单位时间内O₂的产生量等于消耗量C.光照强度为e时,单位时间内南瓜光合作用产生O₂的量

为(n-m)μmol(4)科研人员还对不同品种南瓜的光合产物的输出率以及分配比例进行了相关探究,实验中向甲、乙两品种的南瓜提供¹⁴C标记的CO₂,得到下表数据:季节品种¹⁴C光合产物在植株各部分的分配¹⁴C光合产物输出率/%瓜/%茎/%根/%春季甲18.221.789.661.53乙30

.422.9816.84.11夏季甲45.9933.957.781.88乙40.1720.0311.682.71为使产量最大化,农民在春季和夏季应分别种植品种____的南瓜,依据是_____________。【答案】(1)①.不同②.光照强度和CO2浓度(2)CO2供

应量有限、C5化合物含量有限或酶的数量有限(3)BC(4)①.乙、甲②.品种乙在春季、品种甲在夏季的光合产物输出率高,且分配到瓜的比例高【解析】【分析】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1.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最适温度下酶的活性最强,光合作用强度最

大,当温度低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加强,当温度高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弱。2.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当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3.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

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强。当光照强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小问1详解】分析图①可知,甲品种南瓜在不同CO2浓度条件下的光饱和点不同,随着CO2浓度的增加,光饱和点增大,据图可知,C点时再增加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均可提高光合速

率,说明限制C点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是CO2浓度和光照强度。【小问2详解】选用CO2浓度为1.2%的条件,给予图①中E点对应的光照强度进行短时照射,该时段内检测到O2的产生速率持续增加,但暗反应速率上升到一定程度后维持稳定,限制暗反应速率上升的因素可能与暗反应所需原料(如二氧化

碳、五碳化合物的量)或与暗反应有关酶的数量或活性有关。【小问3详解】A、据图2曲线分析可知,光照强度为c时,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释放的气体来自于南瓜细胞呼吸产生的CO2;光照强度为e时,光合速率>呼吸速率,释放的气体来自南瓜光合作用产生的O2,两者的释放量相同,

种类不同,A正确;B、d点时整个植物的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但叶肉细胞的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故d点南瓜叶肉细胞单位时间内光合作用生成O2的量大于呼吸作用消耗O2的量,B错误;C、据图2曲线分析可知,过a到b之间可求出单位时间的呼吸释放二氧化碳量为n,即n的数值表示

呼吸作用的强度,光照强度为e时,光合速率>呼吸速率,释放的气体来自南瓜光合作用产生的O2,即m的数值表示净光合速率,光合作用产生O2的量=呼吸消耗的量+释放量,故光照强度为e时,单位时间内南瓜光合作用产生O2的量为(n+m)μmol,C错误。故选BC。【小问4详解】分析表格数据可

知,春季时乙品种南瓜的光合产物输出率以及向瓜的分配比例均高于甲品种,因此春季种植乙品种南瓜产量更高;而夏季时甲品种南瓜的光合产物输出率以及向瓜的分配比例均高于乙品种,因此夏季种植甲品种南瓜产量更高。所以为使产量最大化,农民在春季和夏季应分别种植品种乙和甲的南瓜,依据是春季乙

品种南瓜的光合产物输出率以及向瓜的分配比例均高于甲品种,而夏季甲品种南瓜的光合产物输出率以及向瓜的分配比例均高于乙品种。18.GLP-1是肠道细胞分泌的一种多肽类激素,具有调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的功能,其分泌受甲状腺激素调控,相关机制如图甲所示。为

探究GLP-1的作用,给2型糖尿病患者注射GLP-1后,检测患者的血糖、胰岛素及胰高血糖素浓度变化,结果如图乙所示。(1)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二者之间具有______________作用。FXR基因突变型个体体内血糖含量

________。(2)由题可知,甲状腺激素调节GLP-1分泌的调节方式为_____________,GLP-1可通过___________胰岛素的分泌、___________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以调节血糖浓度。(3)GLP-1受体激动剂(GLP-IRA)是近年来的新型降糖

药,推测GLP-1受体可能分布在_______细胞,GLP-IRA促进降血糖的作用机理为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相互抗衡(拮抗)②.低(2)①.体液调节(激素调节)②.促进③.抑制(3)①.胰岛A、胰岛B(胰岛)②.GLP

-IRA通过激活胰岛B细胞上的GLP-1受体,促进GLP-1与胰岛B细胞的结合,增加胰岛素的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从而降低血糖【解析】【分析】当血糖浓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胰岛B细胞的活动增强,胰岛

素的分泌量明显增加。体内胰岛素水平的上升,一方面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进入肝、肌肉并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细胞和肝细胞转变为甘油三酯等;另一方面又能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这样既增加了血糖的去向,又

减少了血糖的来源,使血糖浓度恢复到正常水平。当血糖浓度降低时,胰岛A细胞的活动增强,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增加。胰高血糖素主要作用于肝,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促进非糖物质转变成糖,使血糖浓度回升到正常水平。【小问1详解】胰岛素能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

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二者属于相抗衡的关系;由图乙可知,给糖尿病患者注射GLP-1后患者血糖浓度降低,说明GLP-1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FXR蛋白可抑制GLP-1的分泌,FXR基因突变型个体体内GLP-1分泌更多,因此突变个体

体内血糖含量更低。【小问2详解】图甲中甲状腺激素作用于肝脏细胞,促进肝脏细胞合成化学物质胆汁酸,通过胆汁酸作用于肠道细胞,抑制肠道细胞合成化学物质FXR蛋白,进而抑制肠道细胞分泌GLP-1,过程中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为体液调节;图乙中糖尿病患者注

射GLP-1后前阶段胰岛素浓度上升,胰高血糖素浓度下降,血糖浓度下降,说明GLP-1可以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以调节血糖浓度。【小问3详解】由图乙可知,GLP-1可调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

胰高血糖素由胰岛A细胞分泌,故推测GLP-1受体可能分布在胰岛B细胞和胰岛A细胞;GLP-IRA是GLP-1受体激动剂,可激活GLP-1受体,通过题(2)分析可知,GLP-1可以作用于胰岛B细胞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作用于胰岛A细胞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故G

LP-IRA激活GLP-1受体后,促进GLP-1与GLP-1受体的结合,GLP-1作用于胰岛B细胞使其分泌更多的胰岛素,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利用和储存,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同时GLP-1作用于胰岛A细胞,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

泌,导致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程度更低,进而达到降低血糖的作用。19.基因定位是指基因所属的染色体及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测定,是遗传学研究中的重要环节。通常可借助果蝇(2n=8)杂交实验进行基因定位。(1)摩尔根

利用果蝇杂交实验,采用_______________科学方法,首次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2)果蝇缺刻翅是由X染色体上某个基因及其上下游DNA片段缺失引起的,具有纯合致死效应,雄性个体中不存在缺刻翅个体,则缺刻翅果蝇的变异类型属于________,缺刻翅与正常翅果蝇杂交得F₁,F₁雌雄交配得F₂。

如果同时考虑翅型及性别,F₂的表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3)SSR是DNA中普遍存在的简单重复序列。非同源染色体上的SSR不同,不同品种的同源染色体上的SSR也不同,同一品种的同源染色体上具有相同的SSR,因此可作为分子标记进行基因定位。研究者构建了果

蝇细眼(含SSR1标记)和粗眼(含SSR2标记)的两个亲本,二者仅在一对基因上存在差异,杂交后再随机交配,F₂中细眼个体占3/4,粗眼个体占1/4。测定F₂所有个体的SSR组成,若细眼和粗眼个体的SSR组成均为SSR1/

SSR1:SSR1/SSR2:SSR2/SSR2=______________,则控制细眼/粗眼的基因与该SSR标记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若细眼中_______________,粗眼中___________________,则控制细眼/粗眼的基因与该SSR标记位于同源染色体上。(4)对同一染色

体上的三个基因来说,染色体的互换主要包括单交换型和双交换型(双交换型的概率低于单交换型),如图所示。已知分别控制果蝇朱红眼、黄体、残翅的3种隐性突变性状基因a、n、g均位于X染色体上。为确定基因a、n、g在X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科学家将朱红

眼黄体残翅雌果蝇和野生型(野生型基因均用“+”表示)雄果蝇杂交,得到F1。F1雌果蝇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数目如下表所示。雌配子基因型+++anga+g+n+++gan+a+++ng配子数目102510353030454623分析可知,F₁

雌果蝇产生的重组配子有________种,其中a、n、g三种基因在X染色体上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如果只考虑涉及基因n和a的互换情况,F₁雌果蝇能够产生的重组型雌配子基因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答

案】(1)假说-演绎(2)①.染色体结构变异②.缺刻翅雌∶正常翅雌∶正常翅雄=1∶3∶3(3)①.1:2:1②.SSR1/SSR1:SSR1/SSR2=1:2③.全部为SSR2/SSR2(4)①.6②.n-a-g##g-a-n③.+

a+、n++、+ag、n+g【解析】【分析】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小问1详解】摩尔根利用

果蝇杂交实验,采用假说-演绎的科学方法,用实验首次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小问2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果蝇缺刻翅是由X染色体上某个基因及其上下游DNA片段缺失引起的,具有纯合致死效应,雄性个体中不存在缺刻翅个体,可知缺刻翅果蝇的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根据

雄性个体中不存在缺刻翅个体,说明缺失片段的遗传与性别相关,故推测缺失片段应位于X染色体上,由于DNA片段缺失具有纯合致死效应,则缺刻翅果蝇的基因型可表示为X0X和正常翅果蝇XY,杂交得F1,F1中雌、雄果蝇的

基因型可表示为X0X、XX、XY,比例为1∶1∶1,产生的雌配子为X0∶X=1∶3,产生的雄配子为X∶Y=1∶1,故F1个体自由交配得F2,画棋盘格,X0Y致死,则F2的基因型及表型和比例为缺刻翅雌(X0X)∶正常翅雌(XX)∶正常翅雄

(XY)∶X0Y(致死)=1∶3∶3;【小问3详解】果蝇细眼(含SSR1标记)和粗眼(含SSR2标记)的两个亲本,二者仅在一对基因上存在差异,杂交后再随机交配,F₂中细眼个体占3/4,粗眼个体占1/4,由此判断细眼为

显性性状,粗眼为隐性性状,双亲为纯合子。若控制细眼/粗眼的基因与该SSR标记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则二者之间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细眼和粗眼个体的SSR组成均为SSR1/SSR1:SSR1/SSR2:SSR2/SSR2

=1:2:1;若控制细眼/粗眼的基因与该SSR标记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则二者相关联,那么细眼中SSR1/SSR1:SSR1/SSR2=1:2,粗眼中全部为SSR2/SSR2;【小问4详解】已知分别控制果蝇朱红眼、黄体、残翅的

3种隐性突变性状基因a、n、g均位于X染色体上。将朱红眼黄体残翅雌果蝇(XangXang)和野生型(野生型基因均用“+”表示,即X+++Y)雄果蝇杂交,得到F1。则子一代雌性个体基因型为XangX+++

,若减数分裂时不发生互换,则产生两种雌配子,即Xang、X+++,根据表格中配子类型可知,F1雌果蝇产生的重组配子有8-2=6种,根据双交换型的概率低于单交换型,且双交换型只是将中间的一个基因进行交换,因此结合表格中最下面两种配子数量最少可知,其属于双交换得到的配子,且交

换的基因为a和+,因此可知a位于n和g之间,故中a、n、g三种基因在X染色体上的顺序为n-a-g(或g-a-n)。如果只考虑涉及基因n和a的互换情况,F₁雌果蝇能够产生的重组型雌配子基因型有+a+、n++、+ag、n+g。20.聚乙烯醇(PVA)是一种只含C、H、O

的大分子有机物,在纺织行业的退浆废水、化工行业的生产废水中含量较高,且由于其生物降解困难的特性,使得废水处理难度较大。PVA能与碘作用产生蓝绿色复合物,PVA被微生物降解后无法形成复合物,在平板上出现以菌落为中心的透明圈。如图,请回答下

列问题:(1)某实验小组尝试用稀释涂布平板法筛选得到PVA分解菌,需要在培养基中加入PVA作为______________,再加入硝酸盐等其他营养物质,以及________使培养基可凝固。从培养基的作用来

说,这种培养基属于________培养基。(2)为了筛选出效果最好的PVA分解菌,在配制培养基时除了加入营养物质外,还需加入_______制成蓝绿色平板,接种培养一段时间后,在平板上出现以菌落为中心的透明圈,如图甲所示,其中________菌落中的细菌分解PVA

效果最好。(3)将获得的菌种扩大培养,得到1L菌液,吸取其中1mL并稀释1000倍后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由400个小格组成)计数,其中一个中格的结果如图乙,用图乙的计数结果作为每个中方格的平均值,

则1L菌液中共有_____________个细菌,实际活菌数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该值。【答案】(1)①.唯一碳源②.琼脂③.选择(2)①.碘②.d(3)①.1.92×1012②.小

于【解析】【分析】培养基按照功能分为选择培养基和鉴别培养基。根据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特殊需求,在培养基中加入特定的物质来筛选特定的微生物属于选择培养基。【小问1详解】PVA是实验小组想要筛选的PVA分解菌的唯一碳源。因为PVA分解菌能分解P

VA获取碳元素,其他微生物不能利用PVA,这样就可以筛选出PVA分解菌。琼脂可以使培养基凝固,是制作固体培养基常用的凝固剂。这种培养基是根据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特殊需求,在培养基中加入特定的物质(PVA)来筛选特定的微生物(PVA分解菌),所以属于选择培养基。【小问2详解】由于PVA能与碘作用产生蓝

绿色复合物,所以要在培养基中加入碘制成蓝绿色平板。透明圈越大,说明菌落周围的PVA被分解得越多,也就意味着该菌落中的细菌分解PVA的效果最好。分析甲图,其中d菌落中的细菌分解PVA效果最好。【小问3详解】依据计数原则:计上不计下,计

左不计右,这个中方格酵母菌数量为12个,血细胞计数板是16×25,则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为12÷25×400÷(1×1×0.1×10-3)×103×103=1.92×1012。实际活菌数小于该值,因为显微镜计数,死菌活菌均计算在内。

envi的店铺
envi的店铺
欢迎来到我的店铺
  • 文档 138675
  • 被下载 7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