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作业:第3板块 现代文阅读 专题4 散文阅读 考点3 理解词句含意赏析语言艺术含解析.doc,共(4)页,67.000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84855dfb7fc9ad856f98f281e390cd7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理解词句含意,赏析语言艺术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梦是蝴蝶翅膀“俺为理想而来。”玉国一张口,让我吃一惊:为理想挑山?泰山建货运索道后,挑山活锐减。中天门挑山队,鼎盛时三百多人,现仅剩十余人。玉国入伙俩月,年龄最小,“挑龄”最短。玉国姓夏,
生于1982年,东平县接驾山人,初中毕业上驾校,开过货车,当过维修工、电焊工、空调工,有俩孩子。2015年冬,游玩泰山时,第一次见挑山工,就喜欢上了。两年后,终于遂愿。“你理想是什么?”“自由。”透过厚镜片,玉国目光淡定。光头新理,刚冒硬茬。近视700度,电焊所伤。“挑山工自由?”“想干就来
,愿离就走。想轻就轻,愿重就重。想挑就挑,愿歇就歇。随时兑工钱,兼顾家里农活。”午饭后,玉国送货玉皇顶,有仪器,有蔬菜,单上写九十一斤。我试了试,不太压肩,但要登山,绝非轻活。我本想选副轻担,体验一回,犹豫再三,最终放弃。年少上山砍柴,
上百斤柴担,如履平地。可是,养尊处优久了,早没这副筋骨。别说挑担登山,徒步也需勇气。这些年,十上泰山,均乘缆车。玉国挑起担,沿山涧上行,我紧随其后。行不远,拐向盘道。过了云步桥,玉国将担搁在护墙,脱下外套,绑在担上,掏出手机。一会儿,响起
悠扬歌声,是小虎队的《爱》。他说,听着音乐,来了精神,担子也轻快了。刚来时,只会背,不会挑,练了几天,才学会。收拾停当,玉国上路。挑山工明白,久歇无久力。这时,歌曲换了,仍是小虎队,《蝴蝶飞呀》:梦是蝴蝶的翅膀,年轻是飞翔
的天堂,放开风筝的长线,把爱画在岁月的脸上,心是成长的力量,就像那蝴蝶的翅膀……“你听!歌词多好,句句唱到俺心里!”玉国停下步,扭过身。青皮头上,闪闪发光,额头缀满豆珠。我顿悟:他的理想,恰如蝴蝶翅膀,虽然弱小,
却在飞翔!我紧随其后,头挨脚后跟。忽然发现,他抬脚处,一串水珠,晶莹剔透,沿阶而洒。那是他的汗珠!开山到了。抬头望去,险峰高崖,嵯峨峻拔,巨石嶙峋,苍松蟠虬,吸翠霞而夭矫。转过对松山,就是十八盘。十八盘长八百
米,垂高四百米,逾一千八百级,羊肠逶迤,陡如天梯,尽头就是南天门。“仰视天门窔辽,如从穴中视天”。玉国小憩,我挑起担子,蹒跚拾级。岂料,登不足百级,两腿筛糠,如坠重铅,胸似鹿撞,气如牛喘,牙呲眼突,腰塌力竭,身子晃荡,险些后仰,不敢造次,慌忙搁下。玉国接过担子
,垂首弓背,不疾不徐,沉稳踏实。我喘着粗息,亦步亦趋,脸上淌汗,心里羞愧。挑山有诀窍:之字行走,边道换肩。玉国却是直行。歇担时,我问其故。他说,走之字形,虽然平缓省劲,但路程延长很多,不易避让游客。“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
走下去,定能到达”。终于,南天门到了!从仰望高山,到触手可及,负重两小时,洒下多少汗水!这天,济南到泰安,一路雾霾深锁,巨锅般笼罩。泰山脚下,仍是中度污染。然而,岱顶阳光明媚,天空透蓝,空气清澈,呼吸畅快。泰安人揶揄,出逃千里,不如登高千米。果不其然!交货后,为赶时间,
玉国两级一跨,疾步而下。我双腿发软,不敢效仿,只好碎步紧跟。行至开山下,邂逅王荣泉。他是玉国工友,也是刚交货,捎回一段护栏。王荣泉四十八岁,岱岳徂徕人,十八岁上山,已挑三十年。在“现役”工友中,“挑龄”最长。“你喜欢这活?”他笑了:“不喜欢,能干三十年?”也是。没人强迫,自觉自愿,劳累筋骨,蜗
居工棚,吃煎饼,啃咸菜,一干三十年,足以说明一切。“为啥喜欢?”“自由呗!农闲时来,农忙时走,不耽误农活,还可挣俩钱。”答案惊人相似。然而我想,自由需付代价,理想更须力行。“除了自由,还有啥?”“自豪。”王荣泉头一扬,
“俺也是泰山建设者!”我肃然起敬。告别泰山,回眸远望,蓦然发现,十八盘上这群背影,不正是行走的脊梁吗?(选自《行走的脊梁(逐梦)——泰山挑山工纪事》,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俺也是泰山建设者”,读者从这句话中能够感受到一代挑山工在平凡劳作中的自得之乐和不畏劳苦、奉献青春的家国情怀。B.文章始终以“我”和挑山工的对比为主线,通过“我”不胜重担与“玉国”负重步稳的不同表现,表达了作者鲜明的褒贬态度。C.“果不其然”,作者借“泰安人揶揄”来表达情志,含有一
种对环境污染的忧思,但主要是表达对泰山顶环境的赞赏和登顶之乐。D.本文记述了挑山工艰苦而快乐的挑山片段,但并没将这种工作过于理想化,其中那一挑一级的辛苦踏实,才是平稳真切的生活感受。解析:选BB项不正确。文章并非始终以“我”和挑山工的对比为主线。2.(理解语句含意)
如何理解“十八盘上这群背影,不正是行走的脊梁吗”一句话的含意。解析:“行走的脊梁”指的是挑山工的具体工作,文本中的“脊梁”喻指挑山工支撑起中国建设任务,在中国建设发展过程中代表了一种中坚力量。这些建筑工人“劳累筋骨,蜗居工棚”“
垂首弓背,沉稳踏实”,是中国人民埋头苦干精神的一种具体体现,是中国人在艰难之中寻求美好生活的一种具体的展示,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答案:①挑山工是一群起支撑作用的中国建设者。②他们负重的身影,体现了中国人埋头苦干的精神。3.(赏析语言风格)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语言艺术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找出关键性的信息进行分析,重点理解,准确把握。答案:①朴实,具有生活气息,如运用口语,“你听!歌词多好,句句唱到俺心里!”。②生动,具有诗意,如运用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两腿筛糠,如坠重铅,胸似鹿撞,气
如牛喘,牙呲眼突……”,又如引用歌词诗文等。③简明,具有哲理,如多用含意深刻的短句,“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④灵活,句式整散结合,如“然而我想,自由需付代价,理想更须力行”。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成4~6题。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梁衡①像一场战争突然结束,2014年林区宣布了禁伐令,喧闹的伐木场顿时门前冷落车马稀。在打扫“战场”时,人们意外地发现了一个角落,因为山陡沟深,人迹罕至,竟为我们留下了一片原始林,一个原生态。其令人惊喜不亚于忽然登上一个外星球。②2016年盛
夏时分,我专程造访了这最后的一片原始林,虽然天正降大雨,我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向林地进发。③人类虽然早已进入现代文明,但是总忘不了找寻原始。这是因为它,一是大自然的原点,可由此研究自然界的进化,包括人类自己;二是人类走出蛮荒的出发的起点,是生命的源头,我们有必要回望一下走
过的来路。④这里没有人来过,无路;奇景第一次示人,无名;前人没有留下诗文,无文。今天我们进入的正是这种“三无”之境,只有你与自然在悄悄地私语;雨打树叶,空谷鸟鸣,小径明灭,时见草虫。我的心一下落入了一片空灵。正走着,忽然听见右边不远处有哗哗的流水声,我们任雨水洗面,
踩着朽木、草墩,钻过横七竖八的灌木。忽然眼前一亮,一条溪流从山上奔腾而下,眼前这条溪流无法与我见过的任何一条流水相比较,因为它没有留下一丝人类活动的痕迹。仰望山顶,只见远远近近的山、层层叠叠的树、朦朦胧胧的雨,半山一道歪歪斜斜的激流,跌跌撞撞地碰着那些大大小小、圆
圆滚滚的石头,或炸起雪白的浪花,或绕行成一条飘飘的哈达。遇有平缓之处时,就蓄成一汪小潭,碧玉如镜,清澈照人。因为是在峡谷之中,经过千年万年的冲刷,这些石头无论大小,一律呈圆形:滚圆、椭圆、扁圆、平圆。远
远望去一沟漂亮的弧线,纵横交错,相叠相绕,任是毕加索转世也结构不出这样的图画。⑤虽是来看原始森林,但先要说一说这里的石头。石头的年龄自然比树更古老,而且是因为有了这些遍野的石头,才拦住了伐木者的手脚,为我们留下了这片林子。这里的石头一律是巨大坚硬的花岗岩,浑圆沉稳,高大挺拔,无不迸放着野性。大约
亿万年前,这里是一片海底,所以石的分布无一定规则,或独立威坐,或双门对峙,或三五相聚,或隔岸呼唤,各具其态。外形也或如狮、虎、鹰、犬,各得其妙。好像是在有生物世界之前,上帝先用石头在这里试做了一个草图。⑥老林子中最美的还是大树,特别是那些与石共生的大树。有
一棵树,我叫它“一木穿石”,我们平常说“水滴石穿”,可是有谁真的见过一滴水穿透了一块石头?现在,我却见到了一棵树,一棵活着的树,硬是生插在一块整石之上,像一颗刚射入石中的炮弹,光光溜溜的还没有爆炸;又像一枚仰面向天正待
发射的火箭,膀粗腰圆,霸气十足。我只看了一眼就被惊呆了,拔不开脚步,时空骤然凝固。这是一棵红松,当初也许是一粒种子,落在石板上,靠着老林中的湿气慢慢地发芽,但它命运不济,一出生就躺在这个光溜溜的石床上。它的须根向四周摸索,拳握住一点点沙尘,然后蛰伏在石面的
稍凹之处,聚积水分,酝酿能量。松树有这个本事,它的根能分泌一种酸液,一点一点地润湿和软化石块。成语“相濡以沫”是说两条鱼,以沫相濡,求生命的延续。而这棵红松种子却是以它生命的汁液,去濡润一块没有生命的石头,终于感动了顽石,让出了一个小小的空间。
它赶紧扎下了一条须根,然后继续濡石、挖洞、找缝,周而复始,终于在顽石上树起了一面生命的大纛。现在这棵红松的胸径有四十厘米,一个小脸盆那么大,不算很粗。但是专家说,他已经有九十年以上的树龄。要是用一个高速摄影机把这首生命进行曲拍
下来,再用慢速回放,那是怎样地震撼人心。⑦我们就这样在绿色的时间隧道里穿行,见证了大自然怎样在一片顽石上诞生了生命。它先以苔草、蕨类铺床,以灌木蓄水遮风,孵化出高大的乔木林,就成了动物直至我们人类的摇篮。它们沉静地停在这里,是特别要告诉我们,假如没有人的干扰地球是什么样子,大
自然是什么样子,我们曾经的家是什么样子。以这片原始林为镜,可知生命、人类和地球的兴替。⑧我下山时,看见沿途正在修复早年林区运木材的小火车路,不为伐木,是准备开展原始森林游。(有删改)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去看原始林,却
先写林中石头,是因为石头历史更悠久、外形更野性,也因为石头阻挡了外来采伐者,是原始林不可缺少的部分。B.作者认为原始林是未经干扰的、我们曾经的家,是一条绿色的时间隧道,能够反映地球上的生命的诞生、成长,并逐渐转变的过程。C.第⑥段通过
化用两个成语,来分别描写“一木穿石”树昂扬霸气的外形美和坚持不懈的成长过程之美,展示出自然界生命的伟大。D.文章以造访一片幸存的原始林为主体事件,描写了原始林中的溪流、石头、大树等景物,表达了对原始林的喜爱,对保护林地的
赞同。解析:选BB项错误。根据第三段可知,人类要找寻和回望的是“大自然的原点”“生命的源头”,即“找寻原始”,而“原始林”只是其中的一种,它并不能反映地球上生命的全貌。5.文章第③段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解析:内容上,第③段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从两个角度分析人类总忘不
了找寻原始的原因。结构上,与“这里没有人来过,无路;奇景第一次示人,无名;前人没有留下诗文,无文。今天我们进入的正是这种‘三无’之境”呼应,引出下文探寻原始森林的情节。答案:①内容上,写人类越是进入现代文明,越是忘不了找寻原始,表达作者对探寻原始森林的
渴望;②结构上,引出下文对原始森林的探寻。6.(赏析语言特色)作家张炜曾说过“文学艺术的核心是诗”,请以文章第④段为例,谈谈本文语言的诗意表现在哪些方面。解析:此题考查鉴赏散文语言的能力,范围是第④段,赏
析时可以从句式、语言特色和修辞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举例要围绕题目指定的范围。答案:①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②大量运用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
,读起来悦耳动听,富有音乐美。③长短句交错使用,使整段句子错落有致,富有变化,读起来朗朗上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