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江苏省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docx,共(22)页,61.402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5ca34db04469d981fe6a48a10849c28e.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西交大苏州附中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调研高二年级语文学科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
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在中国
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
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
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
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
隐者。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
,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璞,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
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材料二:儒、道两家
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和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
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
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
统文化之精髓是“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
。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使“国学”真正发扬光大。(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材料三:在殷周之际,中华传统文化由“神本”转向“人本”,人道主义思潮从而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
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构建“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秉持“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其思
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儒、道两家在“人本”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也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摘编自洪修平《挖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
项是()A.儒、道成为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主要思想流派,是因为双方主张长期共存,形成既对立又互补相辅相成的关系。B.法、阴阳、名三家灭绝的原因是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而他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的思想。C.所谓“国学”是以儒道为根基,儒道互补,后来又加
上中国化的佛教,构成了三足鼎立的“国学”。D.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并不顺利,经历了从被孤立到逐渐与儒、道融合的漫长时间。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儒家讲究“内圣外王之道”,道家追求“顺任自然
之性”,但二者人生态度与主张看似不同实则完全一致。B.在生命与理想不可兼得之时,儒家的杀身成仁之举,显然比不上道家的免祸全生更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C.儒道两家“处处相反”:比如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D.殷周之际
出现的人道主义思潮是诸子百家思想的源头,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符合“道家”思想的一项是()A.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B.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C.夫尚贤者,政之本也。D.
兵贵胜,不贵久。4.简要梳理材料三的行文脉络。5.为何诸子百家中只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请结合材料,阐述其原因。【答案】1.B2.D3.B4.首先提出“人本”思想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影响(或意义、地位、作用);
接着以儒道两家为例阐述它们虽然致思路向不同,但都体现了社会和谐、人生美好的“人本”思想;最后指出儒道可以在“人本”基础上实现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具有包容性。5.①儒道两家思想理念不同,既对立鲜明,又相融互补;②儒道两家思想都具有博大的
包容性和开放性,能使自身不断丰富发展;③儒道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和谐社会和美好人生,符合人性的需求。【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B.“而他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的思想”于文无据,根据原文“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
”,可知文中并没有提到法、阴阳、名三家是否吸收儒、道的思想。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但二者人生态度与主张看似不同实则完全一致”说法错误,原文为“儒家的人生观……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道家的人生观
……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可见二者的人生态度与主张不一样。B.“显然比不上道家的免祸全生更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说法错误,原文为“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
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文本只是在阐述儒家和到家的不同,并没与说儒家比不上道家的免
祸全生更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C.“儒道两家‘处处相反’:比如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错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与“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只能是不同类型的人,不能说是相反的,因此不属于儒道两家“处处相反”。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A.“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指有仁德的人,自己想站得住(指立身),也让他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事业通达
),也让他人行得通。这是一种推己及人的道德境界,根据原文“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
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可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符合“儒家”思想。B.“天和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体”指天和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
为一体,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状态,根据原文“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可知“天和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体”符
合“道家”思想。C.“夫尚贤者,政之本也”指崇尚和尊敬贤才是为政根本。贤才是国家的栋梁,是成就事业的关键,这符合“墨家”思想。D.“兵贵胜,不贵久”指用兵打仗贵在速战速决,不宜持久消耗,这是古代的一种战争指导思想。故选B。【4题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根据原文“在殷周之际,中华传统文化由‘神本’转向‘人本’,人道主义思潮从而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
可知首先提出“人本”思想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影响(或意义、地位、作用);根据原文“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构建‘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秉持‘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儒、道两家虽然对
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可知接着以儒道两家为例阐述它们虽然致思路向不同,但都体现了社会和谐、人生美好的“人的本”思想;根据原文“儒、
道两家在‘人本’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也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可知最后指出儒道可以在“人本”基础上实现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具有包容性。【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根据材料一第一段“汉以后,法、阴阳、名
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第二段“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
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可知儒道两家思想理念不同,既对立鲜明,又相融互补。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
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可知儒道两家思想都具有博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能使自身不断丰富发展。根据材料三“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构建‘仁
’‘礼’相辅互动的理论,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秉持‘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儒、道两家在‘人本’的共同价
值追求的基础上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也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可知儒道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和谐社会和美好人生,符合人性的需求。综合以上分析,诸子百家中只有儒道两家独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灯师陀黄昏从空中降下来了,降落到小城的屋背上和小胡同里了。卖煤油的远远从小胡同的转角上出现,肩上担着挑子。“卖煤油啊!”梆!梆梆!他喊着,敲着木鱼。胡同里没有人。一条狗望望他,接着又自行走开。有个门响着
,有人从里头走出来。“卖煤油的!”走出来的人站在门口台阶上喊,手里端着灯。梆!梆梆!卖煤油的在台阶前面停住,挑子放到街沿上了。这是个装着架子的煤油桶,另一头配一口箱子,上面贴着红斗方,里头放的是各种杂货:火柴、香烟、
纸、糖和烟丝。买油的说:“打四两。”“不说也知道。”卖煤油的接住灯。卖煤油的用提子把油吊出来,量够了数目。“自来火又涨价了?”“又涨价了!”卖煤油的并不高兴,比打油的还不高兴。他数过钱——梆梆!重新担起挑子
。“越涨越没利看!”他回头又加上一句,“你想想一馒头现在几个钱一斤?从前自来火三钱两盒,赚你一个;现在三十钱一盒,不说谎,赚你两个半制钱!在冷落的小胡同里,卖煤油的担着挑子,木鱼敲得动天响。他有他的调子:梆!梆梆!他
有他的老声音,从来不变的声音:“卖煤油啊!”挑子活跃地跳动着,他就这样顺着胡同走下去,一路上迎着他是开门关门的响声。“喂,卖煤油的!”又有个小门打开,又有个声音向他喊。这喊他的是个老太太,一听下面的谈话就知道。“你真是上辈子烧香烧来的福气,老斋公,娶这么一房好媳妇,两天点一灯油!”卖煤油
的看了看灯,一看他就准知道是新娘子的。老太太喜欢得几乎把眼泪都流出来。“会做活呢,”她说,“你给够数就好了!”“老天爷是见证。”当他们谈话时候,远远地又有一个人喊了。卖煤油的担起挑子,极和气地跟老太太分了手。梆
!梆梆!“卖煤油啊!”他喊着,尽量敲着木鱼。这一盏是厨房里的灯,上面落了许多灰尘。喊他的是个中年女人,脸红红的,被烟熏得满眼泪。“该吃饭了。”没有放下挑子,卖煤油的就笑着招呼。买油的并不直接回答。“有铜版纸吗?”她问。“有,有!”卖
煤油的赶紧打好油,赶紧到另一头打开箱子,或是说他的杂货店。“今天又是记账吗?”“又是的!”“可是前面老早三吊多了?”“四吊多终归要还你的——怕什么?跑了和尚跑不了寺!”真没有办法!卖煤油的笑着叹口气,卖煤油的担起挑子,天渐渐暗下来了,小胡同里不再有人出现了。梆!梆梆!他顺
着小胡同走下去,一路上喊着,比先前更响更急地敲着木鱼。所有的灯他都认识,只要摸摸他就知道是谁家的,甚至是谁用的。现在它们已经被点起来,光亮照耀着每间房子,不管是发霉的熏黑的整洁的倾倒的全照耀到了……梆!梆梆!木鱼越来越急,越响越远。最后只剩下空洞没有行人的小胡同,转个弯,他的影子随即
消失在昏暗中。可不是,他自己家里的灯也该点起来了。一九四二年二月(节选师陀《果园城记》,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0年10月版,有删改)【注】:《果园城记》是师陀抗日战争时期在沦陷的上海写成。“果园城”既是师陀的心灵栖息地,也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寂静胡同深处,反复出现的这种“梆!梆梆!”声,是一种让胡同里的人听惯的声调,也是这里多年仍旧没有改变的事物。B.“卖煤油的并不高兴,比打油的还不高兴”,其中“不高兴”是为了突出卖油者的心地善良,有替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没有私心。C
.《灯》里的胡同世界是作者的情感载体,不仅仅是诗意表达,这里既有诗意般的静谧安闲,也有底层百姓生活的窘迫。D.卖煤油者对待不同顾客态度不同,或对顾客真诚而坦率,或对顾客夸赞而和气,或对顾客无奈而同情。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
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连用“降下来”“降落”等一系列动词呈现的动态场景,增加了故事背景的意境美,体现了古朴典雅的文风。B.《灯》中的卖油者虽是小人物,卑微坚韧,身上却散发着“牧歌风味的悠闲”,在平凡琐碎中体现了良好的
职业操守。C.“灯”在文中具有象征意味。如“现在它们(灯)已经被点起来……”,这里的“灯”象征着百姓对生活的希望。D.文中写了三个买卖煤油的片段,以点带面,反映出居住在胡同里的人们的生活境况,简洁的对话折射出人物的心理。8.“梆!梆梆!”的木鱼声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什么作用?9.著名学者马桂
君评价本文时说道:散文化小说,可以从那些给予小说的规约中游离开来,拓展更宽松的活动余地,从而有针对性地表现作品一些非小说的特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散文化小说”的理解。【答案】6.B7.A8.①“梆!梆梆!”声在文中多次
出现,突出了胡同环境的寂静。②用“梆!梆梆!”声串联起主要情节,并推动情节发展,胡同里有需求的人闻声开门购物。③“梆!梆梆!”声体现主人公的职业特点,他是挑着担子在胡同里叫卖的生意人;“梆!梆梆!”作为胡同里“从来不变的”声音体现卖油
者虽身处困境仍奔忙求索的品质;常年飘荡在胡同深处的“梆!梆梆!”声也衬托出卖油者内心的孤独。9.①小说语言平淡舒缓,散淡洗练。文字简洁洗练,少铺陈少夸饰,以此来表现小人物的真实生活,语言间充满着抒情特色。②小说情节结构舒散。文章不追求情节的突
转、延宕、起伏,也没有尖锐的矛盾冲突,语言简洁,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状态和人物的心理状况;文中仅用三个“棒棒”声串联起文章主要片段,叙事结构相对简单散淡。③小说主题散淡。文章以小见大,通过叙述生活在貌似平静的胡同里的人物的琐事,来表现现实生活背后潜藏着深刻的历史内容和丰富的文
化内涵。【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B.“没有私心”表述有误。由“从前自来火三钱两盒,赚你一个;现在三十钱一盒,不说谎,赚你两个半制钱!”以及后文对第三个买油者提出“今天又是记账吗?”我们均可判断,卖油
者作为胡同里的小商贩,其言行有商业买卖活动谋利的动机。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赏析和对艺术技巧手法掌握理解的能力。A.“古朴典雅”表述有误,文章整体的文风应是平淡舒缓。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相关理解和对物象的理解能力。小说中的物象往
往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的串联与推动、环境特征的暗示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从环境角度看,本题反复出现的“梆!梆梆!”声,是黄昏十分小胡同里传出的木鱼声,以声衬静,营造了寂静的环境;从情节串联看,“梆!梆梆!他喊着,敲着木鱼”“有个门响着,有人从里头走出来”“梆梆!重新担起挑
子”“他就这样顺着胡同走下去,一路上迎着他是开门关门的响声”“梆!梆梆!”声响起是卖煤油的小贩招揽生意,胡同里有需求的人闻声开门购物。用“梆!梆梆!”声串联起主要情节,并推动情节发展。从塑造人物看,“梆!梆梆!他喊着,敲着木鱼”“梆
!梆梆!”声是胡同卖煤油的生意人敲打木鱼发出的声音,也代表了他的职业身份和特点;“他有他的老声音,从来不变的声音”“梆!梆梆!他顺着小胡同走下去,一路上喊着,比先前更响更急地敲着木鱼。所有的灯他都认识,只要摸摸他就知道是谁家的……”说
明卖煤油的生意人常年在胡同以此为生计,这是一个最底层的民众的生活现状,身处困境仍奔忙求索;“梆!梆梆!木鱼越来越急,越响越远。最后只剩下空洞没有行人的小胡同,转个弯,他的影子随即消失在昏暗中”木鱼声和消失的影子
衬托出卖油者内心的孤独。【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体裁特点和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散文化小说文体特点,往往涉及语言的散文化,意境氛围的营造,情节技巧的淡化等。语言上,结合“黄昏从空中降下来了,降落到小城的屋背上和小胡同里了”“在冷落的小
胡同里,卖煤油的担着挑子,木鱼敲得动天响。他有他的调子”“挑子活跃地跳动着,他就这样顺着胡同走下去,一路上迎着他是开门关门的响声”“所有的灯他都认识……不管是发霉的熏黑的整洁的倾倒的全照耀到了……”可知,小说运用散文化得到语言,在朴素自然的叙述中表现人物和生活的真
实,语调舒缓自如,抒情色彩浓厚。情节上,这篇小说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讲述了一个常年在胡同售卖煤油的小贩,在一个黄昏行走在胡同深处,用三个“棒棒”声串联了三个买卖煤油的片段,通过买卖人之间简短的对话,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状态和人物的心
理状况,淡化情节,结构也显得松散。主题上,小说围绕卖油者讲述故事,展现胡同中的人和事,看似没有明显的主题,实则主题深蕴其中。如卖油者虽是小人物,卑微坚韧,身上却散发着“牧歌风味的悠闲”,在平凡琐碎中体现了良好的职业操守;如“现在它们已经被点起来,光亮照耀
着每间房子,不管是发霉的熏黑的整洁的倾倒的全照耀到了……”蕴含深意;“梆!梆梆!”声,是一种让胡同里的人听惯的声调,也是这里多年仍旧没有改变的事物,胡同中形形色色的人物折射当时的生活和社会现状,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内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初,上欲以李林甫为相,问于中书令...张九龄,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侍中裴
耀卿与九龄善,林甫并疾之。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上之为临淄王也,惠妃生寿王瑁,宠冠诸子。太子与瑶、琚会于内第,各以母失职有怨望语。惠妃泣诉于上曰:“太子阴结党与,将害妾母子,亦指斥至尊..。”上大
怒,以语宰相,欲皆废之。九龄曰:“陛下践祚..垂三十年,太子诸王不离深宫,日受圣训,天下之人皆庆陛下享国久长,子孙蕃昌。今三子皆已成人,不闻大过,陛下奈何一旦以无根之语,喜怒之际,尽废之乎!且太子天下本,不可轻摇。陛下必欲为此,臣不敢奉诏。
”上不悦。林甫初无所言,退而私谓宦官之贵幸者曰:“此主上家事,何必问外人!”上犹豫未决。惠妃密使官奴牛贵儿谓九龄曰:“有废必有兴,公为之援,宰相可长处。”九龄叱之,以其语白上;上为之动色,故讫九龄罢相,太子得无动。林甫日夜短九龄于上,上浸疏之。林甫引萧炅为户部侍郎。炅素不学,尝对中书侍郎严挺之读
“伏腊”为“伏猎”。挺之言于九龄曰:“省中岂容有‘伏猎侍郎’!”由是出.炅为岐州刺史,故林甫怨挺之。九龄与挺之善,欲引以为相,尝谓之曰:“李尚书方承恩,足下宜一造门,与之款昵。”挺之素负气,薄林甫为人,竟不之诣。林甫恨之益深。李林甫欲蔽塞人主视听,自专大权,明召诸谏官谓曰:“今明主
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乌用多言!诸君不见立仗马乎?食三品料,一鸣辄斥去,悔之何及!”补阙杜琎尝上书言事,明日,黜为下邽令。自是谏争路绝矣。(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九龄对曰
/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B.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C.九龄对曰/宰相
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D.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
一项是()A.中书令,唐朝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综理政务,共议国政,中书令为当时三省的长官。B.至尊,至高无上的地位,和“车驾”“万乘”“九重”“天子”“皇舆”等同为帝位代称。C.践祚,“祚”指帝王登位或
祭祀所登之阶,借指帝位。故文中的“践祚”指的是天子即位。D.出,离京为官,外放,外迁。《琵琶行》“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的“出”与此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玄宗想让李林甫为宰相,为此询同张九龄,张九龄因提否定意见被李林甫嫉恨。B.惠
妃哭诉太子有结党谋害之心,唐玄宗欲废太子,张九龄却坚决反对,玄宗不悦。C.在是否废太子上,李林甫当场没表志;惠妃为了达到目的,暗地派人拉拢张九龄。D.严挺之颇受张九龄赏识,却为李林甫怨恨,因为严挺之把他推举的萧炅贬了官。13.下列
课内文言文选项加点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明:彰显、彰明B.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贼:偷盗C.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敏感D.魏王贻.我大瓠之种贻:遗留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内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林甫日夜短
九龄于上,上浸疏之。(2)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兼爱》)【答案】10.D11.A12.D13.A14.(1)李林甫一有机会就在玄宗面前说张九龄的坏话,所以玄宗逐渐疏远张九龄。(2)所以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作为(自
己的)事物的人,怎么能不禁绝仇恨而鼓励亲爱呢?所以天下之人互相亲爱天下就会安定,互相仇恨就会发生祸乱。【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张九龄回答说:“宰相身系国家安危,陛下如果任命李林甫
为宰相,我恐怕他以后会成为国家的祸患。”皇上不听。当时张九龄因为有文学才能,正被皇上所器重,李林甫虽然怨恨他,但(表面上)还是不得不奉承他。“安危”与“国”一起做“系”的宾语;“相林甫”的主语是“陛下”,所以“陛下”应该放后一句,据
此排除AC。“时”意思是“当时”,是“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的时间状语,故应该放后一句;“为上所重”是被动句,“为……所”表被动,不能断开,据此排除B。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
的掌握能力。的A.“中书令为当时三省的长官”错,中书令为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仆射分别为三省长官,并为宰相。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严挺之颇受张九龄的赏识,却为李林甫怨恨”错,
根据原文“由是出炅为岐州刺史,故林甫怨挺之。九龄与挺之善,欲引以为相”,可知张九龄和严挺之关系很好是在李林甫怨恨严挺之之后,所以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的意义的能力。A.词意准确。句意:自古以来那些想要让全天下人都显明其明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
国家。B.“贼”:欺骗。句意:有了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我欺骗的人。C.“敏”:敏捷。句意:办事勤勉,说话谨慎。D.“贻”:赠送。句意:魏王赠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故选A。【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短”,动词,
诋毁,说人短处;“短九龄于上”,状语后置句,“于上短九龄”;“浸”,逐渐。(2)“治”,治理;“为”,作为;第一个“恶”,怎么;第二个“恶”,仇恨;“劝”,鼓励;“兼”,互相;“治”,治理。参考译文:先前,玄宗想要任命李林甫为宰相,征求中书令张九龄的意见,张
九龄回答说:“宰相身系国家安危,陛下如果任命李林甫为宰相,我恐怕他以后会成为国家的祸患。”皇上不听。当时张九龄因为有文学才能,正被皇上所器重,李林甫虽然怨恨他,但(表面上)还是不得不奉承他。侍中裴耀卿与张九龄关系很好,所以李林甫一并嫉恨他们。这时玄宗在位已有多年,逐渐放纵奢侈的欲望,懒于处
理政事。而张九龄遇到事情,无论大小,(只要觉得有不对之处),都要与玄宗尽力争论。李林甫却善于窥伺皇上的意图,日夜想着如何陷害中伤张九龄。玄宗为临淄王的时候,武惠妃生寿王李瑁,所受宠爱超过其他皇子。太子与李瑶、李琚在内廷住所聚会,因为各自生母的境遇而出言抱怨。武惠妃向玄宗哭诉说:“太子暗中结党
,将要谋害臣妾母子,他们还指责陛下。”玄宗大怒,告诉了宰相,想要废黜这三位皇子。张九龄说:“陛下登基将近三十年,太子诸王不离深宫,得以经常听到陛下的教导,天下人都觉得陛下享国久长,子孙昌盛,都为陛下高兴。如今三位皇子都已成人,没有听说犯过什么大错误,
陛下怎么能突然因为无根的传言,在发怒的时候就要全部废黜他们呢?何况太子为天下的根本,不可轻易动摇。陛下一定要这样做,则臣不敢奉诏。”玄宗不高兴。李林甫开始并没有说什么,退朝后私下对玄宗宠信的宦官说:“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问外人!”玄宗犹豫不决。武惠妃秘密派官
奴牛贵儿对张九龄说:“有废必有兴,太子废立之时,如果您能够加以援手,自然可以长保宰相之位。”张九龄断然斥责,并把她说的话告诉了玄宗。玄宗听了为之变色。因此直到张九龄罢相,太子都安于其位。李林甫则随时随地在玄宗面前讲张九龄的坏话,玄宗渐
渐地疏远了张九龄。李林甫引萧炅为户部侍郎。萧炅向来不学无术,曾经在中书侍郎严挺之面前读“伏腊”为“伏猎”。严挺之对张九龄说:“省中岂容有‘伏猎侍郎’!”于是将萧炅外放为岐州刺史,因此李林甫怨恨严挺之。张九龄与严挺之友善,想
要引荐他为相,曾对他说:“李尚书正受陛下器重,足下应当上门拜望,与他相处和睦亲近。”严挺之一向自恃意气,轻视李林甫为人,终究不肯上门拜望。李林甫更加恨他。李林甫想要堵塞住玄宗的视听,自己独揽大权,就把谏官们召来明确地告诉他们说:“现在有贤明的君主在上,群臣将顺从皇上都顾不
过来,哪里还用得着再多说什么!你们难道没有看见立在正殿宫门外作为仪仗用的马匹吗?(虽然)吃三品等级的粮料,(但如果)嘶叫一声,就要立刻被拉下去,(到那时)后悔怎么来得及。”补阙杜琎曾经向玄宗上书谈论政事,第二天就被贬为下邽县令。从此,玄宗的谏诤
之路断绝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行香子·述怀苏轼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
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月夜静谧美好,与“虚苦劳神”形成反差,而与“陶陶”之情相得益彰。B.“梦中身”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人生如梦”表达了相似的感慨。C.
“酒”在上片与下片两次出现,表明诗人总想用饮酒来排遣内心的忧愁。D.“一溪云”比“一片云”更妙,暗示清澈的溪流倒映着满天云彩的情景。16.在苏轼心目中,如何才能成为真正的“闲人”?请结合整首词分析。【答案】15.C16.①抛弃名利,不必为人生的短暂虚幻而悲叹;②保持纯真,不再
为自身怀才不遇而郁闷;③归隐田园,在自然山水之中自得其乐。【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能力。C.“表明诗人总想用饮酒来排遣内心的忧愁”,两次出现的“酒”,体现的
是诗人善于从困扰、纷争、痛苦中自我解脱的豪放达观。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根据词中“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可知,苏轼认为名利都如浮云变幻无常,不值得我们徒然劳神费力,由此可知苏轼所说的成为真正“闲人”的内在因素:抛弃名利,不必为人生的短暂虚幻而悲叹。词中,
“且陶陶、乐尽天真”的意思是姑且借现实中的欢乐,忘掉人生的种种烦恼,从中可以看出苏轼对于困境的态度是我们应从困扰、纷争、痛苦中自我解脱,并且可以在“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意思是“有琴可弹,有酒可饮,赏玩山水,就足够了”)中找到快乐。唯有这样,才能在心态上真正做一个“闲人”,而不是整天被
内心的忧伤所烦扰。由此,可得出成为“闲人”的另一个内在因素:保持纯真,不再为自身怀才不遇而郁闷从“几时归去”(意思是何时能归隐田园),可见诗人有归隐的想法,希望摆脱世事烦扰,成为一个在山水间自由自在的
人。由此可知成为“闲人”的外在因素:归隐田园,在自然山水之中自得其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里仁》中,“________,______
__”两句是指要向先进典型学习,加强自身修养,而对于反面典型要对照反省,引以为戒。(2)《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____________”一句写两人阴阳相隔时间之长,“__________”一句又表现了距离之远。(3)在《春江花月夜》中,写了游子和思妇通过互相望月来表达思念
之情和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见贤思齐焉②.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③.十年生死两茫茫④.千里孤坟⑤.
此时相望不相闻⑥.愿逐月华流照君【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容易写错的字词:“贤”“焉”“省”“茫”。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下面小题。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成功着陆。三名航天员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了183天,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的纪录。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长达半年的太空“出差”有太多“名场面”让人①。人们还记得,三名宇航员在太空中的失重环境里创下首次在太空中吃包含
我们中国传统美食饺子的年夜饭的记录。还有,三名航天员在地面科技人员支持下,圆满完成两次出舱活动,生动开启两次“天宫课堂”,中国空间站首次举办天宫画展。无论新春写春联还是元宵弹古筝,都让三名航天员在太空拥有别样的体验,也让身处地球家园的我们②、
倍感新鲜。中国航天事业一次次迈上新台阶,彰显了中国航天人勇攀科技高峰、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的决心。星空浩瀚无垠,探索③。我国今年将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建成在轨稳定运行的国家太空实验室,天舟四号、五号货运飞船和问天、
梦天实验舱将从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我国航天事业怎样才能迎来新的荣光?精心准备,确保发射万无一失;精心组织,确保发射圆满成功;精心实施,确保发射百下百全。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请将文中画
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四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8.记忆犹新大开眼界永无止境19.三名宇航员创下记录,(他们)首次在太空中吃年
夜饭,年夜饭包含我们中国传统美食饺子,这一记录是在太空中的失重环境里创下的。20.①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提出“怎样才能”的问题并进行回答。一问一答,引起读者的思考;顿生波澜,避免平铺直叙。②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由三个“精心”、三个“确保”形成排比,突出了
我国航天事业迎来新荣光的具体做法;结构相似,句式整齐,使句子富有气势。【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空格前面有“长达半年的太空‘出差’有太多‘名场面’”,后文有“人们还记得”,接着回忆再现了
几个场面,因此可以推断填入“记忆犹新”之类的成语。记忆犹新:意思是过去的事,印象还非常清楚,就像刚才发生的一样,比喻记忆深刻。第二空,空格前面的内容为航天员太空中别样的体验,空格后有“倍感新鲜”,那么可以推断
这些体验让身处地球家园的人们“大开眼界”。大开眼界:广泛地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第三空,空格前面的内容可以判断为“星空浩瀚无垠、我们要不停地探索”,空格后文则为我国今年航天事业的计划,因此可以确定为“永无止境”。永无止境:指永远没有到头的时候。【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长句变短句
,首先抽出长句的主干,单独成句:三名宇航员创下记录。然后,把修饰语独立出来,单独长句:“在太空中的失重环境里”作“创下”的状语,添加主谓和谓语,改为“这一记录是在太空中的失重环境里创下的”;“首次在太空中吃包含我们中国传统美
食饺子的年夜饭”作“记录”的定语,其中“包含我们中国传统美食饺子”又作“年夜饭”的定语,分别抽出,添加成分,变为两个分句“(他们)首次在太空中吃年夜饭”“年夜饭包含我们中国传统美食饺子”。最后注意按照逻辑调整句子之间的语序。【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
力。运用设问修辞,“我国航天事业怎样才能迎来新的荣光?”为问,“精心准备,确保发射万无一失;精心组织,确保发射圆满成功;精心实施,确保发射百下百全”为答,有问有答,是设问,使用这种修辞,容易引起读者的思考,引起注意,避免平铺直叙。运用排比修辞,“精心准备,确保
发射万无一失”“精心组织,确保发射圆满成功”“精心实施,确保发射百下百全”句式整齐一致,增强语势;三个“精心”、三个“确保”,都是从做法上的强化,确保我国航天事业迎来新的荣光。(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
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________?喝粥还是喝牛奶?有学者认为,早餐不能喝粥,要喝牛奶。早餐作为一天中非常重要的一顿饭,其作用绝不仅仅是“填饱肚子”。《中国学龄儿童膳食指南》中建议,早餐应提供全天25%-30%的能量。粥里缺乏优质蛋白和植物中的
维生素,让孩子喝一大碗粥,肚子就没有空间再装下鸡蛋、蔬菜、牛奶、肉类了。②________,多留点空间吃肉、蛋、奶、蔬菜这些营养更丰富的食物。一份合格的早餐应该是这样的:1.富含蛋白质,“充足的牛奶和鸡蛋”,这类食物富含蛋白质,容易消化吸收,增强机体免疫力,日常早餐可
以是一个鸡蛋,200-250L牛奶;2.富含碳水化合物,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主食,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其实碳水化合物种类很多,如包子、面条、红薯等,日常注意粗粮和细粮相结合,主食控制在80-100g;3.有新鲜蔬果,③________,蔬菜水果不仅能为机体提供维生素,
还可提供膳食纤维和矿物质。新鲜蔬果至少二选一,摄入150-200g比较适宜。清晨,一顿富含营养而味道清淡的早餐,是你我健康的选择。21.下列句子中的“我”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我”,用法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在这件事上,你我都没有错,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B.
在这样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我都会感到无比的自豪。C.进入高三以来,我们班已形成一股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D.南极变暖,全球生态问题日趋严峻,环境保护是你我的责任。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
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答案】21.D22.①早餐应该怎么吃②控制喝粥的量③它可以提供丰富的营养【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用法和意义的把握能力。例句中
“我”泛指任何一个人。A.“我”是第一人称,语境中和你相对的一个人。B.“我”是泛指,每一个中国人。C.“我”是泛指,班上相互竞争的同学。D.“我”泛指任何一个人。故选D。【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能力。第一处,根据后文“
喝粥还是牛奶”的提示,可知这一段是在围绕早餐应该吃什么,或者怎么吃来说的,本处位于段首,统领后文,引出话题,所以可填“早餐应该怎么吃”;第二处,前面说到粥里缺乏优质蛋白和植物中的维生素,而让孩子喝一大碗粥,肚子就没有空间再装
下鸡蛋、蔬菜、牛奶、肉类了,所以为了多留点空间吃肉、蛋、奶、蔬菜这些营养更丰富的食物就要控制喝粥的量,故本处可填“控制喝粥的量”;第三处,本段在陈述其他早餐的种类时,还说明了这类早餐的作用,所以在说完新鲜蔬果后,要紧跟着说的明新鲜蔬果的作用,故本处可填“它可以提供丰
富的营养”之类的句子。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孔子曾自述心志:“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又称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与颜回乐在何处,所乐何事,周敦颐也曾要求程颐、程
颢好好参悟。作为儒家思想重要内容的“孔颜之乐”,千百年来,一直启迪与引导着无数人积极探索人生真谛,努力实现人生价值。它对生活在新时代的青年人仍然有着重要意义。语文老师计划在课堂上举行“品孔颜之乐,做幸福青年”主题交流会。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发言稿,谈谈你的感受和思考。【答案】例文:珍惜拥有,做幸
福青年同学们:我发言的题目是“珍惜拥有,做幸福青年”!孔子之徒颜回身处陋巷,虽“一箪食,一豆羹,一瓢饮”,也不改其乐;东晋诗人陶潜放弃了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躬耕于田亩,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体味快乐;柳永
在多次名落孙山之后“且把浮名换得潜斟低唱”,虽流落于烟花之地为歌妓舞女填词作曲却依旧陶醉其间;还有李白、王维、苏轼……他们的经历或许不同,有些是物质贫乏,有些是仕途不顺,有些是情场失意,但相同的是,即使世界放弃了他们,也给自己一米阳光,
珍惜拥有,自在快乐。珍惜拥有,是颜回“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是苏轼在身陷“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仍能“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的旷达。面对客观环境的不利,无论是颜回、苏子、陶
潜,抑或是柳永,都能给心灵一份释然,让自己在现实的无尽苦难中获得超脱,从而放眼当下,珍惜拥有,快乐生活。在她的听觉里,溪水是静止的;在她的视觉里,太阳是“黑色”的。然而就是听不到看不见的海伦凯勒喊出了“我发现这个世界是这样美好”的赞言;唇语女孩江梦南,用不屈的意志告诉我们只要足够
努力谁都能实现清北的梦想;脑瘫女余秀华凭借诗集《摇摇晃晃的人间》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唯一一个诗集超过10万册销量的现象级“网红女诗人”;她们都有乐观的心态、坚强的意志和远大的抱负,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开在冬天里的一朵花
,永不凋零。花开一朵朵,风景一道道,温暖了社会,温暖了冰冻的心灵。是啊,自己开心快乐就好,没有必要去在乎环境于己是否有利。反观当下,一些人因为别人的某句随口之言而伤心难过半天,因为一道题的失分而难解心结,因为一次考试的排名而以泪洗面……同学们,我们
该像颜回那样,既然改变不了环境,就改变自己的心,让心快乐是正道。当无情灾难袭来,疾病的魔爪伸出,恐怖的死神走来时,你是否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活着的幸福?在满目疮痍的天灾中,在血肉模糊的惨案里,在生离死别的病床前,你是否会长吸一口气,情不自禁感慨喟
叹:幸好我还活着。是啊,活在当下,活在珍贵的人间,拥有生命可以呼吸的感觉,真美好!生命,是拥有一切的资本,我们还活着,这就是最大的幸福。张云成曾说:“如若不奋争,懦弱给谁看?”作为一个自小残疾,随时都面临着死亡的人,说出这样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话,完全是来自于对生命的感恩和思考。张
云成能够感受到生命施与的幸福,乐观生活,创造了肌萎缩症活30多年的奇迹。把握当前有生的日子,感受幸福,更好地活,是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个体的责任和义务。当我们抱怨学习生活的单调乏味时,可曾想过有多少贫困地区的孩子渴望读书却苦于没有一所学校
、一位老师,一张书桌,一本教科书……当面对满桌的美味菜肴却抱怨吃厌了没胃口时,可曾想过那些在废品堆垃圾箱里苦苦觅食勉强度日的乞讨者拾荒人;当拥有满衣柜的漂亮衣服却抱怨没得穿时,当电视、电脑、手机、平板等高科技随便玩却抱
怨无聊至极时,可曾想过那些穷乡僻壤的留守儿童寒冬里手脚皴裂着,破旧的土坯房里甚至都难得黑白电视可看……生活给我们了太多,我们却身在福中不知福!难道非要等到失去后才发现它的光辉吗?触摸当下,幸福快乐地度过每一天吧!我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中引用的孔子的话,语出孔子《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意思是“吃的是粗食,喝的是冷水,弯起手臂做枕头,这样的生活也有乐趣啊!用不正当的手段得
来的富贵,对我就好像浮云一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意思是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由孔子心志看来,君子对
于自己坚守的志向(仁义),当贫贱不移,并且乐在其中,若违背仁义,苟得富贵,则人生价值轻贱如浮云。孔子对颜回的夸赞,不仅是对得意门生的赞扬,更是对颜回“安贫乐道”的的的人格品行的褒扬,这也是孟子“贫贱不能移”精神的真实写照,对于后世志于治
学、修身、立行的文人学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实关于“孔颜之乐”的探讨,本质上是自古以来的传统话题,即“贫与富”的话题,也是“苦与乐”的话题,通俗讲就是“人生幸福感”的问题,千百年来,它一直启迪与引导着无数人去积极探索人生真谛。其实穷富不是一个人乐不乐的根本原因。圣人的乐,是乐在道中,而不是乐在穷富
中。穷也不觉得苦,富了也不觉得只有富才快乐。很多人惧怕贫穷,都希望自己富贵,在社会中抵挡不住物欲横流的冲击,放弃自己的原则,也放弃自己的仁义。一味追求富贵,可能会走错路,即便是虚幻地得到了一些东西,可能会因为违背原则和正义
,又重新归零。因此如何划定自己幸福感的边界,真正的富有是什么?青年人需要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角度认真辨清,“真贫穷”“假富有”,领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文章设定情境为主题交流会,注意主题是“品孔颜之乐,做幸
福青年”。写作的时候注意材料中孔子自述心志、孔子对颜回的称赞、周敦颐对“孔颜之乐”的重视以及“孔颜之乐”给予后世的启迪作用,这是“品孔颜之乐,做幸福青年”主题交流会联想思考的基点,需要交流的不仅仅是对“孔颜之乐”的认识,还要联系现实生活,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分两个方面:其一,孔子与颜
回乐在何处,所乐何事。其二,“孔颜之乐”对生活在新时代的青年人有着怎样的重要意义,然后进一步引申论证,在当今社会大背景之下什么是真正的快乐与幸福。最后得出真正的幸福不在在穷富之中的结论。同时注意发言稿的体裁特
征和格式,语言要亲切自然,又内涵深刻,具有激励和引领的效果。立意:1.孔颜之乐,幸福之源。2.贫富与幸福边界。3.辨清贫富,智慧生活。4.富而不骄,贫而自足。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