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九省联考】2024年1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地理试题(安徽版)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3)页,648.205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53fe5aba5fad925343b6ecd29dd3637e.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4年1月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地理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务必擦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近年来,中国数据中心建设步伐加快,动力强动,扩张模式多样。数据中心空间扩张主要为点状生长、邻近扩张和聚集增长三种模式。下图示意数据中心空
间扩张的三种主要模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图中数据中心空间扩张模式甲、乙、丙依次为()A.邻近扩张、聚集增长、点状生长B.点状生长、聚集增长、邻近扩张C.点状生长、邻近扩张、聚集增长D.邻近扩张、点状生长、聚集增长2.201
6年以来,全球数据中心扩张放缓,但中国增长动力强劲,其增长动力主要来自()A.国家政策大力引导B.数字经济迅猛发展C.交通条件日益改善D.网络设施日臻完善3.近年来,北京市一些大型数据中心向邻近的廊坊市扩散、主要是考虑廊坊市有()A.凉爽的气
候条件B.成本较低的土地供给C.良好的协作关系D.优质的运营保障条件【答案】1.D2.B3.B【解析】【1题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是由一个区域扩张到邻近区域,为邻近扩张;乙模式是不同的核心区生长出数据中心,为点状生长
;丙数据中心向一起集聚,为聚集增长模式,D正确,ABC错误。所以选D。【2题详解】2016年以来,中国数字经济迅猛发展,导致中国数据中心增长动力强劲,而世界数字经济增长放缓,导致全球数据中心扩张放缓,B正确;国家政
策对于数据中心增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不是主导因素,A错误;交通条件改善对于数字中心增长影响较小,C错误;网络设施日臻完善是数据中心能够增长的基础条件但不是主导条件,D错误。所以选B。3题详解】廊坊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土地价格相对较低,北京市一些大型数
据中心向邻近的廊坊市扩散能够降低成本,B正确;廊坊与北京气候条件差异不大,A错误;良好的协作关系是可以迁移扩散的基础条件,但不是主导条件,C错误;北京的运营保障条件更好,D错误。所以选B。【点睛】数据中心是一整套复杂的
设施。它不仅仅包括计算机系统和其它与之配套的设备(例如不支持的网络图片,请将图片保存到本地再上传数据中心通信和存储系统),还包含冗余的数据通信连接、环境控制设备、监控设备以及各种安全装置。南方丝绸之路四川段在千余年的演变过程中,重
塑了沿线地区村镇聚落的空间体系,形成了不同空间结构类型,下图示意四种古村镇空间结构类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图示古镇早期的主要功能是()A.军事防卫B.观光旅游C.商贸交流D.传递文书5.乙所示的古村镇结构
体系发育较为成熟,主要表现为()①有多个古镇②古镇间联系紧密③村落数量较多④呈网络化结构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答案】4.C5.D【解析】【分析】【【4题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图示古镇早期主要是与村落相连,主要是促进货物和人员的集散,主要功能是商贸交流,C正确;不是
为了军事防御、观光旅游、传递文书,ABD错误。所以选C。【5题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乙图与甲丙丁图相比,古镇的数量更多,古村镇结构体系更加成熟,①正确;与甲丙丁图相比,乙图的结构呈网络化,区域的联系更加紧密,结构体系更加成熟,④正确;古镇之间的联系没有更加紧密,③错误;村落数量不是影响结构体系
发育成熟度的主要因素,③错误。①④正确,所以选D。【点睛】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的分布等会影响聚落的分布,社会经济因素中,交通、政治、军事等都会影响到聚落的分布。它们共同影响着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和规模。“绿电”是指在电力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为零或趋近于零的绿色电力,主要来自太阳
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德国在2022年创下了绿电使用纪录,绿电占比已达到48%,几乎覆盖了德国一半的电力消费;下图为德国2022年某月19日06:00-21:45绿电生产结构和电力消费图,这日天气晴好。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该日,
德国绿电生产以()A.风电、光伏发电为主B.风电、生物质能发电为主C.水电、光伏发电为主D.水电、生物质能发电为主7.德国持续、大力推广绿电,可提高应对国际能源市场冲击的能力、主要表现在()A.减少碳排放B
.减小电网波动C.降低能源需求D.减少能源进口8.该日所在月份最可能是()A.1月B.3月C.5月D.7【答案】6.A7.D8.B【解析】【6题详解】读图可知,该日,德国绿电生产结构:陆上风电和海上风电占比大,其次是光伏发电,生物质能发电和水电
占比小,故该日,德国绿电生产以风电、光伏发电为主,A正确,BCD错误。故选A。【7题详解】由材料知,绿电主要来自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德国在2022年创下了绿电使用纪录,绿电占比已达到4
8%,几乎覆盖了德国一半的电力消费;结合所学区域知识,德国传统能源短缺,说明其在2022年以前,国内电力供应依赖于能源进口。德国位于北半球中纬度,盛行西风,风能资源丰富;德国西北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往东部和南部逐渐过渡成温
带大陆性气候,夏季光照时间较长,日照强度较高,特别是南部光照充足,晴天多,太阳能丰富,发展风能、太阳能等绿电,可以减少能源进口,D正确;减少碳排放与应对国际能源市场冲击关系不大,A错误;减少能源进口,可减小电网波动,但减少电网波动不属于提高应对国际能源市场
冲击的能力的主要表现,B错误;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德国能源需求会增加,C错误。故选D。【8题详解】北半球中纬度地区1-3月南北温差大,风力较大;5-7月南北温差较小,风力较小。读图可知,该日,德国绿电生产结构中海上发电和陆上风电占比大,且发电量大,据此可推知,该
日所在月份应该是风力较大的1月和3月,排除CD选项;图中显示,该日绿电生产结构中有风电、光伏发电、水电、生物质能发电,德国1月份平均温度在-2℃至3℃之间,气温低,不适合生物生长,生物量少,3月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气温回
升,且日照时间增加,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相对较丰富,故该日所在月份最可能是3月,排除A选项。故选B。【点睛】生物质发电是利用生物质所具有生物质能进行的发电,是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一种,包括农林废弃物直接燃烧发电、农林废弃物气化发电、垃圾焚烧发电、垃圾填埋气发电、沼气
发电。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盐分易在地表析出结晶并与土壤颗粒聚合形成“盐结皮”(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的9.“盐结皮”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当地()A.降水稀少B.地表径流少C.蒸发强烈D.地下水位低10.研究表明,“盐结皮”地表吸收
的太阳辐射少,其主要原因是()A.大气削弱作用强B.地面辐射强C.大气逆辐射弱D.地表反射率高11.“盐结皮”的形成()A.导致土壤酸化加剧B.利于土壤湿度保持C.导致土壤风蚀加强D.利于土壤肥力提高【答
案】9.C10.D11.B【解析】【9题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盐分易在地表析出结晶并与土壤颗粒聚合形成‘盐结皮’”可知,盐分在地表析出结晶并与土壤颗粒聚合形成“盐结皮”,“盐结皮”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当地蒸发强烈,盐分在地表不断析出,C正确;降水稀少、地表径流少有利于“
盐结皮”的形成,但不是导致“盐结皮”形成的主要因素,AB错误;地下水水位不是影响“盐结皮”的主要因素,D错误。所以选C。【10题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盐结皮”是盐分在地表析出,并与土壤颗粒聚合,所以
其对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反射作用较强,导致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较少,D正确;当地以晴朗天气为主,降水较少,云层较少,大气的削弱作用较弱,A错误;地面辐射对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没有影响,B错误;大气逆辐射对于地面吸收太阳辐射没有影响,C错误。所以选D。【11题详解】“盐结皮”的形成会导致土壤盐碱化,A
错误;“盐结皮”的形成之后会抑制土壤水分蒸发,有利于土壤湿度保持,B正确;“盐结皮”稳定性较强,会抑制土壤风蚀作用,C错误;土壤肥力主要与土壤四类物质组成比例、尤其是有机质含量有关,“盐结皮”不会提高土壤肥力,D错误。所以选B。【点睛】盐结皮是地表易溶性盐薄胶结层,其厚度小于2厘米。它是由
易溶性的盐晶体在土壤表层或内部形成的,位于土壤上层的盐-土胶结层。盐结皮的形成改变了土壤上表层物理和化学性质,从而提高土壤的抗风蚀能力。这种结皮在年降水量较少且蒸发强烈的干旱或半干旱地区的低洼区域较为常见
,而在地表植被匮乏的荒漠地区,盐结皮对增强土壤抗风蚀能力和减缓风沙流动起到重要作用。台特玛湖位于塔里木河的末端,20世纪后期处于干涸状态,2000-2020年向塔里木河下游实施了多次流域内生态输水,总量达84.45亿m3,入台特玛湖水量约11.7亿m3,湖区水域面积逐渐恢复,据此完成下面
小题。12.台特玛湖水域面积逐渐恢复有利于()①促进自然植被修复②发展淡水养殖③抑制湖水周边沙化④增加流域面积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13.输入塔里木河下游总水量大,但入台特玛湖水量较小,其主要原因是沿途(
)A.农业用水多B.蒸腾强烈C.生活用水多D.下渗较多【答案】12.A13.D【解析】【12题详解】台特玛湖水域面积逐渐恢复有利于周边地下水位提高,促进自然植被修复,①正确;多次生态输水,说明当地水资源较为短缺,发展养殖易造成水质恶化
,②错误;水域面积逐渐恢复,不再干涸,有利于抑制湖水周边沙化,③正确;流域面积主要由分水岭的位置决定,台特玛湖水域面积逐渐恢复并不能增加流域面积,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13题详解】塔里木河下游主要流经沙漠,沿途下渗
量大,消耗大量水分,因此输入塔里木河下游总水量大,但入台特玛湖水量较小,D正确;塔里木河下游主要流经沙漠,耕地较少,农业用水量不大,A错误;蒸腾是通过植被蒸腾,塔里木河下游植被稀少,蒸腾不强烈,B错误;塔里木河下游人烟稀少,生活用水不多,C错误。故选D
。【点睛】塔里木河主干最早曾注入罗布泊、后由于河流水量减少、河道摆动而改道、1972年以前尾水可达若羌县城北的台特马湖、后终点进一步退缩到铁干里克的大西海子水库。21世纪初开始全流域治理后,开始有水流复达台特玛湖。图1为我国长白山南坡海拔2050m处苔原带的某样地剖面。研究发现,
该剖面包含火山爆发前土壤层、火山爆发后土壤层、火山灰层和母质层。图2为该剖面③层中的孢粉组成。孢粉是植物孢子和花粉的总称,通常用地层中的孢粉作为识别过去植被的证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4.图1中①②③依次为()A.火山爆发后土壤层,火山灰层,火山爆发前
土壤屋B.火山爆发前土壤层,火山灰层,火山爆发后土壤层C.火山爆发后土壤层,火山爆发前土壤层,火山灰层D.火山灰层,火山爆发前土壤层,火山爆发后土壤层15.火山灰层中有大量一千多年前的树木残体,据此可推测()
A.树木残体来自于常绿阔叶树种B.树木残体来自于常绿硬叶树种C.火山爆发前林线高于现代林线D.火山爆发前冬季积雪期更长16.根据剖面③层中孢粉组成可知,在该层代表的时期内,当地植被演替方向为()A.从蕨类为主向草本为主B.从草本为主向木本为
主C.从蕨类主向木本为主D.从木本为主向蕨类为主【答案】14.A15.C16.C【解析】【14题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③的位置最靠下,应为火山喷发前土壤层;①的位置最靠上,为火山喷发后土壤层;②位于中间,应为火山灰层,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15题详解】根据材料信
息可知,该地位于长白山,主要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树木残体应来自落叶阔叶林或针叶林,AB错误;火山灰层中有大量一千多年前的树木残体,说明火山喷发前该地植被以林木为主,现在以苔原植被为主,火山爆发前林线高于现代林线,C正确;火山爆发前木本植物占比更
高,说明气候更温暖,冬季积雪期更短,D错误。所以选C。为【16题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剖面③层中,随深度减小(越靠近当时的地表),孢粉组成中木本植物占比增加,蕨类植物占比减少,草本植物变化较小,说明当地植被从蕨类为主向木本为主,C正确,ABD错误。所
以选C。【点睛】植物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1.气候变化:气候的干湿度变化是主要的演替动力。2.土壤:由于土壤条件向一定方向改变而引起的群落演替。3.动物:由于动物的作用而引起的群落演。例如,原来以禾本科植物为优势的草原,植株较高种类
较多,在经常放牧或过渡放牧之后,即变成以细叶莎草为优势成分的低矮草原。4.灾害:如火灾的发生引起的群落演替。5.人为因素:指在人为因素干扰之下,引起的群落演替。6.内因动态演替:是指群落内部的植物体改变了生态环境而引起的演替。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
题,共52分。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陕西省洋县(见图)地处汉江地区,是南水北调和引汉济渭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地,建有汉中朱鹤路和陕西长青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68.6%,2021年全县空气优良天数达348天。2003年之前洋县未能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经
济发展相对滞后,2003年洋县提出“生态立县”发展战略,依托生态资源禀赋,大力发展有机产业,将“绿色能量”转化为“经济增量”。经过近20年的发展,洋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1)从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角度,分析洋县2003年前
未能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原因。(2)说明汉中朱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域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意义。(3)为促进“绿色能量”转化为“经济增量”请你为洋县设计两类生态产品,并说明理由。【答案】(1)供给服务:有优质水源、森林资源,但经济规模有限,且未向外调
水,未能发挥供应水源、森林资源的优势;文化服务:经济发展水平低,未能充分开发(康养、旅游等)生态产品提供文化服务;调节服务、支撑服务不能直接转化成经济收入。(2)减少人类活动对朱鹤栖息环境的干预,保障朱鹤的生存;促进朱鹤栖息地森林的保护,更好发挥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小气候、净化空气等功
能;促进水源地保护,维持优良水质,保障水源供应。(3)产品1:生态旅游。理由:森林资源丰富,空气质量优良,具有一定的旅游开发禀赋;距离汉中、西安等客源市场较近;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具有一定的基础设施和接待能力;旅游业对环境影响小,生态效益好,适合在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开发。产
品2:农(林)产品深加工。理由:森林资源丰富,环境污染轻,适合发展林下绿色种植(养殖);垂直地带性显著,农(林)产品多样;距离汉中、西安等城市较近,具有绿色食品的市场需求;具备深加工的经济技术基础,深加工产品附加值高。【解析】【分析】本题以陕西省洋县为材料,涉及自然环境服务功能、自
然保护区以及区域发展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自然环境服务功能包括供给服务、文化服务、调节服务和支撑服务。供给服务的角度:该地位于汉江地区,水资源
丰富,森林覆盖率较高,森林资源丰富,2003年之前,该地未向外调水,经济发展规模有限,没有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未能充分发挥水资源和森林资源的优势条件。文化服务:区域人口数量较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未能开发旅游、康养等项目,不能提供文化服务功能,不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自然环境的调节服务和支撑服务不能直接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小问2详解】建立汉中朱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能够减少人类
活动进入朱鹤栖息地的机会,减少人类活动对朱鹤栖息地的影响,保障朱鹤的生存环境;能够促进朱鹤栖息地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提高植被覆盖率,更好发挥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维护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地国
家自然保护区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建立自然保护区能够维持优良水质,保障水源的供应。【小问3详解】【产品一:根据材料信息“森林覆盖率68.6%,2021年全县空气优良天数达348天”可知,当地植被覆盖率较高,环境质量状况较好,适宜发展旅游业;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洋县距
离汉中、西安等中大型城市较近,人口数量较多,旅游客源市场丰富;根据材料信息“经过近20年的发展,洋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可知,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提高,有一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接待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旅游业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小,生态效益较好,契合当地“生态立县”的战略,适宜在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开发。所以适宜发展生态旅游业。产品二:根据材料信息“森林覆盖率68.6%,2021年全县空气优良天数达348天”可知,当地森林资源丰富,环境质量状况较好,适宜发展林下种植业、养殖业,农林产品品质
较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地势起伏较大,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显著,农林产品多样,产品种类丰富;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洋县距离汉中、西安等中大型城市较近,人口数量较多,对于绿色农林产品的需求量较大,市场广阔;
根据材料信息“经过近20年的发展,洋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可知,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提高,有一定的经济基础,适宜发展深加工产业;深加工产业附加值较高,能够提高区域经济收入,促进经济发展。所以该地适宜发展农(林)产品深加工产业。【点睛】18.阅读图文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钱塘江流域是我国东部早期人类活动最重要的区域之一,人类遗址众多,从新石器时代早期、中期到晚期,钱塘江入海口海平面经历了一个由低到高的过程,下表为钱塘江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数量分布情况统计。不同坡度遗址数量(处)离河流不同距离遗址数量(处)时期≤3°3°~7°7°~15°>15°≤1km
1~2km2~5km5~7km>7km早期14001431121中期402012300晚期3011262010847(1)简述早、中期钱塘江流域遗址分布的坡度总体特点,并分析可能原因。(2)分析早期钱塘江流域先民选择居所的位置与河流距离的关
系。(3)与早、中期相比、晚期遗址数量和分布发生了明显变化。指出其变化并对此作出合理解释。【答案】(1)总体特点:多分布在坡度较小的区域。原因: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利于农耕;对外联系方便、交通便利。(2)多选择在与河流距离适中的位置(2—5km最多),主要因为新石器时代早期生产力水平低,防灾能力
弱,距离河流太近的区域易受洪涝灾害威胁,距离河流太远的区域取水、灌溉困难。(3)变化:遗址数量显著增加;向较高坡度和接近河流方向拓展。原因:海平面上升,说明气候暖湿,叠加生产力水平进步、环境人口容量上升,人口数量增长;较低坡度和距河流适中的位置开发趋于饱和;种植
技术提升,向坡度更大区域垦荒;防洪能力提升,向按近河流方向拓展。【解析】【分析】本题以钱塘江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为材料,涉及聚落区位因素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证、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有: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暖湿润,利于人类居住与耕作;自然资源丰富,如林、渔、矿等;交通便利,如交通线附近、交通线交汇处、沿海港口等。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早、中期钱塘江流域遗址主要分布在坡度较小的地区。主要原因是:坡度较小的地区地势
平坦,以河流沉积作用为主,土壤肥沃,适宜种植业的发展;坡度较小的地区对外交通便利,便于对外联系。【小问2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早期钱塘江流域先民选择居所在距离河流2—5km最多,多分布在与河流距离适中的位置;新石器时代早期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人口较少,防御灾害的能
力较低,距离河流较近的区域易发生洪涝灾害,受洪涝灾害威胁较大;距离河流较远的地区,取水困难,不利于灌溉,所以遗址主要分布在距离河流适中的位置。【小问3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晚期遗址数量比早、中期明显增加;且选址向较高坡度和较低坡度、
距离河流更近的点位拓展。主要原因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新石器时代后期钱塘江入海口海平面上升,说明气候暖湿化,环境人口容量增加;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进步,人类数量增加;在新时代早中期,较低坡度和距离河流适中的位置开发程度趋于饱和,适宜聚落选址的点位较少;随着种植
技术水平的提高,向坡度较大的点位大面积开荒;随着人类认识自然的进步,防洪能力提高,向靠近河流的方向拓展。【点睛】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崖州湾(见图)位于海南省三亚市、是南山角与角头鼻之间的一段海湾。研究发现,崖洲湾海底表层沉积物砂粒及粉粒含量较高,黏粒含量较低。(1)
分析崖州湾海域沉积物的物质来源和动力条件。(2)结合崖州湾地理环境特点,推断未来崖州湾海岸线变化趋势,并说明依据。(3)请为崖州湾岸线资源开发利用方向提出建议,并说明理由。【答案】(1)物质来源:南山角、角头鼻两
处岬角侵蚀而来的物质;宁远河向海输送的物质;外海搬运而来的物质;海岸风化、侵蚀的产物。动力条件:从南山角、角头鼻两处岬角向崖州湾汇聚沿岸流,两股相遇流速减慢,逐渐堆积;直面外海,外海而来的海浪、风暴潮随深度变浅减弱堆积;河流入海之后在惯性影
响下继续向前搬运、沉积。(2)变化趋势:东西两侧(南山角、角头鼻附近)侵蚀后退,海岸线北移;中部陆地前进,海岸线南移。依据:两处岬角形态突起,遭到海浪侵蚀较强;中部海湾凹陷,且两股海流汇流项托,海浪动力较弱;中部靠近宁远河入海口,河流带来的物质堆积
,弥补海水侵蚀;中部有岛屿削弱海浪侵蚀。(3)东西两侧(南山角、角头鼻附近)营建港口、开发探险旅游。中部(河口附近)营造海滨浴场,发展休闲旅游。理由:东西两侧等深线密集,海水较深,适合修筑港口;基岩海岸,形态陡峻、适合开发探险旅游。中部等深线稀疏,海水较浅,风浪较小,且多砂粒、粉
粒,适合围绕沙滩开发海滨浴场休闲旅游。【解析】【分析】本大题以崖州湾为材料,涉及外力作用以及区域发展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崖
州湾两侧为南山角和角头鼻两处岬角,南山角和角头鼻等深线密集,海浪侵蚀作用的强烈,会将碎屑物质带入崖州湾;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崖州湾有宁远河注入,会带来大量碎屑物质;崖州湾与外海相连,外海海浪会搬运大量的碎屑物质进入崖州湾;该地海岸受到风化侵蚀,会产生大量的碎屑物质。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崖州湾两
侧的南山角和角头鼻两处岬角位置比崖州湾靠前,从两岬角来的沿岸流会在崖州湾汇聚,彼此之间发生顶托作用,流速降低,携带的碎屑物质沉积下来;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崖州湾直面外海,外海来的海浪、风暴潮等随着水下坡度变浅,以及受到海岸的阻碍作用,流速降低,携带的泥沙沉积下来;宁远河注入该海域
,泥沙在河水的惯性作用下,向前搬运、堆积。【小问2详解】根据上题分析可知,崖州湾两侧的南山头和角头鼻岬角会受到海水的侵蚀作用,不断后退,该处的海岸线向北移动;崖州湾海域向内凹陷,且该海域两股沿岸流在此发生顶托作用,流速降低,
发生沉积作用;崖州湾由宁远河注入,带来大量泥沙,泥沙来源较多,发生沉积作用;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中部海岸附近由岛屿,阻碍海浪的侵蚀作用,崖州湾以沉积作用为主,海岸线会向南移动。所以两侧海岸线向北移动,中间海岸线向南移动。【小问3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东西两侧
的海水等深线密集,海水深度较大,适宜修建港口;该地以基岩海岸为主,主要为海浪侵蚀地貌,形态险峻,适宜开发探险旅游项目;中部地区以海浪堆积作用为主,等深线稀疏,海水较浅,且多砂粒、粉粒,主要为海浪沉积地貌,适宜围绕沙滩开展海滨浴场休闲观光旅游等。即东
西两侧(南山角、角头鼻附近)营建港口、开发探险旅游。中部(河口附近)营造海滨浴场,发展休闲旅游。【点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