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八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

DOC
  • 阅读 3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3 页
  • 大小 1.471 MB
  • 2024-12-14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envi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重庆市第八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重庆市第八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重庆市第八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4 已有3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3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重庆市第八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3)页,1.471 M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73323b60ea577de880fdbc6ceb1b210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地理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75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024年4月,重庆秀山巨丰堰入选本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中国候选工程名单。巨丰堰灌溉渠系“立体化”特征明显,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巨

丰堰主干渠、永丰堰主干渠与平江河支流在三拱桥渡槽处呈三层空间立交分布,充分实现了灌区“高水高灌、低水低灌”的水利效益。图为巨丰堰三拱桥工程景观。完成下面小题。1.巨丰堰三拱桥工程“立体化”设计主要是考虑到灌区内的()A.村庄分布格局B.

耕地分布格局C.降水时空分布D.野生动物分布2.该灌溉体系中,拦河坝的主要作用是()A.防洪B.发电C.拦沙D.引水3.某地理研学小组利用暑假去秀山调查巨丰堰当前的利用状况,此行应准备()①雨具②罗盘和钉锤③雷达流量计④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地形图和水系图⑤

手持卫星定位仪A.①③④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⑤【答案】1.B2.D3.A【解析】【1题详解】巨丰堰是在丘陵山区引水的灌溉工程,灌渠覆盖农田高程差异较大,为了灌溉水能够更高效地输送到各个农田区域,满足不同

高程农田的灌溉需求,灌溉渠系“立体化”特征明显,B正确;村庄分布格局虽然对灌溉工程的设计有一定影响,但并非巨丰堰三拱桥工程“立体化”设计的主要考虑因素,A错误;降水时空分布对灌溉工程的设计也有一定影响,但不是决定灌溉工程具体设计形态的主要因素,C错误;野生动物分布

,与灌溉工程的设计关系不大,通常不会作为设计的主要考虑因素,D错误,故选B。【2题详解】巨丰堰的灌溉体系更多关注的是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灌溉效益,而非专门的防洪功能,因此防洪不是拦河坝的主要作用,A错误;巨丰堰三拱桥工程的灌溉体系高差小,不具备发电功能,

B错误;拦河坝可能具有一定的拦沙效果,但并非其主要作用,拦沙通常是通过排沙闸等专门设施来实现的,C错误;通过拦河坝拦截河水,可以提高水位,形成一定的水位差,从而便于将水引入灌溉渠道,实现灌溉功能,这是

拦河坝在灌溉体系中最为直接和显著的作用,D正确,故选D。【3题详解】暑假期间可能会有降雨,特别是在山区,天气变化较快,携带雨具能够确保小组成员在雨天也能正常进行户外活动,避免因雨水影响调查进度。因此,①雨具是必备的。虽然罗盘在户外活动中常用于确定方向,但在现代技术条件下,手持卫

星定位仪已经能够更精确、更方便地实现这一功能。钉锤则主要用于敲击等物理操作,与本次调查巨丰堰的利用状况关系不大,②不需准备;雷达流量计主要用于测量河流、渠道等水体的流量,这对于了解巨丰堰的灌溉能力有一定帮助,因此③需要准备;④秀山土家族苗族自

治县地形图和水系图对于了解秀山的地理环境和巨丰堰所在位置及其与周边水系的关系至关重要,这两张图是必须携带的;⑤手持卫星定位仪能够精确记录小组成员的行走路线和位置信息,帮助他们快速定位巨丰堰的位置,并在调查过程中随时记录关键点的位置,手持卫星定位仪也是必须携带的,综上所

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巨丰堰的‘立体化’灌溉工程体系,是适应丘陵山区灌溉需求的典型代表,也是秀山古代人民治水用水的智慧结晶,是目前中国现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仍在使用的砌石渡槽,而其形成的“渠-渠-河”三层立交形成

了高水高灌、低水低灌的特色灌溉模式。图为我国某地等高线分布图。该地泥石流、滑坡灾害较为频繁,其中,甲沟泥石流发生的频率远高于乙沟。完成下面小题。4.影响甲沟和乙沟泥石流发生频率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年降水量B.沟谷形态C.岩石性质D.植被类型5.下列各地能观测到甲沟发生泥石流的

是()A.①B.②C.③D.④6.公路经过的地区,最易发生滑坡的是()A.AB.BC.CD.D【答案】4.B5.C6.C【解析】【4题详解】甲沟和乙沟位于同一气候区域内,年降水量差别不大,A错误;甲沟所在区域等高线密集

,河流落差大,且沟谷较为狭窄,易发生泥石流,乙沟落差相对较小,且沟道较宽,不利于泥石流的形成,B正确;甲沟和乙沟在同一区域内,岩石性质、植被类型差异较小,CD错误。故选B。【5题详解】③点位于甲沟的上游且视线没有被山体阻挡,可直接观测到甲沟内的泥石流情况,

C正确;②点位于甲沟的侧面,且视线被山脊阻挡,A错误;②、④远离甲沟,视线被其他地形遮挡,无法有效观测到泥石流的发生,BD错误。故选C。【6题详解】读图可知,A图花岗岩岩性坚硬,B图山坡岩层完整,D图岩层倾斜与坡向相反,都不易导致滑坡发生;C处坡面底部岩层断裂缺失,且岩层倾向和坡面一

致,坡面上岩石很容易在重力作用下顺岩层下滑,形成滑坡。故选C。【点睛】泥石流是暴雨、洪水将含有沙石且松软的土质山体经饱和稀释后形成的洪流,它的面积、体积和流量都较大,而滑坡是经稀释土质山体小面积的区域,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

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流水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泥石流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现象。通常泥石流爆发突然、来势凶猛,可携带巨大

的石块。因其高速前进,具有强大的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大。蚝壳屋为岭南地区的特色民居,墙壁由坚硬的蚝壳建造。当地人将蚝壳串起,配以混合烧制的蚝壳灰,使蚝壳以向下45°的方式呈鳞状整齐垒砌,墙体厚度达60~80厘米。图示意蚝壳屋外墙景观。完成下面小题。7.当地居民用蚝壳砌墙主要是为了()①通风散

热②排水防潮③装饰美化④隔热降温A.①②B.①④C.②④D.③④8.以下地区最有可能分布蚝壳屋的是()A.湖北B.辽宁C.青海D.广东【答案】7C8.D【解析】【7题详解】读图结合材料“蚝壳以向下45度的方式呈鳞状整齐垒砌”,壳尾向外,方便雨

水下泄,避免雨水浸入内墙,保持室内干爽,所以蚝壳砌墙可以排水防潮,②正确;岭南地区夏季气温高,“墙体厚度达60-80厘米”,墙体厚可隔热,且蚝壳表面凹凸不平,在日照下可形成大片的蚝壳阴影,从而起到隔热降温的效果,④正确;蚝壳墙厚度大,通风效果差,①错误;蚝

壳砌墙主要为了实用,不是为了装饰美化,③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排除ABD。故选C。【8题详解】读图可知,蚝壳屋为斜屋顶,说明当地降水多,位于我国南方,BC错误;当地人将蚝壳串起,以蚝壳为原材料建造,说明

当地盛行生蚝,位于沿海地区,最可能位于广东,D正确,A错误。故选D。.【点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窑洞(黄土高原民居),黄土高原地区气候较干旱,黄土土层深厚,垂直节理发育,直立性好,不易塌陷;蒙古包是内蒙古地区典型

的帐幕式住宅,内蒙古温带草原的牧民,由于游牧生活的需要,以易于拆卸迁徙的毡包为住所;船型屋是黎族民居建筑的一种,流行于海南的黎族聚居区,圆拱造型利于抵抗台风的侵袭,架空的结构有防湿、防瘴、防雨的作用,茅草屋面也有较好的防潮、隔热功能。而且能就地取材,拆建也很方便;

北京四合院亲切宁静,庭院尺度合宜,庭院方正,利于冬季采光取暖;云贵高原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大,气候炎热,植被覆盖率高,同时多喀斯特地貌,地表崎岖,地无三里平,因此民居建筑要考虑通风散热、排水及克服地形崎岖问题,该

地区居民因地制宜地修建了吊脚楼和竹楼。图为北冰洋沿岸某区域自然带及局部冰川、河流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9.图中()A.自然带Ⅰ冰川覆盖,没有植被生长B.自然带Ⅱ以耐寒的苔藓和地衣为主C.自然带Ⅲ东西部物种组成差异最小D.三个自然带均在北半球分布

面积最广10.R、S两河间的分水岭在虚线框内的走向为()A.东西向B.西北一东南向C.南北向D.东北—西南向11.影响图中虚线框内R、S两河上游冰川数量差异的主导因素可能是()A.降水总量B.海拔C.太阳辐射D.海陆位置【答案】9.B10.D11.A【解析】【9题

详解】自然带Ⅰ冰川覆盖,通常冰川覆盖的地区,由于环境极端,确实难以有植被生长,但是不排除有植被生长,A错误;自然带Ⅱ位于北极圈以内,植被通常以耐寒、耐旱的苔藓和地衣为主,B正确;自然带Ⅲ东西部环境差异较大,C错误;三个自然带并不是均在北半球分布面

积最广,自然带Ⅲ北半球分布面积最广,D错误。故选B。【10题详解】河流由高处向低处流,R河、S河各支流的源头的中间地带为分水岭,结合图示可知,分水岭为东北-西南走向,D正确,ABC错误。故选D。【11题详解】读图可知,相

对于R河上游,S河上游纬度较高,其北部靠近北冰洋,位于极圈内部,受极地东风影响较为显著,北冰洋水汽在极地东风的吹送下向南运动,受地形抬升影响,该地降雪较多,A正确;海拔、太阳辐射、海陆位置的差异较小,BCD错误。故选A。【点睛】气候的影响因素:纬度位置;大气环流;地形;洋流;

海陆位置;下垫面;人类活动。哀牢山是云贵高原和横断山脉两大地貌区的分界线,呈西北—东南走向,长近千公里。图5为哀牢山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的垂直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2.哀牢山的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A.随海拔的升高,东坡和西坡差异越大B.随海拔的升高,东坡和西坡差异

越小C东坡和西坡垂直分布变化趋势相似D.东坡和西坡垂直分布变化趋势不同13.哀牢山对气候的主要作用表现在()①冬季阻挡冷空气南下,使云贵高原免受寒潮影响②夏季阻挡西南暖湿气流,使云贵高原降水相对较少③山体相对高度大,气候垂直差异显著④地形复杂,动植物资源

丰富,成为物种宝库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12.C13.B【解析】【12题详解】读图可知,东坡和西坡的物种丰富度指数都是随着海拔上升,先升高后降低,故东坡和西坡垂直分布变化.的趋势相似,C正确,D错误;随海拔的升高,东坡和西坡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差先变小再变大,

最后再变小,AB错误。故选C。【13题详解】哀牢山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阻挡冬季冷空气南下,减轻寒潮对云贵高原影响,但不能使云贵高原免受寒潮影响,①错误;哀牢山呈西北—东南走向,哀牢山会阻挡夏季西南暖湿气流,使云贵高原降水相对较少,②

正确;山体相对高度大,水热组合差异较大,气候的垂直差异显著,③正确;地形复杂,动植物资源丰富,成为物种宝库不是对气候的影响,④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哀牢山随着海拔的升高,东西坡

降水差异减小,环境特征趋同,环境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随着海拔升高,东西坡面积减小,东西坡空间距离接近,水分和热量条件趋同,植被趋同,差异缩小。登封周公测景台(34.5°N,113°E)是我国古代用于观测日影的天文仪器,由表(直立的柱子)和圭(

与表相连的石座)组成,因一年中总有某一时刻太阳光照射在表上时,地面上没有表的影子,故称“无影台”。图为二分二至日正午周公测景台测影示意图,图中∠1、∠2、∠3为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4.图中∠1、∠2与∠3差值分别为

()A.47°23.5°B.47°34.5°C.58°21°D.66.5°23.5°15.当周公测景台出现“无影”现象时,下列说法可信的是()A.昼长北京长于伦敦B.长江流域伏旱正盛C.冰岛全天极光明亮D.中国科考开赴北极【答案】14.A15.D【解析】【14题详解】由材料可知,

周公测景台(34.5°N,113°E)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图为两至、两分日正午光照示意图,故太阳在3位置时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此时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当地的正午太阳高的度H=90°-(34.5°+23.5°)=32°;太阳在2位置时,应为二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H=90°-(34.5°-0)=55.5°;太阳在1位置时,应为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H=90°-(34.5°-23.5°)=79°。∠1与∠3的差值为79°-32°=47°,∠2与∠3为55.5°-32°=23.5°,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5题详解】根据上题分析可知,当周公测景台出现“无影”现象时,太阳直射点应位于北回归线,为北半球夏至日6月22日前后,此时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位置越高昼越长,伦敦纬度位置高于北京,昼长比北京长,A错误;长江流域的伏旱主要发生在7月中

旬至8月中旬,B错误;冰岛部分位于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部分地区昼长夜短,不会全天极光明亮,C错误;此时为北极地区的暖季,我国科考开赴北极,D正确。故选D。【点睛】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北回归线以北正午太阳高度

达到最大,整个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小。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纬23°26'),南北情况与夏至时相反。其余时间是这两个状态的过渡。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5分)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海岸带生态环境脆

弱,近岸海水水质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叶绿素a浓度是评价水体水质的主要指标。研究表明,海水中叶绿素a浓度与海水性质、营养盐等环境因子密切相关,其数值小直接反映海水中浮游植物的数量及活性。我国东南沿海水域叶绿素a浓度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和年际波动,夏季叶绿素a浓度受近岸寒流的影响颇大。图a和

图b为南澳岛周边海域春、夏两季的叶绿素a浓度(单位:mg/L)分布示意图。材料二卫星遥感技术成为监测水质变化的重要方法。当前,我国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叶绿素a浓度变化的技术非常成熟且精度较高。(1)与地面传统取样检测方式相比。简述使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水质的优势。(2)图中代表南澳岛周边海域夏季叶绿

素a浓度分布的是____(填“图a”或“图b”),请阐述理由____。(3)有人认为,冬季风增强会导致南澳岛周边海域叶绿素a浓度升高。你是否赞同,说明理由。【答案】(1)监测范围大。可全天候实时动态监测。几乎不受气象、海况影响。安全可靠。信息获取速度

快。准确率高。效率高。(2)①.图a②.夏季太阳辐射强。水温高。浮游植物生长快。叶绿素a整体浓度较冬季高。夏季降水丰富。径流量大。河流携带大量营养盐入海。利于浮游植物生长。叶绿素a浓度较冬季高。(3)赞同。理由:冬季风增强。近岸南下寒流增强

。会带来大量北部沿海的营养盐。冬季风增强。海水搅动增强。促使海底的营养盐上泛。营养盐增多。促进浮游植物生长。叶绿素a浓度升高。或不赞同。理由:冬季风增强。近岸南下寒流增强/冷海水上泛。水温下降。冬季风增强。冷锋活动频繁。阴雨

天气较多。日照减弱。水温下降。水温低、日照弱不利于浮游植物生长。叶绿素a浓度下降。【解析】【分析】本题以南澳岛周边海域春、夏两季的叶绿素a浓度(单位:mg/L)分布示意图为材料,涉及遥感、洋流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

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能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素养。【小问1详解】相比于地面传统取样检测方式遥感的监测范围大,覆盖面积大;能够连续不间断的监测,提供实时的数据;几乎不受气象、海况影响,能够适应各种复杂的环境;安全可靠

,信息获取速度快,效率高,能够减少人工和时间成本;准确率高,显著的提升监测质量。【小问2详解】由于夏季太阳高度角较大,太阳辐射强,水温高,利于浮游植物生长,生长快,故叶绿素a整体浓度较冬季高。夏季受东南风影响,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河流从陆地携带大量营养盐入海,营养盐增多

,利于浮游植物生长,故叶绿素a浓度较冬季高。【小问3详解】赞同。冬季盛行西北风,由于冬季风增强,使近岸南下寒流增强,洋流由北向南流动,会从北部沿海带来大量的营养盐;冬季风增强,会加强对海水搅动,促使海底的营养盐上升至表层的水域,营养盐增多,可以为浮游生物提供丰富的养料,利于浮游植物生长,

故叶绿素a浓度升高。或不赞同。理由:冬季风为离岸风,由于冬季风增强,近岸南下寒流增强,加剧冷海水上泛,海水水温下降,水温低,不利于浮游植物生长;冬季风增强,冷锋活动频繁,受锋面活动影响,阴雨天气较多,日照减弱,光照时间短,水温下降,水温低、日照弱不利于浮游植物生长,故叶绿素a浓度下降。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垛田是江苏省兴化地区特有的一种农业生态湿地。距今已有600年左右的历史,2014年4月,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评定“兴化垛田”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兴化垛田地处长江与淮河之间的里下河平原,是由当地先民在湖荡沼泽

浅水地带开挖水下淤泥垒筑的一个个面积较小、形态各异、高低错落的岛状土丘,把荒地变成了垛田。垛田上种植果蔬优势明显、河沟内则可以放养鱼苗发展渔业,如今兴化垛田已形成了垛上果蔬、河沟养鱼的立体农业生产系统,其独特的田园景观和传统农耕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和专家学者,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图为兴化垛田区开垦前后的剖面示意图。(1)分析兴化先民垒筑垛田的自然原因。(2)说明垒筑垛田对当地土壤的改良作用。(3)分析兴化垛田生态湿地对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强化作用。【答案】(1)亚热带季风区,降水量大且集中,多洪涝/水旱灾害。平原地区,地势低

洼,排水不易。水浅、淤泥深厚,便于挖沟垒土。(2)垛田地势较高,有利于土壤排水/降低土壤含水量,利用淤泥垒田。提高土壤肥力。垒筑土丘垛田,增加土层厚度。(3)支撑功能:提供多样化生态环境,增加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供给功能:便于居民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立体农业,获取丰富的农副产品。调节功能:

田、沟相间,提高行洪能力,缓解水旱灾害,同时调节田间气候。文化功能:独特的田园景观和传统农耕文化,供人们休闲观光和科研考察。【解析】【分析】本题以兴化垛田区开垦前后的剖面示意图为背景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洪涝灾害的成因、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发

展对区域的影响、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等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读图获取信息、整合知识进行分析问题的能力。【小问1详解】兴化位于亚热带季风区,这一区域的气候特点是降水量大且时空分布不均,常常出现短时间内大量降水的情况,这

种降水模式容易导致洪涝灾害,特别是在雨季,洪水可能淹没农田,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为了应对这种气候特点,先民们需要采取一种能够适应频繁水患的土地利用方式。兴化地处平原地区,地势相对平坦且低洼,这种地形条件使得排

水变得困难,尤其是在雨季,积水难以迅速排出,容易导致农田长时间处于淹没状态,为了提高土地的排水能力,先民们需要寻找一种能够抬高土地高度、便于排水的耕作方式。兴化地区的土壤特点为水浅、淤泥深厚,这种土壤条件虽然富含养分,有利

于农作物的生长,但同时也容易造成农田积水,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先民们通过挖沟垒土的方式,将淤泥堆积成垛田,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土地的高度,使得积水能够更容易地排出,而且还便于灌溉和耕作。【小问2详解】垛田地

势较高,这使得土壤中的多余水分能够更容易地排出,在雨季或洪涝期间,高地势的垛田能够有效减少积水,降低土壤含水量,从而避免农作物因水分过多而受损。垒筑垛田时,通常会使用淤泥作为主要材料,淤泥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矿物质,这些物质在堆积过程中会逐渐分解,释放出养分,从而提高土壤的肥力,肥沃

的土壤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进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通过垒筑土丘垛田,可以增加土壤的厚度,较厚的土层能够提供更好的保水、保肥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农作物的根系生长。【小问3详解】支撑功能:垛田生态

湿地为各种生物提供了多样化的生态环境,包括水生生物、陆生生物以及湿地特有的物种,这种生态环境的多样性有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从而维护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稳定和地球环境健康的基础,对于抵御外来物种入侵、防止生态退化具有重要意义。供给功能:垛田的独特结构使得居民

能够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立体农业,通过在不同的高度和层次上种植不同的作物,可以最大化地利用土地和光照资源,从而获取丰富的农副产品,这种农业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来源。调节功能:垛田生态湿地的田、沟相间结构有助于提高行洪能力,在雨季,沟渠可以作为排水通道,迅

速将多余的雨水排出,从而减轻水旱灾害的影响,同时,湿地还具有调节田间气候的功能,通过水分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增加湿度,为农作物提供一个更加适宜的生长环境。文化功能:垛田生态湿地不仅具有生态价值,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独特的田园景观和传统农耕

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休闲观光和科研考察,这种文化功能不仅有助于提升当地的知名度,还能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为当地居民带来经济收益,同时,通过科研考察,可以进一步挖掘垛田生态湿地的科学价值,为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盐类物质被

风、雾、海水等带到岩石表面,并以盐溶液形式进入岩石内部,在蒸发强烈的岩石表面附近因过饱和而结晶膨胀。从而形成形态各异的蜂窝石构造,被称为“盐风化穴”。盐风化穴在我国沿海地区和西北内陆地区分布较为典型。左图为盐风化穴形成原理图,右图为青岛灵山岛海边白垩纪砂岩的蜂窝石构造景观

图。(1)描述青岛灵山岛海边蜂窝石构造的形成过程。(2)与向陆侧相比,说明向海侧的盐风化穴数量更少的原因。(3)分析海风在盐风化形成过程中起到作用。【答案】(1)盐类物质被海风、海水、海雾等携带至岩石表面,溶于雨水/海水,以盐溶液形式沿孔隙进入岩石内部,盐溶液

经蒸发,在岩石表面附近形成盐结晶析出,盐结晶膨胀致岩石孔隙扩大,崩解剥落形成盐风化穴。(2)向海侧空气更湿润,盐溶液难以达到过饱和,不易析出结晶。海水侵蚀作用较强,破坏盐风化穴。(3)海风从海洋携带盐类物质和水汽,提供盐溶液来源,加速岩石表面水分蒸发,促进盐溶液结晶。剥落岩石表层风化

碎屑,加速盐风化穴形成。【解析】【分析】本题以盐风化形成原理与青岛灵山岛海边白垩纪砂岩的蜂窝石构造为背景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外力作用与地貌的形成过程等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的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灵

山岛位于海边,海风、海水和海雾中都含有大量的盐类物质,如氯化钠(食盐)等,这些盐类物质在风力和海浪的作用下,被携带至岩石表面,为后续的盐风化过程提供了物质基础。当雨水或海水与岩石表面接触时,盐类物质会溶解其中,形成盐溶液,这些盐溶液会沿着岩石的孔隙和裂缝逐渐渗透进入岩石内

部,为后续的盐结晶过程创造了条件。随着水分的蒸发,盐溶液中的盐分逐渐浓缩,达到饱和状态后,盐结晶开始析出,盐结晶主要在岩石表面附近形成,因为这里的蒸发作用最为强烈。盐结晶在形成过程中会占据一定的空间,导致岩石孔隙内的压力增大,随着盐结晶

的不断积累,岩石孔隙逐渐扩大,岩石结构变得疏松,最终,在盐结晶的膨胀力作用下,岩石发生崩解剥落,形成蜂窝状的风化穴。经过长时间的盐风化作用,岩石表面形成了大量密集的风化穴,这些风化穴相互连接,形成了独特的蜂窝状构造,这种蜂窝石构造不仅具有观赏价值,也是研究地质作用和自然环境变迁的重要

证据。的【小问2详解】向海侧由于靠近海洋,空气相对更加湿润,湿润的空气意味着空气中的水分含量较高,这不利于盐溶液的蒸发。当盐溶液难以蒸发时,盐分就不容易达到过饱和状态,因此盐结晶的析出就会受到抑制。盐结晶的析出需要盐

溶液达到一定的过饱和度,在湿润的环境中,由于水分充足,盐溶液很难达到这个过饱和度,因此盐结晶的数量就会减少。向海侧直接受到海水的冲刷和侵蚀,海水的侵蚀作用通常比盐风化作用更为强烈和快速,海水侵蚀可能会破坏已经形成的盐风化

穴,使其数量减少。同时,海水的冲刷还会带走岩石表面的盐分,进一步降低盐风化作用的效果。【小问3详解】海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时,会携带大量的盐类物质(如氯化钠)和水汽,这些盐类物质是形成盐风化的物质基础,而水汽则为盐溶液的溶解和蒸发提供了必要条件。当海风中的水汽与岩石表

面接触时,盐类物质会溶解其中,形成盐溶液,这些盐溶液会沿着岩石的孔隙和裂缝渗透进入岩石内部,为后续的盐结晶过程提供了条件。海风在吹过岩石表面时,会加速岩石表面水分的蒸发,蒸发作用使得盐溶液中的水分减少,盐分逐渐浓缩,达到饱和

状态后,盐结晶开始析出。蒸发作用的增强促进了盐溶液的结晶过程,盐结晶在岩石表面附近形成,并逐渐积累,导致岩石孔隙扩大,结构变得疏松。海风还具有一定的剥蚀作用,当海风中的盐分和砂粒撞击岩石表面时,会剥落岩石表层的风化碎屑,从而加速盐风化穴的形成。在海风的持续作用下,岩石表面的盐风化作用不断

加强,盐风化穴的数量和深度逐渐增加,最终,形成了独特的蜂窝状盐风化构造。

envi的店铺
envi的店铺
欢迎来到我的店铺
  • 文档 128952
  • 被下载 7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