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四川中考真题语文》2020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语文试卷(解析版).docx,共(21)页,145.673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4d32220bb72491e6816d7b83c2d2c57f.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0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基础知识及运用(每小题3分,共12分)1.(3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哺.(pǔ)乳憎.(zēng)恶两肋.(lèi)插刀
强.(qiǎng)词夺理B.怯懦.(nuò)棱.(léng)镜味同嚼.(jiáo)蜡自惭形秽.(huì)C.凛.(lǐn)冽翘.(qiǎo)首潜.(qián)滋暗长忧心忡.(chōng)忡D.烟囱.(chōng)苍劲.(jìn)血.(xùe)气方刚咄.(du
ō)咄逼人【分析】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音。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解答】A.有误,“哺乳”的“哺”应读作“bǔ”。B.正确。C.有误,“
翘首”的“翘”应读作“qiáo”。D.有误,“烟囱”的“囱”应读作“cōng”,“苍劲”的“劲”应读作“jìng”,“血气方刚”的“血”应读作“xuè”。故选:B。【点评】字音是基础部分常考的知识点之一,平时要做好字词积累
,答题时认真辨析。2.(3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要诀祈祷不修边幅出类拔粹B.帷幕窒息消声匿迹诚惶诚恐C.安详化妆哗众取宠自出心裁D.服侍烦燥以身作则翻来覆去【分析】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
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解答】A.有误,“出类拔粹”的“粹”应为“萃”。B.有误,“消声匿迹”的“消”应为“销”。C.正确。D.有误,“烦燥”的“燥”应为“躁”。故选:C。【点评】字形是基础
部分常考的知识点之一,平时要做好字词积累,答题时认真辨析。3.(3分)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我国自主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已在众多领域投入使用,且卓有成...效.。B.生态环境保护
是为民造福的百年大计,它和经济社会发展应该携手并进,相辅相...成.。C.张维为在《这就是中国》栏目中的演讲精彩纷呈,他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有着入木三...分.的分析。D.2020年5月28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明文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从此,那些
呕心沥血....想要侵害他人隐私权的人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解答此题,平时要有大量的成语积累,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确定正确选项。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
等。【解答】ABC.使用正确;D.使用有误,呕心沥血:比喻费尽心血。多用来形容工作、事业、文艺创作等方面用心的艰苦。更多该成语是褒义词,用于此处不恰当。故选:D。【点评】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辨清词语的感情色彩,还要结合语境分析其运用是否恰当。4.(3分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6月15日,广元市规划局召开专题会议,结合广元城市实际情况,今年广元市将规划火车站交通、幼儿园点位布局等10件民生实事。B.苍溪县八庙镇举台村水产养殖基地预计今年产值将达到400万元以上。C.使用公筷可以有效地防范疾病不从口入,保障舌尖上的安
全。D.广元市组织机关干部深入贫困村、贫困户,面对面了解情况,解决和发现实际问题。【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成分赘余等。先通读全文,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解答
】A.正确;B.有误,语序不当,“预计”应放在“将”前面;C.有误,否定不当,应该去掉“不”;D.有误,语序不当,“解决”“发现”调换位置。故选:A。【点评】辨析病句常用的方法有:1.语感法。辨析句子正误,首先认真阅读,仔细考虑,从整体把握,看看句意是否明确,内
容是否合理,句意间关系与关联词语是否一致等,凭借语感,就可以发现一些句子的毛病。2.紧缩法。找出句子的主干,检查主谓宾(中心语)是否残缺,是否搭配得当。3.分解法。理清枝叶(附在主、谓、宾上的附加成分),检查枝叶同相应的主干是否搭配得当。4.聚焦法。对于句中出现的
修饰性词语、关联词应格外留意,尤其是成对出现的词语,先检查是否有多用、错用或搭配不当的毛病,再看分句次序是否合理。二、议论文阅读(每小题9分,共9分)5.(9分)阅读文章,回答问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葛其恒①山腰突遇大雨,往山顶走,顶风冒雨;向山下跑,
风缓雨舒。此时,应该继续上山还是下山?“向上继续攀登!”登山专家给出的答案令人意外,却有其道理。事实上,去往山顶,虽然顶风冒雨,却不会有更大危险;而往山下跑,风雨虽减弱,可万一遭遇山洪泥石流,后果不堪设想。风雨过后,青山叠翠、彩虹似练的绝美景色,正是对
逆风雨而行的登山者的最好奖励。②当困难挡道、步履坎坷,当山重水复、歧路徘徊,我们不妨从攀登中借鉴破解困境、滋养信心的办法。攀登每向上一步,意味着迈过了一级困难。离目标更近了一步。攀登每向上一步,也意味着境界水平提升了一步,逐渐开拓出一片新天地。攀登可以克服困难、可以摆脱羁绊、可以快速突围,所
以攀登总能给人以巨大的方向感、前进力和面向未来的希望。如若遇围困时停留原地消极等待或者调头折返,看似躲过了困难,实际并没有取得任何进步,因为困难依然在那里。③攀登之路虽然更为艰险,付出的汗水也更多,却是突出重围、实现目标
的制胜之路。为了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打破大国的核讹诈、核垄断,我们党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作出研制“两弹一星”,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的重大决策。当时的中国经济实力和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党中央决定自力更生攀登科学技术高峰。最终,“两弹一星”横空出
世。无论是面对革命困境还是面对发展难题,我们党历来都是坚守初心、不畏艰险。也正因为坚信“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所以我们才不断赢取“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的胜利局面。④学会攀登,因为攀登连通着坚守初心、超越自我的精神追求。山再高,往上攀,
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攀登不同于悠然散步、肆意奔跑,无论多么艰险都要朝着登顶目标行进,这必然需要忘我无我的奋斗和坚守初心的态度,不为美景所惑、不为情绪所扰、不为孤独所烦,全身心沉浸于征途。步履在攀登,身心同样在攀登。理想信念坚定、精神
上不“缺钙”,实践行动中才经得住各种考验。正所谓:“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⑤善于攀登,因为攀登体现着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决心意志。越是攀登险峰,越是需要坚毅果敢的勇气,呼唤攻坚克难的能力。攀登中的每次抬脚都是一次挑战,行至险要处,甚至每跨一步都要付出
巨大牺牲,唯有逼迫自己、激发潜力,才能刷新攀登高度。为了在同新冠病毒“赛跑”中抢救更多生命,湖北武汉在全国支援下仅用两周时间就建成两所应急医院、仅用三周时间就建成16所方舱医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伟大斗争实践充分表明,只有在磨难中成
长、从磨难中奋起,才能战胜磨难、跨过磨难,收获更大的进步。⑥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攀登上去了才算是进步,不断攀登才不会退步。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攀登不止,中国必将更加自信地屹立在世界东方,中国人民必能
抵达更加美好繁荣的广阔天地。(《人民日报》2020年6月23日04版)(1)下列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B.文章开头以现实生活中的登山事例来引出论题,同时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C.文章第②③段论证了面对困难,我们为什么要选择攀登,应该怎样攀登的道
理。D.文章第⑥段总结全文,发出“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攀登不止”的时代强音。(2)文章第④段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A.举例论证B.道理论证C.比喻论证D.对比论证(3)文章第⑤段说:“只有在磨难中成长、从
磨难中奋起,才能战胜磨难、跨过磨难,收获更大的进步。”下列不适合做这一观点的事实论据的是AA.辛弃疾一生虽历经坎坷,但始终心系国家,致力于北伐中原的大计。B.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行走二万五千里,最终于陕北
胜利会师。C.华为公司在某些西方势力的打压下,奋力前行,其5G技术在全球独领风骚。D.贝多芬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与命运抗争,成为一名享誉世界的音乐家。【分析】本文的题目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然后围绕这一观点,从“坚信攀登”“学会攀登”“善于攀登”三个方面层层深入地论证观点;最后总结全文,发出“为
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攀登不止”的时代强音。【解答】(1)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结合平时积累的议论文的相关知识,联系课文内容进行分析。ABD.分析正确;C.有误,文章第②段论证了面对困难,我们为什么要选择攀登;第③段
论证了攀登的意义。故选:C。(2)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第④段引用了清代学者金缨编著的《格言联璧》里的名言“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论证论点,所以运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故选:B。(3)本
题考查论据的选用。论据要为论点服务,因此先要弄清论据的含义,再结合观点来分析是观点与论据是不是一致的。A.不适合,“辛弃疾一生虽历经坎坷,但始终心系国家”属于爱国事例,不能论证第⑤段“只有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分期,才能战胜磨难、跨国磨难,收获更大的进步”的观点;BCD.适合。故选:A。答案:
(1)C(2)B(3)A【点评】理解文章内容必须能够认真阅读文本,对每一段落内容理解透彻,包括每段分论点,所用的论据、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论证思路。只有读懂、读透文本,熟练掌握议论文有关知识,才能准确解答问题。三、文言文阅读6.(19分)文言文阅读,回答问题。[甲]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
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
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
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岳阳楼记》范仲淹)[乙]
范文正公守邠州,暇日率僚属①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绖②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③令询之,乃寓居士人④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⑤敛棺椁⑥皆所未具。公怃⑦然,即彻⑧宴席,厚赒⑨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范仲淹罢宴》)[注]①僚属:部属。②缞绖(cuīdié):丧服。③
亟(jí):急迫地。④寓居士人:寄居在外的读书人。⑤赗(fèng):送给丧者助葬的车马、束帛等物。⑥棺椁(guǒ):下葬的物品。⑦怃(wǔ):失意。⑧彻:通“撤”。⑨赒(zhōu):救济。(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AA.则有去国.怀乡:国家B.或.异二者之为:也许C.未举觞.:酒杯D.卒.于邠:死(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A.属予作文以记之.厚赒给之.B.其.必曰“先天下之
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使毕其.事C.乃.重修岳阳楼乃.寓居士人卒于邠D.满目萧然.公怃然.(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记”是一种文体,属于散文的范畴。甲文是一篇融叙事、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体的优美散文。B.甲文将“迁客骚人
”和“古仁人”的览物之情进行对比,主要表达了作者对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的不屑。C.乙文“公亟令询之”中,一个“亟”字表现了范仲淹体恤百姓、关爱百姓的急切心情。D.乙文最后坐客感叹泣下,既是被范仲淹的行为感动,又是对客死者的同情。(4)将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
微斯人,吾谁与归?②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5)从乙文中摘录出最能体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思想的句子。说说还有谁具有这样的思想并简述其典型事迹。【分析】参考译文:【甲】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
。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
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
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
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
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乙】范仲
淹镇守邠州的时候,一天空闲时率领下属登上楼阁,置办酒席,还没有举起酒杯,看见几个穿着孝服的人正在筹办装殓之物。他马上派人去询问,原来是客居在外的读书人死在了邠州,将要去城郊埋葬,而死者的棺材寿服等下葬的东西都没
有置备好。范仲淹听后很忧伤,立即撤掉了酒席,给他丰厚的救济金,让他完成丧葬之事。在座的人都感叹不已,有的人甚至流下眼泪。【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A.有误,句意: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
怀念家乡。国:国都。BCD.正确。故选:A。(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A.代词,这件事/代词,他。B.副词,表示推测,大概/代词,这。C.于是/副词,表示肯定,原来是。D.用在形容词、副词之后,
表示状态,都是“……的样子”。故选:D。(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ACD.正确。B.有误,“主要表达了作者对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的不屑”错,甲文主要表达的是作者对古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
襟的赞赏之情。故选:B。(4)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句子的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要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①重点词语有:微,如果没有。
归,一道。句意: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②重点词语有:暇,闲暇。置,准备。句意为:闲暇的时候带领部属登上城楼准备酒宴。(5)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并进行比较阅读。乙文中范仲淹率领部属登临阁楼,摆设酒席,当得知有人家办丧事,但连下葬
的东西都没有置备,他很忧伤,立即撤掉了酒席,并给了很多钱让他们办理了丧事,所以文中的“公怃然,即彻宴席,厚调给之,使毕其事”,体现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思想。与范仲淹有相同思想的人还有很多,举出人物名字,列举能体现此思想的事迹即可。如杜甫,可列举《茅
屋为秋风所破歌》里的内容。他胸怀天下苍生,即使自己的茅屋被风吹破,但想的却是只要天下寒士能俱欢颜,自己受冻死也满足。再如白居易,他在《观刈麦》中,看到农人割麦、拾麦有感于人民劳动的艰苦、生活的贫困,为自己无功无德
又不劳动却俸禄丰厚感到羞愧。答案:(1)A(2)D(3)B(4)①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②闲暇的时候带领部属登上城楼准备酒宴。(5)公怃然,即彻宴席,厚鯛给之,使毕其事。示例:杜甫的茅屋被秋风吹破然后又遭连夜雨,但他心中想到的是天下寒士,愿为天下寒士的安乐牺牲自
我。【点评】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翻译时要以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还要注意省略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四、诗歌鉴赏(共7分)7.(7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
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1)请从炼字或修辞手法中任选角度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2)“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中“黄金台”和“玉龙”分别指什么?此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
思想感情?【分析】《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此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首句写景又
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第二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第三句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最后一句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全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强烈的震撼力
和艺术魅力。【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的赏析。题目要求从修辞手法或炼字角度入手进行分析鉴赏。炼字方面,“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甲光向日金鳞开”写城内的守军,以与
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把敌兵比作黑云,把阳光照耀下的铠甲
比作鱼鳞,金光闪闪,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城欲摧”,运用夸张修辞方法,突出了敌军来势凶猛,情势危急,渲染了紧张气氛,语言生动形象。(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意象和作者的情感态度。可依据文学常识积累解释“黄金台”的含义,“黄金台”是战
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玉龙”是宝剑的名字,代指宝剑。依据“提携玉龙为君死”可知,诗人借此诗句赞扬了将士们为报效国家而视死
如归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的报国之志。答案:(1)示例一:炼字角度:①“压”字本义为“逼近”“压迫”,这里形容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渲染出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衬托守军将士士气高昂,严阵以待。示例二:修辞角度:运用比喻和夸张修辞,形容敌军人马众多,来
势凶猛,生动形象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2)①“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后用来指招揽贤士的地方。②“玉龙”:指宝剑。③情感:赞扬了将士们为为报效国家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也表达
了诗人立志报国的决心。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城墙仿佛将要坍塌;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
声郁闷低沉。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人、事、景、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五
、默写(共8分)8.(8分)古诗文默写。(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4)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卖炭翁》)(
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6)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7)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8)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
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解答】答案:(1)悠然见南山(注意“悠”的书写)(2)长河落日圆(
3)桃花潭水深千尺(4)心忧炭贱愿天寒(5)蜡炬成灰泪始干(注意“蜡炬”的书写)(6)东风不与周郎便(7)会挽雕弓如满月(注意“雕”的书写)(8)宫阙万间都做了土(注意“做”的书写)【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
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六、名著及现代文阅读(共27分)
9.(7分)阅读图画,完成后面的问题。(1)以上图画内容源于我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作者是明朝(朝代)的吴承恩(人名)。(2)仔细观察以上四幅图画,然后从中任选两幅,对其情景进行简要描写。【分析】《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由吴承恩编著。书中讲述了唐僧在神通广
大、会七十二变武艺的孙悟空以及好吃懒做但力气满身的猪八戒和诚厚老实、忠心耿耿的沙悟净的保护下,师徒四人一路降妖伏魔,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经的故事。【解答】(1)本题考查名著作家作品的把握。通过观察图画,明确画面人物有孙悟空和罗刹女,明确出自明朝
吴承恩的《西游记》。(2)本题考查画面描述。根据连环画内容,明确这是《西游记》中孙悟空三借芭蕉扇情节,结合人物动作和表情,明确个性化内容,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概述。答案:(1)西游记;明朝/明代;吴承恩(2)示例:图一:行者/孙悟空为借芭蕉扇,对罗刹女/铁扇公主躬身行礼,好
言奉承。罗刹女右手执剑,左手指着行者,斥责行者坑害自己的儿子红孩儿。图二:罗刹女斗不过行者,便取出芭蕉扇,晃一晃,一扇阴风,把行者扇得无影无形。图三:罗刹女斗不过行者,又取出芭蕉扇,扇了几扇,哪知行者身怀灵吉菩萨的宝贝/定风丹,面对罗刹女,竟丝纹不动。图四:行者在罗刹腹内翻江倒海,罗刹心痛难
禁,跪地求饶,命女童拿来芭蕉扇。行者从罗刹口中飞出,拿起芭蕉扇,腾云而去。【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用心读名著,了解作者、国籍,作品的关键情节、经典片段和名言警句,才能轻松应对试题。10.(20分)阅读文章,完成问题。卧铺刘洪文①在外地实习半年
的刘凤放假了,因为几个高中时的好友要来这边聚一聚,所以刘凤没有马上回家。没想到这一耽搁就是一周多的时间,于是就赶上了春运。②刘凤只买到了无座火车票。八九百公里的路程要一直站到家,这让刘凤很是懊恼。③母亲不合时宜地打来电话:“凤
,咋样?买到火车票了吗?”④母亲显得很着急,声音里满是期待。⑤“没有,今年不回去了!什么忙也帮不上,就知道问问问!”刘凤没好气地吼道,恼火地挂断电话,拖着拉杆箱朝候车大厅走……⑥火车上的人真是太多了,刘凤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放好了行李,但是人已经被挤到了车厢连接处,紧贴
在门口旁边站着。早知道这么挤,还不如过了春节再回呢!她更加懊恼不已。⑦人要是倒霉,喝口凉水都塞牙。这不,紧挨着刘凤站着一个农民工,蓬头垢面,衣着邋遢,胡子应该有几天没刮了,眼圈微黑,显得很疲惫。⑧最让人不能容忍的,是他的身上散发着一股汗馊味,很难闻。⑨刘凤皱了皱眉头,想
往墙角里挪,可是那里已经没有任何空间了。刘凤一脸厌恶,大声说道:“离我远点儿!”⑩农民工先是一怔,然后拼命向后挤,希望能挤出一点空间。可是哪里挤得动,外面的人还急着往里挤呢。他急得脸都红了,不住地说“对不起”,样子尴尬极了。刘凤瞥了他一眼,不再理会
。⑪正在这时,农民工的电话响了,他赶紧接听,用一只手拢在耳朵上,显得那么老土:“妈,我上车了,很快就能到家了。嗯,您放心……对,是卧铺……很舒服……”⑫刘凤的心里猛地一动,似乎被碰触到了某根敏感的神经,让她如芒在背,不由得多看了几眼旁边的农民工。他的
年龄并不大,跟刘凤应该算是同龄人,只是因为穿着打扮的原因,显得有些老气。⑬那个农民工挂了电话,见刘凤愣愣地看着他,脸更红了,显得有些手足无措。⑭“你为什么要那么说呢?”刘凤好奇地问。⑮农民工笑了,一脸纯朴:“这样她才放心嘛。儿行千里母担忧,她担心也好,不担心也罢,最终结
果都是一样的,那又何必让她操心呢?”⑯刘凤突然意识到了什么,忙掏出手机拨通了母亲的电话:“妈,我上车了。嗯,遇到了一个好心的老乡帮我买的票。对,是卧铺……”⑰火车在苍茫的山野间飞驰,一路温情……(选自“共产党员公众号”)(1)根据本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刘凤的心理变化,完成下列表
格。故事情节刘凤心里变化开端在外地实习的刘凤因事耽误,遇上春运,只买到站票回家懊恼发展①母亲打来电话关心行程不耐烦②拥挤的车厢里,刘凤紧贴门口站着更加懊恼不已刘凤遇见衣着邋遢、满身汗臭的农民工④厌恶高潮③农民工对母亲的谎言及其原因触动了刘凤⑤惭愧结局刘凤给母亲打电话说自己买到了卧铺票⑥开心(2)
赏析下列文中画线的句子。①这不,紧挨着刘凤站着一个农民工,蓬头垢面,衣着邋遢,胡子应该有几天没刮了,眼圈微黑,显得很疲惫。②火车在苍茫的山野间飞驰,一路温情……(3)结合文章第⑩至⑮段的内容,分析农民工的人物形象。(4)文章最后刘凤为
什么要向母亲撒谎?你如何看待这样的行为?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自己的认识。【分析】第①②段是故事开端,写刘凤耽误回家的行程,只买到站票,很懊恼。第③④⑤段写妈妈来电关心行程,刘风不耐烦;第⑥段写刘凤被挤到车厢连接处,
心里更加懊恼不已;第⑦⑧⑨⑩段,写刘凤上车遇到了衣着邀遢、满身汗臭的农民工,心生厌恶。第⑪至⑮段写刘凤被农民工对其母亲的谎言震撼,心里后悔对妈妈的做法。第⑯⑰段刘凤给妈妈打电话说买到了卧铺票,心里轻松,开心了很多。【解答】(1)本题考查梳
理故事情节及人物心理变化。第①②段是故事开端,写刘凤耽误回家的行程,只买到站票,很懊恼。故事发展:第③④⑤段写妈妈来电关心行程,刘风不耐烦;第⑥段写刘凤被挤到车厢连接处,心里更加懊恼不已;第⑦⑧⑨⑩段
,写刘凤上车遇到了衣着邀遢、满身汗臭的农民工,心生厌恶。高潮部分:第⑪至⑮段写刘凤被农民工对其母亲的谎言震撼,心里后悔对妈妈的做法。结局部分:第⑯⑰段刘凤给妈妈打电话说买到了卧铺票,心里轻松,开心了很多。据
此概括回答即可。(2)本题考查赏析文中重要语句。①可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蓬头垢面,衣着邋遢,胡子应该有几天没刮了,眼圈微黑,显得很疲惫”属于外貌描写,由此可以看出人物的身份,并推测出其工作艰辛。但是后文农民工与妈妈的通话,让人对农民工肃然起敬,前后语句起到对比效果,突出了农民工品质的高尚。②可从
环境描写的角度赏析。根据画线句所处的位置可知,此时主人公已经抛却了烦恼,快乐地回家,所以此处的环境描写,渲染了温馨的气氛,衬托了人物回家的愉快心情。此外,作为最后一段,还起到收束全文、照应上文的作用。(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从第⑩段“一怔”“急得脸都红了”
“样子尴尬极了”等神态描写可知,农民工是一个腼腆的人。从“拼命向后挤”“不住地说‘对不起’”等动作和语言描写中可知农民工是一个纯朴善良、爱为他人着想的人。从第⑪段他和妈妈说自己买了卧铺票的谎言中,可见他是一个懂事的、孝顺的人。(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
拓展探究能力。文段的结尾,刘凤给母亲打电话说谎的原因就是受到了农民工的影响,刘凤受到了触动,不想让妈妈担心,这也表现出社会需要正能量。如赞同刘凤撒谎的做法,可说因为“儿行千里母担忧”,为了不让母亲操心,需要善意的谎言;
如反对,可从说谎不符合道德等角度切入,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①母亲打来电话关心行程;②拥挤的车厢里,刘凤紧贴门口站着;③农民工对母亲的谎言及其原因触动了刘凤;④厌恶;⑤惭愧/后悔⑥开心(2)①运用外貌,表现了农民工的生活艰辛,身份卑微,与后面农民工的高贵品质形成对比(衬托后文
农民工表现出的高贵品质)。②运用环境描写,渲染出一种温馨的气氛,烘托人物想要回家的急切的心情。收束全文,与上文形成照应。(3)从第⑩段农民工“一怔”“拼命向后挤”急得脸都红了,不住地说‘对不起’,样子尴尬极了”等神态、动作和语言描写中可知,他是一个纯朴善良、性格腼腆、爱为他人着
想的人。从他向母亲撒谎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孝顺的人。(4)①刘凤听了农民工的话,深受感触,为了不让母亲担心,她向母亲撒了谎,说自己买到了卧铺票。②示例1:我赞同刘风撒谎的行为,“儿行千里母担忧”,为了不让母亲操心,有
时候我们需要善意的谎言,只要这个谎言没有对其他人带来伤害就好。示例2:我反对刘凤撒谎的行为,撒谎本身就是不对的,不管出于什么目的的谎言都不应该说,因为这违背了做人最基本的准则﹣﹣诚实。【点评】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1)从文章中
直接找出表现人物品质、性格等的词语;(2)从他人的相关言行以及人物自身的言行中提炼出体现人物品质、性格等的词语;(3)联系文章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进行综合提炼概括。七、综合性学习及语言运用(共8分)11.(8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月19日至2月12日全国疫情疑似/确诊趋势图材料二:4月2日至4月8日湖北及全国疫情统计表4月2日4月3日4月4日4月5日4月6日4月7日4月8日全国现有确诊1727156213761299
124211901160新增无症状感染者606447783013756现有无症状感染者1027103010241047103310951104湖北新增无症状感染者51382335183024现有无症状感染者74272971
5705690670674材料三:4月8日,关闭离汉通道76天后,武汉解除管控措施。76个日日夜夜,见证了武汉人民的默默坚守和勇敢付出。这座英雄的城市,上千万英雄的人民,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时刻,万家灯火,难以入眠。同时,当地正以实际举措确保武汉保卫战取得全面彻底胜利。
(节选自《人民日报》)(1)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材料三的内容,总结本次抗“疫”的成果并探究其原因。(2)请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分别对材料二的疫情统计表进行分析。【分析】第一题考查图文转换及筛选提炼信息的能力,第二题考查分析概括图表信息的能力。【解答】(1)由材料一可知,从
1月25日到2月12日全国新冠肺炎确诊人数急剧增长,最高达到5万多人。由材料二表格内容可知,从4月2日到4月8日,全国确诊人数及武汉确诊人数在稳步下降,确诊人数不足2000人。这样的优异成果,得益于多方面的努力。由材料三可知,如今的抗“疫”成果是武汉人民默默坚守及全国人民共同努力才得来的。纵向
看:湖北疫情依然是全国疫情的重点。(2)从横向的数据比较来看,第一行,全国确诊人数从4月2日的1727人减少到4月8日的1160人,逐渐减少。第二行,全国新增无症状感染者人数变化无明显规律且波动较大。第三行,全国现有无症状感染者人数略有增加。第四行,湖北新增无症状感染者人
数呈下降趋势。最后一行,湖北现有无症状感染者人数逐渐减少。从纵向看,疫情还没有完全得到控制,针对湖北的防“疫”还是重中之重。答案:(1)成果:全国疫情从1月下旬到2月上旬迅速恶化,全国确诊人数超过5万;至4月初,全国现有确诊人数低于2000并逐日减少,表明我国抗“疫”取得了显著成果。原因:全国人民
,特别是武汉人民在此次抗“疫”战争中万众一心,默默坚守,勇敢付出,作出了巨大牺牲。(2)横向看:全国现有确诊人数在逐渐减少;全国现有无症状感染者人数略有增加;湖北现有无症状感染者人数逐渐减少;全国新增无症状感染者人数波动较大;湖北新增无症状感染者人数稍有波动(呈
下降趋势)。【点评】图文转化应注意:①注重整体阅读。对这类考题,应当先对材料或图表资料等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一个大主题或方向。要通过整体阅读,搜索有效信息。②注意图的细节。图中一些细节不能忽视,它往往起提示作用。如图画中的字、图下的“注”等。③把握题
目要求。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回答,才能有的放矢;同时题目要求往往对内容有一定的提示性。这样,比较分析有关内容,就可准确回答问题。八、作文(共60分)12.(60分)2020年的春节注定不平凡。受疫情影响,十四亿同
胞居家隔离。家,成了孤岛。然而,我们的生活并不单调:朋友的牵挂问候,亲人的朝夕陪伴,青春的不息奋斗,家国的责任担当……我们在隔离中守望,我们在疫情中成长!请以“那一刻,让我成长”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诗歌除外,文体不限;②不得抄袭、套作;③文章中不得出
现真实的人名、校名;④字数不少于600。【分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题目为“那一刻,让我成长”,这里的“成长”可以是有影响、体会的意思,也就是在某人或者某物的影响下,我的想法或者做法的改变,“那一刻”一词里面还暗含着一个时间的问题,规定了时间范围,强调的是一个时间
点,那个时间段是很短的,是一刹那的,这就需要我们注意细节描写的运用,可以是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细小的动作,突然之间让“我成长”。从生活中选取让“我”深受启发的、忽然长大的那件事,一定是亲身经历的,深有体会的,这样才能写得有真情实感。这个作文主体内容就是事件加感悟,前面是记叙文字,后面议论抒情
。写作时,可以加适当地创新形式,比如加一个与主题相关的题记,也可以使用几个小标题,使文章层次清晰,也很好。【解答】那一刻,让我成长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一次难忘的经历;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在成长的岁月里,我们哭过、笑过,也正是因为经历了这
些酸甜苦辣,我们的成长过程才会如此的多姿多彩,令人难忘。自从家里新添了弟弟,我的地位就直线下降,不再是家里的“小公主”,一切需求都以弟弟为先,我心里不服气,可也没有办法。抢吃的、弄脏作业、弄坏笔……弟弟的劣迹数不胜数,每当我向爸爸妈妈诉苦时,他们一句话就打发了我:“弟弟小,你
让着弟弟。”我把所有的委屈都憋在了心里,变得沉默了。而那天,不知为什么,我爆发了。就在弟弟把我最喜欢的一幅画当作美食塞进嘴里的时候,刚刚走到屋里的我,一个箭步窜到弟弟跟前,抡起大巴掌就朝弟弟粉嫩的屁股打了下去,留下了一个红红的“五指山”。顿时,“哇”的一声,震耳欲聋的
哭声直冲云霄,惊动了家里的每一个人。“怎么了?”“你怎么打弟弟?”“弟弟才三岁呀!”“你是怎么当姐姐的?”爸爸妈妈责备的话语直面扑来,我面红耳赤,大声吼道:“够了,你们就知道向着他,他是你们的孩子,我就不是吗?”爸爸妈妈当场就愣住了,我心虚地
看着他们,妈妈的眼圈红了,在他们的目光里,有失望、有心疼,似乎还有很多我看不懂的东西。妈妈哽咽着:“傻孩子,你和弟弟都是爸爸妈妈的心头肉,我们一样爱你们。你这么大时,妈妈也舍不得你受到一点伤害。你都十四岁了,还不能体会爸爸妈妈的心吗?”妈妈的眼泪顺着脸颊
流了下来,让我的心一颤,是啊,我都已经是初中生了,不再是小孩子了,怎么还这么任性呢?弟弟那么小,我怎么能……理解和宽容我都学到哪去了?我急忙走到爸爸妈妈面前承认了错误,“好孩子!”妈妈欣慰地把我搂在了怀里。这一刻的经历让我改变了很
多,我不再与弟弟争风吃醋,而是成为教导弟弟、疼爱弟弟的大姐姐。这次的经历深深地刻在我的记忆里,鞭策我不断成长!【点评】本文开篇点题“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一次难忘的经历”,引出“我”的成长经历。文中详细记叙了自从弟弟出生后“我”的所有委屈和不满
的爆发时的情形,内容充实,人物形象丰富饱满,爸爸、妈妈的语言描写,“我”的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运用得生动真实,让我们也好像身临其境一样。文末再次点题:这次经历鞭策“我”不断成长,总结全文。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