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必修上册)解析版

DOC
  • 阅读 3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8 页
  • 大小 40.420 KB
  • 2024-12-29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envi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第一单元 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必修上册)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第一单元 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必修上册)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第一单元 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必修上册)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4 已有3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8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第一单元 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必修上册)解析版.docx,共(18)页,40.420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983a51bf49de00d65549a1c177e989c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单元测试【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1.(本题3分)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不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红烛.(zhú)锈蚀.(zhuó)怒涌.(yǒng)拥.护(yōng)B.情景.(jǐng)情境.(jìng)力量.(liang)量.杯(liáng)C.滚.动(g

ǔn)衮.服(gǔn)洪涛.(tāo)滔.滔(tāo)D.狂飙.(biāo)寰.宇(huán)灵魂.(hún)灼.热(zhuó)【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A.“锈蚀”的“蚀”应读(shí)。故选A。2.(本

题3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你好啊,欢乐的精灵!B.从地面你一跃而上,像一片烈火的轻云。C.那犀利无比的乐音,似银色星光的利箭。D.全世界就会像此刻的我——侧耳倾听。【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A

.将“云雀”比作“精灵”,比喻。B.将“云雀”比作“烈火的轻云”,比喻。C.将“犀利无比的乐音”比作“利箭”,比喻。D.虽然有“像”字,但该句并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故选D。3.(本题3分)以下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沁园春·长沙》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

、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词人选择了湘江秋天几个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色彩鲜明。B.《峨日朵雪峰之侧》中,诗人借石砾滑坡这一形象,写出“我”攀爬到这一高度的艰难,暗指其在生活困境中的身心遭遇,从而更加突出他坚持的态度。C.《百合花》中“他背

的枪筒里……又多了一枝野菊花”,“野菊花”这一细节表现了小通讯员对自然及生活的热爱,讴歌人性的美好,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性。D.《哦,香雪》,在香雪下火车归来时,作者站在香雪的视角描写了山间景物,有柔和的风、明

净的月亮、像金铃铛的核桃叶等,意在表现自然的静美,从而衬托香雪的纯洁。【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D.选项陈述错误点有二:一是“意在表现自然的静美”有误,自然的静美只是手段而非目的;二是

“衬托香雪的纯洁”,理解不全面,不到位,这段环境描写,主要意图应在烘托出香雪得到铅笔盒后喜悦的心情。故选D。4.(本题3分)对下列相关现代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沁园春·长沙》中,词人站在橘子洲头,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山河图景。词人在写景时,远

近上下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既是写景,也是抒情,表现了词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B.《峨日朵雪峰之侧》中的“雪峰”“太阳”“蜘蛛”等意象,营造出凝重而又壮美的氛围。C.《红烛》这首诗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诗歌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

情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D.《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关于“力”的句子在诗中出现多次,全诗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描绘了太平洋的浪潮,吟唱了一曲惊心动魄的力的颂歌。【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全

诗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错误。全诗采用的是直接抒情,并非间接抒情。如结合“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啊啊!力哟!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等分析,一系列抒情句是诗人的直接抒情,抒发对这种破

坏力的呼唤和赞美。故选D。5.(本题3分)(2021·海南·儋州川绵中学高一期中)下列语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的读书生活为背景,展现了以毛泽东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风华正茂....的学习和生活故事。B.细数

2017的无锡搜房博客,有多少新锐博主在谈笑间指点江山....,预见楼市风云。C.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那个时代的热血青年,写出了不少激浊扬清....的好文章。D.今日,幸福苑社区和万里学院团委邀请了经历过峥嵘岁月的老红军、老党员,

与社区的暑期学生一起重温了红军长征艰苦卓绝....的光荣历史。【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风华正茂:形容青年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不能用来修饰“学习和生活”。B.指点江山

:指批评国家大事。句中说“预见楼市风云”,使用正确。C.激浊扬清:比喻清除坏的,发扬好的。修饰句中的“好文章”,使用正确。D.艰苦卓绝:坚忍刻苦的精神超过寻常。句中形容“红军长征的光荣历史”,符合语境。故选A。6.(本题3分)(2020·湖南·湘南中

学高一期中)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峨日朵雪峰之侧》通过几个意象的组合,使诗人的情感发生了变化,对人生的思考也变得更加深入。B.性格执着的香雪为获得小小的一个铅笔盒,轻巧地跃上了踏板。C.《红烛》这首诗构思精巧,想象新奇,语言生动,

作为新文学的先锋开创了辉煌的成就。D.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B.“小小的一个”错,多重定语语序不当,改为“一个小小的”。C.“开创了辉煌的成就”动宾搭配不当,可将“开创”改为“取得”。D.

“为了防止”否定不当,“防止”与“不再发生”不合情理。故选A。7.(本题3分)依次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橘子洲是一幅展示风情的画。它以岳麓山为邻,与湘江水为伴,风光美不胜收,形成了“一面青山一面城”的独特景观。它

西望层峦叠翠的岳麓山,与岳麓书院、爱晚亭相邻;东瞰湘江风光,尽览都市繁华。从西向东,山、水、洲、城融为一体,似流动的画,如放大的盆景。游客登洲,听渔舟唱晚,观岳麓红枫,看天心飞阁,赏满树橘红,吟先贤辞赋,其乐融融。。。;;。①橘子洲是一座承接历史的桥②毛泽东站在橘子洲头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的天问改写了中国历史的进程③饱经风霜的外国领事馆、高级别墅则见证着长沙开埠后的历史④曾国藩操练水军的号声依稀回荡在橘子洲上空⑤南宋朱熹、张栻在岳麓书院的讲学,诠释着八百年前湖湘子弟求学的盛况⑥它浸染着湖湘文化,形成了浓厚的历史底蕴A.①⑥⑤③④

②B.②①⑥⑤④③C.①⑥⑤④③②D.②①⑥⑤③④【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能力。这段文字的中心话题是“橘子洲”,而填写的六个句子是介绍“橘子洲”的历史。①“橘子洲是一座承接历史的桥”是总

领句,故放在首位,这就排除BD两项;⑥“它浸染着湖湘文化,形成了浓厚的历史底蕴”中“它”承前指代“橘子洲”,故紧跟①后,接着按照“南宋朱熹”到“清朝曾国藩”到之后的“外国领事馆”,再到近现代的“毛泽东”的顺序即可排出剩下句子的顺序——⑤④③②,这就排除A项。

故选C。8.(本题6分)请根据下面这段新闻报道,概括“复兴号”的核心优势,每空不超过10个字。当前,中国已经进入高铁时代,高铁已然成为一张闪亮的国家名片。2017年9月21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兴号”动车组在京沪高铁率先实现350公里时速运营,可以在4小时30分钟内跑完从北京到上海的1

200公里,我国成为世界上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快的国家。“复兴号”特别注重运行的安全性,远程数据传输系统可以实时监控速度,一旦出现异常,监控系统会在紧急情况下自动使列车减速。此外,“复兴号”的噪声控制做到了全世界同行业最高水平,乘客可以在安静的车厢里享受WIFI全覆盖,多种照明

控制模式还能为旅客提供不同的光线环境。【答案】商业运营速度最快,安全保障设施先进,乘车体验舒适良好。【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审清题干,抓住题干中的“核心优势”这一关键词。然后对语段内容进行整体

把握。语段中第一句话是整个语段的中心句,其他语句则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述高铁的“核心优势”。为了使答案更全面,可以采用划分层次的方法。第一句是第一层,是对全段的概括,讲述了高铁已成为一张闪亮的国家名片。第二句为第二层,主要论述了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快。第三句为第三层,主要论述高铁的安全性。最后一句

是最后一层,论述乘车体验舒适良好。分析概括出答案即可。9.(本题6分)(2021·贵州·贵阳市花溪第六中学高一阶段练习)下面是一则寻物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十月二十日上午,本人在金路易西餐厅吃饭时,

不慎丢掉了一个白色提包,包内东西有身份证、信用卡、钱包等。另有一本小说《围城》,多方寻找未果。如有人见到或代为收起来,请给本人打电话,手机号13612345678,本人必会重谢。【答案】(1)“吃饭”改为“用餐”;(2)“丢掉了”改为“丢失”;(3)“东西”改为

“物品”;(4)“收起来”改为“保存”;(5)“给本人打电话”改为“联系本人”。【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本人在金路易西餐厅吃饭时”中“吃饭”是口语,可以改为“用餐”;“丢掉了一个白色提包”中“丢掉了”是口语,可以改为“丢失”;“包内东西有”中“东西”是口语,可以改

为“物品”;“代为收起来”中“收起来”是口语,可以改为“保存”;“给本人打电话”口语化,改为“联系本人”。10.(本题6分)请阅读下面内容,指出文段从哪四个方面介绍了“绒花”。每点不超过4个字。绒花谐音荣华,是中华富资文化的代表。唐代被列为皇室贡品。明清时代更具规格,清康熙、乾隆年间为极盛时期

。当年南京的“花市大街”曾是绒花的海洋,经营绒花的店铺盛极一时。绒花制作,需经染色、软化黄铜丝、勾条、打尖、传花等近十道工序。匠人制作一朵直径约十厘米的绒花,至少得花两三天,还不包括选购蚕丝等前期准备工作。红、粉、黄、绿等色的蚕丝绒,在钳子下被穿上钢丝,弯成花朵、柿子、元宝、如意等各种形状的绒花

制品,色彩明快,栩栩如生。2006年,南京绒花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位于南京甘家大院南京民俗博物馆的赵树宪绒花工作室具有全套绒花工艺操作和设计能力;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绒花艺人赵树宪成为南京

唯一仍在从事绒花制作的艺人。由于制作工艺复杂,耗时长,收益慢,绒花技艺后继乏人。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答案】寓意历史工艺现状【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本文段共8句话,分四个层

次。第一层:绒花始于唐朝,谐音荣华,是中华富贵文化的代表。即可概括为“寓意”方面。第二层:唐代被列为皇室贡品。……经营绒花的店铺盛极一时。主要是按时间朝代顺序进行了介绍,即可概括为“历史”方面。第三层:绒花制作,需经染色……色彩明快,栩栩如生。主要介绍了工序和形状

,即可概括为“工艺”方面。第四层:2006年……绒花技艺后继乏人。主要是从目前的工艺操作和设计能力、从事绒花制作的艺人、后继乏人等方面的现状来分析,即可概括为“现状”方面。二、阅读(一)(本题22分)(2020·湖南长沙·高一期末)阅读下面

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红烛闻一多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出光来?一误再误;矛盾!冲突!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红烛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原是为烧的。既已

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红烛啊!流罢!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

心。灰心流泪你的成果,创造光明你的原因。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说明:这首诗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就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用以表达自己内心的全部感情,

即既要拯救这个世界,又充满着困惑。11.(5分)下列各项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开始就突出红烛的意象,红红的,如同赤子的心。一个“吐”字,生动形象,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得一览无余。B.诗人接着问红烛,问它的身躯从何处来,问它的灵魂从何处来。诗人迷茫了,如同在生活中的迷茫,找不

到方向和思考不透很多问题。C.诗歌从第四节开始,一直歌颂红烛,写出了红烛的责任和生活中的困顿、失望。红烛要烧,烧破世人的空想,烧掉残酷的监狱,靠自己的燃烧救出一个个活着但不自由的灵魂。D.这首诗有明了的现实主义色彩。作者重个人情绪的

宣泄,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12.(5分)下列各项对诗歌艺术特色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诗歌形式上,诗人极力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以和诗中要表达的情感相一

致。B.重复句的使用、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前后照应和每节中诗句相对的齐整构成诗歌的突出的外在特征。C.这首诗歌不但深得自由诗的体式之美,而且深得中国传统诗的意境之美。通过对红烛这一意象的多层次挖掘,营造了深邃、迷离的意境。D.诗人

所倡导的中国新诗的格律化、音乐性的主张在这首诗中有一定的体现。13.(6分)诗中“红烛”这一意象既有传统内涵,又有作者赋予的新的意蕴,请予以分析。14.(6分)写诗讲究抑扬结合。“扬”是褒扬,“抑”是

贬抑。这首诗多处扬抑结合:困惑于红烛式的自焚,是抑;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是抑;最后,掂量着“灰心”与“创造”各自的份量时,感伤之情又隐隐透出,是抑。请找出两处以上的扬,说说作用。【答案】11.D12.C13.牺牲奉献,忠诚担当;生活中的迷茫困顿和矛盾彷徨。14.归纳

起来,这样的抑扬大体上经历了七次显著的变化,赞叹红烛的“红”,这是扬;困惑于红烛式的自焚,这是抑;振奋于红烛的创造能量,这是扬,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这是抑;欣喜于红烛的伟绩,这又是扬;最后,掂量着‘灰心’

与‘创造’各自的份量时,感伤之情又隐隐透出,是抑,但全诗的收束却又是昂扬向上的。七次变化,四扬三抑,线索清晰,形成了全诗特有的情绪型节奏。这种方法可以情绪多变,形成波澜和鲜明对比,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

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考生可通过以上分析选两处“扬”的手法加以分析)【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D.“这首诗有明了的现实主义色彩”说法错误,应该是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

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深邃、迷离的意境”错,诗的开始就突出红烛的意象,红红的,如同赤子的心。诗歌从第四节开始,一直歌颂红烛,写出了红烛的责任和生活中的困顿、失望,意境并不迷离。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既制了,便烧着!/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红烛要烧,烧破世人的空想,烧掉残酷的监狱,靠自己的燃烧救出一个个活着但不自由的灵魂。红烛的燃烧受到风的阻挠,它流着泪也要燃烧。那泪,是红烛的心在着急,为不能最快实现自己的理想而着急,流泪。诗人要歌颂这红烛,歌颂这

奉献的精神,歌颂这来之不易的光明。在这样的歌颂中,诗人和红烛在交流。诗人在红烛身上找到了生活方向:实干,探索,坚毅地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不计较结果。诗人说:“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表现了“红烛”这一意象的

传统内涵,即牺牲奉献,忠诚担当。“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一误再误;/矛盾!冲突”,诗人问红烛,问它的身躯从何处来,问它的灵魂从何处来。这样的

身躯、这样的灵魂为何要燃烧,要在火光中毁灭自己的身躯?诗人迷茫了,如同在生活中的迷茫,找不到方向和思考不透很多问题。红烛代表生活中的迷茫困顿和矛盾彷徨,这是作者赋予的新的意蕴。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艺术手法的能力。第一处扬,“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

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的开始就突出红烛的意象,红红的,如同赤子的心。闻一多要问诗人们,你们的心可有这样的赤诚和热情,你们可有勇气吐出你的真心和这红烛相比。一个“吐”字,生动形象,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得一览无余。第二处扬,“既制了,便烧着!/烧

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诗人惊异于红烛的力量,这是扬。第三处扬,“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诗人歌颂红烛的奉献精神,歌颂来之不易的光明是为扬。

第四处扬,“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歌颂了红烛实干,探索,坚毅地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不计较结果等精神,也是扬。作用:抑扬的不断变化就是诗人情绪的变化,也是诗歌节奏的变化;这样的写法使得诗歌层次清晰,内容逐层递进,最好让读者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诗人的情绪形成波澜和对比,比平铺直叙更让读者印象深刻。(二)(本题17分)(2021·甘肃省民乐县第一中学高二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暮鼓铁凝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一天的时光里,她尤其喜欢这个段落。日落之后,天黑以前,是黄昏。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门。

她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持整体的青春感。至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当一个六十岁的女人敢于穿着质地柔软、裤角裹腿、裤裆却突然肥坠以模糊臀部的哈伦裤出行时,谁还会注意她脸上的雀斑呢?她

走上柿子林边的这条小马路时,发现马路对面,一个老者几乎正和她齐头并进。老者拖着一把平头铁锨,铁锨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刺拉、刺拉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噪音。他为什么不把铁锨扛在肩上呢?她心里有点抱怨,由不得偏过脸扫了一

眼老者——这老头!她心说。路灯及时地亮起来,在她斜后方的老头停住脚,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和火柴,仿佛是路灯提醒了他的抽烟。他将铁锨把儿夹在胳肢窝底下,腾出手点着一支烟,狠狠吸了一大口。借着路灯和老头点烟的那一忽儿光亮,她看见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

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来。那吼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砺的吼,犹如老旧的轮她闻见一股子花椒油炝锅的白菜汤味儿,球馆工地正在开饭。她看见一个体型壮实的工人正朝她

和老头这边张望,望了一阵,就扑着身子快步朝他们走来。当他和他们相距两三米的时候,她看出这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只听他急切地高喊起来:“妈!妈!”他喊着“妈”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她下意识地扭头向后看,路上没有别人。他是在喊她吗?他错把她当成了自

己的妈?或者她竟然很像这位施工队成员的妈?这个端着空饭盆的年轻工人,就见他很确定地走到老头跟前,从他手里接过铁锨,又叫了一声“妈”,他催促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老头”低声嘟囔了一句什么,不急不火的,由着儿子接过了铁锨。她从年轻人浓重的中原口音里,听出焦

急和惦记。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近了老头——不,应该是他的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那么,他没有把身穿哈伦裤的她错认成自己的妈,他是在管那老头叫“妈”;那么,她一路以为的老头并不是个老头,而是个老太太,是——妈。年轻人扛着铁锨在前,引着他的妈往一盏路灯下走,那儿停着一辆为工地送饭

的“三马子”,车上有一笸箩馒头和一只一抱粗的不锈钢汤桶,白菜汤味儿就从这桶里漾出。母子二人舀了菜汤,每人又各拿两个大白馒头,躲开路灯和路灯下的“三马子”,找个暗处,先把汤盆放在地上,两人就并排站在路边吃起晚饭。她佯装在近处溜达,观察着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的这对母子,怎么看也更像是一对父子。路边的

年轻人很快就把饭吃完,从地上端起妈那份菜汤递到她手上。妈吃完馒头喝完汤,拍打拍打双手,在裤子两侧蹭蹭,从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里掏出两只壮硕的胡萝卜,递给儿子一只,另一只留给自己,好比是饭后的奖赏。她看见儿子拿着萝卜,和妈稍做争执,要把自己手中那个大些的塞给妈,换回妈手里那个小一点的。妈伸出举着

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儿子也就咬着手中那大些的萝卜,很响地嚼起来。在路灯照不到的暗处,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和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让她想起在她的少年时代,夜晚的交通警察手中那发着荧

光的指挥棒。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会所的承包商早年是太行山区农民鼓队的鼓手,村里的喜事,镇上县上的赛事都少不了那鼓队。如今他将一面一人高的牛皮大鼓引进美优墅会所金碧辉煌的大堂,屏风似地竖在一

侧,让擂鼓成为一些仪式的开场白,让仪式中身份最高的人手持鼓槌击鼓,如同证券交易所开市的鸣锣。她对会所的鼓声并不陌生,她和家人都在会所举办或者参加过这种仪式。虽然,和旷野的鼓声相比,圈进会所的鼓声有点喑哑,有点憋闷,好比被黑布蒙住了嘴脸的人

的呐喊。但鼓声响起,还是能引人驻足的。她望望那路边的母子,他们仍然站在黑暗中专注地嚼着胡萝卜,对这近切的鼓声充耳不闻。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尽可能不把自己的心绪形容成无聊的踏实。也许鼓声早已停止,她听见的是自己的心跳。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

觉到自己的心在跳。(有删改)15.(5分)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描写细腻传神,“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表现了母亲爽朗的性格和舐犊情深。B.“

她”是城市里富有的暮年女性形象,与在建筑工地打工的老年女农民工形成对比,“她”因“观察”打工母子而得到了心灵的启示。C.本文多处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平凡的人物形象可感,琐碎的日常生活变得丰富,枯燥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有意味

。D.小说寓曲折离奇的情节于朴素平实、简约凝练的文字中,字里行间散发着生活的味道,传递出宝贵的精神,富有艺术魅力。16.(6分)小说中年轻人喊“妈”的情节布局巧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17.(6分)“暮鼓”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深刻,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答案

】15.D16.丰富了母亲的人物形象,侧面展现了外来农民工生存的艰辛;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前后的反差造成戏剧性效果,精彩奇妙;“老头”是“妈”的结尾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既符合实际生活,又能引人深思,震撼读者的内心世界。17.“暮鼓”即“暮色中的鼓声”,寓意着临近结束而又坚强有力,催人振奋;“

暮鼓”具有象征意义:烘托出打工母亲的人物性格,即人已暮年却不屈服现实的倔强品格;“暮鼓”揭示了文中的“她”从“暮鼓”声中受到心灵的警醒,感悟到生活应具有老而不衰、不报怨、不消沉的态度。【解析】15.本题

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

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D项,“曲折离奇的情节”错,本文故事性不强,本文主要讲一个城市的暮年女性遇到一位在建筑工地打工的老年女农民工,“她”因“观察”打工母子而得到了心灵启示的故事,故事情节普通平淡。故选D。16.本题考查小说情节布局的作用的能力。属于情节作用范畴。答题时,首先找到相

关的情节,仔细阅读,从设置悬念、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内容主旨等角度回答。解答本题,首先找出年轻人喊“妈”的情节,“她”开始看到这位母亲的时候,认为是一位老头,“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

般。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来。那吼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砺的吼,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当年轻人喊“妈”时,她误以为是喊自

己,认为年轻人认错人,等到看到年轻人走到“老头”面前时,她才知道“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近了老头--不,应该是他的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通过这些内容丰富了母亲的人物形象,侧面展现了外来农民工生存的艰辛,同时这一情节设置

了悬念,推动情节发展,前后的反差造成戏剧性效果,精彩奇妙,而且“老头”是“妈”的结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既符合实际生活,又能引人深思,震撼读者的内心世界。17.本题考查标题作用的鉴赏能力。把握文本标题的作用:贯穿

全文,起线索作用;概括文本主要事件;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突显人物形象;揭示文本主旨,深化主题;从给读者的带来的感受角度来说,还有吸引读者,引发阅读冲动的作用。“暮鼓”本义是指“暮色中的鼓声”,“暮”说明临近结束,而“鼓”又给

人坚强有力的感觉,催人奋进;从文章中来看,与“暮”相关的有本文的主人公“她”何农民工的母亲。从农民工的母亲的身上,可以看到人到暮年却不屈服的倔强品格,从“她”身上,可以看到“她”从农民工母亲身上、从会所传出的暮鼓声中受到心灵的警醒,突出

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人生情怀。(三)(本题22分)(2021·湖南师大附中高一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1946年的中秋。这天打海岸的部队决定晚上总攻。我们文工团创作室的几个同志,被分

派到各战斗连去帮助工作。大概因为我是个女同志吧,团长叫一个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去。部队上的被子还没发下来,包扎所缺少棉被。伤员流了血,非常怕冷,就得向老百姓去借。通讯员和我一起去借。我们先到附近一个村子,进村后他

向东、我往西,分头去动员,不一会儿。我已借到两条棉絮,一条被子,正准备送回去再借时,看见通识员从对面走来,两手空空的。“怎么,没借到?”我觉得这里老百姓觉悟高,怎么会没有借到呢?我惊奇地问。“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

姓死封建。……”“哪一家?你带我去。”我估计一定是他说话不对,借不到被子事小,得罪了老百姓影响可不好。我叫他带我去看看。但他执拗地低着头,像钉在地上似的,不肯挪步,我走近他,低声地把群众影响的话对他说了。他听了,

带我走了。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里面一间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还贴着鲜红的对联。我们只得站在外面向里“大姐、大嫂”的喊,喊了几声,不见有人应,但响动是有了。一会儿,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

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留海。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我看她头上已硬挠挠的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的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我说完了,她也不

作声,还是低头咬着嘴唇,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这一来,我倒有些尴尬了,下面的话怎么说呢!我看通讯员站在一边,眼睛一眨不眨的看着我,好像在看连长做示范动作似的。我只好硬了头皮,讪讪的向她开口借被子了,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

老百姓的道理。这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我说完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通讯员乘这机会,颇不服气地对我说道:“我刚才也是说的这几句话,她就是不借,你看怪吧!……”被子一拿出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

什么不肯借的道理了。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我手里已捧满了被子,叫通讯员来拿。他绷了脸,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一步还没走出去,就听见

“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刚走出门不远,有人告诉我们,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是她唯一的嫁妆。我听了

,心里有些过意不去,通讯员也皱起了眉,默默地看着手里的被子。回到包扎所以后,我就让他回团部去。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向我敬了礼就跑了。我只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多了枝野菊花,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摘编自茹志鹃《百合花》,有改动)乙列车无情地载着香

雪一路飞奔,下一站叫西山口,西山口离台儿沟三十里。这里上车的人不少,下车的却只有香雪。她胳膊上少了那只篮子,她把它塞到女学生座位下面了。在车上,当她红着脸告诉女学生,想用鸡蛋换铅笔盒时,女学生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香雪,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

白拿过别人的东西。就在火车停顿前的几秒震颤里,香雪还是猛然把篮子塞到女学生的座位下面,迅速离开了。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辣、怪石,还有漫山遍野树的队伍,还

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她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金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路莲。她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她又

想到了明天,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她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在风的怂恿下“豁啷

啷”地歌唱。她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台儿沟走去。她边走边想,台儿沟将来一定会是“这样的”: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

,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香雪越走越热了,她向前望去,她看见迎面有一颗颗黑点在铁轨上端动。再近一些她才看清,那是台儿沟的姐妹们。香雪忽然觉得心头一紧,不知怎么的就哭了起来,那是欢乐的泪水,满足的泪水。面对严峻而又温厚的大山,她心

中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骄傲。她举起铅笔盒,迎着对面的人群跑去。山谷里突然爆发了姑娘们欢乐的呐喊。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战栗了,它发出洪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哦,香雪!香雪!(摘编自铁凝《哦,香雪》,有改动)18.(5分)下列对甲、乙两个文段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A.甲文段是以战争

为题材的作品,但对战争的描写用笔俭省,对通讯员、新媳妇则不惜笔墨,表现了人性美、人情美,具有丰富的审美意蕴。B.甲文段中意象“百合花”意蕴丰富,它不仅指被子上的百合花图案预示新婚夫妻百年好合,也象征着新媳妇的美丽与高洁。C.乙文段中香雪认为台儿沟再穷,也不能白拿女学

生的铅笔盒,她坚持把鸡蛋留下,使双方达成“平等”,体现了香雪内心的虚荣与倔强。D.乙文段以咏叹调结束,引人回味,既体现了香雪不畏艰辛、挑战自我、敢于追求的品质,又体现了台儿沟人们对香雪的期待和赞颂之情。19.(5分)下列对甲、乙两个文段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

项是()A.甲文段中通讯员为借被子向“我”求助时言之不尽;“我”向新媳妇解释后,她只是笑。却不说明第一次借被子时的情形,这两处“留白”都引发了读者联想。B.甲文段中写新媳妇,是借“我”之眼来描写的:“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

松的刘海。”这段神态描写刻画出新媳妇的美丽娴静。C.乙文段描写了台儿沟地区美丽的自然风景:山野寂静,树木丰茂,月明风柔。这充满诗情画意的环境描写,展现了台儿沟这地方宁静、庄严、诗化的自然美。D.乙文段中的“铅笔盒”经过作者的点染,成为了文化知识的象征。香雪换回“铅笔盒”,表达了香雪对现代文明的渴望

,反映了台儿沟人们摆脱贫困生活的愿望。20.(6分)结合小说《百合花》全文,分析甲文段中“从新媳妇那里借到被子”这情节的作用。21.(6分)比较甲、乙两个文段,分析在表现新媳妇、香雪的心理时所运用手法的异同。【答案】18.C19.B20.①推动情节发展。引出小说

后文新媳妇来到包扎所帮忙、新媳妇为牺牲的通讯员盖被等情节。②有利于丰富人物形象。新被子是新媳妇唯一的嫁妆,对新媳妇来说具有非凡意义,而新媳妇在听了“我”的劝说之后,又借出被子,可见新媳妇深明大义,有大局观,彰显出人性的美。③有利于深化主题。作为一名普通的百姓,

新媳妇能借出自己珍视的被子,并在通讯员牺牲后将自己的被子盖在通讯员身上,展现了军民鱼水深情。21.(1)同:两者都运用了动作描写来体现人物的心理。甲文段中新媳妇瞅、看转身抱被子等动作,充分体现了新媳妇内心“借与不借”的矛盾与挣扎;乙文段中香雪开盒、盖盒、举、跑等动作,写出香雪得到铅

笔盒后内心的喜悦与兴奋。(2)异:①甲文段中通过神态描写刻画新媳妇的心理。作者抓住新媳妇的“笑”与“不笑”两个神态,展现了新媳妇从笑通讯员的腼腆稚气,到内心升起对共产党员的敬意,并借出被子,这其中的心理变化过程。②乙文段

通过直接描写展现香雪心理。“想”“觉得”“盼望”“感到”,直接展现香雪得到铅笔盒后的内心世界。③乙文段还通过环境描写烘托香雪的心理。对柔风、明月、群山、树叶等自然环境的描绘,衬托出香雪独行时内心的心理变化。【解析】18.本题

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的能力。C.“体现了香雪内心的虚荣”错误,这里可看出香雪的高度自尊和自爱的品质,并非虚荣。故选C。1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B.“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是肖像描写,而非神态描写。故选B。20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从情节发展的角度看,“从新媳妇那里借到被子”后,就引出了后文写新媳妇和乡亲们来到包扎所帮忙,以及通讯员壮烈牺牲后,新媳妇怀着崇敬、歉疚的心情给他缝衣服,并执意

将自己的被子盖在通讯员的身上入殓等情节;从人物塑造的角度看,从“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是她唯一的嫁妆”可知,新被子对新媳妇极其珍贵,但当她理解了战争的意义,她便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唯一的最心爱的嫁妆敬献出来,表现了新媳妇深明大义,和她对人民子弟兵真挚、圣洁的爱,彰显了人

物的高尚品质;从揭示主题的角度看,从“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这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我说完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

转身进去抱被子了”可知,新媳妇作为一名普通的百姓,在了解了“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之后,不但借出了被子,在通讯员牺牲后又献出了被子,把被子盖在通讯员身上,展现了军民的鱼水深情,深化了小说的主题。2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从“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我说完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可知,甲文段中对新媳妇的描写运用了神态和动作描写,真切细腻地体现了新媳妇内心“借与不借”的矛盾与挣扎;从“她把它塞到女

学生座位下面了”“她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她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台儿沟走去”“她举起铅笔盒,迎着对面的人群跑去”可知,乙文段中对香雪的描写运用了动作描写,表现了香雪得到铅笔盒后内

心的喜悦与兴奋。综上所述,两者都运用了动作描写来体现人物的心理。从“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我说完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可知,甲文段中是通

过神态描写刻画新媳妇的心理,展现了新媳妇新媳妇从最初不借被子、笑通讯员的腼腆稚气,到后来认识到“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并借出被子的细腻的心理转变过程。而乙文段则是直接通过香雪心理描写,“她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她又想到了明天

,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展现香雪得到铅笔盒后的内心世界;乙文段还通过环境描写“她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来烘托香雪得到铅笔盒后的喜悦和满足,衬托出香雪深夜返回独行时内心的心理变化。

envi的店铺
envi的店铺
欢迎来到我的店铺
  • 文档 132728
  • 被下载 7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