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易错点04 文学类文本阅读(二)-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考试易错题(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共(28)页,153.487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5dae67570172500361f3299fbd34791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易错点04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易错点1:小说阅读客观题(选择题)常见错误客观题(选择题)的设置,更有利于考生以题读文,为全面理解文本打开了一扇大门。解答小说文本的选择题,要着重了小说阅读的选择题往往涉及小
说内容(写什么)和艺术特色(怎么写)两个方面。全国卷小说阅读的选择题依然为四选一的形式,题干要求为“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思想内容”方面包括人物性格和心理的概括分析、故事情
节概括及作用分析、环境特点及作用分析、小说主题概括和审美取向分析等;“艺术特色”方面包括人物描写的手法及作用分析、情节结构的技巧及作用分析、环境描写的手法及作用分析、语言风格赏析等。命题人在命制选项时主要扣住情节、环境、人物、主题及技巧等几个关键词来命题:人物概
括不准、事实陈述混乱、语言理解不当、评价理解失当、文本评述失据等。【设错角度】1、情节设错。选项曲解某一情节的作用,颠倒情节顺序,或夸大某个情节,甚至无中生有。应对技法:细读选项,找出关于情节的敏感点,确定原文区域;然后根据相
关语境,概括情节,并思考情节作用,最后再与选项比对,看表述对象或内容是否一致,进而判断选项的正误。2、人物形象设错。选项中对人物性格特点或对人物的作用解说错误,要么将次要的解说成主要的,要么故意夸大人物作用,要么无中生有。应对技法:首先阅读选项,根据选项中的关键词确定原文相关区域;再根据小说主旨判
断出主要人物或次要人物及其作用;最后两相比对,判断表述对象是否一致,作用是否分析得当。3、典型环境设错。选项对环境特点、作用及描写手法等的理解分析错误。应对技法:首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区域,区分是自然环境描写还是社会环境描写;然后根据环境的氛围,从形、声、色等角
度来判定其特点;最后再根据特点考虑其对人物塑造、情感表达等的作用,判断选项表述是否正确。4、主旨或情感设错。选项对小说的主旨或情感理解分析有误,或曲解或拔高,甚至是无中生有。应对技法:通过快速读文本环节,把握小说主旨,与选项中表主旨或情
感的关键词进行比对,进而判断选项的正误。5、艺术技巧或语言特色设错。选项对小说塑造人物、设置情节、描写环境、表现主旨等方面所用手法技巧的判断或解说错误;对小说叙述语言、人物语言的特点、风格、作用的判断或解说错误。对策:应对技法:细读选项,明确原文区域,根据语境判断相关手法,与选项关键词作对比,
进而判断选项的正误。【解题方法】——选择题解题“3步骤”第一步:圈画选项信息点快速浏览各个选项,将选项大致分成筛选信息(概括内容)和评价赏析两类。圈画出重点信息,如评价赏析选项中有关语言、人物、环境、思路、主题判断、作者情感、艺术手法等方面内容的名称术语。第二步:回归原文找对应根
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寻找对应,筛选信息类的选项应注意是否改变原文判断,评价赏析类的选项应特别关注标注的信息点是否有原文依据。第三步:逐项排除定答案根据“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先将有“知识性错误”的选项挑选出来,然后再考虑赏析不当的选项,最后确
定答案。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雪窗帘迟子建一进腊月,火车就拥挤得要爆棚了,盥洗室也被无座的乘客占满。天已黑了,列车的玻璃窗上蒙着霜花。有淘气的小孩子为了看窗外的风景,就不停地用手指甲刮着霜花,那声音
“嚓嚓”响着,就像给鱼剐鳞的声音。//(开头部分——环境)一个女列车员召唤旅客换卧铺票。她在车厢的过道里一遍一遍地吆喝:“还有没有没换票的?”见再没有旅客回答,就走了。坐在下铺靠窗位置的是一个老女人,她大约是不常出门的,像小孩子一
样用指甲刮开车窗上的霜花,不停地朝外张望着。一个胖乎乎、醉醺醺的中年男人说他要睡觉,让老女人赶快让开。老女人说:“这是我的铺,你咋让我走呢?”胖男人说:“这是我的铺,我刚刚补的铺!”一个吸着烟的男人提醒老女人:“你再看看你的票,是不是这个铺的?
”还有的人说:“你是不是从票贩子手里买的假票啊?”老女人很委屈地说:“这票是我闺女早晨四点钟上火车站排队给我买的。”说着,从裤兜里掏出票来。她的票是这张铺位的,可是,她没有跟列车员换票,所以她的铺被当作空铺卖给了别人!大家把她犯的过失说给她
听时,她几乎要急哭了。酒气熏天的胖男人用轻蔑的语气说:“连火车都不会坐,出的什么门呢?”/(老女人失去卧铺)那个吸烟的男人对新来的铺位主人胖男人说:“哎,跟老太太说话客气点,都这么大岁数的人了,出趟门容易吗?”“你想当雷锋是不是?那行啊,你把自己的铺让给
老太婆睡不就行了么!”胖男人咄咄逼人。“你这人怎么这么说话呀?”吸烟者掐灭了烟,跃跃欲试地朝胖男人挥舞了一下胳膊。“怎么着?是不是过年回家没什么带的,想挂点彩回去呀?!”胖男人挑衅地说,“过来呀,老子成全你!”“你们可别因为我打架啊
,这大过年的,把谁打了都不好。”老女人起身拉住胖男人的毛衣袖口说。/(胖男人与吸烟男人争吵)那个女列车员过来了。她对老女人说:“这事情怪不了别人,我喊让乘客换票,嗓子都要喊破了,大家都能证明吧?你不换票,火车开出半小时后,就等于放弃了对这铺的权利。这铺属于人家的了。”老女人可怜巴巴地
说:“那我这票就等于作废了?”“作废倒不至于,不过现在卧铺都满员了,你只能坐着了。”“那我上哪里坐着呀?”她颤着声问。“坐边座上吧。”列车员说,“没别的办法了。”“它立着我可怎么坐呀?”老女人的话引来一片笑声。女列车员一伸手把那弹簧座拉了下来,说:“这是可以活动的座,你要是一起身,它就自动立起来了
!”胖男人一头钻进了被窝,人们都对他投以鄙夷的目光。/(女列车员的解决办法)先前与胖男人险些大打出手的那个吸烟男人很同情地看了老女人一眼,说:“唉,可惜我买的是上铺,您也爬不上去,要不我就让给您去睡得了。”老女人说:“不用,你们年轻人觉
大,你去睡吧。”这时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说:“我是下铺的,我能爬到上铺去,你让老太太睡我的铺,我睡你的不就把问题解决了吗?”那个吸烟男人连连摆着手说:“你这么大岁数了,我可不能让你到上铺去!”“别说爬个上铺了,就是让我上树都没问题!”
老人拍着胸脯保证着。“哎,那可不行,万一你有个闪失,我可负担不起!”那人的脸涨红了,他急忙说自己拉肚子,得赶快上厕所,逃之夭夭……/(吸烟男人的逃之夭夭)//(中间部分——情节:卧铺风波)天逐渐地亮了,经过了一夜寒冷的旅行,车窗积满了厚厚的霜雪,所以即使
它没有挂窗帘,却仿佛挂了似的,那是一幅严严实实的雪窗帘。//(结尾部分—环境)(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采用大量语言描写,通过语言描写展现了形形色色人物的性格特征,形象鲜明,“老女人”是一个朴实、不常出门的形象。B.“像小孩子
一样”“刮开”“朝外张望”这一细节描写真实地反映出“老女人”坐火车时候的好奇心,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C.列车员召唤换卧铺票,是为下文“老女人”无铺位做铺垫,这样更给人真实感,跟后文“铺被当作空铺卖给别人”相呼应。D.头发花白的老人起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的作用,把吸烟男子一步步推向尴尬的境地,也说明了做人不要把别人弄得太尴尬。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描写淘气的小孩子“不停地用手指甲刮着霜花”的声响“就像给鱼剐鳞的声音”,这个细
节折射出人们心里的烦躁,烘托了春运时列车上人多拥挤的混乱氛围。B.“老女人的话引来一片笑声”,这笑声是车厢里的乘客对老女人的肆意嘲笑,与乘客形成对比的是善良的女列车员,她告诉失去铺位的老人去边座坐并教给她坐法。C.作者文笔朴实,用白描手法描写了在春运这一特定环境下的火车车厢中相关人物的各种
表现,铺展和透视了世事百态,引发读者深深的思考。D.女列车员召唤旅客换卧铺票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关键情节,它交代了“老女人”买了卧铺票却没有铺位的原因,也为后面矛盾的展开作了铺垫。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到梨花屯去何士光这故事开
场时是颇为平淡的,只是后来,马车快要进梨花屯,而两个乘客也沉默时,回过头来看一看,兴许才有一点故事的意味……一辆马车从白杨坝出来,车夫是个老人家。在一座石桥旁,他把一个中年人让到车上来。看得出,这是位下乡干部。天色好晴朗。水田还没有栽上秧子,但包谷已长
得十分青葱,初夏的山野,透露着旺盛的生命力,叫人沉醉不已。碎石的马路拐弯了,爬坡了,又拐弯了,又爬坡了。不时有布谷在啼叫,车上的人似乎打起盹来了。不知过了多久,马车停住。打盹的干部猛地抬头,看见有人正上到车上来。“啊,谢主任?”来人犹豫地打
招呼,似乎有些意外。“是……老赵同志?”谢主任嗫嚅了一下,也有些突然。车抖了一下,从横过路面的小小水沟上驶过。谢主任把香烟掏出来,递一支给老赵:“去梨花屯?”语气中有和解的意味。老赵谨慎地回答:“是。”“去包队吗?”“是。胜利大队。”“我也是!”谢主任和蔼
地笑起来,“我们都是十回下乡九回在,老走梨花这一方!”笑颜使气氛松动起来。三只白鹤高高飞过,不慌不忙扇动着长长的翅膀,在蓝天里显得又白又亮……“老赵,”谢主任开诚布公地谈起来,“我一直想找机会和你谈谈呢!为七六
年秋天在梨花挖那条沟,你怕还对我有些意见呐!”“谢主任,你说到哪里去了!”“实事求是嘛!当时我是工作队的负责人,瞎指挥是我搞的,该由我负责!有人把责任归到你头上,当然不应当!”“我……”“我也明知那条沟不该挖,一气就占了四十亩良田。但
当时压力大啊;上边决定要挖,社员不同意挖,是我硬表了态:我叫挖的,我负责!”“这种表态,”老赵想了一想,“我也表过……”“那是因为我先表嘛!”谢主任接过话头,“老赵,去年报上有篇报道,你读过没有?”“哪一篇?”“谈得真好!”谢主
任不胜感慨地说,“是基层干部座谈。总结说:上面是‘嘴巴硬’,基层干部是‘肩膀硬’!基层干部负责任。像是报道的安徽……”路转了一个大弯——在一座杉树土岗前好像到了尽头,接着又一下子在马车前重新展现出来,一直延伸到老远的山垭口……“正是这样嘛!”谢主任点头,“那条沟,责任由我负!”“我也有责任!那是
分派给我的任务。如果不是我催得紧,态度那样硬,说不定就挖不成!责任归我负!”双方都有诚恳的态度,气氛十分亲切了,甚至到了甜蜜的地步。路旁出现了一条水沟,水欢快地流淌着,发出叫人喜悦的响声……他们无拘无束地谈下去了。谈形势,谈这次去梨花屯纠正“定产到
组”中出现的种种偏差,等等。后来,拉起家常来了……越近梨花屯,地势就越平坦,心里也越舒畅。突然,谢主任拍了拍赶车老汉的肩膀:“停一停!”老人家把缰收住了。“两年多没到梨花,看看那条沟怎样了!”坝子上水田一块接着一块,已经犁过了。带着
铧印的泥土静静地横陈着,吸收着阳光,像刚切开的梨子一样新鲜,透着沁人心脾的气息……看不见那条沟。谢主任问车夫:“老同志,那条沟是不是在这一带?”“咹?”老人家听不清。老赵大声说:“沟——挖过一条沟啊!”“嗯,”老人家听懂
了,点点头,“是挖过一条沟。唔,大前年的事喽,立冬后开挖的。分给我们六个生产队,每个劳力摊一截。我都有一截呢!顶上头一段,是红星队……”看来老人家说起话来是絮絮不休的。老赵终于打断了他:“现在沟在哪里?”“哪里?”老人家摇着头,“后来填了嘛,去年,开春过后……”谢主任问:“哪个喊填的
?”“哪个?”老人家认真地想了一回,“没有哪个。是我们六个队的人商量的。总不成就让它摆在那里,沟不沟坎不坎的!唔,先是抬那些石头。论挑抬活路,这一带的人都是好手,肩膀最硬……”像我们在乡下会碰到的许多老人家一样,这位老人也有着对往事的惊人记忆。也许平时不大有机会说话,一旦有人听,他们就会
把点点滴滴说得详详细细,有几分像自言自语,牵连不断地说下去。说下去,平平静静的,像是在叙述别人的而不是自身的事情,多少波澜都化为了涓涓细流,想当初虽未必如此简单,而今却尽掩在老人家略带沙哑的嗓音里了。后来,老赵提醒他:“老人家,我们走吧!”老赵的声音,柔和得有些异样。而且不知为什么,
这以后不论是老赵还是谢主任,都没再说一句话。啊,前面,杂树的碧绿和砖瓦的青灰看得见了。是的,梨花屯就要到了!1979年5月(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中的“包队”“定
产到组”等词语,以及关于“安徽”的报道,都指向改革初期的现实,在今天又使小说具有记录历史的意味。B.谢主任感慨报道中基层干部的“肩膀硬”,而赶车老人随后提及这一带做挑抬活路的农民们“肩膀最硬”,对谢主任予
以嘲讽与回击。C.小说前半部分描写了两个下乡干部逐步消除因挖沟曾产生的隔阂,后半部分转而描写赶车老人讲述填沟等往事,进一步深化了时代主题。D.小说多次写到路,“拐弯”“爬坡”“重新展现”“越来越平坦”等,既是写实,又使最后一段自然地传达出“柳
暗花明又一村”的愿景。[解题思维]第一步:圈画选项信息点步骤选项第二步:回归原文找对应第三步:比对分析定答案A①“去包队吗?”②基层干部负责任。像是报道的安徽……③谈形势,谈这次去梨花屯纠正“定产到组”中出现的种种偏差,等等。后来,拉起家常来了……选项筛选出小说中体现时代背景
的关键词语进行分析,暗示出《到梨花屯去》的写作背景,点明了小说的现实意义。符合文意,该选项正确。B①谢主任不胜感慨地说,“是基层干部座谈。总结说:上面是‘嘴巴硬’,基层干部是‘肩膀硬’!基层干部负责任。像是报道的安徽……”②论挑抬活路,这一带的人都是好手,肩膀最硬……选项将赶车老人对挑抬活路的
农民们的赞扬错误理解为对谢主任的“嘲讽与回击”,将赶车老人的这种想法说成另一种想法,事实陈述混乱,该项不正确。C①从“这故事开场时是颇为平淡的”至“后来,拉起家常来了……”②从“越近梨花屯,地势就越平坦”至“是的,梨花屯就要到了!”选项将小说前后两部分内容进行概括,“深化了时代主题”是对
文本内容的升华,与作者的表达意图相符,该项正确。D①碎石的马路拐弯了,爬坡了,又拐弯了,又爬坡了。②接着又一下子在马车前重新展现出来,一直延伸到老远的山垭口……③越近梨花屯,地势就越平坦,心里也越舒畅。选项重点分析写“路”的内容,“写实”是就手法而
言,符合文意;尾段作用的分析符合作者的表达意图,该项正确。【答案】B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篇小说富有田园色彩的景物描写都是自然环境描写,为故事的发生、发展提供了自然的背景。B.谢主任见到老赵之所以“嗫嚅了一下”,主要是怕老赵重提七六年秋天在梨花挖沟那事件
,为自己曾经的荒唐举动而感到羞耻。C.“路旁出现了一条水沟,水欢快地流淌着,发出叫人喜悦的响声”,“欢快”“喜悦”,突出了谢主任与老赵二人冰释前嫌后的心理变化。D.小说首尾两度写到两个乘客的沉默,主要是由于赶车老人的话使他们产生了触动,并陷入了沉思;前后呼应,
强调了沉默之中含有深意。3.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篇小说运用了倒叙的手法,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首尾呼应,结构完整,与鲁迅的小说《祝福》在结构上有异曲同工之妙。B.小说构思巧妙,作者独具匠心地选取了两位心有芥蒂的下乡干部坐在同一辆车上交谈,然后是设
置场景,展现人物性格,揭示矛盾和文章主旨。C.小说第三段描写到梨花屯去的沿途风景,为故事展开提供特定的背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使小说具有清新的田园风格,流露出生机勃勃的时代气息。D.小说中没有生僻词语,多是日常用语,拉近了和读者的距离,小说语言平实朴素,简单易懂,没有蕴含深意的词语和句
子,在平淡的故事中,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主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6分)回家马兰莲火车像一条长龙,穿行在连绵不断的山脉中,雪花零零散散地从天空飘落下来,像飞,像蝉翼,清澈洁净,晶莹剔透。肖锦云坐在靠窗
的座位,怀里抱着一个大大的包裹。她表情淡漠,甚至有些木然,她的眼睛里流出一种奇妙的神色,说不上是喜悦还是忧伤。她一动不动,静静地坐着,像一尊雕塑。她的对面坐着一对年轻夫妻,好像刚结婚不久,女人依偎在男人的怀里,甜甜地睡着了。从她嘴角露出的微笑
,足以证明,她正做着美梦。男人一手搂着女人,一手拿着手机,拇指不停地在手机屏幕上滑动着,女人动了一下,盖在身上的衣服掉了下去。男人放下手机,捡起衣服盖在女人的身上。肖锦云看着他们,脸上呈现出一种复杂的表情,说不出是羡慕还是嫉妒,男人抬
起头,刚好与她的目光相撞,便问道:“大姐,你去哪?”肖锦云显然没想到男人会跟她搭讪,怔了一下,淡淡地说:“回家。”男人还想说话,肖锦云却把目光移向了窗外。火车转过一个弯儿,“呜呜”地鸣叫着,钻进一个隧道里,闹哄哄的车厢里安静
了许多。肖锦云的脑子里开始翻江倒海了……六年前一个飘雪的日子,肖锦云接到男朋友打来的电话,筹备了大半年的婚事又要推后。这已经是第三次了。肖锦云知道男朋友的工作性质特殊,她决定自己去南方把婚事办了。下了半个月的雪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肖锦云被两家的父母送上了南下的火车……“呜
——”火车发出一声长鸣,咣当咣当地跑出隧道,外面的雪似乎有些大了,山坡上、树枝上落满了白茸茸的雪花。女人醒了。她揉了揉眼睛,惊喜地叫道:“老公,雪下得好大,雪花真美。”男人轻描淡写地说:“这算什么,老家的雪比这漂亮多了。”女人撒起娇来,搂着男人的脖子说:“老公,
我想吃鸭脖。”“你就是个馋猫。”男人从背包里拿出一个袋子,又拿出两瓶冰红茶。女人像饿狼扑食一样自顾自地吃起来。男人抬头看了看肖锦云,试探着问:“大姐,你喝点儿水吧。”肖锦云摇摇头说:“谢谢,我不渴。”“喝点儿吧,坐了几个小时了。”男人把水硬塞给肖锦云
。肖锦云推辞不过,只好接住。她没有打开瓶子,只是怅然地望着窗外。女人吃了几口,好像要吐的样子,男人急忙拍着她的后背问:“老婆,怎么了?是不是吃得太猛了?”女人喝了口水,娇嗔地说:“傻瓜,你要当爹了。”“真的?”男人高兴得有些忘乎所以,一下子紧
紧地抱住女人。肖锦云听着他们的轻声私语,闭上了眼睛。男人紧握着女人的手,温柔地说:“你说,咱儿子长得像谁?取什么名呢?”女人说:“我生的,当然像我,姓也得跟我的。”男人不服气地说:“凭什么?孩子都跟爸爸的姓。”“既然跟爸爸的姓,那爸爸怎么不生呢?”女人一副蛮不讲理的样子。
男人气呼呼地说:“真是不可理喻。”小两口儿争吵完,都噘着嘴,相互不理睬。肖锦云听他们吵完了,问道:“刚结婚吧?”男人说:“是的,结婚半年。”媳妇还是个孩子,挺任性的。肖锦云看着女人。男人笑了笑,问道:“大姐,你怎么一个人?”肖锦云长长地叹了口气说:“我跟先生一起来的,我先生是一名缉毒警察,常
年奔走在边境线上,我们结婚六年,先生第一次回家。这次回来,就不走了,可以好好地陪我了。”男人好奇地问:“那你先生呢?”肖锦云指着怀里的包裹说:“在这里。他太累了,睡着了。”男人瞪大眼睛怔怔地看着肖锦云半天:“大姐,对不起。”肖锦云微微一笑说:“没什么。”“老公。
”女人紧紧地抓住男人的胳膊,眼眶里溢满了泪水。男人把她揽进怀里。火车进了一个小站,缓缓地停下了。肖锦云说:“我到站了。”肖锦云抱着包下了车。不远处,两位老人等在风雪中。(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肖锦云眼睛里流出一种不知喜的奇妙神色,脸上呈现出不知羡慕还是嫉妒的复杂表情,是因为丈夫的牺牲让她感到生活无助,人生茫然。B.列车上的年轻夫妻,生活中虽有小小的争吵,更多的却是宠溺与关爱、温馨与甜蜜,从
他们身上可以看到生活的幸福和美好。C.“女人紧紧地抓住男人的胳膊,眼眶里溢满了泪水。”这里既写出女人深切感受到肖锦云内心无法言说的痛苦,也暗含着她对自己幸福生活的重新认知。D.“回家”一词意蕴丰富,既指肖锦云带着
牺牲的丈夫回家,也暗示警察的牺牲换来了无数人能够回到温馨的家庭,拥有幸福的生活。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运用语言、动作等描写手法,塑造了一个单纯、率性、善良、内
心充满幸福的新婚女子形象。B.肖锦云一家是英勇牺牲的缉毒警察家庭的一个缩影,小说以小见大,突出主题,引发读者对现实生活的思考。C.小说尾段叙写了两位老人在风雪中等待儿子回家的情景,既呼应了题目,又增强了小说的悲凉色彩。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对发生在火车上的故事进行全知
视角的叙述,细致地展现两对夫妻的生活经历,塑造了个性鲜明的典型人物。【易错点2】:选择题判断失误: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
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在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错误选项的命制往往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这就为做选择题提供了方向,在答题时注意
寻找这些硬伤,一般就可以准确答题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有声电影老舍二姐还没看过有声电影。可是她已经有了一种理论。在没看见以前,先来一套说法,不独二姐如此;此之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也。她以为有声电影便是电机嗒嗒之声特别响亮而已。不
然便是当电人——二姐管银幕上的英雄美人叫电人——互相巨吻的时候,台下鼓掌特别发狂,以成其“有声”。她确信这个,所以根本不想去看。但据说有声电影是有说有笑而且有歌,她才想开开眼。恰巧打牌赢了钱,于是大请客。二姥姥三舅妈,四姨,小秃,小顺,四狗子,都在被请之列。大家决定看午后两点半那一场,所以十
二点动身也就行了。到了十二点三刻谁也没动身。二姥姥找眼镜找了一刻来钟;确是不容易找,因为眼镜在她自己腰里带着呢。跟着就是三舅妈找钮子,翻了四只箱子也没找到,结果是换了件衣裳。四狗子洗脸又洗了一刻多钟,总算顺当。出发了。走到巷口,一点名,小秃没影
了。折回家里,找了半点多钟,没找着。大家决定不看电影了,找小秃更重要。把新衣裳全脱了,分头去找小秃。正在这个当儿,小秃回来了;原来他是跑在前面,而折回来找她们。好吧,再穿好衣裳走吧,反正巷外有的是洋车,耽误不了。二姥姥给车价还按着老规矩,多一个铜子不给。这几年了,她不大出门,所以现在拉车的三毛
两毛向她要,不是车价高了,是欺侮她年老走不动。她偏要走一个给他们瞧瞧。她确是有志向前迈步,不过脚是向前向后,连她自己也不准知道。四姨倒是能走,可惜为看电影特意换上高底鞋,似乎非扶着点什么不敢抬脚。她过去搀着二姥姥,要是跌倒的话,这二位一定是一齐倒下。三点一刻到
了电影院。电影已经开映。这当然是电影院不对;二姐实在觉得有骂一顿街的必要,可是没骂出来,她有时候也很能“文明”一气。既来之则安之,打了票。一进门,小顺便不干了,黑的地方有红眼鬼,无论如何不能进去。二姥姥一看里面黑洞洞,以为天已经
黑了,想起来睡觉的舒服;她主张带小顺回家。谁不知道二姥姥已经是土埋了半截的人,不看回有声电影,将来见阎王的时候要是盘问这一层呢?大家开了家庭会议。不行,二姥姥是不能走的。至于小顺,买几块糖好了,吃糖自然便看不见红眼鬼了。事情便这样解决了。四姨搀着二姥姥,三舅妈拉着小顺,
二姐招呼着小秃和四狗子。看座的过来招待,可是大家各自为政的找座儿,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离而复散,分而复合,主张不一,而又愿坐在一块儿。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带嗽,四狗子咆哮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观众们全忘了看电影,一齐恶声
地“吃——”,但是压不下去二姐的指挥口令。二姐在公共场所说话特别响亮,要不怎样是“外场”人呢。直到看座的电筒中的电已使净,大家才一狠心找到了座。不过,还不能忘了谦恭呀,况且是在公共场所。二姥姥年高有德,当
然往里坐。可是四姨是姑奶奶呀;而二姐是姐姐兼主人;而三舅妈到底是媳妇;而小顺子等是孩子;一部伦理从何处说起?大家打架似的推让,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叫老天爷。好容易一齐坐下,可是糖还没买呢!二姐喊卖糖的,真喊得有劲,连卖票的都进来了,以为是卖糖的杀了人。糖买过了,二姥姥想起一桩大事——
还没咳嗽呢。二姥姥一阵咳嗽,惹起二姐的孝心,与四姨三舅妈说起二姥姥的后事来。老人家像二姥姥这样的,是不怕儿女当面讲论自己的后事,而且乐意参加些意见,如“别人都是小事,我就是要个金九连环。也别忘了糊一对童儿
!”这一说起来,还有完吗?说也奇怪,越是在戏馆电影场里,家事越显着复杂。大家刚说到热闹的地方,忽,电灯亮了,人们全往外走。二姐喊卖瓜子的;说起家务要不吃瓜子便不够派儿。看座的过来了,“这场完了,晚场八点才开呢。”只好走吧。一直到二姥姥睡了觉,二姐才想起问:“有声电影到底怎么说来着?”三舅妈想了想
:“管它呢,反正我没听见。”还是四姨细心,说看见一个洋鬼子吸烟,还从鼻子里冒烟呢。“鼻子冒烟,和真的一样,你就说!”大家都赞叹不已。(有删改)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塑造了市井妇女的群像,同时对其中人物也分别
作了较为精细的刻画,如“外场”人二姐、“特意换上高跟鞋”的四姨、“不大出门”的二姥姥。B.在公共场所电影院观看具有私密性的“电人巨吻”并发狂鼓掌,或是在这一场合大谈家事而心安理得,都是作者眼中当时社会生活的怪现象。C.小说开头部分写二姐等
人对有声电影无知,结尾写大家对有声电影“赞叹不已”,较为完整的描写了普通市民令人啼笑皆非的思想意识转变过程。D.小说标题为“有声电影”,既是指有声电影这一新奇事物,也可指二姐等人在电影院里一系列“有声”的喧哗表现,可谓一语双关。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恍惚田洪波这是一件真事。那时候我还小,也就七八岁的样子吧。家里的粗重活并不需要我动手,因此我就有了和他接触的机会。他是开东风牌汽车的司机,几乎个把月就会为我家拉一次煤。他的脸很黑,长得块头很大,有一米八多吧,手掌在我面前撑开像个芭蕉扇。我常出奇地看他,管他叫黑叔。黑叔和我
父母是朋友。但在那个年代,即使有朋友的关系罩着,当黑叔把一车上好的煤拉到我家门前时,实际上,我的父母早为他准备好了饭菜。这在当时是一种不成文的规矩,不管给谁家拉煤都是如此招待。全家人会忙着卸煤,而司机则可以自顾自地进屋喝酒吃菜。黑叔曾和父母客气过,但父母依然不肯怠慢他。当黑
叔把车的一侧挡板打开后,父母就会把他让进屋里,备好了热水让他洗手,烫好了白酒给他解乏。黑叔盘腿坐在炕上享用喷香的饭菜时,我会把手指下意识地伸进嘴里,躲在外屋门角羡慕地看着他。开始我还有些不好意思,后来黑叔发现了我,就把我悄悄叫进屋。黑叔的面前,摆放的是炒鸡
蛋,油炸花生什么的,还有白晶晶的大米饭,冒着醉入的袅袅香气。那时有“大米饭,炒鸡蛋,撑死王八蛋”的说法。我就经常在心里念叨这句嗑儿,直到黑叔会意地用筷子夹菜给我吃,我才再没有在心里冒犯过他。黑叔有时会笑着问我,上学没有?或者问,就快上学了吧?我下意识地摇头或点头。黑叔接着叹息一声,人一
定要有知识才行,然后会望着我出一会儿神。有一次黑叔问我,你的理想是什么?就是说你长大了最想干什么?我几乎不假思索,开汽车,像叔叔一样!把黑叔给说笑了。但他的脸很快又严肃起来。记着,人长大了可以有很多选择。比如,你可以当医生,为病人解除痛苦。可以研究一些难题,做一名科学家或
者专家。人没有知识,很多时候会寸步难行的,就是一个干苦力的躯壳。我会问黑叔一些他家里的情况。我记得问过他,叔叔,你们家里有几口入呢?黑叔半晌才悠悠着说,八口。我不知道接下来还应该问他什么。后来黑叔给我夹菜,我就吃出了难得的惬意,就非常乖巧地问他,家里就你
一个人工作吗?黑叔显然没料到我会问出这样的话,定睛地看着我,点点头,然后用手摸了摸我的脑袋。那段时间,我们一大一小处得像好朋友一样。黑叔并不是每次都风卷残云,他会剩下一些饭菜,然后从怀里摸出一个小饭盒,把剩菜小心装进去,再用塑料薄膜仔细地包好。
黑叔知道我不会把看到的说给父母,因此,黑叔也坚守着偷偷给我菜吃的秘密。有时父母想支开我,但黑叔不让,说,正好我们爷儿俩唠唠嗑。因此事实上,我们算是同盟。而黑叔答谢父母的方式,就是给我家拉来又大又亮的块煤。那时候的我是快乐的。我常盼着家里的煤快点烧尽,盼着黑叔的到来。那样我就又可以在伙伴们
面前炫耀了。那年冬天的时候,我发现黑叔的饭盒大了一圈。而且,我注意到黑叔吃得不是很多。黑叔显得心事重重,吃饭时面对我的提问,常会讶然地抬起头,却并不能马上明白我的意图。有一次我忽然问黑叔,你能吃饱吗?黑叔长时间地瞅我,然后用手扳过我的肩膀
,你长大了,以后会有出息的!很明显,黑叔把饭菜多数都装在饭盒里了。当然,黑叔不会缺少给我的那部分。后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家里拉过两次煤,司机却不是黑叔。我小心翼翼,也不敢多问,我怕父母知道我们之间的小秘密。我照旧会倚着门角羡慕地窥探司机吃喝,不过新来的司机却并不待见我,只顾忙活饭桌上的。我多少有些失
望,而且开始想念黑叔。那天睡下不久,我听到父母说话,他们谈到的人正是黑叔。父亲说他出车祸了,好像有可能会被截瘫什么的。母亲叹气,说,怎么会碰上这么档事呢?父亲说,听说,他家老三和老四这学期没考好,老师家访了,他精神有些恍惚,没把好方向盘,
连车带煤栽沟里了……母亲又叹气,学习是长久的事,急个啥呢?我的眼睛在黑暗中大睁着,眼前浮现出黑叔的笑容,不由得在心里问:黑叔还能站起来吗?(摘编自《小小说选刊》)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说“这是一件真事”,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吸引读者。依据真实的
细节与对人物心理逼真的描写可判断本文叙述的事情是生活中的真事,具有全真性。B.当黑叔问我“你长大了最想干什么”时,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开汽车,像叔叔一样”,然而黑叔严肃地说“人长大了可以有很多选择……很多时候会寸步难行的”,可见黑叔是一个好讲大话的人。C.孩子学习不好,黑叔的希
望就有可能破灭,看到自己的影子在孩子身上浮现,他焦躁、恍惚。这是黑叔发生车祸的主要原因。D.黑叔身体健壮,又有驾驶的技术,按说应该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可他和家人却依然吃不饱。文章通过叙述黑叔一家的悲惨遭遇,无情地批判了那个时代对人的摧残。【易错点点拨】:抓住两点,速
解小说选择题小说阅读的选择题往往涉及小说内容(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和艺术特色(怎样写的)两个方面。内容方面包括对文本有关内容的理解、对故事情节的分析、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概括、对主旨的理解等;特色方面主要是解读艺术手法。小说阅读的选择题虽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但只要我们能够抓好内容和艺术特色这两点去读文,就可以速解这种题目。【命题规律】高考小说阅读题是怎么考的?——显性表述指方向,隐性表达错误藏。2022年高考全国甲乙卷小说阅读的选择题都是“4选1”的选择题,要求考生选出“不
正确的一项”,这带给我们更多正确的可用来作为导向的信息,体现在三大方面:(一)正确信息更多——更利于我们疏通文意“4选1”“不正确的一项”,也就意味着有3项对文本的解读和赏析是正确的;并且错误的1项也仅是部分错
误,仍有正确成分。(二)选项基本按照文本行文的顺序依次设置——有助于快速回归文本定位相关段落小说文本阅读选择题的四个选项也不是随便设置的,其中有3个选项往往是从文本局部入手,基本按照文本行文的顺序排列次序,
有的选项甚至明确选项对应的段落位置;有1个选项往往从文本的整体(主题、整体思路等)角度着手设置,前后选项间又形成了梯次。明确了这一点,就有助于读文、解题时能迅速地把握文本的结构层次(思路顺序)和准确地找到解题的文本依
据。(三)紧扣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命题——设题点和读文关注点更加明确高考小说选择题的题干明确为“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其选项共性特点一般是“内容+特色”。表现在选项设置上,即每个选项往往采用“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方式命制,即显性表述
(写了什么)+隐性表达(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的选项命制方式。显性表述大多是文章内容的概括和转述,有利于解题时定位信息区间;而隐性表达则大多是关于艺术特色与主旨的理解分析,命题人常在隐性表达方面设置错误。命题人正是采用这种显
性表述+隐性表达的命题方式,让试题考查更具全面性(每一层次均可设题)、深刻性(能否真正理解文意)和可控性(既有解题指向又有深刻思维)。1.明选项特点(1)有些选项涉及小说内容的理解,内容涉及小说的情节、环境、
人物、主旨等,这类选项涉及的情节、环境、人物内容多为显性,主旨内容多为隐性。(2)有些选项涉及艺术特色的分析,对艺术特色的解读,需要分析思考,相对隐性;设置艺术特色题,又必然涉及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明确了这个特点,就有助于精准地找到读文的关注点和解题的文本依据。2.知设误类型小说类文本阅读常见的设
误类型可用下表明示:【备考策略】考生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应该怎么做呢?——先题后文有目标,始终带着“3关注”。基于以上对选项特点和文本特征的分析,解题时可采取以下步骤:(一)先读题——有的放矢,把握读文顺序即带着选项中提到的内容和艺术特色两方面的问题去读文。注意从两方面概括选项,把选项中的内容和艺术
手法记在脑中,带着这些问题有的放矢地读文,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二)再读文——分层梳理,带着3个问题厘清层意第一步:快速阅读将文章分层快速阅读文章后,依据小说的情节安排或结构顺序将文章合理分层,以便把握文章整体思路,厘清行文的来
龙去脉,这有利于定位答题区间。第二步:带着3个问题去逐层细读通过第一步快速阅读将文章分层后,第二步进行题文对照逐层细读,对每层细读时要始终思考3个问题: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1)“写了什么”——明确小说所写内容①把握小说情节。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明确小说各内容之间的关系,能帮助我们找准、找全各题目的答题区间。②了解人物形象。通过情节的发展及人物自身的言行、心理描写,初步判断人物的身份、地位、职业,生活的具体环境,他(她)有哪些言行和想法,他(她)与其他人有着怎样
的关系。③分析环境描写。明确小说所写的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认识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注意理解环境与人物的关系,发掘其深刻的思想意义。(2)“怎样写的”——把握技巧,分析效果,鉴赏特色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小说的叙事技巧。主要指情节安排的
技巧(如铺垫、悬念、倒叙、插叙、详略)方面和叙述视角(叙述人称)的选择、叙述方式的变化。②小说的描写艺术。一是指环境描写技巧(如想象、联想、对比、衬托、抑扬、托物言志、以物喻人等),二是指人物描写技巧(如细
节描写、正侧结合、白描等)。③小说的语言艺术。一是从语言修辞手法、词语锤炼、句式特点等方面入手分析其效果;二是从语言风格(如幽默风趣、典雅庄重、含蓄蕴藉、清新明快等)方面赏析其特色。分析技巧的表达效果时,一般可从表达者的“表达视角”分析“表达作用
”和从阅读者方面分析对阅读者产生的积极效果。(3)“为什么这样写”——分析文字表述后面的意图所在分析作者的意图、文本表达的中心(主旨)、文字的意蕴(情感倾向、思想内涵)等。分析时一定要揣摩后提炼,不可单纯地以文本词句连缀组合。【解题方法】在高考中,该如何解读小说阅读题?——显性
隐性标注全,题文比对逐一研。(一)先看选项,明确关注点通过前面对高考选择题及读文技巧的分析可知,先看选项,利于初步把握文意,并能明确读文和解题的关注点。这里的关注点指对选项“内容+特色”核心关键点的提炼,即
标画剖析各选项中的显性表述(写了什么)和隐性表达(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二)理层意,找解题依据这里要注意做到两点:一要注意用分层方法理层意,二要明确设误类型找解题依据。错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文本一雄狮献瑞练建安①“咚咚恰,
咚咚恰,咚恰,咚恰,咚咚恰……”听闻这熟悉的锣鼓,增发按捺着内心的激动,不动声色,专心地经营他那摊“杭川牛肉兜汤”。②大年初五,是闽粤边的武邑岩前镇请客的日子。坐落在狮子岩的均庆寺,是定光古佛的祖庙。此日,格外热闹。③杭川,是闽西上杭县的雅称,此地与武平县山水相连,声气相通,同时于宋淳化五年建
县,因此,百姓互称老友。“牛肉兜汤”是杭川风味名小吃。④增发的生意不错,一大早,卖了三五十碗。五文一碗的牛肉兜汤,每碗可赚一个铜板。照这个样子,十斤牛肉很快就可以卖完了,赚个百十文不成问题。⑤“初一落雨初二晴,
初三落雨烂泥坪。”闽西正月多雨,昨夜下了一场连绵不断的“冷浆雨”,均庆寺前的石坪低凹处水汪汪的。阳光照射下,闪着金光。北风吹来,寒气逼人。⑥摊点冒着丝丝白雾状的热气,牛肉兜汤飘出阵阵香味。前来均庆寺游玩的客人,就有好些人被吸引了过来。⑦“牛肉兜汤”做
法简易,以上等牛肉切成薄片,裹以薯粉,调以姜末、茴香、八角、酱油、鱼露等物,放入目鱼干、猪骨头熬制的滚汤中稍煮片刻舀出,晒上葱花、姜末。这样的天气,喝口浓稠爽滑的兜汤,正正合适。⑧增发是上杭城肚里郭坊人,是“南狮”的师傅头。传说他打单狮可以轻轻松松地“缩”上两张层叠的八仙桌。前些年在“杭川
狮会”夺魁,得了金牌,名声很大。之所以来到一百三十里外的岩前古镇摆“牛肉兜汤”小食摊,说来也与“牛”有关。增发好赌,手气差,一次豪赌,急红眼了的他牵来大哥家的一头水牛,又赔了进去。他恨不得剁了双手,叠脚就走了,发誓要“以牛还牛”,赚回了牛本钱
,再回杭川。⑨这一天,均庆寺也办狮会,号为“闽粤赣三省狮王争霸赛”。汀江木纲老板练大炮悬赏一千两银子的花红,奖励优胜者。这下,可热闹了,周边客家地区来参赛的青狮足有十八只,都是各县身怀绝技者。⑩百十丈外,是均庆寺。石坪上,人头攒拥,锣鼓声声。这一边,增发指望快一点卖尽牛肉兜
汤,收摊寄存在阿三哥的日杂店里,自家悄悄地挤入人群中瞧上几眼,解解馋。二十余年的拳脚功夫,都被那些南狮锣鼓催醒了,发痒发麻。⑪一位老阿婆牵着小孙子过来了,叫了一碗。增发问阿婆要不要也尝一口,天冷,喝了驱寒。阿婆使劲咽着口水,说,吃过了,过年喽,鸡汤都喝怕啦。说着,抖抖索索地从蓝侧面襟上衣上摸
出一块旧手帕,拣出五块铜板,反复数过,递到增发手上。小孙子喝完了,捧着空碗,舌尖舔着嘴唇,盯着老阿婆看。增发给他添上了半勺浓汤。小孩子乖巧地说,阿叔新年发大财。增发笑了。⑫均庆寺外石坪,十八只青狮跃跃欲试。场中,竖立着一根一丈八尺的桅杆,上头,以红绳悬挂
一束雪里蕻。六张八仙桌依次按三、二、一的阵式叠好。哪一只青狮采下雪里蕻,哪一只青狮就是赢家,就是优胜者。一丈八尺的桅杆实在是太高了,往常,“缩”上两张八仙桌高度表演的青狮,就算是方圆百里的高手了。三张?闻所未闻,见所未见。要么,怎么叫狮王争霸赛呢?主办方为安全计,在桅
杆的四周铺设了一层层谷笪,谷笪下铺垫有厚厚的稻草。⑬主事宣读完规则,鞭炮炸响,接着就是一下重锣。赣南远客为先,六只青狮在锣鼓声中一跃奔出,翻滚跌扑,煞是好看。不料,来到谷笪处,纷纷栽倒,折腾了半炷香的工夫,就是挨不近八仙桌,只得退场。粤东也是六只青狮,无意上八仙桌
采高青,成双结对表演了一套“雄狮献瑞”连贯动作,吐出“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红布条幅。锣鼓停歇,恰好回到了原处。现在轮到闽西的了,也是六只。先出四只,舞到谷笪上,也接二连三地栽倒了,退了回来。剩下的两只,一只是当地的,一只
就是杭川郭坊的。郭坊的锣鼓敲起,有些乱。增发拨开人群,来到狮头旁,抚摸着狮子耳朵。狮头移开,露出了他大哥的脸。大汗淋漓的大哥又惊又喜,说:“好你个发狗,躲在这里修仙哪!”增发说:“大哥,我来,赢钱还你水牛。”⑭说话间,锣鼓声响了,岩村青狮已经奔跳
出去老远。郭坊青狮欢快蹦达,一会儿工夫,就追了上来。岩村青狮上谷笪了,摔倒,爬起,摔倒,爬起,一副不屈不挠的架势。郭坊青狮在谷笪外停了停,嗅了嗅。鼓点骤响,郭坊青狮一跃而起,落地生根。每走一步,大吼,四脚齐齐发力,顿一顿,
似有千钧之势。围观者听得谷笪下面发出脆响,仔细听听,是谷笪下滚动的圆竹杠破裂的声音。明白了其中的奥秘,围观者大声喝彩,一浪高过一浪。岩村青狮伏地不动了,狮头大口大口地喘气,冷汗湿透了后背,手脚发抖。他想,看不出这卖牛肉兜汤的,功夫竟是那
样的高深莫测。(有删改)文本二“客家乡土侠义小说”,看似有“民间故事”色彩,实则是较为高超的“模仿”作品。作者或从民间故事中吸其内核加以综合演绎,或以独特构思演化为“民间故事”,升华思想内核,使小说故事更隽永深邃。其结构精致,情节往往一波三折,却叙事从容。小说中高手深藏不露,读
者很难一眼看穿,掩卷思考,才恍然大悟。作者深受传统文法影响,擅长白描手法,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绘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客家民系是中华民族汉族的一支优秀民系,客家精神内涵丰厚,其中,客家乡土侠义精神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善于
借助客家特有的活动背景来塑造一些客家民间社会的小人物,心理素质出奇的镇定,临危不惧,身手不凡,却不到关键时刻,绝不一争高低,颇具客家乡土侠义精神。(节选自练德良《客家乡土多侠义——练建安“客家乡土侠义小说”系列作品浅析》)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是()A.文章写增发听到“熟悉的锣鼓”“按捺着内心的激动”,暗示他与舞狮有不一般的情感,与结尾写他在狮王争霸赛中的出色表演相呼应。B.文章第⑧段写增发一个舞狮金牌得主,却落得到岩前古镇摆“牛肉兜汤”小
食摊的缘由,意在告诫世人赌博害人、好赌必输的道理。C.文章第⑪段写增发与阿婆婆孙俩的相关情节,不仅可以看出阿婆经济的不宽裕,也体现了小说主人公增发人性的美好。D.文章写“牛肉兜汤飘出阵阵香味”“牛肉兜汤的做法”,与写当地的狮会一样,都体
现了杭川一带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及其传承。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咚咚恰,咚咚恰,咚恰,咚恰,咚咚恰……”的欢快的锣鼓声开头,渲染气氛,为后文写增发在狮王争霸赛中取得好成绩蓄势。B.第⑩段写“百十丈外的石坪上,人头攒拥,锣鼓声声”的热闹场景,与牛肉摊的冷
清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增发卖牛肉兜汤的生意难做。C.文章最后一段通过对岩村青狮“摔倒,爬起”两个动作的反复描写,以岩村青狮的“不屈不挠”来衬托郭坊青狮赢得比赛的不易。D.作者重视语言感受,用词生动传神,富有地域特色。比如“冷浆雨”“缩”“城肚里”“谷笪”“落雨”等词语的使用,颇有客家语言风味。二、阅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干净刘建超①欧阳市长急匆匆从家里出来,冒着雨钻进越野车,嘴里还嘟囔着:“可惜了那一池子热水了,没有泡成澡。”②司机小马脚下一踩,汽车闪电般钻进雨夜中。③突如其来的暴雨,恶魔般袭击了
这座城市。布置完防涝应急预案后,欧阳回到家,妻子刚给放好了一池子洗澡水。市办来电话说,大名村遇到山洪暴发,随时都会有泥石流和滑坡的可能。欧阳匆匆换了件衣服,到大名村还得两个多小时的山路呢。④越野车在暴雨中疾驰,空中不时有闪电划过,雨夜忽明忽暗。⑤
欧阳说:“小马,你老家不就是大名村的吗?你说说情况。”⑥小马说:“大名村有五百多户人家,沿着大名山散住着,蜿蜒有十多里长。居民住的房屋大都是土木结构的,好多年没遇到过这么大的雨了。”⑦欧阳说:“我们把抢险指挥部设在小马家里。关秘书,通知相关人员立即赶往大名村。”⑧车在山路上颠簸,
欧阳把手伸在脖子后摩挲,自言自语:“真该泡一泡了。”⑨欧阳打小就爱泡澡。小时候爱哭闹,哭起来就没个完,只要把他往热水盆子里一泡,立马就安生了,眼角还挂着泪珠,脸上已经笑成一朵花。上大学以后,欧阳一直就是学霸,但他课余不会天天捧书本钻图书馆,更多的时候是去泡澡堂子。按欧阳的
说法,只要泡进热水池子,就立刻激活了脑细胞,所学所用那叫一个清楚。同一宿舍的几个兄弟,每到快考试时就陪着欧阳一起去泡澡。欧阳就在热雾氤氲中,说重点,押大题,都是八九不离十。⑩研究生毕业后,欧阳被分配到老街建设局,三五年的摔打,就当上了局长。老街城区改造,建设局成了最忙碌的单位,
不管工作到多晚,欧阳回到家第一件事情就是去泡池子。⑪一位开发商为了揽下老街的项目,趁着欧阳去省里开会,给欧阳家里安装了一个浴盆。浴盆是进口的,可以恒温加热,还带有气泡冲浪按摩功能。欧阳回到家一看,就冲着妻子发火了,
妻子委屈地说:“他们说是你订购的,我哪懂这些啊。”⑫第二天,欧阳邀请开发商去了老街养老院,举行了一个企业捐赠仪式,那只多功能浴盆就被捐赠给了养老院。⑬欧阳在当上市长第二年的秋天,让妻子把她的舅舅请到家里来住。
妻子纳闷儿,说:“你成天忙得脚不沾地,三亲六故来家里你都顾不上一起吃顿饭,咋想起来把老舅接来呢?”⑭欧阳说:“和老舅也长时间没有见过面了,想了,来聊聊。”⑮老舅背着家乡的土特产,到了欧阳家。⑯欧阳让妻子好吃好喝款待老舅,他下了班就带老舅去泡澡。泡透了,欧阳就仔细地为老舅搓澡。一连泡了七天,老舅
受不了了,找到欧阳说:“大外甥,你就别泡你老舅了,我知道自己做错事了,我不该打着你的旗号给儿子大办婚事,借机收礼。我回去就把收的礼钱如数退还,中了吧?”⑰欧阳笑呵呵地说:“老舅啊,没事多泡泡澡,促进血液循环,有益健康。你老人家健健康康的,我们才能全身心地做
好工作啊。”⑱越野车在小马家门口停住,欧阳下了车,同等在门口的乡长、村主任一起到村民家中看望,了解情况。欧阳一身雨水一身泥地回到小马家里,已经是半夜时分。吃着泡面、榨菜,欧阳靠着墙睡着了。⑲小马对父母说:“把盛粮食用的空水缸挪进里屋,烧几锅开水,让欧阳市长泡泡澡
。”几个人把大水缸挪进屋里,开始烧水。水烧好了,水缸里冒着热气。⑳村主任急匆匆跑进屋,大声喊着:“东山坡出现了险情,有两家的老人怎么也不肯离开老房子!”○21欧阳一激灵站立起来,挥着手说:“走!”一行人急匆匆隐入雨幕中。○22小马出门前,对父亲说:“温着水啊,等我们回来。”○23
欧阳没能再回来。他们把几个老人强行背出老屋后,山体滑坡、泥石流就下来了,紧急关头,欧阳把背着老人的村主任推到了安全地带,自己却被泥沙掩埋了。○24为了寻找欧阳市长,大家在淤积的泥沙里挖了三天,依然找不到。○25欧阳的妻子看到大家疲惫的身子,
看到大家肿胀的双脚、满手的血泡,哭着阻止大家继续寻找,说:“就让欧阳安息在这里吧。”○26小马哭着,继续用手刨着,说:“市长还没有洗澡,还没有洗澡啊。”○27欧阳的妻子握着小马的手说:“孩子,你欧阳叔不用洗澡,他干
净着呢。”○28后来,人们在掩埋欧阳的山坡上种植了松树,郁郁葱葱的,几年之后便长成了一片松林。(有删改)1.(易错点1,2)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篇写欧阳市长急匆匆从家里出来,嘴里还嘟囔着没能
泡成澡,既表明欧阳喜欢泡澡,也设置了悬念,引发读者阅读兴趣。B.小说写欧阳让妻子把老舅接来家里,并每天陪老舅泡澡,表明他希望老人能身体健康,自己工作没有后顾之忧,表现了他的孝顺品格和处事灵活。C.欧阳一到小马家门口就先去看望村民,等一身水一身泥地回到小马家时,吃着饭靠墙就睡着了,这一情节表现
了欧阳一心为民的情怀。D.在山体滑坡、泥石流下来的紧急关头,欧阳救了村主任和老人,而自己却牺牲了,表现了他心系百姓、舍己为人、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2.(易错点1,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先后两次写欧阳因突遇险情而没有泡成澡,情节节点设置巧妙,既
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凸显了主人公行事果断的特点。B.小说在人物设置安排上别具匠心。小马、市长妻子等次要人物贯穿作品始终,虽着墨不多但形象丰满,很好地烘托了欧阳的高大形象。C.小说运用插叙手法,追溯了欧阳爱泡澡的渊源,并通过“捐浴盆”这
件事,表现了欧阳坚持原则的品格。D.小说以人们在掩埋欧阳的山坡上种植的松树几年后郁郁成林结尾,颇有象征意味,寄托了人们对欧阳的景仰、怀念之情。3.小说为什么多次写到“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小说结尾部分,欧阳的妻子对小马
说:“孩子,你欧阳叔不用洗澡,他干净着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洗澡王安忆
行李房前的马路上没有一棵树,太阳就这样直晒下来。他已经将八大包书捆上了自行车,自行车再也动不了了。那小伙子早已注意他了,很有信心地骑在他的黄鱼车上,他徒劳地推了推车,车却要倒,扶也扶不住。小伙子朝前骑了半步,又朝后退了半步,然后
说:“师傅要去哪里?”他看了那人一眼停了一下,才说:“静安寺。”小伙子就说:“十五块钱。”他说:“十块钱。”小伙子又说:“十二块钱。”他要再争,这时候,知了忽然鸣了起来,马路对面原来有一株树,树影团团的。他泄了气似地,浑身
没劲。小伙子跃下黄鱼车,三五下解开了绳子,将书两包两包地搬上了黄鱼车。然后,他们就上路了。路上,小伙子问他:“你家住在静安寺?”他说:“是。”小伙子又问:“你家有浴缸吗?”他警觉起来,心想这人是不是要
在他家洗澡?便含含糊糊地说:“恩。”小伙子接着问:“你是在哪里上班?”“机关”。“那你们单位里有浴缸吗?”小伙子再问,他说:“有是有,不过……”他也想含糊过去,可是小伙子看着他,等待下文,他只得说下去:“不过,那浴缸基本没人洗,太大
了,需要很多热水。”路两边的树很稀疏,太阳烤着他俩的背,他俩的汗衫都湿了,从货站到静安寺,几乎斜穿了整个上海。他很渴,可是心想:如果要喝汽水,要不要给他买呢?想到这里,就打消了念头。小伙子又问道:“你每天在家还是在单位洗澡呢
?”他先说“在家”,可一想这人也许是想在他家洗澡,就改口说“单位”,这时又想起自己刚说过单位浴缸没人用,就又补了句:“看情况而定。”那人接着问:“你家的浴缸是大还是小?”他不得已的说:“很小。”“怎样小?”“像我这样的人坐在里面要蜷着腿。”“那你就要把水放满,泡
在里面;或者就站在里面,用脸盆盛水往身上泼,反倒比较省水。”“是的。”他答应道,心里却动了一下,望了一眼那人汗淋淋的身子,想:其实让他洗个澡也没什么。可是想到女人说过“厨房可以合用,洗澡间却不能合用”的一些道理,就再没想下去。这时已
到了市区,两边的梧桐树高大而茂密,知了懒洋洋地叫着。风吹在热汗淋淋的身上,很凉爽。他渴的非常厉害,他已经决定去买两瓶汽水,他一瓶,那人一瓶。可是路边却没有冷饮店。“我兄弟厂里,天天有洗澡。”小伙子告诉他。他想问问小伙子有没有工作,有的话是在哪里。可他懒得说话,正午的太阳将他烤干了。望了
望眼前明晃晃的一条马路,他不知到了哪里。他想,买两瓶汽水是刻不容缓了。那人也想是渴了,不再多话,只是埋头蹬车,车链条吱吱的响,他们默默骑了一段。他终于看见了一家冷饮店,冰箱轰隆隆的开着。他看到冷饮店,
便认出了路,知道不远了,就想:忍一忍吧,很快到家了。为了鼓舞那人,他说:“快到了,再过一条马路,就有条弄堂,穿过去就是。”小伙子振作了一下,然后说:“这样的天气,你一般洗冷水澡还是热水澡?”他支支吾吾的,小伙子又说:“冷水澡洗的时候舒服,热水澡洗过以后舒服。不过
,我一般洗冷水澡就行了。”他心里一跳,心想这人真要在他家洗澡了,洗就洗吧,然而女人关于浴缸文明的教导又响起在耳边,就没搭话。到家了,小伙子帮他把书搬上二楼。他付了钱,又从冰箱里倒了自制的橘子水给小伙子喝。小伙子很好奇的打量他的房间,这是两间一套的新公房,然后说:“你洗澡好了
,我喝了汽水就走。”这一会,他差一点要说“你洗个澡吧”,可最终还是把话咽了回去。那人坐了一会,喝完了橘子水,又问了些关于他家和单位的问题,就起身告辞了,出门后说:“你可以洗澡了。”(有删改)1.(易错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A.骑黄鱼车的小伙子虽然早
已发现了生意,但他骑车迎上前时,却又后退了半步,表明他较有礼貌,也有些害羞。B.如果“女人”没说过浴缸文明的那些道理,小说的主人公“他”就不会为是否让那小伙子洗澡问题如此犹豫。C.通过大量的人物对话和细致的心理描写,呈现出主人公
曲折微妙、复杂多变的内心活动,这是本文最突出的手法。D.本文以写实的笔法,在貌似琐碎的叙述中,塑造了两个不同身份的人物形象,传达了作者褒贬分明的思想感情。2.小说多次写到“太阳”、“树”和“知了”等,这样写有哪些作用?请概括说明。(6分)3.“洗澡”作为这篇小说
构思的关键,有主题思想、结构艺术、象征意蕴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3分)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孟勐的远方徐建英篾箩担就在离菜窖不足五十米的外墙角边,周围被一丛杂乱的柴草紧紧掩着,放在
往日,孟勐只需紧走几步,便可触得到的。这是一挑祖传的“百宝箱”,经过了爷爷与父亲的肩膀反复磨蹭,移交到孟勐肩膀时,货担上的青皮箩已经变成了漆暗的紫黑色。货担里装的东西,也由一些针头线脑、头绳发夹雪花膏之类的小玩意儿,添上了笔墨纸张、孩重的玩具小衣。到走出村庄,
孟勐两头的篾箩担里,又多了几挂山民们换下的山货。就在这样年复一年的光阴中,孟勐与祖辈们一样,靠摇着半面拨浪鼓,挑着货郎担子,走村串巷,摇摆一路咚咚咚的声音撑着一家十几口人的生计。外面的枪声弱了,嘈乱的脚步稀松下来。孟勐
试着从废弃的菜窖往外爬,才挪动已经蜷缩得发麻的身子,外面又是一串骤急的枪响,夹着一阵叽里呱啦的乱叫,孟勐赶紧缩回菜窖。再看外墙角,那堆经北风刮打,被枪弹乱扫的柴草已散作一团,篾箩担裸露在柴草外,开始西沉的晚阳肆无忌惮地在篾箩担顶面的小货柜上,孟勐的眼睛,就多
了一重忧伤。北风静了,嘈乱的脚步逐渐远去。孟勐再次从废弃的菜窖往外爬,刚想站起来,就被绊倒了,臂膀被狠狠地扯了一把。在他扑倒的瞬间,听到一声微弱的痛苦呻吟从身边传来,接着是一阵凉飕飕的劲风掠过耳畔,身后传来一声炸裂的巨响。孟勐捂着发炸的耳朵,摇了摇蒙成
一片的脑袋,冷汗珠线一般从后背、从脸颊滑落,刚想站起身,那个微弱的声音从身旁灰色的炭人身上传来:“莫,莫动!还……还有冷弹。”孟勐喘着粗气紧忙匍匐在地上,任额上的冷汗从沟壑处、从褶皱缝里淌滴一地。四周终于静了,一片呛人的黑色烟雾弥漫着血
腥味。小河源村似披了块破黑布,被炮弹残忍蹂躏之后,只剩下满地砖瓦檐梁的残骸。地上的人动了,他挣扎着爬起来,刚站起,又跌跌撞撞地摔倒,随着身上的灰土扑簌簌掉落,露出了那人身上的土黄色军装——那是日军的军装。“你,你……小日本鬼子?”孟勐紧握着拳头弹身跳起,俯身飞快捡起一块
石头,怒目盯向地上的人,脸上青筋凸起的同时,狠狠扔出手里的石头。石头落处,那人额上有血渗出来。孟勐眼睛怒视着那人,血顺着他的脸颊在肆意流淌。然而,那人的眼里却没有丝毫的敌意。他的胸口,一大片通红的血在汩汩地往外冒,滴在他紧捂胸口的左手上。他的右手,枪
紧紧握着,却一直没有动,他始终只是笑,样子像极了捡到宝贝的孩童。看到枪,孟勐下意识地后退,再退,俯身飞快抓起了脚下的一截木棍。那人在动。左手颤抖着解开日军军装的衣扣,里面露出的粗麻布衣,让孟勐一怔——这是鄂东南乡下人自制的土麻布。他往前走了几步。那人开口了,含着笑,一
口浓重的鄂音:“这血……有他们的呢……我,认识你,孟……”孟勐蒙了。怎么会这样?他不是穿着鬼子的衣服?又怎么会……孟勐喘着粗气,汗水打湿了全身。好一会儿,孟勐扔下手里紧捏的木棍,想扶起那人。那人摇摇头,用还淌着血的左手从怀中掏出一
样东西,声音越来越微弱:“桥,桥汇铺……带来的……给游击队,电报……”孟勐接过来,捧在手里,不禁端详起来。那是一方带血的布包,裹得方方正正的,还带着那人的体温,那样热,那样烫。在孟勐的手中,那布包竟有千斤重。孟勐知道,对于我们的队伍,那布包
,就像一个几世单传的婴孩。那人的手缓缓抬起,落下,又抬起。孟勐的眼睛湿润了,托起那人的肩膀,他依然在笑,脸色却越来越苍白。顺着他左手指的方向,孟勐的眼睛立即蒙上了一层细雾——小源河东岸,一片长着密林的荒山,那是游击队的落脚地。想起孤身炸掉敌人哨所、深夜为老百姓送粮的游击队,看着地上刚刚回自己一命
现在却无声无息的血人,孟勤一激灵站起身,捂紧了布包往东跑,跑了几步,他又停下来,深情地回头望了望那制还掩在外墙角的货郎担,转过身,挑起篾箩担,头也不回地钻入呛人的黑色烟雾中。最后一缕晚阳落下,村庄一片静
谧,北风刮打着小源河村。空气中依旧夹杂着冷弹爆炸后的火药气,和着隐约的血腥味。风过处,隐约有一两声货郎鼓响从远方传来……(有删改)6.(易错点1,2)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声微弱的痛
苦呻吟”表明游击队员此前已在与日本鬼子的搏斗中身受重伤,枪炮声便是针对他和电报而来。B.扯孟勐臂膀、提醒注意冷弹、在受到石头击打时不做还击、握枪未动等细节都暗示了游击队员的真实身份。C.当从战士手中接过方方正正的带血布包时,孟勐捧在手里,仔细
端详,感受到任务的艰巨,内心充满了矛盾。D.小说标题中的“远方”一词,意蕴丰富,既指小源河东岸游击队落脚的密林荒山,又暗示孟勐将走上革命道路。7.(易错点1,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第二自然段为插叙,介绍了孟勐多年从事货郎生意的经历
,为下文游击队员认出他埋下伏笔。B.小说注重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劲风”“黑色烟雾”“残骸”渲染了紧张气氛,表现了战争的残酷。C.小说中篾箩担既是孟勐维持生计的工具,又是后来护送电报的掩护,作为线索,使故事脉络清晰,结构紧凑。D
.小说语言通俗易懂,用词精当。“握”“掏”“捧”“捂”等口语化词语,读来真实贴切,具体可感。8.小说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分)9.小说三次写到游击队员的笑,每次笑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同。请结
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