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福建省三明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5月三模试题 历史 含解析.docx,共(19)页,1.777 M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786095a062e874c1a31c19a26d56d76a.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三明市2024年普通高中高三毕业班质量检测历史试题(本试卷共8页,总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
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南岛语族是世界上唯一主要分布在岛屿上的语系。有学者认为,距今约600
0年前,原南岛语族从中国东南沿海向台湾移民;距今约5000年左右,南岛语族从台湾向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扩散,并最终扩散至太平洋岛屿。这反映了()A.大陆文明向海洋文明的迁徙与扩散B.大陆与海岛间人口迁移
与文化交融C.太平洋岛屿形成了独特的海洋文明D.民族交流推动语言与文化的全球化2.公元前180年,丞相陈平、太尉周勃在平定诸吕之乱后拥立刘恒为帝。随后,汉文帝颁布诏令改列侯封地为封国,要求其前往食邑居住,允许拥有朝廷官制、宫禁宿卫
、军队、宗庙与社稷。汉文帝的主要意图是()A.削弱外戚政治势力B.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C.提升列侯身份地位D.应对统治集团内部矛盾3.据下表可推知,唐代两位史学家在治史上的共同点是()史学家主要观点刘知己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杜
佑实采群言;征诸人事,将施有政。A秉笔直书B.史书官修C.经世观念D.以经释史.4.下图显示了北宋初期各地通过水路将粮食运往东京的情况,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高产作物的引进B.水运交通的发达C.经济格局的变动D.边患危机的加剧5.明朝后期
,李贽在《忠义水浒传序》中把《水浒传》放在与正统诗文相同的地位,肯定《水浒传》描写的人物是“忠义之士”,其事迹是“爱国爱君的忠义之举”。据此可知,其宗旨是()A.倡导个性解放B.推崇孔孟儒学C.批判君主专制D.赞扬忠义精神6.1904年,清朝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多使用“中国”一
词而较少使用“大清”、“本朝”字样,诸如“中国文学”、“中国历史”和“中国地理”等成为各级学校正规的课程名称。瑕能说明这一现象的是()A.民族意识的增强B.新式教育的发展C.宗藩体制的解体D.清末新政的推动7.表为1883~
1921年中国出口的猪鬃、茶、棉花、植物油等四类货物数量(单位:千担)情况。其中甲是()A.猪鬃B.茶C.棉花D.植物油8.陈毅在《如梦令·临沂蒙阴道中》写到:“临沂蒙阴新泰,路转峰回石怪。一片好风光,七十二固堪爱。堪爱,堪爱,蒋贼进攻必败。”该词创作于()A.
北伐战争时期B.红军反围剿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9.1950年9月上海市第一届劳动模范大会表彰“在生产节约、技术发明、护厂抢修、支援前线、恢复工厂企业等方面有特殊物绩者”。此举旨奋()A.弘扬中华美德B.推进一化三改C.重构社会秩序D.巩
固工农联盟10.1979年,福建晋江陈埭镇林士秋在海外姐姐的建议和帮助下,联合14位家有侨汇的村民集资近3万元,从国有鞋厂中请来师傅指导村民,建立晋江第一家民办企业。企业当年就创造了160%的利润,同时带动晋江2
0世纪80年代的第一波创业潮。这反映()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启B.华侨成为乡镇企业的主体C.改革激发国有企业的活力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11.苏美尔人一方面认为人是神所创造的,神决定着人类命运;另一方面,
在史诗中把英雄塑造成“竭力摆脱神的约束,甚至在许多方面与天神抗争”的形象。这表明苏美尔人()A.对神灵敬而远之B.具有朴素人文主义C.强化神权的地位D.突出英雄人物的作用12.中世纪欧洲城市大多都有城墙、塔楼、城门等
防御工事。下图为地中海地区佛罗伦萨城市防御工事图。该图从侧面反映了()A.工商业经济快速发展B.军事防御功能的强化C.城市自治运动兴起D.城市以同心圆式扩张13.英国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从财富增长视
角提出“劳动生产力”的概念,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的生产力,从而增加生产量。以下史实中,最能佐证该观点的是()A.手工工场B.股份公司C.工厂制度D.殖民贸易14.有学者指出,1918年3月苏德签订和约至7月内战爆发前,列宁提出把发展生产和经济放在
首要地位,主张运用资本主义的文化遗产和经济管理办法来发展生产,希望苏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成就并对世界革命产生积极影响。下列选项中,符合学者研究视角的是()A.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B.坚定信仰与灵活政策的统一的的C.
国际关系从对抗到和解D.现代化模式从单一走向多元15.1910年,英国学者安吉尔认为,在当时各国财政经济相互依存的情况下,胜者和败者同样遭殃,战争已经成了无利可图的事情。所以,没有一个国家会愚蠢到发动一场战争。安吉尔的论断()A.源于对世界格局的客观分析B.突出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C.指明了
区域经济间依存度高D.审视了经济对和平的影响力16.下表为二战后东亚与拉美发展模式对比。据此可知,两种不同发展模式()东亚模式拉美模式文化背景儒家文化:勤奋、节俭储蓄、教育拉美天主教:运气、英雄主义、身份地位政府干预灵活务实僵化迟钝政治稳定政局稳
定考迪罗(军人政府)政局较为动荡A.以各自的历史和国情为依托B.以实现独立自主为发展前提C.以市场为经济发展的主推力D.以民族文化传承为发展方向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题8分,18题8分,19题24分,20题1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
料何武断剑。西汉后期,沛县有富豪,家财三千万。正妻及女儿不贤,仅有幼子系庶出。富豪病重,恐死后必争财,在族人见证下立遗嘱,云:“悉以财属女,但以一剑与男,年十五以付之。”儿长大后,女不肯与剑,乃告官。司空何武将财产全部判予儿子,理由是:剑,有决断事务之意;富
豪遗嘱暗指儿子在十五岁时应接管家族家产。——摘编自[汉]应劭:《风俗通义校注》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何武断剑”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据材料指出魏宏运在“长征史”编写上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历史分期的因素。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
要求。材料一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芝加哥逐步发展成为北方产业中心,人口增至30万而房屋多为木料搭建,在1871年的大火中几近化为废墟。1880年全力重建,商业活动的大力扩展使城市地价上涨,市区人口密集,建筑师迎合投资人的意愿,采用增加层数的方式以提高经济效益6/1884-
1885年,工程师詹尼设计的美国家庭保险公司大楼顺利建成,被公认为现代建筑史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钢铁框架结构高层建筑。——摘编自王鑫刚《上海高层建筑百年发展探讨》材料二19世纪下半叶,近代新型钢铁建筑技术传进中国,由于其稳固性和耐久性,首先在工业建筑中应用。随着近代工业在大中城市的发展,
为节约用地,多层工业建筑普遍出现。20世纪网,大中城市逐渐形成行政、会堂、金融、交通、文化、教育、医疗、商业、服务业、娱乐业等新型公共建筑类型。新型建筑技术也广泛地应用于城市公共建筑。——摘编自何一民《中国城市史》(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钢铁框架结构高层建筑产生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建筑结构技术发展的特点及影响。(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城市高层建筑发展的认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如果一定要我用一句话为20世纪做个总结,我会说,它为人类兴起了所能想象的最大希望,但是同时却也摧毁了所有的幻想与理想。—[英]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著《极端的年代》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围绕“20世纪的总结”自拟论题并展开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的三明市2024年普通高中高三毕业班质量检测历史试题(本试卷共8页,总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南岛语族是世界上唯一主要分布在岛屿上的语系。有学者认为,距今约6000年前,原南岛语族从中国东南沿海向台
湾移民;距今约5000年左右,南岛语族从台湾向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扩散,并最终扩散至太平洋岛屿。这反映了()A.大陆文明向海洋文明的迁徙与扩散B.大陆与海岛间人口迁移与文化交融C.太平洋岛屿形成了独特的海洋文明D.民族交流推动语言与文化的全
球化【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距今约5000年—6000年(中国和世界)。根据材料“有学者认为,距今约6000年前,原南岛语族从中国东南沿海
向台湾移民;距今约5000年左右,南岛语族从台湾向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扩散,并最终扩散至太平洋岛屿。”可知,这是大陆文明向海洋文明的迁徙与扩散的表现,A项正确;大陆向海岛迁移,不是双向的,排除B项;材料没有强调形成独特文明,材料强调的是太平洋岛
屿上的语系是从大陆传播过去的,排除C项;民族交流推动语言与文化的全球化存在夸大化,排除D项。故选A项。2.公元前180年,丞相陈平、太尉周勃在平定诸吕之乱后拥立刘恒为帝。随后,汉文帝颁布诏令改列侯封地为封国,要求其前往食邑居住,允许拥有朝廷官制、宫禁宿卫、军队、宗庙与社稷。汉文帝的主要意图是()
A.削弱外戚政治势力B.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C.提升列侯身份地位D.应对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汉文帝颁布诏令改列侯封地为封
国,封地拥有朝廷官制、宫禁宿卫、军队、宗庙与社稷,彻底摆脱军功贵族身分,正式跻身“诸侯”之列,这是西汉军功爵制、封建制度的重要变革。汉文帝名义上提升封国身分地位,实质是让列侯前往封国就封,从而瓦解盘踞长安的功臣集团,随着封国制度的推行,功臣前往封地居住,受到朝廷严密
监控,丧失干预朝政的实力,逐渐淡出中枢政治舞台。这主要是应对统治集团内部矛盾,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外戚,排除A项;主要目的是为了应对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不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管理,排除B项;提升列侯地位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3.据下表可推知,唐代两位史学家在治史上的共同点是
()史学家主要观点刘知己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杜佑实采群言;征诸人事,将施有政。A.秉笔直书B.史书官修C.经世观念D.以经释史【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
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依据材料中刘知己、杜佑两人的言论来看,二者都认为应当考证历史应为现实服务,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C项正确;杜佑的观点可以体现秉笔直书,但刘知己的观点没有体现,排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史书官修,排除B项;材料
没有涉及以经释史,排除D项。故选C项。4.下图显示了北宋初期各地通过水路将粮食运往东京的情况,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高产作物的引进B.水运交通的发达C.经济格局的变动D.边患危机的加剧【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
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观察图片可知,南方通过汴河运往东京的粮食最多,这说明南方地区经济发展,经济重心逐渐南移,C项正确;高产作物引进和各地运往东京粮食多少无关,排
除A项;都是通过漕运运输,不能体现差异,排除B项;边患危机和粮食运输多少差异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5.明朝后期,李贽在《忠义水浒传序》中把《水浒传》放在与正统诗文相同的地位,肯定《水浒传》描写的人物是“忠义之士”,其事迹是“爱国爱君的忠义之举”。据此可知,其宗旨是()A.倡导个性解放B.推
崇孔孟儒学C.批判君主专制D.赞扬忠义精神【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后期(中国)。李贽在《忠义水浒传序》中把《水浒传》放在与正统诗文相同
的地位,肯定《水浒传》描写的人物是“忠义之士”,其事迹是“爱国爱君的忠义之举”,这主要强调忠义爱国爱君,说明其推崇儒家思想,B项正确;材料中强调儒家忠君爱国思想,没有体现个性解放,排除A项;材料强调忠君,没有批判君主专制,排
除C项;赞扬忠义精神只是表面现象,排除D项。故选B项。6.1904年,清朝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多使用“中国”一词而较少使用“大清”、“本朝”字样,诸如“中国文学”、“中国历史”和“中国地理”等成为各级学校正规的课程名称。瑕能说明这一现象的是()A.民族意识的增强B.新式教育的发展C.
宗藩体制解体D.清末新政的推动的【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4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4年清朝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多使用“中国”一词而较少使用“大
清”、“本朝”字样,诸如“中国文学”、“中国历史”和“中国地理”等成为各级学校正规的课程名称。这一现象说明民族意识的增强。在这一时期,中国面临着列强的侵略和民族危机,民族主义情绪高涨,人们开始更多地强调“中国”这一概念,以强化民族认同和团结,A项正确;新式教育的发展是这一
现象的表象,而非原因,排除B项;宗藩体制的解体与这一现象关系不大,排除C项;清末新政的推动是政府层面的改革,但不是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7.表为1883~1921年中国出口的猪鬃、茶、棉花、植
物油等四类货物数量(单位:千担)情况。其中甲是()A.猪鬃B.茶C.棉花D.植物油【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本题材料
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甲货物从1883年到1921年逐年下降,这符合茶叶的出口特征,中国茶叶在近代从最开始优势地位,逐渐受到印度茶的影响,出口逐年下降,B项正确;丙是猪鬃,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出口,排除A项;丁是棉花,逐年上升,但没有茶叶
出口量大,排除C项;乙货物是植物油,植物油仅作为出口杂货中的一项,与丝茶相比,它在出口商品中的比例是微不足道的,所占比例较小,但后期逐步上升,排除D项。故选B项。8.陈毅在《如梦令·临沂蒙阴道中》写到:“临沂蒙阴新泰,路转峰回石怪。一片好风光,七十二固
堪爱。堪爱,堪爱,蒋贼进攻必败。”该词创作于()A.北伐战争时期B.红军反围剿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
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根据“临沂”“蒋贼进攻必败”可知,此词作于孟良崮大捷之前,孟良崮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于1947年5月13日至16日,在山东临沂蒙阴县孟良崮地区对国民党军队进行的一次山地运动歼灭战,D项正确;北伐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
建军阀,排除A项;红军反围剿主要在南方地区,排除B项;抗战时期对象是日本帝国主义,排除C项;故选D项。9.1950年9月上海市第一届劳动模范大会表彰“在生产节约、技术发明、护厂抢修、支援前线、恢复工厂企业等方面有特殊物绩者”。此举旨奋()A.弘扬中华美德B.推进一化三改C.重构
社会秩序D.巩固工农联盟【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0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表彰在生产节约、技术发明、护厂抢修、支援前线、恢复工厂企业等方面有特殊物绩者,主要目的
是以此为榜样,引导更多群众学习这样的榜样,意在重构被多年战争破坏的社会秩序,C项正确;目的是重构社会秩序,并非弘扬美德,排除A项;一化三改此时尚未开始,排除B项;材料中主要涉及工业领域的特殊贡献者,没有涉及农业领域,排除D项。故选C项。10.1979年,福建晋江陈埭镇林士秋
在海外姐姐的建议和帮助下,联合14位家有侨汇的村民集资近3万元,从国有鞋厂中请来师傅指导村民,建立晋江第一家民办企业。企业当年就创造了160%的利润,同时带动晋江20世纪80年代的第一波创业潮。这反映()A.城市
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启B.华侨成为乡镇企业的主体C.改革激发国有企业的活力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9
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林士秋联合14位家有侨汇的村民集资近3万元,建立晋江第一家民办企业。企业当年就创造了160%的利润,这体现了农村发展乡镇企业,说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D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启动,排除A项
;华侨成为乡镇企业的主体说法错误,排除B项;这是农村改革,不是国企改革,排除C项。故选D项。11.苏美尔人一方面认为人是神所创造的,神决定着人类命运;另一方面,在史诗中把英雄塑造成“竭力摆脱神的约束,甚至
在许多方面与天神抗争”的形象。这表明苏美尔人()A.对神灵敬而远之B.具有朴素的人文主义C.强化神权的地位D.突出英雄人物的作用【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古代两河流域。根据材料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美尔人一方面认为人是神所创造的,神决定着人类命运;另一方面,在史诗中把英雄塑造成“竭力摆脱神的约束,甚至在许多方面与天神抗争”的形象。这表明苏美尔人具有朴素的人文主义思想,他们在尊重神的同时,也强调人的自主性和抗争
精神,B项正确;苏美尔人对神灵的态度是既敬重又有所摆脱,并非敬而远之,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提及苏美尔人强化神权的地位,排除C项;虽然材料中提到了英雄人物,但强调的是英雄人物与神的抗争,而非突出英雄人物的作用,排除D项。故
选B项。12.中世纪欧洲城市大多都有城墙、塔楼、城门等防御工事。下图为地中海地区佛罗伦萨城市防御工事图。该图从侧面反映了()A.工商业经济快速发展B.军事防御功能的强化C.城市自治运动的兴起D.城市以同心圆式扩张【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
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根据材料中地图可知,地中海地区佛罗伦萨城市防御工事较为简单,与中世纪欧洲城市大多都有城墙、塔楼、城门等防御工事有所不同,结合所学可知,在中世
纪后期,佛罗伦萨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城市的经济职能增强,该图侧面上就是反映了工商业经济快速发展这一现象,A项正确;佛罗伦萨城市的经济职能强化,而不是军事防御功能,排除B项;“城市自治运动的兴起”虽然也是中世纪欧洲城市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但材料中未涉
及到,排除C项;材料图片无法体现“城市以同心圆式扩张”,排除D项。故选A项。13.英国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从财富增长视角提出“劳动生产力”的概念,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的生产力,从而增加生产量。以下史实中,最能佐证该观点的是
()A.手工工场B.股份公司C.工厂制度D.殖民贸易【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材料“认为分工
可以提高劳动的生产力,从而增加生产量。”可知,工厂制度下存在劳动分工,流水作业,C项正确;手工工厂下分工不是非常明确,排除A项;股份公司是经营方式,排除B项;殖民贸易和分工没有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14.有学者指出,1918年3月苏德签订
和约至7月内战爆发前,列宁提出把发展生产和经济放在首要地位,主张运用资本主义的文化遗产和经济管理办法来发展生产,希望苏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成就并对世界革命产生积极影响。下列选项中,符合学者研究视角的是()A.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B.坚定信仰与灵活政策的统一C.国际关系从对抗到和
解D.现代化模式从单一走向多元【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8年(苏俄)。根据材料“列宁提出把发展生产和经济放在首要地
位,主张运用资本主义的文化遗产和经济管理办法来发展生产,希望苏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成就并对世界革命产生积极影响。”可知,列宁主张运用资本主义的文化遗产和经济管理办法来发展生产,扩大社会主义影响力,说明列宁坚定信
仰与灵活政策的统一,B项正确;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体现社会主义影响力扩大,未体现利用资本主义,排除A项;国际关系从对抗到和解和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现代化模式从单一走向多元没有体现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排除D项。故
选B项。15.1910年,英国学者安吉尔认为,在当时各国财政经济相互依存的情况下,胜者和败者同样遭殃,战争已经成了无利可图的事情。所以,没有一个国家会愚蠢到发动一场战争。安吉尔的论断()A.源于对世界格局的
客观分析B.突出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C.指明了区域经济间依存度高D.审视了经济对和平影响力【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0年(中
国)。根据材料可知,安吉尔认为在各国财政相互依存的情况下,发动战争成为无利的可图的事情,战争爆发的可能性较小,说明经济对和平有影响,D项正确;安吉尔并没有对当时世界格局做出客观分析,没有认识到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会导致战争爆发,排除A项;当时战争爆发在即,没有体
现和平与发展,排除B项;经济依存度高只是表面现象,排除C项。故选D项。16.下表为二战后东亚与拉美发展模式对比。据此可知,两种不同发展模式()东亚模式拉美模式文化背景儒家文化:勤奋、节俭储蓄、教育拉美天主教:运气、英雄主义、身份地位政府干预灵活务实僵化迟钝政治稳定政局稳定考迪罗(军人政府)政局
较为动荡A.以各自的历史和国情为依托B.以实现独立自主为发展前提C.以市场为经济发展的主推力D.以民族文化传承为发展方向【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东亚与拉美)。根据材料“儒家文化
:勤奋、节俭储蓄、教育;拉美天主教:运气、英雄主义、身份地位”、“政局稳定;考迪罗(军人政府)政局较为动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亚国家和拉美国家各自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国情不同,国家发展道路也就不同,反映出两种不同发展
模式以各自的历史和国情为依托,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这些国家是独立自主发展,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市场与经济发展关系,排除C项;D项与史实不符,这些国家都没有以民族文化传承为发展方向,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题8分,18题8分,19题24分,20题12分。)17.阅读
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何武断剑。西汉后期,沛县有富豪,家财三千万。正妻及女儿不贤,仅有幼子系庶出。富豪病重,恐死后必争财,在族人见证下立遗嘱,云:“悉以财属女,但以一剑与男,年十五以付之。”儿长大后
,女不肯与剑,乃告官。司空何武将财产全部判予儿子,理由是:剑,有决断事务之意;富豪遗嘱暗指儿子在十五岁时应接管家族家产。——摘编自[汉]应劭:《风俗通义校注》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何武断剑”。【
答案】“何武断剑”是汉代涉及财产继承和遗嘱执行法律案例。该案受到宗法观念的影响,尊重遗嘱的法律效力,以经断案,体现了一定的法律智慧。但从法律角度来看,判决也存在争议,带有一定的主观臆断,忽视了女子的财产继承权。这一案例对于我们了解汉代
法律制度和社会观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注:如学生答到男女地位不平等、血缘嫡庶、礼法合一、儒家思想(贤、孝)的影响等方面亦可)【解析】【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评析类),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先总体上定性,“何武断剑”是汉代涉及财产继承和遗
嘱执行的法律案例。然后根据材料“剑,有决断事务之意;富豪遗嘱暗指儿子在十五岁时应接管家族家产。”分析该案例断案结果深受宗法观念的影响,尊重遗嘱的法律效力,以经断案,体现了一定的法律智慧。从现代法律常识上看,判决也存在争议,带有一定的主观臆断,忽视了女子的财产继承权。最后谈这一案例的价值
,对我们了解汉代法律制度和社会观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的据材料指出魏宏运在“长征史”编写上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历史分期的因素。【答案】变化:在编写体例上从节到独立成章;在历史分期上从立足革命史到注重现代化
的整体进程;在内容上从不严密到简明有序。因素:史学观念(思想)、研究立场、时空尺度(历史角度)、史学发展。【解析】【详解】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第一小问变化,根据表一和表二对比可知,表一中长征史是单独一节,表二是单独一章,得出在编写体例上从节到独立成章;根据材料“
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发展”“红军长征”得出在历史分期上从立足革命史到注重现代化的整体进程;在内容上从不严密到简明有序。第二小问影响因素,根据所学可知,影响历史研究、历史分期主要因素有史学观念(思想)
、研究立场、时空尺度(历史角度)、史学发展。如改革开放新时期,现代化研究视角的兴起,研究者本身思想和立场转变加之史学本身的发展等都是影响因素。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芝加哥逐步发展成为北方产业中心,人口增至30万而房屋多为木料搭建,在1871年的
大火中几近化为废墟。1880年全力重建,商业活动的大力扩展使城市地价上涨,市区人口密集,建筑师迎合投资人的意愿,采用增加层数的方式以提高经济效益6/1884-1885年,工程师詹尼设计的美国家庭保险公司大楼顺利建成,被公认为现代建筑史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
钢铁框架结构高层建筑。——摘编自王鑫刚《上海高层建筑百年发展探讨》材料二19世纪下半叶,近代新型钢铁建筑技术传进中国,由于其稳固性和耐久性,首先在工业建筑中应用。随着近代工业在大中城市的发展,为节约用地,多层工业建筑普遍出现。20世纪网,大中城市逐渐形成行政、会堂、金融、交通、文化、教
育、医疗、商业、服务业、娱乐业等新型公共建筑类型。新型建的筑技术也广泛地应用于城市公共建筑。——摘编自何一民《中国城市史》(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钢铁框架结构高层建筑产生的原因。(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建筑结构技术发展的特点及影响。(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
知识,谈谈你对城市高层建筑发展的认识。【答案】(1)原因:政局稳定;工业革命的推动(钢铁工业的发展);商业活动的扩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人地矛盾激化);木料建筑存在安全隐患;经济效益的驱动;建筑
师的创新设计;政府的政策支持等。(2)特点:受西方影响;中西结合;应用领域扩大;类型多样。影响:带动了建筑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改变了城市面貌的;改善了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促进了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冲击了中国文化传统;增加了资源消
耗与环境压力。(3)高层建筑成为城市标志;城市高层建筑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科技进步推动高层建筑发展;高层建筑的发展需要注意安全性;高层建筑发展需注重可持续性;城市高层建筑发展须综合考虑文化、人口
、交通、城市规划等多个方面的因素。【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美国)。原因:根据材料“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可得出政局稳定;根据时间19世纪80年代左右可得出工业革命的推动(钢铁工业的发展);根据材料“1880年全力重建,商业活动的大力扩展使城市
地价上涨,市区人口密集,建筑师迎合投资人的意愿,采用增加层数的方式以提高经济效益”可得出商业活动的扩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人地矛盾激化);根据材料“房屋多为木料搭建,在1871年的大火中几近化为废墟。”可得出木料建筑存在安全隐患;经济效益的驱动
;根据材料“工程师詹尼设计的美国家庭保险公司大楼顺利建成,被公认为现代建筑史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钢铁框架结构高层建筑。”可得出建筑师的创新设计;根据所学可得出政府的政策支持等。【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19世纪下半叶,近代新型钢铁
建筑技术传进中国,由于其稳固性和耐久性,首先在工业建筑中应用。”可得出受西方影响;中西结合;根据材料“大中城市逐渐形成行政、会堂、金融、交通、文化、教育、医疗、商业、服务业、娱乐业等新型公共建筑类型。新型建筑技术也广泛地应用于城市公共建筑。”可得出应用领域扩大;类型多样。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随
着近代工业在大中城市的发展,为节约用地,多层工业建筑普遍出现。”可得出带动了建筑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根据材料“大中城市逐渐形成行政、会堂、金融、交通、文化、教育、医疗、商业、服务业、娱乐业等新型公共建筑类型。新型建筑技术也广泛地应用于城市公共建筑。”可得出改变了城市
面貌;改善了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促进了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根据所学可知冲击了中国文化传统;从局限性考虑,增加了资源消耗与环境压力。【小问3详解】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世界)。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从高层建筑发展背
景、过程和局限等角度回答。可叙述如下,高层建筑成为城市标志;城市高层建筑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科技进步推动高层建筑发展;高层建筑的发展需要注意安全性;高层建筑发展需注重可持续性;城市高层建筑发展须综合考虑文化、人口、交通、城市规划等多个方面的因素。20.阅读
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如果一定要我用一句话为20世纪做个总结,我会说,它为人类兴起了所能想象的最大希望,但是同时却也摧毁了所有的幻想与理想。—[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著《极端的年代》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围绕“20世纪的
总结”自拟论题并展开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答案】示例一论题:20世纪科技迅猛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阐述:在20世纪,科学技术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包括相对论、量子力学的提出等,这些理论为人类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应
用,使得信息处理速度大大提高,推动了各行各业的自动化和数字化进程。同时,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让人类开始征服太空,实现了太空探索和卫星通信等重大科技进步。20世纪科技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使得人们
的生活更加便捷、高效,为21世纪及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示例二论题:20世纪战争与冲突不断,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阐述: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之一,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
痛苦和损失。此外,冷战期间的核军备竞赛,也使得人类面临着核战争的威胁。尽管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主题,但地区冲突、民族矛盾等问题仍然存在,战争与冲突的阴影仍然笼罩着人类。20世纪经历了战争和冲突的磨难。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只有通过国际合作和共同发展,才能
实现人类社会的繁荣与和谐。示例三论题:对立与统一的20世纪。阐述:20世纪是一个充满矛盾对立的世纪。在经济领域,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经济体系的对立,反映了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矛盾;在科技领域,科技的飞速发展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形成了对立,体现了人类进步与自然保护的矛盾;
在政治领域,民主与专制的对立、和平与战争的矛盾贯穿了整个世纪。20世纪的的历史也展示了矛盾对立的统一面。在经济上,混合经济模式的出现试图在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之间找到平衡:在科技领域,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提出和实践,旨在解决科技进步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在政治领域,国际社会的努力也在寻求和平解决
争端,减少战争,推动民主发展。总之,20世纪是一个矛盾对立与统一并存的世纪,这些矛盾推动着历史的发展,也促使人类不断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法,以实现更加和谐的社会发展。【解析】【详解】本题是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
证题。时空是20世纪的世界。首先,阅读材料,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围绕“20世纪的总结”自拟论题并展开阐述。注意要选择自己熟悉且容易论证的,论题要具体、明确。可从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进行说明与阐述。在积极方面
可论述科技与社会进步的关系,示例:20世纪科技迅猛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消极方面,可论述战争给人类的灾难示例:20世纪战争与冲突不断,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可从整体来阐述,示例:对立与统一的20世纪。其次,结合科技进步(相对论、量子力学、计算机、航空航天技术等)、战争(两次世界大战
、冷战、地区冲突、难民等)、(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经济全球化、环境破坏、混合经济模式、可持续发展观念等)相关史实,对论题进行论证。要注意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紧扣论题。最后,对所论述的内容进
行简单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