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四川省南充市西充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3)页,31.704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644f5110f149f0ad1797d307f5f7e4f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西充中学高2022级历史学科月考试卷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15道题,合计45分)1.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如表反映出当时中国()遗址时间遗址特征北京东胡林遗址距今约10000年出土了栽培的粟
和黍安徽凌家滩遗址距今约6000年发现了大型的都邑、宫殿和墓葬辽宁牛河梁遗址距今约5300年出土了祭坛、神庙、玉器等礼制用品A.文明要素渐次呈现B.社会分工高度细化C.神权王权开始结合D.多元一体格局
出现【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表格可知,新石器时代不同时间阶段文化遗址出土和发现了粟和
黍、大型的都邑、宫殿和墓葬、祭坛、神庙、玉器等礼制用品,这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文明要素逐渐呈现,A项正确;社会分工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虽然有祭坛、神庙,但不能体现神权、王权结合,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一体性,排除D项。故选A项。2.西汉时期,官家对民间的放任,导致了民间力量
的壮大,发展起来的坞堡经济成为东汉最基础的社会细胞。坞堡内部有以血缘和地域为载体的大地主和以宗族与乡里为纽带的武装组织,它代替了官方对基层民间的统治。这()A.是政府对官僚集团妥协的产物B.填补了动乱环境下的权力真空C.瓦解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
制D.导致自给自足的经济逐渐破产【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东汉(中国)。据题干“坞堡经济成为东汉最基础的社会细胞”、“
它代替了官方对基层民间的统治”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动荡不安之际富豪之家为求自保,纷纷构筑坞堡,逐渐代替了官方对民间推行统治,填补了动乱环境下的权力真空,B项正确;坞堡是官家对民间的放任,导致了
民间力量的壮大,不是针对官僚集团的放纵妥协,排除A项;坞堡是豪强地主与国家争夺农民,不利于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但瓦解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表述过于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坞堡经济体现的也是自给自足的经济,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3.唐代宰相会议所作决策,以文字形成“中书
门下奏状”,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下发诏令,原则上也须经宰相通过,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能生效。这反映出当时()A.行政效率有所提高B.中央政府决策实现民主化C.中央集权遭到削弱D.相权对皇权具有一定制约【答案】D【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皇帝下发诏令,原则上也须经宰相通过,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能生效”体现的是在三省六部制下,君权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但是并非是绝对限制,D项正确;
材料主旨未涉及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A项;在专制体制下,决策不可能实现民主化,排除B项;材料主旨体现的是君主专制,非中央集权,排除C项。故选D项。4.北宋中期,理学诗派兴起,其主题主要集中在“论道崇德”“仁政爱民”“咏史怀古”和“游记写景”等方面,同时也涉及了“人生感怀”“咏物言理”“
议论科举”等话题。由此可见宋代()A.文化精神呈现出新的面貌B.商品经济渗透到文化领域C.文学创作转向为政治服务D.传统教化实现了迭代重构【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题干信息可
知,北宋中期,理学诗派兴起,涉及道德、政治、历史、自然等多个主题,这一时期的文化特点标志着儒学出现新气象,强调了义理探究和经世致用,与之前的文化面貌有明显区别,体现了宋代文化精神的新发展,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商品经济对文化领域的渗透,排除B项;理学诗派
并非纯粹为政治服务,而是更广泛地探讨道德和哲学问题,排除C项;虽然涉及教化,但“迭代重构”的说法过于宽泛,不够准确,排除D项。故选A项。5.余英在《士与中国文化》一书中指出:“15世纪以来‘弃儒就贾’是中国社会史上的普遍的新现象”。江南地区,如
果一家有两个儿子,通常在内部会进行合理分工:适合读书的就去读书,适合经商的便去经商。这反映了明清时期()A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B.仕途不畅致使士人阶层“弃儒就贾”C.读书人的就业选择广泛D.商品经济发展促使传统社会结构变化【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
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在明清以前中国社会各阶层分为“士农工商”等,各阶层之间等级森严,构成了相对稳定的社
会结构。到了明清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许多“士”开始“弃儒就贾”,而商贾家庭中也产出大量的“士”,D项正确;“消亡”说法绝对,且该观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只是说明清时期有“弃儒就贾”这种现象,
并未说明士人弃儒的原因,排除B项;题干中的材料只表明部分读书人做了商人,没有说明其余读书人是否还有另外的就业选择,排除C项。故选D项。6.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设置“五口通商大臣”,处理与洋人交涉的通商事务,一般由两广总督或两
江总督兼任;1862年,清政府专门设置总理衙门,管理洋务及外交事务,成为特设的中央机构;1901年,清政府将管理对外事务的专门机构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居于六部之首。这种演变()A推动了维新思想广泛传播B.促进近代中外关系实现平等C.反映中
国外交趋于近代化D.反映晚清半封建化不断加深【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从“五口通商大臣”到总理衙门再到外务部,机构设置越来越专业化,体现了中国外交趋于近代化,当然
也反映出晚清外交半殖民地化,C项正确;维新思想材料不能体现,维新思想影响主要是甲午战后,时间上也不符合,排除A项;外交关系实现平等与事实不符,中国近代外交长期处于不平等状态,排除B项;半封建化表述与材料主旨
大意不符,近代中国外交机构设置往往与半殖民地化有关,排除D项。故选C项。7.民国初年,盐税被列为“国税”,是中央最重要的财政收入。如表为1915——1925年的截留盐税事件。这反映出()年份概况1915年云南将该省所得盐税“悉数扣留,并委派财政厅长代理盐运使”。随后广西、贵州、广东
、四川等省纷纷效仿..1922年张作霖认为“惟奉(东北)如不扣,则盐、关各税比解至北京归吴氏(吴佩孚)势力范围,不啻于接济敌人”,宣布将东北三省盐税留用1925年浙江、福建、江苏、安徽、江西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
命令上海盐运使将应上缴的盐款扣留A.盐业国营政策遭到地方抵制B.军阀割据削弱了中央财力C.北洋政府财政的半殖民地性D.盐税争夺导致了军阀割据【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
。时空是北洋政府时期。据材料“民国初年,盐税被列为‘国税’,是中央最重要的财政收入。如表为1915——1925年的截留盐税事件”可知,作为中央财政收入重要来源的“盐税”,在1915--1925年纷纷被地方十几个省截留,从而削弱了中央财力,导致地方军阀割据,D项
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盐税”截留,而不是盐业国营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地方政府对“盐税”的截留,而且1915年袁世凯统治时期,军阀割据尚未形成,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地方政府对“盐税”的截留,而不是列强对中国“盐税”的
干预,不能体现“半殖民地性”,排除C项。故选D项。8.1932年,国民党军队在苏区挨村挨户地“清剿”红军,使得大批贫苦农民放弃家园跟随红军进入大别山,他们为红军探敌情、送消息;国民党军队烧山毁林,他们就到处贴标语:“树也砍不完,根也挖不尽,留得大山在,到处有红军。”上述现象反映了()A.国民党的
统治面临崩溃B.革命统一战线不断扩大C.土地革命得到民众支持D.红军亟须进行战略转移【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2年(中国)。据材料“
大批贫苦农民放弃家园跟随红军进入大别山,他们为红军探敌情、送消息”,说明民众对红军的支持,C项正确;材料反映土地革命时期民众对红军的支持,不能反映国民党的统治面临崩溃,排除A项;贫苦农民本就是革命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不体现“扩大”,排除B项;材料反映土地革命时期农民对红军的支持
,没有涉及红军亟须进行战略转移,排除D项。故选C项。9.五十年代中期,周恩来在一份报告中将资本主义国家分为三种类型,即新兴民族国家和西北欧中立国家为代表的“和平中立派”、以英法为代表的“惟美国马首是瞻派”、以美国为代表的“主战派”,这种创分的目的是()A.调整“一边
倒”的外交分针B.与西方国家实现全面和解C.扩大我国的国际活动空间D.争取人民民主国家的支持【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目的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
是: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根据材料概况可知:五十年代中期,周恩来在报告中将资本主义国家分为三种类型,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分析和应对国际形势,寻找与不同类型国家的合作机会,从而扩大我国的国际活动空间。这种分类有助于中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找到更多的外交突破口,争取更
多的国际支持和合作伙伴,C项正确;我国“一边倒”主要指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与西方国家改进关系和此并不冲突,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这种划分产生的结果,不能得出与西方国家实现全面和解,排除B项;材料也涉及对西方资本主国家
的划分,争取人民民主国家的支持不能完全概况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10.1978年10月,国务院在四川选择了6家企业开始进行扩大自主权的试点改革。到1980年底,扩权试点企业增加到6600家,占全国预算内工业企业总数的16%、产值的60%、利润的70%。商业系统扩
权试点企业,1980年为8900家,占商业系统独立核算单位的50%。通过改革()A.政府加强了对国民经济的调控B.我国建立了多种所有制的企业C.提高了企业积极性和经营活力D.实现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
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20世纪70-80年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对企业进行扩大自主权的试点改革,提高了企业的积极性和经营活力,C项正确;扩大企业自主权体现发挥市场的作用,
而非加强国家调控,排除A项;扩大企业自主权主要涉及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而非企业所有制变化,排除B项;我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21世纪初,排除D项。故选C项。11.古巴比伦和亚述帝国是两河流域不同时期的
主要政权。如表呈现了古巴比伦与亚述帝国司法审判的变化。如表反映了古代两河流域()司法主体审判方式上诉(再审)的古巴比伦各级相对专业的法律人士;国王一般由数人组成合议庭共同裁决一般由地方人员审理亚述帝国国王;国王任命各级行政官员往往一两位官员即可裁决往往直达国王并迅速裁决、执行A.审判方式
的完善B.行政效率的提高C.君主权威的增强D.治理方式的多样【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西亚)。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古巴比伦,司法主体有各级相对专业的法律人士以及国
王,审判方式是合议庭共同裁决,上诉由地方人员审理。而在亚述帝国,司法主体变为国王和国王任命的各级行政官员,审判往往一两位官员即可裁决,上诉直达国王并迅速裁决、执行。从古巴比伦到亚述帝国,司法主体中国王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审判和上诉等环节更多地与国王相关,这反映了君主权威的增强,C项正确;表中来看,
亚述帝国的审判方式是一两位官员裁决,相较于古巴比伦的合议庭共同裁决,不能体现审判方式的完善,反而更像是君主权威影响下的简化,排除A项;表格中没有足够信息表明行政效率提高,审判方式的变化更多体现的是君主权威在司法中的变化,而非单纯行政效率问题,排除B项;表格主要围绕司法审判相关内容,并
没有体现出治理方式的多样,更多是在司法方面君主权威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12.柏拉图在老师苏格拉底被雅典民主法庭判处死刑后打消了从政理想,开始潜心学术研究。后来在《理想国》中提出“哲王治国”的思想。认为国家的“第一要务”是进行公民教育,“国王”应该是
有政治技艺并依照法律统治的哲学家。这反映了()A.柏拉图具有平等法治的观念B.雅典缺少真正的民主C.雅典的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D.雅典民主政治走向衰落【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苏格拉底之死本身就体现了直接民主制度下权力的滥用误用,而材料“柏拉图在老师苏格拉底被雅典民主法庭判处死
刑后打消了从政理想”“‘国王’应该是有政治技艺并依照法律统治的哲学家”,体现了部分公民丧失了从政的热情并且对雅典制度进行反思,这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走向衰落,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柏拉图具有平等观念,排除A项;B项表
述过于绝对,民主都是具有阶级属性的,的排除B项;雅典仍是奴隶制国家,排除C项。故选D项。13.西方考古学家在雅典城发现了191片刻有“地米斯托克利”名字的陶片。经过对照,发现这些陶片上是14个人的笔迹。有学者据此认为这是政治阴谋的证据。但当代学者
进一步研究认为,陶片放逐法仍然起到了维护民主政治的作用,主要是因为()A.雅典公民有强烈的政治意识B.雅典公民文化素质普遍较高C.雅典民主有完备的法律保障D.政客不可能操纵陶片放逐法【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
题。时空是古代(雅典)。根据“但当代学者进一步研究认为,陶片放逐法仍然起到了维护民主政治的作用”可知,当代学者对陶片放逐法持肯定态度,陶片放逐法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中监督机制的存在,影响城邦稳定的政治家将会被放逐,该制度是雅典公民政治意识的体现,A项正确;雅
典民主政治具有广泛性,但是并不意味着每个公民都有很高的文化素质,排除B项;“完备的法律保障”史实错误,排除C项;材料中191片陶片上为14个人的笔迹恰恰说明政客有可能操纵陶片放逐法,排除D项。故选A项。14.康福拉提出:“马其顿
军队使得希腊人成为整个已知世界的主人,这些征服者并没有学习当地的语言,但是他们认识到,假如他们想有效地统治他们,他们就必须理解他们,收集他们的书籍并进行整理翻译。”该学者强调的是()A.先进的文化具有征服力B.
希腊是世界文明的核心C.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D.战争导致区域文明消亡【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亚历山大帝国时期(欧洲)。根据材料概括可知:康福拉的描述强调的是通过对被征服地区
的文化和书籍的理解和整理,来有效地进行统治。这表明对雅典文化的重视,有助于统治,这种行为体现的是先进文化的征服力,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其他地区文明与希腊文明的比较,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先进文明的影响力,而非简单书
籍对人类进步的推动,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战争对文明交流的影响,而非导致文明的消亡,排除D项。故选A项。15.9世纪,西欧地区广泛实行封君封臣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需要履行一套特定的仪式,封臣的效忠誓词如下:“我……效忠我的主人,爱其所爱
,仇其所仇。主人凡践履协约,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赐我以应得,则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这体现了封君与封臣()A.互有义务履行契约B.等级森严上下有别C.以血缘关系为纽带D.相互尊重永不背叛【答案】A【解
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9世纪(西欧)。从材料信息“主人凡践履协约,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赐我以应得,则我的一言一行,
一举一动,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可知,封君封臣之间的关系是互有义务,履行契约的,A项正确;材料强调封君封臣之间的契约关系,等级森严上下有别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大意,排除B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不符合史实,西欧封君封臣制度是以土地为纽带的,排除C项;相互尊重永不背叛表述不符合
史实也不符合材料主旨大意,排除D项。故选A项。二、材料题(共3道题,合计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新疆已有棉花种植和棉纺织技术。清嘉庆十九年(1810年)松筠奏称吐鲁番“宜种木棉、近来种植甚广”。1884年,
新疆建省后,清政府在新疆逐渐加大了移民屯垦的力度,不仅开展全疆水利垦殖建设,还在各地建设了农林实验场、讲习所等。吕办和私人银号相继创办,向棉农提供贷款。同时,俄国为改善进口的新疆棉花品质,向当地棉农分发了众多美国棉种。至光
绪末年,新疆棉区遍及南疆数县和东部吐鲁番地区,北疆昌吉亦有种植。其中,吐鲁番棉花年产量达300万斤,冠绝新疆。至20世纪初,虽然“土法土机”式纺织仍是主流,但南疆已出现一些机器轧花工厂,其中吐鲁番的六个轧花厂中有两个属于俄国人,有近千台手摇机。——摘编自刘玉皑《清
代民国时期新疆棉业发展》材料二20世纪90年代,新疆棉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新疆建成国家级优质商品棉生产基地”的方案”被纳入“九五”计划。截至2000年,新疆棉花面积与总产量比1990年代初期分别增长了1.33倍和2.67倍。科研、金融、病虫害防治、生产资料、机械
制造等服务于棉花生产的产业也获得一定发展。虽然经省级政府资格认定的企业可以直接参与收购、加工和经营棉花,但供销社仍是新疆棉花经营的主渠道。伴随着新疆棉区迅速扩张,也使相当数量质量差、效益不佳的次宜棉区和风险植棉区盲目介入。2001年《国务院进一步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出台,提出:“(要)放
开棉花购销与价格,积极发展产业化经营,努力扩大出口……促进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棉花市场的形成”。2008年,新疆棉田面积与棉花总产量较2000年增长一倍,同时棉花纤维强度与长度也获得大幅提高,国内部分大企业因此借着向西开放的契机,踊跃在新疆投资棉花产业,推动了
新疆棉花加工能力和质量水平的全面提升。——摘编自樊亚利《新疆棉花产业60年发展回顾与展望》材料三新疆是中国最大的产棉区,年产量在500万吨左右,占到国内棉花产量的80%以上;国际知。名服装品牌,多是新疆棉花、纺织品、纤维制品的采购商。近年来,美国在
新疆“强迫劳动”议题上的“露獠牙”包括但不限于:美国国务院等部门发布《新疆供应链商业咨询公告》,警告企业供应链勿与新疆等地所谓“侵犯人权”实体发生联系;美国商务部把“与新疆侵犯人权有关”的11家中国公司(包括纺织企业)列入被制裁实体
清单……特朗普政府一度试图实施对所有新疆棉花及其相关产品的广泛进口禁令,却发现操作困难而暂时搁置……——摘编自陈想《美国“新疆棉花禁令”背后的三个真相》(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晚清新疆棉花产业发展的原因及其表
现。(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新疆棉花产业发展的变化,并分析其背景。(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美国“新疆棉花禁令”的认识。【答案】(1)原因:种植历史悠久,自然条件优越;政府鼓励和移
民实边的需要;近代西方先进棉种及生产技术的传播;对外贸易的发展。表现:棉花产业规模扩大(种植规模和产量的提高);逐渐由家庭手工工场向机器大工厂转型。(2)变化:由政府主导向市场调控转变;由以数量扩张为主向数量与质量并重转变;由公有制经济为主向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转
变;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升级。背景:改革开放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中国加入世贸,与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出台;农业技术的进步。(3)认识:美国对中国新疆棉花产业的打压,实际上是对中国70多年来农业和工业发展所取得成就的认可;“新疆棉花禁令”
是美国维护霸权主义,遏制中国复兴的重要一环;美国这一禁令不利于中美正常的贸易往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坚持科技创新,坚持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中国维护棉花安全的出发点和宗旨。【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和
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中国。原因: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新疆已有棉花种植和棉纺织技术”可分析出种植历史悠久,自然条件优越;根据材料“清政府在新疆逐渐加大了移民屯垦的力度”可分析出政府鼓励和移民实边的需要;根据材料“俄国为改
善进口的新疆棉花品质,向当地棉农分发了众多美国棉种”可分析出近代西方先进棉种及生产技术的传播,对外贸易的发展。表现:根据材料“新疆棉区遍及南疆数县和东部吐鲁番地区,北疆昌吉亦有种植”可分析出棉花产业规模扩大(种植规模和产量的提高)
;根据材料“南疆已出现一些机器轧花工厂”可分析出逐渐由家庭手工工场向机器大工厂转型。【小问2详解】本题是对比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中国新疆。变化:根据材料“促进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棉花市场的形成”可分析出由政府主导向市场调控转变;根据材料“
新疆棉田面积与棉花总产量较2000年增长一倍,同时棉花纤维强度与长度也获得大幅提高”可分析出由以数量扩张为主向数量与质量并重转变;根据材料“虽然经省级政府资格认定的企业可以直接参与收购、加工和经营棉花,但供销
社仍是新疆棉花经营的主渠道”可分析出由公有制经济为主向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转变;根据材料“积极发展产业化经营”可分析出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升级。背景:结合改革开放政策可分析出改革开放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
深化;结合2001年中国加入WTO可分析出中国加入世贸,与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结合经济水平提升可分析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结合西部大开发可分析出“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出台;根据材料“科研、金融、病虫害防治、生产资料、机械制造等服务于棉花生产的产业也获得一定发展。”可分析出农业技术
的进步。【小问3详解】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认识:根据材料“把与新疆侵犯人权有关的1家中国公司(包括纺织企业)列入被制裁实体清单1”可分析出美国对中国新疆棉花产业的打压,实际上是对中国70多年来农业和工业发展所取得成就的认可;结
合美国霸权主义可分析出“新疆棉花禁令”是美国维护霸权主义,遏制中国复兴的重要一环;根据材料“特朗普政府一度试图实施对所有新疆棉花及其相关产品的广泛进口禁令,却发现操作困难而暂时搁置…”可分析出美国这一禁令不利于中美正常的贸易往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坚持科技创新,
坚持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中国维护棉花安全的出发点和宗旨。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朝治安管理实行“双轨制”,一是沿袭历代做法,由各级政府首长全权负责,主管盗窃斗讼事宜及防范、缉捕等,二是以禁军为主体,组建与路、州、县三级政府
平行的巡检官系统。汴京在“巡检使”统领下,划分成若干治安责任区“厢”,每一厢设机构“厢公事所”,主管本厢治安行政。宋政府专门组建了“皇城司”,负责地下侦缉,伺察官员的不法行径,侦伺敌国的间谍活动。根据建隆四年(963年)颁布的《宋刑统》等规定,“言詈
(责骂)祖父母、父母”“父母在,别籍异财”等均列入威胁城市治安的“不法”行为。——摘编自陈鸿彝《宋代城市治安管理模式杂谈》材料二1112世纪,西欧城市内开始设置由居民选举而来并具有一定任期限制的执政官。执政官在负责地方
日常行政事务外,还兼管城市治安事宜,尤其是对市场交易纠纷、城市土地买卖纠纷、债务纠纷等进行处置。象征城市的审判权和自治权的标记首先是治安的标记,如市场上的十字架和钟楼。城市的民事习惯法普及到治安所及之处,城市治安法仅限于“城墙之内”,治安以全城居民的集体宣誓作为前提条件,全城居民起誓不妨
碍治安,并向其他受到人身或财产侵害的市民伸出援助之手,而市民阶级只能受他们自己的地方长官审判。——摘编自【比利时】亨利·皮雷纳《中世纪的城市》(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城市治安管理的主要特征。(2)根据材料一
、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比于宋代,中世纪西欧城市治安管理的不同之处,并简析原因。【答案】(1)主要特征:借鉴前代经验和自我创新管理相结合;涉及治安业务多样化;服务于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危害行为的事前预防与事后打击并重;治安管理权责分明;监管群体覆盖官员与
民众;“礼”渗透治安管理之中(深受儒家思想影响)。(2)不同之处:蕴含鲜明的民主和自治色彩;更多地涉及经济类治安问题;具有一定的排他性(管理制度和法律仅限于本城市);法治色彩浓厚;普通市民也肩负维持社会秩序的责任与义务。原因:中世纪西欧部分城市实行自治;商品经济得到发展;深受
西方古代法治传统的影响;城市市民阶层的日益壮大和地位得到提升;世俗王权相对弱小。【解析】【详解】(1)主要特征: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宋朝治安管理实行‘双轨制’,一是沿袭历代做法,由各级政府首长全权负责,主管盗窃斗讼事宜及防范、缉捕等,二是以禁军为主体,组建与路、
州、县三级政府平行的巡检官系统”可知,借鉴前代经验和自我创新管理相结合;涉及治安业务多样化;监管群体覆盖官员与民众;根据材料“汴京在‘巡检使’统领下,划分成若干治安责任区‘厢’,每一厢设机构‘厢公事所’,主管本厢治安行政。宋政府专门组建了‘皇城司’,负
责地下侦缉,伺察官员的不法行径,侦伺敌国的间谍活动”可知,治安管理权责分明;危害行为的事前预防与事后打击并重;根据材料“根据建隆四年(963年)颁布的《宋刑统》等规定,‘言詈(责骂)祖父母、父母’‘父母在,别籍异财’等均列入威胁城市治安的‘不法’行为”可知,“礼”渗透治安管理之中(深受儒
家思想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服务于封建君主专制统治;(2)不同之处: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西欧。根据材料“11、12世纪,西欧城市内开始设置由居民选举而来并具有一定任期限制的执政官”可知,蕴含鲜明的民主和自治色彩;根据材料“执政官在负责地方日常行政事务外
,还兼管城市治安事宜,尤其是对市场交易纠纷、城市土地买卖纠纷、债务纠纷等进行处置”可知,更多地涉及经济类治安问题;根据材料“城市的民事习惯法普及到治安所及之处,城市治安法仅限于‘城墙之内’,治安以全城居民的集体宣
誓作为前提条件,全城居民起誓不妨碍治安,并向其他受到人身或财产侵害的市民伸出援助之手,而市民阶级只能受他们自己的地方长官审判”可知,具有一定的排他性(管理制度和法律仅限于本城市);法治色彩浓厚;普通市民也肩负维持社会秩序的责任与义务。原因: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西
欧。根据材料“11、12世纪,西欧城市内开始设置由居民选举而来并具有一定任期限制的执政官”“象征城市的审判权和自治权的标记首先是治安的标记”可知,中世纪西欧部分城市实行自治;城市市民阶层的日益壮大和地位得到提升;根据材料“尤其是对市场交易纠纷、城市土地买卖纠纷、债务纠纷等
进行处置”可知,商品经济得到发展;根据材料“民事习惯法”可知,深受西方古代法治传统的影响;根据材料“城市治安法仅限于‘城墙之内’,治安以全城居民的集体宣誓作为前提条件,全城居民起誓不妨碍治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俗王权相对弱小。1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关于中国近代经济史的阶段划分,或称分期问题,在学界一直没有定论。下表是其中两种观点:第一种第二种划分依据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阶段性作基本线索以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性作
基本线索划分阶段1840—1919年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开始、形成和进一步加深阶段1840—1895年:资本主义经济产生阶段1919—1949年为新民主主义经济的缔造、产生、发展、取得彻底胜利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
日趋没落、最后全面崩溃阶段1895—1927年:资本主义发展阶段1927—1949年:资本主义遭受摧残和新民主主义经济产生发展阶段——据杜恂诚《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模式、阶段划分与规模度量》整理你赞同表中哪种观点或自己提出一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阐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
,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示例:观点:中国近代经济史应以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性作为基本线索。理由:纵观世界,近代史就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鸦片战争以后,伴随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逐渐产
生和发展,并影响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第一阶段:1840—1895年,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在洋务企业和外商企业利润刺激下,一些地主、官僚和买办开始引进西方机器,投资近代工厂,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为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奠定了经济基础。第
二阶段:1895—1927年,甲午战争后,列强扩大对华资本输出,加速了自然经济解体,同时,清政府也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民间设厂迅速增加,民族资产阶级逐渐产生。辛亥革命后,封建帝制被推翻,南京临时政府制定了鼓励工商业发
展的政策,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发展,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较快发展,壮大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第三阶段:1927—1949年,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官僚资本迅速膨胀,日本侵华、国民政府挑起内战,都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同时,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
革命,在抗日根据地进行大生产运动、实施“双减双交”政策,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新民主主义经济产生并迅速发展。【解析】【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近代(中国)。首先,阅读材料中的观点,确定自己赞同的观
点,如赞同第二种:中国近代经济史应以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性作为基本线索。然后结合材料说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发展原因、状况及影响。如根据材料“1840—1895年:资本主义经济产生阶段”及所学知识,18
40—1895年,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在洋务企业和外商企业利润刺激下,一些地主、官僚和买办开始引进西方机器,投资近代工厂,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为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奠定了经济基础。第二阶段:1895—1927年,甲午战争后,列强扩大对华资本输出,加速了自然经济解体,同时,清政府也放宽
民间设厂的限制,民间设厂迅速增加,民族资产阶级逐渐产生。辛亥革命后,封建帝制被推翻,南京临时政府制定了鼓励工商业发展的政策,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发展,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较快发展,壮大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第三阶段:1927
—1949年,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官僚资本迅速膨胀,日本侵华、国民政府挑起内战,都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同时,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在抗日根据地进行大生产运动、实施“双减双交”政策,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新民主主义经济产生并迅速发展。论述要史论结合,逻
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