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湖北省襄阳市宜城一中、枣阳一中等六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共(8)页,45.722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6eae691b57b07aa6dbafc75f8d7b58c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宜城一中枣阳一中曾都一中襄州一中南漳一中河口一中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考试时间:2022.11.时限∶75分钟分值∶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等在答题卷上填写清楚。2.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在答题卷上把对应题目
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0.5mm的黑色签字笔在每题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做答,答在试题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
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穆王三书”、《国语·齐语》《逸周书》等传世文献中的周穆王征巡四方,是深谋远虑、倦勤恳切、善于纳谏、雄心勃勃,追学于文武成康之业的有为君王;《国语·周语》中的周穆王则不听谏言态度强硬,最后
西征犬戎导致“荒服者不至”。这些记载表明()A.分封制下君臣关系制度化B.古代谏议制度起源于西周C.仁德治国的观念源远流长D.民本思想取代朴素天命观2.三国时期,魏明帝召集大臣议政。针对刺史制度问题,杜恕建言:“古之刺史,奉宣六条,以清静为名,威风著称,今可
勿令领兵,以专民事。”由此可见,与西汉相比,当时魏国A.地方监察制度逐渐完善B.刺史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C.刺史的职权发生了异变D.刺史制度保障了吏治清明3.史载唐前期,御史大夫李承嘉曾谓诸御史曰:“弹劾大臣不先
向大夫请示,这合乎道理吗?”众人都不敢回答,只有御史萧至忠道:“故事,(御史)台无长官御史,天子耳目也,其所奏请奏当专达”。承嘉惭。这表明唐代()A.皇权受到制约削弱B.中央权力分割相互制约C.监察官员具
有较大独立性D.政治制度趋于成熟完善4.北宋中期,各地知州积极修建亭台馆榭以供民众游玩,甚至将其作为一项重要政务。欧阳修《丰乐亭记》载:“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范仲淹曾在名胜“严子陵钓台”边修建先贤祠堂以“咏其风”,认为这样“有大功于名教”。上述材料佐证了北宋
()A.注重推行社会教化B.放松了对经济控制。的C.鼓励文学艺术创作D.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5.清朝建立后,统治者采取了变更土地产权(即实行更名田)、招徕流民、奖励垦荒、兴修水利、轻捐薄赋等措施直至“永不加赋”(1712年)
、“摊丁入亩”。这些做法()A.加速了农产品商品化B.保护和发展了小农经济C.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D.加速了经济重心的转移6.针对列强1854年提出的修约要求,有官员提议:莫若将计就计,由长江直至汉口设立码头,势将无从阻止。这一提议没被清政府采纳,反而受到“上谕”申斥,朝廷对付洋人,“
示以抚绥之恩,折其虚之气,俾不致更萌妄念,方为妥善”。这反映了()A.部分官员洞悉列强侵略本质B.清政府着力维护国家主权C.天朝上国观念影响外交态度D.内忧外患促进政府政策调整7.有学者研究指出,袁世凯当政期间,中央
政府对南方各省缺乏实际支配力。当时的政治格局,是一个日益倾向中央集权的国家结构的总统,主持着一个事实上的联邦政府。为重新塑造中央权威(亦有个人野心的因素),袁世凯决定回归帝制。据此可知A.民主共和制不符合历史发展
潮流B.恢复帝制基于当时的现实需求C.南方各省普遍缺乏国家统一意识D.近代中国国家政治转型的艰难8.1945年7月,一位民主人士对自己的延安之行深有感触:他们(中国共产党)知道贫农的要求,(贫农)不一定在乎自有其田,只在乎有田可耕,于是减轻租额;他们知道贫民要求有钱可
借,于是不禁止债主放债,但严定减租保息。这可以印证,延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A.抛弃了“耕者有其田”的纲领B.实事求是地调整了土地政策C.维护了无产阶级利益D.肯定并保障地主的民主权利9.1956年,某位参加中共八大的
代表在谈到参会心得时说:“各民主党派所联系和代表的是我国具有比较丰富的现代文化知识的人们。也就是说,他们在许多事情上比较内行,能够看到外行人看不到的问题,提供外行人不能提供的建议和批评。”由此可知,中国共产党主张各党派()A.长期共存,互相监督B.密切开展党内合作C.深入基层,为民发声
D.广泛团结知识分子10.20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2020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这些成就表明()A.我国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普及度B.民法典取代宪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
律体系日益完善D.表明法治建设是经济建设的有力补充11.古代雅典的官职津贴来自于城邦的库藏,但很多情况下,雅典的库藏不足以支付这种津贴。于是政治领袖们为了保证津贴,常常凭借民众法庭之力没收私财以充公,故没收富室财产的法案时有提出。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说明雅典()A.法律服从全体民众意愿B.经
济基础难以支撑民主政体C.公民的参政热情并不高D.直接民主存在非理性的漏洞12.法兰克王国成立初期,国王赏赐贵族和功臣的土地不附带任何条件。到8世纪早期,国王以分封土地为条件,要求受封者宣誓为其效忠,战争时提供兵员并承担其他封建义务。这反映了()
A.西欧城市兴起B.商品经济发展C.王权逐步加强D.教会控制严密13.1215年颁布的英国《大宪章》规定:“如果国王因某个事项,譬如对外战争,确实需要附庸们的经济支持,需要额外征收税赋,必须召开由教会主教、修道院院长和贵族参加的
全体会议讨论决定。”这表明《大宪章》A.促成英国建立起议会君主制B.注重维护自由民的私有财产C.强调国王权力神圣不可侵犯D.形成了“王权有限”原则14.1503年,荷兰哲学家伊拉斯谟发表《基督战士手册
》,强调基督教徒必须内心虔诚,反对只注意宗教仪式(如斋戒、朝圣、赎罪券)和口传教义,否定仪式和教士的中介作用。这一主张()A.有利于冲击传统思想B.实现世俗王权地位的上升C.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D.动摇了
民众的宗教信仰15.下表是美国制宪会议中出现的三个国会建设方案。方案一(弗吉尼亚方案)方案二(新泽西方案)最终方案(康涅狄格方案)设立一个按人口比例分配表决权的国会设立一个各州无论大小有同等表决权的国会设立各州享有同等表决权的参议院和按人口数确
定代表名额的众议院最终方案形成过程体现了A.选举是民主原则的基本体现B.国会是代议政体的权力中枢C.妥协是现代政治的重要机制D.分权是共和制度的关键措施16.据下列表格的相关信息,可以推知的的相继加入北约的国家时间(年)
194919521955198219972004国家美国、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加拿大、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意大利希腊、土耳其联邦德国西班牙波兰、捷克、匈牙利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A.北约大国之间国力有明显的差距B.欧洲大国增强了对北
约的控制力C.俄罗斯对北约不断东扩无能为力D.欧洲安全格局显露了不安定因素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共52分。17.【基层治理】材料一宋代宗族活动进一步下移,庶民化的宗族开始参与社会治理,基层官府依托地方宗族行使
权力,主导乡村基层治理,但同时又试图以地域性行政组织来取代宗族组织,削弱其权力地位。理学家主张恢复古代宗法、重建宗族制度。北宋张载认为宗法能够“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世系与立宗子法,宗法不立,则人不知
统系来处”。当时朝廷采纳了这些想法,鼓励士大夫阶层建宗祠,修族谱。明中叶以后,基层政权通在宗族内部推行乡约或依据乡约的理念制定宗族规范,实现了宗族的组织化。明清实行保甲制,宗族的互助功能大大加强,通过宗族公共财产来济贫、助学,宗族的社会保障功能加强,呈现出一种自治性的倾向。———摘
编自张绍良《宗族组织与基层治理关系探析》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党通过土地改革、集体改造、政党下乡等三大组织化方式,推动国家对农村基层社会的政治整合。1955年,农村党员总数达到600万至700万,自此以后,党组织基本下沉和覆盖了所有乡村,将原先
离散化的传统乡村吸纳到党的组织体系之下。改革开放后,伴随着人民公社体制解体,国家权力开始从乡村抽离,乡村社会出现了短暂的“治理真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助推了乡村基层治理体制向村民自治体制转型。———摘
编自颜德如《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对基层治理的探索:基于组织化的视角》(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以来宗族基层治理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基层治理的意义。18.【文官制度与公务员制度】材料一19世纪中叶,英国政府既要负责治安
、国防等传统事务,又要担负经济管理等新的社会事务管理,政府工作变得复杂化和专业化。1854年,由于政府机构混乱,官员昏庸无能,导致英军在克里米亚战争中伤亡惨重,人们对政府强烈不满,建立廉洁、高效政府的呼声日益高涨。1855年,英国首
相面对强大的压力,颁布法令,建立不受党派干涉的文官委员会,对被推荐的候选人进行考试。1870年,再次颁布法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文官委员会有权独立决定文官的基本录用条件,最终确立了文官制度。
———摘编自徐愿《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材料二1928年12月,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中国。随着考试院的成立和《公务员考试法》、《公务员任用法》、《公务员考绩法》、《公务员惩戒法》等一系列法规的颁布,公务员制度逐渐形成和完备
。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包括考选制度和铨叙(旧时一种叙官制度,按资历或劳绩核定官职的授予或升迁)制度两大部分,由考试院具体负责管理公务员的考试、任用和锉叙(审查考核)。1933年颁布《公务员退休法》,1947年《公务员退休法》提高了公务员退休薪资
待遇。1935年《公务员任用法》规定:“曾于中华民国有特殊功勋,或致力国民革命十年以上而有功劳者,经证明属实”即可免试任为公务员。重要职位的公务员“应由该党长官,促研究党义,随时介绍入党”,“与党无深切关系,特非所宜,突出党性”。———摘编自《中华
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二辑)》(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文官制度形成的原因。(2)结合所学知识,请对国民政府统治初期的公务员制度作出评价。19.【近现代国际法的发展与调整】材料一国际法的起源可追潮到16、17世纪,和民族国家的兴起同时产生。1648年缔结
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确认了国家主权、主权平等的根本原则,确立了主权国家在国际法中的核心地位。伴随着殖民扩张,国际法中所包括的思想和价值被欧洲列强带到世界的其他地方。但中国等亚非国家非但没有成为国际法体系中正常的平等一员,反而随着主权被侵害不
断沦为殖民地或者半殖民地。———摘编自周忠海《国际法史与国际法的发展》材料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指联合国曾召开的三次海洋法会议,以及1982年第三次会议所决议的海洋法公约。在中文语境中,"海洋法公约"一般是指1982年的决议条文。此公约对内水、领海、临接海域、大陆
架、专属经济区、公海等重要概念做了界定。对当前全球各处的领海主权争端、海上天然资源管理、污染处理等具有重要的指导和裁决作用。联合国第1、2次海洋法会议,由于当时历史条件所限,参加会议的国家中,亚、非和拉美的发展中国家不多。会议通过的4项日内瓦海洋法公约,也不利于广大发展中
国家维护主权和海洋权益。而第3次海洋法会议一共有168个国家或组织参加了会议,是一次所有主权国家参加的全权外交代表会议,同时也是迄今为止联合国召开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国际社会立法会议。———摘编自百度百科(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概括近代国际法产生
背景及主要特征。(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影响20.【民族危机与历史的变革】某中学的历史学习小组在老师带领下进行研究性学习,对清朝晚期提炼出如下历史信息:工业革命俄国1861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第二
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鸦片战争西藏、新疆、台湾等边疆危机甲午中日战争及战后民族危机加深三国干涉还辽八国联军侵华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出现及发展维新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通过以上信息分析,有些同学看到了中外历史的关联,有些同学看到了政治经济之间的互动,还有同学看到了
晚清中国错失改革良机的遗憾教训。请对以上材料进行分析,自拟论题,运用相关的史实进行论证说明。的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