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3百师联盟高三一轮复习联考二(新高考湖南卷)高三历史试题答案.docx,共(19)页,62.994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517d4d5558654e05eea7b15b5a08a23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3届高三一轮复习联考(二)湖南卷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中国商代青铜器铸造用的是复合陶范(模子),与西方文明古国(包括印度)采用的失蜡法,完全是不同的传统。而且商周文化还有个独有特点,即殷代玉石雕刻,是
其他古文明所没有的。据此可知,中华文明()A.起源具有原生性特征B.自成体系、别具一格C.优于其他地区的文明D.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国商代青铜器铸造用的是复合陶范(模子),与西方文明古国(包括印度)采用的失蜡法,完全是不同的传统”和“殷代玉石
雕刻,是其他文明所没有的”可知,中华文明自成体系、别具一格,B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中华文明起源于石器时代,排除A项:材料中是在表述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不同,并没有比较优劣,排除C项;“多元一体”是指中华文明内部各民族各有其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
,文化各具特点,但各民族又水乳交融、不可分割,共同铸就了中华文明,而材料所论述的是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之间的比较,且未涉及吸收外来文明的现象,排除D项。故选B项。2.如图是出土的云梦睡虎地秦简的秦国《金布律》的主要内容。这
可用于证明当时秦国()货市管理,以及各类货币折算比例财务出纳记账方式官、民间债务偿还办法官吏享受的物质待遇官府财务保管和废旧物资的处理A.法律制度细密严苛B.重视保护私有财产C.注重维护经济秩序D.强调社会契约精神【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信息可知,法律规定的是关
于欠债还债的执行主体责任问题,反映了当时注重维护经济秩序,C项正确;材料能体现出细密但是体现不出严苛,排除A项;材料内容是关于官府与百姓债务的问题,而不是商业贸易的问题,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社会契约精神,排除D项。故选C项。3.据如表可知,当时()唐朝贞观和
天宝时江南人口数量表州名贞观十三年(639年)人口数天宝元年(742年)人口数增长率(%)婺州228990707152208.8常州111606690673518.8苏州544716326551061.4杭州153
720585963281.2湖州76430529589592.9越州124010477698285.2A.江南的经济发展趋向于不平衡B.南方粗放型经济需要大量人口C.北方战乱引起了人口向南迁移D.江南地区的人地矛盾日益明显【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表格数据,江南地区的人口数
从639一742年呈现大幅上升趋势,其中常州、苏州、湖州增长率大于500%,婺州、杭州和越州的人口增长率大于200%,小于500%,增长率的差异反映出经济发展趋向于不平衡,A项正确;唐代出现曲辕犁,注重精耕细作,并不是粗放型模
式,排除B项;安史之乱引起北民南迁,而其爆发时间是在755年,晚于天宝元年(742年),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江南地区的耕地情况,仅凭人口数量无法体现人地矛盾,排除D项。故选A项。4.宋代流行一种户外活动,诗人寇准曾写道:“碧落秋方静,
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由此可知,下列诗句中描述该项户外活动的是()A.拔山扛鼎乌足矜,引绳排根非胜事B.寒食梁州十万家,秋千蹴鞠尚豪华C.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D.天上鹅鸾徒似耳,却惊遮日傍云飞【答案】D【解析】【详解
】根据材料“秋方静”“腾空”“清风如可托”“白云飞”可知描述的户外活动是放纸鸢,“天上”“傍云飞”描述的是放纸鸢的场景,D项正确;“拔山…乌足”“引绳”描述的是拔河活动,排除A项;“寒食”“秋千”“蹴鞠”描述的是寒食节荡秋千、踢蹴鞠的风俗,排除B项;“云旗”“雷数”“殷碧流”描述的是端午节赛龙舟
的场景,排除C项。故选D项。5.清朝督察院为总的中央监察机构,除军机处外的在京衙门,都受科道稽察,六部、理藩院等还须接受双重稽察。地方上,提刑按察使司是地方最高级别的司法监察机构,督抚也兼有监察地方的职责。这反映出清
朝()A.制度运作规范性B.官员选拔机制的完善C.监察主体的多元性D.中央集权的高度强化【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清朝督察院为总的中央监察机构……地方上,提刑按察使司是地方最高级别的司法监察机构,督抚也
兼有监察地方的职责”可以看出从中央到地方的监察体系,多元多重,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规范性的问题,排除A项;官员选拔机制的完善与材料反映的监察制度主旨不符,排除B项;中央集权主要指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6.古代中国女子通常被排除在正规教育的行列之
外,这一局面直到近代教会女校出现之后才被改变。教会女校的创办初衷是文化侵略,培养中国的基督教宣传者,后来也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和近代科学课程。教会女校的开办()A.极大地冲击了中国传统教育B.促进了近代女性思想的解放C.便利了西方列强的文化入侵D.体现了文化侵
略的双重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传教士为方便文化侵略创办女校,为中国妇女走出深闺打开了一扇窗,客观上促进女性思想解放,冲击了中国传统教育,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产生双重影响,D项正确;“极大地冲击”过于夸大,排除A项;B、C三项虽各有一定道理,但均
不如D项全面准确。排除BC项。故选D项。7.有学者研究指出: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西方一直都在利用太平天国引发的危机向清政府施加压力,致使咸丰皇帝改变原本强硬的对外政策,加大宗教政策、外交体制等方面的让步,主动从排外走向与西方“合作”,以维护统治。这
说明太平天国运动()A.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向近代化过渡B.客观上加剧了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C.揭示出了清政府腐朽卖国的反动嘴脸D.是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重要催化剂【答案】A【解析】【详解】的太平天国运动加剧清朝统治危机,迫使清政府改变闭关自守局面,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
国向近代化过渡,A项正确;材料主旨在于揭示清政府主动求变的原因,没有反映出民族危机的加深,排除B项;材料揭示清朝面对危机,主动求变,寻找挽教统治的办法,无法体现出反动卖国嘴脸,排除C项;太平天国运动起到了推动近代
化的客观作用,但材料无法说明其推动近代社会变革的重要性,排除D项。故选A项。8.同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从古代到19世纪70年代以前,中国都没有国歌,也没有国歌意识。随着近代外交的发展,直到1911年10月4日清政府才颁行
了中国第一首正式的国歌《巩金瓯》,歌词如图所示。中国第一首国歌()A.表达了近代中国人民对清朝统治的自豪感B.是清政府主动与国际接轨的重要表现C.颁行后迅速导致了清王朝统治的土崩瓦解D.歌词描绘出了中国近代化的宏伟画卷【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随
着近代外交的发展,直到1911年10月4日清政府才颁行了中国第一首正式的国歌《巩金瓯》”可得出国歌《巩金瓯》为方便于国际外交场合开展外交活动,是主动与国际外交接轨的表现,B项正确;《巩金瓯》反映了清朝统治者的美好祈望,无法体现人民的自豪感,与现实严重不符,排除A项;清朝统治迅速土崩瓦解是辛亥革命
的直接推动,不是国歌导致,排除C项;歌词内容描绘的是清朝统治者江山永固的政治奢望,没有体现近代化的内涵,排除D项。故选B项。9.官利制度是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筹集资金所通常采取的一种制度。“官利”又称“官息”“正息”,
是近代中国合伙或者股份企业中固定股息的俗称,是一种变了形的股息形式。官利制度()A.通常是为保证政府投资收益降低风险使用B.是符合国际惯例吸引投资的有效手段C.对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没有任何积极作用D.一定程度缓解了民族工业资金
的不足【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是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筹集资金所通常采取的一种制度”可分析出官利制度是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财力不足时,为缓解民族工业资金不足,筹集资金的一种特殊制度,一定程度缓解了民族工业资金的不足,D项正确;官利并非官府
之利,与政府投资无关,排除A项;官利制度是近代中国存在的一种吸引投资的特殊制度,没有国际惯例可循,排除B项;官利制度对于急需投资的近代工业发展起到过一定的推动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10.甲午战争后,各资本
主义国家在华的资本输出额由战前的2亿美元迅速增加到1902年的15亿美元,外资企业深入到中国的各个经济部门。这一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A.列强对中国资本输出合法化B.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C.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D.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十分
缓慢【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使日本对华的资本输出合法化,其他列强根据片而最惠国待遇也享有这一特权,这就导致列强向中国资本输出数额增加,A项正确;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主要针对国
内民族工业发展,排除B项;C项是列强资本增加输出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排除C项;D项不符合史实,当时民族工业发展较快,排除D项。故选A项。11.据统计,辛亥革命后,仅民国元年宣告成立的实业团体就达40余个,到1915年
12月,全国实业团体数量为107个。仅1912年,新成立工厂就达2001家,到1916年,全国工厂总数为16957家,并逐步形成了横跨多领域的产业集团。中国的工人阶级开始壮大起来。这表明()A.民族工业发展的障碍扫除B.经济现代化之路成功开启C.推动社会进步的因素迅速成长D.无产阶级登上历史
舞台【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辛亥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无产阶级力量壮大,推动社会进步的新因素迅速成长,C项正确;民族工业发展瘴碍基本扫除是在新中国成立后,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经济现代化之路开启是在洋务运动中,
排除B项;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是在五四运动中,排除D项。故选C项。12.“中共和苏维埃共和国各种政策主张和法令、法规之所以能够在乡村中顺利地得到推行……乡村苏维埃功不可没。1930年至1933年底,大批受难的民众从国民党统治区逃往苏区,就最明显不过地反映了底层民众对苏维埃制度的认可。”这
说明这一时期的中国共产党()A.政权建设效果显著B.粉碎了国民党五次围剿C.思想建党原则形成D.废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乡村苏维埃政权功不可没”、“底层民众对苏维埃制度的认可”等信息可知,苏维埃政权建设
体现了人民民主、执政为民的革命理念,得到了人民的认同,A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国共产党开始长征,排除B项;思想建党的原则是古田会议的精神,排除C项;1952年土改完成,废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排除D项。故选A项
。13.1947年12月,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中说道:“由于中国经济的落后性,广大的上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所代表的资本主义经济,即使革命在全国胜利以后,在一个长时期内,他们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还是不可缺少的部分”。这说明()A.中共大力扶持民
族资本主义经济B.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C.新民主主义政策实施有其必要性D.国民经济发展进人新阶段【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毛泽东在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提出要认识到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当下国情背景中存在的合理性,允许资本主义发展,以稳定国民经济,这说明了新民主主义政策实施
有其必要性,C项正确;材料仅涉及中国共产党允许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大力扶持”说法夸大化,排除A项;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与材料时间“1947年"不符,排除B项;材料强调毛泽东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看法,并未体现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排除D项。故
选C项。14.某一年的人民日报社论有这样一段话:“在资本主义世界里……由于华尔街垄断财团热衷于战时暴利而狂猛扩大侵略,致使生活必需品价格猛涨,广大人民生活大大恶化;在社会主义的苏联……全体人民的生活章福已被提高到了人类历史上空前末有的优格程度。”这一年般有可能
是()A.1950年B.1959年C.1962年D.1971年【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人民日报社论对资本主义世界持否定态度,对苏联持肯定态度。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5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
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军事威胁、经济封锁、外交孤立,同时,中国与苏联建立友好同盟关系,因此,这一年有可能是1950年,A项正确;1959年中苏关系恶化,排除B项;1962年中苏关系持续恶化,排除C项;1971年中美关系缓和,排除D项
。故选A项。15.1991年2月,《解放日报》先后发表四篇署名“皇甫平”的社评,文章高举改革开放的大施出“知果我们仍然图于‘姓社还是姓资’的站难,那就只能坐失良机”。但随即遭到(人民日报》《求是》等报刊的发文指责和围攻。这一事实()A.表明“皇甫平”的观点过于激进B.折射出经济
改革深化和转型的阵痛C.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已成社会共识D.说明中国应加快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90年代初期,改革进人治理整顿阶段,改革中出现的一些困难和挑战遭到了当时一些意识形态部门的诘难,市场经济体制还未形
成共识,折射出改革深化和转型的阵痛,改革的决心和意志正在遭遇考验,B项正确;“皇甫平”的观点遭到指责和围攻,折射出经济改革深化和转型的阵痛,但不代表“皇甫平”的观点过于激进,排除A项;“皇甫平”的观点遭到指责和围攻,说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没有成为社会共识,排除C项;材料没有说明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排除D项。故选B项。16.2019年8月李子柒成为成都非遗推广大使,12月14日获得《中国新闻周刊》“等度文人物奖”。2021年2月2日,吉尼斯世界纪录发文宣布,李子柒以1410万的Yol1d~订培刷新了“YouTube中文频道最多订阅量”的吉尼斯世
界纪录。李子柒迅速走红()A.源自中国传统美食文化独特魅力B.得益传统文化和信息技术手段的有机结合C.打破了西方国家对中国文化偏见D.是现代商业炒作和文化殖民主义的结合体【答案】B【解析】【详解】网红现象
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和运用密不可分,B项正确;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李子柒的迅速走红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项;李子柒的迅速走红有利于传播中国文化,加深西方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但打破文化偏见过分夸大,过于绝对,排除C项;文化殖民主义是指强势文化群体利用其支配地位威胁弱势文化群体,实现文化侵
路的意识形态,李子柒现象显然与文化殖民主义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的的社会流动无疑包括纵向流动和横向流动两部分。明朝人江盈科对纵向流动总结了一条变化规律,其向上的流动规律:贫穷之家→温饱之家→文墨之家→瞽缨之家→富贵之家;
其向下的流动规律:富贵之家→歌舞之家→鬻贷之家→贫穷之家……明代社会的横向流动,首先体现在人口的分化和等级制度的解体上。自明代中期以后,农村人口开始分化……传统“四民”中的农,由于“不乐其生”的原因,开始寻求两条新的出路:富者趋末
经商,贫者货产僦(租赁)庸。其次,人口的横向流动,广泛的移民层的存在,则是明代社会横向流动的另一标志。——摘编自陈宝良《明代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材料二18世纪中后期是中国人口增长较快的历史时期。18世纪末19世纪初,山东、河北人流
向东北,河北、山西、山东人流向内蒙古南部,陕西人流向大西北,湖广人流向四川。流动人口的职业,资料显示,占据第一位的是佣工,第二位是自家耕作的农民,第三位是小商贩,第四位是手艺人,此外还有挑夫、教书先生、奴婢、流丐、僧侣,以
及配遣犯,多系下层社会人士。——摘编自冯尔康(18世纪末19世纪初中国的流动人口》等材料三198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城镇在对农民封闭20多年后,终于使他们向城市迁移、就业成为可能……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珠三角地区吸引了全国大量劳动力流入,广
东省的流入人口规模在全国居首位。90年代以后,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对流入人口的吸引力逐渐增强,与珠三角等地区成为流入人口集中的都市圈。——摘编自郑真真、杨舸《中国人口流动现状及未来趋势)(1)根
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流动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社会流动与国家发展”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答案】(1)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推动
:土地兼并加剧,朝廷赋役繁重: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地域经济与人口发展不平衡:政府人身控制松弛。改革开放: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东部城市需要大量劳动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国家政策的鼓励:农村经济体
制改革之后,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2)示例:论点:社会流动促进国家发展。论述:社会流动包括阶层上下流动和人口区域流动或者行业流动,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社会和国家活力的体现,都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阶层上下
流动是社会上升通道畅通的表现,有利于更多富有活力和先进人才进入更高社会层级,促进社会体制机制的创新发展,如古代的科举制度和高考制度的恢复,都在一定程度上为国家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社会阶层的向下流动也在一定程度上淘法了上层冗余,促进了社会上层的更新:人口的区域流动
和行业流动有利于劳动力的合理分配和行业的优化布局,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国家区域和产业发展。如古代农民被迫从商,如18世纪末19世纪初,山东、河北人流向东北,河北、山西、山东人流向内蒙古南部,陕西人流向大西北,湖广人流向四川流动,也如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珠
三角地区吸引了全国大量劳动力流入广东,这样一方面解决了人口输出地的人口富余,也有利于促进流人地的劳动力紧张,职业变迁导致人口流动也有同样的作用。当然过于剧烈的阶层流动和人口流动也会给国家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应该要注意关注和防范。由此可见,一定程度上的合理的社会流动有利于缓解阶层,区域和
行业过剩和合理分配的问题,促进阶层、区域和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国家发展。【解析】【详解】(1)明清时期中国社会流动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度推动向上流动,科举制将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有利于阶层的流动,扩大社
会统治基础;根据材料一“由于不乐其生的原因,开始寻求两条新的出路:富者趋末经商,贫者货产僦(租赁)庸。”可得出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推动了社会流动;根据材料二“18世纪末19世纪初,山东、河北人流向东北,河北、山西、山东人流向内蒙古南部,
陕西人流向大西北,湖广人流向四川。”可推出地域经济与人口发展不平衡:结合所学知识,中国社会流动的原因还有朝廷赋役繁重;土地兼并的加剧,自耕农沦为佃农,也会推动人口的流动,以及人身依附关系松弛等。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社会流动的原因:结合所学可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根据材料三“198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可知国家政策的鼓励;根据材料三“珠三角地区吸引了全国大量劳动力流入”可推
出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东部城市需要大量劳动力;结合所学可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之下,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2)根据材料一“社会流动无疑包括纵向流动和横向流动两部分。”、根据材料二“18世纪中后期是中国人口增长较快的历史时期。”和材料三“90年代以后,长三角地区(
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对流入人口的吸引力逐渐增强,与珠三角等地区成为流入人口集中的都市圈。”并结合所学可知,社会流动是国家发展的表现,且社会流动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家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社会流动促进国家发展。”作为论题,在阐述时,要注意史论结合。故答案
为:社会流动包括阶层上下流动和人口区域流动或者行业流动,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社会和国家活力的体现,都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阶层上下流动是社会上升通道畅通的表现,有利于更多富有活力和先进人才进入更高社会层级,促进社会体制机制的创新发展,如古代的科举制度和高考制度的恢复,都在一定程度上为国
家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社会阶层的向下流动也在一定程度上淘法了上层冗余,促进了社会上层的更新:人口的区域流动和行业流动有利于劳动力的合理分配和行业的优化布局,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国家区域和产业发展。如古代农民被迫从商,如18世纪末19世纪初,山东、河北人流向东北
,河北、山西、山东人流向内蒙古南部,陕西人流向大西北,湖广人流向四川流动,也如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珠三角地区吸引了全国大量劳动力流入广东,这样一方面解决了人口输出地的人口富余,也有利于促进流人
地的劳动力紧张,职业变迁导致人口流动也有同样的作用。当然过于剧烈的阶层流动和人口流动也会给国家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应该要注意关注和防范。由此可见,一定程度上的合理的社会流动有利于缓解阶层,区域和行业过剩和合理分配的问题,促进
阶层、区域和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国家发展。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民国建立之初,中央政府对边疆治理尤为重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明确规定,中华民国的领土为“二十二行省、内外蒙古、西藏、青海”;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
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参议院的参议员“每行省、内蒙古、外蒙古、西藏各选派五人,青海选派一人”。中央设立蒙藏事务局,由其负责边疆事务,如发展蒙藏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出版蒙藏回文的《白话报》,设立蒙藏专门学校,嘉奖边疆地区爱国上层
人士,任命边疆民族地区的官员等。1919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提出开发边疆、发展边疆经济与文化的计划,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边疆建设纳入国家经济建设的一份整体规划。——摘编自孙宏年《民国初年的边疆治理思
想与机构演变(1912—1919年)》等材料二1937年的中国的大后方(含川、滇、黔、陕、甘、湘、桂七省)仅有工厂237家,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决定开展以国防为中心的经济建设运动,将沿海工业向内地迁移,共计内迁工厂448家,机料7.09万余吨,
内迁技工人数1.2万余人。……到了1942年,渝、川、康、湖、桂、滇、黔等西南地区和西北的陕甘地区的工厂数占全国90%以上,尤其渝、川、湖最为密集。——据陆婷《抗战时期工业内迁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三线建设》材料三从1964年开始,我国在西南、西北内地省份为主的三线地区开展
了一场以战备为中心的大规模基本建设,它历经“三五”到“五五”三个五年计划,安排了几千个建设项目在三线建设过程中,中央还注意到照顾人民的利益,将基建投资从最初的1000亿元压缩到850亿元。广大建设者们怀着
与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抢速度的决心,经过长达十几年的艰苦奋斗,三线地区国防工业的主要产品生产能力、技术力量都已超过一二线地区。许多长期不发达的内地和少数民族地区涌现了几十个中小工业城市,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摘编自郭德宏等《中华人民共和
国专题史稿》(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民国时期边疆治理策略。(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三线建设的特点,概括国民政府工业内迁和新中国三线建设的共同意义。【答案】(1)评价:民国时期特别重视国家统一、领土
完整,强调各民族平等:希望利用法律制度规范边疆治理:在一定程度上突出边疆地区人民的民主政治权利:注意提高边疆经济文化发展的战路地位。但除了抗战时期工业和高校内迁客观上促进西南地区和其他边疆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和民族融合之外,边疆治理策略没有特别成效。(2)特点:以国防建设为中心:由国家计
划主导建设:时间长、规模大:顾及人民的利益。意义:彰显了中华民族捍卫独立和尊严的精神:提高国家的国防能力:推动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善了我国国民经济布局。(任答两点即可)【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明确规
定,中华民国的领土为‘二十二行省、内外蒙古、西藏、青海';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可得出民国时期特别重视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强调各民族平等;希望利用法律制度规范边疆治理;根据材料“参议院的参议员每行省、内蒙古、外蒙古、西藏各选派五人,青海选派一人'
。”可得出在一定程度上突出边疆地区人民的民主政治权利;根据材料“中央设立蒙藏事务局,由其负责边疆事务,如发展蒙藏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可得出注意提高边疆经济文化发展的战路地位。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可知,除了抗战时期工业和高校内迁客观上促进西南地区和其他边疆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和民族融合之外,边疆
治理策路没有特别成效。(2)特点:根据材料三“从1964年开始.我国在西南、西北内地省份为主的三线地区开展了一场以战备为中心的大规模基本建设”可得出以国防建设为中心;由国家计划主导建设;根据材料“它历经‘三五’到‘五五’
三个五年计划,安排了儿千个建设项目。”可得出时间长、规模大;根据材料“在三线建设过程中,中央还注意到照顾人民的利益”可得出顿及人民的利益。意义:国民政府工业内迁和新中国三线建设都彰显了中华民族捍卫独立和尊严的
精神;两次活动都有助于提高国家的国防能力;两次活动注重经济建设,推动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两次活动都改善了我国国民经济布局。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革命战争时期的毛泽东诗词不仅表达了革命家的乐观主义精神,还记录了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包含了丰富的历
史信息。第一首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区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满湘(注:在湖南省)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毛泽东《西江月·秋收起义》,1927第二首风云突变,军阈重开战。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梁再现。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
,分田分地真忙。——毛泽东《清平乐·蒋桂战争①》,1929年秋【注释】①蒋桂战争,指1929年春发生于国民党南京军阀蒋介石和广西(简称“桂")军阀李宗仁、白崇禧之间的战争。第三首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磷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七律·长征》,1935.10【注释】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位于甘肃省西南、四川省北部)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根据材料,从中
提取历史信息,以“毛泽东三首诗词里的革命史”为题目,写一篇历史小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答案】示例:毛泽东三首诗词里的革命史毛泽东的三首诗词反映了1927年秋收起义、根据地武装斗争
与土地革命、长征等史实。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建立人民军队,独立领导革命。八七会议,提出了土地革命与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方针,决定秋收时节发动起义。1927年秋,毛泽东受党中央委托,领导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第一首诗词就是反映秋收起义的历史,表明了工农革命的性质和军队的名称,起义的时节和
区域.以及农民反抗地主剥削的斗争内容。》秋收起义之后,毛泽东带领起义部队转向井冈山,建立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第二首诗词反映了蒋桂战争期间,根据地不断壮大,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红军被迫长征。遵义会议确立
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的领导,革命出现转机。1935年10月,红军越过岷山,即将胜利,第三首诗词反映的就是这段历史。以上三首诗词,都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精神力量。》【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唯物史观、历史
解释、时空观念、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答题第一步,结合每首诗词的时间和内容提取包含的历史信息,如:秋收起义、建立革命根据地、军阀混战、长征等历史信息,然后根据这些历史信息,写历史短文,包含每首诗词的背景、内容
和评价。毛泽东三首诗词里的革命史毛泽东的三首诗词反映了1927年秋收起义、根据地武装斗争与土地革命、长征等史实。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建立人民军队,独立领导革命。八七会议,提出了土地革命与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方针,决定秋收时节发动起义。1927年秋,毛泽东
受党中央委托,领导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第一首诗词就是反映秋收起义的历史,表明了工农革命的性质和军队的名称,起义的时节和区域.以及农民反抗地主剥削的斗争内容。》秋收起义之后,毛泽东带领起义部队转向井冈山,建立第
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第二首诗词反映了蒋桂战争期间,根据地不断壮大,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红军被迫长征。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
线的领导,革命出现转机。1935年10月,红军越过岷山,即将胜利,第三首诗词反映的就是这段历史。最后作总结,以上三首诗词,都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精神力量。20.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晚清以来,由于国内租界的城市化示范效应,使得政治精英和市政学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阶层,呼吁和提出改革近代中国政治体制的诉求,推进城市管理理念变革。清廷在内忧外患的压力下,宣布进行“新政”。其中涉及城市管理体制变革的内容主要有:城市广泛设立一种新型的承担
城市管理职能的警察机构,并建立近代城市工商业经济的管理机杜商部,开始建立并初步确立相应法律体系。颁布自治章程,实行城乡分治,在各城镇实行一定程度的地方自治。章程的颁布和实施,打破了原来城乡合治的管理体制,城市管理机构的雏形在许多城市中建立起来。——摘编自郭
雪飞《传统到近代:中国城市管理理念的演变》材料二1951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议要点》指出,要加强党委对城市工作的领导,恢复和发展生产,改善城市人民生活。城市由多功能向以工业生产为中心转变,工业生产成为城市的主要功能。通过实行一系列城市管理彻底组织化的措施,
形成了由城市单位和居民委员会等横向组织,官方化的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及其他半官方化社会团体等纵向组织构成的组织网络。区政府按照市政府机构的构成在本级设立相应部门,进行辖区内城市事务的管理工作,这种强调上下相互对口的机
构设置方式组成专业性“条条”;从对上归口管理的角度,城市国营大中型企业也形成了另一种“条条”关系。——摘编自陈松川《中国共产党城市管理思想探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晚清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背
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城市管理的基本特征,并分析其原因。【答案】(1)背景:①列强的入侵:②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③租界的城市化示范效应:④部分知识分子的推动:⑤清末新政的推行;⑥外国近代城市管理理念的传播。(2)基本特征:城市建设围绕工业生产开展;
形成了系统的管理组织网络。原因:工业化生产的需要:政权性质的变化:工作重心的转移。(任答两点)【解析】【详解】(1)历史背景:根据材料“国内租界城市化示范效应”“内忧外患的压力”可知列强的入侵、租界的城市化示范效应为改革背景;根据材料“政治
精英和市政学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阶层,呼吁和提出改革近代中国政治体制的诉求”可得出知识分子推动;根据材料“建立近代城市工商业经济的管理机构一商部”可推论,进行城市管理体制改革适应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求;根据材料“清廷宣布‘新政’”可知是清末新政推动城市管理
体制改革;根据所学可得出中国近代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受到西方管理理念的影响。(2)基本特征:根据材料“城市由多功能向以工业生产为中心转变”,得出城市建设围绕工业生产开展;根据材料“形成了城市单位和居民委员会等横向组织,工会、共青团等纵向
组织形成的组织网络”“形成条条关系”,得出形成了系统的管理组织网络。原因:根据材料“城市由多功能向以工业生产为中心转变”可得出工业化生产对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要求;新中国建立后,我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要求城市管理体制适应新政权的发展;同时,1949年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就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对城市的管理体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
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