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检测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PDF版含解析

DOC
  • 阅读 6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1 页
  • 大小 32.078 KB
  • 2024-12-28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envi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第三单元检测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PDF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第三单元检测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PDF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第三单元检测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PDF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4 已有6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1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第三单元检测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PDF版含解析.docx,共(11)页,32.078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8fca260201aa932ac65c837b27d3464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检测试卷分数: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基础题(20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形容..枯

槁B.汉天子我丈人..行也C.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D.独夫..之心,日益骄固2.与“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A.此不知人之祸也B.皆为陛下所成就C.何以复加D.大破楚师于丹、淅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活用现象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明.道德之广崇②天下云.集响.应③辇.来于秦④杖.汉节牧羊⑤厚币..委质事楚⑥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⑦方正..之不容也⑧抑本.其成败之迹A.①⑦/②③/④⑤⑥/⑧B.①⑥/②③/④⑤⑧/⑦C.①⑦/②④⑤/③⑧/⑥D.①⑥/②③⑤/④⑧/⑦4.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论”是一种论文文体,如《过秦论》。《过秦论》是一篇政论文,鲁迅评价其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B.“序”作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编者的“按语”,如《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

修写《伶官传》并作序,是为了让统治者以史为鉴,防微杜渐。C.《屈原列传》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第一篇为屈原立传的史传名篇。屈原、贾谊都怀才不遇,而且贾谊又写过《吊屈原赋》,所以司马迁将二人合起来立传

。D.“前四史”指的是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陈寿的《后汉书》、范晔的《三国志》。其中既有断代史,又有通史。5.名句默写。(8分)(1)《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字虽寻常但旨趣极远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深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2)《屈原列传》中,司马迁用比喻对屈原之志作出高度评价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得胜利,使得匈奴长时间不

敢南下进击中原。《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是对此一事件的效果的高度概括。(4)《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

行人的情景。二、阅读题(40分)(一)课内阅读(20分)阅读《苏武传》和《屈原列传》,完成6~10题。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

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

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

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

言!”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

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

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节选自班固《苏武传》)屈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

,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屈平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节选自司马迁《屈原

列传》)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赐钱二百万以.葬举贤以.自佐B.惶恐饮药而.死人而.不仁,如乐何C.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为之于.未有D.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践华为城,因.河为池7.下列句子全都表现苏武“忠心事汉,不辱使命”的一组是

(3分)()①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②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③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⑤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⑥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

出,及还,须发尽白。A.①③⑥B.②④⑥C.②③⑤D.③④⑤8.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李陵以老朋友、老同事的身份,在饮酒叙谈之中劝降苏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B.面对李陵的软硬兼施、威逼利诱,苏武全然不为所动,在恭敬

中现冷峻,表现出立场坚定、大义凛然的品格。C.李陵劝降最后反被苏武的正义所感,羞愧难当,更衬托了苏武高大的忠义形象。D.选文通过李陵与苏武的对比,及李陵劝降前后表现的对比,使人物形象鲜明丰满。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

死于前!(2)屈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10.请概括苏武、屈原两人的品格特征的异同。(3分)(二)课外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1~15题。过秦论(中)(节选)贾谊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

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注]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

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

取之守之者无异也。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利裋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

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即四海之内皆欢然各自安乐其处,惟恐有变。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

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

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注】元元:善良。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B.向使二世有庸主之

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C.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D.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

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南面称帝”中的“南面”,古代以坐北面南为尊位,帝王的座位面向南,所以称居帝位为“南面”。B.“夫寒者利裋褐”中的“褐”指粗

布或粗布衣服,“解褐”又可指离开官职或辞去官职。C.“去收孥污秽之罪”中的“收孥”是指古时,一人犯法,妻子儿女连坐,没为官奴婢。D.“不借公侯之尊”中的“公”是爵位名,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13.下

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选文论证结构清晰,先回顾历史,指出秦统一天下是得民心、顺天意的;再指出秦失天下的根本原因;最后正反对比,突出秦二世之“过”。B.选文与课文比较,指出秦取天下与守天下都必须施行仁义,反对统治者“废王道”“以暴虐为天下始”的行为。C.贾谊

作为士大夫,固然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为汉王朝出谋划策,但他也能从客观上认识到“民心”的重要作用。D.作为辞赋家的政论文,语言有辞赋特色,讲究铺排渲染,选文也多用骈偶,读起来铿锵有力,且句式变化多端,不显得单调。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

,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2)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15.文章指出“取与守不同术”,请用对称句式表达其“不同”,不超过12个字。(3分)四、写作(60分)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

写作。(60分)被司马迁称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在记述历史发展的同时,也塑造了很多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如周公旦、大禹、孔子、屈原、管仲、程婴、赵武灵王、荆轲、信陵君、李广、韩信、刘邦、项羽、淳于髡、侯生等。这些人物身上,蕴含着丰富、深远的民族

精神。这种民族精神不但成为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的精神标杆,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学校文学社举办“《史记》研究”专题报告会,你作为文学社的一员,请从以上人物中自选两个或三个人物,以“《史记》与中国精神”为主题,写一篇发言稿。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

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D【解析】A项,古义,外貌,模样;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B项,古义,对长辈的尊称;今义,岳父。C项,古义,崤山以东,代指东方诸国;今义,山东省。2.B【解析】B项,“皆为陛下所成就”与“信而见疑,忠而被

谤”一样都属于被动句。其中A项为判断句,C项为宾语前置,D项为状语后置。3.B【解析】①形容词用作动词,阐明。②名词用作状语,云,像云一样;响,像回声一样。③名词用作状语,乘辇车。④名词用作动词,执、拄。⑤名词用作动

词,拿着丰厚的礼物。⑥形容词用作动词,诋毁。⑦形容词用作名词,端方正直的人。⑧名词用作动词,考察,探究。4.D【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D项,“陈寿的《后汉书》、范晔的《三国志》”有误,应该是“范晔的《后汉书》、陈寿的《三国

志》”。5.(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2)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3)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4)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6.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以”,二者都是连

词,表目的,用来。B.“而”,连词,表承接。/表假设,如果。C.“于”,介词,到。/介词,在。D.“因”,连词,于是。/介词,凭借。7.B【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本题要求选出全都表现苏武“

忠心事汉,不辱使命”的一组,其中①“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是李陵劝说苏武之言,⑤“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是李陵自愧之言。故①⑤不符合题干要求,可排除。结合选项,选B。8.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

力。B.“软硬兼施、威逼利诱”错。李陵是以老朋友叙旧的方式进行的,着重于从感情上去软化苏武。9.(1)如果您一定想逼我投降,那就请结束今日的欢聚,我就在您面前死去。(2)屈原曾担任楚怀王的左徒。(他)知识广博,长于记忆,明晓国家治乱的

道理,擅长外交辞令。10.不同点:苏武:出使匈奴,守节不失,威武不屈的爱国志士。屈原:不惧奸佞,志洁行廉,正道直行的爱国文人。共同点:都不计个人得失,具有恪守伦理、坚守道义不惜杀身成仁的高尚品德、行为。都是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爱国志士。【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和比

较鉴赏的能力。不同点,由“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可见,苏武是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是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由“屈原为楚怀王

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可见,屈原是有治国之才,因小人谗言而遭贬谪流放,但依然竭忠尽智,是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志士。相同点,由“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

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可见,面对李陵劝降,苏武以死相拒,终于使李陵羞愧交加,无法再谈。表现了苏武坚贞不屈、历久不磨的爱国意志以及坚

守道义不惜杀身成仁的高尚品德。由“屈平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可见,屈原虽然遭谗去职,流放江湖,但仍然关心朝政,热爱祖国。【参考译文】当初,苏武与李陵都做皇帝的侍从。苏武出

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匈奴,不敢访求苏武。时间过了很久,单于派李陵去北海,为苏武安排了酒宴和歌舞。李陵趁机对苏武说:“单于听说我与你交情一向深厚,所以派我来劝说足下,一心向往,想以礼相待。你终究不能回归

汉朝,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你对汉朝的信义又能在哪里显示呢?前些时候您的大哥苏嘉做奉车都尉,跟随皇上到雍城的棫阳宫,扶着皇帝的车子下殿阶,撞在柱子上把车辕折断了,被判决为“大不敬”,用剑自杀了,只不过赐钱二百万用以下葬。您的弟弟苏贤跟随皇上去

祭祀河东后土,一个骑马的宦官和黄门驸马抢着上船,黄门驸马被推下去掉到河中淹死了。骑着马的宦官逃走了。皇上命令苏贤去追捕,他抓不到,因害怕而服毒自杀。我离开长安的时候,您的母亲已去世,我送葬到阳陵。你的夫人年纪还轻,听说已改嫁了,家中只有两

个妹妹,两个女儿和一个男孩,如今又过了十多年,生死不知。人生像早晨的露水,何必长久地像这样折磨自己!我刚投降时,精神恍惚,好像发狂一样,痛心自己对不起汉朝,加上老母关押在保宫,您不肯投降的心情,怎能超过当时的我李陵呢!并且皇上年纪大了,法令没有定规,大臣无罪而全家杀尽的有几十家,安危不可预料

。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希望你听从我的劝告,不要再说什么了!”苏武说:“我们父子无功无德,都是受皇帝栽培,父亲官职升到列将,爵位封为通侯,兄弟三人都是皇帝的亲近之臣,我常常希望为朝廷献出生命。现在得到牺牲自己以效忠国家的机会,即使受

到斧钺和汤镬这样的极刑,我也心甘情愿。大臣侍奉君王,就像儿子侍奉父亲,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可遗憾的,希望你不要再说了!”李陵与苏武共饮了几天,又说:“你一定要听从我的话。”苏武说:“我料想自己已经是死去的人了!您一定要逼迫我投降,那么就请结束今天的欢乐,让我在您面前死去!”李陵见苏武对

朝廷如此真诚,慨然长叹道:“唉,真是忠义之士啊!我与卫律罪行严重,无以复加!”于是眼泪直流,浸湿了衣襟,告别苏武而去。……汉昭帝即位,几年后,匈奴和汉和亲。汉朝要求放回苏武等人,匈奴欺骗说苏武已死。后来汉使者又到匈奴,常惠请求看守他的人同他一起去,在夜晚见

到了汉使,自己详细地陈说(这几年的情况)。常惠让使者告诉单于,说:“汉朝天子在上林苑中射猎,射得一只大雁,脚上系着帛书,上面说苏武等人在某某荒泽中。”汉使非常高兴,依照常惠所教的话责备单于。单于看着身边的人十分惊讶,对汉使

怀有歉意的说:“苏武等人的确还活着。”……单于召集会见苏武及其随员,除了以前已投降和死去的,总共跟随苏武回来的有九人。苏武于汉昭帝始元六年春回到长安。……苏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当初壮年出使,等到回来,胡须头发全都白了。(节

选自班固《苏武传》)屈原曾担任楚怀王的左徒。(他)知识广博,长于记忆,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对内,同楚王谋划计议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楚王很信任他。上官大夫和屈原地位相同,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而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上官大夫就谗

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屈原虽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恋着楚国,心里挂念着怀王,没有忘记想要回归。他希望国君总有一天醒悟,世俗总有一天改变。屈原渴

望保全君王,振兴国家并且想要回归,一篇作品中,都再三表达这种意愿。(节选自司马迁《屈原列传》)11.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结构相近,中间应断开;且联系前后文,“缟

素”在句中是名词做状语,在穿丧服期间,要与后文相连,排除A、C。“封”的宾语为“功臣之后”,即封赏功臣的后代,不可断开,故排除B。12.B【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解褐’又可指离开官职或辞去官

职”错误。“解褐”指的是脱去平民衣服,开始担任官职。13.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反对统治者‘废王道’”错误。选文写从秦始皇到秦二世都是不施行仁义,强调施行仁义的重要性。选文中没有提

到“反对统治者‘废王道’”。14.(1)那么即使有奸诈不轨的人,而民众没有背叛主上之心,图谋不轨的臣子也就无法掩饰他的奸诈,暴乱的阴谋就可以被阻止了。(2)于是奸险欺诈之事纷起,上下互相欺骗,蒙受罪罚的人很多,道路上遭到刑戮的人前后相望,连绵不断,天下的人都陷入了苦难。15.有仁则取易无

仁则守难【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原文内容、概括文章的思想观点的能力。原文有“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意思是:秦经历了战国到统一天下,它的路线没有改,他的政令没有变,这是它夺天下和保天下所用的方法没有不同。又有“向使二世有庸主之

行而任忠贤……”,意思是:如果二世有一般君主的德行,任用忠贞贤能的人。可见此处作者认为秦国灭亡的原因是不实行仁政,最后只能被动防守以致灭国,而施行仁政是国君安身立命的前提,同时也利于在征战中攻取。即:有仁则取易无仁则守难。【参考译文】秦统一天下

,吞并四海,兼并诸侯,临朝称帝,供养四海,天下的士人顺服的慕风向往,为什么会像这样呢?回答是:近古以来没有统一天下的帝王已经很久了。周王室力量微弱,五霸相继死去以后,天子的命令不能通行天下,因此诸侯凭着武力相征伐,强大的侵略弱小的,人多的欺凌人少的,战事不止,

军民疲惫。如今秦皇南面称帝统治了天下,这就是在上有了天子啊。这样一来,那些善良的百姓就都希望能靠他安身活命,没有谁不诚心景仰皇上,在这个时候,应该保住威权,稳定功业,是安定,是危败,关键就在于此了。秦王怀着贪婪卑鄙之心,只想施展他个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亲近士民,抛弃仁

政王道,树立个人权威,禁除诗书古籍,实行严刑酷法,把诡诈权势放在前头,把仁德信义丢在后头,把残暴苛虐作为治理天下的前提。实行兼并,要重视诡诈和实力,安定国家,要重视顺时权变,这就是说夺天下和保天下不能用

同样的方法。秦经历了战国到统一天下,它的路线没有改,他的政令没有变,这是它夺天下和保天下所用的方法没有不同。当今秦二世登上王位,普天之下没有人不伸长脖子盼着看一看他的政策。受冻的人穿上粗布短袄就觉得很好,挨饿的人吃上糟糠也觉得香甜。天下苦苦哀叫的百姓,正是新皇帝执

政才能的表现。这就是说劳苦人民容易接受仁政。如果二世有一般君主的德行,任用忠贞贤能的人,君臣一心,为天下的苦难而忧心,服丧期间就改正先帝的过失,割地分民,封赏功臣的后代,封国立君,对天下的贤士以礼相待,把牢狱里的犯人放出来,免去刑戮,废除没收犯罪者妻子儿女为

官家奴婢之类的杂乱刑罚,让被判刑的人各自返回家乡。打开仓库,散发钱财,以赈济孤独穷困的士人;减轻赋税,减少劳役,帮助百姓解除急困;简化法律,减少刑罚,给犯罪人以把握以后的机会,使天下的人都能自新,改变节操,修养品行,各

自谨慎对待自身;满足万民的愿望,以威信仁德对待天下人,天下人就归附了。如果天下到处都欢欢喜喜安居乐业,唯恐发生变乱,那么即使有奸诈不轨的人,而民众没有背叛主上之心,图谋不轨的臣子也就无法掩饰他的奸诈,暴乱的阴谋就可以被

阻止了。二世不实行这种办法,比始皇更加暴虐无道:破坏宗庙,残害百姓,重新修建阿房宫;使刑罚更加繁多,杀戮更加严酷,官吏办事苛刻狠毒;赏罚不得当,赋税搜刮没有限度,国家的事务太多,官吏们都治理不过来;百姓穷困已极,而君主却不加收容救

济。于是奸险欺诈之事纷起,上下互相欺骗,蒙受罪罚的人很多,道路上遭到刑戮的人前后相望,连绵不断,天下的人都陷入了苦难。从君卿以下直到平民百姓,人人心中自危,身处穷苦之境,到处都不得安静,所以容易动乱。因此陈涉不凭商汤、周武王那样的贤能,不借公侯那样的尊贵,在大泽

乡振臂一呼而天下响应,其原因就在于人民正处于危难之中。16.【解析】本题考查写作的能力。要点:从材料来看,主要是对于《史记》人物传承至今的民族精神进行探究和分析。可以先将这些人物按照其体现的不同精神进行分类,如周公旦与大禹属于深明大义,天下为公的典型;孔子、屈原是忧国爱民之人;管仲、赵武灵王是开

拓进取、改革创新的代表;程婴、荆轲是坚守正义、重视承诺的代表;信陵君、刘邦是宽厚待人的代表;李广、淳于髡是忠于职守的代表等。任务要求:以文学社员身份,从所给人物中自选两个或三个人物,以“《史记》与中国精神”为主题,写一篇发言稿。我们可以找出两三个人物身上的共同点,再根据这

个共同点分析人物的事例,联系现实对该精神的传承进行写作。文体:要求写发言稿,以议论文为佳,注意文体明确,观点鲜明,论据选择恰当。【立意】1.维护统一。2.开拓进取、坚韧不拔、革故鼎新。3.忧国爱民、崇尚德义、维护正义、反对

邪恶。4.忠于职守。【参考例文】以《史记》为鉴,传改革创新精神亲爱的文学社社员们:大家好!俗话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通古今。”被司马迁称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作为我国第一

部纪传体史书,不仅记叙了许多历史人物的事迹,更是将丰富深远的民族精神一代代传承下来,成为一代代仁人志士的精神标杆。改革与创新,这两个关键词已然是当今中国的热点词语,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实,这两个词早在《史记

》中便有体现。管仲,齐桓公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春秋战国时期,各大诸侯国群英争雄,怀有问鼎中原的野心与抱负。管仲作为齐国的宰相,大力主张改革变法,创新齐国的政治、经济发展,使当时的齐国拥有了强大的军事实力与经济实力,为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奠定了基

础。赵武灵王,一代英明的帝王。赵武灵王即位后,便主张“胡服骑射”,在国内掀起改革创新的浪潮,百姓们纷纷响应号召,积极练习骑射技艺,使得当时国家的军队实力大增。由此可见,改革创新自古就有,无论是哪个朝代、哪个时代,改革创新对国家的发展都是助推剂,给国家带来澎湃

的动能和无限的可能。一百多年前,李鸿章感叹“千年未有之局”时,中华大地风雨飘摇,大厦将倾。从洋务运动到维新运动,从资产阶级到无产阶级,一次次改革,一次次创新,也曾失败,也曾彷徨,但最终坚定地走向了马克思主义的方向与社会主义道路,终使中国依旧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成为腾飞的巨龙;而现在,我们也正面临

着“百年未有之变局”,但我们已然走在了复兴路上,北斗耀空指明路,蛟龙出水逐清波,东风吹来擂战鼓,神舟疾行梦日边。一次次技术改革,一次次技术创新,使我们距离中国梦实现的路程不断缩减,使中国的发展扶摇直上。“芳林新叶催陈叶”,只有

不断改革与创新,增强自己的实力,出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的局面,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当今时代取得一席之位。以《史记》为鉴,传承改革创新之精神,伫立在时代浪潮上,勇做时代的弄潮儿,以改革创新为笔,绘就我们的时代蓝图!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envi的店铺
envi的店铺
欢迎来到我的店铺
  • 文档 138675
  • 被下载 7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