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江苏省盐城市五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21)页,46.931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91851829d8f5cd925813cb430ec5ade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联盟校期中考试高二年级语文试题(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本试卷中所有试题必须作答在答题纸上规定的位置,否则不给分。2.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
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纸上。3.作答非选择题时必须用黑色字迹0.5毫米签字笔书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纸上将对应题目的选项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请保持答题
纸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华传统文化,的确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其中那些精华的东西,让人不能不爱它
,也无法离开它。它是我们慈祥的老祖母,是我们睿智的老祖父,是雍容华贵的贵妇人,是风流倜傥的大诗人,是炎黄子孙的传家宝,是中华民族的精气神,是先进文化建设之渊源,是构建和谐社会之金石。首先,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
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传统文化,始终把爱国主义精神作为首要的价值标准。一向主张先爱国,后立家,信奉无国便无家,“家”为小家,“国”是大家。不管是国泰民安,还是国难当头,都要先大
家而后小家。中华民族历来反对涣散分裂,追求团结统一,强调群体优势,崇尚众志成城。爱好和平,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的传统文化一向主张“和为贵”,追求天下大国的太平盛世,奉行“仁义礼智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仁为本,反对战争,反对暴力,反
对冤冤相报,主张以德报怨。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美德和生命意志。传统文化歌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信奉“天道酬勤”,勉励人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上独特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骨,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
撑。其次,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充满着深刻的大智慧,是东方哲学的杰出代表。这大智慧集中体现在“儒、道、释互补”之中。儒家思想以孔孟之道为代表,其核心是“仁”。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以“中庸之道”为哲学理念。“仁爱”与“中庸”,均极富智慧。道家思想以老庄之道
为代表,其核心是“道”。以太极八卦、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为主要内容。其代表性著作《易经》,是中国学问之根据,《易经》中的智慧渗透在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而《道德经》和《庄子》,亦为两部智慧奇书,其中的奥妙哲思尤为士人与士文化所推崇。中华道家文化之“道
”,是深邃的大智慧。佛家思想,即佛教世尊释迦牟尼佛之佛法,其核心是“空”(佛法博大精深,不可思议,难以言说),以“心性”“色空”“因果”“涅槃”等为主要内容,以揭示生命奥秘,达到解生脱死为终报。佛教的智慧精深奥妙,不可穷尽。儒、道、释,分而观
之,各自智慧超群;综合起来,三位一体,交融互补后,其智慧在古代登峰造极。儒道释互补,便凝炼出“外儒内道”“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天地精神,人间情怀”等修身养性、安身立命的智慧与胸襟。上述儒道释互补的哲理智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度,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有睿智的头脑与博大的胸襟。如今,面对如此
纷杂的社会,各种思潮不断涌现,改革开放固然带来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思想文化,同时也给一些阻碍发展进程的势力提供可乘之机,而正处于世界观形成期的青年人善于接受新文化,同时也容易被不良文化所侵害,形成错误的世界观
、方法论。因此,在教育中强调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美德,使学生们先做到内心世界的充实,有了民族底气,有了文化底蕴,面对各种文化的渗透,才不会迷失方向,丧失中国人的本色。(摘编自《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与意义》)材料二:儒家的仁心——和谐世界,稳定
发展孔孟给我们带来的是一个和谐而又美好的世界,是从身体到灵魂的洗礼。孔子的“仁”,孟子的“性善”都不约而同地告诉我们,要善待并且珍爱周围的各种事物,要谦虚礼让,尊老爱幼,要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基本的道德意识。细细品味孔子所说的仁,我认为其中包含的意思有这样几层
:首先是孝悌之道,对于自己长辈的尊重和对于兄弟姐妹的团结友爱;其次包括忠、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谓忠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谓恕也,当然还包括礼、智、勇等等。孔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作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要心胸宽广,意志坚强,把天下太
平作为己任,这个任务虽然责任重大,路途坎坷,但是需要我们一直努力,不断进取。对于如今社会,国家是大家,家庭是小家,我们应该从孔子那里学到作为一个有素质的人,应该对自己的家庭先建立起责任心,对长辈要孝敬、对小辈要疼爱,努力建立起一个和谐的家庭,进而让一个个小家组成一个和谐的世界。孟子的
“性善”是说人生来就有不忍之心,但最初只是一种道德的萌芽,要经过后天的悉心培养才能成为完美的道德。但是在成长过程中,不免有外物的诱惑,假如只知道贪图一时之快,善良的心就会渐渐丧失,所以要“求其放心”,通过自我修养把丧失
的善良之心找寻回来。道家的智慧——上善若水,超脱世俗“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老子认为,柔弱的东西充满生机,刚强的东西难以持久。有
着无比的韧性和持续性,是一种长久之道和制胜之道。我觉得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必须要学会“柔弱”,太张扬个性总是有危险的,毕竟谁也没有包容你的义务。而老子提出的持续性,包含我们提倡的可持续发展,终究要我们考虑到的是长久
的战略。我们要从老子的话中领悟,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这大概就是老子给后世开出的治世良方。对于庄子,他的超然让人心生敬意,无己无功无名。要达到这种精神状态,就要排除一切人
为的桎梏,最终求得逍遥自在。当然,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他目睹了社会的黑暗、险恶和残酷,一面披露着现实的险恶,一面又思考着人在乱世困境中,如何保全生命,获得精神心灵的自由。我们和庄子要学到的是一种如何面对困境的心理状态,
或许过分超脱我们不需要,但是总要知道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意外,需要在困难和磨练面前依旧无畏。墨家的兼爱——兼相爱,交互利墨家学派在当时是一个组织严密、纪律严明的政治团体,成员必须服从首领,必须积极实行墨家的主张。创始人墨子所提出的“兼相爱,交相利”是一种
政治哲学,他在不否定自爱的同时,提出了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他并不鄙视自利,而是希望自利和互利能共同发展。在这种爱意融融的互助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墨子的兼爱互利体现着一种劳动人民朴实、纯真
、善良的品性与愿望,是一种弥足珍贵的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这就与儒家有些不谋而合的地方,提倡和谐,追求和平。在当时阶级斗争激烈的背景下,他们对世界友好的追求一直没有停歇过。对于今天也如此,兼爱互利应该是每一个
国家和民族的思想文化,自己的利益固然重要,但同时应该共同发展,应该考虑到世界人民其实是一个大家庭的事实。(摘编自《先秦诸子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认为中华传统文化赋予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
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B.材料一认为“儒、道、释互补”的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有最睿智的头脑与最博大的胸襟。C.材料二认为庄子无己无功无名的超然,就
要排除一切人为的桎梏,保全生命,获得精神精神心灵自由,最终求得逍遥自在。D.材料二认为墨子的兼爱互利体现着一种劳动人民朴实、纯真、善良的品性与愿望,他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与儒家思想不谋而合。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核心是“空”的佛家思想,以“心性”“色空”“因果”“涅槃”等为主要内容,以揭示生命奥秘,达到解生脱死为终报。B.我们今天提倡的可持续发展,兼顾自身和子孙后代发展,就来源于老子提出的持续性,是老子给我
们留下的宝贵财富。C.道家认为柔弱的东西充满生机,有无比的韧性和持续性,是一种长久之道和制胜之道,这种认识包含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D.中华传统文化中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以儒家为主,道家、释家相互交融,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补充的格局。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
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一个分论点的一项是()A.儒家要求心胸宽广,意志坚强,把天下太平作为己任。B.道家的超然让人们在困难和磨练面前无惧无畏、充满力量。C.佛法超越了生死,博大精深,不可思议,不可穷尽,难以言说。D.墨家主张兼爱互利,对世界友好的追求一直没有停歇过。4.材料一
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5.先秦儒家思想中的哪些部分对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答案】1.B2.D3.C4.①举例论证,举例《易经》,来证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充满着深刻的大智慧,是东方哲学的杰出代表;②引用论证,引用“富贵不能
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天道酬勤”“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些独特的民族精神;③比喻论证,将中华传统文化比作“老祖母”“老祖父”等。5.①要讲究孝悌,营造和谐社会。②要有善良仁慈之心,追求道德完善。③胸怀宽广,要有宽恕之心。④追求高远,
要以天下为己任。【解析】【导语】这两篇文章紧扣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以详细的阐述展示了儒、道、释的哲学智慧以及对个人和社会的潜在影响。第一篇强调中华文化在爱国主义、团结统一、和谐追求中的民族精神,第二篇则通过对先秦诸子思想的解读,揭示了儒家的和谐与道家的超脱,引导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吸取这些古代智慧
。两篇文章结合实际,形象地呈现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价值与作用。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B.“最睿智的头脑与最博大的胸襟”错,原文的表述是“上述儒道释互补的哲理智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度,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
有睿智的头脑与博大的胸襟”,选项“最”说法太过绝对。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断的能力。D.“形成了以儒家为主”错。原文的表述是“儒、道、释,分而观之,各自智慧超群;综合起来,三位一体,交融互补后,其智慧在古代登峰造极”,并没有提及以哪个流派为
主,选项无中生有。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结合“首先,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分析可知,材料一第一个分论点为“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C.“佛法超越了生死,博大精深,不可思
议,不可穷尽,难以言说”支撑的是材料一的第二个分论点“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不能支撑第一个分论点。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①举例论证。根据“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充满着深刻的大智慧,是东方哲学的杰出代表。……其代表性著作《易经》,是
中国学问之根据,《易经》中的智慧渗透在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分析,文中举《易经》为例,证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充满着深刻的大智慧,是东方哲学的杰出代表。②引用论证。“传统文化歌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信
奉‘天道酬勤,勉励人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上独特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骨,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分析,引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天道酬勤”“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些独特的民族精神,为了证明独特的
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③比喻论证。第一段中“中华传统文化,……它是我们慈祥的老祖母,是我们睿智的老祖父,是雍容华贵的贵妇人,是风流倜傥的大诗人,是炎黄子孙的传家宝,是中华民族的精气神,是先进文化建设之渊源,是构建和谐社会
之金石”,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将中华传统文化比作“老祖母”“老祖父”“贵妇人”“大诗人”“传家宝”等,形象地阐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内涵。【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①结合“首先要有孝悌之道”可知,我们要讲究孝悌,营造和谐
社会。②结合“孔子的‘仁’,孟子的‘性善’都不约而同地告诉我们,要善待并且珍爱周围的各种事物,要谦虚礼让,尊老爱动,要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基本的道德意识”分析可知,要有善良仁慈之心,追求道德完善。③结合“孔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作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要心胸宽广,意志坚强”
分析可知,要胸怀宽广,要有宽恕之心。④结合“孔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把天下太平作为己任,这个任务虽然责任重大,路途坎坷,但是需要我们一直努力,不断进取”分析可知,要追求高远,要以天下为己任。(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
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灰色的月亮[日本]志贺直哉立在东京车站的失掉了屋顶的走廊里,虽然没有风,却感到一阵阵的寒气,幸而出来的时候穿了一件夹大衣。同来的两个人,搭上先到来的绕道上野的车子走了,我一个人留在后面,等候绕道品川的车子。天空阴暗,灰
色的月亮朦胧地照着日本桥旁烧焦的废墟。大概是阴历初十左右,月亮很低,不知什么缘故,看来好像很近。时间是八点半的样子,人很少,宽大的走廊显得更加宽大了。远远望见电车的头灯,不一会就突然近来了。车内乘客不多,我在对面的车门边,找到了空位子坐下。右首是一个穿束脚裤
子的五十岁光景的妇人,左首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孩子,大概是少年工人,背对着我,因为座位上没有靠手板,他就横坐着,面对着车门。我刚上车的时候偶然瞅见这孩子的脸,他闭着眼睛,茫然地张着大嘴,上半截身子前仰后合地摇晃着。不是他故意在摇晃,是身
体往前面倒下去,再直起来,又倒下去,这样不断地反复着。如果是打瞌睡,这样打个没完,叫人瞅着不好受,我出于本能地跟少年工人保持了一段距离。车子到有乐町、新桥,上来了许多乘客,有几个像是买了东西回家的。一个二十五六岁红圆脸的青年,把扛在肩上的一只挺大的帆布包,放在少年工人身边,劈开
双腿在旁边站下来。在他后面,又被人挤上来一个也扛着帆布包的四十来岁的汉子。汉子上车后,望了望前面的青年。“搁上去行吗?”也不等人回答,就把肩上的包往下卸。“慢着,压上去不行。”青年护住自己的布包,回头望着那个汉子。“啊,对不起。”他抬头望一望行李架,行李架上搁不下那个包,他只好在狭窄的地方局促地
侧着身子,仍旧把包扛在肩上。青年觉得对不起他,说他那个包,可以把一半搁在我和少年工人座位的中间。“不用了,并不沉,只是嫌累赘才想搁一搁,不用了。”那汉子这么说着,轻轻地点了点头。我在旁边看着觉得很惬意,
这时节,看来人的脾气都变好了。车子过滨松町,接着到了品川,有人下去,可是上来的人更多。这其间,那少年工人仍旧前仰后合地摇晃着他的身子。“啊,看他这张脸。”有人这么说了。说话的是四五个像公司职员中的一个,他的同伴都笑起来了。我这边望不见少年工人的脸。可是那公司职员说得可笑,大概那一张脸一
定是可笑的。车子里顿时充满了快活的气氛。那时候,圆脸的青年回头望一望身后的汉子,用手指头点点自己的胃部,小声地说:“看样子差不多啦。”那汉子好似吃了一惊,默默地望了一望少年工人说:“是么?”刚才那些发笑的人,好像也觉得有点奇怪
:“是有病么?”“恐怕是喝醉了吧。”他们这样猜测着,其中一个人说:“看样子也不像。”这样,大家好像都明白是怎么回事,立刻不作声了。少年工人的粗布工作服肩头是破的,从里边钉上了块手巾布,倒戴着一顶军帽,帽檐下露出肮脏的脖子,瘦得可怜。他现在不摇晃身子了,脸不住地挨擦
着车窗与车门之间的那块夹板。这样子完全是一个孩子,在他迷迷糊糊的头脑里,大概把这夹板当作了谁,正在和他亲热吧。“喂!”站在前面的那个大汉,用手拍一拍他的肩头,问了:“你上哪儿去?”少年工人没有答话,那汉子又问了一声。“到上野去。”他很忧郁地回答了。“不对啊,你坐倒了,这是到涩谷
的车啊。”少年工人站起来想往窗外看,身体失去了重心,突然向我这边倒过来。当少年工人向我倒过来的时候,我几乎像条件反射一样用肩头把他顶回去了。完全是出于不意地,但我后来想想真觉得奇怪。这动作跟我当时的心情是完全相反的,使我自己也觉得惊奇。当我把他顶回去的时候,他的身体
很少有什么抵抗力,这使我心里更觉得不好受。我的体重现在已减到九十多斤,可是少年工人的身体却比我轻得多。“在东京站已经在车上了,坐过了站了——你是在哪儿上车的?”我从他身后问了。少年工人没回过头来说:“在涩谷上车的。”“从涩谷上车
,绕了一个大圈子。”有人这样说。少年工人脑门贴在窗玻璃上,想往窗外望,一会儿又不望了,用仅能听见的低低的声音说:“到哪,都没有关系。”少年工人这句自言自语的话,后来一直留在我心里。身边的搭客们,以后再没谈那少年工人,大家觉得反正
没有办法了。我也是其中的一个,觉得反正没有法子了。假使我带着吃食,我会送给他安一安自己的心;如果给他钱,即使白天或许也买不到吃的,何况现在是晚上九点钟了。我带着黯淡的心情,在涩谷站下了电车。这是1945年10月16日的事情。[注]小说写于1945年1
1月。1945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此前美军对东京进行了多次空袭。6.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标题“灰色的月亮”意蕴丰富,象征着战后在物质上陷入匮乏、精神上陷入迷茫的日本社会。
B.小说以遭受空袭后满目疮痍的东京为背景,反映了战后日本社会破败萧条、普通人饥寒交迫的情景。C.小说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人道主义思想,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被战争裹挟的普通人的同情。D.这篇小说既无惊人的事件,也无曲折的情节,更没有人物之间激烈的矛盾冲突,整体上平淡无奇。7.文中画
线部分在小说结构上有重要作用,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文主要写“我”眼中的少年,本段转入写乘客眼中的少年,叙述视角的转换,增强了小说的叙事张力。B.在小说前半部分,少年工人的面目是模糊的,本段转入对其外貌的正面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具体可感。C.本段是整篇小说中唯一的气氛较为
明快的场面,与前后文形成鲜明的反差,强化了小说的悲剧氛围。D.本段的情感基调有所变化,随着车子里“充满了快活的气氛”,小说的情感线索和人物心理也出现短暂的调整。8.“我”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9.志贺直哉素有“短篇之神”的美誉,其小说以善于揭示独特环境中人物的
心境著称,被评论家们称为“心境小说”。这篇小说体现了体现了作者及乘客们对战后日本现状迷茫困惑、灰暗悲凉的心境。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心境的?【答案】6.D7.B8.①“我”是故事的见证者与参与者,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②“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③“我”对少年工人的凄惨处境无能为力,
深化了小说的悲剧性主题。9.①以景衬情。小说开篇描绘了一幅灰暗萧条的夜景,有力地烘托了车厢中人们灰暗悲哀的心境。②正侧结合。小说正面表现“我”黯淡、阴郁的心境,侧面表现少年工人和其他乘客的迷惑无奈,强化了小说凄凉哀伤的氛围。③以小见大。车里的少年工人
和其他乘客的处境和心境,正是战后日本悲惨社会图景的缩影。的【解析】【导语】志贺直哉的《灰色的月亮》以战争废墟中的东京为背景,通过一段简短的车上偶遇,勾勒出战后日本社会的凄凉与人们的无奈。文章在平淡的故事中蕴含着深刻的人道主义情感,没有激烈的情节冲突,却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人物的心理
活动深刻表达对战后社会的迷茫与悲凉。灰色月亮象征失去秩序的社会和失去希望的精神状态,突显了战后国民的普遍困境。【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能力。D.“整体上平淡无奇”错,这篇小说虽然没有惊人的事件,也无曲折的情节,更没有人物之间激烈
的矛盾冲突,但小说的感染力非常强,车里的少年工人和其他乘客的处境和心境,正是战后日本悲惨社会图景的缩影。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B.“少年工人的面目是模糊的,本段转入对其外貌的正面描写”错,从“我刚上车的时候偶然瞅见这孩子的脸
,他闭着眼睛,茫然地张着大嘴,上半截身子前仰后合地摇晃着”可看出,作者在开始对少年工人的面目有着比较细致的描写,并非“面目模糊”,而画线句中“我这边望不见少年工人的脸。可是那公司职员说得可笑,大概那一张脸一定是可笑的”表明,“我”
此时并没有看到少年工人的脸,所以没有正面描写。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作用的能力。①全文故事情节都通过“我”在车厢的所见所闻所感展开,“我”是这个车厢里的一个乘客,真正看到了这个故事的全过程,是见证者与参与者,
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②“我”对车厢内少年、年轻人和男子观察,推动情节的发展。“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小说均是通过“我”的观察及心理来叙述故事,描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感。③文章通过“我”的思考和感受来引发读者思考,“我”是故事的参与者,在小说中有着丰富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在看到少年工人的凄惨处境
时,“我”却无能为力,“我”的感受代表了二战刚刚结束时大多数日本人的感受,揭示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主题,深化了小说的悲剧性主题。【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以及表达技巧的能力。①以景衬情。为了表达这种心境,作者在小说的开头描绘了一幅灰暗萧条的夜景,“天空阴暗,
灰色的月的亮朦胧地照着日本桥旁烧焦的废墟。大概是阴历初十左右,月亮很低,不知什么缘故,看来好像很近。时间是八点半的样子,人很少,宽大的走廊显得更加宽大了”,同时联系后文中车上人们的表现,这一景物描写有力地烘托了车厢中人们灰暗
悲哀的心境。②正侧结合。小说中“我”是故事的叙述者、见证者和参与者,其中对“我”有不少的心理描写,正面表现“我”黯淡、阴郁的心境。而通过“我”的视角观察到的少年工人和其他乘客的表现,则是从侧面表现表现了当时日本国民的迷惑无奈,强化了小说凄凉哀伤的氛围。③以小见大。文章最后,
“身边的搭客们,以后再没谈那少年工人,大家觉得反正没有办法了。我也是其中的一个,觉得反正没有法子了。假使我带着吃食,我会送给他安一安自己的心;如果给他钱,即使白天或许也买不到吃的,何况现在是晚上九点钟了。我带着黯淡的心情,在涩谷站下了电车”,作者将车厢作为一个具体
化的日本社会,车里的少年工人和其他乘客的处境和心境,正是战后日本悲惨社会图景的缩影,达到了以小见大的效果。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子墨子言曰:“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然当今之时,
天下之害孰为大?曰:“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贵之敖贱,此天下之害也。又与为人君者之不惠也,臣者之不忠也,父者之不慈也,子者之不孝也,此又天下之害也。”姑尝本原若众害之所自生。此胡自生?此自爱人、利人生与?即必曰:“非然也。”必曰:“从恶人、贼.人生
,”是故别①非也。是故子墨子曰:“兼②以易.别。”然即兼之可以易别之故何也?曰:藉为人之国,若为其国,夫谁独举其国以攻人之国者哉?为人之都,若为其都,夫谁独举其都以伐人之都者哉?为人之家,若为其家,夫谁独举其家以乱人之家者哉?为彼
犹为己也然即国都不相攻伐人家不相乱贼此天下之害与?天下之利与?即必曰天下之利也。今吾将正求与天下之利而取之,以兼为正③。是以老而无妻子者,有所侍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不识天下之士,所以皆闻兼而非者,其故何也
?故君子若欲为惠君、忠臣、慈父、孝子、友兄、悌弟,当若兼之不可不行也。此圣王之道,而.万民之大利也。(节选自《墨子·兼爱下》)材料二: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一人贪戾,一国作乱。此谓治国在齐其家。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节选自《礼记·
大学》)【注】①别:指将别人与自己区分开,分别对待(指相恶)。②兼:指视人如己(指相爱)。③正:同“政”。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为彼A犹为己也B然即C国都D不相攻E伐F人家
G不相乱H贼I此天下之害与?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贼,指“伤害”,与《孟子·公孙丑上》中“贼其君者也”的“贼”意思相同。B.易,指“替代”,与《老子》(第六十四章)中“其安易持”的“易”意思不同。C.而,表转折,与
《论语·八佾》中“人而不仁,如礼何”的“而”意思相同。D.之,结构助词“的”,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无辞让之心”一句中的“之”字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墨子认
为,仁德的人应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毕生事业,因此他提出了兼爱的观点,主张要对他人有利。B.墨子认为,如果对待别人的国家、城邑和家族,就像对待自己的国家、城邑、家族一样,就不会动用自己的力量去攻伐别人。C.《礼记》认为,治国先要治理好家,孝顺是用来侍奉君主的原则,尊兄是用来侍奉长官的原
则,仁慈是用来使役民众的原则。D.《礼记》认为,厌恶上级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下级;厌恶下级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上级。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贵之敖贱,此天下之害也。(2)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兼爱上》)14.两则材料对“治天下”的看法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答案】10.BFI11.C12.A13.(1)强大者胁迫弱小者,人多者欺凌人少者,尊贵者傲视卑贱者,这就是天下的祸害。(2)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物的人,必须要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于是才能治理它。14.相同:都
认为治天下要重视孝、忠、慈、仁等伦理;不同:材料一认为,治天下在于兼爱;材料二认为,治天下在于齐家与治国。【解析】【导语】墨子的文章强调“兼爱”的理念,主张用爱来消弭社会的不公和纷争,认为仁人应致力于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这种思想体现了墨子的平等观念和社
会关怀。《礼记》则提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层层递进的治国理念,强调家庭和国家治理的密切联系。两者在“治天下”上虽有不同侧重,但都强调从根本上解决乱象,以仁义道德为治国安邦之本。两种思想都对社会和谐与治理提供了深刻的启示。【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
能力。句意:为别人就像为自己一样。然而,即使是国都之间也不互相攻打,人与人之间也不互相残害,这是天下的祸害吗?“为彼犹为己也”,表意完整,“也”表陈述语气,B处断开;“国都”作主语,“不相攻伐”作谓语,与下句“人
家不相乱贼”结构相同,F处断开;“人家”作主语,“不相乱贼”作谓语,I处断开。故选BFI。【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句意:从憎恶人、伤害人产生的。/伤害他
君主的人。B.正确。“易”,替代/容易。句意:要用兼来取代别。/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C.错误。“而”,表并列/表假设。句意:这是圣王的治国之道,也是广大百姓的最大利益所在。/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
怎么能实行礼呢?D.正确。句意:这就叫做百姓的父母官。/没有谦让、推让的心。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能力。A.“主张要对他人有利”错,墨子提出兼爱观点,是因为看到当时天下存在大国攻小国等诸多祸
害,认为要改变这种分别对待(相恶)的情况,用兼爱来替代,从而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并非只是简单主张对他人有利。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劫”,胁迫;“暴”,欺凌;“敖”,傲视;“此……也”是判断句式。【的(2)“以……为……”是“把……作为……”的
意思,“必知乱之所自起”是宾语前置句,调整后为“必知乱自所起”,翻译为“必须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相同点:材料一中提到要做“惠君、忠臣、慈父、孝子”等体现了重视伦理道德,材料二则明确指出“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
让”等,也凸显了孝、仁等伦理道德在治天下中的重要性,所以两则材料都认为治天下要重视这些伦理。不同点:材料一重点强调“兼爱”,认为用兼爱替代分别对待,就能消除天下之害,实现天下之利来治理天下;而材料二则提出“治国必先齐其家”“平天下在治其国”,突出了齐家与治国对于治天下的重要性,条理清晰地概括出了
二者在治天下观点上的差异。参考译文:材料一:墨子说道:“仁人的事业,务必努力追求兴起对天下有利的事,除去对天下有害的事。”然而在现在这个时代,天下的祸害什么算是最大的呢?回答说:“像大国攻打小国,大家族侵扰小家族,强者胁迫弱者,人多的虐待人少的,地位高贵的傲视地位低贱的,这
些都是天下的祸害。又比如做君主的不施恩惠,做臣子的不忠诚,做父亲的不慈爱,做儿子的不孝顺,这些也都是天下的祸害。”姑且试着推究这众多祸害产生的根源。这是从哪里产生的呢?这是从爱人、利人产生的吗?那必然要说:“不是这样的。”必然要说:“是从憎恶人、伤害人产生的。”
所以别是不对的。因此墨子说:“要用兼来取代别。”然而用兼能够取代别的缘故是什么呢?回答说:假如对待别人的国家,就像对待自己的国家一样,那谁还会独自发动自己国家去攻打别人的国家呢?对待别人的都城,就像对待自己的都城一样,那谁还会独自发动自己的都城去攻打别人的都城呢?对待别人的家族,就
像对待自己的家族一样,那谁还会独自发动自己的家族去扰乱别人的家族呢?为别人就像为自己一样。这样的话,国都之间就不会相互攻伐,人与人之间就不会相互残害,这是天下的祸害呢,还是天下的利益呢?那必然要说这是天下的利益。现在
我正要寻求并取得天下的利益,把兼爱作为治理天下的正道。因此年老而没有妻室子女的人,能有所奉养而终其天年;年幼弱小孤苦无依没有父母的儿童,能有所依靠而长大成人。不知道天下的士人,听到兼爱都加以反对,这是什么缘故呢?所
以君子如果想要做施惠的君主、忠诚的臣子、慈爱的父亲、孝顺的儿子、友善的兄长、恭敬的弟弟,那么对于兼爱就不能不施行。这是圣王的治国之道,也是广大百姓的最大利益所在。材料二:所谓治理国家必须先使家族齐心,自己的家族都不能教育好却能教育好别人,是没有的事。孝顺父母
,是用这样的态度来侍奉君主的;恭敬兄长,是用这样的态度来侍奉尊长的;慈爱子女,是用这样的态度来役使众人的。一家讲究仁爱,整个国家都会兴起仁爱之风;一家讲究谦让,整个国家都会兴起谦让之风;一个人贪婪暴戾,整个国家就会发生动乱。这就是所说的治理国家在于使家族齐心。所谓使天下太平在于
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意思是: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百姓就会兴起孝顺之风;在上位的人敬重长辈,百姓就会兴起恭敬兄长之风;在上位的人怜恤孤苦无依的人,百姓就不会背离。厌恶上级对自己的某些做法,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去对待下级;厌恶下级对自己的某些做
法,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去对待上级。百姓所喜欢的就去喜欢,百姓所厌恶的就去厌恶,这就叫做百姓的父母官。得到民心就能得到国家,失去民心就会失去国家。(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致酒行李贺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
奉觞客长寿。主父①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②。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少年心事当拏云③,谁念幽寒坐呜呃④。【注】①主父:《汉书》载:“主父偃西入关见卫将军,卫将军数言上,上不省。资用乏,留久,诸侯宾客多厌之。
”②请恩泽:马周因替常何代写政治利弊得失条目而为太宗赏识,因此得到官职。③拏云:犹凌云,指志向高远。④呜呃:悲叹。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一二句总写劝酒场面,客人对酒兴怀,主人举杯劝酒。寥寥数语,奠定了全诗感伤不平的基调。B.本诗以主父偃比客,“困不归”中含辛酸之情
;“家人折柳”,想象家人望眼欲穿,突出久羁异乡之苦。C.“空将”两句中的“空”,可解释为“白白的、徒劳的”,整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马周的遭际感到叹惋无奈。D.本诗运用了主客对话方式:“吾闻”的“吾”指劝酒的主人,“我有”的“我”指诗人。16.这是一篇劝酒歌,李白也写过一篇劝酒歌——《将进酒
》,在歌中诗人都寄寓了怀才不遇的痛苦但又有不同。请对比李贺《致酒行》的最后四句和李白《将进酒》的最后部分“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分析其情感的不同。【答案】15.C16.①《致酒行》最后四句通过雄鸡高唱迎
来天明之景,表达诗人不再一蹶不振的豪情壮志,积极进取的凌云壮志。②《将进酒》中最后两句“呼儿”“与尔”,诗人口气甚大,显示出李白不拘形迹的豪迈洒脱性格。“万古愁”与开篇之“悲”照应,显示出李白在狂放乐观掩盖下的对自己韶华已逝、怀
才不遇的悲愤与愁苦。【解析】【导语】《致酒行》先写劝酒场面,借主父偃、马周典故抒怀才不遇之苦,后以“雄鸡一声天下白”转折,展现振作豪情,劝勉少年当壮志凌云,情感由抑转扬,寄寓诗人的抱负与期许。【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空将’两句中的‘空’,可解释为
‘白白的、徒劳的’,整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马周的遭际感到叹惋无奈”错误,这里的“空”是“只是”之意,此句的意思是只凭纸上几行字。作者说马周只凭“两行书”即得皇帝赏识,言外之意似乎是:政治出路不是只有一种途径,“囊锥”终有出头之日,科场受阻也不能悲观,并不是表达诗人对马周的遭
际感到叹惋无奈。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情感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①《致酒行》诗人先是说自己内心有着迷茫、愤懑的情绪难以排解,但紧接着“雄鸡一声天下白”,用雄鸡报晓迎来光明的景象作比,意味着自己不会一直沉浸在这种失意痛苦的状
态中,有一种冲破黑暗、迎来希望的感觉,体现出诗人从之前的低落情绪里振作起来的豪情壮志,展现出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②《将进酒》诗人先是豪迈地喊出让童子把名贵的五花马、价值千金的裘衣都拿去换酒,语气放达不
羁,尽显其洒脱豪迈的性格,不在乎身外之物,只要有酒能畅饮就好。然而提到的“万古愁”,其实是和诗开篇“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中所体现出的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
自己空有一身才华却难以施展的悲愤愁苦之情相呼应,说明在看似狂放乐观、尽情饮酒作乐的表象下,李白内心深处有着对韶华已逝、怀才不遇的无奈与痛苦,借酒消愁,不过是想暂时忘却这些烦恼。(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鱼雁传书”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书信不能传达,暗含相思之苦。(2)《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
记梦》中“____________”句写词人与妻子相见却不相识的悲痛;“____________”句则通过对写的手法形象表达出词人思念妻子的伤痛欲绝之情。(3)同学小明因学习成绩不理想,认为自己没有出路,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如果你是他的同桌,将会用《将进酒》中“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两句鼓励他充满信心。【答案】①.鸿雁长飞光不度②.鱼龙潜跃水成文③.纵使相逢应不识④.料得年年肠断处⑤.天生我材必有用⑥.千金散尽还复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跃、材。三、语言文字运用
(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语段,完成各题。①被称为“中国游戏行业的里程碑与工业奇迹”的《黑神话:悟空》,②是设计团队围绕中国神话为背景,③深度挖掘《西游记》中的经典元素,④并融入现代游戏设计理念,⑤打造出既熟悉又新颖的
西游世界。在《黑神话:悟空》中,山西的“木头”成为震撼世界的中国符号。世代居住于此的山西人用木头搭建了无数的古建奇观。一望无际的塞北草原上,甲的应县木塔是我们实实在在能见到木构建筑征服天空的极致高度。在应县木塔的身上,古人使用了现代修建摩天大楼时常用的双层
套筒结构,67米的高度甚至已经超过了如今绝大多数居民楼。然而这些古人所钟爱的木头材料又生得太过娇贵,怕水、怕火、怕虫蛀、更怕人为破坏,这些无可避免的短板使得木构建筑天生“短命”。永宁寺塔建成后仅16年便毁于雷火。这并非材料与技术不足的无奈之举,因为华夏先民
早就已搭建了4000年来不朽不化的石峁古城。古人的想法或许有些浪漫到匪夷所思:他们相信木头是有生命力的。树木的春荣秋枯,就如同人的乙,是一个生命的轮回。用树木搭建的众生居所,便自然地拥有了自己的生命力。木头是有极限的。
但有些极限的意义,就在于超越。中国人则将榫卯的艺术雕琢到了极致,创造出不逊色于汉字的伟大发明:斗栱。数十个方形“斗”与弯弓形的“栱”彼此榫卯交织,如同乐高积木一般搭建出一个无比精巧的承重结构。正是这种精巧的结构,造就了应县木塔历经40余次地震、20
0多发炮击而900年不倒的奇迹。古人选用木头修葺房屋,为它们注入了灵魂与生命,同时也注定了他们不会永恒存在。正因如此,每一座从时光的罅隙中遗落下的建筑,更显得丙。18.请在文中横线上填写恰当的成语。19.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
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0.《黑神话:悟空》问世,引起全球范围的互动狂欢,这也是促成中华文化软实力输出的机会,请你依据材料内容,使用转折关系的语句,为外国友人介绍木质建筑。(70字以内)【答案】18.高耸入云(巍然屹立、拔地而起)生老病死弥足珍贵19.②将“围绕”改为“以”或将“为”删
掉。⑤将“打造出”的“出”改为“的”或在“打造出”后加“的”。20.木质建筑虽然有难以保存且易于损毁的缺陷,但以其结构精巧(承托能力强)、富有生命力的特点,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一大奇观。欢迎大家前来欣赏。或者:各位外国朋友,大
家好!木质建筑虽然结构精巧(承托能力强),富有生命力,但也有难以保存且易于损毁的缺陷。现存木构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奇观。【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甲处:根据语境,此处应重点强调县木塔的高度,
能够非常直观且形象地突出木塔在塞北草原上那种高耸的姿态,与后文提到的木塔高度超过绝大多数居民楼相呼应。极为贴切地展现出木塔在高度方面给人的震撼之感,让人能深切感受到其直插云霄的雄伟气势。故可填:高耸入云(巍然屹立、拔地而起)。高耸入云:形容建筑物、山峰等高峻挺拔;
巍然屹立:形容高大雄伟,不可动摇;拔地而起:形容山峰、建筑物等陡然矗立在地面上。乙处:前文提到树木的春荣秋枯如同生命的轮回。根据语境,这里应该强调人的生命过程,与树木的生命轮回相类比。故可填:生老病死。生老病死:出生、衰老、生病、死亡,通常用于描述人的生命过程的自然规律
。丙处:前文提到,古人选用木头修葺房屋,虽然赋予了建筑灵魂与生命,但木头本身存在诸多短板,这就导致木构建筑难以永恒存在。正因为木构建筑面临着这么多的不利因素,所以历经岁月沧桑后还能有建筑从时光的罅隙中遗留下来,就显得格外珍贵
。故可填写:弥足珍贵。弥足珍贵:形容某事物因为稀有、难得或者意义重大等因素而显得格外宝贵。【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②句“围绕……为背景”句式杂糅。,原句将句式“以……为背景”和“围绕……背景”杂糅在了一起,导致语义不
够清晰,语法上也不通顺。故可以将“围绕”改为“以”,形成“以中国神话为背景”的正确句式,或者删掉“为”,变为“围绕中国神话背景”。⑤句“打造出既熟悉又新颖的西游世界”成分残缺,联系前面的四个分句,整个句子的主语是《黑神话:悟空》,谓语
动词是“是”,宾语的中心语是西游世界。故可将“打造出”的“出”改为“的”,或在“打造出”后加“的”,变成“打造出的”,使它整体作为定语成分来修饰“既熟悉又新颖的西游世界”。【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段的关键
信息和句式变换的能力。首先结合材料分析概括木质建筑的特点。根据材料第三段“生得太过娇贵,怕水、怕火、怕虫蛀、更怕人为破坏,这些无可避免的短板使得木构建筑天生‘短命’”可知,木质建筑有难以保存且易于损毁的缺陷;再根据材料第五段
“中国人则将榫卯的艺术雕琢到了极致,创造出不逊色于汉字的伟大发明:斗栱。数十个方形‘斗’与弯弓形的‘栱’彼此榫卯交织,如同乐高积木一般搭建出一个无比精巧的承重结构。正是这种精巧的结构,造就了应县木塔历经40余次地震、200多发
炮击而900年不倒的奇迹”可知,木质建筑有结构精巧(承托能力强)、富有生命力的特点。再根据题干要求,抓住木质建筑的优缺点,运用转折关系的句式来阐述木质建筑特点即可。重点突出木质建筑虽易损却因技术优势凸显价值的特点。另外注意要表现出对外国友人的友好,使他们
更好的了解中华文化软实力,并注意把字数控制在70字以内即可。(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互联网语境下,“梗”含有笑料、笑点的意思,也逐渐衍生出桥段、伏笔等含义。各地方言因其独特的发声、音调,以及语义上的丰富、谐趣,十分容易“梗化”。
通过谐音、假借、异体等形式的词语改编所形成的“方言梗”在年轻人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圈层影响力。“方言梗”在网络社交中带来的幽默效果,①,更来自“方言梗”背后的社会热点事件所承载的特殊隐喻。比如,“猴赛雷”最初源于一个晚会
的吉祥物的形象所引发的讨论。那个晚会的吉祥物是一只猴子,猴子的两个腮帮子呈现出鼓鼓的样子。一些网友对此形象并不认可,大呼“被雷到了”,于是用广东话“猴赛(腮)雷”(好厉害)给出一语双关的评价。很显然,这里的“猴赛雷”表面上虽有称赞“厉害”的意思,②。后来,网友在对各种娱乐新闻、八卦报道、
热门话题等的讨论中,常常用“猴赛雷”表达③。这个表达方式形象有趣,语意也显得比较强烈,能够更好地表达情感,受到年轻人的欢迎。21.下列选项中引号的作用与画波浪线句子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这场全方位大考,是对新时代中国的一次全面“体检”。(《在民族复兴的历
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B.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拿来主义》)C.不管做什么工作,必须首先了解情况,“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D.米考伯太太告诉我,“她娘家的人”认定,米考伯先生可以援用破产债务人
法,请求释放。《大卫·科波菲尔》2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答案】21.D22.①不仅来自方言词语本身的新奇②但实际要表达的却是一种并不认同的调侃③惊讶、失望或者否认的情绪【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
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原文“梗”表突出强调。A.表特殊含义。B.表反语,表讽刺。C.表引用。D.表突出强调。故选D。【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处:根据后文“更来自‘方言梗’背后的社会热点事件所承载的特殊隐喻”可知,这里
是在阐述“方言梗”幽默效果的来源,且有递进关系,结合前文提到方言本身的特点等,可补写为“不仅来自方言词语本身的新奇”。②处:前面说“猴赛雷”表面有称赞“厉害”的意思,结合前文提到网友对吉祥物形象不认可等内容,可知这里要转折表达实际是一种调侃不认同的
意思,可补写为“但实际要表达的却是一种并不认同的调侃”。③处:由前文网友对吉祥物形象不认可用“猴赛雷”表达以及下文说这个表达方式能更好表达情感等,可推断出这里是说在对其他娱乐等话题讨论中用“猴赛雷”表达类似惊讶、不认同等情绪,可补写为“惊讶、失望或者否认的情绪
”。四、写作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松弛感”成了网络的热词,它表达的是一种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坦然从容、不焦躁、不抱怨、不指责、不过分用力的一种状态。它既可指人际关系的状态,也可指追求自我过程中的状态。有同学认为:韶华易逝,青春难在,青年就应该搏
击奋斗,“松弛感”要不得;有同学认为:来日方长,不可汲汲于眼下的成功,适当有“松弛感”才能走得更远;还有同学认为:该“松弛”时则“松弛”,该较劲时且较劲,要分情况做论断,不可一概而论……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
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张弛有度,行稳致远当下,不少人过着“倍速模式”的生活:追剧要快,旅游要快,读书也要快……这种紧绷状态下,不少人成为上了膛的枪、拉满的弓、拧紧的发条,紧凑的生活节奏让很多人忘却了松弛感的生活。然而,劲弦若欲
久放,必先松之;人生如弦,若久绷不懈,必会铮然而断。因此,想要生活得更舒服,就要提升松弛感。松弛感,是一种坦然接受命运的淡定从容。它强调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坦然从容、不焦躁、不抱怨、不指责、不过分用力的一种状态。它是颜回“一箪食,一瓢饮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乐”,在困顿生活中的甘之如饴;是苏子“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在苦难面前的从容淡定;是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于田园牧歌中的诗意栖居……生活中有太多的不确定
性,小到衣食住行,大到人生选择,每一件都充满变数。焦虑、迷茫、不安,成为了时代的主旋律,所有人不得不绷紧神经,被动地循着轨迹奔跑。破题之法,就是重新调整内心秩序,善待生活,给疲于奔命的自己一份松弛感。就如佩索阿在《不安之书》中写的“如果我别无所长,至少我永
远保持着自由的、无拘无束的新奇感”。无论外界如何变化,不必拧巴,找回松弛感,方可在不确定的时代做一个确定的自己。然而,松弛感不等同于“躺平”、“摆烂”。躺平意味着要降低自己的欲望,远离竞争,得过且过,最怕自己一生碌碌无为,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松弛感”是持续努力过程中的适当调节
,是不被外物所惑的淡定自若,是“尽吾志也”后的“可以无悔矣”。萨提亚说:“接纳我还不能做的,欣赏我已经做到的,并且相信走过这个历程,终究可以活出自己,绽放自己。”松弛感会让自己认识到真实的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不慌不忙地成长,做事不再用力过猛,不再与别人比较,不再刻意证明自己,专注自己的内
心,保持自己的节奏。把自己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做好一件事上,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有收获。在内卷的时代,我们行于人生的路途,愿我们在“松弛”的同时也接受对“不松弛”的追求,以恬淡自守的心态度过每一个有意义的日子。【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
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以“松弛感”为话题。首先理解“松弛感”的内涵,“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坦然从容、不焦躁、不抱怨、不指责、不过分用力的一种状态”。“松弛感”是应对当下焦虑生活的一种非常好的状态,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内卷”成为新常态。生活就像一个高速运转的车轮,我们一直在被车轮转
起的漩涡裹挟着往前走。当我们停下时,总是担心自己会跟不上,亦或是被淘汰。不管干什么,都没办法沉浸其中,整个人都是紧绷的。而面对这些不如意时,“松弛感”既不是强调“对抗”,也不是鼓励彻底放弃的“躺平”,而是为无处宣泄的
复杂情绪提出了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所以松弛感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以及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接受和推崇。材料例举了学生对待“松弛感”的不同观点。有人推崇松弛感,有人反对松弛感,有人认为当分情况做论断。其中第三种观点比较有辩证理性,当奋斗时,绝不松懈,当放松时也要适时放松
,松弛结合,才能行稳致远。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以松弛的态度笑看人生风云。接下来从是什么的角度展开论述:“松弛感”,指拥有明确的志向之后,身心的平静放松,不焦虑;心态上的松弛不代表行动上的松懈,适时充电不妨碍前行的进度;“松弛感”代表着一
种淡泊的胸怀,有所舍方能心智笃定、轻松自在。最后阐述生活中如何做到既保持松弛感,又不消极处世。立意:1.张弛有度,成就从容人生。2.松弛之间,行稳致远。3.以松弛的态度,笑看人生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