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7)页,4.686 M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77c1a6dda48f58abd51c8151943af34f.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3级普通高中学科素养水平监测试卷地理2024.11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上。2.选择题答案
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绘图时,可用2B铅笔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整洁,不折叠、不破损。一、选择题:本
题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下图为某日的极地投影图,24表示昼长,虚线圈表示极圈和赤道,∠AOB=15°,OA两侧日期不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图示半球及节气最可能为()A.北半球夏至B.北半球冬至C.南半球夏至D.南半球
冬至2.关于该日说法正确的是()A.北半球各地昼最短夜最长B.位置越靠南昼越长夜越短C.北京正午太阳高度达最高D.石家庄该日出方位为东南3.此时,与北京日期相同的地区占全球()A1/2B.1/3C.11/24D.13/24【答案】1.A2.C3.C.【解析】【1
题详解】根据图中经度可判断,地球逆时针旋转,确定极点为北极点,根据材料分析,此时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则为北半球夏至日,A正确,BCD错误;故选A。【2题详解】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A
错误;位置越靠南昼越短夜越长,B错误;此时,北京离太阳直射点位置最近,因此正午太阳高度达最高,C正确。北半球夏半年,石家庄该日出方位为东北,D错误。故选C。【3题详解】OA两侧日期不同,因此OA应该为0时经线,∠AOB=15°,与北京处于同一日期的范围是15°E向东至180°,经度范围是165
°,占全球360°的比例=165°÷360°=11/24,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新一天指0时经线以东,180°经线以西指点的范围当0时经线与180°经线重合的时刻,全球为同一天。下图为某地区
地质剖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岩浆岩形成年代的先后顺序是()A.①②③B.③①②C.②③①D.③②①5.图中()A.甲处的断层由内外力共同作用而形成B.乙处是因地壳水平运动而形成的向斜C.丁处地表形态是由
火山灰堆积而形成D.丙处可能有化石且可能存在变质作用【答案】4.C5.D【解析】【4题详解】读图可依据岩浆通道状态来判断岩浆岩形成年代的先后顺序,②所在岩浆通道最早被上层沉积岩层覆盖,故形成最早;③岩浆通道也有上覆沉积岩层
,①岩浆通道没有受到影响,故①形成最晚,则先后顺序是②③①。故排除ABD,选C。【5题详解】断层是岩层挤压断裂后形成,内力作用的结果,A错误;乙处岩层向上拱起,是因地壳水平运动而形成的背斜,B错误;丁处是火山活动岩浆喷出后冷却凝
固的结果,火山灰堆积作用影响很小,C错误;丙位于沉积岩层,可能有化石存在,又在岩浆通道附近,故可能存在变质作用,D正确。故选D。【点睛】岩浆岩又称火成岩,是由岩浆喷出地表或侵入地壳冷却凝固所形成的岩石,有明显的矿物晶体颗粒或气孔。河流阶地是发育在河谷两侧高水位之上的阶梯状台地。下图为某河流阶地
剖面示意图,图中标注的时间为阶地形成的距今时间。完成下面小题。6.各级阶地形成过程中()A.T1抬升速率最大B.T2抬升幅度最大C.T3下沉速率最小D.T4下沉幅度最小7.与其他阶地相比,T2具有不同结构,可能是()A.形成时位于曲流的凸岸处B.形成时河流侧蚀河床展宽C.形成后风力
侵蚀向上搬运D.形成后遭遇特大洪水事件【答案】6.A7.D【解析】【6题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T1阶地1.1万年抬升了30米,T2阶地2.4万年抬升了35米,T3阶地5.5万年抬升了50米,T4阶地40万年抬升了50米,T1抬升速率最大,A正确;T4、T3阶地抬升
幅度最大,BCD错误。故选A。【7题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T2阶地没有沉积物,可能是其形成之后遭遇特大洪水事件,沉积物被侵蚀掉,D正确;曲流凸岸以堆积作用为主,应形成沉积物,A错误;阶地形成时河流侧蚀河床展宽,这是每一个阶地形成共同具有的现象,不是T2具有不同
结构的原因,B错误;风力侵蚀搬运能力较弱,不会侵蚀搬运砂砾层,C错误。故选D。【点睛】阶地,指由于地壳上升,河流下切形成的阶梯状地貌。河流下切,原先宽广的谷底突出在新河床上,形成的阶梯状地形。宽广的河谷底,大部是河漫滩,河床只占小部分
。阶地的形成主要是在地壳垂直升降运动的影响下,是地球内外部动力地质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几级阶地,就有过几次运动。海风从海面向陆地推进过程中与陆地较热气团相遇形成的锋面称为海风锋。上海市多受海风锋影响,
发源于长江口的称为北支海风锋,发源于杭州湾的称为南支海风锋,很多情况下会同时存在南北两支海风锋。下图分别示意上海市某次海风锋活动轨迹和南支海风锋形成时上海市风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一天之中最易形成海风锋的时刻为()A.7时左右B.12时左右C.14时左右D.
21时左右9.与南支海风锋相比,北支海风锋的推进速度及其影响因素()A.慢、城区的位置B.快、海域的面积C.慢、岛屿的分布D.快、冬季风势力10.此次南支海风锋形成时最可能出现的天气现象是()A.狂风暴雨B.气温骤降C.阴天
下雨D.炎热干燥【答案】8.C9.A10.C【解析】【8题详解】结合材料可知,海风锋是偏冷的海风从海洋向陆地的推进过程中遇到陆地较热的气团形成的锋面,即海风锋属于冷锋。海陆温差越大,海陆间气压差异越大,海陆之间的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
,则越利于海风向陆地推进形成海风锋。结合所学可知,白天吹海风,而白天陆地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时,此时陆地气压最低,海陆之间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海风最强,海风锋在海风最强时最易形成,则C正确、ABD错误。故选C。【9题详解】根据材料以及图示可知,北支海风锋发源于
长江口,其进入上海市区的路径上需要经过大面积的上海主城区,受到城区内密集的高大建筑物阻挡,使得北支海风锋推进速度较慢;而南支海风锋的路径上受到城区内高大建筑的阻挡较小,所以北支海风锋推进速度慢于南支海风锋,A正确,BCD错误。故选A。【10题详解】
由于城区气温高,郊区气温低,风从郊区吹向城区,在城区上空形成上升气流;此次南支海风锋形成时,海风锋由海洋向陆地推进,陆上空气被迫抬升,使得丰富的水汽在城区上空强烈上升,会形成对流天气,出现局部阵性降雨,C正确,D错误;狂风暴雨一般是快行冷锋过
境所带来的降水天气,A错误;海风锋最易出现的时刻为下午2时前后,此次南支海风锋形成时不会出现气温的大幅度下降,B错误。故选C。【点睛】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汽车等交通工具每天要消耗大量的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释放出大量的废热,导致城市的气温高于郊区,使城市犹
如一个温暖的岛屿,人们称之为“城市热岛”。城市热岛的存在,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在城市与郊区之间形成了小型的热力环流,称之为城市热岛环流。图乙为探空气球10天中随气流漂移路线图,图中数字所指的黑点为每天相同时刻的气球位置。
图甲为图乙的局部放大图,图甲中虚线表示近地面空气运动。完成下面小题。11.下列路段中,探空气球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最大的是()A.③至④B.④至⑤C⑥至⑦D.⑨至⑩12.图中⑦⑧两点间近地面受()A.暖锋影响,吹西北风B.冷锋影响,吹西南
风C.暖锋影响,吹东南风D.冷锋影响,吹东北风【答案】11.A12.B【解析】【分析】试题分析:【11题详解】根据探空气球10天随气流漂移路线图可知,在③至④这段漂移的距离最长,所以说明在此段风速大,即受.到的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最大。故选A。12题详解】根据图中近地面气旋活动呈顺时针方向
,可知该区域位于南半球,则图中⑦、⑧两点,位于气旋西侧,⑦、⑧两点受到西南风的影响,带来的是较冷的气流,形成冷锋。故选B。【考点定位】大气运动巴伦支海属于北冰洋的浅水边缘陆架海,是大西洋海水进入北冰洋的重要通道之一;同时,来自北冰洋的海
水和海冰会进入巴伦支海,成为北极区域海—气—冰相互作用的关键海区。巴伦支海冬季北部气温约-25℃,南部约-5℃;夏季北部气温为0.9℃,南部达10.9℃,其南部海区终年不冻,被誉为北冰洋的“暖池”。下图为巴伦支海地理位置及其洋流分布
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3.巴伦支海南部海区终年不冻的原因是()A.距北冰洋较远,海冰难以到达B.北大西洋暖流流入,海水增温C.全部位于大陆架,海水深度浅D.终年受西风影响,多暖湿气流14.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巴伦支海海
—气之间热量交换作用增强最显著的海域是()A.东部海域B.南部海域C.北部海域D.西部海域【答案】13.B14.C【解析】【13题详解】读图可知,巴伦支海南部海区,距离北冰洋近,A错误;巴伦支海南部海区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水温较高,B正确;巴伦支海南部海区只有部分面积在大陆架上,C错误;地处高纬,不会终年受西风带控制,D错误。故选B。【14题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巴伦支海北部海区温度低,海冰密集,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海冰融化,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减弱,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海—气之间热量交换显著增强,C正确;受全
球气候变暖影响,盛行西风减弱,北大西洋暖流减弱,西部和南部水温降低,海洋表面与大气温差减小,海洋放热效应减弱,【海—气交换作用减弱,BD错误;东部海域受岛屿阻挡影响,海—气交换作用变化小,A错误。故选C。【点睛】海–气热交换,海洋和大气通过其界面不断地、强弱不均地进行着热量交换。
它包括三个过程:辐射热交换、感热交换和潜热交换。沱沱河盆地位于长江源头,河流两侧阶地平缓宽阔,沙洲、河漫滩交错发育。沱沱河右岸多年冻土发育较好。近年来,沱沱河源头气候趋于暖湿,冰雪融水增加,对多年冻土的分布造成重要影响。下图
示意陀沱河盆地地温等值线和多年冻土典型横剖面(该河谷接近呈东一西走向)。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5.沱北融区多年冻土层缺失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远离主流B.侵蚀较强C.坡向朝南D.坡度较大16.随着冰雪融水增加,多年冻土区主要表现为()A.向
主流延伸B.下限上升C.上限下降D.埋藏深度变浅17.多年冻土的变化将会导致沱沱河()A.含沙量增大B.径流变化减小C.流域面积增大D.结冰期缩短【答案】15.C16.C17.A【解析】【15题详解】由图可知,接近沱沱河地温更高,远离主流利于冻土发育,A错误
;冻土层并不直接在岸边,而是埋藏在地下,不直接受侵蚀,B错误;坡向朝南,太阳辐射强,加速冻土消融,C正确;坡度和地下埋藏的多年冻土没有直接联系,D错误。故选C。【16题详解】冰雪融水增加,沱沱河径流量增大,河水向土壤的热量传导更多,加速多年冻土退
化,上限下降,C正确;埋藏深度加大,D错误;向远离主流方向后退,A错误;下限主要由地热梯度决定,变化不明显,B错误。故选C。【17题详解】多年冻土退化,部分土壤崩塌进入河中,含沙量增大,A正确;河流的流域面积与区域地形有关,冻土退化不会影响地形,流域面积不变,C错误;冻土退化,河岸湿地减少
,径流量季节变化增大,B错误;对结冰期没有影响,D错误。故选A。【点睛】永冻层又称永久冻土或多年冻土层,是指持续多年冻结的土石层。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每年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称活动层,又称冰融层;下层常年处在冻结状态,称永冻层或多年冻层。冻土层的厚度从高纬到低纬逐渐减薄,以至完全消失
。中、低纬高山和高原地区的冻土层,主要受海拔高度的控制。一般来说,海拔越高,冻土层越厚,低温也越低,永冻层顶的埋藏深度越小。贡嘎山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因东西坡降水差异,两坡针叶林种群有较大差异。图为“贡
嘎山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8.数字①、③代表的自然带分别为()A.高山寒漠带、常绿阔叶林带B.高山苔原带、常绿硬叶林带C.高山草甸带、常绿硬叶林带D.高山灌丛带、常绿阔叶林带19.沿东坡4900m由低处往高处眺望,依次看到()A.终碛堤、冰斗、U形谷B.U形谷、冰斗、
角峰C.终碛堤、刃脊、冰斗D.刃脊、终碛堤、角峰20.贡嘎山东坡针叶林耐寒喜湿,推测西坡针叶林()A.喜温喜湿B.耐寒耐旱C.喜温耐旱D.耐寒喜湿【答案】18.A19.B20.B【解析】【18题详解】结合材料“贡嘎山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以及①③海拔位
置可以看出,①紧邻冰川带,为高山寒漠带;③位于针阔混交林之下,为阔叶林带,又因该山纬度较低,故为常绿阔叶林,A正确、BCD错误。故选A。【19题详解】沿东坡4900m由低处往高处眺望分别是冰川地貌中的U形谷、冰斗、角峰,地貌出现的位
置越来越接近山峰,B正确、ACD错误。故选B。【20题详解】贡嘎山东坡针叶林耐寒喜湿,推测西坡针叶林相比东坡位于夏季风的背风坡以及阴坡,水热条件较差,除了耐寒以外还要适应较少的降水,相对耐旱,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冰斗、刃脊和角峰这一组冰川侵蚀地形出现在山岳冰川区的上游,位于古雪
线之上。冰斗是山岳冰川地区最常见的冰蚀地貌之一。按位置可分为谷源冰斗和谷坡冰斗两种。谷源冰斗规模一般大于谷坡冰斗,往往还有次一级的冰斗分布在周围,因而也叫围谷。典型的冰斗由岩盆、岩壁和岩槛3部分组成。底部为岩盆,平面上呈半圆形;三面环以陡
峭的岩壁;出口处为一高起的岩槛,常有羊背岩位于其上。岩盆是一个封闭的洼地,冰川消退后积水成湖,叫冰斗湖。冰斗形成的主要动力是冰斗冰川的旋转滑动。因为冰斗冰川有很大的积累消融梯度,雪线以下夏天消融和雪线以上冬天积累,形成“头重脚轻”的状态,冰川为恢复平衡需作旋转滑动,因而在冰斗底部挖掘成
深的岩盆。但是,并不是一切冰斗都能发育出典型的岩盆和岩槛的。20世纪60年代以来,有不少学者对世界各地的冰斗作了形态计量研究,说明典型冰斗多发育在冰川作用时间长并且是海洋性气候的地区。温冰川能利用底部滑动,故岩盆深而典型;大陆
性冰川区冰斗则缺乏岩盆。刃脊为刃状山脊,由冰斗的不断扩大,斗壁后退,相邻冰斗间的岭脊变成。角峰为尖状金字塔形的山峰,由数个冰斗包围形成,其发育程度是冰川地形发育成熟与否的标志之一。土壤呼吸主要微生物分解活动、植物根系呼吸等组成。图为福建某红壤侵蚀区(植被恢复前存在大
面积侵蚀裸露地)植被恢复对土壤呼吸的影响示意图(实线表示正效应,虚线表示负效应;箭头粗细表示影响强弱)。据此完成下列小题。的21.植被恢复后,土壤呼吸作用增强的主要原因是()A.凋落物量增多,植物根系呼吸增强B.碳氮比提高,微生物量增加C.土壤微生
物活跃,有机质积累少D.土壤温度升高,土壤呼吸增强22.植被恢复后能够改善土壤肥力,主要得益于()A.土壤温度升高B.土壤微生物增多C.土壤呼吸作用增强D.土壤矿物养分增加【答案】21.A22.B【解析】【21题详解】读图可知,植被恢复与土壤温度呈负相关
,土壤温度又与土壤呼吸呈负相关,D错误;凋落物量、土壤碳氮比和土壤微生物均与土壤呼吸呈正相关,箭头粗细表示影响强弱,读图可知植被恢复后凋落物量显著增大,且凋落物的输入对土壤呼吸影响最强,A正确,B、C错误,故选A。
【22题详解】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该地在植被恢复前存在大面积侵蚀裸露地,植被恢复与土壤温度呈负相关,植被恢复后,土壤温度可能下降,A错误;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植被恢复后,土壤微生物增多,可以分解更多的枯枝落叶,
从而提高土壤肥力,B正确;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有成土母质(岩石的风化产物)、生物、气候地貌、时间等,土壤呼吸作用强,土壤肥力不一定就高,C错误;土壤矿物养分的多少主要取决于成土母质,植被恢复对岩石风化影响缓慢,土壤矿物成分
不会明显增加,D错误。故选B。【点睛】土壤既是自地理环境中的一个要素,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的一面镜子。不同的土壤,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乃至人类活动。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6分。2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新疆温宿县的岩盐皆产于构成赤沙山
主体的红色砂岩、泥岩中,它是距今几百万年前塔里木古盐湖浓缩结晶的产物。盐岩比其他岩石更具塑性且流动性强,比重较小容易上涌,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过程可形成盐丘。下图为盐丘的形成过程图。材料二中国最大的盐丘-温宿县阿奇克苏盐丘呈岩盐喀斯特地貌,密布溶沟、塌陷坑、漏斗
。盐丘为当地提供丰富的岩盐资源,但冬夏季节采盐方式迥异,有引水淋盐就地加工和采集盐岩异地加工两种方式。(1)据图解释盐丘的形成过程。(2)分析阿奇克苏盐岩喀斯特地貌的成因。(3)推测夏季温宿盐场利用盐丘的采盐
过程。【答案】(1)地质时期,形成了含有大量岩盐的沉积岩层;受板块碰撞挤压作用,盐岩层隆起形成褶皱;塑性较强的盐岩层在背斜顶部集聚增厚,上涌冲出砂岩地层,出露地表形成盐丘。(2)盐岩可溶于水;在冰雪融水及大气降水的冲刷下发生溶蚀作用;溶解的盐水流失,形成溶沟、塌陷坑、漏斗等盐岩喀斯
特地貌。(3)夏季:利用蒸发旺盛的自然条件,先引水冲淋盐山;后将盐水引入山麓盐池(或平坦地区盐池),经沉淀去除泥沙;再晾晒脱水成盐。【解析】【分析】本题以盐丘作为材料背景设置试题,涉及构造地貌的形成过程、喀斯
特地貌以及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等知识点,考查学生的图文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和对地理基本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落实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盐丘形成,首先要在较低的地区经化学沉积形成水平分布的含有大量岩盐的沉积岩层;受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及青藏高原
抬升的影响,地壳运动挤压过程中,岩盐受到压力作用下,岩盐会变得比它周围的砂岩更具塑性、更易流动,地下的岩盐受力向上隆起,向地层隆起的背斜顶部集聚增厚,继续受到挤压,盐岩因其比重较小容易上浮及受到挤压,岩盐会突破表层岩层,形成外溢状态,出露地表形成盐
丘。【小问2详解】盐岩为可溶性岩石,易受流水的侵蚀和溶蚀作用,盐岩出露地表,在冰雪融水及大气降水的冲刷下被水溶解,溶蚀作用强烈;溶解的盐水流失,在流水溶蚀、重力崩塌、坍塌的作用下形成溶沟、塌陷坑、漏斗
等典型的盐岩喀斯特地貌。【小问3详解】夏季冰雪融水多,该地夏季气温高,可以利用蒸发旺盛的自然条件,先引水冲淋盐山,将岩盐溶解,后将盐水引入山麓盐池或平坦地区盐池,经沉淀去除泥沙,减少杂质;最后再蒸发、晾晒脱水成盐。2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独
特的地理位置与国土面积使澳大利亚大气活动中心的势力、位置、性质发生季节变化。下图示意某日澳大利亚海平面等压线(单位:hPa)分布图。(1)简述该季节澳大利亚北部沿海常见的天气现象。(2)试解释图中冷锋天气系统的形成。(3)预测图中乙地将要发生的天气变化。【答案】(1)盛行风为东南
风,凉爽干燥;多晴朗少云天气,雨日较少;可能有沙尘暴天气的袭来。(2)图中冷锋天气系统发育于低压槽,低压槽线以西吹偏南风,以东吹偏北风;偏南风(冷气团)主动向偏北风(暖气团)移动,形成冷锋天气系统。(3)乙地即将经历冷锋过境,因此即将出现阴雨
、刮风、降温天气,冷锋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解析】【分析】本题以某日澳大利亚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为背景,涉及澳大利亚天气现象、冷锋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读图能力和基础知识运用能力。【小问1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澳大利亚陆地形成高压中心,是冬季,
北部沿海冬季受东南风影响,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凉爽干燥,不利于形成降水,多晴朗少云天气;因较为干燥,地面沙园较丰富,可能出现沙尘暴天气。【小问2详解】读图可知,图中冷锋天气系统发育于低压槽,受地转偏向力影响
,低压槽线以西吹西南风来自高纬,属于冷气团,以东吹偏北风,来自低纬,属于暖性气团;偏南风主动向偏北风移动,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团,形成冷锋天气系统。【小问3详解】读图可知,乙处西侧有一冷锋存在,发育于低压槽,南半球气旋顺时针辐合,因此锋面往东移动,乙处即将经历冷锋过境,因此即将出
现阴雨、刮风、降温天气,冷锋过境后,乙地受冷气团控制,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2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海湾是海洋生态安全保护的关键地区,水体滞留时间是衡量海湾水体交换能力的重要依据。坦帕湾
是美国佛罗里达州水域面积最大的河口,西侧与墨西哥湾相邻(下图)湾内水深较浅。受河流影响,坦帕湾与墨西哥湾水体之间形成了环流,利于湾内水体交换。2016年,坦帕湾航道拓宽加深,对坦帕湾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1)在下图中用两个“→”表示在河流影响下,坦帕湾与墨西哥湾表层和深层水体之间的水平运动方向
,并说明理由。(2)简述航道建设对坦帕湾海洋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答案】(1)与墨西哥湾相比,坦帕湾受河流注入淡水影响,盐度较小,海水密度较小,海水水位较高,表层海水从坦帕湾流向墨西哥湾,底层海水由墨西哥湾流向坦帕湾。(2)海洋运输排放的废水
、石油泄漏等污染水体,威胁海洋生态安全;航道建设使坦帕湾水深增加,促进水体交换,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分解;外海水入侵加剧,湾内水体盐度增加、流速加快,影响海洋生物多样性。【解析】【分析】本题以坦帕湾与墨西哥湾为情境,考查海水的运动与航道建设对坦帕湾海洋生态环
境可能产生的影响等知识点,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能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素养。【小问1详解】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坦帕湾有河流注入,所以与墨
西哥湾相比,坦帕湾受河流注入淡水影响,盐度较小,所以海水密度较小,并且由于河流注入,所以海水水位较高,因此表层海水从坦帕湾流向墨西哥湾,由于墨西哥湾海水盐度大,所以密度大,因此底层海水由墨西哥湾流向坦帕湾。如图:【小问2详解】航道建设对坦帕湾海洋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主要从海洋生态安全,污染物
的扩散以及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来进行分析。从海洋生态安全的角度来说,航道建设会导致海洋运输排放的废水、石油泄漏等污染水体,威胁海洋生态安全。从污染物扩散的角度来说,航道建设使坦帕湾水深增加,促进水体交换,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与分解,从生物
多样性的角度来说,航道建设会导致外海水入侵加剧,外海水盐度较高,湾内水体盐度增加,流速加快,影响海洋生物多样性。2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北依祁连山东段。图甲是东祁连山垂直自然带谱分布图。近年来,青海湖湖滨区面积广大。图乙为湖滨至周围山地间气温、降水
与实测蒸发量统计图。(1)与东北坡对比,分析祁连山西南坡垂直自然带的差异及成因。(2)据图推断青海湖湖滨土壤水分的来源区,并从水量平衡角度说明理由。【答案】(1)差异:西南坡垂直自然带更简单、东北坡垂直自然带更丰富成因:西南坡基带海拔更高、相对高度小,东北坡基带海
拔更低、相对高度大;西南坡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少,东北坡地处我国夏季风迎风坡,降水更丰富。(2)来源区:周围海拔高于3650m左右的山地;理由:青海湖至海拔3650m左右,降水量小于蒸发量;海拔3650m至山顶,降水量大于蒸发
量,水分有结余,多余的降水通过地表径流的方式自高向低流淌,注入青海湖。【解析】【分析】本题以祁连山垂直带谱分布图和青海湖湖滨至周围山地间气温、降水与实测蒸发量计图为材料,设置2道小题,涉及祁连山垂直带谱的差异及成因、青海湖土壤水分的来源、水量平衡原理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区域认知、阅读图表
、分析图表的能力。【小问1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出,祁连山西南坡位于青藏高原上,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垂直自然带从海拔3000米处开始分布,垂直自然带有高寒草原、高山灌丛草甸、高山垫状植被、高山亚冰雪稀疏植被、高山冰雪带;祁连山东北坡的垂直自然带从海拔100
0米处的河西走廊开始分布,而且东北坡是我国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量丰富,垂直自然带有高寒草原、高山灌丛草甸、高山垫状植被、高山亚冰雪稀疏植被、高山冰雪带、高寒性针叶林、山地草原、山地荒漠带、半灌木类荒漠,西南坡的基带海拔更高,垂直
自然带数量更少,更简单,东北坡垂直自然带更丰富。【小问2详解】据图乙可以看出,青海湖至海拔约3650m处降水量小于蒸发量,水分收入小于水分支出,没有水分结余,因此降水不是青海湖湖滨土壤水分的主要来源。在海拔3650m以上,降水量远远大于蒸发量,水分收入大于水分支出,
水分有结余,而且在山顶处年平均气温在4℃左右,在冬季时会形成积雪或冰川,这些结余的降水会转化成地表径流的方式随地势自高向低流淌,最终注入青海湖。由此判断青海湖湖滨土壤水分的来源区为周围海拔3650m以上的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