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江南十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分科诊断模拟联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

DOC
  • 阅读 5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0 页
  • 大小 136.195 KB
  • 2024-12-24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envi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安徽省江南十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分科诊断模拟联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安徽省江南十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分科诊断模拟联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安徽省江南十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分科诊断模拟联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3 已有5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0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 安徽省江南十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分科诊断模拟联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0)页,136.195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60d13355faa2b0e375a3d22c18fba32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3年“江南十校”高一分科诊断摸底联考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总分为100分,历史考试总时间为75分钟;2.本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3.考生作答时,请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一、选择

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023年3月6日安徽省郎溪县磨盘山遗址第三期考古发掘项目正式启动。该遗址已经列入“长江下游文明化进程”课题,根据出土遗物的

器形、纹饰推断其文化类型主要为良渚文化。据此可判断该遗址主要对应时代为()A.旧石器时代B.新石器时代C.万邦时代D.商周时代【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

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良渚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长江下游的文化遗址,磨盘山遗址文化类型主要为良渚文化,对应时代为新石器时代,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2.《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载孔子问礼老子,老子对孔子说道:“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该言论折射出老子的思想观点是()A.为政以德B.有教无类C.无为不争D.物极必反【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材料引文大意为:去掉你身上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你毫无

益处。折射出老子“道法自然,无为不争”的核心思想,C项正确;孔子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排除A项;孔子在教育方面成就显著。他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打破了过去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排除B项

;老子的思想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揭示出事物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3.秦统一后建立起严密的文书行政管理制度,规定各级官僚机构“毋口请”,

均以文书行政。此外,秦朝还形成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其主要目的是()A.实现思想文化统一B.规范国家行政秩序C.制定国家统一法律D.加强专制集权制度【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用词可知,这是影响题。

时空范围为秦朝(中国)。秦朝要求各级官僚机构均用文书行政,并建立文书管理制度和邮驿传递系统等做法,完善了行政手段,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和国家的治理能力,加强了专制集权制度,D项正确;文书行政与思想统一不符,排除A项

;文书行政有助于规范行政秩序,但是这不是秦朝文书制度的主要目的,排除B项;文书不等于法律,排除C项。故选D项。4.如图是关于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示意图,据此推断该法令背后的指导思想是()A.“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B.“立嫡以长不以贤”C.“惩戒亡秦孤立之败”D.“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西汉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

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这种将一个大诸侯国划分为多个小诸侯国的做法体现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政策思路,D项正确;“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对应

的是分封制,排除A项;“立嫡以长不以贤”对应的是宗法制,排除B项;汉初“惩戒亡秦孤立之败”,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排除C项。故选D项。5.西晋时期“东南之人食水产,西北之人食陆畜”,北方人常常谴称南方人为“鱼鳖之徒”,至北魏时期,京城各郡食鱼之人渐多,甚至出现了“洛鲤伊鲂,贵于牛羊”的景象。这

一变化反映了()A.南北民族交融加强B.国家经济重心南移的C.北方农业得到恢复D.南北饮食习惯趋同【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从材料可知,北方人对南方人的食鱼习俗从讥讽到接纳,说明南北民族交融加强,A项正确;材

料体现南北方之间文化的交流和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仍然在北方,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北方农业发展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材料仅提及食鱼习俗,不能全面反映饮食习惯,排除D项。故选A项。6.如表是中国古代部分朝代

寒门子弟群体在当时入仕人数中所占的比例。据此分析隋以后比例渐升的制度因素是()朝代曹魏西晋东晋隋唐北宋比例26%15%4%17.2%24.5%461%A.军功授爵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

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魏晋时期,世家大族几乎控制着政权,九品中正制之下,寒门子弟入仕机会越来越小。自隋唐实行科举制以来,寒门子弟入仕的机会越来越大,D项正确;军功爵制实行时间是在战国时期,排除A项;察举制是汉代

实行的选官制度,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不利于寒门子弟入仕,排除C项。故选D项。7.公元263年,魏国向蜀汉发动战争,司马昭把核对蜀汉地图的重任交给了裴秀。裴秀通过实地考察,积累了丰富的地图知识,这为他绘制《禹贡地域图》,并提出“制图六体”奠定了基础。这说明()A.经济

发展推动科技进步B.国家需求促进科技发展C.思想解放带动科技创新D.生活经历决定科技水平【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三国时期(中国)。裴秀绘制《禹贡地域图》的前提是魏国伐蜀汉,在此背景下,裴秀针对汉代地图不设比例尺、方

位不准的缺点,使用比例尺绘制《禹贡地域图》,可见绘制更详细的地图是为了满足国家对外征战的需要,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经济发展对绘图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排除A项;裴秀在绘图方面的成就不属于科技创新,排除C项

;D项表述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8.宋仁宗时期,范仲淹、韩琦等文官主持对西夏战事。朝廷曾下诏将他们任命为武职的观察使,他们强烈反对,先后上表坚持不受。这说明宋代()A.崇文抑武影响士人价值取向B.强干弱枝干扰边防理念C.分化事权削弱中央

集权制度D.格物致知推崇社会实践【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使得士人排斥武官的任命,A项正确;“强干弱枝”是指将各地方军

强壮之人都入选禁军,禁军半数拱卫京师,另一半驻守各地,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B项;分化地方事权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C项;材料体现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格物致知属于理学主张,排除D项。故选A项。9.元至顺元年,河南江北行省治下的路府州分别来源于原江淮行省、原湖广行省及原中书

省;同时,江浙行省是由原江淮行省的长江以南部分和福建行省合并而成。这种切块式的做法()A.减少了行省的职能B.降低了行省的地位C.奠定了国家的版图D.意在加强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提

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目的题。时空范围为元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元代的行省划分打破了原有的江河便利,这种切块式做法有助于防止地方出现割据势力,从而加强中央集权,D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行省的具体职能,A项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行省的地位问题,并且材料所述做法

也不会降低行省的地位,排除B项;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版图得以奠定,排除C项。故选D项。10.宋代财婚风气盛行。经济稍差点的人家用白银置办聘礼;富贵人家则流行给女方制作一些纯金首饰。这反映出()A.理

学成为社会主流B.经济发展影响婚俗变迁C.经济重心完成南移D.社会门第观念逐渐消失【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宋代(中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社会奢侈风气增

长,婚姻更看重财富,因此材料反映了经济发展影响婚俗变迁,B项正确;理学思想提倡节制欲望,不提倡享乐,材料中的重财风气与理学思想的主张相违背,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经济重心南移问题,排除C项:根据材料看不出社会门第观念的变化,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宋代的婚俗,排除

D项。故选B项。11.明朝中后期,士大夫对“倭患”十分关注,出现了诸如《筹海图编》、《海防纂要》、《虔台倭纂》等著作。这类著作的出现()A.巩固了当时的朝贡体系B.彰显了士人的海防意识C.促进了海外贸易发展D.完善了明朝的防御体系【答案】B【解析

】【详解】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范围为明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明朝中后期,士大夫对“倭患”十分关注,可以看出,士大夫阶层的海防意识在不断加强,B项正确;朝贡体系体现的是和平往来,与材料中的海防等信息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海外贸易的发

展的信息,排除C项;著作只是在理论上的内容,无法判定是否完善了明朝的防御体系,排除D项。故选B项。12.雍正即位之初,察觉督抚有用掌握的奏折之权侵占六部之权的倾向,于是他一方面顺水推舟,通过奏折使督抚对六部形成牵制,另一方面又凭借自己在奏折运行中的主导地位,对督

抚在奏折中提出的非分要求不予理会。这反映出奏折制()A.导致统治危机的出现B.便于控制官僚系统C.降低了地方行政效率D.严重弱化中央集权【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可知,雍正皇帝利用督抚牵制六部,同时又避免督抚权力

过大,目的是操纵官僚,平衡内外,B项正确;材料所述措施有利于加强对官员的控制,强化皇权,而非导致统治危机的出现,排除A项;材料主旨不是地方管理制度,对地方行政效率直接影响不大,排除C项;防止督抚权力过大,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B项。13.明清之际,山东、河南等产棉区每年要从江南大量输

入棉布,而向江南等地输出棉花。诸如此类的现象还有很多。据此可知当时()A.出现新的生产关系B.区域经济发展不均C.长途贩运贸易发达D.社会秩序动荡不安的【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明清之际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

所学可知,明清之际,北方地区和江南地区之间存在棉花、棉布贸易,体现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达,C项正确;当时新生产关系指的是雇佣关系的出现,这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区域间的贸易,未体现“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排除B项;材料主要讲贸易,不涉及社会秩序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14.《海

国图志》刊行之初,得到了当时一些人的赞赏,其中大多数只是对书中展现的万国风土人情感兴趣,对该书的核心观点却漠然不见。这折射出()A.西方风土研究比技术更有价值B.近代科技不能挽救民族危机C.该书的核心观点违背历史潮流D.传统积习太深难以迅速转向【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

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晚清中国。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但在当时却得不到理解和重视,反映自大保守的传统积习太深难以迅速转向,D项正确;晚清中国急需引进

西方先进科技,从发展近代科技和机器生产的角度看,技术更有价值,排除A项;当时社会上对于学习西方并不热心和认同,是因为思想解放和觉醒不够,而非近代科技对挽救民族危机无益,排除B项;魏源在书中提出的“师夷之长

技以制夷”的思想有其进步意义,排除C项。故选D项。15.甲午战后,为支付战争赔款,清政府与英德两国签订借款合同,规定由海关总税务司赫德代征四省七处的厘金抵偿部分债款。这遭到所涉地方督抚不同程度的反对。据此可推知()A.清政府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B.列强完全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C

.清政府公信力已经完全丧失D.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清政府与英德两国签订借款合同,规定由海关总税务司赫德代征四省七处的厘金抵偿部分债款。这遭到所

涉地方督抚不同程度的反对。”可知,甲午战后,清政府在内部财政枯竭,中央权威削弱,在外边面临着西方国家的威胁,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A项正确;“列强完全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清政府公信力也没有完全丧失,

排除C项:“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是在《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排除D项。故选A项。16.1891年《新学伪经考》发表,该书认为,今文经是孔子流传下来的真经,而古文经不存在,它是王莽为了篡位而伪造的,湮没了孔子的微言大义,因此要“摧廓伪说”

。该观点()A.旨在推动学术辨伪B.完全符合儒学道统C.意在宣传维新变法D.试图宣传革命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正向题、目的题。时空是:1891年(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得出,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

将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典斥为伪书。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意在宣传维新变法,C项正确;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不单单是为了学术研究,根本目的是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排除A项;康有为把古文经典斥为伪书,与古文经学的看法相悖,排除B项;康有为是

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主张变法维新而非暴力革命,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3小题,共52分。17.“江南忆,最忆是杭州”。第19届亚运会的成功举办,让杭州再次惊艳世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2014年,中国大运河项目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这条大运河到现在已经有250

0多年的历史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了连接江淮的运河—邗沟。此后历代都有运河工程,其中隋朝的工程最为浩大。——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皮日休《汴河怀古》材料二元朝的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

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元朝时恢复临安的旧称杭州,它被外国旅行家称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改变隋唐时迂回曲折的路线,缩短了航程。——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并简评其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大运河的显著变化并说明出现该变化的经济与政治因素。【答案】17.目的:加强对南方控制,巩固统治;加强南北交通,保障南北物资供应;征伐备战,方便征讨高句丽;满足隋炀帝巡游江南需要。历史影响:积极:巩

固国家统一;沟通南北水运,繁荣两岸城市;促进南北文化交流;促进民族融合。消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加重人民负担,导致社会的不稳定;修建过程也给沿线生态环境带来破坏。18.显著变化:截弯取直。经济因素: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政治因素:政治中心北移。【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

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隋朝中国。目: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军事、统治者个人因素等方面分析。具体而言,政治上,加强对南方控制,巩固统治;经济上,加强南北交通,保障南北物资供应;军事上,征伐备战,方便征讨高句丽;个人因素方面,满

足隋炀帝巡游江南需要。历史影响: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积极:据材料“至今千里赖通波”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沟通南北水运,繁荣两岸城市,促进南北文化交流;此外还可以从巩固统一、促进民族融合等方面分析。消极:据材料“隋亡为此河”并结合所学得出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加

重人民负担,导致社会的不稳定;修建过程也给沿线生态环境带来破坏。【小问2详解】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元朝中国。显著变化:据材料“改变隋唐时迂回曲折的路线,缩短了航程”得出截弯取直。经济因素:据材料“元朝的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

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得出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政治因素:结合所学,元朝以大都(今北京)为都城,政治中心北移。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在三藩之乱即将平定时,康熙帝的注意力便转向台湾。康熙二十年,郑经病死,台湾内乱,郑克臧继位。康熙帝认为时

机成熟,决策进征台湾。他起用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授以专征之权。施琅亲统水师大军进军澎湖与郑军决战,大获全胜。清廷在发动军事进攻时又进行和平招抚,封郑克爽为汉军公,其他将领部属也都分封重用。收复台湾后,有大臣主张“宜迁其人

,弃其地”,而施琅则坚持认为“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诚永固边国”,康熙帝决定采纳施琅的建议,台湾的行政建制从此与内地划一。这对国家统一、对台湾经济、社会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康熙帝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条件与合理策略。(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统一台湾的重要意义。【答案】(1)有利条件:三藩之乱即将平定;台湾内乱;清代实力强大。策略:重用人才,授以专征之权;武力威慑与政治招抚并用;建制管理。(2)意义: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了台湾与大陆的交流,有利于台湾地区的开发。【解析】的【

小问1详解】有利条件:根据材料“在三藩之乱即将平定时”可知,三藩之乱即将平定;根据材料“康熙二十年,郑经病死,台湾内乱”可知,台湾内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代实力强大。策略:根据材料“他起用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授以专征之权”可知,重用人才

,授以专征之权;根据材料“清廷在发动军事进攻时又进行和平招抚”可知,武力威慑与政治招抚并用;根据材料“台湾的行政建制从此与内地划一”可知,建制管理。【小问2详解】意义:根据材料“这对国家统一、对台湾经济、社会与文化的进一步发

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台湾与大陆的交流及有利于台湾地区的开发等角度进行分析。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有学者认为,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变,是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确立

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对于三省制,不同时期的统治者做了一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补充和调整。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的重大变革,它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从上述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

史的相关史实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答案】示例:观点: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古代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它标志着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成熟。阐述:三省六部制使中国古代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三省分工协作,

各部职责明确,有利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封建政府行政效率。同时,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集思广益,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央决策的科学性。三省六部制的设立,三分相权,且三省长官的品级较低,这就削弱了相权,一改秦汉时期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局面,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确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此后

,历朝基本上沿用这种制度,对于我国中央管制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综上,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古代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是中国古代封建中央官制成熟的标志。【解析】【详解】本题为历史事物阐释类论述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

)。观点:根据材料“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的重大变革,它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可知,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古代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它标志着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成熟。阐述:从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和影响看,三省六部制使中国古代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三省分工协作,各部

职责明确,有利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封建政府行政效率。同时,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集思广益,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央决策的科学性。从三省六部制下皇权的变化看,三省六部制的。设立,三分相权,且三省长官的品级较低,这就削弱了相权,一改秦汉时期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局

面,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确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此后,历朝基本上沿用这种制度,对于我国中央管制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最后对论证进行总结:综上,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古代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是中国古代封建中央官制成熟的

标志。

envi的店铺
envi的店铺
欢迎来到我的店铺
  • 文档 128952
  • 被下载 7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