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DOC
  • 阅读 7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2 页
  • 大小 32.619 KB
  • 2024-12-14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envi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4 已有7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2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ocx,共(12)页,32.619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6dc2095466156ff2082781e419d939d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哈三中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学年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26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材料一:①随着西方艺术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大量理论、研究方

法被引入国内,对中国艺术史研究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影响。②一方面,中国艺术史研究借鉴西方经验,引入了许多研究方法和理论,如社会历史学、文化研究、后现代主义等,这些方法和理论帮助中国艺术史研究者更好地分析和解读艺术作品,关注艺术与社会、

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关系,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受新艺术史研究的影响,中国艺术史研究者开始关注非传统的艺术领域,如民间艺术、当代艺术、女性艺术等,这种拓展使中国艺术史的研究更加多元化和综合化,进一步丰富了中国艺术史的研究内容。③例如,在

分析绘画中的女性形象时,研究者会更多地结合作品的历史背景和女性心理学,分析作品的精神内涵,尝试解释其中的历史、文化、政治因素,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笔触、品质等层面,这显示出我国美术史研究发生的深刻变化。④另一方面,艺术史研究的对象范围逐渐扩大,现代中国艺术史研究的视野早已不再局限于研

究内部艺术变化,如风格、样式、语言、技法,而是扩展外向型研究;艺术史的研究方法也不再局限于本学科的理论方法,而是选择跨学科的方法和理论体系,如符号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受西方艺术史研究的影响,中国艺术史研究者与国际学术界进行了更加广泛的交流,这种跨文化的对话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艺术交流和相互借

鉴,拓宽了中国艺术史研究的视野,促使中国艺术史研究者对传统的艺术史观念和叙述进行批判和反思,推动了中国艺术史研究的发展。⑤总之,西方艺术史研究包括新艺术史研究,对中国艺术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为中国艺术史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拓展了研究领域,激发了中国艺术史研究者的理论创新

和批判精神,使中国艺术史研究更加多元化、综合化和国际化。(摘编自张健美《浅谈现代艺术史研究的传承与发展》)材料二:①中国的艺术史(主要就美术层面而言)除了研究对象已延伸至更为广阔的视觉领域,新理论与新方法也不断被引入,以视觉、审美、风格为学科基础的传统艺术史研究,正在趋

向于研究方法的多元化。考古学、社会学、人类学、图像学等学科与艺术史研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些跨学科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②跨学科虽然解决了某些难以单独从艺术角度解答的问题,但这种“合作研究”模式也出现了某种跨越界限进行重组和交叉的“急于求成”趋势——“跨”本身成为研究

的目的,而非研究的手段。③艺术史研究的魅力,就在于其对艺术现象的深刻解析,因而艺术作品无疑是艺术史研究的基石和核心,它蕴含着艺术家的创造力、文化发展成果以及人类审美体验。传统的艺术史研究方法之所以经久不衰,正是因为它们深刻理解并

剖析艺术作品的“本体”。而如今,随着不同学科的交叉融汇,艺术史研究在“跨”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种倾向,就是研究艺术品背后的历史多,而研究艺术品少。其实国外艺术史学科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跨学科研究削弱艺术本体研究的趋势,著名英国艺术史家贡布里希曾多次指出,“当今的艺术史研究一切东西,但就是不讨论艺术本身

”。④艺术史研究需要推陈出新,但这个“新”不是时髦的话语、前卫的观念、高新的技术,而是对艺术作品新的准确的诠释,是对艺术作品的新判断和新认知。只有真正理解和解析艺术作品的本体,才能更好地研究艺术品背后的历史与文化。因此,艺术史研究者不应满足于套用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而是要在学

科交叉的同时,保持对艺术作品本体的洞察力。即使运用其他学科的理论,也要将其融入对艺术作品的深入解析中,使之为艺术史研究增光添彩,而非仅仅机械套用。⑤怎样避免机械套用?一方面,研究者应深入研究其他传统学科的

核心理论和方法,确立对语言学、历史学、人类学、考古学等学科的基础认知,充分理解它们在艺术作品研究方面的独特视角。另一方面,在跨学科的整合中,研究者还需广泛涉猎新兴学科的观点和方法,以提升对艺术作品的认知水平。同时,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工具

,如数字人文学、计算机视觉等技术,有助于深度分析艺术作品。(摘编自尚荣《艺术史研究要回归本体》)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在新艺术史研究的深入影响下,民间艺术、当代艺术等非传统的艺术领域进入了我国艺术史研

究者的视野。B.分析绘画中的女性形象不再只是分析笔触、品质等层面,这是我国美术史研究出现的深刻变化之一。C.一些艺术史研究的问题单独从艺术角度解答非常困难,但如果是进行跨学科的“合作研究”,就有可能得到顺利解决。D.艺术史研究和时髦的话语、前卫的观念、高新的技术无

关,关键是套用其他学科理论、方法的同时,做到学术交叉。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A.如果没有社会历史学等西方研究方法和理论的引入,中国艺术史研究者就不能研究艺术作品,分析艺术与社会等的关系。B.艺术史的研究方法选择的是跨学科的方法和理论体系,如符号学、社会学、

心理学,而不再使用本学科的理论方法。C.作者间接引用贡布里希的观点,旨在论述国外艺术史研究中也出现了跨学科研究削弱本体研究的趋势,很有说服力。D.避免跨学科的机械套用,需要研究者提高自身的研究水平、认知能力,

还需要借鉴数字人文学等其他学科的研究工具。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关于现代中国艺术史研究视野变化的观点的一项是(2分)A.邱振中的著作《书写性与图形生成》视野开阔,思维敏锐,能从他人不经意处深入艺术的底奥;论述深入作品的细节,可触可感

。B.“超越的维度”艺术展是一次关于艺术、时间和代际传承的探索。每件作品都是对传统和现代的重新解读,是不同时代艺术家对世界独特视角的展示。C.“对话达·芬奇——文艺复兴与东方美学艺术特展”旨在通过文艺复兴杰作与中国传统绘画两条线索,呈现不同文明间的艺术对话。D.2022年6月,上海人民出

版社·世纪文景推出全新修订的《中国艺术史》,对书法篆刻、女性艺术家以及当代艺术的研究成果有大量增补。4.艺术史研究者对秦兵马俑的研究是通过跨界新技术研究艺术品本体的例证。请结合材料内容,解读下面的表格。(6分)事件时间影响学者将秦兵马俑的雕塑风格总结为“装饰写实风”,即基于秦人特殊审美风格所创

造的一种雕塑创作手法。20世纪70年代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国内学者的研究都集中在造型风格分析上。X光射线、超声波、三位图像等手段被应用在考古学上,再经先进的计算机数据分析和技术还原,兵马俑原有彩绘形象被逐步修复并面世。近年来艺术史研究者结合修复技术、数字技术和

化学材料等领域的研究成果,研究秦王朝的美学气象、古代雕塑与彩绘结合的艺术手法、传统雕塑着色艺术等诸多问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橘颂张炜老文公等待儿子一家从海外归来,独自住了很久。陪伴他的是一只叫“橘颂”的猫。冬日将尽,春天就要到了

。入夜之后,屋里有些冷。“我是一个老家伙了,身上没有火力,所以更需要火炉。”他这样说时,橘颂跳到了膝上,“你就是我的火炉。”他坐在桌前,拥着橘颂,把灯苗捻大。端详了一会儿屋子,觉得墙上光光的,应该贴点什么。“我要写一

张大字了。”他说着,起身弓腰,下巴压在橘颂额上,去一个角落翻找笔墨和宣纸。蘸了饱墨,想想要写的字。最后写了八个字:“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署上名字,盖了印章。贴在墙上,退远些看。意犹未尽,再写一张:“青黄杂,文章烂兮。”橘颂站在刚贴好的大字下面,仰脸看着。老文公念了两遍,对它说:“这

是楚国大诗人屈原的诗啊,他在赞美一棵橘树。”入睡前大洋那边来了电话。因为诸多原因,一家人的归期又要拖延。一夜睡睡醒醒。总是响着孙子纯稚的声音。①梦中有一双小手搂住颈部,睁眼一看是橘颂。上午九时,太阳好极了。老文

公站在门前,看对岸那片石屋。它在阳光下变幻,从山腰到岸边,高高低低呈现不同色泽,向阳的一面金色闪烁。“我如果是个画家,会一遍遍画这个村子。”他一想起幢幢石屋都是空置的,就一阵沮丧。他不会原谅那些离去的人。身上晒暖了,他要回屋了。每天十至十二时,是老文公最好的工作时间。他在日历上标出醒目的周末,

这一天如果无风无雨,就要去河岸游走。这是橘颂最愉快的时刻。他一想到这条河、这片山地属于自己的祖居地,就有一种异样的亲近感。这是一代接一代开垦出来的。他不明白为什么老辈人选中了这里。为什么筑起这么大一片石屋。屋子从河的南岸

盖起,一直爬向高坡,幢幢相挨,全由一块块石头垒成。那需要多少血汗劳苦,还有耐心。他从来没有进入十字街口那些高大的石屋内部。那是自己的家族老宅,是太爷爷亲手设计修建的。老文公背着橘颂,在一条条石板路上走着。穿行宽街,迈进窄巷。不知踏向多少石阶,钻过多少胡同,它们曲折回

环,让人迷路是很容易的。“我如果在小时候,会多么迷恋这种地方。”他对橘颂感叹。现在也不算晚。他觉得只要胸和腰没有发出抗议,还能在这里钻进钻出。这些拱门、石柱、门上的雕刻,真是美极了。这全是用凿子一下下琢出来的。一只壁虎在石缝间蹿动,橘颂跳过去。石墙上垂下一棵小蓟,它的刺叶掩护了壁虎。再过一段

时间,小蓟粉茸茸的丝瓣就绽放了。高高的梧桐,桐花正含苞待放,它们垂直向上,每一束都像待燃的灯烛。榆树生出了密密的榆钱,可惜太高,无法采摘。“那是真正的美味。”他仰脸看着树冠说。橘颂跟在身后,并不跑远。老文公早就迷路了,只好不时抬头看看太阳。街巷多得

数不清,因为全是石头垒成,所以极陈旧极结实,面目相似。②石块被一代代抚摸和踩踏,许多地方泛着瓷亮。身上出汗了。转出一个巷口,老文公一眼看到了那个瘦高的老人,他依旧站在台阶上,身边挨紧了那个小男孩。他呼唤一声:“棘拐老哥!”瘦高的老人转过脸来,拐杖捣捣石阶,算是应答

。橘颂一看到水根,就爬到了老文公的背上。他和橘颂跟上爷孙俩,一起往前走着。老文公不再担心迷路了。走了一会儿,一连下了几个台阶,看到了前边的十字街口。“我答应过,要领你看你太爷爷盖起的大屋,这就去吧。”老棘拐往前指指,从腰上摸出一串钥匙。随着挨近那儿,老

文公的脚步也在变快。他一直盯着老棘拐手中那串长长短短的钥匙。门打开了。门板很厚,门槛很高。院内是石板地,磨得很亮。一进院就是长长的厢房,有雕花小窗,窗前有一棵正在变绿的苍老石榴树。从小窗往里望,什么都看不清。正屋高敞。屋内梁木很粗,颜色有些深。老文公想在屋里待一会儿,吸着淡淡的松脂气味。老棘拐先一

步走出,站在阳光里等他。院里是彩色卵石铺成的图案,那是大丽花瓣,还有一只凤凰。院子左右各有一个月亮门,通向分开的两个小院。这里栽了海棠和丁香,还有不认识的树。太静,花香太浓。“这两个小院,再加前边的大屋,以前做过学校。”老棘拐声音沉沉的,看

着水根。老文公明白,水根该上学了。老棘拐一连打开几间屋子,里面都是堆积的桌凳。墙上有黑板。③老文公走到跟前,看着上面残留的几个大字:天、地、山、水。老文公揪紧橘颂的两只胖爪,转身对老棘拐说:“如果您不嫌弃,我可以每周抽出两个下午,

教水根识字。还有,简单的算术。”老棘拐的眼睛变得尖亮:“真是这样?”老文公点头。老棘拐把水根揪紧,让他站到老文公对面,说:“鞠躬!”出了小院是长长的有顶盖的回廊,曲曲折折通向不同的石屋。“我走糊涂了,这又是一个捉迷藏的好地方。”老文公惊奇于这座建筑,也惊奇于一直走在前面的

老棘拐:这人比自己大,腿脚还这么灵便。从院里出来,老棘拐告诉老文公:村头儿是自己的远亲,所以才将大石屋的钥匙留给他。“人都去了镇子和城里。我不走。村子有几百年了,这里才是家。”老文公点头:“村里还有李转莲。”老棘

拐的目光转向西南方。那边的高坡上,一幢幢石屋在阳光下闪亮。他点点头:“一个好人。”“一直是她自己?”“她十八岁,男人去支边,一走再没音信。后来有个弹棉花的男人,一走又没音信。”“她的命真苦。”老棘拐的目光从石屋那儿收回,看着他:“④是那两个男人命苦。

他们走了,再也喝不到这儿的好水了。”老文公低下头。他在想李转莲,想那个田垄整齐的小院、海棠树、鸡和鹅。“那两个男人再也看不到这些了。”他在心里说。(有删改)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老文公在石头村书写大字,穿街走巷,入访祖屋,与留守村民李转莲、老棘拐及其重孙水根多次交流。B.石头村幢幢空置的冷清石屋、欣欣向荣的早春风光和那些已经背井离乡的村民,这使老文公感到沮丧。C.老文公祖居地的这一大片石屋是老辈人的杰作,他在这里探访的

过程中,感受到了村子的古老与新生。D.文章通过老文公的见闻折射石头村的变迁,平缓的叙述中蕴含着对人与自然、历史与现实的多重哲思。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句子①梦境与现实结合,老文公梦见孙子,醒来却只有橘颂,突出他生活的孤单和对亲人的想念。B.句子

②中石块“泛着瓷亮”的细节描写,细腻地刻画了村民留下的生活痕迹,使村庄有浓厚历史感。C.句子③中黑板上的大字象征着村民对自然的敬畏,表达了老辈人对子孙远离城市、回归田园的期望。D.句子④表达的语气坚定,与前文老文公的感叹形成对比

,反映了老棘拐对待去留问题的价值取向。7.屈原在《九章·橘颂》中赞美了橘树“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的精神,请结合文本解读小说标题“橘颂”的内涵。(4分)8.作者认为“比较明显的、强烈的诗性,这极有可能是当代所有好小说所必备的品格”,请结合文本分析小说的“诗性”是如

何体现的。(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材料一:先王之使其民,若御良马,轻任新节,欲走不得,故致千里。善用其民者亦然。民日夜祈用而不可得苟得为上用民之走之也若决

积水于千仞之溪,其谁能当之?《周书》曰:“民,善之则畜也,不善则雠也。”有雠而众,不若无有。今世之人主,多欲众之,而不知善,此多其雠也。古之君民者,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之,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魏武侯之居中山也,问于李克曰:“吴之所以亡

者何也?”李克对曰:“骤战而骤胜”武侯曰:“骤战而骤胜,国家之福也,其独以亡,何故?”对曰:“骤战则民罢,骤胜则主骄。以骄主使罢民,然而国不亡者,天下少矣。”东野稷以御见庄公,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庄公曰:“善。”以

为造父不过也,使之钩百而返。颜阖入见,庄公曰:“子遇东野稷乎?”对曰:“然,臣遇之。其马必败。”庄公曰:“将何败?”少顷,东野之马败而至。庄公召颜阖而问之曰:“子何以知其败也?”颜阖对曰:“夫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造父之御,无以过焉。乡臣遇之

,犹求其马,臣是以知其败也。”(节选自《吕氏春秋·适威》)材料二:王者之政化之,霸者之政威之,强国之政胁之。夫此三者各有所施,而化之为贵矣。季孙问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

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水浊则鱼困,令苛则民乱,城峭则必崩,岸竦则必陀。故夫治国譬若张琴,大弦急则小弦绝矣。故曰:急辔衔者,非千里之御也。子贡问治民于孔子,孔子曰:“懍懍焉如以腐索御奔马。”子贡曰:“何其畏也?”孔子曰:“夫通达之国皆人也,以道导之,则吾畜

也;不以道导之,则吾雠也。若何而毋畏?”(节选自《说苑·政理》)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民日夜祈用A而不可B得C苟得为上D用E民F之走之也G若决积水H于千仞之溪。10.下列

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此多其雠也”的“多”,与“孔子师郯子”(《师说》)中的“师”用法不同。B.“乡臣遇之”与“非及乡时之士也”(《过秦论》)中的“乡”都表示时间。C.王者,文中指以仁政治国的君主,行仁政的主张在《齐桓晋文之事》中也有体现。D.偃,文

中描述草,意为倒下、倒伏,与成语“偃武修文”中的“偃”意思相同。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先王对待百姓,就像驾驭良马,让它载运轻物,手持马鞭节制;而当今的国君则不然,欲望繁多,对待

百姓的方式也不恰当。B.魏武侯向李克询问吴国为何会灭亡,李克认为原因在于吴国屡战屡胜——屡战让百姓疲惫,屡胜让国君骄纵,最终导致亡国。C.东野稷在庄公面前表演自己的驾车技术,庄公称赏,认为其技艺造父也不能超过,颜阖却预言其马必会累坏,他的话后来果然得到应验。D.季孙

请教孔子“诛杀无道,亲近有道”是否可行,孔子先是反对诛杀,接着指出施政者为善会感染百姓,并以风和草为喻具体阐述。12.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4分)(2)大弦急则小弦绝矣。故曰:急辔衔者,非千里之御也

。(4分)13.材料一使用东野稷御车马之事,材料二引用孔子关于御马的言论,这两则素材分别论证了什么观点?请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4~15题。杂

诗(其十一)陶渊明我行①未云远,回顾惨风凉。春燕应节起,高飞拂尘梁。边雁悲无所,代谢归北乡。离鹍②鸣清池,涉暑经秋霜。愁人难为辞,遥遥春夜长。【注】①行:行役。元兴三年春,陶渊明东下任镇军参军。②鹍(kūn):一种像鹤的鸟。14.下列对这首

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开篇以叙事起笔,“惨风”一语双关,既写气候变化,也叹人生多艰。B.“春燕”常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但在本诗中却带有一丝悲凉的意味。C.迁徙途中的大雁居无定所,却一代代不辞辛劳

回归北方,有自况之意。D.本诗既有直抒胸臆,又有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行役在外的无限愁苦。15.“鸟”是陶渊明诗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本诗中的“离鹍”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羁鸟”这两

个意象的特征及蕴含情感的不同。(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3小题,13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一个人在辛苦困倦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呼喊:“天啊!”这种情况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中有形象的描述:“,”。(2)贾谊《

过秦论》中“,”两句,写九国虽然拥兵百万,可面对强秦开关迎敌之势却犹豫不前。(3)黄庭坚在《登快阁》中,借“归船”“白鸥”表明自己想摆脱纷乱现实的束缚,追求洒脱自在、精神自由的人生境界的句子是“,”。(4)《五代史伶官传序》中

,写庄宗李存勖替父报仇后的社会状况的句子是:“,”。(5)《燕歌行》中写男儿本就重视在战场上纵横驰骋,加之天子特赐光彩,为后文轻敌埋下伏笔的两句是“,”。(6)《李凭箜篌引》中用月宫这一神话世界来表现

音乐的美妙,与《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形同之妙的诗句是“,”。(7)《锦瑟》中以锦瑟引起对青春华年的怀想,流露诗人心底的嗔怨的句子是“,”。(8)《书愤》中铺陈开作者曾经经历过的开阔、盛大的战场画卷的两句诗句是“,”。(9)《离骚》(节选)中“,”两句借助江离

、白芷和秋兰,表明屈原追求美好品质,注重提高自己的修养。(10)青泥岭是千年蜀道上的历史文化名岭。李白《蜀道难》中“,”两句形象地写出了青泥岭峰路萦回的样子。(11)桂子和荷花是杭州典型景物。白居易的《忆江南》中有“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之句,柳永的《望

海潮》中也写道:“,”。(12)在《陈情表》中,李密从“外”与“内”两个方面表现自己孤苦伶仃的句子是“,”。(13)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并序》中描写作者归乡途中舟轻风快的两句是“,”,表现了作者弃官归乡时的畅快心情。三、基础部分(25分)(一)课内

文言文(本题共3小题,6分)1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2分)A.犹蒙矜育(看重、推崇)列坐其次(旁边)微风鼓浪(激荡、掀动)B.庶刘侥幸(或许)其莳也若子(栽种)感吾生之行休(将要)C.善万物之得时(羡慕)以当

南日(抵挡)殆有神护者(恐怕、可能)D.字而幼孩(养育)实迷途其未远(确实)伏清白以死直兮(保持)1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2分)A.聊乘化以归尽(姑且)桴止响腾(传播)便言多令才(美好)B.汝识之乎(记得)肇锡余以嘉名(赐给)咥其笑矣(讥

笑)C.多谢后世人(感谢)渐车帷裳(浸湿)唯昭质其犹未亏(减损)D.况修短随化(自然)争迎取养(用、使)余韵徐歇(韵味)19.下列选项中,每组加点的字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2分)A.驰椒丘且焉止息若甚怜焉复驾言兮焉求B.石之铿

然有声者凡植木之性胡为乎遑遑欲何之C.当其欣于所遇其制稍异于前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D.非有能早而蕃之空中而多窍旦视而暮抚(二)语言文字应用题(本题共5小题,19分)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20~22题。桃树茂密之处,即村舍。村舍

依半扇形围拢成村落,村落中央有池塘。塘叫南塘,像一块长满了绿锈的铜镜。浅浅的塘水上有零星的浮藻,石砌的塘堤爬上了苔藓。水生万物,千年不息。南塘将像是沉落水底又像是浮出波面的翘起的瓦檐,高大的池杉,闲散的人影一并收入。南塘成了近似谜语的象征物,宋朝理学家金仁山在规划叶

村时,以“山起西北,水聚东南”的格局,开挖了南塘。塘一般用于聚水灌溉,洗衣洗菜。可一座八百年的池塘,更像一座时间的钟塔。它会照见什么呢?年年日日,人在池塘的水影里更替,池边的人最终随星辰落入塘里,钟声会虚化,消失在风里。池塘边站久了,眼球里浮现各色人物,说不清楚他们是谁。他们从不可知之

处,来到南塘边,握手相逢,拥抱告别。20.下列诗句中的“依”与文中加点的“依”,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B.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竅。C.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D.绕树三匝,何枝可依。21.文中作者为什么把南塘既比作“长满绿锈的铜镜”,又比作“时间的钟塔”呢

?请结合材料分析。(6分)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一个长句,请修改成几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23~24题。榫卯作为中国传统木作的一种接合方式,可谓源远流长,考古发现

,在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明时期,就已出现了榫卯结构的木构件。而后几千年,榫卯结构不断完善,形成了多个应用、发展的高峰。在建筑领域,辽代的应县木塔是榫卯结构应用的典型案例。全塔主体由数万个木构件搭建而成,900多年来,历经多次地震却始终稳若泰山,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榫卯结构的设计。在家具领域

,明代榫卯家具把中国传统家具推向发展顶峰。在这一时期,匠人们不断提高榫卯制作技艺和应用水平,制作家具不用一钉一胶就能实现构件的合理连接。从应县木塔到美观实用的家具,几块普通的木头因榫卯变得如此牢靠,原因何在?专家认为,榫

卯利用错位、限位、避让的设计理念,让构件柔性组合在一体,达到“牢而不固”的效果。错位,简单理解就是留间隙。很多人认为榫卯(甲),实则不然。榫与卯之间都存在一定间隙,有一定的灵活性。榫卯间隙让建筑连接的节点如同弹簧一样,能够发生一定的形变。尽管看似因摇晃产生了结构变形

,但只要不折榫、不拔榫,就能“晃而不散,摇而不倒”。限位,可以理解为(乙)。榫卯通过榫与卯形状的恰当组合、销和销孔的运用,限制了构件位置在水平、垂直方向上的移动。避让是指榫卯构件彼此避让,不在一个交点相遇,不影响家具的美观和坚实。在数千年的演变过程中,榫卯结构逐渐应用于不同材质,也形成

了不同结构形式。但无论是何种材质与形式,本质上都是“错位、限位、避让”理念的体现。榫卯结构在一凹一凸之间,看似矛盾实则互补对方之缺,可以达到巧妙的平衡,这其实就是中国“和”的思想体现。23.请在文中甲、乙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

过15个字。(4分)24.文中画线的“牢而不固”,有人说自相矛盾,有人说表述恰当。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四、写作(60分)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人们常说,没有路的时候会迷路;也有人说,路多了的时候也会迷路。这句话对你有何启

示?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envi的店铺
envi的店铺
欢迎来到我的店铺
  • 文档 139324
  • 被下载 7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