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调研考试 历史 含解析

DOC
  • 阅读 5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5 页
  • 大小 876.905 KB
  • 2024-12-31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envi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江苏省连云港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调研考试  历史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江苏省连云港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调研考试  历史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江苏省连云港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调研考试  历史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4 已有5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5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江苏省连云港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调研考试 历史 含解析.docx,共(15)页,876.905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4a1e5dadcf59bf2805a293cfab3b5ce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2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调研考试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班固讥讽司马迁∶"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此其所以弊也。"这里,班固不认同司马迁主要是因为A.对儒道经典理解各异B.治史方法互不相同C.受主流思想影响有别D.史学

著述风格迥异【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时期,当时正是儒学独尊成为官方正统思想的时期,而班固生活在东汉初期,当时黄老思想地位得到提高,因此班固才会持有"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此其所以

弊也。"的观点,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是班固不认同司马迁的主要原因,排除。故选C项。2.汉代的长江下游地区.原产北方的粟类作物十分稀少。至宋、齐、梁时期"江如表千余里,野粟生焉","江南、(江)西间所种皆是"。对此变化解释最合理的是A.粟因产量高而迅速普及B.人口迁移

影响农作物分布C.长期战乱致使土地荒芜D.江南地区农业技术的进步【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使得北民大量南迁,北民南迁的同时,给南方带去了大量的技术、工具以及一些北方的农作物,因此出现材料"

江如表千余里,野粟生焉""江南、(江)西间所种皆是"的状况,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是材料中北方作物在南方大量种植的主要原因,排除。故选B项。3.《唐会要》载∶"旧制∶内外官皆吏部启奏授之,大则署置三公,小则综核流品。自隋已降,职事五品以上官,中书、门下访择奏闻,然后(帝)下制授之

。"这一变化A.促进了任官规则的细化B.强化了吏部考选的职权C.削弱了中书门下的职责D.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在旧制度下,大小官员皆有吏部启奏授之,而到了隋朝,中书、门下只能

奏报五品以上官,如此以来,官员的授予更加细化,故A项正确;由材料可知,旧制度下,官员由“吏部启奏授之”,而到了隋朝,职事五品以上官,中书、门下访择奏闻,这一变化并没有强化吏部考选的职权,而是强化了中书、门下的职能,排除BC两项;科举制的特点是考试做官,材料体现的是

机构的推举,排除D项。故选A项。4.北宋时,各地同行业的商铺大都组织成"商行",入"行"的商户称为"行户"。行(hang)户交易可以不付现钱,凭信用赊贷。1022年,商税院告示在京客商,赊卖货物给行户,须有富户三人以上做保,

写立期限文书;如无保人,只由赊买人写立欠钱文书,发生纠纷,则官府不予受理。该告示意在A.抑制商行发展B.规范商业行为C.提升富户地位D.保护行户权益【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宋代商业繁荣,商行组织发达,政府加强对商行信用赊贷的管理,意

在规范商业行为,B项正确;材料不是抑制商行发展,排除A项;没有涉及提升富户地位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的现象是保护行户权益,实质是规范商业行为,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5.据记载,清前期有富商地主会将产业交付仆人打理,自己则到城市生活;仆人在打理主人产业时也可以积累自己的

资产,培养子弟读书做官,主人一般也不禁止。仆人子弟读书做官后,与原主人多不再以主仆相称,而可称主人为伯、叔。这主要说明当时A.抑商政策日渐松弛B.民间向学风气浓厚C.主仆关系趋于平等D.阶层流动机会增加

【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仆人在打理主人产业时也可以积累自己的资产,培养子弟读书做官,主人一般也不禁止。仆人子弟读书做官后”体现了处于低阶层的仆人也能挤进统治阶层,这说明阶层流动机会增加,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抑商政策日渐松弛,排除A项;单凭材料信息,不能体现整个民

间向学风气浓厚,排除B项;材料并不是说主仆关系趋于平等,而是仆人做官之后,才和主人以伯、叔相称,C项属于对材料的误读,排除;故选D项。6.1841年,丁拱辰《演炮图说》、郑复光《火轮船图说》、汪仲洋《铸炮说》各书相继刊行,是近代中国最早参酌西方技术的船炮专著;嘉兴县丞龚振麟

甚至仿英国火轮战船并参酌西洋《车轮船图》,制成人力推动齿轮激水的战船。这些事件表明A.时势变化促使学者转向实学B.洋务企业开始发挥实际效益C.西方军事技术已经广泛输入D.当时中国炮船技术进步迅速【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时间

“1841年”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时中国正值鸦片战争,这一时势推动了中国学者由空谈转向实学,而材料“近代中国最早参酌西方技术的船炮专著”“嘉兴县丞龚振麟甚至仿英国火轮战船并参酌西洋《车轮船图》,制成人力推动齿轮激水的战船”正是学者

转向实学的表现,故A项正确;洋务运动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排除B项;C项中“广泛输入”的说法错误,排除;材料只是强调中国学者在著书立说,并不能说明当时中国炮船技术进步迅速,排除D项。故选A项。7.有资料显示,早期近代民族工业常常不得不在工厂内部增设原料加工机械,对原料进行浅加工,尽可能地包揽所

有工艺流程,以寻求原材料的供应稳定。这本质上反映了早期近代民族工业A.在各自行业中处于垄断地位B.注重保障原材料的稳定供应C.具备了完整的生产工艺流程D.缺乏工业化分工的社会支撑【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对原料进行浅加工,尽可能地包揽所有工艺流程”体

现了早期近代民族工业缺乏对原料和生产的分工,导致原料来源不稳定,故D项正确;A中“垄断”的说法不准确,早期近代民族工业常常不得不在工厂内部增设原料加工机械是缺乏分工的表现,是为了获得稳定原料的无奈之举,而且垄断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才形

成,而材料所说时间为“早期近代民族工业”阶段,排除A项;B项不是本质,排除B项;具备了完整的生产工艺流程不符合材料描述,排除C项。故选D项。8."10月12日,革湖广总督瑞激职,仍令待罪图功,命陆军大臣荫昌速督陆军两镇赴鄂。另饬令萨镇冰统海军,程允和统长江水师

,既日赴援。"这一系列命令应对的是A.太平军欲进攻湖北B.英法联军逼近京师C.北洋水师全军覆没D.革命军已光复武昌【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0月12日”“革湖广总督瑞激职”“命陆军大臣荫昌速督陆军两镇赴鄂”并结

合所学可知,这一些列命令应对的是1911年10月10日发生在武昌的辛亥革命,故D项正确;ABC三项和材料“荫昌”“瑞激”等人物不符,排除。故选D项。9."毛泽东认为中国共产党所从事的斗争是一项长期的革命行动,与1917年的列宁格勒或莫斯科武力夺取政

权的模式不同。"认识到这一点后,他即A.推动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B.发动农民革命,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C.反对"左倾"错误,主张独立自主D.撰写《论持久战》,坚持敌后游击战【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俄国十月革命是走城市道路,武装夺取

政权;而结合中国的国情,应该发动农民革命,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故B项正确;材料与国共合作无关,排除A项;左倾是激进、冒险的,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C项;《论持久战》是关于中国抗日战争方针的军事政治著作,排

除D项。故选B项。【点睛】10."在占领这一城市之后,日军继续向内陆推进,企图达到国民政府首都南京。随着日军的推进,他们占领的沿途的城镇和村子,并对当地施以极端的暴行,甚至采用了前所未有的手段。"此处描述的战役是A.B.C.D.【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和所

学知识可知,B项是南京保卫战示意图,日军向南京发起进攻,并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B项正确;A项是卢沟桥事变,排除A项;C项是台儿庄战役,排除C项;D项是枣宜会战,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11.下表是当

时农副产品国家收购价格指数和对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指数变化情况。该情况的出现【年份农副产品国家收购价格指数对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指数1950100.0100.01951119.6110.21952121.6109.7

A.说明土地改革有实效B.显示计划经济优越性C.有利于改善农民生活D.表明工业品产量提高【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当时农副产品国家收购价格指数要高于对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指数,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加农业收入,改善农民生活,C项正确;土地改革是指废除地主土地私有制,与

材料不符,排除A项;计划经济体制确立于1956年,排除B项;材料与工业品产量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12.下图是一张“集资券”。作为史料,可直接论证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创新B.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的具体措

施C.对外开放中积极学习外来经验D.十五大经济方针得以贯彻落实【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图片文字可知,材料图片展示的是发展乡镇企业的集资券,结合所学可知,乡镇企业属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之一,因此材料显示的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

创新,故A项正确,排除B项;从材料中并不能得出“对外开放中积极学习外来经验”的信息,排除C项;十五大的经济方针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材料不体现这一方针,排除D项。故选A项。13."的确,这是

富有的精英阶层害怕民主会危及他们的地位和财产而做出的事。然而,在他们自己看来,他们是高尚的稳定守护者,知道必须藉由共和的制衡机制来制约民主自毁其身的趋势。""他们"设计的"制衡机制"主要体现为A.划分议会和君主的

权力范围B.践行联邦制和三权分立原则C.增加新兴阶级在议会的席次D.将总统制修改为内阁责任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制衡机制”并结合所学可知,美国联邦制和三权分立体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故B项正确;划分议会和君主的

权力范围不符合材料“藉由共和的制衡机制”的描述,共和机制下没有君主,排除A项;增加新兴阶级在议会的席次指的是英国1832年议会制改革,不符合材料“必须藉由共和的制衡机制”的描述,因为英国是君主立宪制,排除C项;将总统制修改为内阁责任制是在限制总统权力,不体现制衡,排除D项

。故选B项。14."如同之前的浪漫主义一样,他们都在寻求一种更加公正和谐的社会状态,克服工业化资本主义带来的社会冷漠和情感疏离。有所不同的是,这种美好的理想最终成了科学理论……"这一理论之所以是科学的,因为它A.和浪漫主义一样寻求

公正和谐B.克服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弊端C.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D.是一种人人向往的美好理想【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科学地论证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

主义的历史趋势,C项正确;A项是两者的共同点,但浪漫主义仍然对资本主义抱有幻想,科学社会主义主张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排除A项;科学社会主义不是克服工业资本主义的弊端,而是要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排除B项;D项的人人向往错误,资本阶级并不向往,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15."1954年春夏,有30万共青团志愿者乘专列驶向东部,简单的行囊,数以万计的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建起'帐篷城市',条件十分艰苦。但当年就取得了好收成,连续几年的丰收,为国家增产50%以上的粮食。"这一情形A.推动了农业集体化发展B.达成了以工代赈的预期C.显示了新政权动员能力D.

提升了改革者政治威望【答案】D的【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54年春夏,有30万共青团志愿者乘专列驶向东部”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指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材料“但当年就取得了好收成,连续几年的丰收,为国家增产50%以上的粮食”体现的是赫鲁晓夫

在农业方面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有利于提升其政治威望,故D项正确;赫鲁晓夫就是针对农业集体化的弊端进行了改革,不会推动农业集体化发展,排除A项;B项是美国罗斯福新政的措施,排除;当时的苏联不属于新政权,排除C项

。故选D项。16.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航天卫星"斯普特尼克",震惊美国,因为"自由世界"中还没有国家有能力将物体送上太空。由此,美国重新部署,更加注重科学和工程教育,最终在1969年登陆月球。这可说明,冷战A.推动苏联超越了西方国家B.促使美国迅速实现了登月计划C.促进双方科学技术的进步D

.冲击两极格局导致多极化出现【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50年代,美苏处于冷战阶段,而材料“苏联发射第一颗航天卫星‘斯普特尼克’,震惊美国”“美国重新部署,更加注重科学和工程教育,最终在1969年登陆月球”体现了美苏冷战和竞争客观上促进了双方科学技术的进步,故C项

正确;从材料中不能得出苏联超越了西方国家,而且A项也不符合史实,排除;B中“迅速”的说法欠妥当,而且B项也不是材料主旨,排除;至今多极化也只是趋势,还没有实现,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以下是革命家、教育家吴玉章(1878~1966年)先生年谱摘录年份简历1

884开始随兄读书。时帝国主义侵略日急,中国藩篱尽失。常闻客来谈时务,对后来之接近政治颇有影响。1892入成都尊经书院求学。好历史,深喜岳飞《满江红》、文天祥《正气歌》等忠义慷慨之作。1897得读《盛世危言》《时务报》《蒙学报》《蜀学报

》等,乃接受维新思想。1903在日本留学,学电气工程技术。期间,邹容《革命军》出版,读之极为感动。又读《民约论》及欧洲各国革命史等。1907创办《四川》杂志,鼓吹革命。翌年,日本政府查封其杂志,判其徒刑半年。1914革命迭遭失败,激愤之余再次出国留学。入法国巴黎法科大

学,研究(欧洲)政治经济。1919读《过激派》(即《布尔塞维克》)等书;往来沪粤之间从事革命活动,并协助《劳动者》等刊物之工作。1923在四川成都创办《赤心评论》,组织工会、农会。——摘编自《华北大学为纪念吴玉章校长七十寿辰而作》(1948年)。(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吴玉

章思想转变的表现并分析其转变的原因。(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以吴玉章为代表的革命家的历史作用。【答案】(1)表现:由儒家忠义思想到维新思想,再到革命思想,最终到马克思主义(或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原因:爱

国情怀和时代责任感;个人经历(留学、革命、创刊等);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连遭失败;西方近代思想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2)作用:挽救民族危机;传播进步思想;推动革命进程;思考国家前途,推动近代化;唤醒、发动民众投身

于革命,等。【解析】【小问1详解】关于表现,根据材料“入成都尊经书院求学。好历史,深喜岳飞《满江红》、文天祥《正气歌》等忠义慷慨之作”、“创办《四川》杂志,鼓吹革命”、“在四川成都创办《赤心评论》,组织工会、农会”等信息得出由儒家忠义思想到维新思想,再到革命思想,最终到马

克思主义(或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关于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社会背景、个人因素方面分析,即爱国情怀和时代责任感;个人经历(留学、革命、创刊等);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连遭失败;西方近代思想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传

播等。【小问2详解】关于吴玉章为代表的革命家的历史作用,根据材料“创办《四川》杂志”“在四川成都创办《赤心评论》,组织工会、农会”得出传播进步思想;唤醒、发动民众投身于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挽救民族危机、推动革

命进程、推动近代化方面回答。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注释:"支付"除正常商品交易支付外,还包括商船利润、贸易佣金、外国投资收益以及专家、技术人员和殖民地官员在海外的储蓄。材料二表1英国与印度之间的贸易(176

6-1805)(单位:千英镑)年份印度从英国进口货物价值印度对英国出口货物价值1766—177139915621772—177739221491778—178436318261785—179149317651792—179867031091799—180515862770表2中国18世纪

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白银年均输入情况年份年均输入白银情况1760年代输入100余万两1770年代输入150多万两1790年代输入400多万两1814—1824净输出150多万两1824—1837

净输出200多万两1838—1839净输出550余万两——以上材料摘编自【德】贡德·弗兰克《19世纪大转型》综合以上材料信息,围绕英国、印度、中国三者之间的关系,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答案】(

答案要点须包括:工业革命市场、资金方面的条件;工业革命因原料、市场、资金需要而加剧殖民扩张,需要打开中国的市场;印度是英国殖民地,提供原料;中国闭关自守;英国通过鸦片贸易扭转与中国贸易逆差,中国白银外流;鸦片战争爆发;英国在19世纪中期的地位,等。)示例:

论题:英国是“三角贸易”的主要受益者。(1)英国是“贸易与支付三角”的中心(或获利方),从中获取了巨大利益。(2)英国在“原有三角贸易”中主要商品输出方,开拓了海外市场,并通过“奴隶贸易”等获得了资本原始积累

,为工业革命开展提供条件。(3)工业革命使英国对原料和市场的需求增加,英国在“新的鸦片三角贸易”中从其殖民地印度输入棉花及谷物等工业原料,并通过其在印度的殖民地向中国输入鸦片及棉花,来平衡其从与印度、中国贸易造成贸易逆差,由此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激化了中英

之间的矛盾,引发了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使中国进一步卷入世界市场,给中国带来巨大影响。(4)两个“贸易与支付三角”都进一步促进了世界经济的联系,英国在这个过程中成为19世纪最强大国家,对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产生重大影响。【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清英国、印度、中国三者

之间的关系;根据图示可知,在19世纪早期的贸易与支付三角示意图中,英国通过原有三角贸易和新的鸦片三角贸易,取得优势地位;根据“表1英国与印度之间的贸易(1766-1805)”的数据可知英国与印度的贸易处于逆差地位;根据材料“表2中国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白银年均输入情况”可知中英

贸易中英国处于逆差地位;综合以上信息可提取观点为英国是“三角贸易”的主要受益者。结合所学知识需要涉及以下内容工业革命市场、资金方面的条件;工业革命的原料、市场、资金需要而加剧殖民扩张,需要打开中国的市场;印度是英国殖民地,提供原料;中国闭关自守;英国通过鸦片贸易扭转

与中国贸易逆差,中国白银外流;鸦片战争爆发;英国在19世纪中期的地位等。即英国是“贸易与支付三角”的中心(或获利方),从中获取了巨大利益。英国在“原有三角贸易”中主要是商品输出方,开拓了海外市场,并通过“奴隶贸易”等获得了资本原始积累,为工业革命开展提供条

件。工业革命使英国对原料和市场的需求增加,英国在“新的鸦片三角贸是易”中从其殖民地印度输入棉花及谷物等工业原料,并通过其在印度的殖民地向中国输入鸦片及棉花,来平衡其从与印度、中国贸易造成贸易逆差,由此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激化了中英之间的矛盾,引发

了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使中国进一步卷入世界市场,给中国带来巨大影响。两个“贸易与支付三角”都进一步促进了世界经济的联系,英国在这个过程中成为19世纪最强大国家,对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产生重大影响。【点睛】19.阅

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新中国建立之初的国际秩序观具有双重特点,既有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国际秩序的认同,又有对美国为首的西方国际秩序的否定。在此基础上新中国逐步表达出自己的坚持和平共处的国际秩序观。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中国的国际秩序观从主要遵从苏

联主导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国际秩序,到批判该秩序。20世纪70年代初,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实际上是倡导一种新的国际秩序观。1978年后,中国的国际秩序观也因中心任务的改变而发生很大变化。对西方的国际秩序观不再全盘否定,而是部分接受。同时。中国提出了改变现行国际秩序并

努力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目标。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在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方面作了许多积极努力,提出了许多新的思路。2005年7月,中国和俄罗斯发表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两国联合声明提出了新的国际秩序的具体原则。标志着中国国际秩序观内容的重要拓

展。——摘编自叶自成、蒋立群《新中国国际秩序观的变迁》(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国际秩序观的变迁表现。(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国际秩序观变迁的主要影响。【答案】(1)表现:由认同到批判苏联主导的社会主义秩序;由否定到部分接受西方国际秩序观

;由被动接受国际秩序到积极推动改变不合理的旧国际秩序;提出自己的国际秩序观并不断调整、具体化。(2)实践并发展了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为国内的经济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影响并推动了国际关系格局的改变;扩大了中国的影响,提升了国

际地位。【解析】【分析】【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既有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国际秩序的认同”“中苏关系恶化,中国的国际秩序观从主要遵从苏联主导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国际秩序,到批判该秩序”得出由认同到批判苏联主导

的社会主义秩序;根据材料“有对美国为首的西方国际秩序的否定”“对西方的国际秩序观不再全盘否定,而是部分接受”得出由否定到部分接受西方国际秩序观;根据材料“在此基础上新中国逐步表达出自己的坚持和平共处的。的国际秩序观”“20世纪70年代初,毛泽东提出‘三个世

界划分’的理论,实际上是倡导一种新的国际秩序观”得出由被动接受国际秩序到积极推动改变不合理的旧国际秩序;根据材料“”“中国提出了改变现行国际秩序并努力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目标。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在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方面

作了许多积极努力,提出了许多新的思路。2005年7月,中国和俄罗斯发表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两国联合声明提出了新的国际秩序的具体原则”得出提出自己的国际秩序观并不断调整、具体化。【小问2详解】关于新中国国际秩序观变迁的主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维护国家利益、影响国际格局方

面展开分析,即实践并发展了独立自主和平的外交方针;为国内的经济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影响并推动了国际关系格局的改变;扩大了中国的影响,提升了国际地位。【点睛】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列宁必须做出妥协来阻止灾难。他建立了全俄饥荒救济委员会。10月4日的一项新法令允许私人承包商从海外购买

机器、燃料和衣服。合作社也有权在国外购货以便在国内进行物物交换。11月23日,为了吸引外国资本,列宁使外国资本家在俄国获得特许在赚钱的企业投资成为可能。也包括对地产的租赁。他还同意将工会运动并入国家机构的进程放慢。12月17日,与奥地利签订了一项贸易协定,进一步扩大了俄国在其中恢复贸易的地区。一周

后,为了寻求缓和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的办法;列宁颁布了农业法,农民由此可以保留维持自己和一家人生活所需要的任何产品。——摘自【英】马丁·吉尔伯特《二十世纪世界史。1921年》(1)据材料,概括苏俄该时期政策的特征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上述政策特征的主要原因。【答案】(1)不断调整;逐渐放权;灵活变化;借助外力;紧扣迫切需要解决问题;着眼于巩固政权;关注民生。(2)原因:饥荒蔓延;苏维埃政权面临危机;资本主义国家的干涉和封锁;列宁善于审时

度势,及时调整;苏维埃工农政权的阶级属性。【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必须做出妥协”“10月4日的一项新法令”“11月23日,为了吸引外国资本”“12月17日,与奥地利签订了一项贸易协定等信息可概括出”不断调整;根据材料“允许

私人承包商从海外购买机器、燃料和衣服”“合作社也有权在国外购货”可概括出逐渐放权、灵活变化;根据材料“为了吸引外国资本,列宁使外国资本家在俄国获得特许在赚钱的企业投资成为可能”可概括出借助外力;根据材料“列宁

颁布了农业法,农民由此可以保留维持自己和一家人生活所需要的任何产品”可概括出紧扣迫切需要解决问题;着眼于巩固政权;关注民生。(2)原因:根据材料“列宁必须做出妥协来阻止灾难。他建立了全俄饥荒救济委员会”并结合材料时间“1921年”和所学知识可

知,这一时期苏俄的困难主要是由于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的,三年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打击了人民积极性,使得当时饥荒蔓延、苏维埃政权面临危机;结合所学再从资本主义国家的干涉和封锁;列宁善于审时度势,及时调整;苏维

埃工农政权的阶级属性等角度概括即可。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envi的店铺
envi的店铺
欢迎来到我的店铺
  • 文档 138675
  • 被下载 7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