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河南省百所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试题 历史.docx,共(9)页,1.230 M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79f41981c0bc4ec89ade2d25c2fca91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河南省百所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历史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前9课。-、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
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我国考古学家在仙人洞遗址(距今12000~10000年)发现了相当数量的打制石器,器形有砍砸器、刮削器等。另有少量磨制石器,器形有石凿、扁圆形穿孔石器等,但大多比较粗糙。这表明
仙人洞文化时期A.生产力水平跨越式提升B.正经历新旧时代的转变C.开始进人原始农业社会D.生产生活工具种类繁多2.下表所示为关于古代中国的部分考古成就。这可以用来说明A.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体格局B.早期农业灌溉技术的辉煌成就C.中国早期水稻种植的扩展趋势D.中国的稻谷培植技术领先世界3.
下图是海岱地区(今山东渤海至泰山--带)发现的商周青铜器统计图(单位:件)。这可用于说明当时该地区A.农业发展迅速B.青铜铸造业繁荣C.礼乐逐步崩坏D.百姓日用品丰富4.据<华阳国志》记载,战国时期蜀地“九世有开明帝,始立宗庙,以酒曰醴,乐曰荆,人
尚赤,帝称王”。该记载可用于研究A.蜀国参与兼并战争B.中原诸国对蜀人的接纳C.周王地位开始下降D.蜀地华夏认同观念发展5.春秋时期,养士之风没有得到大力提倡;战国时期,“天下诸侯方欲力争,竞招英雄以自辅翼”。这一变化的产生A.反映了分封制度已彻底瓦解B.说
明军功爵制使得英雄辈出C.促进了人才流动和社会进步D.体现了社会秩序的逐步恢复6.商鞅在秦国废除了贵族世袭的尊贵地位(仅保留资产),使其“虽贵,无所芳华”;他还制定了按照斩敌数量加官晋爵的客观标准,有功者
得以显荣。这些改革措施A.完善了重农抑商政策B.巩固了宗法分封制C.促进官僚政治的形成D.提升了秦军战斗力7.某一战国思想家指出:“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该思想家所属的流派
是A.法家B.墨家C.儒家D.道家8.秦统--后,将字形似“皇”的“皋”字改为“罪”,将“矫正”“自正”“公正”“邦政”改为“矫端”“自端”“公端”“邦端”。这一做法A.统一了语言文字的使用B.凸显了皇权至上的理念C.推动了经济文化的交流D.扩大了儒学影响的范围9.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
地秦墓出土竹简1000余支,其中大部分是秦的法律条文和相关解释。下列对睡虎地秦简理解正确的是A.为一手史料,可补充传世文献B.大多为抄录,主观色彩浓厚C.为二手史料,展现了秦律全貌D.远离秦故地,史料价值有限10.汉武帝除了把
盐、铁、酒等手工业收归官营外,还实行“平准”“均输”。平准官利用均输官所存物资,根据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以此平抑物价,打击各地商人,增加中央财政收人。这些措施A.说明政府贯彻民本思想B.为西汉开疆拓土提供助力C.解决
了地方豪强的问题D.大幅度降低民众生活成本11.右图所示是出土于古大宛国(今中亚地区的塔什干)的仿中国式铜镜。此镜最有可能是A.汉朝通西域的见证A.汉朝通西域的见证B.匈奴向西迁徙的遗存C.宋朝给西夏的岁赐D
.吐蕃向唐朝进献的贡品12.下表所示为西汉中期至东汉末期刺史(州牧)的罢置情况。表中现象反映的历史趋势是A.监察制度的强化B.刺史职能的固化C.中央集权的衰落D.州牧地位的降低13.平定南中(今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后,诸葛亮不仅重用拥蜀的南中大姓和有功将领,还派一些汉官担任蜀汉政府在南中地区
设立的最高军政机构的要职。这一-做法A.加强了对西南少数民族的治理B.使南中割据力量逐渐走向衰亡C.促使三国鼎立局面的初步形成D.激化了民族矛盾加速蜀汉灭亡14.与汉印严谨、整饬、端庄典雅的基调不同,两晋南北朝的印章渐失匀整、工稳气象
,而趋于恣肆消散,章法自由率意,印文纵放不羁,且将军与武官的印章逐渐增多。这种变化的出现主要是由于A.受政权更迭、战乱频繁的影响B.外来文化的影响深刻C.民众的审美取向发生巨大变化D.士族门阀制度的兴盛15.北周武帝进行了许多改革,使得
当时“民役稍稀,租调年增,兵师日盛,东平齐国(北齐),西伐妖戎,国安民乐”。这一局面的出现A.掩盖了南北分裂的隐患B.说明南北经济格局发生逆转C.根植于农民负担的加重D.为南北统--奠定了初步基础16.秦汉时期,全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北方经济总体上仍强于南方,但北重南轻的局面得到很大改变。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A.丝绸之路的开辟B.南北政权对峙与竞争C.江南经济的开发D.南方丰富的人力资源17.隋朝初年,文帝“寻以户口滋多,析置州县”,废除了前代实行的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区划,实行州县二级制;
炀帝嗣位后又“并省诸州,寻即改州为郡。”实行郡县制。文帝和炀帝的举措有利于A.加强中央集权B.开凿运河促进交流C.消除社会矛盾D.灭亡陈朝统-:全国18.唐朝史学家吴兢在开元、天宝之际编撰名著《贞观政要》,该书记述了太宗
和群臣有关国家长治久安之策的讨论。此书后来成了后世帝王(包括朝鲜、日本的统治者)资治的基本手册。据此推知,该书A.草拟于武则天盛世时代出B.较好地记载了贞观之治的政风C.通过鉴真东渡传人日本D.言论完全
符合唐太宗的史实19.唐朝建立后,边疆部族众多,唐朝的边疆治理措施各有侧重点。下列史实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20.下表是曾任唐代岭南节度使杜佑的任职情况简表。这些信息反映出A.异地任职防范了地方割据B.刺史监察职能恢复C.中央对岭南实行了管辖D.唐
朝统辖范围扩大21.孟浩然在《陪卢明府泛舟回作》中惋惜,“犹怜不才子,白首未登科”;白居易的《劝酒》>则讴歌了“春闱未了冬登科,九万抟风谁与继”。作为--种社会现象,这些唐诗共同反映了唐代A.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B.儒学的孝悌观深入人心C.科举制是入仕
唯一途径D.科举取士观念较为盛行22.贞观年间,唐太宗接受宰相封德彝的建议,发布了征召中男(十六岁到二十岁的男子)入伍的诏令。而魏徵认为这是“竭泽而渔”,连续数次驳回这个诏令。当时魏徵供职的部]最有可能是A.门下省B.中书
省C.尚书省D.兵部23.唐德宗时期,政府实行新税制: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这一新税制A.放松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
制B.有效抑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C.稳定了政府征税的对象和名目D.延续了北魏以来的租庸调制24.魏晋时期,儒教与道教的冲突日趋激烈,葛洪提出“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所以贵儒“以移风易俗”,尊道“以其不言而化形”。这体现了当时A.道教成为思想主流B.统治者提倡三教并行C.佛教
和儒家伦理相抵触D.正统思想受到冲击25.'下图所示为敦煌莫高窟初唐壁画《张骞出使西域》,此壁画讲述了汉武帝得到匈奴的祭天金人(佛陀塑像)后,因不知道金人的名号,于是派张骞出使西域的大夏国以求金人的名号的故事。这是时人借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事件所进行的附会。该作品A.是研究汉
代历史的一手实物史料B.再现了汉代对外交往盛况C.凸显了大唐开放包容的盛世气象D.可用于研究佛教传播的历史26.唐代长庆四年(824年),元稹为白居易《长庆集》作序时说:“乐天《秦中吟》《贺雨》《讽喻》等篇,缮写模勒(雕刻),炫卖于市井,或持之交酒茗者,处处皆是。”这说明A
.唐代诗歌侧重体现世俗性B.造纸技术推动了诗歌发展C.雕版印刷促进了文学传播D.唐代实行开明的文化政策27.唐朝王室在继承隋《九部乐》的基础上,以地名、国名为乐部名称,编制形成了燕乐、清商伎甘。(传统音乐)、西凉伎、天竺伎、高丽伎等十部乐,推动
中国古代音乐走向了高峰。这折射出当时A.音乐形式的丰富多彩4小朴小B.文化上的兼容并包C.国泰民安的盛世局面D.统治者的生活奢靡28.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十七载:至道元年(公元995年)正月戊子,宋太宗诏日:“自今参知政事宜与宰相分日知印,押正衙班。”宰相、副宰相、亲王商议军国大政必须在
政事堂进行。这在本质上反映了宋代A.君主专制的加强B.决策效率的提高C.中央机构的膨胀D.宰相权力的扩大29.北宋范仲淹主政杭州期间,“二浙阻饥,谷价方涌(跳跃),斗钱百二十,公(范仲淹)遂增至斗百八+”他还在沿江诸州
放榜宣扬,“商贾闻之,晨夜争进,唯恐后。米既辐辏,遂减价”。这--救灾策略折射出当时杭州A.社会的发展与商业的无序B.粮食的短缺与地方的割据C.财政的困窘与政策的灵活D.边防的紧张与文官的冗余30.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王
安石制定“贡举新制”,废除明经科,科举考试只保留进士科。进士科考试不再考诗赋、贴经、墨义,而以经义、论时务策为考试内容。王安石的科举改革有利于A.体现公平竞争的原则B.选拔并培养实用人才C.鉴别官员的道德品质D.提升社会的文化水平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3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秦始皇下令)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璩,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一法度、衡石(重量单
位)、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乡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摘编自[西汉]司马迁《史记》材料二公元前209年七月,秦二世下令征调淮河流域一带贫苦农民900人到渔阳(今北京密云)戍守。陈胜、吴广被指定
为屯长。他们行至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县西寺坡乡刘村集),适值大雨,道路不通,无法按期到达指定地点。按秦法,戍卒误期要处斩。陈胜、吴广以“鱼腹丹书,篝火狐鸣”,制造舆论,同时利用秦尉酒后行凶的时机,除掉了两个秦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举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
的旗帜。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高一历史第5页(共6页)]材料三刘邦当了皇帝之后,对秦的“二世而亡”是很警惕的。他要士人陆贾总结一下包括秦朝在内的历代兴亡的经验教训,为他提供借鉴。陆贾根据儒学和黄老学说,
又结合当时国家残破、经济凋敝的情况,将其写成论文十二篇。其主要观点为“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奸逾炽;兵马益设,而敌人愈多。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刘邦很赞赏陆贾的意见。后来惠帝、
文帝、景帝都遵循了刘邦时初步形成的统治思想。玉四甘。-摘编自张传玺《中国古代史纲》(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陈胜、吴广起义的特点。(4分)(3)根据材料.三,说明促进汉初统治思想形成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统治思想对汉朝的
影响。(8分)3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22分)材料一莫高窟中所发现的绘制于北魏的《萨種那太子本生图》,以连环绘画的方式,将故事发展的顺序表现在画面上。该图叙述了太子从出家到圆寂的故事,主要描绘了太子舍生饲虎等悲剧性场面。
在这一作品中,灰冷色调与阴暗的气氛相配合,整个洞窟的气氛凝重,完美地渲染出了主题的气氛。绘制于唐朝时期的《西方净土变》,构图宏伟,气魄庞大,巨大的画面从整体到局部控制得恰当自如,浑然--体,在技法上亦能看出画
家的高深修养。围绕着经变(指描绘佛经内容或佛传故事的绘画),还穿插了许多生活的场景,如宴饮、阅兵、行医、行旅、耕作等,简练真实而有生趣。摘编自胡光泽《浅谈魏晋南北朝时期与隋唐时期敦煌壁画的比较》材料二像早期壁画中富于西城犍陀罗风格的造像,以及隋代洞窟中大量出现的各类具有浓厚波斯萨珊风格的联
珠纹样、三兔藻井,隋唐五代洞窟壁画观音经变中的胡商遇盗图,直接反映丝绸之路交通往来的张骞出使西城图,维摩诘经变中大规模出现的各国王子问疾图,五台山图中大量的交通贸易图像,降魔经变中来自世界各地的士兵形象,其他经变中反映丝绸之路风情的大量图像,如各类音乐、舞蹈
、交通、军事、服饰、家具、图案、颜料、技术等,都是敦煌壁画留给我们今天认识丝绸之路、理解丝绸之路、发展丝绸之路文化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摘编自沙武田《丝路成就敦煌,敦煌提升丝路》(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萨堙那太子本生图》与《西方净土变》的艺术特征并分析其形成的原
因。(12分)(2)根据材料二,简述敦煌出土壁画的史料价值。(6分)(3)综合以上材料,简述敦煌文化与丝绸之路的关系。(4分)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