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广西中考真题化学》2021年广西河池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docx,共(16)页,51.158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51f48478d4e087bcab68ee5e8ad88e4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1年广西河池市中考化学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40分)1.【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解答】解:A、光合作用的过程中有氧气等生成
,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B、食物腐败的过程中有对人体有害的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C、湿衣晒干过程中只是状态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正确。D、纸张燃烧的过程中有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2.【分析】从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大约是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它气体和杂质占(0.03
%)去分析.【解答】解: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大约是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它气体和杂质占(0.03%).故按体积计算大约占空气成分21%的是氧气。故选:B。【点评】记忆空气成分是
可以这样记忆:氧二一,氮七八,0.94是稀气,还有两个0.03,二氧化碳和杂气.3.【分析】根据常见的空气污染物,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沙尘暴天气对空气造成了污染,沙尘暴中含有大量的沙尘,含有的主要污染物是可吸入颗粒物。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常见的空气污染物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4.【分析】A.根据常见的给液体加热操作方法解答;B.使用托盘天平时,应左物右码,据此解答;C.倾倒液体时,瓶塞应倒放在桌面,据此解答;D.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另一个酒精灯,据此解答。【解
答】解:A.加热试管内的液体时,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夹要夹在试管的中上方,试管内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的三分之一,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者他人,故图中操作正确;B.称量固体药品质量时,应左物右码,故图中操作错误;C.
倾倒液体时,瓶塞要倒放在桌面,标签要朝向手心,瓶口紧挨着试管口,故图中操作错误;D.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另一只酒精灯可能引起火灾,故图中操作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本实验操作的掌握,难度系数中等。5.【分析】根据
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公园里能闻到花香,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
使人们闻到花香。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6.【分析】A、根据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
现象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铁丝在空气中只能烧至发红,不会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故选项说法错误。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
,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色烟雾,故选项说法错误。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7.【分析】根据酸是指在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据此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H2O2
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且有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故选项错误。B、NH4Cl是由铵根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故选项错误。C、Mg(OH)2是由镁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碱,故选项错误。D、HNO3是由H+和硝酸根离
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酸,故选项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物质类别的判别,抓住酸、碱、盐、氧化物的特征、熟悉常见的物质的组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8.【分析】根据香烟烟气的成分和一氧化碳中毒的原理判断,一氧化碳能和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氧气失去和血红蛋白结合的机会,能够使人中毒
。【解答】解:吸烟有害健康,烟草在燃烧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有害物质,如尼古丁、烟焦油、一氧化碳等,其中一氧化碳有毒,它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导致体内组织器官严重缺氧而中毒。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吸烟对人体的危害、一氧化碳的毒性,平时学习中注意积累、把握好常见气体物质的性质
和用途即可正确解题。9.【分析】根据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各选项中的化学式进行解答本题。【解答】解:A、根据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硫属于单质,故硫元素的化合价为0。B、氢元素显+1价,设硫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
)×2+x=0,则x=﹣2价。C、氧元素显﹣2价,设硫元素的化合价是y,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y+(﹣2)×3=0,则y=+6价。D、在化合物中,氢元素显+1价,氧元素一般显﹣2价,设硫元素的化合价是z,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2+
z+(﹣2)×3=0,则z=+4价。故硫元素的化合价最高的是C。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0.【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是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规律,适用于化学变化;物质发生物理变
化,则不适用于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进行分析。【解答】解:A、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石蜡熔化前后质量不变,但该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故A错误;B、铁钉和硫酸铜溶液发生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故B正确;
C、木材在空气中燃烧后化为灰烬,发生反应的木材和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的灰烬、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总和相等,该变化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故C正确;D、铜丝在空气中加热,生成物氧化铜的质量与反应的铜和参加反应的
氧气的质量总和相等,可以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故D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质量守恒定律是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规律,适用于化学变化,掌握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是解题的关键。11.【分析】本题考查溶液的概念,在一定条件下溶质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解答
】解:A、碘易溶于汽油,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A错;B、碘易溶于酒精,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B错;C、高锰酸钾几乎不溶于汽油,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悬浊液,故C正确;D、高锰酸钾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
,故D错。故选:C。【点评】应熟悉溶液是一种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在不改变条件时,溶液的组成和浓度都不会发生变化,要与悬浊液和乳浊液区分。12.【分析】根据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它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关系非常密切,最外层电子数相
同的元素化学性质相似,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①②中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分别是2、6,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它们的化学性质不相似,故选项错误。B、①中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但其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层,属于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化学性质稳定
;③中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属于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化学性质稳定;它们化学性质相似;故选项正确。C、②③中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分别是6、8,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它们的化学性质不相似,故选项错误。D、③④中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分别是8、7,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它们的化学性质不相似,故选项错
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核外电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它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的关系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13.【分析】根据已有的材料的类别进行分析解答即可。【解答】解:A、尼龙属于合成材料,说法正确;B、纯棉属于天然材料,说法错误;C、不锈钢属于金属材料,说
法错误;D、蚕丝属于天然材料,说法错误;故选:A。【点评】加强对常见的材料的类别的掌握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4.【分析】食品、药品、营养品、矿泉水等物质中的“钙、钾”等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而是指元素,通常用元素及其所占质量(质量分数)来描述。【解答
】解:某矿泉水的矿物质成分主要含钙、钾等。这里的“钙、钾”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钙、钾”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元素与微观粒子及物质的区别,加深
对元素概念的理解是正确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15.【分析】根据常见酸碱盐的俗称,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故选项A正确。B、苏打是碳酸钠的俗称,故选项B错误。C、苛性钠是氢氧化钠的俗称,故选项C错误。D、火碱是氢氧化钠的俗称,故选项D错误。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常见酸碱盐的俗称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16.【分析】A、根据物质的构成分析物质的种类;B、根据反应的特点分析反应的类型;C、根据微粒的变化分析参加反应两种物质的微粒个数比;D、根据微粒的变化分析分子、原子的变化等
。【解答】解:由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各物质反应的微粒数目关系是:A、由物质的构成可知,生成物含有二种分子,即含有二种物质,故A说法不正确;B、该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了另一种单质和另一中
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故B说法正确;C、由上图可知,参加反应两种物质的微粒个数比为2:1或1:2,故C说法不正确;D、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改变,原子种类不变,故D说法不正确。故选:B。【点评】模型能直观地表示了变化的微观
过程;试题通过给出微粒的模型,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与运用能力。17.【分析】根据排在前面的金属可以将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的化合物中置换出来,排在氢前面的活泼金属会与酸反应生成氢气等知识进行分
析。【解答】解:锌会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铜,锌不会与硫酸镁反应,向滤渣中滴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滤渣中一定含有锌,硫酸铜完全反应,滤渣中也一定含有铜,锌不能将硫酸镁中的镁置换出来,A、滤渣中一定含有Zn和Cu,一定不含镁,故A错误;B、滤渣中一定含有Zn和Cu,一定不含镁,故B错误;C
、滤液中一定含有ZnSO4和MgSO4,一定不含CuSO4,故C正确;D、滤液中一定含有ZnSO4和MgSO4,一定不含CuSO4,故D错误。故选:C。【点评】要会利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分析实验,氢前边的金属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但氢后边的金属不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前边的金属会把后边
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18.【分析】根据已有的概念以及概念中的关键词,以及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关系进行分析解答即可。【解答】解:A、青少年缺钙会患佝偻病,但青少年无限量吃补钙剂会导致疾病发生,故选项错误;B、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但能使酚酞试液
变红的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如碳酸钠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但碳酸钠属于盐,故选项错误;C、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不一定是催化剂,可能是杂质,故选项错误;D、单质只含一种元素,所以只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单
质,故选项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概念的理解和推理,完成此题的关键是加强对概念的理解。19.【分析】pH为2的水溶液显酸性,水溶液中含有大量的H+。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离子间若能互相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则离子不能大量共存,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
答】解:pH为2的水溶液显酸性,水溶液中含有大量的H+。A、OH﹣与酸性溶液中的H+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水,不能在酸性溶液中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B、四种离子间不能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能在酸性溶液中大量共存,故选项正确。C、CO32﹣与酸性溶液中的H+两种
离子能结合成水和二氧化碳,不能在酸性溶液中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D、CO32﹣与酸性溶液中的H+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水和二氧化碳,且锌离子和碳酸根离子也不能共存,不能在酸性溶液中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
查了离子共存的问题,判断各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共存,主要看溶液中的各离子之间能否发生反应生成沉淀、气体、水;还要注意是在酸性溶液中共存。20.【分析】现有NaOH和BaCl2的混合溶液,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硫酸,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硫酸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盐酸,硫酸根离子与钡
离子结合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硫酸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盐酸,反应同时发生,若滴至a点前,氢氧化钠已反应完,则a点时溶液中只有氯化钡与稀硫酸的反应,故选项说法
正确。B、滴至b点时,生成的沉淀质量最多,此后继续滴加稀硫酸,沉淀质量不再增加,说明此时溶液中一定不含BaCl2,故选项说法正确。C、b点及b点以后,氯化钡已经完全反应,因溶液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不确定,若在b点前已经消耗完,则b点
及b点以后溶液显酸性;若b点时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则b点溶液显中性;若b点时氢氧化钠溶液有剩余,则b点溶液显碱性;滴至b点时,溶液中的pH不一定等于7,故选项说法错误。D、根据C选项的分析,同理,继续滴至c点时,溶液的pH可能等于7,也可能大于7或小于7,故选
项说法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酸的化学性质、综合考虑各种出现的情况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6分)21.【分析】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
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解答】解:(1)碳元素符号为C,故填:C;(2)2个磷原子就是在磷元素符号的前面加上数字2,故填:2P;(3
)2个水分子就是在水的化学式的前面加上数字2,故填:2H2O;(4)一个亚铁离子带有2个单位的正电荷,书写在铁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故填:Fe2+;(5)酒精的化学式为C2H5OH,故填:C2H5OH。【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
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22.【分析】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根据已有的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解答即可。【解答】解:(1)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可以吸附色素和异味,因此可用作冰箱除味剂;故填:③;(2)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所以可作保护气;故填:①;(3)石墨质软,能在纸上留下灰黑色痕迹,所以石墨可用于制铅笔芯;故填:④;(4)明矾溶于水可以吸附水中的悬浮杂质而加速其沉降,所以明矾在净化水时可作絮凝剂;故填:⑤
;(5)氯化钠是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是家庭厨房常用的调味品;故填:②。【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23.【分析】(1)根据金属的性质与用途来分析;(2)根据铁锈蚀的条件来分析;(3)根据合金的性质来分析;(4)根
据能源的分类、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来分析;(5)根据能源的分类来分析。【解答】解:(1)铜丝、铝丝常用作导线,是因为它们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和导电性;故填:导电性;(2)铁在与氧气和水共存时会发生锈蚀,所以在钢材表面刷漆可以有效防止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同时
接触而生锈;故填:氧气;(3)一般合金的熔点低于其组成中纯金属的熔点,所以常用作保险丝的武德合金其熔点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的熔点低;故填:低;(4)石油、天然气均为化石能源,在短期内得不到补充,所以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其中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其化学式为CH4;故填:不可再生;甲烷(或CH
4);(5)太阳能和风能属于新能源,而煤是一种化石能源,不属于新能源;故填:①③。【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能源的分类、防止铁制品生锈的原理(隔绝氧气和水)与措施、金属材料的性质与用途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24.【分析】(1)根据
大米中富含糖类进行分析;(2)根据测定溶液pH的方法,用熟石灰来改良酸性土壤进行分析;(3)根据钾肥具有促进植物生长增强抗病虫害和抗倒伏能力等功能进行分析;(4)根据灭火的原理进行分析。【解答】解:(1)大米富含六大营养素中的糖类;(2)测定溶液的pH时,用玻璃棒蘸取某块农田土
壤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得出pH=4;如果要种植水稻,可用熟石灰来中和改良该土壤;(3)钾肥具有促进植物生长增强抗病虫害和抗倒伏能力等功能,需要施加的化肥种类是钾肥;(4)水蒸发吸热,可使周围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故答案为:(1)糖类;(2)pH试纸;熟
石灰;(3)钾;(4)降低可燃物温度到着火点以下。【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化学基础知识的记忆和应用,难度不大,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记忆即可完成。25.【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
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解答】解:(1)由溶解度曲线可知,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是乙;(2)由溶解度曲线可知,在t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3)t2℃时,甲物质的溶
解度是40g,即在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溶解40g,所以t2℃时,要使40g甲物质完全溶解至少需要水的质量为100g;(4)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40g,即在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溶解40g,50g水中最多溶解20g
,所以t2℃时,70g甲的饱和溶液中含有20g溶质,50g水,t1℃,甲的溶解度20g,50g水中溶解10g,所以t2℃时,将70g甲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析出甲固体物质的质量为:10g;(5)a、b两点都是甲物质在t2℃时饱和溶液,所以t2
℃时,甲物质在a、b两点对应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关系为:a═b。故答案为:(1)乙;(2)t1;(3)100;(4)10;(5)=。【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
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简答题(每个化学方程式2分,其余每空1分,共12分)26.【分析】(1)根据操作Ⅰ、Ⅱ是将固体和液体分离以及玻璃棒在过滤中作用是引流分析;(2)根据流程图分析,石灰石(含有SiO2、Fe2O3等杂质)加入过量稀盐酸,
SiO2不溶于水也不与酸反应,盐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气体,与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因此过滤后固体1为二氧化硅,溶液1中含有氯化钙、氯化铁和盐酸;在溶液1中加入过量石灰乳,氯化铁与氢氧
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铁红褐色沉淀和氯化钙,盐酸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因此过滤后固体2为氢氧化铁,溶液2中含有氢氧化钙和氯化钙,溶液呈碱性;所以调节pH至中性是为了除去溶液2中的氢氧化钙分析;(3)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等于各元素的
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个数乘积之比分析;(4)根据氧化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分析。【解答】解:(1)从流程图看出,操作Ⅰ、Ⅱ是将固体和液体分离,因此是过滤,玻璃棒在过滤中作用是引流;故填:过滤;引流;(2)根据流程图分析,石灰石(含有SiO2、Fe2O3等杂
质)加入过量稀盐酸,SiO2不溶于水也不与酸反应,盐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气体,与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因此过滤后固体1为二氧化硅,溶液1中含有氯化钙、氯化铁和盐酸;在溶液1中加入过量石灰乳,氯化铁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铁红褐色沉淀和氯化钙,盐酸与氢氧
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因此过滤后固体2为氢氧化铁,溶液2中含有氢氧化钙和氯化钙,溶液呈碱性;所以调节pH至中性是为了除去溶液2中的氢氧化钙,即除去溶液中的氢氧根离子;故填:氢氧根离子;(3)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等于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原
子个数乘积之比,SiO2中硅、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8:(16×2)=7:8;故填:7:8;(4)氧化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化学方程式为Fe2O3+6HCl=2FeCl3+3H2O;故填:Fe2O3+6HCl=2FeCl3+3H2O。【点
评】此题主要考查常见物质的性质,主要是利用流程图及常见物质的性质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结合各方面的条件得出正确结论。27.【分析】根据A~H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C为纯碱,所以C是碳酸钠,F为黑色固体,H是既不溶
于水也不溶于酸且含有两种元素的白色沉淀,所以H是氯化银沉淀,A为酸,A会转化成氯化银,所以A是盐酸,盐酸、碳酸钠都会转化成B,B也会转化成氯化银沉淀,所以B是氯化钠,盐酸、F都会转化成G,所以F可以是氧化铜,G可以是水或二氧化碳,
F转化成的E也会转化成氯化银,所以E是氯化铜,D和碳酸钠可以相互转化,所以D是氢氧化钠,然后将推出的物质进行验证即可。【解答】解:(1)A~H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C为纯碱,所以C是碳酸钠,F为黑色固体,H是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且含有两种元素的白色沉淀,所以H是氯化
银沉淀,A为酸,A会转化成氯化银,所以A是盐酸,盐酸、碳酸钠都会转化成B,B也会转化成氯化银沉淀,所以B是氯化钠,盐酸、F都会转化成G,所以F可以是氧化铜,G可以是水或二氧化碳,F转化成的E也会转化成氯化银
,所以E是氯化铜,D和碳酸钠可以相互转化,所以D是氢氧化钠,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C是Na2CO3;H是AgCl;(2)G的物质类别不属于碱;(3)B→H的反应是氯化钠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钠和氯化银沉淀,化学方程式为:NaCl+AgNO3=NaNO3+AgCl↓;(4)
D与E的反应是氯化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复分解反应。故答案为:(1)Na2CO3;AgCl;(2)碱;(3)NaCl+AgNO3=NaNO3+AgCl↓;(4)复分解反应。【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
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四、实验探究题(每个化学方程式2分,其余每空1分,共16分)28.【分析】(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的名称和用途进行分析。(2)根据化学反应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根据气体的密度、溶解性及特殊要求选择收集装置。(3)根据二氧
化碳溶于水并与水反应分析。(4)根据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分析。(5)根据浓硫酸呈酸性,能与碱性物质反应分析。【解答】解:(1)仪器①为集气瓶;仪器②为量筒。(2)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
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氧气密度比空气大,要收集干燥的氧气,应选择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收集装置选A。(3)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在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可使二氧化碳与水隔绝,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并与水反应。(4)
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据此可用燃着的木条来验满。(5)氨气属于碱性气体.能与浓硫酸反应,不可用浓硫酸干燥氮气。故答案为:(1)集气瓶;量筒;(2)2KMnO4K2MnO4+MnO2+O2↑;A;(3)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并与水反应;(
4)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5)浓硫酸。【点评】通过本题的练习需要我们综合掌握物质的制取、性质、以及从题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会根据实验现象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分析.29.【分析】碳酸钾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钾、水和二氧化碳,
和硝酸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硝酸钾,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钾。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在分析化学反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时,除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反应物是否过量。【解答
】解:实验探究: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甲同学取烧杯中的少量液体置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产生气泡(碳酸钾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钾、水和二氧化碳)KOH能与CO2反应乙同学另取烧杯中的少量液体置于试管中,滴加硝酸钙溶液有
白色沉淀生成(碳酸钾和硝酸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硝酸钾)乙同学的试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NO3)2+K2CO3═CaCO3↓+2KNO3。故填:产生气泡;Ca(NO3)2+K2CO3═CaCO3↓+2KNO3。【作出猜想】猜想一:硝酸钙和碳酸钾恰好完全反应时是KCl和KNO
3猜想二:硝酸钙过量时是KCl、KNO3和Ca(NO3)2猜想三:KCl、KNO3和HCl猜想四:碳酸钾过量时是KCl、KNO3和K2CO3。故填:KCl、KNO3和K2CO3。【交流讨论】小组同学讨论后一致认为可以直接排除猜想三,理由是
碳酸钙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下层有白色沉淀(碳酸钙),则上层溶液中不含有盐酸。故填:三;碳酸钙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下层有白色沉淀(碳酸钙),则上层溶液中不含有盐酸。【实验验证】为验证滤液中溶质的成分,小组同学取烧杯中的少量滤液置于试管中,滴加氯化钙溶液,
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是因为氯化钙和碳酸钾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钾,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钾,则猜想四正确。故填:四。【反思拓展】在分析化学反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时,除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反应物是否过量。故填:反应物是否过量。【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
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五、计算题(共6分)30.【分析】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提供数据可以进行相关方面的计算。【解答】解:(1)由表中数据可知,第二次产生氢气质量也是0.2g,表中X的数值为21
9.6。故填:219.6。(2)设锌质量为x,由表中数据可知,10g样品完全反应生成氢气质量是0.2g,Zn+H2SO4═ZnSO4+H2↑,652x0.2g=,x=6.5g,该铜锌合金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为:×100%=65%,故填:65%。(
3)设参加反应的硫酸质量为y,反应生成氢气质量:200g+30g﹣229.4g=0.6g,Zn+H2SO4═ZnSO4+H2↑,982y0.6g=,y=29.4g,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100%=14.7%,答: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14.7%。【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根据化学方程
式进行计算和推断的能力,计算时要注意规范性和准确性。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2/1/2111:52:00;用户:我不叫王海宁;邮箱:orFmNtygTZde
oRRXtaD47YJRzPg0@weixin.jyeoo.com;学号:39962365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