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中考真题语文》2017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大兴安岭、黑河市中考语文试卷及解析

PDF
  • 阅读 6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4 页
  • 大小 462.814 KB
  • 2024-12-17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envi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黑龙江中考真题语文》2017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大兴安岭、黑河市中考语文试卷及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黑龙江中考真题语文》2017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大兴安岭、黑河市中考语文试卷及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黑龙江中考真题语文》2017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大兴安岭、黑河市中考语文试卷及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5 已有6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24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黑龙江中考真题语文》2017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大兴安岭、黑河市中考语文试卷及解析.pdf,共(24)页,462.814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999143f47a6cf2299bc098946d50536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17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语文试卷一、知识积累及运用(第1-9题,共31分)1.(3分)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答题。中国文化博大宽广,无处不在。它溶于翰墨书香,徜徉于江南小道,盘旋在俏壁飞檐我们被这种浓厚的文化气息包围着。(1)找出文段中两个错别字,并且改

正。改为改为(2)在文段的方框内加上标点符号。2.(2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襁.褓qiǎng禁.锢jìn叱咤.风云chà万恶不赦.shèB.祈.祷qǐ对峙.zhì断壁残垣.yuán引颈.受戮jǐngC.窥伺.sì

踱.步duó怏.怏不乐yàng既往不咎.jiùD.贮.蓄zhù恫.吓tóng相形见绌.zhuō囊.萤映雪náng3.(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如果谁敢肆意发动侵略战争,那就必将玩火自焚....。.B.他把“几

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条古训视为立身处世....的座右铭。C.他在去年的国际比赛中崭露头角,成为一颗令人瞩目....的体操明星。D.山区扶贫工作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程,涉及多个方面,解决交通问题首当其冲....。.4.(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

一项是()A.晚饭后,几个我家的亲戚一起收看正在热播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B.恐龙灭绝的原因,是地壳运动造成的。C.表现人性光辉的作品,魅力大多在于其中蕴含的道德力量,而这种力量代表着社会的正能量。D.读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只有理解了作品内容,走进了诗人心灵才能读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5.(2分)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用朴实的文字,与追忆的形式写成的怀念母亲的文章。B.《孟子》是孟子极其门人所

作,儒家经典之一.孟子,名柯,春秋时期政治家,教育家。C.“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是诗人舒婷以饱含深情的文字抒发的对土地的炽恋之情。D.《威尼斯商人》和《变色龙》分别是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和法国作家契科夫的作品。二、解答题(共4小题,满

分20分)6.(3分)观察漫画《前赴后继》,回答问题。(1)描述画面内容。(2)写出漫画寓意。7.(2分)应用文修改。下面的征稿启事在格式和内容方面各存在一处错误,请改正。征稿启事为了响应“每天锻炼一小时,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号召,激发同学们的创作热情,我校文学社面向全体同学征集以“阳光运动”

为话题的文章。文体不限,千字以内。请将稿件送至我校文学社编辑部。此致敬礼圆梦中学文学社编辑部2017年5月10日(1)格式方面:(2)内容方面:。8.(10分)古诗文默写①,白露未晞。所谓伊人,。(《诗经•蒹

葭》)②,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秋思》)③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陶弘景《答谢中书书》)④孔子认为不凭道义获得的荣华富贵,就像浮云一样的语句是,。(《论语》)⑤《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

起承上启下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的诗句是,。(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⑥爱国是诗歌永恒的主题之一,请写出表达爱国之情的连续两句诗,。9.(5分)走进名著①我用手举着拖来舰队的绳索的一端,高声呼喊:“最强大的利立浦特皇

帝万岁!”这位伟大的君王迎接我上岸。②他们关心天文和数学,杞人忧天,惶恐不安,担心太阳和地球毁灭。他们运用高科技手段,征服了许多殖民地。(1)以上内容出自(填作者)的(填作品)(2)以上情节分别涉及作品中的和(填国名)(3)这部小说最鲜明的艺术特色在于奇特的想象和

。二、口语交际(第10-11题,共4分)10.(4分)根据提供的情境,按要求表达。(1)你在某家网店买了一件衣服,穿着肥大,想要调换,该怎样和店主小美协商呢?(2)小明很喜欢你买的这件衣服,也想买一件。你打算怎样向他介绍这家网店?11.(10分)阅读文言文,回答下面各题。【甲】崇祯

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

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乙】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欧阳修《醉

翁亭记》节选)(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雾凇沆砀..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2)选出与“山之僧智仙也”一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A.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B.何陋之有?C.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D.属予作文以记之(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余强饮三大白而别。②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4)《湖心亭看雪》《醉翁亭记》两文作者都寄情山水,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请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和背景加以分析。12.(9分)(二)阅读《智能机器会超越人类吗?》一文,回答下列各题①智能机器真的有可能超越人类

吗?2016年3月15日,围棋“人机大战”第五场,“阿尔法围棋”以四比一的比分击败世界顶尖围棋高手九段李世石,这更激发了人们对人工智能的关注。②的确,如果按照固定的程序进行预算,人脑的确赶不上人工智能。无论是国际象棋还是围棋,都是可以完全程序化的一种运动。如果我们问“阿尔法”一个简单的问题

:“你赢了比赛开心吗?”它就不能像人一样笑着回答,因为它并不具备人类的情感,也不具备人脑的灵活性,不能解答任何程序设计伴侣之外的问题。③现有机器和人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是人有智能,而现有机器并不具备真正的智能。严格的讲,智能机器只能执行特定的指令,而人则

是处理所有感受到的信息。显然,执行指令与处理信息有着本质的不同。④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研究智能机器的专家也要懂得神经科学,以便模拟人脑的神经网络构造来建造仿生智能机器。当然,要建造这样一台仿生机器人的困难程度是难以想象的,因为人脑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复杂,

最.神奇的“自动化机器”。人脑拥有1000亿个神经细胞,而每一个神经细胞都有数千个突触和其他神经细胞相连,神经细胞通过这些突触相互交流,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大约有1000万亿个突触,到了成年大概稳定在100万亿个。⑤也就是说,仿生机器人需要拥有1000万亿个可以独立运算的处理

器,并具有100万亿个信息中转器。无论是制造原件还是整合这些元件,都是一个似乎难以完成的任务。更为可怕的是这些处理器及信息中转机需要制成不同的类型。要完成仿生机器人的制造,需要最先进的纳米技术,才能把每个处理器做的像神经细胞那么

小,还需要最先进的超级计算机,才能完成对仿生机器人各个器件排列顺序的编程。⑥因为世界上并不缺人,缺的是比人类某些性能更先进的机器。因此,科学家认为,未来的仿生机器人并非是要完全模仿人类的所有功能,而是模仿某项功能,这样仅仅需要模仿某个脑区就可以了,这就大大降低了制造难度,并可以强化某些

功能,制造一些具有“特异功能”的电脑。(选文有改动)(1)说说智能机器人有哪些区别?(2)文章第四段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3)文章第五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在关注了“人机大战”李世石

输给“阿尔法围棋”的新闻后,同学们很是担忧:人类智慧会被人工智能彻底打败吗?请你结合文章相关内容,劝勉同学们要对智能机器的发展保持乐观的态度。13.(8分)阅读《寻找生命的意义》一文,回答下列各题①生命犹

如红酒,犹如画卷,犹如一首歌,有痛苦也有升华。可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它使我们匪夷所思!②悲观者认为,生命犹如地平线,即使看得见,却摸也摸不到。他想,生命中有太多挫折,需要承受太多,压力太大,心,太累了,身体也累了。就如某地一名小学生,老师也是为了他好,仅仅骂了他一句,他却承受

不住,去了那个也许美好的世界。可他却不知道,他的家人有多伤心!③其实,我认为,生命是太阳,即使落下了,也能再次升起。虽然有些人很不幸,但仔细想想,他们能体会到常人所不能体会到的痛苦,而正是这些痛苦,才使他们成长。中国的校车也许出不了主席,但山沟里的孩子也许成得了总统,

就如,林肯的父亲也只是个鞋匠。因此,这,也许是幸运的。④北京男孩刘伟也以自己的行为诠释了生命的意义,“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的活着。”刘伟虽然失去了双臂,但他却没有因此放弃生的希望,他开始以另一种姿态生活,那就是用脚弹钢琴,他每天辛苦练习7个小时。终于,他在一年内获得了钢琴七级的水平。他可以独立了

,可以养活自己了!它虽然很痛苦,但那也是痛并快乐着的!⑤坎坷使我们成长,困难使我们成功。贝多芬即使耳聋也不放弃自己的梦想,经过多倍的努力,梦终飞。只有努力,才有成功;只有付出,才有回报。我们有什么理由放弃?那就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同成长,共

同放飞自己的理想吧!⑥生命的意义是不放弃生的希望,是能为他人带来欢乐,是为社会做出贡献,不断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⑦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色彩,有的绚丽,有的平凡,绚丽让我们品味绽放的热烈,平凡让我们品味落日

的从容。只有实现人生的意义,才能让生命之花开的更加灿烂!⑧让我们一起寻找生命的意义,在漫漫的人生路途中留下最美好,最辉煌的记忆!(选文有删改)(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2)第二段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3)第四段内容删去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4)请为第五段补写一个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14.(8分)阅读《孩子,有些东西不属于你》一文,回答下列各题①我在始发站上了公共汽车,坐到最后一排。在我的后面,紧跟着上来一对母女。妈妈三十多岁,戴着无框眼镜。她的女儿五六岁,怀里紧抱着一只

毛绒玩具。那时车厢里尚有部分空座,可是小女孩瞅瞅那些空座,然后坚定地指指我,对她妈妈说:“我要坐那里。”②我愣住了。③女人抱歉地冲我笑笑。她低下头,对小女孩说:“咱们去那边靠窗的位置坐吧。”④“不,我要坐那里!”小女孩再一次指指我。⑤我不知道小女孩

为什么非要坐到我的位置。但我知道,现在她与妈妈犟上了,任女人如何哄她,就是站在那里,不肯随女人去坐。她不去坐,女人也不去,两个人站在狭窄的过道里,任很多人用异样的目光打量她们。⑥我想,现在小女孩想要的并非是一个座位,而是一种满足。习惯性的满足,有理或

者无理要求的满足。或许大多数时候,她的这种满足可以在家里得到,在她妈妈那里得到。问题是,现在,她并不是在家里。(A)⑦“你应该向我要这个座位,而不是你的妈妈。”我终于忍不住了,提醒她说。⑧小女孩似乎没有听到我的话。她看着妈妈,拽着妈妈的手,说:“我要坐那里,

我要坐那里。”(B)⑨“那你们过来坐吧。”我说,“你和你妈妈挤一挤,或者你妈妈抱着你……”虽然我并不想惯着她,可是我实在不忍看到女人尴尬的模样。⑩“不!”她说,“我不要和妈妈一起坐!我要一个人坐!”⑪这就太过分了。或者说,对她的妈妈来说,这已经远非胡搅蛮

缠,而是威胁了。⑫我告诉小女孩,她乘公共汽车是免费的,她的妈妈并没有为她花一分钱。既然是免费,公共汽车上就没有给她准备座位。现在我把座位让给她,她应该把座位让给妈妈。或者,就算她花了钱,就算她有一个座位,有老人或者孕

妇上来,她也应该给他们让座。现在,全社会都在这样做。⑬“我要坐那个座位!”小女孩对我的话充耳不闻,她一门心思缠着她的妈妈。⑭我想起一个词:教养。⑮那天,直到终点,我也没有给她让座。我始终坐得安安稳稳,再也没有和小女孩说一句话。而她则始终站在我的面前,拽着妈妈的手,每隔一会儿,就要说一

遍“我要坐那个座位”。⑯可是,没有用。她的要求在今天、在这辆公共汽车上、在我的面前,注定不会得到满足。⑰车上的人看着我,看着她,看着她的妈妈,目光里,各种情绪都有。但不管如何,我想,大概没有人觉得这个小女孩可怜,也没有人觉得我应该把座位让给她。⑱那天我必须拒绝她,不仅

要用语言,还要用行动。我想告诉这个小女孩:这世上,有些东西并不属于她。不属于她的东西,并非撒娇,或者威胁唯一可以对她没有立场和底线的妈妈就可以得到的。⑲小女孩终会长大。但愿长大后她会明白:世界不是她家的客厅,别人的东西不是她

怀里的毛绒玩具,别人也绝非她的妈妈。⑳这是世间最为简单的道理。(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标题“孩子,有些东西不属于你”的表达妙处。(3)品读AB两处画线的句子,任选一处加以赏析。(4)读了短文,你明白了怎

样的道理?请你从孩子或家长的角度谈一谈。四、写作表达(第28题,共50分)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15.(50分)文题一:请将题目“走,让我们一起”补充完整,写一篇文章。16.文体二:人生总有很多相遇。与他人相遇,也许就是一次心灵的碰撞;与自然相遇,也许就是一次灵魂的洗礼

;与书籍相遇,也许就是一次心智的陶冶;与历史相遇,也许就是一次精神的升华……总有一次相遇,会触动我们的心灵,温暖我们的人生。请以“相遇”为话题,题目自拟,写一篇文章。要求:①除诗歌,戏剧外,体裁不限。②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③文中不得出现与考生有关的真实的

地名,校名,人名等信息。④字数在600字以上。2017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知识积累及运用(第1-9题,共31分)1.(3分)【考点】56:标点符号;14:常见易错字.【分析】本题是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解答】(1)本题考查的是字形的

辨别,注意同音字的辨别,依靠平时多积累.(2)根据整个句子的意思,以及前文的“溶于翰墨书香,徜徉于江南小道,盘旋在俏壁飞檐”,这里是省略,所以加省略号.答案:(1)“溶”改为“融”“俏”改为“峭”(2)…...【点评】夯实基础,对学习语文非常重要.2.(

2分)【考点】12:易误读常见字.【分析】【考点】本题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辩析字音,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解答】A.错误.叱咤风云zhà;B.错误.祈祷qí;C.正确.D.错误.恫吓dòng;相形见绌chù故选C.【点评】此题考查学生

对字音的理解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熟练地语感,注意读音,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3.(2分)【考点】49:成语.【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成语的正确使用,要从成语的意思、感情色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角度考虑,同时结合语境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解

答】A.使用正确,符合语境.B.使用正确,符合语境.C.使用正确,符合语境.D.使用有误,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与句意不符.故选:D【点评】做好本题学生要在学习过程中认真阅读,多积累课文中以及课外的成语和意思,学会

恰当的使用.4.(2分)【考点】79:病句辨析与修改.【分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解答

】A改为“我家的几个亲戚”;B删除“的原因”;C正确;D句末加“的意思”;故选C.【点评】此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逐项审读,从句意,用词,修辞,标点,结构,词语搭配等多方面去考虑,确定最后选项.5.(2分).【考点】文学常识.【分析】此题词属文学常识类题

.解答此题,要调动平时的积累.对相关的作家及其作品和作品风格有所记记忆.【解答】A、表述正确;B、表述不正确,孟子是战国时期人;C、表述不正确,诗人应为“艾青”;D、表述不正确,契科夫是俄国作家.答案:A【点评】解答此题,要结合平时的积累仔细辨析,要熟记一些作家作品及作品风格,主要情节,

主要人物等.二、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20分)6.(3分)【考点】82:图(表)文转换.【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弄清题目要求,再是要结合要求审懂图意,三是用通顺的语句表达出图意.【解答】解答此题,首先要读懂图意,如本图中看到的是一个突出的岩石,一群人,正向一个写有“

入股分钱”的尽头走去,而另一方却已经有人坠落下去,然后结合文字“前赴后继”、“传销”可理解,此图意在告诫人们勿入一些像“传销”一样的非法营销组纷织.答案:(1)内容:在一个写着“传销”的悬崖上,人前争先恐后地向前拥挤着,妄图得到一

些不切实际的高利润,他们却不知道,有多人少因此而误入歧途,粉身碎骨了.(2)寓意:此图警示人们,远离传销,拒绝形形色色的诱惑,以免上当受骗.【点评】解答此题,审图要结合图及文字综合合理解,然后用通顺的语言表达出来.7.(2分)【考点】J5:告示类.【分析】我们要熟练掌握各种应用文的写法和注

意事项.判断所给出的应用文有什么错误,主要考虑格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具体分析进行解答即可.【解答】(1)本题考查了征稿启事的格式.启事的格式与书信格式不同删去“此致敬礼”.(2)本题考查了征稿启事的内容要求.应写明截稿日期.答案

:(1)删去“此致敬礼”(2)应写明截稿日期【点评】征稿启事的写作方法:写明征文的原由、目的、征文单位征文要把征文的意图交待清楚,这样可以使作者对这次活动的意义有充分的认识而积极投入参与;征文的具体要求征文的具体要求视征文的情况而定,通常可以包括以下一些内容:作者的条件,征文的内容范围,体裁

,字数,征文的时间等;对投递搞件的具体要求及方法.8.(10分)【考点】EF:名篇名句默写.【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古诗文名句默写能力.【解答】答案:①蒹葭萋萋在水之湄②枯藤老树昏鸦(重点字:藤)③沉鳞竞跃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⑤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⑥死去原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点评】该题要求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循序渐进积累所学的应背诵并默写的内容,不要太急于求成.首先不要混淆了所背的内容;其次是在默写时要注意不要出现错、别、漏、添字的情况.9.(5分)【考点】F4:名著综合.【分析】《格列佛游记》是乔纳森•斯

威夫特(又译为江奈生•斯威夫特)的一部杰出的游记体讽刺小说,以里梅尔•格列佛(又译为莱缪尔•格列佛)船长的口气叙述周游四国的经历.通过格列佛在利立浦特、布罗卜丁奈格、飞岛国、慧骃国的奇遇,反映了18世纪前半期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

和罪恶.还以较为完美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作者的思想观念,作者用了丰富的讽刺手法和虚构的幻想写出了荒诞而离奇的情节,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英国议会中毫无意义的党派斗争,统治集团的昏庸腐朽和唯利是图,对殖民战争的残酷暴戾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同时它

在一定程度上歌颂了殖民地人民反抗统治者的英勇斗争.【解答】(1)认真阅读文段可知,本段出自英国作家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2)皇帝之所以对我大加赞赏,是因为“我”潜入水中,用长绳和钩子把不来夫斯古国的军舰拉回利立浦特国,帮助利立浦特国打败了敌国.飞岛国国王痴迷天文学和数学,但他们

轻视实用几何学,房屋建筑得很糟糕,还整天杞人忧天.(3)本题考查学生对《格列佛游记》艺术特色的把握,注意把握小说的讽刺手法.小人国的宫廷游戏有两种,一种是绳上跳舞,另一种是在棍子上下跳来爬去.表演的是那些正在候补朝廷中重要官职的人和希望得到皇帝

宠幸的人.作者借此抨击了英国宫廷和大臣们的昏聩无能,无情地讽刺了高官厚爵获得者阿谀奉承的丑恶嘴脸.答案:(1)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2)小人国飞岛国(3)讽刺【点评】名著的考查是综合性学习中常见的种题型.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一定要注意这方面的积

累,可以用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时时阅读,会对答题有帮助.二、口语交际(第10-11题,共4分)10.(4分)【考点】84:综合读写;83:情景对话.【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根据情境语言表达的能力和现实生活中的口语交际能力.【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的沟通协商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弄

清题意,抓住关键内容,用委婉礼貌的语句表述出来.根据题意可知,回答时应以“我”的口吻拟写,协商的主要内容是:衣服过于肥大,想要调换.据此拟写出协商的语句即可.要注意开头要有礼貌合适的称呼,内容不能偏离主题.(2)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向某人介绍一家商铺,要突出商铺的主要特点,内容不要太繁杂.根据题意要向小明介绍这家网店,让他买到心仪的衣服.表述的开头要有称呼,主要介绍网店的特色,比如衣服物美价廉,样式新颖等.答案:(1)示例:小美,您好!我在您的店里买了一件衣服,不太合身,想换小一码的,您说可以吗?(2)示例:小明,我

的衣服是在某网店买的.这家网店商品质量可靠,价格便宜,服务态度又好,你也可以在这家网店买呀!【点评】情境表达题答题技巧:1、说话要讲究文明和修养,尊重对方,注意对象和场合.2、说话要了解对方的意思,领会意图,抓住中心和

要点.3、说话要语句连贯,条理清楚,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心情,努力使对方理解.4、说话要围绕话题,简洁明了.5、复述和转述时,说话要力求完整准确,意思明白清楚.11.(10分)【考点】DA:课内文言文阅读.【分析】【甲】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

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

两三粒人影罢了.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

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乙】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城西南方向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美丽,远望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行

走了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流水声,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而下的,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修建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老僧智仙.给它起名字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

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喝酒,喝一点就醉了,而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名号叫醉翁.【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①(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沆砀:白气弥漫

的样子.②远望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蔚然:茂盛的样子.(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之”的含义和用法.例句句意为:是山里的老僧智仙.之:结构助词,可译为“的”A项,句意为: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

,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之: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义.B项,句意为:有什么简陋的呢?.之:宾语前置的标志;.C项,句意为:这或明或暗、变化不定的,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的景象.之:结构助词,可译为“的”.D项,句意为: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

述这件事情.之:代词,指这件事..故选:C.(3)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①重点词语有:”强饮”:“痛饮”“别”:与谁告别,要补充完整,“白”:是酒杯

之意.句意为:我痛饮(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②重点词语有:“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临”,靠近;“于”:在.句意为: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4)本题考查归纳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一是要

结合文本,另外还要结合相关写作背景.《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代表作,选自《陶庵梦忆》卷三.文章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

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表达了作者悠远脱俗的闲情雅致.(也可以写:清高自赏的情趣、超凡脱俗的情趣,还流露出深

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带有淡淡的哀愁).欧阳修虽被贬滁州,寄情山水,从“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这些语句中可以看出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思想.答案:(1

)①白气弥漫的样子;②茂盛的样子.(2)C.(3)①我痛饮(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②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4)

《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情趣、超凡脱俗的情趣,还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带有淡淡的哀愁;《醉翁亭记》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思想.【点评】文言实词“名”的用法:1.名字.如:卷卷有爷名.2.命名.如:名之者谁.3.叫,叫做.如:故又名“鬼市“云.4.名义,名分.如:死即

举大名耳.5.名望,名声.如:赢得生前身后名.6.说出.如:不能名其一处也.7.闻名.如:有仙则名.8.著名的.如:故虽有名马.12.(9分)【考点】A7:说明文阅读综合.【分析】这是一篇说明文.说明对象是智能机器人.第一段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从第二段到文末介绍智能机器人与人的

区别,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解答】(1)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根据第二段中的“为它并不具备人类的情感,也不具备人脑的灵活性,不能解答任何程序设计伴侣之外的问题.“,第三段中的“现有机器和人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是人有智能,而现有机器并不具备真正的智能.严格的讲,智能机器只能执行特

定的指令,而人则是处理所有感受到的信息.“,最后一段中的“未来的仿生机器人并非是要完全模仿人类的所有功能,而是模仿某项功能,“可提炼作答.(2)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语言.在说明文中,为了说明的更加准确,常用一些表示修饰和限制

的词语.这句话中的最表示程度之深,起到了限制的作用.突出人脑的复杂与神奇,如果去掉,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3)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分析.根据划线句的内容可知,其中出现了准确的数字,所以这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是为了准确的说明制造仿生

机器人的难度之大.(4)本题考查语言表达,此类题目一般不设统一答案,只需符合题目的要求,言之成理即可.作答本题时,可围绕人工智能是为人类服务的,没有必要有太多的忧虑来表述.答案:(1)智能机器人并不具备人类的情感,也不具备人脑的灵活性.智能机器并不具备真

正的智能,它只能执行特定的指令.智能机器人只是模仿人类的某项功能.(2)不能删去,因为“最“表示程度,起限制作用.突出强调了人脑复杂神奇的程度之深,进而说明这一样一台仿生机器人的困难之大,删去后,就不能表达出这层意思,两个“

最“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3)列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了制造仿生机器人的难度之大.(4)同学们,人工智能是人赋予的,所以不必恐慌和害怕.同时科学家也会意识到安全性的问题,给它装上类似阀门的东西,控制它是造福于人类,而不是危害人类.【点评】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③作比较:把XX和XX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

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⑤打比方:就是运用比喻把事物的特征说清楚.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

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

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13.(8分)【考点】BC:议论文阅读综合.【分析】本文第①段以一组排比,引出对生命意义的思考,然后②~⑤段,运用举例论

证与对比论证的方法,为读者阐述生命的意义及实现的方法;最后⑥~⑧段,得出结论,向读者发出号召,希望我们都能战胜困难,实现人生的意义.【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议论文论点的提炼和概括.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全文.议论文的论点一般是文章的标题

,或出现在文章的首尾段,但也有的议论文论点需要根据文章内容自己概括.本文就属于最后一种情况.通读全文可知,本文的论题是“生命的意义”,作者在引出话题后,阐述了什么是生命的意义,用通过事实让我们了解了实现人生的意义,是因为“坎

坷使我们成长,困难使我们成功”,再结合文末作者发出的号召,可以看出本文作者的观点就是:我们要面对困难,战胜困难,努力实现生命的意义.(2)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判断.解答此题要了解议论文常用的四种论证方法,然后结合内容作出判断.文章第②段“生命犹如

地平线,即使看得见,却摸也摸不到”,将“生命”比作“地平线”,很明显是用了比喻论证;后半段“就如某地一名小学生”一句,可见用了举例论证.(3)本题考查议论文语段的作用,解答此类题,需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语段

对证明中心论点的作用.因为题目问的是能否删去,所以答题首行要明确观点,不能删.从内容上看,这段举了刘伟的例子,他“以自己的行为诠释了生命的意义”,与第②段内容正好形成对比,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坎坷使我们成长,困难使我们成功”的观点,是正反论证方法在文中的使用,使论证更有说

服力.(4)本题考查的是补充论据,补充论据需要明确需要论证的观点,然后根据自己平时的积累,举出能证明“坎坷使我们成长,困难使我们成功”的观点的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即可.答案:(1)面对困难,不要放弃希望和梦想,要努力实现生命的意义.(2)第②段主要用了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

(3)第④段不能删去.因为这一段举了刘伟的例子,与第②段形成对比,从正反两方面突出论证了“坎坷使我们成长,困难使我们成功”的观点,使论证更全面、更深刻、更有说服力.(4)示例:史铁生,面对双腿的瘫痪,他不放弃自己对文学的追求,

终成一代名家.【点评】解答论证方法的作用的题目,需要熟练掌握每一种论证方法的具体作用和答题模式.举例论证:举了…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证明了…的观点,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道理论证:引用了…的名言、格言、俗语等,充分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具有权威

性,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比喻论证: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通俗易懂;对比论证: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使论证更加深刻,观点更加鲜明.14.(8分)【考点】9C:记叙文阅读综合.【分析】本文主要写我坐公交车时,一个小女孩缠着妈妈要独自一人坐

我的座位,我对她讲道理无用,她的妈妈也不愿意用道理去教育孩子,最终我因孩子的任性和妈妈的没有原则而没有给孩子让座.文章内容引人深思,让我们明白没有原则和立场的家长,只会教育出以自我为中心,骄横、固执的孩子.【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归纳概括.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

思路,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一般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注意表述的简洁通顺.本文内容可概括为:公交车上一个小女孩缠着妈妈要独自一人坐“我”的座位,“我”因其任性没有满足她的愿望.(2)本题考查标题的理解.标题是文章内容、思想情感的

高度概括.设置这类试题,一般都是在考查学生对文章思想情感的领会和把握,答题时重点分析标题蕴含的情感,并指出其中文中的具体作用.初读文章,我们就会发现标题有吸此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再结合本文的内容来看,标题正是我对

孩子任性,要求我让座这件事的看法,正是本文要表现出的主旨,又起到了点明文章主旨的作用.(3)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要选择好赏析的角度,语句赏析的角度一般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

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A处的句子,我们可以从人物描写的角度,或是抓住句子中的三个“满足”来赏析;B处即可以从描写的角度赏析,也可从修辞的角度来赏析.(4)本题考查阅读感悟和启示的表达.完成阅读感悟启示题,要

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生活实际阐述理由.注意表述流畅,语言要简洁明了,最好能做到有创意的表达.从孩子的角度来谈,可以围绕着如何做一个有教养的人展开;从家长的角度来谈,可围绕着如何教育好孩子展开.答案:(1)公交车上一个小女孩缠着妈妈

要独自一人坐“我”的座位,“我”因其任性没有满足她的愿望.(2)①鲜明地表明了作者的观点,突出了文章的主题.②创设悬念,引发读者阅读兴趣.(3)A处运用心理描写,写出了“我”对小女孩非要占“我”座位的过分行为的不

满,为下文“我”拒绝给小女孩让座作铺垫(或:A处连用三个“满足”,运用反复,突出强调了“我”的不满心理,侧面表现小女孩的固执、任性,为下文“我”拒绝给小女孩让座作铺垫).B处运用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写出了小女

孩坚持的状态,表现了小女孩的固执、任性.(从反复的修辞角度赏析也可.)(4)①做孩子的不要以自我为中心(固执、任性、自私),要懂得为人处事的道理,要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②做家长的要有自己的立场和底线,不要溺爱孩子,要有教育智慧,要把孩子培养成明辨

是非,有修养的人.【点评】本阅读第(3)题是阅读的典型题,句子赏析的答题方法:一、可以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赏析一般格式为:修辞+修辞特点+内容+中心比喻形象生动;拟人生动形象;排比整齐,有气势;夸张突出特点;反问加强语气;反语增加讽刺意味表述形式: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二、从描写的

角度赏析1、人物描写格式:人物描写方法+内容+中心表述形式: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写出了…表达了…2、景物描写格式:描写内容+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等)表述形式:通过描写…烘托了…四、写作表达(第28题,

共50分)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15.(50分)【考点】L2:半命题作文.【分析】【审题立意】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我们”可以指亲人、同学、老师、友人,但同学们的视野不妨开阔些,能与“我”组成“我们”的,还可以是物品、风景、书籍、兴趣„„只要

是陪伴“我”走过的,具有回忆价值的人、事、物都可以进入“我们”的范围.“一起”“走”也就是“同行”的意思,“走”是个过程,怎样让这个过程闪现异彩,这取决于文章的立意能否创新.可补充的词语可以填写“高兴”“快乐”等词语.【构思选材】文章成功

的关键是看你选取的“我们”有没有价值和美点.如写“我”的兴趣是绘画,绘画9年来与“我”同行,“我”两次几乎要放弃,但绘画的魅力使“我”选择坚持,走向成功.例如写“我”和“你”的交往,开始时“我”自私任性,“你”却很会包容,离别时仍然给“我”一片真诚,“我”反省、追

悔,由衷希望“我们”再一次“一起走过”…这种把文章定位在“严于解剖自己”上的“一起走过”就闪发着“自我反省”的异彩;再如写麦收这件事,不是把自己定位在“接受劳动锻炼”和“体味劳动辛苦”上,而是原汁原味地描写儿时田埂上的欢蹦追逐、摘

香叶泡热茶、盼好菜叫吃饭„„这是一幅多么美丽和谐的秋收图.【写法指导】这道作文题要写成记叙文或记叙散文,可以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在叙述亲身经历的基础上,通过我和他人一起所做事情的详细描述,并在叙述中适当

地抒情、议论,揭示文章的主旨.【解答】【范文】走,让我们一起珍视往昔“我说你是人间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从我遇见你开始,你似乎一直在为我编织文学的梦.那时懵懂的我,总爱听你念绝句,听你把满天大雨划为古韵,把水墨画画在心里.

是红楼梦吗?是苏小妹吗?是陆游吗?是李太白吗?太多太多了,让我觉得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就像一场属于文学的盛大的桃花宴,甜美而滋润.这样的你,这样深沉,儒雅,才华横溢的你.“凝望里,你被望成千翼之鸟;聆听里,你被听成千孔之笛”.记得你说,你要带我们这群孩子去北京,看看清华北大

这样的名校值不值得奋斗.记得你说,学习有时候不在于智力而在于毅力.也曾记得,你读张洁的《我的四季》“一个人,要是能够期待,就能够全力以赴.”那坚定的声音,我从来不敢忘记.那时的盛夏,梧桐落下一地清凉的绿意,铺垫我们一起走过的

光影.这样的你,这样热情,奋斗,诲人不倦的你.“说是那寂寞的秋的清愁,说是那辽远的海的相思,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有你的三年短暂得就像睡了一觉,可是正是在这一觉里,你让春风寄给我一场幸福的梦.在梦里,你教给我文学知识,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你教会我自信,奋斗.现在

想起来,我们一起走过的时光,就像一席凉凉的烟雨,点洒在花前,我的眉间.这样的你,这样循循善诱,让我铭记的你.“愿你有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一支曲子已温柔而起,是不是你的二胡弦音?想象的河流正奔向远方,有没有

浸透你的梦境?再小坐一会吧,喝一口碧螺春再走吧,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已经结束,我将用整个春天为你饯行.亲爱的老师,请允许我最后改变舒兰的《乡色酒》来感谢你陪我走过这三年:三年来,你用文字浸染了我,我正年少韶华正好,你浓,春色也浓;三年后,我在考场回忆你,你是一杯清水酒

,你满,思念也满.【点评】本文紧扣文题,条理清晰.段段体现“一起走过”而每一段又从不同的侧面表达对老师的赞美.另外,本文文学色彩浓厚,每一段开头都用诗词领起,不仅点出了本段的意义,而且深深的吸引着读者.在赞美老师和谈自己的感受时也用诗的语言,如“那时的盛夏,梧桐落下

一地清凉的绿意,铺垫我们一起走过的光影.”生动地表达了陪伴我们三年的老师对我们教育后的感受.最后改写舒兰的诗来结束,表达了主题.可见作者有着极深厚的文学功底.16.(2017•齐齐哈尔)【考点】L3:话题作文.【分析】【审题立意】这是一道话题作文.题目“相遇”并不是指一般的

接触,而是指令心灵受到感染、震动等的接触.相遇的双方可以是人与人,也可以是人与物;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想象的;可以是快乐的,也可以是忧伤的….【构思选材】(1)写自己与现实生活中某个人相遇.这个人可以是你的亲人,也可以是你的老

师、同学或陌生人.要选取相遇后心与心发生了碰撞,产生了美好情感的事情,这样的材料才符合”相遇“的内涵.比如你只身在外,身处困境,遇上了一位好心人,他热心地帮助了你,你感激万分.这样的相遇确实值得回味.(2)写自

己与某种事物相遇.这种物可以是动物、植物或其他事物,你与它相遇时产生了难忘的感情.例如你在忧伤时独自来到野外,发现了一种很不起眼的小草,它虽小得可怜,却乐观地随风摆动.它给了你启发,让你从忧伤中振作起来

.这种相遇也是非常有意义的.(3)写自己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相遇.在阅读中认识了某个人物,被他的精神所感染,被他的遭遇所震撼,为他的行为所折服.【写作手法】此话题宜写成记叙文、记叙散文,且主要通过具体的动作、心理、神态等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人物表达内心的深刻感受.在写作手法上,可以使用以小见大的

写法,揭示主旨;在表达方式上,要使用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抒发自己真挚的情感或感悟.【解答】【范文】最美丽的相遇我遇见一棵树.那是一株槐树.树皮粗犷,纹路深凿,树身暴筋虬结.秋阳照在那一片粗糙的木纹上,竟像炒栗子似

的,爆出一片干燥郁烈的芬芳.在青青的石砖上只站立着这一棵树.但旁边不知哪里来的几股细细的钢丝却硬生生地扎进树身中,戳进心脏的最隐秘之处,呈现一种血的颜色.皮肤上的汗毛不由地张开,风细细微微地从远处吹来,我闭上眼努力地去触摸风的脉搏.无数的绿色在风里晃荡,翻折,刷刷作响.翅膀的振动,蚯蚓的腹部爬

过草叶的窣窣声在一瞬间都被风扯远.我满耳只听见的并不是那种鼓噪的蝉声,而是那绿叶说与云听的呢喃声一一尽管遭遇不幸,却依然坚强地站立在大地上,以风雨为伴,从容而美丽地生存着.那饱满而丰实的生命仿佛一条河流,细细地流淌到更远的地方.我遇见一个人.阳光在迷蒙的展雾中展开那没有喧哗的光和热.

他抱着一捧花,站在路旁.细小的白色花朵藏在绿叶里,他的目光深沉,却有一种说不出的柔和,像江南一池微凉的春水.叶脉上犹然含着朝露腻着月光,陈旧而又细腻的香味渗进每一缕叶纹中.他低头看着自己的鞋,不吆喝,不抱怨,只是微微笑着.我顺着他温和的目光

望去,那是一双黑布白底的鞋,看得出来是依照着脚的形状一层一层迭起来,一针一针缝进去的.穿着这样的鞋,想必心也是暖呵呵的.他终是拾起了头.我看见他的眼晴很亮,那样亮,在浅浅的晨光中,流动着异样光彩.美,是那花,是那人.我不由走近他.花声更加清晰了.“这花真好,怎么卖的?”“八毛钱一

把.”我将硬币放到他掌心处,他将花递给我,与其说是递,不如说是抱.满满的一大捧,就在我的臂弯里绽放着.马路的鸣笛声在花香中愈来愈远,终于,我只能听见花瓣舒展的声音.我将花抱紧,再看向他,生怕他后悔似的.他笑笑,也紧了紧

怀中的花.他的目光遂又落回他的布鞋上.所有的过往都被温柔搁置在那双眼里.我听见呢喃声,来自于我先前所遇见的一棵树.“要坚韧而又温柔地活着.”花香在此刻突然袭入鼻间.我猛一抬头,看见了他.他的身影渐渐与那棵树重合,不再分离,如人一样的树,如树一样的人,是否他们的脚底都有一个根,

然后相连着,匍匐在大地深处?【点评】本文的作者写相遇,选择了两个对象,一个是棵树,一个是一个人.乍一看,这两者之间没有丝毫的联系,细读此文,我们会发现,这两者在作者眼里有着相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同样都具有“坚韧而又温柔地活着”的

特性.为了突出这一主旨,作者的语言功底同样让人叫好.文字不多,却很重,尤其是对树和人的描摹,简洁而又特征突出,这样的语言着实值得我们学习.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envi的店铺
envi的店铺
欢迎来到我的店铺
  • 文档 140717
  • 被下载 7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