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4届福建省福州第二中学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共(10)页,30.785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93bae51d680ead7ba821d68852dd013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4届福建省福州第二中学高三二模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请将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卷内或者学校提供的机读卡上。每题选出答案后,学校考生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2.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
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
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近些年来,国人常以汤显祖与英国莎士比亚并称,除二人都逝世于同一年(1616年)以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受汤显祖《牡丹亭》的影响,国人以汤氏为中国传
统戏剧之代表。在沈德符《顾曲杂言》中,有此一说:“汤义仍(汤显祖)《牡丹亭》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此断语为《牡丹亭》评论之经典。一是确立了《牡丹亭》在戏曲史上的地位,即上续《西厢记》,下接《红楼梦》之文学经典
谱系。二则证实了《牡丹亭》彼时之影响,并确立了后世评价《牡丹亭》的基调。当代研究昆曲的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均认为,在明代中后期充满争辩的语境里,汤显祖的思想趋于“异端”,他师从于明代哲学家、文学家罗汝芳,受高僧达观影响,他提出“情”之说,以对抗主流之理学。这一点,由《牡丹亭》的“题
词”可窥见端倪:“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
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演之。至于杜守收考柳生,亦如汉睢阳王收考谈生也。“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
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在陈均教授的解读里,这段文字是汤显祖《牡丹亭》的题旨,即“情”与“理”的关系。事实上,在《牡丹亭》中,杜丽娘生死之间的“三生之情”,恰是汤显祖思想的塑造历程。有研究者称,此剧的蓝本,并非“题词”里所言之事,而可能来自话本,如
《杜丽娘记》。但话本《杜丽娘记》不过是一出普通的才子佳人的类型剧,其生死转换,也并无惊奇之处。其最终能由庸常的《杜丽娘记》升级为极富艺术含量的《牡丹亭》,全在于汤显祖充满想象力的改写,增添了诸多奇诡细节,从而造就
了一部惊心动魄的传奇。二《牡丹亭》大约于万历二十六年写就,之后迅速流传开来。其创作者汤显祖正身处宋明理学的笼罩中,对“至情”的讴歌,似乎是最可行的路径,故而《牡丹亭》特意凸显了因梦生情的爱情线索。但很显然,它并非该剧的核心主旨,而是一种来
自观众的自然选择。其时的汤显祖已经49岁,艺术思想与理念都已成熟,在此情境下创作的《牡丹亭》,自然不是“爱情”两个字所能涵盖的。譬如杜丽娘破棺而出,死而复生,刚烈且充满抗争的意味。昆曲学家陆萼庭就曾根据《申报》和《字林沪报》上的广告得知,清末上海上演的昆曲《牡丹亭》,尚有《劝
农》《学堂》《游园》《堆花》《惊梦》《离魂》《冥判》《拾画》《叫画》《问路》《吊打》《圆驾》十二折。其中《劝农》以老生当行,如今已经鲜少看到;《问路》以净、丑当行;《吊打》以小生、老生当行。这一论述或许可以给《牡丹亭》的后继研究者予以新的启发。在过去各种版本的《牡丹亭》中,大多剥
离了汤显祖笔下另外两条贯穿线,也很少能够令人领悟到杜丽娘和柳梦梅所处具体时代的背景。事实上,汤显祖在《虏谍》《牝贼》《缮备》《淮警》《移镇》《御淮》《寇间》《折寇》《围释》等诸多篇幅中都铺排出金朝屡犯南宋
边境、战乱频发的现实背景,此外,《谒遇》《耽试》等还直白地披露了官场的政治生态。三关于《牡丹亭》的流传,汤显祖本人曾有言:“玉茗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牡丹亭》的传播,也是一部传奇。因其原非昆曲,昆改
本甚多,吕玉绳、冯梦龙、沈璟、臧晋叔等都曾做过改编。汤显祖之异于他人处,在于文辞,音律为其短,甚至常有不合律之处。因而,阅读《牡丹亭》之逸闻甚多,《红楼梦》里甚至有林黛玉听《惊梦》之“原来姹紫嫣红”之曲的描写。《牡丹亭》甫一问世,便受到社会的
广泛关注,也使有眼光的出版商获得一个发财的畅销书目。所谓“《牡丹亭》甫就本,而识者已口贵其纸,人人腾沸”。从明代万历年间直到清朝末年,《牡丹亭》行世的版本在三十种以上。这五花八门的版本,又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全本”,即按汤氏原作五十五出,出目齐全;一类是改窜本,或删或并或改,已经改变了汤氏剧作的原貌。汤显祖生前和身后,之所以有那么多的人对《牡丹亭》感兴趣,与王阳明不无关系。正德、嘉靖两朝的交接时期,王阳明心学兴起。王阳明将“良知”赋予每一个有生命的个体,论证人人都有成为圣人的可能。王阳明心
学高扬主体精神,反对盲目崇拜经典和偶像,主张用自己的头脑和灵明去审视一切。王阳明说:良知是造化的精灵。王阳明心学像一颗精神原子弹。由它掀起的个性思潮冲击了思想文化的各个领域。它直接推动了晚明文艺领域尊情崇俗的风潮。在汤显祖生活的晚明时代,俗文
艺空前繁荣。小说、戏曲、民歌、说唱等都有辉煌的成果。在嘉靖、隆庆以后,昆曲成了文人雅士们追逐的热门。文人雅士们认真地读《牡丹亭》,一本正经地发表自己的感想和意见,还让出版商把这些感想和意见刻在书里。(摘编自杨道《<牡丹亭>
:原来“姹紫嫣红”曲》)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牡丹亭》影响深远,因此国人视汤显祖为中国传统戏剧之代表而把他与莎士比亚并称。B.《牡丹亭》凸显爱情线索,但爱情并非该剧的核心主旨,而是观众的自然选择的结果。C.从明万历年
间直到清末,《牡丹亭》行世的版本很多,但这些版本已非汤氏剧作的原貌。D.汤显祖师承王阳明,讴歌爱情,有那么多的人对《牡丹亭》感兴趣,与王阳明不无关系。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沈德符在《顾曲杂言》中给予《牡丹亭》的评
价,《牡丹亭》在当时就引起极大反响,其成就已超过《西厢记》。B.《牡丹亭》蓝本可能是庸常的才子佳人的故事,但《牡丹亭》极富艺术含量,可见作者的个人素养在创作中起着极大作用。C.汤显祖长于文辞而短于音律,原来不是
昆曲,冯梦龙等不少剧作家都曾改编过汤显祖的《牡丹亭》。D.《牡丹亭》甫一问世,便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出版商大量刊印这部作品获取利益,《牡丹亭》也借此加快传播。3.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中
,作者旁征博引,既引用古代文献,又引述他人研究成果,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说服力。B.材料第二部分以昆曲学家陆萼庭的事例为论据,论证了其做法可以给《牡丹亭》后继研究者以新的启发的观点。C.材料论证语言严谨
,如第二部分第二段运用“大多”“很少”等限定词,使表述不绝对化而显得更合实际。D.材料三个部分围绕作家创作理念、《牡丹亭》的主旨、《牡丹亭》的影响依次展开,论证思路非常清晰。4.下列对材料第一部分大篇幅引用《牡丹亭》的“题词”原文的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引用汤显祖《牡丹亭》
的“题词”,论证材料提出的汤显祖以情对抗主流之理学等观点。B.引用汤显祖《牡丹亭》“题词”,让读者了解汤显祖的创作理念,更好地理解《牡丹亭》。C.引用汤显祖《牡丹亭》的“题词”,可以彰显材料的人文底蕴,增加材料的文化气息。D.引用汤显祖《牡丹亭》的“题词
”,论证《牡丹亭》的蓝本非“题词”里所言之事的观点。5.《牡丹亭》一问世就得到了广泛传播,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牡丹亭》的的的的创作成功给我们哪些启示?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要分析。(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飘逝的风筝徐国平①三月的暖风
一吹,催着万物,都跟长了翅膀一样。鹞爷也感觉到了,一大早儿就拿起那只风筝,迈出了家门。那是一只“年年有余”的风筝。鹞爷有个习惯,扎风筝从不重复,每年都要扎出一个新花样。若在过去,扎糊这种风筝,再简单不过,用不了一天工夫。如今不行了,整整花了半个月
。不是技不如前,而是自己老了,两眼发花,双手也发抖。此刻,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犬吠鸡鸣声都听不到。鹞爷一边走着,一边四下观望着。若在以往,身后总会尾随着一群欢天喜地的孩子,一个个抢夺着他手中的风筝。“唉,娃们一个个都去哪了?”鹞爷心里猜想着,整个人显得失魂
落魄,没精打采。是啊,一个人放风筝有啥意思啊?一路上,那些残垣断壁、破砖瓦砾和那些废弃的打麦场,被风吹过,尘土飞扬。②那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鹞爷瞧着心痛,就像抽筋剥皮一般难受。很快,自家那
三间旧屋也难逃一劫了,满屋子的风筝,又将栖身何处?鹞爷忧心忡忡,步履沉重,一直走出村外,老半天也没碰上一个人,甚至连一只鸡一条狗都没撞见,只有一些像是找不着窝栖落的麻雀,叽叽喳喳在他四周焦躁不安地飞过。村外的那大片麦地,整整荒废了一个冬天,
听说要建飞机场。倒是一些不甘寂寞的春草早早破土,钻出一棵棵嫩芽。鹞爷站在地头,先舒展开双臂,又伸了一下脖颈。沉重了一个冬天的身子,都有些迈不动脚步了。这时,一阵春风拂来,那只风筝有些迫不及待地拽紧了他
的手。鹞爷浑身上下顿觉轻飘飘的,如同要离开地面飞起来一样。若在过去,鹞爷早就手脚利落地将风筝放飞,心也随着风筝飞到天上去了。③如今,鹞爷却攥紧风筝,迟迟不肯撒手。鹞爷又想到过去。他自幼就跟师傅学扎风筝。这辈子,连他自己也数不清
扎了多少只风筝。每只风筝经过他的手,都活灵活现。一到阳春,方圆百里的天空,都会飘曳着他扎的风筝,千姿百态。那些走在归途中的人老远瞅着,就觉得离家近了,浑身的疲惫便会飞到九霄云外。后来,鹞爷成了民间艺人,还上过电视报纸,甚至大洋彼
岸的一些老外都来参观他的手艺。只是,他的手艺慢慢失传了,现在的年轻人谁还学这些费事的玩意儿呀,而且,大都跑到了城里,一走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心也收不回来了。最初,儿子大龙还跟他学扎风筝。可刚刚学了个皮毛,便被一帮记者吹捧成风筝世家的传人。大龙心高气躁,觉
得小村子施展不开自己的雄心壮志,跑到城里开了一家风筝作坊。好几次,大龙苦口婆心劝他也搬到城里去赚大钱。鹞爷却一口回绝了,他知道儿子无非让他去做招牌,糊弄人。“唉,不想这么多了,趁着天暖风轻,还是放风筝吧。”很快,天上飞起一只风筝。那只风筝随着风飘忽不定,像只失群的孤雁,在空中东一头西一头地乱窜
。鹞爷仰着脖颈,望着蔚蓝的天空,正专心致志地操弄着风筝,突然,一声嫩生生的童音传来,“老爷爷,放风筝好玩吗?”鹞爷低头一看,不知何时,身边多了一个男孩,正一脸好奇地望着他。终于有人陪了,鹞爷的心豁然开朗,连忙将手中的风筝线递给男孩,
说:“你玩一下就知道了。”男孩怯生生地接过风筝线,有些不知所措。鹞爷一旁吆喝着:“拽紧线,快跑起来啊!”男孩立马牵着那只风筝在麦地里奔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突然,男孩像是被脚下的什么东西给
绊倒了,风筝线随之撒手松开。男孩爬起来,紧追了几步,却没有拽住随风筝渐渐升起的风筝线,只好哭着跑回鹞爷跟前。鹞爷没有责备那个男孩,而是一脸温和地劝慰着说:“没关系,风筝早晚要飞走的。”男孩用手抹了一下
眼角的泪,问:“风筝还能飞回来吗?”鹞爷望着那只风筝摇了摇头。男孩噘着小嘴,有些难过。许久,鹞爷才开口问男孩:“你家在哪里,怎么一个人跑出来了?”男孩晃了晃脑壳说他的家在很远的城里。学校放假,父亲带他回来寻根祭祖。说着,男孩伸手指了指麦地远处。果真,有一辆轿车停在
一块老坟地前,几个人正在烧香焚纸。鹞爷心里一动,随口问:“告诉爷爷,根是啥?”男孩一脸迷茫,摇头说不知。鹞爷就仰头指了指天上的风筝说:“根是啥?根就是你手中的那根风筝线。人就是天上的风筝。有根线扯着还能落回来,
如果那根线断了,就四处飘泊,永远也飞不回来了。”男孩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此刻,就见那只摆脱了束缚的风筝有些飘摇不定地朝下沉落了一会儿,最后猛然折了一个方向,有些留恋地渐渐飞高了,飞远了,最终淡出了鹞爷
的视线。恍然间,鹞爷觉得手心一湿,低头一看,是一滴滚落的老泪。④他揉了揉眼睛,那么困惑,那么茫然……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鹞爷是一位扎风筝的手艺人,每年三月,都会扎一只风筝,而且年年不重样,他放风筝时都会吸引很多孩子尾随。B.文章通过鹞爷的回忆,介绍
了他过去的经历,使过去与现在形成鲜明对比,进而使故事内容更加丰富,人物形象更加丰满。C.鹞爷看着男孩放风筝的背影,眼前闪过儿子和孙子的影子,文章在此处用剪影的方式,把鹞爷似曾相识的影像呈现出来。D.文章以鹞爷的行踪为线索,写他从村里到村外的所见、所闻、所思等内容,
反映了中国乡村的现实状况。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①把万物生长的蓬勃旺盛的状态刻画出来,句中短语“长了翅膀”与本文书写对象“风筝”相契合。B.句②用“蚕食”一词,形象地写出了挖掘机损毁院落的过程,进而表达了鹞爷对美好家园消逝的痛心和无奈
。C.句③中,鹞爷不肯撒手去放风筝,就是因为他年龄大了,对于放风筝已经感到力不从心,担心风筝会从手中滑脱,飞走。D.句④写了鹞爷的动作和心理,省略号表示鹞爷内心情绪复杂,难以言说,而在这些情绪中包含了他对传统的热爱。8.本文反映了我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出现很多问题
,请结合文章简要说明。9.本文的物象“风筝”意蕴丰富,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也,其实所用不过三石①。以示左右,左右皆引
试之,中弯而止。皆曰:“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宣王悦之。然则宣王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九石。三石,实也;九石,名也。宣王悦其名而丧其实。齐人黄公者,好谦卑。有二女,皆国色。以其美也,常谦辞毁之,以为丑恶。丑恶.之名远布,年过而一国无聘者。卫有鳏夫,失时,冒娶之,果国色。然后曰:“黄
公好谦,故毁其子,妹必美。”于是争礼之,亦国色也。国色,实也;丑恶,名也。此违名而得实矣。的楚人有担山雉者,路人问曰:“何鸟也?”担山雉者欺之,曰:“凤凰也。”路人曰:“我闻有凤凰,今直见之,汝贩之乎?”曰:“然。”请
买十金,弗与。请加倍,乃与之。将欲献楚王。经宿而鸟死。路人不遑惜金,惟恨不得以献楚王。国人传之,咸以为真凤凰,贵其欲献于王,遂闻楚王。楚王感其欲献于己,召而厚赐之,过于买鸟之金十倍。魏农夫之耕于野者,得宝玉径尺,弗知其玉也,以告邻人
。邻人阴欲图之,诈之曰:“此怪石也,畜之弗利其家,弗如复之。”农夫虽疑,犹录以归。置于庑下。其夜玉明,光照一室。农夫称家大怖,复以告邻人。邻人曰:“此怪之征,遇弃,殃可销。”于是遽而弃于远野。邻人无何盗之,以献魏王。魏王召玉工相之,
玉工望之,再拜..却立,曰:“敢.贺大王得此天下之宝,臣未尝见。”王问其价。玉工曰:“此无价以当之,五城之都,仅可一观。”魏王立赐献玉者千金,长食上大夫禄。(节选自《尹文子·大道上》,有删改)材料二:
夫谗佞之徒,名实径庭也。争荣华于旦夕,竞势利于市朝。以其谄谀之姿,恶忠贤之在己上;奸邪之志,恐富贵之不我先。令色巧言,以亲于上;先意承旨,以悦于君。朝有千臣昭公去国而方悟弓无九石宣王终身而不知。以疏间亲,宋有伊戾之祸;以邪败正,楚有郤宛之诛。斯乃暗主庸君之所迷惑,忠臣
孝子之可泣冤。故丛兰欲茂,秋风败之;王者欲明,谏人蔽之。此奸佞之危也。斯二者,危国之本。(节选自李世民《帝范六·去谗篇》,有删改)【注】①石:文中指古时重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
黑。朝有A千臣B昭公C去D国而方悟E弓无F九石G宣王终H身而不知。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孰,意为谁,与《邹忌讽齐王纳谏》“孰视之”中的“孰”,词义相同。B.恶,指恶劣,与《
鱼我所欲也》“死亦我所恶”中的“恶”,词义不同。C.再拜,拜了两次,古代一种礼仪,与文中“却立”均表尊敬。D.敢,表敬谦辞,与《烛之武退秦师》“敢以烦执事”中的“敢”,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宣王好射,喜欢阿谀奉承,结果自欺欺人;黄公好谦,
故意谦损自己的女儿,实际上她们有国色之美。B.路人想把买的山雉献给楚王,过了一晚上,山雉却死了。楚国人纷纷传言真凤凰价钱很贵,都想得到并献给楚王。C.邻人告诉农夫,这是一块怪石,亮光就是作怪的征候,让农夫赶快扔掉它。没有多久,邻人却偷过来,献给了魏王。D
.李世民认为,那些奸邪谗佞之人花言巧语,想方设法去亲近地位高的人,察言观色,迎合人主的意旨,取悦于人主。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楚王感其欲献于己,召而厚赐之,过于买鸟之金十倍。
(2)魏农夫之耕于野者,得宝玉径尺,弗知其玉也,以告邻人。14.材料一、材料二以及《答司马谏议书》都说到了名与实的关系,写作目的有何不同?(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少年行王昌龄西陵①侠少年,送客短长亭。青槐夹两
道,白马如流星。闻道羽书急,单于寇井陉。气高轻赴难,谁顾燕山铭。【注】①西陵:汉代帝王陵墓大多在京城长安西北,故称西陵。其地多富贵游侠之徒。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篇点明主人公的身份与年龄,“送客”句与“侠”相呼应,表现其重情重义。B
.“羽书急”“单于”“寇井陉”“燕山”都富有边地色彩,也都反映出了战事的紧急。C.整首诗歌在有条不紊地叙写中,刻画出了一个豪爽勇武、具有爱国精神的少年形象。D.同高适《燕歌行》相比,本诗情感更为积极向上,充分反映出盛唐时期的时代精神。16.请从内容和结构上分
析三、四两句在全诗中作用。(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善始善终”
这个成语,也容易让我们想到《诗经》中“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告诫。(2)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展示了自己虽头发稀疏而依然稳稳立身天地间的形象。(3)城墙和护
城河在古代城市防卫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古诗文中常同时举“城”“池”的形象进行写作,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
,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沈先生的讲课,可以说是毫无系统。他大都是学生的作业,就.这些作业讲一些问题。沈先生读很多的书,但从不引经据典,他总是凭自己的直觉说话,①,从来不说亚里士多德怎么说、福楼拜怎么说、
托尔斯泰怎么说、高尔基怎么说。沈先生的讲课是非常谦抑、非常自制的。他不用手势,没有任何舞台道白式的腔调,没有一点哗众取宠的江湖气。他讲得很天真,甚至很诚恳;听“懂”了他的话你是会受益匪浅,也会终生受用的。听沈先生的课,要像孔子的学生听孔子讲话一样,②。沈先生教创作有一种方
法,就是学生写了一个作品,他除了写很长的读后感之外,③,还会介绍你看一些与你这个作品写法相近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记得我写过一篇不成熟的小说《灯下》,记一个店铺里上灯以后各色人的活动,无主要人物、主要情节,散散漫漫。
沈先生就介绍我几篇这样的作品,包括他自己写的《腐烂》。学生看看别人是怎样写的,自己是怎样写的,④,对比借鉴,是会有长进的。这些书都是沈先生找来,带给学生的。因此他每次上课,走进教室里时总要夹着一大摞书。(
节选自汪曾祺《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18.下列句子中的“就”与文中加点的“就”,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新的国家领导人就职典礼开始了!B.他住了三天就走了,我来不及见他。C.我们就事论事,不作过度发挥。D.就算他亲自来了,我也是这个意见。19.“举一隅而三隅反”这句
古语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在标点符号使用及表述等方面有三处错误,请进行修改,并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答题卡上。(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鼻
内口罩”是一种嵌合细胞囊泡的温度敏感型凝胶。它由表面高表达病毒受体的微米级细胞囊泡,嵌合在携带正电荷的温敏型水凝胶中构成。在室温状态下,它呈现液态并可以喷雾的方式进入鼻腔中。液态的“鼻内口罩”进入鼻腔后,在人体温度的作用下
,可以很快地由液态转化为凝胶态,从而在鼻腔中①。相比于普通口罩,“鼻内口罩”②:在使用部位上,普通口罩是佩戴在面部的,“鼻内口罩”是施加在鼻腔内部的;在防护机理上,普通口罩主要发挥物理阻隔作用,将病毒拦截在呼吸道以外,但不能使黏附在口罩上的病毒失活;“鼻内口罩”③,而
且还能进一步使被拦截的气溶胶中的病毒失去感染能力,降低病毒感染细胞的可能性。在现实生活中,使用者可以将“鼻内口罩”与普通口罩联合使用。普通口罩用以物理阻隔大部分病毒气溶胶颗粒,而“鼻内口罩”能够进一步将通过口罩缝隙吸入的病毒
进行拦截、捕获并使其失活。对于经常出入高浓度病毒气溶胶区域的医务人员来说,这种保护作用尤其重要。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2.简述第三自然段
的主要内容。要求包含“医务人员”要素,使用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50字。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春秋时一个名叫士成绮的人,常常听到时人夸赞老子,于是跋山涉水来拜访老子。看到老子其貌不扬
,衣食住处也乱七八糟,便说:“人们都说你是圣人,我看是老鼠还差不多。”老子看了他一眼,说:“我心有大‘道’,你骂我是老鼠又能奈我何?我还是我。”说罢,低头继续读手中的书。士成绮说:“你固然心有大‘道’,但也应该听我一句劝,又何必生活自苦如此?”老子
说:“我活在自己的‘道’里,而不是活在你的嘴里。”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