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福建省厦门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docx,共(19)页,84.603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6edffd1e67dd078f496d30b312e2133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福建省厦门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中国革命牵涉的线索非常多,涉及的方面非常广
。今天对那段历史的回顾,社会上各种观点非常多。例如,有人认为中国共产党人的胜利来自历史的偶然,是利用对手的失误,利用国际形势提供的一些机缘。持这些说法的人应该看一看中国共产党人走过的艰苦卓绝的历程。1927年“四一二”政变,共产党人尸横遍野
、血流成河,李大钊、罗亦农、赵世炎、陈延年、李启汉、萧楚女、邓培、向警予、熊雄、夏明输、陈乔年、张太雷等多名领导人相继遇害。严酷的白色恐怖中,组织被打散,党员同党组织失去联系;彷径动摇者纷纷脱党,有的公开在报纸上刊登反共启事,并带人
捉拿搜捕自己的同志。陈延年因手下的交通员出卖而被捕。赵世炎则被中共江苏省委秘书长带领包探上门抓获。叛徒贺治华曾为朱德的夫人,出卖政治局常委罗亦农,仅为并到一笔美金和两张出国护照,抓捕罗亦农时,她还在用德语与租界巡捕侃侃而谈。当时蒋介石不加怀疑地认为:“共产党垮了。”随着海陆丰起义、南昌起义、
秋收起义、黄麻起义、广州起义相继被镇压,他更认为共产党作为一支有组织的力量基本被消灭,剩下钻山为“匪”的小股队伍已不足为患了。历史给中国共产党人以最严峻的考验。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
被迫长征后,这样的考验再次出现。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方志敏、红十军团团长刘畴西、中华苏维埃教育人民委员瞿秋白、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刘伯坚等人,被捕枪杀。中华苏维埃工农检察人民委员何叔衡、中央军区政治部主任贺昌等人,在战场上牺牲。中国革命太难
投机了,所以才有如此触目惊心的嬗变和大浪淘沙的淘汰。历史给中国共产党人的磨难,超过给所有其他政治团体和党派。说中国共产党人胜利依靠机缘的人,怎么解释30万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不足3万,却将长征变成了宣言书、宣传队和播种机,实现惊天地、泣鬼
神的凤凰涅槃?不靠机缘而是靠不屈不挠的奋斗,才使中国革命获得了最为稳固的基础。其成功不像十月革命来自一夜暴动,而是数十年英勇奋斗流血牺牲的结果。1949年时党员人数为300万,有名可查的党员烈士就有370万,绝大多数共产党员没有看到五星红旗升起的这一天。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执政的资格,是中国社会主义岿
然不动的基础。在近代中国,任何一个宣称能够对国家发展、对民族命运负责的政治团体,如果不能集合、产生、拥有这样一批为其宣称的主义抛头颅涵热血而义无反顾的先驱者,不能赢得随之而来前赴后继舍生忘死的追随者,其宣言哪怕再冠冕堂皇,也是一纸空言。还有一种说法,主张中国要“告别革命”,甚至辛亥革命也不应该
搞。认为最理想的是1898年戊戌变法成功,实现君主立宪,那么中国可以不流一滴血,发展可能比现在还要快,早已繁荣富强了。持这种说法的人至少有三个失误。首先,历史潮流不可抗拒。孙中山说:“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宣称这一潮流根本不该发生的人,不过是在扮演立于岸边长吁短叹的无聊看客。其次,永远不要以为腰包鼓起来就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近代以来中国积贫积弱,从物质到精神莫不如此,不但塑成了自身“东亚病夫”般的孱弱,而且骄纵
出别人“华人与驹不许入内”的癫狂。以为君主立宪是直达国家富强捷径的人,从其创始者康有为“若不跪拜,留此膝何用”一语中,也能悟出在这一体制下,中华民族是否能够挺直长期弯曲的脊梁。最后,能够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皆兼备物质、精神
双重强大的条件。战略家克劳塞维兹把精神力量的来源归结为两大要素:苦难和胜利。在苦难中积聚,用胜利来洗礼。没有品尝过胜利美酒的民族,精神永远是苦涩萎靡的。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太多苦难,太多挫折,太多失败,最缺乏的就是胜利。纵使戊戌变法成功,国家从此“告别革命”,按照君主立宪方式走下来,今天除去低眉
顺眼地加入别人的集团,做人家听话的好伙计,又有什么资格奢谈独立自主?用拜金主义、温情主义和虚无主义诠释历史不难,想挥动自己的手臂书写历史却决非那样容易。靠忍耐忍出一个优秀民族,靠归顺混出一个伟大国家,人类历史上从无此例。(摘编自金一南《苦难辉煌——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思索》)(1)下列对原
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用中国共产党人遭受的白色镇压、起义失败、流血牺牲等史实,突显革命的艰辛和惨烈,驳斥了共产党胜利只是偶然的错误观点。B.“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执政的资格,是中国社会主义岿然不动的基础”中的“这”,指无数共产党人用生命践行对党的信仰与忠诚。C.
作者认为,中国共产党只要集合、产生、拥有一批为其宣称的主义抛头颅洒热血的“先驱者”,中国革命就能获得最为稳固的基础。D.作者认为,如果在中国施行君主立宪制,那么我们今天在面对他国时可能不得不采取归顺、忍耐的态度,更别说独立自主了。(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
被蒋介石多次断言“垮了”“瓦解”的情势下,共产党一次次从困境中突围,从绝境中奋起,充分展现了坚韧顽强的战斗力。B.如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不曾经历过巨大的挫折、围剿,以及大浪淘沙般的淘汰,那么它的成功就有可能存在投机的嫌疑
。C.一个民族即便在物质上拥有坚实的基础,在精神上挺直了长期弯曲的脊梁,但也不意味着它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D.一个民族或国家选择恭顺地加入别人的集团,做听话的好伙计,是因为没有品尝过胜利的美酒,赢得过革命的成功。(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三段观点的一
项是A.中国人从来就是一个伟大的勇敢的勤劳的民族,只是在近代是落伍了。这种落伍,完全是被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反动政府所压迫和剥削的结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B.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
,纵横十一个省。(《长征胜利万岁》)C.在战争中间,如果你拿着枪同我们打,那我们绝不客气;但是,一旦解除了你的武装,我们就坚决执行“宽待俘虏”的政策。(《大战中的插曲》)D.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
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为了忘却的记念》)(4)当前某些发达国家利用科技优势打压中国,请结合文本,谈谈我们应当持有怎样的革命认识,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5)本文既抒发了深沉的情感,又表现出理性的思考。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是如何将感
情抒发与理性表达结合在一起的。(二)现代文閱读Ⅱ(本題共4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老人与海(节选)[美]海明威他回身望了望,陆地已经不在视线之内。这没什么关系,他想。我总能借着哈瓦那的灯光回家。还有两个钟头太阳才会西沉,没准儿在
这之前鱼就会上来。要是这会儿不上来,也许会在月亮升起的时候。我没有抽筋,感觉还有力气。是它的嘴被钩住了。不过,拖拽的劲头儿这么足,这该是条多大的鱼啊。它的嘴准是死死钩在钢丝钓钩上了。我真想看看它的样子。
我真想看它一眼,好知道这是个什么样的对手。老人靠着观察天上的里斗,看出这条鱼整个晚上都没有改变自己的路线和方向。日落之后天气变凉了,老人的后背、胳膊和两条老腿上的汗水都晾干了,身子感到发冷。白天里,他把盖在鱼饵匣子上的麻袋拿下来,摊
在太阳底下晒干了。太阳下去之后,他把麻袋系在脖子上,披垂在后背,还小心地把麻袋塞在正勒在肩脖上的钓线下面。用麻袋垫着钓线,他可以想办法俯身趴在船头,这样简直可以说是很舒服了。其实这个姿势只是不那么难受而已,可他已经觉得算是很舒服了。我拿它没办法,它也拿我没办法,他心里想,要是它一直这样
下去,那就谁也奈何不了谁。有一回,他站起身来,隔着船舷撒尿,然后又抬眼看看星星,查看自己的航路。钓线从他肩膀上笔直地伸入水中,像一道磷光。鱼和船的速度此时都放慢了,哈瓦那的灯光也不那么明亮,所以他知道海流肯定在把他们带向东方。如果我看不见哈瓦那炫
目的灯光,那我们一定是更靠近东方了,他想。因为如果鱼的路线不变的话,我准会有好几个小时都能看得见灯光。不知道棒球大联赛今天结果怎样,他想。干这行要是有台收音机多美啊。接着他想,别老是惦记这玩意儿,想想自己在千的事
儿吧,千万别犯蠢。接着,他大声说:“那男孩要是在这儿该有多好,可以帮帮我,也见识见识这光景。”上了年纪的人不该单枪匹马了,他想。可这是避免不了的。我得记着趁金枪鱼还没坏掉就给吃了,好保持体力。记着,不管你多么不想吃,早晨也得吃下去。记着,
他自言自语地说。夜里,两只海豚游到小船附近,他能听见它们翻腾和喷水的声音。他能分辨出雄海豚那喧闹的喷水声和雌海豚发出的叹息似的喷水声。“它们真好,”老人说,“嬉戏、打闹,相亲相爱。它们跟飞鱼一样,是我们的兄弟。”他开始怜悯起这条被他钓住的大鱼来了。它真是了不起,真是与众不同,有谁
知道它有多大岁数,他心想。我从来没有碰上过一条这么强壮的鱼,也没有见识过这么奇特的一条鱼。它也许是太聪明了,才没有往上跳。它要是跳起来或者横冲直撞,我就完了。不过,也许它曾经不止一次上过钩,知道就该这么对抗。它哪
知道自己的对手只有一个,而且还是个老头儿。这是条多么大的鱼啊,如果肉质良好,在市场上能卖多大一笔钱啊。它咬起饵来像条雄鱼,拖拽起钓线来也像条雄鱼,搏斗起来没有一丝惊慌。不知道它是胸有成竹,还是和我一样孤注一掷。他记得有一回曾经钓起过一对大马林鱼中的一条。雄鱼总是让雌鱼先吃食,上钩的那条雌
鱼惊慌失措,绝望至极,拼命地挣扎,结果不一会儿就精疲力竭了,那条雄鱼一直陪伴着它,越过钓线,和它一起在水面上转来转去。雄鱼靠得那么近,它的尾巴像镰刀一样锋利,大小和形状也都像把镰刀,老人生怕它的尾巴会将钓线割断。老人用手钩把雌鱼钩上来,用棍子打它,抓住那边缘如砂纸一般的长嘴,朝它的头顶连连打去,直
到鱼的颜色变成和镜子背面的颜色差不多,然后,男孩帮他一起把鱼拖上船来,这会儿工夫,雄鱼一直待在船边。当老人清理钓线、准备鱼叉的时候,雄鱼在船侧高高地跃到空中,想看看雌鱼在什么地方,然后它深深地钻入水里
,大大地张开紫色的翅膀,也就是胸鳍,身上的紫色宽条纹全都呈现出来。老人记得,它非常美丽,而且久久不去。那是我所见过的最令人伤心的一幕了,老人心想,当时男孩也很难过,我们请求那条雌鱼原谅我们,当即把它开膛破肚。“要是男孩在这
儿就好了。”他大声说,身子靠在船头那边缘已经被磨圆的木板上。通过勒在肩膀上的钓线,他能感觉到大鱼的力量。那鱼一直朝着自己选择的方向,一刻不停地游着。是我耍的花招迫使它做出了选择,老人心想。它本来选择待在黑魆魆的深水里,远远避开一切圈套、陷阱和
花招。而我选择到没人去过的地方找它。世界上任何人都没去过。现在我们给栓在一起了,从中午开始就是这样。谁也没有帮手。也许我不该当渔夫,他想。但是我生来就是干这个行当的。我一定要记住,天亮后吃掉那条金枪鱼。(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开头写老人回身望
了望,已看不到陆地,意味着他已开启了一段孤独的旅程。B.老人一再提醒自己记着吃金枪鱼,体现他积极地为接下来与大鱼的战斗做着准备。C.海豚游到小船附近翻腾喷水,老人称它们为兄弟,体现了老人对美好生命的欣赏。D.“是我耍的花招迫使它做出了选择”
,表现了老人对自己的高超的钓鱼手段的骄傲。(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用一系列动词刻画了老人使用麻袋的细节,在不动声色的描述中表现出老人处境的艰辛和意志的坚强。B.文中写了哈瓦那炫目的灯光、棒球大联赛、收音机等,象
征着老人渴望却不能拥有的现代都市的繁华生活。C.文中写大马林鱼“胸有成竹”“孤注一掷”,把大马林鱼拟人化,表现出在老人心里,鱼已经不是单纯的猎物。D.本文用时间标示情节发展,如“还有两个钟头太阳才会西沉”“日落之后”“夜里”等,情节推
进简洁、明晰。(3)文中有大量对老人心理活动的描写,无声的想法和有声的自言自语交替出现,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4)文末写道:“也许我不该当渔夫,他想。但是我生来就是干这个行当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二、古代诗文阅读(42分)(一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3分)3.(2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
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节选自《<老子>四章》)材料二: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
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
:“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叉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递自投汨罗以死。(节选自《屈原列传》)材
料三:圣贤之.言行,有所同,而有所不必..同,不可以一端求也。同者道也,不同者迹也。知所同而不知所不同,非君子也。夫君子岂固欲为此不同哉?盖时不同,则言行不得无不同,唯其不同,是所以同也。如时不同而固.欲为之同,则是所同者迹也,所不同者道也。
迹同于圣人而道不同,则其为小人也孰御哉?世之士不知道不可一迹也久矣。圣贤之宗于道,犹水之宗于海也。水之流,一曲焉,一直焉,未尝同也;至其宗于海则同矣。圣贤之言行,一伸焉,一屈焉,未尝同也;至其宗于道,则同矣。故水因地而曲直,故能宗于海;圣贤因时而屈伸,故能宗于道。(节选自王安
石《禄隐》)(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事,指做事,与《五代史•伶官传序》“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的“从事”词义不同。B.蒙,指蒙受,与《苏武传》“虽蒙斧钺汤镬”的“蒙”词义相同。C.不必
,文中指不一定,与现在所说的“你不必焦虑”的“不必”并不一样。D.固,指固执,与《过秦论》中“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的“固”词义相同。(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用法和意义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连词,表目的,与《大学之道》“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以”用法相同。B.
而,连词,表转折,与《五石之瓠》“吾为其无用而掊之”的“而”意义不同。C.为,助词,表疑问语气,与《苏武传》“子卿尚复谁为乎”的“为”用法不同。D.之,助词,与《<论语>十二章》“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之”用法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
项是A.材料一通过列举“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等三个现象,阐释人们做事经常功败垂成的原因,表现了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B.屈原被放逐后,心灰意冷,开始放浪形骸,在与渔父的对话中,他陈述了自己被放逐的原因,同时坚定地表达了正道直行的人生选择。C.王安石认为越是圣
贤就越不会系累于迹,就越能通权达变,这与他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反对墨守成规,坚持推动变法的思想相呼应。D.王安石巧设譬喻,用水和海的关系阐明“迹”和“道”的关系,这与孟子用“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论扩充四端的说理方法相似。(4)把材
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②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③圣贤因时而屈伸,故能宗于道。(5)面对将要投江的屈原,老子会如何劝说?王安石又会如何
劝说?请结合材料,列出老子或王安石劝说的要点。(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2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潮中观月苏轼璃玻千顷照神州,此夕人间别是秋。地与楼台相上下,天随星斗共沉浮。一尘不向山中住,万象都从物外求。醉吸清华游碧落,更于何处觅瀛洲。(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月光铺满神州大地,碧波千顷,晶莹剔透,使这个秋夜别有韵味。B.颔联描绘了地面、楼台、天空、星斗随潮水而起伏变化的开阔宏大之景。C.“一尘”和“物外”,充分表达了诗人豪放豁达、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D.全诗围绕“观”字
展开,先观自然,后观自我,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启示。(2)本诗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都是借月表达对自然与人生的暂思,但又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析两者的不同之处。(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5.(10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
空缺部分。(1)高二(1)班准备开展“学会交往”主题活动,拟征集相关格言。有同学认为,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倡导以“恕”道为行事准则,推己及人的两句“,”就很合适。(2)贾谊《过秦论》“,”两句,概述了秦王登上皇帝的宝座控制天下,用严酷的刑罚奴役百姓的行为。(3)《五代
史•伶官传序》中,庄宗谨遵父命,其后出兵,祭告祖庙,取出父亲留下的箭后,“”,背着在军前开路,“”,可谓竭诚尽忠,故能有所成就。(4)刘克庄在《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中表达了他的人才观,“”一句指出英雄好汉在民间,而“”一句则指出贤才在关键时刻的重要性。(5)长安
是唐朝的都城,繁华一时,后人常用“长安”代指都城,比如宋词中就有这样的句子“,”。三、语言文字运用(1)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13分)6.(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023年12月2日,央视发布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主题词“龙行龘龘,欣欣家国”。这使长久尘封在字典中的生僻字“龘
”,进入公众视野,引发了同学们对汉字文化的兴趣。近日,你和同学一起前往汉字博物馆参观打卡。【“字法自然”展区】字法自然先民造字之初,通过观察和摹略身边的事物现象,捕捉物象的具体特点来呈现字义,并实现构形与字义的紧密结合。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
于地”,这是汉字构形的一个基本方略。(1)观看了“字法自然”的介绍,你明白了下列属于先民造字之初构形方略的一项是A.仰不愧天,俯不愧人B.万物之始,大道至简C.近取诸身,远取诸物D.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字里乾坤”展区】先民造字之初,汉字构形是以人为出发点的。比如,古汉字日、月、云的构形,是人抬头看到的样子;古汉字龟、瓜的构形,是人俯视看到的样子;而古汉字人、鸟、禾的构形,则是人平视看到的样子。那么,
“人”这个字,古人在造字时,为什么没有选择正面站立的形象,而偏偏选择了侧身弓背的形象呢?①因为正面站立的形象,显得很自信,有一种低调的感觉。②之所以选择了侧面弓背的形象,是因为我们古人心存敬畏与谦卑。③可见,我们常常可以从汉字构形中,体察民族文化心理。(2)以上为
博物馆志愿者的解说词,在标序号的句子中,有一处违反了逻辑基本规律,请指出其序号并简要说明。【互动体验区】在博物馆的互动屏幕上,你与同学参与了汉字小游戏。“三叠字”识趣初识真容由“形”见“义”大展身手三叠字是由三个相同的部件(多为独体字)组合而成的汉字,组
合形式是“一上二下”。特点1:三叠字的含义几乎都与数量有关,一般表数量多,也有表确数的。表数量多,例如“森”,表树多;“”,表。表确数,例如“灥”,表三眼泉。特点2:三叠字的含义还表示人、事物或动作行为的性状程度。表示人、事
物或动作行为具有强、大、深、好等性状,例如“猋”,表迅捷;“森”,表。表示人、事物或动作行为弱、小、差、恶劣等性状。例如“孨”,表弱小;“聶”,表附耳小语。(3)请将“‘三叠字’识趣”表格中的空缺部分填写完整。【观众留言区】参观打卡后,你对“龘”字有了更丰富的认识,对“龙行
龘龘,欣欣家园”也有了更深的理解,于是在留言区留言。(4)请写一段话表达你对“龙行龘龘,欣欣家国”的理解。四、写作(60分)7.(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生活中,我们回顾过往,发现成长中最珍贵的财富;课堂上,我
们回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伟大时刻,回顾“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忘我牺牲,回顾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盛况……回顾得越远,可能前瞻得越远。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
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福建省厦门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中国革命牵涉的线索非常多,涉及的方面
非常广。今天对那段历史的回顾,社会上各种观点非常多。例如,有人认为中国共产党人的胜利来自历史的偶然,是利用对手的失误,利用国际形势提供的一些机缘。持这些说法的人应该看一看中国共产党人走过的艰苦卓绝的历程。1927年“四
一二”政变,共产党人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李大钊、罗亦农、赵世炎、陈延年、李启汉、萧楚女、邓培、向警予、熊雄、夏明输、陈乔年、张太雷等多名领导人相继遇害。严酷的白色恐怖中,组织被打散,党员同党组织失去联系;彷径动摇者纷纷脱党
,有的公开在报纸上刊登反共启事,并带人捉拿搜捕自己的同志。陈延年因手下的交通员出卖而被捕。赵世炎则被中共江苏省委秘书长带领包探上门抓获。叛徒贺治华曾为朱德的夫人,出卖政治局常委罗亦农,仅为并到一笔美金和两张出国护照
,抓捕罗亦农时,她还在用德语与租界巡捕侃侃而谈。当时蒋介石不加怀疑地认为:“共产党垮了。”随着海陆丰起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黄麻起义、广州起义相继被镇压,他更认为共产党作为一支有组织的力量基本被消灭,剩下钻山为“匪”的小股队伍已不足为患了。历史给中国
共产党人以最严峻的考验。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被迫长征后,这样的考验再次出现。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方志敏、红十军团团长刘畴西、中华苏维埃教育人民委员瞿秋白、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刘伯坚等人,被捕枪杀。中华苏维埃工农检察人民委员何叔衡、中央军区政治部主任贺昌等人,在战场上牺牲。中
国革命太难投机了,所以才有如此触目惊心的嬗变和大浪淘沙的淘汰。历史给中国共产党人的磨难,超过给所有其他政治团体和党派。说中国共产党人胜利依靠机缘的人,怎么解释30万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不足3万,却将长征变成了宣言书、宣传队和播种机,实现惊
天地、泣鬼神的凤凰涅槃?不靠机缘而是靠不屈不挠的奋斗,才使中国革命获得了最为稳固的基础。其成功不像十月革命来自一夜暴动,而是数十年英勇奋斗流血牺牲的结果。1949年时党员人数为300万,有名可查的党员烈士就有370万,绝大多数共产
党员没有看到五星红旗升起的这一天。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执政的资格,是中国社会主义岿然不动的基础。在近代中国,任何一个宣称能够对国家发展、对民族命运负责的政治团体,如果不能集合、产生、拥有这样一批为其宣称的主义抛头颅涵热血而义无反顾的先驱者,不能赢得随之而
来前赴后继舍生忘死的追随者,其宣言哪怕再冠冕堂皇,也是一纸空言。还有一种说法,主张中国要“告别革命”,甚至辛亥革命也不应该搞。认为最理想的是1898年戊戌变法成功,实现君主立宪,那么中国可以不流一滴血,发展可能比现在还
要快,早已繁荣富强了。持这种说法的人至少有三个失误。首先,历史潮流不可抗拒。孙中山说:“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宣称这一潮流根本不该发生的人,不过是在扮演立于岸边长吁短叹的无聊看客。其次,永远不要以为腰包鼓起来就能自立于世界民族
之林。近代以来中国积贫积弱,从物质到精神莫不如此,不但塑成了自身“东亚病夫”般的孱弱,而且骄纵出别人“华人与驹不许入内”的癫狂。以为君主立宪是直达国家富强捷径的人,从其创始者康有为“若不跪拜,留此膝何用”一语中,也能悟出在这一体制下,中华民族是否能够挺直长期弯曲的脊梁。最后
,能够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皆兼备物质、精神双重强大的条件。战略家克劳塞维兹把精神力量的来源归结为两大要素:苦难和胜利。在苦难中积聚,用胜利来洗礼。没有品尝过胜利美酒的民族,精神永远是苦涩萎靡的。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太多苦难,太多挫折,太多失败,最缺
乏的就是胜利。纵使戊戌变法成功,国家从此“告别革命”,按照君主立宪方式走下来,今天除去低眉顺眼地加入别人的集团,做人家听话的好伙计,又有什么资格奢谈独立自主?用拜金主义、温情主义和虚无主义诠释历史不难,想挥动
自己的手臂书写历史却决非那样容易。靠忍耐忍出一个优秀民族,靠归顺混出一个伟大国家,人类历史上从无此例。(摘编自金一南《苦难辉煌——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思索》)(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A.作者用中国共产党人遭受的白色镇压、起义失败、流血牺牲等史实,突显革命的艰辛和惨烈,驳斥了共产党胜利只是偶然的错误观点。B.“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执政的资格,是中国社会主义岿然不动的基础”中的“这”,指无
数共产党人用生命践行对党的信仰与忠诚。C.作者认为,中国共产党只要集合、产生、拥有一批为其宣称的主义抛头颅洒热血的“先驱者”,中国革命就能获得最为稳固的基础。D.作者认为,如果在中国施行君主立宪制,那么我们今天在面对他国时可能不得不采取归顺、忍耐的态度,更
别说独立自主了。(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被蒋介石多次断言“垮了”“瓦解”的情势下,共产党一次次从困境中突围,从绝境中奋起,充分展现了坚韧顽强的战斗力。B.如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不曾经历过巨大的挫折、围剿,以及大浪淘沙般的淘汰,那么它的成功就有可能存
在投机的嫌疑。C.一个民族即便在物质上拥有坚实的基础,在精神上挺直了长期弯曲的脊梁,但也不意味着它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D.一个民族或国家选择恭顺地加入别人的集团,做听话的好伙计,是因为没有品尝过胜利的美酒,赢得过革命的成功。(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
支撑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A.中国人从来就是一个伟大的勇敢的勤劳的民族,只是在近代是落伍了。这种落伍,完全是被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反动政府所压迫和剥削的结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B.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
,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长征胜利万岁》)C.在战争中间,如果你拿着枪同我们打,那我们绝不客气;但是,一旦解除了你的武装,我们就坚决执行“宽待俘虏”的政策。(《大战中的插曲》)D.
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为了忘却的记念》)(4)当前某些发达国家利用科技优势打压中国,请结合文本,谈谈我们
应当持有怎样的革命认识,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5)本文既抒发了深沉的情感,又表现出理性的思考。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是如何将感情抒发与理性表达结合在一起的。【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
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
,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
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4)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准确
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用准确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归纳。(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理解能力,注意把握论述类文本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解答】(1)C.“中国共产党只要集合、产生、拥有一批为其宣称的主义抛头颅洒热血的‘先驱者’
错误,概括不全,结合“在近代中国,任何一个宣称能够对国家发展、对民族命运负责的政治团体,如果不能集合、产生、拥有这样一批为其宣称的主义抛头颅涵热血而义无反顾的先驱者,不能赢得随之而来前赴后继舍生忘死的追随者,其宣言哪怕再冠冕堂皇,也是一纸空言”可知
。故选C。(2)D.“是因为没有品尝过胜利的美酒,赢得过革命的成功”错误,概括不全,结合“战略家克劳塞维兹把精神力量的来源归结为两大要素:苦难和胜利……”可知。故选D。(3)第三段的观点是:历史给中国共产党人的磨难,超过给所有其他政治团体和党派……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执政的资格,是中国社会主
义岿然不动的基础。A、C两项不能直接支撑第三段的观点;B项符合;D项能支撑第三段的观点,但支撑力度不如B项。故选B。(4)在当前国际形势下,某些发达国家利用科技优势打压中国,我们应当保持清醒的革命认识,坚定信心,努力提升自身科技实力,打赢这场没有硝
烟的战争。首先,我们要认识到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我们要加大科研投入,培养高素质的科研人才,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竞争力。其次,我们要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推动构建公平、合理的国际
科技秩序。通过与其他国家共享科技成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为人类发展作出贡献。最后,我们要坚定信念,相信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勇敢面对挑战,不断取得科技创新的新突破。(5)①结合“1949年时党员人数为300万,有名可查的党员烈士就有37
0万,绝大多数共产党员没有看到五星红旗升起的这一天。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执政的资格,是中国社会主义岿然不动的基础”等可知,作者通过列举大量史实、分析历史潮流、引用专家学说等证明中国的革命是历史的必然,中国共产党人的胜利绝非偶然,理据充分;②结合“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太多苦难,太多挫折,太多失败,
最缺乏的就是胜利。纵使戊戌变法成功,国家从此‘告别革命’,按照君主立宪方式走下来,今天除去低眉顺眼地加入别人的集团,做人家听话的好伙计,又有什么资格奢谈独立自主?”等可知,文中运用较大篇幅的排比、较多表示强调的词语、判断句、反问句等来增强文章
的感染力,感情充沛。答案:(1)C(2)D(3)B(4)①不妥协,不抱侥幸心理,随时准备迎接困难与挑战;②坚守独立品格,顺应科技发展历史潮流,发扬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攻坚克难。(5)①作者通过列举大量史实、分析历史潮流、引用专家学说等证明中国的革命是历史的必然,中国
共产党人的胜利绝非偶然,理据充分;②文中运用较大篇幅的排比、较多表示强调的词语、判断句、反问句等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感情充沛。【点评】解答论述类文本的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
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二)现代文閱读Ⅱ(本題共4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老人与海(节选)[美]海明威他回身望了望
,陆地已经不在视线之内。这没什么关系,他想。我总能借着哈瓦那的灯光回家。还有两个钟头太阳才会西沉,没准儿在这之前鱼就会上来。要是这会儿不上来,也许会在月亮升起的时候。我没有抽筋,感觉还有力气。是它的嘴被
钩住了。不过,拖拽的劲头儿这么足,这该是条多大的鱼啊。它的嘴准是死死钩在钢丝钓钩上了。我真想看看它的样子。我真想看它一眼,好知道这是个什么样的对手。老人靠着观察天上的里斗,看出这条鱼整个晚上都没有改变自己的路线和方向。日落之后天气变
凉了,老人的后背、胳膊和两条老腿上的汗水都晾干了,身子感到发冷。白天里,他把盖在鱼饵匣子上的麻袋拿下来,摊在太阳底下晒干了。太阳下去之后,他把麻袋系在脖子上,披垂在后背,还小心地把麻袋塞在正勒在肩脖上的钓线下面。用麻袋垫着钓线,他
可以想办法俯身趴在船头,这样简直可以说是很舒服了。其实这个姿势只是不那么难受而已,可他已经觉得算是很舒服了。我拿它没办法,它也拿我没办法,他心里想,要是它一直这样下去,那就谁也奈何不了谁。有一回,他站起身来,
隔着船舷撒尿,然后又抬眼看看星星,查看自己的航路。钓线从他肩膀上笔直地伸入水中,像一道磷光。鱼和船的速度此时都放慢了,哈瓦那的灯光也不那么明亮,所以他知道海流肯定在把他们带向东方。如果我看不见哈瓦那炫目的灯光,那我们一定是更靠近东方了,他想。因为如果鱼的路线不变的话,我准会
有好几个小时都能看得见灯光。不知道棒球大联赛今天结果怎样,他想。干这行要是有台收音机多美啊。接着他想,别老是惦记这玩意儿,想想自己在千的事儿吧,千万别犯蠢。接着,他大声说:“那男孩要是在这儿该有多好,可以帮帮我,也见识见识这光景。”上了年纪的人不该单枪匹马了,他想。可这是避免不
了的。我得记着趁金枪鱼还没坏掉就给吃了,好保持体力。记着,不管你多么不想吃,早晨也得吃下去。记着,他自言自语地说。夜里,两只海豚游到小船附近,他能听见它们翻腾和喷水的声音。他能分辨出雄海豚那喧闹的喷水声和雌海豚发出的叹息似的喷水声。“它们真好,”老人说,“嬉戏、打闹,相亲相爱。它
们跟飞鱼一样,是我们的兄弟。”他开始怜悯起这条被他钓住的大鱼来了。它真是了不起,真是与众不同,有谁知道它有多大岁数,他心想。我从来没有碰上过一条这么强壮的鱼,也没有见识过这么奇特的一条鱼。它也许是太聪明了,才没有往上跳
。它要是跳起来或者横冲直撞,我就完了。不过,也许它曾经不止一次上过钩,知道就该这么对抗。它哪知道自己的对手只有一个,而且还是个老头儿。这是条多么大的鱼啊,如果肉质良好,在市场上能卖多大一笔钱啊。它咬起饵来像条雄鱼,拖拽起钓线来也像条雄鱼,搏斗起来没有一丝
惊慌。不知道它是胸有成竹,还是和我一样孤注一掷。他记得有一回曾经钓起过一对大马林鱼中的一条。雄鱼总是让雌鱼先吃食,上钩的那条雌鱼惊慌失措,绝望至极,拼命地挣扎,结果不一会儿就精疲力竭了,那条雄鱼一直陪伴着它,越过钓线,和它一起在水面上转来转
去。雄鱼靠得那么近,它的尾巴像镰刀一样锋利,大小和形状也都像把镰刀,老人生怕它的尾巴会将钓线割断。老人用手钩把雌鱼钩上来,用棍子打它,抓住那边缘如砂纸一般的长嘴,朝它的头顶连连打去,直到鱼的颜色变成和镜子
背面的颜色差不多,然后,男孩帮他一起把鱼拖上船来,这会儿工夫,雄鱼一直待在船边。当老人清理钓线、准备鱼叉的时候,雄鱼在船侧高高地跃到空中,想看看雌鱼在什么地方,然后它深深地钻入水里,大大地张开紫色的翅膀,也就是胸鳍,身上的紫色宽条纹全都呈现出来。老人记得,它非常美丽,而且久久不去。那是我所见
过的最令人伤心的一幕了,老人心想,当时男孩也很难过,我们请求那条雌鱼原谅我们,当即把它开膛破肚。“要是男孩在这儿就好了。”他大声说,身子靠在船头那边缘已经被磨圆的木板上。通过勒在肩膀上的钓线,他能感觉到大鱼的力量。那鱼一直朝着自己选择的方向,一刻不停地游着。是我耍的花招迫使它做
出了选择,老人心想。它本来选择待在黑魆魆的深水里,远远避开一切圈套、陷阱和花招。而我选择到没人去过的地方找它。世界上任何人都没去过。现在我们给栓在一起了,从中午开始就是这样。谁也没有帮手。也许我不该当渔夫,他想。但是我生来就是干这个行当的。我一定要记住,天亮后吃掉那条金枪
鱼。(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开头写老人回身望了望,已看不到陆地,意味着他已开启了一段孤独的旅程。B.老人一再提醒自己记着吃金枪鱼,体现他积极地为接下来与大鱼的战斗做着准备。C.海豚游到小船附近翻腾喷水,老
人称它们为兄弟,体现了老人对美好生命的欣赏。D.“是我耍的花招迫使它做出了选择”,表现了老人对自己的高超的钓鱼手段的骄傲。(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用一系列动词刻画了老人使用麻袋的细节,在不动声色的描述中
表现出老人处境的艰辛和意志的坚强。B.文中写了哈瓦那炫目的灯光、棒球大联赛、收音机等,象征着老人渴望却不能拥有的现代都市的繁华生活。C.文中写大马林鱼“胸有成竹”“孤注一掷”,把大马林鱼拟人化,表现出在老人心里,鱼已经不是单纯的猎物。D.本文用时间标示情节
发展,如“还有两个钟头太阳才会西沉”“日落之后”“夜里”等,情节推进简洁、明晰。(3)文中有大量对老人心理活动的描写,无声的想法和有声的自言自语交替出现,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4)文末写道:“也许我不该当渔夫,他想。但是我生来就是干这个行当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
理解。【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了解文本内容,再判断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解答时,要明确小说的艺术特色,再判断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心理活动描写处理方法的赏析能力。解答时,要明确无声的
想法和有声的自言自语交替出现的好处,再结合文本分析作答。(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句子的能力。解答时,要明确句子的含义,再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作答。【解答】(1)D.“表现了老人对自己的高超的钓鱼手段的骄傲”错误,从后文看,“是我耍的花招迫使它做出了选择
,老人心想。它本来选择待在黑魆魆的深水里,远远避开一切圈套、陷阱和花招。而我选择到没人去过的地方找它”,可见老人只是对自己的手段自豪,并没有认为这手段是高超的。故选D。(2)B.“象征着老人渴望却不能拥有的现代都市的繁华生活”错误,结合文章的内容,这些
事物应该是象征着老人在海上孤独漂泊中仍保持对生活的关注。故选B。(3)由“那男孩要是在这儿该有多好,可以帮帮我,也见识见识这光景”“要是男孩在这儿就好了”等可知,有声的自言自语可以直观呈现老人内心的犹豫、担忧等复杂情感,使读者直接感受到
老人的心理变化;由“我拿它没办法,它也拿我没办法,他心里想,要是它一直这样下去,那就谁也奈何不了谁”“如果我看不见哈瓦那炫目的灯光,那我们一定是更靠近东方了,他想。因为如果鱼的路线不变的话,我准会有好几个小时都能
看得见灯光”等可知,无声的想法则可以展示老人丰富的内心世界,让读者窥见其心灵深处的坚韧与执着。两者交替出现,使人物形象更加丰富,也使行文富于变化,增强了阅读体验。(4)由“要是这会儿不上来,也许会在月亮升起的时候。我没有抽筋,感觉还有力气。是它的嘴被钩住了。不过,拖
拽的劲头儿这么足,这该是条多大的鱼啊。它的嘴准是死死钩在钢丝钓钩上了。我真想看看它的样子。我真想看它一眼,好知道这是个什么样的对手”“上了年纪的人不该单枪匹马了,他想。可这是避免不了的。我得记着趁金枪鱼还没坏掉就给吃了,好保持体力。记着,不管你多么不想吃,早晨也得吃下去。记着,他自
言自语地说”等可知,,老人对在海上漂泊的日子已经厌倦,故“不该当渔夫”一句,反映了老人在海上漂泊时产生的疲惫之感,以及面对不可预知的结果时的无奈。而由“这是条多么大的鱼啊,如果肉质良好,在市场上能卖多大一笔钱啊”“当老人清理钓线、准
备鱼叉的时候,雄鱼在船侧高高地跃到空中,想看看雌鱼在什么地方,然后它深深地钻入水里,大大地张开紫色的翅膀,也就是胸鳍,身上的紫色宽条纹全都呈现出来。老人记得,它非常美丽,而且久久不去”“我一定要记住,天亮后吃掉那条金枪鱼”等可知,出海捕鱼是
老人的生计来源,其中有老人面对困难决不退缩的精神,故“我生来就是干这个行当的”,表明了老人对自己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以及面对困难决不退缩的勇气。这两句话展示了一个真实的、立体的老人形象,他既知天命,又不服输,是硬汉形象的典型代表。所以,这两句话看似矛盾,实则反映了老人在
人生道路上的选择与坚持答案:(1)D(2)B(3)①有声的自言自语可以直观呈现老人内心的犹豫、担忧等复杂情感,使读者直接感受到老人的心理变化;②无声的想法则可以展示老人丰富的内心世界,让读者窥见其心灵深处的坚韧与执着。③两者交替出现,使人物形象更加丰富,也使行文富于变化,
增强了阅读体验。(4)①这两句话看似矛盾,实则反映了老人在人生道路上的选择与坚持。②“不该当渔夫”一句,反映了老人在海上漂泊时产生的疲惫之感,以及面对不可预知的结果时的无奈。③“我生来就是干这个行当的”,表明了老人对自己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以及面对困难决不退
缩的勇气。④这两句话展示了一个真实的、立体的老人形象,他既知天命,又不服输,是硬汉形象的典型代表。【点评】文学类选择题解答步骤:第一步:细读选项,抓关键。此类题4个选项,答题区域涉及文本的各个角落,因此需要仔细阅读选项,把握选项中的部分关键词语,给第二步打好基础。第二步:精准定位,
找区间。根据选项中的关键性词语,迅速浏览文本,找与之匹配的关键词,从而确定选项的答题区间。第三步两相比较,问三问。两相比较就是把选项和相关区域的原文进行比较,在具体比较时可以“问三问”:选项有没有篡改内容,有没有混淆
逻辑,有没有主观臆想;是否篡改了原文中表范围、程度、时间等的内容;是否混淆了原文中几个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原文中有没有此类信息。选项命制时加入了命题者的臆想,主观臆想的选项内容往往是无中生有的。二、古代诗文阅读(42分)(一)文言文阅
读(本题共5小题,23分)3.(2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
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节选自《<老子>四章》)材料二: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
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叉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递自投汨罗以死。(节选自《屈原列传》)材料三:圣贤之.言行,有所同,而
有所不必..同,不可以一端求也。同者道也,不同者迹也。知所同而不知所不同,非君子也。夫君子岂固欲为此不同哉?盖时不同,则言行不得无不同,唯其不同,是所以同也。如时不同而固.欲为之同,则是所同者迹也,所不同者道也。迹同于圣人而道不同,则其为小人也孰御哉?世之士不知
道不可一迹也久矣。圣贤之宗于道,犹水之宗于海也。水之流,一曲焉,一直焉,未尝同也;至其宗于海则同矣。圣贤之言行,一伸焉,一屈焉,未尝同也;至其宗于道,则同矣。故水因地而曲直,故能宗于海;圣贤因时而屈伸,故能宗于道。(节选自王安石《禄隐》)(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事,指做事,与《五代史•伶官传序》“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的“从事”词义不同。B.蒙,指蒙受,与《苏武传》“虽蒙斧钺汤镬”的“蒙”词义相同。C.不必,文中指不一定,与现在所说的“你不必焦
虑”的“不必”并不一样。D.固,指固执,与《过秦论》中“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的“固”词义相同。(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用法和意义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连词,表目的,与《大学之道》“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
“以”用法相同。B.而,连词,表转折,与《五石之瓠》“吾为其无用而掊之”的“而”意义不同。C.为,助词,表疑问语气,与《苏武传》“子卿尚复谁为乎”的“为”用法不同。D.之,助词,与《<论语>十二章》“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之”用法相同。(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通过列举“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等三个现象,阐释人们做事经常功败垂成的原因,表现了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B.屈原被放逐后,心灰意冷,开始放浪形骸,在与渔父的对话中,他陈述了自己被放逐的原因,同时坚定地
表达了正道直行的人生选择。C.王安石认为越是圣贤就越不会系累于迹,就越能通权达变,这与他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反对墨守成规,坚持推动变法的思想相呼应。D.王安石巧设譬喻,用水和海的关系阐明“迹”和“道”的关系,这与孟子用“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论扩充四端的说理方法相似。(4)把
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②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③圣贤因时而屈伸,故能宗于道。(5)面对将要投江的屈原,老子会如何劝说?王安石又会如何劝说?请结合材料,列出老子或王安石劝说的要点。【分析】(1)本题考查
识记古代文化常识和词语的能力,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2)本题考查虚词的意义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
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
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正确信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解答】(1)D.“如时不同而固欲为之同”中“固”词义为“固执,顽固”:“君臣固守以窥周室”中“固”为“牢
固地”。故选:D。(2)A.“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中“以”,连词,表目的;“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中“以”,介词,把,拿。故选:A。(3)A.“阐释人们做事经常功败垂成的原因”错误,阐释人们做事经常功败垂成的原因”错误,“合
抱之木,生于毫末”等现象说明的是人们要实现远大、宏伟的目标,必须重视细微和小节处。故选:A。(4)①重点词语:“是以”,因此;“欲不欲”,把没有欲望当作欲望;“贵”,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珍贵;“难得之货”,难以得到的财物。句意:所以圣人想要常人所不
想要的,不珍视难得的货品。②重点词语:“至”,到;“被”,通“披”,披散;“行吟”,边走边吟唱;“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枯槁”,瘦得只剩下骨头。句意:屈原到了江边,披散着头发沿着水边边走边吟
唱,脸色憔悴,形体容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③重点词语:“因”,根据;“屈伸”,该屈则屈,该伸则伸;“宗”,聚集。句意:圣贤根据时势该屈则屈,该伸则伸,因此能够聚集于道。(5)老子:根据材料一中的“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
,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可得出老子认为人应顺应自然,不可强求,要谨慎行事直到最后,否则会功亏一篑。王安石:根据材料三中的“盖时不同,则言行不得无不同,唯其不同,是所以同也”“圣贤
之宗于道,犹水之宗于海也”“圣贤因时而屈伸,故能宗于道”,可得出王安石认为人应该根据时势的不同而有所变化调整,不必拘泥于一种行为方式或处事方法,最终的目的是遵循道义。答案:(1)D(2)A(3)A(4)①因此圣人把没有欲望当作欲望,不珍
贵难得的财物。②屈原到了江边,披散着头发沿着水边边走边吟唱,脸色憔悴,形体容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③圣贤根据时势该屈则屈,该伸则伸,因此能够聚集于道。(5)老子:①人应顺应自然,不可强求;②要谨慎行事直到最后,否则会功亏一篑。王安石:①人应该根据
时势的不同而有所变化调整;②不必拘泥于一种行为方式或处事方法;③最终的目的是遵循道义。参考译文:材料一:安定的局面容易保持和维护,没有迹象的事物容易图谋;脆弱的事物容易消解;细微的事物容易散失;所以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时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
,生长于细小的根芽;九层的高台,是由一筐筐的泥土垒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妄为要失败,强行把持一定会失去。所以圣人不枉为,所以不失败,不强行把持所以不失去。人们做事情的时候,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
,这样就不会失败了。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以辅助万物按其自身规律自然发展而不会妄加干预。材料二: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
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
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
。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因此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材料三:圣贤的言行,有的相同,有的未必相同,不可以只要求某一方面。相同的是道,不同的是各自的方法。知道什么相同却不知道什么不同,不算是君子。难道君子本来就想
造成这种不同吗?时代不同,言行就不能没有不同,只有知道了不同,才可以知道怎么样是同。如果时代不同却一心想造成相同,那么相同的只是方法,不同的是道。方法和圣人相同而道却和圣人不同,谁能阻挡他成为一个小人呢?世上的士人不知晓道不可能有相同的实现
轨迹已经很久了。圣贤归于道就如同水归向大海。水流动的时候,有的弯,有的直,从来都不相同,但到了归向大海这一点却是相同的。圣贤的言行,一伸一屈,从来都不相同,到了归于道却是相同的。因此水流顺应地形而变得有弯有直,所以才能归于大海;圣贤顺应时代
而能屈能伸,所以才能归于道。【点评】掌握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第一步,初读文章,整体感知,把握大意。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读懂个大概即可。第二部,细读文章,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读中,要结合选项的内容一一落实,理解
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所学知识,完成较为简单的题目。第三部,在读文章,加深理解。这一步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进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2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潮中观月苏轼璃玻
千顷照神州,此夕人间别是秋。地与楼台相上下,天随星斗共沉浮。一尘不向山中住,万象都从物外求。醉吸清华游碧落,更于何处觅瀛洲。(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月光铺满神州大地,碧波千顷,晶莹剔透,使这个秋夜别
有韵味。B.颔联描绘了地面、楼台、天空、星斗随潮水而起伏变化的开阔宏大之景。C.“一尘”和“物外”,充分表达了诗人豪放豁达、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D.全诗围绕“观”字展开,先观自然,后观自我,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启示。(2)本诗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都是借月表达对自然与人生的暂思,
但又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析两者的不同之处。【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
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对比鉴赏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B.“地面、楼台、天空、星斗
随潮水而起伏变化”错,应该是“地面和楼台仿佛随着潮水的起伏而上下浮动,天上的星斗好像也随着潮水的起伏而忽明忽暗”。故选B。(2)《春江花月夜》描绘了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并由此生发出作者对宇宙与人生关系的思索和对游子思妇在明月今宵里天各一方的惋惜。其中还交织着对生
命的留恋、对青春的珍惜、对“人生代代无穷已”的欣慰。整首诗并没有用过多的辞藻来铺陈,而是以清新之笔,将诸多景物以及作者独特的思考都融入月光之中,细腻地描绘出一幅朦胧而空灵、温柔而多情的水月清华图。《潮
中观月》通过描写一次潮中观月的所见所感,理性地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事的认识和理解。首联描写了月光如水洒满大地的壮阔景象;颔联从地面到天空,极写天地的浩大;颈联写出了万物的虚妄不实;尾联直抒胸臆,表达出诗人想要吸饮月华,在碧落中自在游玩
,不想再去寻觅仙境的心情。答案:(1)B(2)①内容上,《春江花月夜》描绘了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并由此生发出作者对宇宙与人生关系的思索和对游子思妇在明月今宵里天各一方的惋惜;《潮中观月》则通过描写一
次潮中观月的所见所感,理性地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事的认识和理解。②风格上,《春江花月夜》意境空明,想象奇特,笔调柔婉,抒情气息浓郁;《潮中观月》则意境开阔,想象丰富,笔力雄健,富有哲思。【点评】理解诗歌的方法:(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
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
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三)关注注释隐含意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
情感或写作风格。(四)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5.(10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高二(1)班准备开展“学会交往”主题活动,拟征集相关格言。有同学认为,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倡导以“恕”道为行事准则,推己及人的两句“,”就很合适。(2)贾谊《过秦论》“,”两句,概述了秦王登上皇帝的宝座控制天下,用严酷的刑罚奴役百姓的行为。(3)《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庄
宗谨遵父命,其后出兵,祭告祖庙,取出父亲留下的箭后,“”,背着在军前开路,“”,可谓竭诚尽忠,故能有所成就。(4)刘克庄在《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中表达了他的人才观,“”一句指出英雄好汉在民间,而“”一句则指出贤才在关键时刻的重要性。(5)长安是唐
朝的都城,繁华一时,后人常用“长安”代指都城,比如宋词中就有这样的句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
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平时要加以识记。【解答】故答案为:(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重点字:己)(2)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重点字:履)(3)盛以锦囊及凯旋而纳之(重点字:囊)(4)未必人间无好
汉自古一贤能制难(重点字:难)(5)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重点字:怜)【点评】理解性默写注意要点:1.要突破生僻难写字。2.要注意同音异义词。3.要注意同义异形词。4.要留意具体环境。5.要留心语句顺序。6.要注意语句出处。三、语言文字运用(1)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
13分)6.(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023年12月2日,央视发布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主题词“龙行龘龘,欣欣家国”。这使长久尘封在字典中的生僻字“龘”,进入公众视野,引发了同学们对汉字文化的兴趣。近日,你和同学一起前往汉
字博物馆参观打卡。【“字法自然”展区】字法自然先民造字之初,通过观察和摹略身边的事物现象,捕捉物象的具体特点来呈现字义,并实现构形与字义的紧密结合。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这是汉字构形的一个基本方略。(1)观看了“字法自然”的介绍,你明白了下列属于先民造字之初构形方略的一项是A.仰不愧天,俯不愧人B.万物之始,大道至简C.近取诸身,远取诸物D.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字里乾坤”展区】先民造字之初,汉字构形是以人为
出发点的。比如,古汉字日、月、云的构形,是人抬头看到的样子;古汉字龟、瓜的构形,是人俯视看到的样子;而古汉字人、鸟、禾的构形,则是人平视看到的样子。那么,“人”这个字,古人在造字时,为什么没有选择正面站立的形象,而偏偏选择了侧身弓背的形
象呢?①因为正面站立的形象,显得很自信,有一种低调的感觉。②之所以选择了侧面弓背的形象,是因为我们古人心存敬畏与谦卑。③可见,我们常常可以从汉字构形中,体察民族文化心理。(2)以上为博物馆志愿者的解说词,在标序号的句子中,有一处违反了逻辑基本规律,请指
出其序号并简要说明。【互动体验区】在博物馆的互动屏幕上,你与同学参与了汉字小游戏。“三叠字”识趣初识真容由“形”见“义”大展身手三叠字是由三个相同的部件(多为独体字)组合而成的汉字,组合形式是“一上二下”。特点1:三叠字的含义几乎都
与数量有关,一般表数量多,也有表确数的。表数量多,例如“森”,表树多;“”,表。表确数,例如“灥”,表三眼泉。特点2:三叠字的含义还表示人、事物或动作行为的性状程度。表示人、事物或动作行为具有强、大、
深、好等性状,例如“猋”,表迅捷;“森”,表。表示人、事物或动作行为弱、小、差、恶劣等性状。例如“孨”,表弱小;“聶”,表附耳小语。(3)请将“‘三叠字’识趣”表格中的空缺部分填写完整。【观众留言区】参观打卡后,你对“龘”字有了更丰富的认识,对“龙行龘龘,
欣欣家园”也有了更深的理解,于是在留言区留言。(4)请写一段话表达你对“龙行龘龘,欣欣家国”的理解。【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
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2)本题考查逻辑分析理解的能力。理解材料内容,结合逻辑知识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相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
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解答时要认真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4)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句子的分析理解能力,注意结合材料意思,仔细辨别含义和用法,认真推敲。【解答】(1)C.结合“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这是汉字构形的一个基本方略”可知,
本项符合这个原则。故选:C。(2)在标序号的句子中,违反了逻辑基本规律的是①。简要说明:句子①中提到“因为正面站立的形象,显得很自信,有一种低调的感觉”,这里存在逻辑上的矛盾。正面站立的形象显得自信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自信通常不会被解释为“低调”的表
现。自信往往与高调、显著或引人注目相关联,而低调则意味着不显眼、谦逊或不张扬。因此,将“自信”和“低调”放在一起描述同一个形象,违反了逻辑的一致性原则,即同一事物在同一方面和同一时间里不可能既是又非。(3)根据提供的信息,我们可以推断出三叠字的特点和
给出的例子来填写表格中的空缺部分。表数量多,例如“森”,表树多;“众”,表人多。这里,“众”是由三个“人”字组合而成的三叠字,表示许多人。表确数,例如“灥”,表三眼泉。这一部分没有空缺需要填写。表示人、事物或动作行为具有强、大、深、好等性状,例如“猋
”,表迅捷;“森”,表茂密。在这里,“森”除了可以表示树的数量多之外,还可以表示树木茂密的程度。因此,完整的表格填写如下:表数量多,例如“森”,表树多;“众”,表人多。表确数,例如“灥”,表三眼泉。表示人、事物或动作行为具
有强、大、深、好等性状,例如“猋”,表迅捷;“森”,表茂密。(4)“龙行龘龘,欣欣家国”这一主题词蕴含着丰富的意蕴和深远的寓意。在这里,“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象征,代表着力量、尊贵与繁荣。而“龘”字,取自于古籍中形容龙腾飞的样子,强调了龙的动
态美和生命力。“龘龘“二字连用,更是加强了这种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景象。将这样的描述用于春节联欢晚会的主题,不仅传递出新春伊始,万物复苏,国家和民族如同腾飞的巨龙,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也象征着我们的国家在不断的发展进步中,像龙一样昂首阔步,奔向更加昌
盛富强的未来。同时,“欣欣家国”则表达了每一个家庭和国家都在欣欣向荣、兴旺发达的景象。综上所述,“龙行龘龘,欣欣家国”不仅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也寄托了人民对国家繁荣昌盛、家庭幸
福美满的美好祝愿。答案:(1)C(2)在标序号的句子中,违反了逻辑基本规律的是①。将“自信”和“低调”放在一起描述同一个形象,违反了逻辑的一致性原则。(3)“众”,表人多。表茂密。(4)“龙行龘龘,欣欣家国”不仅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也寄托
了人民对国家繁荣昌盛、家庭幸福美满的美好祝愿。【点评】“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是高考新课标语文考试大纲新增的语言表达应用方面的内容,体现了新课标中的“注重能力考查”。“准确”是指运用词语、选择句式、选择语气等方面完全符合表达
的目的。“鲜明”是指色彩(感彩、事物的形象色彩)分明,观点明确而不含糊。“生动”是指描绘或表达具体形象可感。四、写作(60分)7.(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生活中,我们回顾过往,发现成长中最珍贵的财富;课堂上,我们回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伟大时刻,回顾
“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忘我牺牲,回顾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盛况……回顾得越远,可能前瞻得越远。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分析】本题考查学生
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我们不断回顾过去,同时也不断地前瞻未来。两者看似矛盾,实则相辅相成。回顾得越远,我们可能前瞻得越远。这句话富含深意,揭示了人类思考的两个重要维度:历史与未来。首先,回顾历史意味着我们不能忘记
自己的根。历史是一个民族的记忆,是我们的文化、价值观和传统的载体。通过深入了解历史,我们可以理解自身的起源、成长过程以及面临的挑战。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和智慧是我们前行的宝贵财富。只有深入挖掘和珍视这份财富,我们才能在前行的道路上更加明智和坚定。其次,前瞻未来则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未来代
表着无限的可能性,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和目标。然而,未来并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基于我们今天的思考、选择和行动。只有对历史有深入的了解和反思,才能更好地预测和规划未来。我们可以通过研究社会发展规律、科技进步趋势等因素,来探索
未来的可能性和机遇。此外,“回顾得越远,可能前瞻得越远”还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历史和未来是紧密相连的。忽视历史就意味着失去了未来的方向;没有对未来的设想,历史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因此,我们需要用整体的眼光看待历史和未来,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综上所述,“回顾得越远,可能
前瞻得越远”不仅是一种思考方式,更是一种智慧。它提醒我们要珍视历史、明智前行,同时也要勇敢地面向未来、不断探索和创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走得更远,也才能在未来的旅程中走得更坚定、更有力量。参考立意:1.历史经验的借鉴。2.长期视角的建立。3.创新和变革的驱动力。
4.个人和社会的成长。【解答】历史的力量与前瞻的智慧在时光的长河中,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旅行者。我们回顾过往,不仅是为了寻找那些曾经的足迹,更是为了在历史的洪流中汲取力量,从而展望未来,追求更加辉煌的篇章。历
史不仅仅是过去的记录,它更是未来的指南针,是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成长的道路上最珍贵的财富往往来自于那些不经意间的回眸。那些年轻时的梦想、挫折中的坚持、失败后的反思,都是我们宝贵的经历。它们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辰,照亮我们前进的方向,让我
们在迷茫时找到方向,在困境中看到希望。在课堂上,我们回顾那些伟大的时刻,如同重温一次次心灵的洗礼。“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个民族从沉睡中觉醒的宣言。它告诉我们,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难关。而那些“为了
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忘我牺牲,更是让我们深刻理解到,个体的价值在于对集体的贡献,生命的意义在于对理想的追求。回顾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盛况,我们仿佛能看到那个时代的思想火花。儒家的仁义礼智信,道家的自然
无为,墨家的兼爱非攻,法家的严明法治……这些思想的碰撞与融合,不仅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也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多元视角。历史的长河里,每一滴水都蕴含着智慧的精华。回顾得越远,我们可能前瞻得越远。这是因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它教会
我们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找到规律,把握趋势。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历史使人明智。”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避免重蹈覆辙,同时也能够更好地预测和规划未来。然而,回顾并不意味着盲目崇拜过去,而是要有选择地吸收和借鉴
。我们要用批判的眼光审视历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继承和发扬光大的基础上,创造出适应时代发展的新思想、新文化。总之,历史的力量在于它能够启迪智慧,激发潜能。而我们的前瞻能力,则体现在如何将这些历史的教训和智慧转化为推动现实向前
发展的动力。让我们在回顾中汲取力量,在前瞻中展现智慧,共同书写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辉煌篇章。【点评】“回顾得越远,可能前瞻得越远”,这个观点强调了回顾历史和过去的经验对于预测未来和制定前瞻性决策的重要性。在写作时,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来支持这个观点,例如历史事件的解析、科技发展的趋势、个人
和社会的变革等。同时,要注意论证的逻辑性和严密性,以及论点的深入阐述和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