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精选试题)--【备课备考通】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DOC
  • 阅读 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9 页
  • 大小 704.462 KB
  • 2024-12-24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envi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第19课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精选试题)--【备课备考通】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第19课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精选试题)--【备课备考通】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第19课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精选试题)--【备课备考通】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3 已有2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9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第19课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精选试题)--【备课备考通】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docx,共(9)页,704.462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5cf60b09744aad88840aa0a9b8b873f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19讲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精选试题)一、单选题1.1977年至1978年,中国政府派出一批考察团,先后出访了日本和欧洲、美国等一些主要西方国家及港澳地区。在考察期间,考察的对象涵盖了多个国家和地区,考察的内容包含了各个方面。这一时期的出国考察A.是新时期对外开放的起点B.为改革

开放营造良好氛围C.拉开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D.表明经济体制发生了转型【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时间“1977年至1978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处于“文革”结束不久,中国正在谋求新的发展出路,材料中频繁的外出考

察表明中国积极向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学习发展经验,向外界传递了中国谋求合作的决心与态度,有利于为改革开放的启动与酝酿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B项正确;新时期对外开放的起点是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的开辟,排除A项;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拉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排除C项;1977—1

978年的中国仍处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尚未出现体制转型,排除D项。故选B项。2.有学者认为,1992年3月26日《深圳特区报》发表的《东方风来满眼春》,与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并称为中国改革开放“历史关头的雄文”。两篇“雄文”都A.成为新时期拨乱反正的思想先导B.体现出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C.直接助推了重大的思想解放运动D.折射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19

92年3月26日《深圳特区报》发表的《东方风来满眼春》”“与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并称为中国改革开放‘历史关头的雄文’”并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推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展开,1992年发表的《东方风来满眼春》推动十四大的召开,两篇“雄文”都直接助推了重大的思想解放运动,C项正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成为新时期拨乱反正的思想先导,不是两篇文章的共同点,排除A

项;十一届三中全会体现出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排除B项;十四大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排除D项。故选C项。3.不完全统计数据表明,仅改革开放前10年,海外华侨在中国大陆投资金额就有52亿多美元,并且他们积极推动外资企业

在中国安家落户,至1998年合同外资总额达5605.75亿美元。这A.表明改革开放群众基础广泛B.折射了新时期国人精神面貌C.反映了海外华侨队伍的壮大D.体现了海外华侨的家国情怀【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仅改革开放前10年,海外华侨在中国大陆投资金额就有52亿

多美元,并且他们积极推动外资企业在中国安家落户,至1998年合同外资总额达5605.75亿美元”,可知,海外华侨大力支持祖国的建设事业,体现了海外华侨的家国情怀,D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海外华侨对改革开放的支持,不能说明改

革开放群众基础广泛,排除A项;材料主要表现的是海外华侨的行为和爱国之情,无法折射出新时期国人精神面貌,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海外华侨队伍的壮大,排除C项。故选D项。4.2004年,美国《时代》周刊的高级编辑雷默提出了“中国模式”这一概

念,并发表了《北京共识》这一研究报告。报告对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就作了全面理性的思考与分析,指出中国通过艰苦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实践,摸索出一一个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这反映了“中国模式”A.是基于中国改革

开放几十年的经验总结出来的一种社会发展模式B.从内容上看是指全方位的发展模式,而不是指某一个领域的C.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起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D.相对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和资本主义模式更具优势【答案】B【解析】依据擦材料“报告对中国经济

改革的成就作了全面理性的思考与分析,指出中国通过艰苦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实践,摸索出一一个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模式”的形成和发展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从内容上看是指全方位发展模式,而

非某一领域,是由中国在社会发展方面比较突出的特点和经验构成的,B项正确,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中国模式”是基于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的经验总结出来的,也未体现它比苏联模式与资本主义模式更具优势,排除AD两项。故选B项。5.如图是1980年和1990年的中国经济成分统计,图中数据的

变化反映出()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B.经济体制改革成效逐渐显现C.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D.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试点【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1980年和1990年的中国经济成分统计”图可知,从1980年到1990年,中国国营经济比例

减少,城乡个体经济、集体经济和其他经济增多,体现了中国由单一的公有制发展为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局面,反映出经济体制改革成效逐渐显现,B项正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时间是21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于1956年,排除C项;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排除D项。故选B项。6.下表为中国八十年代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表中数据说明当时中国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卓有成效B.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C.国民经济结构日渐趋于合理D.城乡一体化已经实现【答案】A【解析】表中数据反映的是

我国八十年代乡镇企业在各行业中的分布变化情况,其中农业比例下降,工业、建筑、交通和服务业等行业都大幅度增长,说明八十年代我国农村和乡镇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故A项正确;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才提出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所以八十年代不可能建立该体制,排除B项;从表中数据可以看

出各行业的分布数量悬殊较大,经济结构尚不能说趋于合理,排除C项;该表只能反映乡镇企业的行业变化,反映不出城乡一体化问题,排除D项;故选择A项。7.下图为风阳县小岗村18位村民签订的包产到户契约,据此契约责任书,可以推知A.小岗村最早尝试农业包产责任制B.农村政社合一的管理体制出现松动C.民间书

面契约受到国家法律保护D.原有农村经济体制依然占主导地位【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当时的背景看,小岗村的实践与当时国家农业农村政策不符,农村主要以人民公社为主,D项正确;农业包产责任制在“文化大革命”前在部分地区已经有过尝试,且材料看不出最早,

排除A项;政社合一是人民公社管理体制的调整,且调整最早是1980年的四川广汉向阳公社,排除B项;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8.邓小平曾指出:“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

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地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此讲话()A.是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B.标志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C.推动改革开放

步入一个新阶段D.是改革开放推向新阶段的宣言书【答案】A【解析】1978年l2月13日,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中指出,在经济政策上,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

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这是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大政策,A项正确;中国

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80年代,排除B项;1992年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推动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阶段,排除C项;南方谈话是是改革开放推向新阶段的宣言书,排除D项。故选A项。9.2018年计算机及通讯电子设备制造业占中国制造业产品出口比重从6.5%增长到18.4%,电器机

械及器材制造业从5.7%的占比增长到15.4%,机械设备制造业从5.19%增长到10.19%。2020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为15.1%和33.7%。新能源汽车、光伏装备等行业居全球第一。这些数据说明中国A.

已经成为了制造业强国B.中高端技术制造业发展迅速C.自主研发和制造的实力D.基础设施建设走在世界前列【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计算机和通讯装备、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新能源汽车、光伏装备等产业都是属

于中高端技术制造业,处于产业链的中上游,因而这些产业的快速发展反映了中国中高端技术制造业发展迅速,B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了我国制造业的几个产业的发展情况,不能反映中国制造业的整体发展情况,排除A项;材料并未反映中国在提升自主研发的

能力,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制造业出口情况,没有反映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10.下图反映了新中国劳动力产业间转移的趋势,据此可以推知新中国非农产业就业持续上升的主要原因是A.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B.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C.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D.社会主义工业化推动【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1952年至2004年期间,我国劳动力不断从农业向其他行业转移,且不断增加,主要原因在于我国不断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推进了产业结构调整,D项正确;民主政治建设与人口的行业转移无直接联系,排除

A项;1992年我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不能说明题干现象出现的原因,排除B项;1980年我国开始对外开放,不能说明题干现象出现的原因,排除C项。故选D。11.2020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

集团领导人第十五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指出“我们首先要做好各自疫情防控,加强交流合作,并向其他国家施以援手。”“我们要推动以团结取代分歧,以理性消除偏见,扫除‘政治病毒’,凝聚起各国携手抗疫的最大合力。”习近平在此主要强

调了A.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B.建立新的国际防疫体系的迫切性C.实行国际间经济合作的必要性D.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可行性【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我们首先要做好各自疫情防控,加强交流合作,并向其他国家施以援手”、“我们要推动以团结取代分歧,以理性消除偏见,扫除‘政治病

毒’,凝聚起各国携手抗疫的最大合力”可知,习近平强调世界各国团结合作共同抗击疫情,这体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要建立新的国际防疫体系,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国际间经济合作,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不是强调推进全球治理体

系改革的可行性,排除D项。故选A项。12.自筹办北京冬奥会以来,我国完成了12个主竞赛场馆建设,并通过了国际冬季单项体育组织认证;京张高铁、京礼高速等基础设施投入运营;我国组建了场馆医疗救治团队,建立赛

时交通运行指挥中心,积极推进氢燃料、5G通信、云转播、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示范应用,北京、张家口实现全部场馆绿色电网全覆盖。北京冬奥会的高效筹办主要得益于A.“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B.冰雪运动的建设和推广C.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D.大力推行绿色经济模式【答案】C【解析

】冬奥会筹办的过程可以体现践行“科教兴国”战略,冰雪运动的推广和绿色经济发展的新理念。但冬奥会的举办、科技的发展、经济理念的更新从根源上来讲,都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的提升,因此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二、材料分析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汉以后的思想

家们认为国家有效治理的标志是王朝的长治久安。西汉的贾谊认为,求天下之安“莫如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这一强干弱枝的思想为历代王朝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提供了基本原则。多数思想家认为国家统一的基础在于合理的社会治理结构。贾谊指出,统治者应“建久安之势”,稳

定社会秩序。中国传统治理观念也体现出对富强的追求。历代的政论家主张富强之策应先注重边境安全。唐朝陆贽指出,“虽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无粟不能守也”,强调粟米对国家治理的重要。中国传统治理思想中蕴含的另一个主题是国家如何对待民众。儒家主张以仁义德教治国,国家之于民众,应该“明礼义以一之,至忠信

以爱之,尚贤使能以次之,爵服庆赏以申重之。”统治者不应把聚集财利当作治理的目的,以免伤害民众和农业生产。——摘编自孙晓春《中国传统治理观念与社会治理实践》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剿匪斗争和镇压反革命运动,取缔赌场妓院。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废除封建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平等和婚姻

自由;在抗美援朝运动中拥军优属,表彰各级模范,形成示范效应,建立起新社会的道德风尚,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成为新社会的主流价值观。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划分了地主、富农、中农、贫农等阶级成分,到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我国形成了新的社会阶级结构。针对劳动力市场供求的矛盾,政

府将计划经济的思路引入劳动力资源配置,对失业人员和困难群众予以帮扶救济。在城市设立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把城市居民纳入到各类单位之中。通过农业合作化运动将农民纳入到农村的集体组织管理体系之中。——摘编自王建

军《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治理的探索与实践》材料三1978--1997年间,中国社会的人口流动加快,城市化进程加速,社会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政府逐步放松对经济社会的管控,从社会管理走向社会治理。198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国家治理结构和主要原则

作出了新的规定,改变农村“政社合一”体制,建立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相适应的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劳动人事制度,放松城市“单位制”“街居制”以及街道、户籍管理,推进各级政府、国有企业和城市的管理权限改革,改变对人口流动限制过死,限制条件过多的局面,推动人口在城乡之间、农村之间、城市之间以及

企业之间、行业之间的社会流动。从1982年实行国家第六个五年计划起,专门增加了社会发展的内容,中共十三大制定国家发展“三步走”战略中,在确定每一步经济发展目标的同时也相应确定了国家的社会发展目标。这些表明,伴随改革开放大潮兴起的社会治理变革巨轮开始启动前

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日益彰显,推动了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摘编自钟宁、沈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治理体制变迁的历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家关于国

家治理的基本思想。(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强化社会管理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78年至1997年中国政府是如何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的主要特点。【答案】(

1)维护国家统一,稳定社会秩序;强化中央集权;发展经济,实现国家富强;不侵害民众利益。(2)意义:稳定了社会治安,为巩固新生政权;保证土地改革和经济恢复等工作的顺利进行;新的社会阶级结构带来了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变化,树立起社会主流价值观;

奠定了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基础。(3)从计划管理调整为社会管理;强化基层管理;政府主导的管理型社会;放松管制,释放社会活力。遵循传统治理观念;体现政府主导;不断循序渐进。【解析】(1)基本思想:根

据材料“贾谊指出,统治者应“建久安之势”,稳定社会秩序。”可分析得出维护国家统一,稳定社会秩序;根据材料“这一强干弱枝的思想为历代王朝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提供了基本原则”可分析得出强化中央集权;根据材料“唐朝陆贽指出,“虽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无粟不能

守也”,强调粟米对国家治理的重要。”可分析得出发展经济,实现国家富强;根据材料“统治者不应把聚集财利当作治理的目的,以免伤害民众和农业生产”可分析得出不侵害民众利益。(2)意义: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社会结构、文化等方面来归纳意义

。具体如下:稳定了社会治安,为巩固新生政权;保证土地改革和经济恢复等工作的顺利进行;新的社会阶级结构带来了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变化,树立起社会主流价值观;奠定了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基础。(3)做法:根据材料“改变农村“政社合一”体制,建立与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相适应的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可分析得出从计划管理调整为社会管理;强化基层管理;政府主导的管理型社会;根据材料“政府逐步放松对经济社会的管控,从社会管理走向社会治理。”可分析得出放松管制,释放社会活力。主要特点:根据材料“从社会管理走向社会治理”可分析得出遵循传统

治理观念;根据材料“1982年实行国家第六个五年计划起,专门增加了社会发展的内容”可分析得出体现政府主导;不断循序渐进。14.论述题材料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我们

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进行艰辛探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请根据以上材料,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答案】答案示例:论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前进。

论述:土地革命时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抗战时期,新民主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改革开放探索,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设巨大成就;“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中国发展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伟大复兴。结论:革命建设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活的理论。【解析】论题:根据材料“

指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可以得出观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前进。论述:根据所学知识,列举马克思主义在不同时期

对中国的指导以及取得胜利的过程。革命时期,可以列举土地革命、抗战,建设时期可以列举改革开放。具体而言,土地革命时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抗战时期,新民主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改革开放探索,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设巨大成就;“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中国发展;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伟大复兴。最后得出结论:结论:革命建设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化

的马克思主义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活的理论。

envi的店铺
envi的店铺
欢迎来到我的店铺
  • 文档 134878
  • 被下载 7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