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三章 机械波 能力提高卷(B卷)(全解全析版)-高二物理分层训练AB卷(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docx,共(10)页,341.483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86c0e3e125a495674f7e7fdc540517a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三章机械波能力提高卷(B卷)高二物理·全解全析123456789101112CCABACDBADABDADAB1.C【详解】波源在坐标原点,所以向左传播的波和向右传播的波关于y轴对称t=0.6s=1.5T根
据机械波的周期性可知,在t=0.6s时,波源正处在平衡位置向下振动,而后一质点重复前一质点的运动,顺着波的传播方向上坡下振。故选C。2.C【详解】A.波速为2m/s0.5m/s4vT===选项A错误;B.由平衡位置在x=0.5m处的质点的振动图像可知,在t=2s时该质点向
下振动,结合波形图可知,波的传播方向沿x轴正方向,选项B错误;C.0~2s时间内,质点P振动半个周期,从波谷到波峰,则运动的路程为2A=8cm,选项C正确;D.当t=7s时,即从图示位置再振动15s14T=,则P恰好经平衡位置向-y方向运动,
选项D错误。故选C。3.A【详解】手机接收信号的载波波长1m3cf==手机天线的理论长度18.3cm4L=故选A。4.B【详解】AB.波的传播速度由介质决定,介质不变,波速不变,如果增大抖动的频率或者改变抖动的幅度,绳子上的波形传播到P点的时间不变,A错误,B正确;C.改变右手抖动绳子的
频率,因波速不变,由v=λf可知波长改变,a、b两点间可能出现半个完整的波形,则a、b两点的振动步调相反,C错误;D.质点的起振方向与波源起振方向相同,由上下坡法可知健身者右手刚抖动时的方向是向上,左手是向下的,选D错误。故选
B。5.A【详解】A.由图知波长241410mm1.410m−−==由vf=得波速4731.410m110Hz1.410m/sv−==故A正确;B.根据波动与振动方向间的关系,质点M开始振动的方向沿y轴负方向,故B错误;C.质点M
只会上下振动,不会随波迁移,选项C错误;D.经过7s1.2510−,质点M振动了77s1114s11.251100T−=经过的路程为1442mm4sAA=+=D错误。故选A。6.C【详解】A.图乙是A质点从t=0时刻起的振动图像,t=0.6s时,A质点向下振动
,所以根据振动方向和波动方向同侧的原则,该波是沿x轴正方向传播,选项A错误;B.由甲图可知,波长20m=由乙图可知,周期T=1.2s所以波速50m/s3vT==选项B错误;C.从0.6st=开始,在0.6st
=时间内,A质点经过的路程为两倍的振幅24cmA=选项C正确;D.若该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尺寸为10m的障碍物,障碍物尺寸比波长小,所以会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选项D错误。故选C。7.D【详解】已知甲、乙中水波波长相同,由图可知图乙的衍射现象更明显,可知狭缝的宽度越小衍射现象越明显,则①错误,②正确
;③已知丙、丁中狭缝宽度一样,由图可知图丙的衍射现象更明显,可知波长越长的水波衍射现象越明显,则④正确,③错误。故ABC错误,D正确。故选D。8.B【详解】A.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所有的波都能发生衍射现象,故A错误;B.产生干涉现象
的必要条件是两列波频率相同、相差恒定,故B正确;C.当障碍物的尺寸比波长大很多时,也能发生衍射,只是衍射现象不太明显,故C错误;D.在干涉图样中,振动加强区域的质点,只是其振幅最大,其位置在做周期性的变化,位移有时也为
零,故D错误。故选B。9.AD【详解】A.4Tt=时,P点从最低点经历14个周期后回到平衡位置,故A正确;B.8Tt=时,P点的速度方向向上,向平衡位置移动,故B错误;CD.每一个质点的起振方向都跟波源的起振方向相同,故C错误,D正确。故选AD。10.ABD【
详解】AC.由图可知,波长8m=若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则周期为110.6(0,1,2...)4nTn+==解得12.4(0,1,2...)41Tnn==+当v=10m/s时,周期为10.8sTv==联立可得0.5n=与题设不符,舍去;同理可知,
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的周期为22.4(0,1,2...)43Tnn==+当v=10m/s时,周期为20.8sTv==联立可得0n=符合题设;综上可知,A正确,C错误;B.在0.5st=时,波向x轴正半轴传播的距离11141(0,1,2...)0.6nxvttnT+====当n=5时,波形坐标
为2415(0,1,2...)0.6nxn+=−=而波峰坐标为228(0,1,2...)xkk=−=联立解得4k=故在0.5st=,且波向x轴正半轴传播时,Q质点会出现在波峰。同理可知,波向x轴负半轴传播时有122143(0,1,2...)0.65+8(0,1,2...)
nxvttnTxkk+======当n=0时可得0k=与题设符合,故在0.5st=,且波向x轴负半轴传播时,Q质点会出现在波峰。B正确;D.由上述分析可知122.40.8TT==故在1.8st=时,若波向x轴正半轴传播的距离21116mxvttT
===此时Q点的振动情况和距离原点-2m处的质点振动情况一样,在波谷。在1.8st=时,波向x轴负半轴传播的距离21218mxvttT===此时Q点的振动情况和距离原点6处的质点振动情况一样,在波谷;D正确。故选ABD。11.AD【详解】A.根据图(b)M点在两列波上的振动图像可知,
完成一次全振动时间相同,即两列波的周期相同,频率相同,则相遇后能形成稳定的干涉图样,故A正确;B.0~4s内,M点完成振幅为3cm的一次全振动,路程为443cm12cmA==4~6s,两列波叠加,M点完成振幅为1cm的一次全振动,路程为441cm4cmA
==综上,t=0~6s内,M点运动的路程为16cm,故B错误;C.两列波在同一介质中传播,波速相同,根据图(b)可知,向右传播的波经4s传到M点,起振方向向上,波速为1120cm/s30cm/s4rvt===则波长为60cmvT=•=由振动图像可知M
点振动减弱点,所以每隔半个波长为振动减弱点,在12SS之间(包括S1,S2两点,其中S1,S2两点也是振动减弱)减弱点一共6个,S1S2之间共有5个振动加强点,故C错误;D.根据图(b)可知,4.25st=时,M点参与两列波振动,虚线数值大,叠加后位于平衡位置下方且远离平衡位置,故D正确;故
选AD。12.AB【详解】A.根据题意,3mx=质点经过0.1s到达波峰,根据圆振动模型10.1s12T=所以甲振源的机械波的周期1.2sT=图中可以看出甲机械波波峰传播到3mx=处的时间为0.1s,传播到6mx=处需要0.3s,所以可以推断此刻波峰坐标为1.5mx=,所以机械波的
波长14.5m4=甲机械波的波速18m/s=15m/s1.2v=所以选项A正确。B.经过0.1s甲乙两列机械波刚好相遇,甲乙两列波分别传播的距离相等,均为15xvt.m==所以乙机械波的振源位于9mx=,选项B正确;C.由于
乙机械波振动了半个周期,所以0.2sT=乙其波长vT=乙乙乙可知3m=乙由于两列波机械波波长不同,所以同种均匀介质频率不同,不可能发生稳定干涉,选项C错误;D.根据机械波振动特点,两列波在7.5mx=处相遇,两列波的振动方向分别是竖直向上和竖直向下,所以该质点的位移为零,
选项D错误。故选AB。13.正(1分)40(2分)0.5(2分)【详解】[1]由上下坡法可知,P点的起振方向沿y轴正方向,由于介质中所有质点的起振方向都与波源的起振方向相同,则波源的起振方向沿y轴正方向;[2]由图可知,波长为8m,则波速为40m/svf==[3]周期为10.2sTf==
平衡位置为(6m,0)的质点的振动形式传到P点所用的时间为4s=0.1s40t=即在00.1)st−(时波传到平衡位置为(6m,0)的质点,则在()()000.2s~0.4stt−+共0.6s内平衡位置为(6m,0
)的质点振动0.5s,平衡位置为(6m,0)的质点通过的路程为25410510m=0.5m2sA−==14.干涉(1分)4(2分)将中间的隔板制成可上下移动(2分)【详解】[1]此装置利用了波的干涉原理;[2]为达到最佳消声效果,图中a、b满足22(21)2b
an−=+(n=0、1、2、3……)则a、b两段最小长度差为4ba−=[3]若噪声波长λ未知,装置的改进措施:可将中间的隔板制成可上下移动能调节a、b长度的隔板,从而调节a、b的差值,直到达到最佳消声效果。15.(1)10
m/s;(2)7s30【详解】(1)根据题意可知,0=t时d质点向下振动,可知此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且满足0.1s4T=(2分)可得0.4sT=(2分)则此波的传播速度为4m/s10m/s0.4vT===(2
分)(2)由于此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所求时间等于1mx=−处的质点在该时刻的振动状态传播到b质点所用的时间,则有4(1)73ss1030xtv−−===(2分)16.(1)16s;(2)5.2s,
【详解】(1)由题图和题意可知波长λ=4m,由于波中e质点第一次到达波谷的时间比f质点第一次到达波谷的时间早0.10s,则该波周期T=0.4s,故波速10m/sλvT==(2分)该波向右传播,波动图像中a质点的振动状态传播到c质点处所用的时间即所求时间故所求时间8113ss106xtv−==
=(2分)(2)p质点第一次到达波峰,即图示时刻e质点的振动状态第一次传到p质点故所用的时间574s5.3s10t−==(2分)由于1'5.3s134tT==(2分)故此时的波形图像如图所示(2分)17.(1)
振动减弱点;(2)离最远的振动加强点5.25m;离最近的振动加强点1.125m【详解】(1)两列波的波长为2mvf==(1分)由几何关系可知,PS1长度为221122()()13mPSSSPS=+=(1
分)则两列波到P的光程差为121m2xPSPS=−==(1分)故P点是振动减弱点;(1分)(2)两列波到振动加强点的光程差为(1234)xnn==、、、当n=1时2mx=(1分)设加强点到S2的距离为x2,则有2222(2)25xx+−=(1分)可
得25.25mx=(1分)当n=2时4mx=(1分)则有2222(4)25xx+−=可得21.125mx=(1分)n=3时,无解,所以2SP上距离2S最近的振动加强点到2S的距离为1.125m;到最远的振动加强点距离为5.25m。(1分)18.
(1)8m;(2)4cm,3cm【详解】(1)由波源1S的振动方程14sincm2zt=、波源2S的振动方程23sincm2zt=可知两波源圆频率相等,故22T==(2分)解得4sT=(2分)故8mvT==(1分)(2)波源1S的振动传到O点需要经历的时间为3s
OAtv==(2分)故14s=t时刻波源1S引起O点的位移为114cmzA==(1分)210st=时刻波源1S引起O点的位移为'10z=(1分)波源2S的振动传到O点需要经历的时间为'9sOBtv==(2分)故14s=t时刻
波源2S的振动没有传到O点,故此时O点实际的位移为14cmzz==(1分)210st=时刻波源2S引起O点的位移为23cmz=(1分)故此时O点的位移为''123cmzzz=+=(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