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7 古诗文阅读(古诗歌阅读)作业(解析版)-2022年小升初语文暑假复习与开学分班考备考专题(全国通用)

DOC
  • 阅读 8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6 页
  • 大小 26.738 KB
  • 2024-12-23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envi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专题07 古诗文阅读(古诗歌阅读)作业(解析版)-2022年小升初语文暑假复习与开学分班考备考专题(全国通用)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专题07 古诗文阅读(古诗歌阅读)作业(解析版)-2022年小升初语文暑假复习与开学分班考备考专题(全国通用)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专题07 古诗文阅读(古诗歌阅读)作业(解析版)-2022年小升初语文暑假复习与开学分班考备考专题(全国通用)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4 已有8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6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专题07 古诗文阅读(古诗歌阅读)作业(解析版)-2022年小升初语文暑假复习与开学分班考备考专题(全国通用).docx,共(16)页,26.738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649ce75c0bda0e6a7f633cbb7d1e79d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专题07古诗文阅读(古诗歌阅读)作业预习(七年级上)1.选出下列对曹操的《观沧海》赏析有误..的一项()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A.诗

歌的开篇两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交代了观海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采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描写了海水和山岛。C.“日月之行”和“星汉灿烂”中的“日月”“星汉”都具有宏大的特点,给人以壮美的感觉。D.本诗是曹操北征乌桓获胜后所作,表现了他统一全

国的雄心壮志和昂扬奋发的精神。【答案】B【解析】B.“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有误,“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

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据此分析得出:这两句采用了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从写实的角度,描写了海水和山岛。故选B。2.阅读古诗,完成小题。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对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从诗的题目中,我们获得的信息是:诗人在军营里待了九天,可能是因为时间漫长而无趣,不由得思念起在长安的家园来。B.诗的一二两句,是写诗人当时的处境:本来重阳节有登

高、饮酒、赏菊的风俗,诗人却难以如愿,不禁心生气愤不平之情。C.诗的三四两句是实写,诗人将沦陷的都城、断壁残垣的战场作为背景,烘托故园菊花即使绽放,也难逃孤寂而凄凉的命运。D.诗的核心意象是“故园菊”

,其不仅负载着诗人惜花思乡之情,更寄托着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答案】D【解析】A.“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不是“诗人在军营里待了九天”;B.第一二句写作者重阳节勉强登上高处远眺,流露出惆怅、凄凉、难以言表的思绪,“不

禁心生气愤不平之情”错误;C.“实写”错误,最后两句想象虚写“故园菊”在战场的残垣断壁旁绽放,寄托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故选D。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

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3.有人认为“闻道龙标过五溪”中的“过五溪...”要重读,请你说说这样朗读的原因。4.下列各项对诗句的理解不

正确的一项是()A.《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与《春江花月夜》中“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情感相近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B.“杨花”指柳絮,“龙标”在诗句中指“王昌龄”,“残夜”是夜将尽未尽时。C.“潮平两岸阔”描写潮水平静、水面不惊、微波粼粼的景象;“风正

一帆悬”描写江风和缓与船的平稳。D.“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蕴含着旧事物中已孕育新事物的哲理,揭示出新旧交替的变化规律。【答案】3.因为“过五溪”体现友人前行路途遥远、艰难,表达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关切。4.C【解析】3.考查对诗句的朗读能力。题干要求解释“过五溪”应该重读的

理由依据。答此题,注意要理解好“过五溪”的意思,然后答出强调的目的。只有“过五溪”才能到龙标。“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通过重读“过五溪”突出龙标这个地方的偏僻遥远。这样就更好地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不幸而悲伤、同情,也是对朋友的前途命运的关注。4.考查对

诗句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得出答案。C.“潮平两岸阔”中的“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此句描绘出两岸一望无际、恢弘阔大的景色。“风正一帆悬”,

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诗句通过“风正一

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故选C。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小题。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5.这首元曲的作者是_____,曲中“昏鸦”的意思是_______。

6.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

写景是为了烘托人。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答案】5.马致远黄昏时归巢的乌鸦6.D【解析】5.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及字词理解。《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散曲小令;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

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枯藤老树昏鸦”意思是:苍老的树上枯藤缠绕,乌鸦黄昏时纷纷归巢。“昏鸦”指黄昏时归巢的乌鸦。6.D.“枯藤老树昏鸦”“夕阳西下”,写作者羁

旅天涯之所见,秋日里万物缺少生机,夕阳西下之时,枯败的藤,一只乌鸦在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描绘了一幅苍茫萧瑟的落日秋景图;“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游子骑着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游子远离家乡,浪迹天涯,居无定所,看到炊烟袅袅;以景衬情,侧面展现了游子羁旅

天涯之苦,漂泊无依时的思乡之切;“无思乡之情”表述有误;故选D。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题中“行军九日”表明作者正处于连续九天的行军路途中,暗指军情紧急。B.“强

”字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的情绪,“送酒”则化用了有关陶渊明的典故。C.本诗中的“怜”与“仍怜故乡水”中的“怜”意思分别是“怜惜”和“喜爱”。D.“遥怜故园菊”与“采菊东篱下”中的“菊”,分别寄托了诗人不同的情感。8.阅读下面的“知识卡片”,简要分析本诗“虚实结合”

的手法。知识卡片: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融合。【答案】7.A8.本诗先实写诗人重阳登高无人送酒的现实,再联想到故乡沦陷的景象,于虚实交融中抒发对战乱中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解析】7.A

.错误。行军:军营。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点明诗歌写于重阳佳节军营中。并不是“连续九天的行军路途,暗指军情紧急”。诗人写勉强按照习俗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却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

攻陷。唐肃宗至德二载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故选A。8.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前两句作者实写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

酒助兴,共度佳节。表现出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的意思是:“怜惜远方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作者想象: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

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此处的想象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据此回答即可。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

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9.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岑诗一二句写诗人东望故园,因长路漫漫,亲人远隔,不由自主地泪雨滂沱。B.杜诗首句“寻常”

表现出诗人遇见李龟年的次数多,含蓄写出往昔繁华景象。C.岑诗抓住一闪而过的生活片段抒写感受,而杜诗善于通过时令特点抒情达意。D.两首诗都是诗人在仕途落魄时所写,语言平实质朴,显得真切而又平易近人。10.两首诗歌同样写不经意的重逢,但表达的情感

各不相同,请简要概括。【答案】9.D10.岑诗既有对故园的相思眷恋,也有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杜诗有对过往岁月的眷怀,更有对繁华落幕的深沉悲哀和感慨。【解析】9.D.《逢入京使》写于

诗人34岁,他出塞任职。这是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是为了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因此理解为“在仕途落魄时所写”有误。故选D。10.本题考查诗歌情感。作答此题,要结合写作背景和诗歌内容分析。《逢入京使》:写于天

宝八载(749),这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他辞别了居住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了漫漫的征途,充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书记,西出阳关,奔赴安西。岑参的从军,思想上有两根精神支柱:一个支柱是建功边陲的理想在鼓舞着他,另一个支柱是,他认为从军出塞。是为了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由诗句“故园东望路

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可知,诗人辞家远征,回首望故乡,自觉长路漫漫,有对故园的相思眷恋;“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总结情感为:既有对故园的相思眷恋,也有报国与亲

情难以两全、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江南逢李龟年》:是杜甫晚年的作品。李龟年是唐玄宗初年的著名歌手,常在贵族豪门歌唱。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落花时节”,

暗喻了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因此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总结为:有对过往岁月的眷怀,更有对繁华落幕的深沉悲哀和感慨。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各题。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11.赏析诗歌《峨眉山月歌》,不正确

...的是()A.峨眉山月贯穿了整个诗境,全诗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首句又点出了诗人远游的时令。B.“入”和“流”两个动词写出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的画面,也点明秋夜行船。C.诗中连用四个地名,这在绝句

中是独一无二的,峨眉山、平羌江、渝州、三峡。构思精巧,连用四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D.本诗寓情于景,山、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衬托出诗人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12.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11.C12.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秋月悬挂山间,犹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解析】11.C.有误。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

里蜀江行旅图,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选项错误;故选C。12.本题考查画面描绘。描绘画面,可从诗中的意象入手,并抓住其特点,展开恰当的描述。“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两句呈现的景物有:峨眉

山、月亮、月影、羌江水,时间的秋天夜晚,据此,描绘出画面即可。示例:秋夜,半轮月亮高高地挂在空中,皎洁而明亮,照在江边的峨眉山上。山下,平羌江静静的流淌,月影倒映在江水中,水面泛起一道道冷冽的金光。阅读《次北固山下》,完成下面小题。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

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3.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B.首联写“客路”“行舟”,与尾联“乡书”“归雁”遥相呼应。C.颔

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景物阔大和诗人放眼山川的博大胸襟。D.尾联诗人感叹家书无处通达,借大雁北飞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14.下列诗句与本诗抒发的情感,不相同的一项是()A.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B.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纳兰性德《长相思》)C.正

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D.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答案】13.A14.C【解析】13.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A.“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述错

误,“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停泊”的意思,而非“游览”的意思。故选A。14.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的理解。联系《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可知,作者客居在外,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A.“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里通过秋天意象的描写,表达了游子倦于漂泊的孤寂愁苦和思念故乡之情,与《次北固山下》表达的情感一致;B.“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描绘了词人出行关外的艰辛和凄苦,抒发了词人浓郁的思乡之情,与《次北固山下》表达的

情感一致;C.“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与《次北固山下》表达的情感不同;D.“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

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一夜”和“尽望”道出了征人思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与《次北固

山下》表达的情感一致;故选C。15.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甲】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乙】芙蓉楼送辛渐①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②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③。【注】①辛渐

:王昌龄的朋友。②平明:黎明。③冰心,像球一样纯清明净的心。玉壶:玉制的剔透明亮的壶。冰心、玉壶都喻指高洁、清白的品质。(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所展现的画面。(2)这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思念亲友的思想感情,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试作分析。【答案】(1)你问我何

时能够归乡团聚,我也难以确定啊。此时,巴山正值深秋时节,夜雨连绵,院里的池塘涨满了秋水。(2)【甲】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表达了急切与妻子(亲人)见面的情感;【乙】诗中“一片冰心在玉壶”表达了坚守高洁、清白的品

格(节操)的志向。【解析】(1)本题考查画面描绘。描绘画面时,要理解诗句内容,并发挥想象力。此外,还要结合诗的意境,用生动的语言将诗句所展现的画面描述出来。前两句主要是在写巴山夜雨连绵的情景。“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译文: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归期难定,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

秋池。示例:你急切地问着我归家的日期,但是我也难以确定归期呀!深秋之夜,巴山下起了连绵的雨,不一会儿院里的池塘涨满了水。(2)本题考查对比阅读及作者情感。《夜雨寄北》是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何当共剪西窗烛”的意思是:

有那么一天,我们一齐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这是诗人想象与妻子重逢时的情景,表达的是热切期盼和妻子重逢的情感。《芙蓉楼送辛渐》这是一首送别诗。“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意思是:冰在玉壶之中,比喻人的清廉正直。表示“我”的心就像盛在玉壶的冰那样洁白透明。这里表达的是作者

要坚守高洁、清白的品格。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16.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句“问归期”而“未有期”,其中包含着太多的苦涩与无奈。B.第二句“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

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C.尾句“巴山夜雨”四字重复出现,表明作者喜欢这异乡奇景,要将它描述给亲友听。D.整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即兴写来,道出了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17.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与谭嗣同的《潼关》中“秋风吹散马

蹄声”都写到了“秋”,点明了作诗的时节,你认为这两个“秋”所表达的情感是否一致?结合相关诗句说说你的理解。【答案】16.C17.不一致。李商隐诗句“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既有“秋”也有“雨”,蕴含诗人漂泊在外的孤寂和归期无望的无奈与凄凉;谭嗣同诗句中高云簇城、河流大野等皆是北方壮阔之

景,此处“秋风吹散马蹄声”则表现其勇往豪迈、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解析】16.C.有误,“却话巴山夜雨时”,写此时“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

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故选C。17.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作答时,需根据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写作背景做具体分析。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的秋天正逢下雨,表现作者因为漂泊在外和归期无日而产生的无奈与凄凉之感,表达了游子漂泊异乡的孤寂伤感和盼望归期的思乡之情。

而《潼关》中“秋风吹散马蹄声”,将“秋风”“马蹄声”引入诗中,不但以听觉形象补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视觉形象,进一步渲染出潼关一带独具的氛围,而且打破了原先画面的静态,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对胸怀大志、亦文

亦武的诗人来说,秋风中那矫健的马蹄声却更能催动豪情,他在壮阔的天地间策马驰骋,感到欣喜,感到痛快,感到精神上的极大的自由,表现了诗人在秋高气爽之时产生的豪迈奔放之情。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潼关谭嗣同终古①高云簇②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③,山入潼关不解平。

【注释】①终古:久远。②簇:簇拥。③束:拘束。18.本诗写出了少年谭嗣同的什么感情?19.“终古高云簇此城”中的“簇”字用得精妙,请谈谈妙在何处。【答案】18.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19.用拟人的手法,通过高云簇拥来突出潼关的高峻,不言城高

而高度自见。【解析】18.本题考查作者感情的分析理解。要想准确把握作者情感,写作背景一定要了解。这首诗是诗人十四岁时所作,为公元1882年(光绪八年)。此年春,诗人从浏阳起身,往其父亲谭继淘任职地甘肃兰州。途经潼关,诗人被眼前雄伟壮丽

的景色所深深吸引,由衷唱出了这首赞美之歌。“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意思是:奔腾的黄河流入平坦广阔的原野仍嫌受拘束,连绵的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便再也不知何谓平坦。这两句运用拟人的手法,将自己内心要求冲破约束的奔放情怀和自我性格含蓄而又生动的描绘出来了。诗人将黄河、群山赋予了更多人

才有的的情愫,使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的是一种砸碎枷锁、渴望自由的思想,表达了诗人渴望冲决落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19.本题考查字词的赏析。一般格式为:字的意思+句子的意思+表达的情感。“簇”本意是聚拢在一块儿,聚集成一团的意思,在

这里是簇拥的意思。白云簇拥着巍峨的雄关,赋予白云以人的情态和动作,是拟人的修辞手法。“终古高云簇此城”,表现潼关的高大巍峨,表达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也表现出作者在精神上感受到极大的自由。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20.诗中的“戍轮台”是指___________。21.诗人创作此诗时自身处境如何?请结合相关诗句分析。22.诗人借梦境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20.守卫边关21.从“僵卧孤村”可见诗人当时卧病在床,孤苦无依,处境凄凉(意思对即可)22.诗人借梦境抒发

了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爱国之情)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意思对即可)【解析】20.本题考查诗意理解。“尚思为国戍轮台”意为:心中还想着替国家戍守边疆。戍轮台:在新疆一带防守,这里指戍守边疆。戍,守卫。轮台:在今新疆境内,是古代边防重地。此代指边关。21.考查对重点诗句的理解。首句中的“僵

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僵”字写年迈,写肌骨衰老,“卧”字写多病,写常在床蓐;“孤”字写生活孤苦,不仅居处偏僻,而且思想苦闷,没有知音;“村”写诗人贫困村居,过着荒村野老的凄苦生活。四字写出了作者罢官回乡后处境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现状。笼罩着一种悲哀的气氛,让人十

分同情。22.考查赏析作者感情。本诗后两写自己的梦境,“风吹雨”三个字照应诗题,既指自然界的风雨声,又象征南宋王朝风雨飘摇的统治。“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两句通过风雨把现实与梦境联系起来,显得自然而巧妙

,表达了诗人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抒发了诗人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秋词(唐)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23.请描述“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在你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24.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

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答案】23.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一只白鹤冲破秋天的肃杀,满载诗人的诗情,在云间遨游,将秋日的寂寥一扫而空。24.“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黄鹤一飞冲天,仿

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解析】23.本题考查学生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的能力。学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要有适当的想象,语言力求优美。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来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

开阔景象。示例: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景象开阔。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将秋天的孤独全部扫空。24.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

,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排”是一个动词,在解释含义时,不要单独分析,要放在句中理解。首先,这句话说的是“万里睛空,一只鹤凌云而上”,所以“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其次,“排”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一只仙鹤直冲云霄推开层云的景象;最后,

要注意评价作者情感,“排”字展现了一种冲破阻隔、积极向上的力量感,在这里表达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envi的店铺
envi的店铺
欢迎来到我的店铺
  • 文档 139324
  • 被下载 7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