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2:考案 第6章 生物的进化 含解析

DOC
  • 阅读 3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8 页
  • 大小 167.496 KB
  • 2024-12-27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envi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2021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2:考案 第6章 生物的进化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1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2:考案 第6章 生物的进化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1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2:考案 第6章 生物的进化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3 已有3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8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2021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2:考案 第6章 生物的进化 含解析.docx,共(8)页,167.496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94b4114444d908488e5d02cf8802a69f.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考案(六)第6章生物的进化一、单选题1.研究发现,在古老的地层中只有低等生物出现,而高等生物则出现在较晚近的地层中。下图为未被破坏的地层示意图,图中表明两个地层中曾挖掘出物种A和物种B的化石。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D)A.物种A的结构比物种B简单B.

物种A是由物种B进化而来的C.在Ⅱ层内不可能找到物种B的化石D.物种B化石的形成早于物种A化石[解析]由图可知,物种A形成的时间比物种B要晚,则A比B要高等复杂,但不能说明物种A是由物种B进化而来,A、B、C错。2.(2020·安徽黄山市高一期末)关于生物变异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

是(B)A.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的是突变B.自然选择会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太空射线能使种子发生定向变异D.一个碱基对的缺失引起的变异属于染色体变异[解析]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不包括基因重组,故A错误;在自然选择的

作用下,种群中有利变异的个体有更多机会产生后代,相应的基因频率逐渐提高,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所以自然选择会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故B正确;太空射线是诱导基因突变的物理因素,基因突变是随机的、不定向的,故C错误;DNA分子

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属于基因突变,故D错误。3.下列叙述中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原理的是(C)A.食蚁兽具有长舌,是因为它长期舔食树缝中的蚂蚁而反复不断伸长的缘故B.害虫抗药性的增强,是因为杀虫剂使害虫产生抗药能力,并在后代中不断积累C.狼和鹿通过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进

行着相互选择,结果狼和鹿的奔跑速度都变快D.现在人们都生活在不同的人工环境中,因此人类的进化不再受到自然选择的影响[解析]A项内容反应的是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害虫的抗药性并不是使用杀虫剂才出现的,抗药性的产生是随机突变的结果

;狼和鹿之间相互选择共同进化,反映出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人类无论生活在何种环境都要受自然选择的影响。4.(2020·海南省文昌中学高一期末)对某校学生进行色盲遗传病调查研究后发现:780名女生中有患者23人,携带者52人,820名男生中有患者65人,那么该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是(C)A.

4.4%B.5.1%C.6.8%D.10.2%[解析]由题意可知:XBXB、XBXb、XbXb分别为705人、52人、23人,XBY、XbY分别为755人、65人,因此该群体中色盲基因(Xb)的频率=(5

2+2×23+65)÷(780×2+820)≈6.8%。综上分析,C项正确,A、B、D三项均错误。5.(2020·河南南阳市期末)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A.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会产生具有抗

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起选择作用B.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结果C.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D.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解

析]细菌在接触青霉素之前就已经产生具有抗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只起选择作用,A错误;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结果,使生物之间相互适应,B正确;变异、自然选择和隔离是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C正确;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生

物进化的方向,D正确。6.(2020·河南省鹤壁市高一期末)桦尺蛾的黑色(A)对浅色(a)是显性。1870年,某一区域的桦尺蛾以浅色为主,浅色占70%,杂合子占所有个体的20%。由于工业污染,该区域的桦尺蛾每年浅色个体减少10%,黑色个体增加10%。30年后

该区域的桦尺蛾个体以黑色为主,几乎看不到浅色个体,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B)A.该区域的桦尺蛾个体间存在体色的差异,体现的是遗传多样性B.30年期间桦尺蛾种群形成了新物种C.1871年该区域的桦尺蛾群体中,隐性基因(a)的基因频率为77%D.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通

过环境对生物个体的选择实现的[解析]体色差异可以推测出,个体间基因可能存在差异,体现基因多样性;A正确。30年间,桦尺蛾并没有形成生殖隔离,不能成为新物种;B错误。有题干可知,1870年:aa=70%、Aa=

20%、AA=10%,设该种群有100个体,则1871年:aa个数=70-70×10%=63,Aa个数=20+20×10%=22,AA个数=10+10×10%=11;a的基因频率为:(63×2+22)/2(63+22

+11)=77.08333%≈77%;C正确。环境通过选择个体表型,进而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D正确。7.(2020·安徽省池州市高一期末)生物进化离不开变异。根据现代进化理论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C)A.种群中一旦产生新的变异,就可判定该种群发生了进化B.只有有性生殖过程中产生的变异才能

为进化提供原材料C.变异积累到一定程度,产生生殖隔离时就会形成新物种D.如果没有了自然选择,所有生物的进化就再也不会发生[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种群中产生变异不代表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如环境因素引起的表型改变,A错误;突变

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这些变异不只是发生在有性生殖过程中,B错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就是产生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变异积累到一定程度导致的,C正确;除自然选择外,人工选择也可以影响进化,D错误。故选C。8.(2020·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高一期末)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及物种形

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D)A.在一个种群中随机抽出一定数量的个体,其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24%,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72%,则基因A和基因a的频率分别是60%,40%B.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因此可以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

,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D.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使种群产生定向变异,因而可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解析]基因A的频率=24%+72%/2=60%,则基因a的频率为40%,A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因此自然选择可以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正确;突

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C正确;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不定向的,D错误。9.(2020·吉林省舒兰市第一高级中高一期末)科学家在某地记录了某种不同体色的蝴蝶在1863年和1963年的个体数量,按照百分比绘制成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D)A.深体色和浅体色类群逐渐产

生生殖隔离B.深体色和浅体色个体分别属于不同的性别C.蝴蝶深、浅体色个体逐渐进化成中间体色个体D.环境变化后,中间体色蝴蝶不容易被天敌发现[解析]深体色和浅体色类群能相互交配,进行基因交流,不存在生殖隔离,A项错误;在实验数据中不能得到深体色和浅体色个体的性别情况,B项错误;

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自然选择使得种群中浅色个体容易生存,相应基因频率增加,C项错误;由图可知,从1863到1963年蝴蝶深、浅体色个体逐渐被淘汰,中间体色个体适应环境,不容易被天敌发现,存活下来,D项正确。10.(

2020·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一期末)关于生物进化过程的正确表述是(B)A.某种群中新产生的等位基因的频率一定逐渐增多B.若某种群中基因频率发生变化,则该种群一定发生进化C.生物的表型和基因型一定随着个

体的死亡而消失D.在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解析]因为基因突变具有多害少利性,某种群中新产生的等位基因的频率不一定增大,A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若某种群中基因频率发生变化,则该种群一定发生进化,B正确;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为种

群,因此生物的表型和基因型不会随着个体的死亡而消失,C错误;环境条件保持稳定,说明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没有影响,但是可能存在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遗传漂变,交配方式等影响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其他因素,因此种群的基因

频率可能发生改变,D错误。11.我国首只“虎狮兽”于2002年在红山动物园诞生,“虎狮兽”是由雄虎和雌狮杂交产生的后代。下列对此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D)A.虎狮兽属于动物中的一个新物种B.虎狮兽再与虎或狮杂交,均能生出杂种后代C.雄虎与雌狮能杂交且产生后代,所以不存在生殖隔离D

.虎狮兽无繁殖能力,因为其细胞核中无同源染色体[解析]虎狮兽是由雄虎和雌狮杂交产生的后代,其体细胞的细胞核中无同源染色体,无法完成正常的减数分裂,是不育的,故D项正确,A、B两项错误。雄虎与雌狮能杂交且能产生后代,但其杂交后代是不育的,仍属于生殖隔离的范畴,故C项错误

。12.(2020·安徽省池州市高一期末)下列叙述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相符的是(D)A.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决定了种群进化的方向,也决定了群落演替的方向B.滥用抗生素导致细菌产生抗药性突变,同时抗生素的选择作用增强了抗药性C.物种的形成是地理隔离使同属一个物种

的种群间长久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导致的D.蓝藻改变了早期地球的大气成分进而促进了需氧生物的发展,这属于协同进化[解析]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反映了种群的进化方向,决定种群进化和群落演替的方向的是自然选择,A错误;细菌中抗药性的变异是在接触抗生素之前产生的,抗生素只能对细菌的抗药性进行选择,B错误

;物种的形成不都是由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而形成的,如植物多倍体的形成,C错误;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蓝藻改变了大气成分,进而促进了需氧生物的发展,属于协同进化,D正确。故选D。二、不定项选择题13.下列有关遗传和进

化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有(ACD)A.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基础,通过遗传使控制性状的基因在子代中得以延续和传递B.根据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推知,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C.地理隔离可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导致种群间产

生生殖隔离D.自然选择、基因重组、突变,都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解析]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基础,通过遗传使控制性状的基因在子代中得以延续和传递,实现遗传信息的传递,A项正确;基因突变是生物进化的根本原因,基因重组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B项错误

。地理隔离可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导致种群间产生生殖隔离,产生新物种,C项正确。自然选择、基因重组、突变,都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使得生物进化,D项正确。14.下列有关协同进化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BD)A.协同进化是指各种生物在生存斗争中一起进化B.捕食

者对猎物起到选择的作用,但猎物对捕食者无此作用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D.个别物种的形成或灭绝对其他物种的进化没有影响[解析]协同进化不仅发生在不同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也存在;捕食者与

被捕食者相互选择;生物与生物是密切联系的,个别物种的形成或灭绝对其他物种的进化有影响。15.(2020·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高一期末)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说法,错误的是(BD)A.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B.老虎与狮子杂交能生出狮虎兽,所以老虎与狮子之间不存

在生殖隔离C.生物进化方向由自然选择来决定D.生物发生了进化表明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反过来则不一定[解析]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项正确;老虎与狮子杂交生出的狮虎兽不育,所以老虎与狮子之间存在生殖隔离,B项错误;自然选择决定生

物进化的方向,C项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因此生物发生了进化表明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反过来也是,D项错误。三、非选择题16.科学家发现一种蜣螂不仅吃粪便,还取食包括蜈蚣在内的千足虫

。与普通蜣螂相比其部分结构也发生变化:头部较窄而长,便于进食千足虫内脏,后腿较卷曲,便于捕猎千足虫。(1)与普通蜣螂相比,该蜣螂发生了进化,实质是__该蜣螂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__。(2)该蜣螂头部和后腿结构发生的变化是__自然选择__的结果。(3)根据题目信息,能否判断该蜣螂

与普通蜣螂之间产生了生殖隔离?为什么?__不能。这种蜣螂与普通蜣螂之间在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上有差异,但没有研究它们之间能否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代是否可育,所以无法判断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__[解析](1)该种蜣螂与普通蜣螂相比其部分结构发生变化,说明其

发生了进化,而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2)头部和后腿结构发生变化的蜣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3)这种蜣螂与普通蜣螂之间在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上有差异,但没有研究它们之间能否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代是否可育,所以无法判断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17

.(2020·安徽黄山市高一期末)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1)图1表示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X、Y、Z表示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X、Y分别是__突变和基因重组__、__自然选择__。(2)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由许多个体组成,这些个体的总

和称为__种群__,这是生物进化的__基本单位__。(3)小岛上能进行生殖的所有蜥蜴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蜥蜴的__基因库__。(4)小岛上蜥蜴原种的脚趾逐渐出现两种性状,W代表蜥蜴脚趾的分趾基因;w代表联趾(趾间有蹼)基因。图

2表示这两种性状比例变化的过程。①由于蜥蜴过度繁殖,导致__生存斗争__加剧。②小岛上食物短缺,联趾蜥蜴个体比例反而逐渐上升,其原因可能是__联趾型个体趾间有蹼,适合于游泳,可以从水中获取食物。因此,在岛上食物短缺时,联趾个体的生存和繁殖机会较

多。(合理即给分)__。③图2所示的过程说明,自然环境的变化引起不同性状蜥蜴的比例发生变化,其本质是因为蜥蜴群体内的__基因频率__发生了改变。[解析](1)生物进化的基本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或可遗传的变异)——自然选择——生殖隔离(新物种)。(2)种群:同一区域内同种生物全部个

体的总和。它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由许多个体组成,这些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3)基因库:指一个种群中全部等位基因的总和,构成基因库。(4)①由于蜥蜴过度繁殖,导致生存斗争加剧。②联趾型个体趾间有蹼,适合

于游泳,可以从水中获取食物。因此,在岛上食物短缺时,联趾个体生存和繁殖机会较多(答案合理即可)。③不同性状蜥蜴的比例发生变化,说明生物在进化,进化实质指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envi的店铺
envi的店铺
欢迎来到我的店铺
  • 文档 137189
  • 被下载 7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