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江南十校高二联考试卷历史试题解析与答案示例.pdf,共(4)页,202.959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881a6d7316467537deb31ca1bb77517b.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4年“江南十校”高二年级12月份段考试题解析与参考答案1.D【解析】材料中赵炎才先生认为郡国制的实行使郡县与封国相互制约,有利于中央集权,肯定了郡国制实施的积极作用,故D项正确。其他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2.B【解析】材
料为江苏尹湾汉墓出土的木牍《集薄》,从其记录内容可知《集薄》应为当时地方上报的政绩材料,以供上级考核所用,为汉朝上计制度的实物材料,故B项正确。3.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隋朝开皇初年,隋文帝重视地方人才的举荐
工作,但最终地方未能真正的举荐出治国安邦人才,这表明九品中正制作为选官制度已经无法满足隋朝对人才的需求,需要改革选官制度,故C项正确。尚武是北方少数民族传统,这一传统虽然仍有很大影响,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隋朝开皇初年,北方已经经历长期的民族融合,经济文化恢复发展,并不缺乏人才
,排除B项;门阀政治形成于魏晋,盛行于东晋,南朝后逐渐衰落,同期北方门阀的影响力有限,不能像南方一样达到限制皇权的水平,开皇初年,隋朝尚未统一南方,故D项与事实不符,排除。4.C【解析】材料描述了在唐太宗
时期皇帝签署的诏敕在门下省受到给事中封驳而无法颁布通行的现象,这说明门下省在审议决策时就是皇帝已经签署的诏敕也一样可以封驳,这有利于减少君主决策的失误,故C项正确。三省六部制,分散了相权,“群相制”和程序性分权实际上削弱了宰相的权力,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
给事中正常履行职责,并阻挠不当决策的通过,这与三省一体化没有直接关系,故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5.D【解析】材料为元朝设置的二十二道肃政廉访司的基本职权的描述,以加强对地方的监察,是御史监察系统之外
的又一地方监察系统,是元朝监察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故D项正确。材料信息并不涉及制度的实际效果作用等问题,排除A、B、C项。6.D【解析】依据材料中“量度田亩方圆,次以字号,悉书主名及田之丈尺,编类为册”的信息,可知鱼鳞图册是明朝一
项基本的土地登记制度,“随粮定区”表明它是为统治阶级征派赋役服务的,故D项正确。A项与“土地交易信息”不符,与“黄册”管理户口的史实不符,排除。改变了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是唐朝的两税法,排除B项;C项与明初的时间不符,排除。7.B
【解析】材料描述了官吏考核新政考成法实施的效果,从“以责吏治”、“百官惕息”“不敢饰非”、“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等信息可见该新法对于官员执行中央政令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故B项正确。材料主旨重在强调考成法对官员执政的促进作用,与内阁权力、政府财政和国防安全没有直接关系,
A、C、D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8.B【解析】材料描述了1908年清廷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主要内容,从“君上大权”、“臣民权利义务”“臣民……自由权利的行使必须要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进行”等信息,可以得出法律结构中出现了臣民的自由权利的内容
,改变了传统的法律结构,培育了民众的近代法律意识,故A项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君上大权”是法律规定的内容,体现的是君权“法”受而非君权神授,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信息不涉及满汉民族关系,排除D项。{#{QQABCQYEoggoABBAARgCEwEwCAIQkhE
ACQgORBAMMAABiBNABAA=}#}9.B【解析】材料描述了民国初年北京地区政党政治如火如荼的现象,同时也体现了政党建设的随意性,这虽然有利于增强民众的参政意识,但也说明政党政治的极度不成熟,故B项正确。材料主旨意在强调政党政治的极度不成熟,而非参政方式的变化,排除A项。材
料信息无法得出C选项政党政治斗争的内容,排除C项;政党政治的内容无法直接体现出民主共和潮流的信息,排除D项。10.A【解析】材料描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企事业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趋势,体现了政企分开,建立服务型政府的改革目标,故A项正确。材料主题是企事业干部人事
制度的改革,并非政府机关公务员制度改革,排除B、C、D项。11.B【解析】材料描述了罗马元首制时期元首出身由贵族向平民转变的现象,平民多凭借军功和军事力量登上元首宝座,这表明罗马共和制越来越形同虚设,故B项正确。材料并不涉及元首制制度的具体内容,排除A、C选项;奴隶社会贵族的社会特权不可能消
亡殆尽,排除D项。12.C【解析】材料描述了中古后期西欧君主等级制取代封建等级制的历史现象,体现了随着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发展,王权得以加强和市民阶层的兴起,故C项正确,排除B项。材料信息并不涉及宗教问题,教廷权威的否定是16世纪的宗教改革,排除A项;市
民阶层的地位上升,并不意味着市民的利益得以保障,排除D项。13.A【解析】根据“专制暴政在压迫着我们,我们的祖国鲜血遍地……公民们,武装起来!公民们,投入战斗!前进前进!万众一心!把敌人消灭……”,可知《马赛曲》创作于法国大革命时期,这
首歌的主题是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它宣扬了一种爱国和民主精神,鼓舞人们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故A项正确。B、C、D项在时间上、事实上与材料所描述的时间、史实不符,均可排除。14.B【解析】材料主旨是19世纪前后,欧洲主要国家以文明为标准,认为非欧地区缺乏文明,不适
合国际法的运用,也就不受国际法的保护,体现了当时国际法的欧洲中心主义色彩,故B项正确,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国际法只适应于欧洲国家之间,不适应于欧洲国家与非欧国家之间,强调的是文明国家与非文明国家的区别,
而非强调区域之间的差别,如欧洲列强在非洲争夺时,他们之间仍适用于国际法,排除C项;欧洲扩张的思想根源是文明优越论、欧洲中心论,而非国际法,排除D项。15.D【解析】材料描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模式的两种类型,体现资本主义
政治发展道路的差异,故D项正确。材料信息并不直接涉及文化、经济和国际关系等问题,其中德国工业化水平高于英法,排除A、B、D项。16.D【解析】在固定汇率制下,由于各国有维持汇率稳定的义务,从而削弱了国内货币政策的自主性,而牙买
加体系变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固定汇率制为浮动汇率制度,从而增强了各国货币政策的自主和有效性,故D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牙买加体系变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固定汇率制为浮动汇率制度,汇率的不稳定性增加了国际贸易的风险,加大了成本计算及国际结算的困难,从而阻碍了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排除A项。牙买加体系取消了黄
金作为货币发行的准备金要求,降低了美元在外汇储备中的主导地位,排除B项;汇率的稳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汇市场的投机活动,相反,汇率浮动会增加外汇市场的投机活动,排除C项。17.(25分)参考答案:(1)内容:双轨政治即国家治理与乡村自治有效的结{#{QQABCQYEoggoABBAARgCEwE
wCAIQkhEACQgORBAMMAABiBNABAA=}#}合。(若回答“国家治理与乡村社会治理的有效对接”;“国家治权与乡村自治的有效结合”等,言之成理即可,4分)原因:小农经济下,古代中国人口规模巨大,居住地分散;国家权力的有限性;儒家思想的影响;国家出于治理成本与效率
的考量。(1点2分,2点4分,3点7分,言之成理即可)(2)积极:加强了中央集权;传播了民主自治思想,有利于推动社会近代化。(2点4分)消极:名为自治实为官治,主要目的是索取农村资源,加强对农民的控制和剥削;破坏了传统社会的“双轨
治理”之道,恶化了乡村治理,导致底层农村社会更加混乱;降低了国家权威,削弱了民众对国民党政权的认同,有助于民主革命的发展。(1点2分,2点4分,3点5分,言之成理即可)(3)建议:将国家治权与乡村自治相结合,协商共治,提升治
理效率,降低治理成本;要保护与尊重农民权利,将国家利益与农民需求结合起来;国家应当成为乡村社会公共产品的供给者;提升乡官的素质,培育农村社会组织,形成乡村多元主体参与的共治局面;应汲取传统治理模式的精华
,进行创造性转化,提升乡村社会治理能力等。(1点2分,2点4分,3点5分,言之成理即可)18.(15分)参考答案:(1)特点:《德国民法典》编撰的目的是实现法律的统一以巩固国家的统一;《德国民法典》在立法技术上超越了《法国民法典
》;《德国民法典》的结构更清晰,内容更精密;《德国民法典》立足国情,具有继承性、创新性、时代性。(1点2分,2点4分,3点6分,言之成理即可)(2)意义:《德国民法典》是一部带有封建残余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民法典;它改变了德国法律的混乱和落后状态,巩固了国家统一;它适应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时代要求,协调了社会矛盾,保障了德国垄断资本主义的稳定和发展;它在民法典编撰、民法内容和民法原则等方面的创新发展,深刻影响了世界民法的发展进程,在世界民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1点3分,2点6分,3点9分,言之成理即可)
19.(12分)参考示例:示例1:主要词语:“浮说”。(2分)辩护词:将法家思想称之“浮说”并不正确。战国是兼并战争的时代,也是封建社会的建立时期,法家的主张适应了各国富国强兵和社会转型的要求,成为各国变法的指导思想。商鞅作为法家的
代表,其在秦国变法中,主张法治,确立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建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小农经济,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采取军功爵制,打击奴隶主贵族势力等举措,最终实现了秦国的富国强兵和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转型,并为秦
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因此其思想并非“浮说”。(8分)总之,《史记》中对商鞅的评价是有失公正的,它忽略了商鞅变法时的历史客观形势与变法的历史作用,表明了司马迁受到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渐确立的影响,从而反对法家行事方式的立场。(2分)示例2:主要词语:“刻薄”“少恩”。(2分)辩护词:
将商鞅视作“刻薄少恩”之人并不准确。作为秦国变法的主导者,他深知变法必然会触碰守旧势力的利益,面对强大的奴隶主贵族旧势力的阻挠,为保证变法内容的实施和变法进程的推进必然要求对顽固守旧势力{#{QQABCQYEoggoABBAARgCEwEwCAIQkhEACQgORBAMMAABiBNA
BAA=}#}的阻挠加以惩罚,因此其严刑峻法更多是基于当时客观历史环境下为推进变法所采取的必要手段,不应作为其个人品质上“刻薄少恩”的评判证据。(8分)总之,《史记》中对商鞅的评价是有失公正的,它忽略了商鞅变法时的历史客观形势,表明了司马迁受到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正
统地位逐渐确立的影响,从而反对法家行事方式的立场。(2分)(也可多关键词阐释,言之成理即可){#{QQABCQYEoggoABBAARgCEwEwCAIQkhEACQgORBAMMAABiBNABA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