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湖南中考真题语文》2017年湖南省株洲市中考语文试卷(教师版) .docx,共(22)页,59.049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4864965ca309f58073de161b2bde19a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17年湖南省株洲市中考语文试卷(教师版)一、语言文字积累与运用(共29分)(一)单项选择题(共12分,每小题3分)1.(3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组是()A.和煦.(xù)更.上层楼(ɡènɡ)兴.高采烈(xìnɡ)B.驯.服(xùn)恪
.守不渝(kè)拐弯抹.角(mò)C.稽.查(jī)谑.而不虐(xuè)厉兵秣.马(mò)D.炮.制(pào)甚.嚣尘上(shèn)心宽体胖.(pànɡ)【考点】12:易误读常见字.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常见字的读音,多音字的辨析。【解答】A准
确。注意“和煦”的读音。B准确。注意“恪尽职守”“拐弯抹角”的读音。C准确。注意“厉兵秣马”的读音。D有误。“炮制”的读音是“páozhì”;“心宽体胖”的读音是“xīnkuāntǐpán”;注意“甚嚣尘
上”的读音。故选:D。【点评】此题为基础题,难度不大。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打好字音的基础,多读多写。对于多音字,一定熟练掌握,仔细辨析。2.(3分)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瑰丽玲珑剔透满
载而归蔚然成风B.清澈名列前矛嬉笑怒骂应接不遐C.颔联筚路蓝缕百尺竿头暴殄天物D.赝品噤若寒蝉莘莘学子动辄得咎【考点】14:常见易错字.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本题考查汉字的字形。需要注意成语的固定写法。【解答】A准确。注意“满载而归”“蔚然成
风”的书写。B有误。“名列前矛”的准确书写:名列前茅。“应接不遐”的准确书写:应接不暇。注意“嬉笑怒骂”的书写。C准确。注意“筚路蓝缕”“暴殄天物”的书写。D准确。注意“赝品”“噤若寒蝉”“莘莘学子”的书写。故选:B。【点评】此题考查
的知识点是词语的书写,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平时认真书写,规范书写。3.(3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组是()在当今,汉语新词汇大量产生,,,,。①但绝大多数新词语喧嚣数日或数月②平均每天诞生二十个以上
③犹如春风野草④便消失在时间的洪流之中。A.①③②④B.③①④②C.②③①④D.③②④①【考点】72:排列句子顺序.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句子的排序,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句子之间的关系,需要结合语境,注
意理清内在关系。【解答】阅读文段可知,此文段是有关汉字词汇的阐述。根据句子“大量产生”这一关键词,②句用紧跟上句具体数字说明词汇产生的数量,故②在首位;③句运用比喻句“春风野草”,描述新词汇的出现,③在②
的后面;①句中“但”是表示转折的连词,应紧跟在③后面,从新词汇消失的角度阐述,故应③①;④紧跟①,阐述大绝对新词汇会消失。排序:②③①④。故选:C。【点评】解答句子的排序问题时,一定细读文段,注意选项中的关键性字词,理清句子之间的内
在联系。4.(3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理论再好,只有被我们掌握、接受和理解,才能成为自觉遵守和奉行的准则。B.首届“读书之星”颁奖典礼,是设在学校礼堂举行的,当场告诉了获奖名单。C.二千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D.李老师
学识水平很高,文章写得洋洋洒洒,江河日下,同学们对他趋之若鹜。【考点】79:病句辨析与修改.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
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解答】A.语序不当,改为“接受、理解和掌握”;B.重复冗赘,删除“设”;用词不当,把“告诉”改为“宣布”;C.正确;D.用词不当。江河日下:江河的水一天天地向下流。比喻情况一天天地坏下去。趋之若鹜:比喻人们
成群地争着前去;故选:C。【点评】此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逐项审读,从句意,用词,修辞,标点,结构,词语搭配等多方面去考虑,确定最后选项。三、标题5.(8分)(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
居易《钱塘湖春行》)(2)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杜牧在《赤壁》一诗中,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借史事以吐胸中抑郁不平之气的两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4)他人不理解自己,也不怨恨恼怒,这
才是有德之人的作风,所以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考点】EF:名篇名句默写.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解答】(1)乱花渐
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注意“没”的写法)(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注意“厦”的写法)(3)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注意“郎”的写法)(4)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注意“愠”的写法)【点评】名句
默写中需要注意的七点:①领悟含义,圈点强记,边诵边写;②要突破生僻难写字,规范书写;③要注重同音异义词;④要关注同义异形词;⑤要留意具体语境;⑥要留心语句顺序;⑦要注意语句出处。四、标题6.(4分)根据下面提供的情境,补全对话。小红即将中考。一天,晚饭后﹣﹣妈妈(对小红爸爸):我们单位今晚有急事,
你陪小红复习功课吧。爸爸:不行啊,我要去见老远来的一位重要客户呢。妈妈(生气):你……究竟是客户重要,还是孩子重要?爸爸:当然是客户重要了。妈妈:既然你认为客户重要,干脆跟他去过好了!小红说:妈妈,爸爸的这位客户很重要,而且大老远的来了,爸爸理应去见他。妈妈我知道您的苦心,我
已经长大了,可以很好地在家复习,您不要担心。。【考点】83:情景对话.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情景对话,结合题干信息,运用得体的语言流畅表达。【解答】阅读题干,可以提取以下信息:妈妈单位有急事,爸爸要去见老远来的重要客户,爸爸因为回答客户重要,妈妈与之争吵。在这种情景下,小红
要用礼貌的语言化解父母的冲突,并且强调自己的自立,自己可以很好地复习。由此提炼答题要点:①体谅父母,化解冲突。②强调自己的自立,③用语礼貌得体。答案:妈妈,爸爸的这位客户很重要,而且大老远的来了,爸爸理应去见他。妈妈我知道您的苦心,我已经长大了,可以很好地在家复习,您不要担心。【点评】语言
运用题的解题关键在于认真读题,准确把握题目的要求,理清答题的思路。语言要生动连贯。7.(5分)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表一2012~2016年我国老年人口统计表(单位:万人)指标年份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60岁以上人口19390202432124222
20023086占总人口比重14.3%14.9%15.5%16.1%16.7%表二我国老年人消费规模预测(单位:万亿)指标年份2016年2020年2030年2040年2050年消费金额3.25.316.634.560.4(1)表一表明:我国老年人口逐年增长,占总人口的比重越来越大。(2)表二表
明:我国老年人消费规模将快速发展(扩大、扩展)。【考点】82:图(表)文转换.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图文转换,仔细观察图画,并用连贯流畅的语言表述出来。【解答】(1)阅读题干可知,表格是有关“我国老年人口统计表”。因为表格只是针对“老
年人口统计”的数值分析,所以回答时只要横向先后时间分析即可。表一中,数值分析即可看出从2012年到2016年,我国老年人口逐年增长,占总人口的比重越来越大。(2)阅读题干可知,表格二是有关“我国老年人消费规模预测”。从2016年消费金额3.2亿,到2050年高达60.4亿,横向
对比可以看出,我国老年人消费规模预测2016年、2020年增长相对平缓,但之后则出现快速发展的趋势。由此分析,提炼答案即可。答案:(1)我国老年人口逐年增长,占总人口的比重越来越大。(两个要点各1分)(2)我
国老年人消费规模将快速发展(扩大、扩展)(要点:“将”“快速”“发展”各1分)。【点评】此题图文转换要求将表格内容分析后描述下来,语言生动连贯。二、阅读下面白话文,回答问题(共37分)8.(12分)生
产的扩展秩序①四十年前,南方农村甚至小城,如果吃上一顿饺子,一定是最深刻的记忆之一。那时需要从买面粉、猪肉等原料开始,而这些都不易办到。好不容易材料齐了,头一关是和面,干了不行,稀了也不行。然后要将和好的面切成一个个小面团,再擀成饺子皮。这个
难度同样不小,饺子皮要薄且圆,但太薄则易烂,太厚又煮不熟。②可以想见,这是一个浩大工程,全家分工,每个人都要撸起袖子加油干,还得提前几天就做准备。然而,全家总动员忙上大半天,做出来的饺子很可能并不好吃。③若干年后,终于有饺子皮卖了,包饺子瞬间简化了大半。渐渐
地,城镇有人包饺子卖了,人们花几元钱就可以吃一顿。但不方便存放,必须现买现吃,且味道平平。④速冻饺子的出现则是一场革命。各种口味、各种品牌,高中低档,琳琅满目。平时买几袋冻在冰箱里,需要的时候,往锅里倒上水,烧开后放入饺子,几分钟捞起来就行,没有任何技术含量,时间成本、体力成
本都可忽略不计。不想做饭的时候,许多人就煮饺子吃。⑤到底发生了什么,将饺子这一不可承受的浩大工程变成了懒人的首选?⑥这无论如何都是个奇迹!它不是来自伟大君王的高瞻远瞩、英雄人物的丰功伟业,也没有谁像家长那样去安排调度,
统一指挥,而是源于普通人之间的合作。没错,源于平凡如你我的人之间通力合作。⑦在家庭范围内,合作的过程显而易见。有人擀皮,有人剁馅,包的包,煮的煮。然而,这种合作的范围极其有限,凭借的是管事人的安排、组织
和协调。合作范围有限,意味着知识和技能有限,所能动用的资源也有限,因此,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成果却不如人意。后来,合作的范围不断扩大,从家庭到社区(小区门口包饺子卖),进而到全国(速冻水饺).而且,速冻水饺的生产、运输和销售过程,必
然会用到其他国家的技术、设备或人才。小小的饺子,可以说是全世界合作的产物。⑧合作范围的扩大产生了惊人的效果。现在,我们能够利用十倍百倍的人手,百倍千倍的知识技能,在全世界范围内调动资源,效率千倍万倍地增加,产量和质量极大提
高。人们利用素不相识甚至远在天边的人的成果,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弄不懂完整的过程,只须做好经手的那一点工作。没有人能弄明白整个过程,但一切井井有条,各就各位,简单高效,仿佛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操控。⑨这就是扩
展秩序及其显著成效。而且,由于合作范围扩大、合作方式更多样,我们更加独立了。任何商品,这家店没有,还有另一家;这个牌子没有,还有别的牌子。市场上买得到的任何东西都是如此,价格或许有涨跌,但供给不是问题。⑩饺子从古传到今,被封为民族特
色美食,但为什么以前没有大规模生产?实际上,这并不涉及多么高精尖的技术难题,而只是因为出现了促进扩展秩序的制度环境。(1)四十年前,吃一顿饺子也会成为深刻记忆的原因是这是一个浩大工程。(2)根据原文,“看不见的手”指什么?它能够高效发挥作用,最根本的条件是什么?(3)从⑥⑦两段可以看出,
“扩展秩序”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述。(4)举例说明为什么“由于合作范围扩大、合作方式更多样,我们更加独立了”。【考点】A7:说明文阅读综合.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本文①~⑥段,由四十年前包饺子是一个浩大工
程,引出说明的对象:生产的扩展秩序;接着⑦~⑨,介绍通力合作在家庭到世界范围内的作用;第⑩段,再次强调以往饺子不能大规模生产的原因,在于生产的扩展秩序,总结全文。【解答】(1)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解答此题在了解文本大意的基础上,从相对应的段落中即可筛选出句子作答。文章②⑤段都提到了:“这是一个浩大
工程”。当然根据文中的描述,用自己的话概括也可以,如:包饺子工序多,制作难度大,在市场上买不到等。(2)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结合“看不见的手”所在句子前后的内容,我们会发现它所指的内容就是⑨段首所说的“扩展秩序”;它能够高效发挥作用,最根本的条件,在文章末尾交代出来,即:促进扩展秩序的制度环境。
(3)本题考查说明对象特点的归纳。从第⑥段阐述的内容,可以发现“扩展秩序”“没有谁像家长那样去安排调度,统一指挥,而是源于普通人之间的合作”;第⑦段主要突出其“合作的范围不断扩大”。(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解答此题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能结合生活
举出实例来分析句子意思即可。答案:(1)包饺子是一个浩大工程。(2分)(说明:答包饺子工作量非常大;从买原料、和面、擀饺子皮都不易办到;难做且市场上买不到等亦可)(2)(生产的)扩展秩序(1分)促进扩展秩序的制度环境。(1分)(3)①(合作)是非人为设计的(或合作是“自发的”).(2分)(“没
有谁像家长那样去安排调度,统一指挥,而是源于普通人之间的合作”得1分)②(合作)范围是“不断扩大的”,从家庭一直扩展到国际分工合作。(2分)(只答“合作范围扩大”得1分)(4)随着合作范围的扩大、合作方式的更多样,我们有充分的选择余地,不必依赖特定
的他人。例如,你想吃饺子,如果只能在自家做,而会和面的人不在家,就难以吃到。由于合作范围扩大、合作方式增多,可以随时到不同商店购买不同品牌的饺子。(分析原因2分,举例说明2分)(说明:①分析原因没有答到要点
“有充分的选择余地,不必依赖特定的他人”,只摘抄原文,如“市场上买得到的任何东西”“供给不是问题”或其他,最多得1分。②举例说明不必限于吃饺子,结合生活实例谈亦可,关键是能在对比叙述中呈现自己的理解)【点评】本阅读第(1)
(2)题都是说明文阅读的典型题,信息筛选题答题技巧:解答这种信息筛选与整合题,通常的做法是:提取综合,重组输出。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1)从文中准确而迅速地捕捉、筛选、提取出所需的信息;(2)合理地概括信息;(3)按照一定的要求加工信息。在提取信息过程中
要注意,有时如果文段中是几层并列的内容,就需要把几个意思联结,归纳出一个主要意思;如果文段中有结构类似的词语、短语或者句子,那么这些往往是所要找的几个要点。其次还可以抓住关键的标志词寻找要点,如“除了”“还有”“另外”等。9.(16分)诗人我们这儿的住户贫困而好客。
有一天来了一个乞丐,说他饿坏了,我们就让他饱餐了一顿,他还要了支香烟,直到我们替他把香烟点燃后才离去。一天下午,我刚放学回家,有人叫住我:“小弟弟,我可以进你家的院子吗?”他身材瘦小,穿戴整齐。我问:“你想干啥?”“我想看看你们的蜜蜂。”我家院里有四棵大棕榈树,上面聚
集着蜜蜂。我跑上台阶,喊道:“妈,有一个人在院子里,他说想看看蜜蜂。”妈妈走出来,上下打量着他,极不友善地问:“你要干吗?”“我想看看你们的蜜蜂。谢谢您,太太。”他讲得极缓慢而清晰,仿佛说出的每个字都要花掉他的钱一样。他和我,蹲在棕榈树下一块儿看着蜜蜂。我说:“你是干什么工作的,先生?”“
我是诗人。你也是个诗人。你喜欢妈妈吗?”“她不打我的时候,喜欢。”他站起身来,从裤兜里掏出一张纸片:“这上面是首描写母亲的伟大的诗篇。我打算卖给你,只要四分钱。”我跑进屋:“妈,你想花四分钱买一首诗吗?”“你听着
,告诉那个家伙,赶快出去。”我对诗人说:“妈妈说她没有四分钱。”“这就是诗人的遭遇。”他好像并不介意。“像你这样到处转游着卖诗倒挺有意思。有很多人买吗?”“从来没人买过。”“那你为什么还要四处转游?”“这样我就可以看到许多东西,我还一直希望遇到别的诗人。”“你真的认为我是个诗
人吗?”我问。“你像我一样有才华。”他走了。我祈祷能再见到他。一天下午,放学回家的路上,我在街的拐弯处又见到了他。“我已经等你很久了。”“卖掉诗了吗?”他摇摇头,说:“我院里有棵挺好的芒果树。现在芒果都熟透了,红彤彤的,果汁又多又甜。我等你是想请你去吃芒果。”诗人住在一
间小棚屋里,家具很少,显得很冷清。院子里绿茵茵的,还有一棵高大的芒果树。他说得不错,芒果汁又多又甜,我一连吃了六个。橘黄色的芒果汁从嘴角流到下巴上,我的衬衫也染上了果汁。回到家后,妈妈很气愤:“你窜到哪儿疯去啦
?去,给我拿根鞭子来!”我从家里逃出来,发誓再也不回去了。我气极了,跑到了诗人家。他说:“别哭啦,咱们一块去散散步吧!”我们散了步,还躺在草坪上看星星,他让我猜那些星星离我们有多远,我按他说的做了,明白了他的意思。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感到如此骄傲和愉快,
我的气愤一扫而光。忽然,一个警察出现在面前。“你们在这儿干什么?”诗人说:“已经四十多年啦,我也一直在想这个问题。”警察无趣地走了。从此,我和诗人总是一起去散步,看星星。一天,诗人对我说:“我告诉你一个重要的秘密。我正在写一首诗,世界上最伟大
的诗篇。我已经写了五年啦。每月只写一行,再有二十二年就完成了。”“上个月写的那行是什么?”他仰起头看着天空:“往昔深邃而奇妙。”“是行很美的诗。”“我希望能把一个月的体会感受全部倾注到这行诗句中去,写出一首震撼全人类
的诗篇。”我惊叹道:“等写完了最伟大的诗,你就会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了吧?”他没有回答我的问题。我觉得诗人在一天天衰老下去。一天,我到小房子里去看望他,他躺在小床上,看上去那么苍老、虚弱。他说:“诗写得不太顺利。”我敏锐地感觉到了什么,泪水突然涌了出来
。他挣扎着坐起来,让我坐到他的膝盖上,看着我的眼睛说:“嗯,你也看出来了,我一直说你具有诗人的眼光。”他看上去并不难过,把我搂到瘦削的胸前:“想听我再给你讲一件有趣的事吗?”我什么也说不出来。“给你讲完,你要答应我马上回家,再
也不要来看我了,好吗?”我点点头。“很好。现在听我讲,以前我给你讲过的那些什么作诗和世界上最伟大的诗,都是假的。你说这是不是你听过的最有趣的事?”他的声音中断了。不久,诗人的小房子被扒掉了。芒果树也被砍倒了。诗人好像从没有来到过这个世界。(节选自奈保尔《米格尔街》,花城出版社
,1992年9月)(1)米格尔街的人是“好客”的,但“妈妈”为什么对诗人“极不友善”?(2)诗人“讲得极缓慢而清晰,仿佛说出的每个字都要花掉他的钱一样”,一方面表明他使用语言非常严谨,另一方面也暗示了他物质生活上的贫困。当警察问:“你们在这儿干什么?”诗人答非所问,说:“已经四十多年啦,我也一
直在想这个问题。”诗人四十多年都在思考的问题是人生应该如何度过。(3)诗人最后对“我”说:“那些什么做诗和世界上最伟大的诗,都是假的。”出人意料,但为什么又是合情合理的?(4)小说中,诗人为什么和“我
”成为了好朋友?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考点】9E:小说阅读综合.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开头到“我祈祷能再见到他”),写诗人希望到我家观察蜜蜂,我与他相识并希望能再见到他;第二部分(“一天下午”到“我和诗人总是一起去
散步,看星星”),写我再次见到诗人,并与他逐渐熟识起来;第三部分(“一天,诗人对我说”到结尾),写诗人告诉我他创作伟大诗篇的艰辛,并在临死前希望我不要再走他的人生之路。【解答】(1)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根据上下文内容来
分析判断。从文中可知,诗人来我家的目的是“想看看蜜蜂”,妈妈“极不友善”的问话,表现她对诗人的行为感到不解,认为他可能是有其他的目的,而后来诗人又让我花四分钱买一首诗,这更加肯定了妈妈的猜测,所以对他的态度很不友好。(2)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与分析。
这是一道填空题,根据题干给出的提示来分析理解句子意思。句子描述了他讲话的状态,表现他每说一句话都字斟句酌,为人非常严谨,这与他诗人的身份相符;“仿佛说出的每个字都要花掉他的钱一样”,连说话都和金钱相关联,可见他生活的贫困;结合诗人的生活状态
来分析,他用了四十年来思考的是:人为什么活着,但他一直还没有弄明白。意思对即可。(3)本题考查对结尾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结合前文内容,“我正在写一首诗,世界上最伟大的诗篇。我已经写了五年啦。每月只写一行,再
有二十二年就完成了”可以看出诗人有宏大的志向,但临死前却说这一切都是假的,是因为这正是他一直不明白的地方: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写诗却会一生穷困潦倒?再结合前文内容来看,诗人已把我当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他在临死前说出这样的话,是真诚的希望我不要重走他的人生之路。这一切
都是在前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所以合情合理。(4)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根据上下文内容,从诗人和“我”两个角度来分别进行分析。从母亲与我对诗人的不同态度,可以看出诗人平时的孤独;从我愿花四分钱买他的诗,可见我的天真,
对人的真诚等。答案:(1)因为诗人说想看看蜜蜂,这让“妈妈”觉得很诡异,难以理解(或让“妈妈”产生了警惕、提防心理).(2分)“看蜜蜂”属于闲情逸致,与这里的贫困生活格格不入。(1分)(2)非常严谨(字斟句酌、谨慎、爱推敲);(1分)贫困;(1分)人生应该如何度过。
(1分)(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的意义等意思对即可)(3)要点:①诗人因沉迷诗歌而一生穷困潦倒;(2分)②诗人和“我”是朋友,善良的他不希望“我”重蹈他的人生之路。(2分)(4)要点:①从诗人的角度,诗人孤独,渴望交流分享与情感慰藉;表现有他希
望到我家和我一起看看蜜蜂,和我一起看星星。(3分)②从“我”的角度,“我”是一个小孩,保有童真和诗性,能同情、理解诗人的遭遇与情感;能和诗人精神相通;如,我愿意和诗人一起看蜜蜂,并相信诗人,愿花四分钱买他的诗。(3分)(说明:从诗人与
“我”两个方面作答,要点2分,结合内容分析1分,意思对即可)【点评】本阅读题共设置了四道题,对文章中心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可从以下方面进行:(1)通读全文,把握全文主要内容。(2)捕捉关键句。关键句在文中是提示或暗示文章主旨的句子。点旨的文眼、富有哲理的警句,回环往复的复
沓及表达观点、抒发情感的议论抒情的句子等都是文章的关键句。(3)探究结构。侧重探究标题、首尾呼应段、过渡句。标题是主旨的体现,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有些文章的中心思想就集中体现在题目上。首尾呼应段,能使文章结构严谨,突出中心,易于把握
主旨。10.(9分)如来对众言曰:“我今有三藏真经,可以劝人为善。”诸菩萨闻言,合掌皈依。如来曰:“三藏乃是修真之经,正善之门。我待要送上东土,叵耐那方众生愚蠢,毁谤真言,不识我法门之旨要,怠慢了瑜迦之正宗。怎么得一个有法力的,去东土寻一个善信,教他苦历千山,询经万水,到我处求取真经,永传东土,劝
化众生,却乃是个山大的福缘,海深的善庆。谁肯去走一遭来?”当有观音菩萨,行近莲台,礼佛三匝道:“弟子不才,愿上东土寻一个取经人来也。”(第八回)唐僧正走处,忽听得一棒锣声,路两边闪出三十多人,一个个枪刀棍棒,拦住路口道
:“和尚!那里走!”唬得个唐僧战战兢兢,坐不稳,跌下马来,蹲在路旁草科里,只叫“大王饶命!大王饶命!”那为头的两个大汉道:“不打你,只是有盘缠留下。”长老合掌当胸道:“大王,贫僧是东土唐王差往西天取经者。自别了长安,年深日久,就有些盘缠也使尽了。”那贼闻言,掣大棍,上前就打。长老一生
不会说慌,遇着这急难处,没奈何,只得打个诳语道:“二位大王,且莫动手。我有个小徒弟,在后面就到。他身上有几两银子,把与你罢。”那贼道:“且捆起来。”众喽啰一齐下手,把一条绳捆了,高高吊在树上。却说三个撞祸精,随后赶来。忽
见长老在树上,八戒呵呵大笑道:“你看师父。在那等我们便罢了,却又有这般心肠,爬上树去,扯着藤儿打秋千耍子哩!”行者见了道:“呆子,莫乱谈。师父吊在那里不是?你两个慢来,等我去看看。”好大圣,急登高坡细看,认得是伙强人。心
中暗喜道:“买卖上门了!”即转步,摇身一变,变做个干干净净的小和尚,肩上背着一个蓝布包袱。来到前边,叫道:“师父。”三藏道:“徒弟呀,还不救我一救?”那伙贼见行者与他师父讲话,撒开势,围将上来道:“小和尚,你师父说你腰里有盘缠,趁早拿出来,饶你们性命
!”行者放下包袱道:“盘缠有些在此包袱,不多,只有马蹄金二十来锭,粉面银二三十锭,散碎的未曾见数。要时就连包儿拿去,切莫打我师父。”那伙贼闻言,都甚欢喜道:“这老和尚悭吝,这小和尚倒还慷慨。”教:“放下来。”那长老得了性命,
跳上马,顾不得行者,操着鞭,一直跑回旧路。行者忙叫道:“走错路了。”提着包袱,就要追去。那伙贼拦住道:“那里走?将盘缠留下,免得动刑!”好大圣,耳中摸一摸,拔出一个绣花针儿道:“列位,我出家人,果然不曾带得盘缠,只这个针儿送你罢。”那贼道:“你好道会做
裁缝?我要针做甚的?”行者听说不要,就拈在手中,晃了一晃,变作碗来粗细的一条棍子。将棍子插在地下道:“列位拿得动,就送你罢。”两个贼上前抢夺,可怜就如蜻蜓撼石柱,莫想弄动半分毫。这条棍本是如意金箍棒,天平称的,一万三千五百斤重,那伙贼怎
么知得。大圣走上前,轻轻的拿起,丢一个蟒翻身拗步势,指着强人道:“你都造化低,遇着我老孙了!”群贼围上前来,打了五六十下。行者笑道:“且消停!待我一个个打来,一发教你断了根罢!”荡的两棍,打死了两个,唬得那众喽啰撇枪弃棍,四路逃生而走。却说唐僧骑着马,往东正跑,八
戒、沙僧拦住道:“师父往那里去?错走路了。”长老兜马道:“徒弟啊,趁早去与你师兄说,教他棍下留情,莫要打杀那些强盗。”呆子一路跑到前边,厉声高叫道:“哥哥,师父教你莫打人哩。”行者道:“别个都散了,只是两个头儿在这里睡觉哩。”呆子行到身边,看看道:“这两个,张着口睡,都淌出些粘涎来了。”行者道:“
是老孙一棍子打出豆腐来了。”八戒道:“人头上又有豆腐?”行者道:“打出脑子来了!”八戒听说打出脑子来,慌忙跑转去,对唐僧道:“打杀了。散伙了!”三藏问:“阿弥陀佛!打的怎么模样?”八戒道:“头上打了两个大窟窿。”三藏教:“解开包,取几文衬钱,快
去那里讨两个膏药与他两个贴贴。”八戒笑道:“师父好没正经。膏药只好贴得活人的疮肿,那里好贴得死人的窟窿?”三藏道:“真打死了?”就恼起来,口里不住的絮絮叨叨,猢狲长,猴子短……(第五十六回)(节选自《西
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1)根据第八回,简要概括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根本原因。(2)结合文段简要分析唐僧形象。(3)鲁迅认为《西游记》“实出于游戏”,请结合上文第五十六回节选内容简要分析。【考点】9E:小说阅读综合.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本阅读语段分别出自《西游记》的第八
回与第五十六回。语段一,主要讲述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根本原因。语段二,讲述唐僧被一伙强盗吊在树上,悟空救下唐僧,打死二人。当晚,投宿一老者家,老者之子与强盗发现悟空,便欲谋财报仇。老者报信,师徒走脱,强盗追
来,被悟空打得死伤无数,老者之子亦被割下头,唐僧大惊,先念起紧箍咒,使悟空疼痛难忍,又赶走了他。【解答】(1)本题考查语段信息的筛选与概括。解答此题在读懂语段的基础上,可结合“三藏乃是修真之经”“方众生愚蠢,毁谤真言”“到我处求取真经,永传东土,劝化众生”等句子的理解来概
括。(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从唐僧遇到强盗,真言相告徒弟身上有银两,可以看出他为人的胆小;他逃走后却又让八戒去劝悟
空“莫要打杀那些强盗”,可以看出他为人的善良。(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明白鲁迅“实出于游戏”的意思,鲁迅认为《西游记》“实出于游戏”,意思是认为此书更多地是荒诞无稽的作品。所以解答此题,能从《西游记》中读出“玩耍”“逗乐”的意味,能结合文本从情节(细节)安排或人物形象找
实证即可。答案:(1)如来寻人取经以传法、劝化众生。(2分)(意思对即可)(2)要点:善良/慈悲(1分);怯懦/胆小(1分)。遇强盗便“战战兢兢,坐不稳”直呼“大王饶命”,见出他胆小、怯懦的一面(1分);逃脱后又让八戒去劝行者“莫要打杀那些强盗”,见出他善良、慈悲的一
面(1分)。(性格特点2分,结合文本分析2分。举例分析不必囿于参考答案)(3)示例:《西游记》中有很多逗乐、好玩、戏弄、戏谑成分(1分)。如:唐僧路遇强盗被吊在树上却被八戒笑说成“扯着藤儿打秋千耍子”
。孙行者见着强盗竟很高兴,认为是来了买卖,变着戏法、故意耍弄了他们一番,让人读来忍俊不禁。(2分)【点评】本阅读第(2)题是阅读的典型题,人物形象的分析答题方法:1、结合对人物描写。人物描写细分为: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人物描写的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2、结合人物所做的事。3、关注作者对人物的评价,褒贬应与作者一致。4、概括人物性格时一定要本着全面、客观的原则。在概括人物性格时一般用二字词语或四字词语,尽量用到三个以上,还要注意从
多个角度概括。三、阅读下面文言诗文,回答问题(共24分)11.(9分)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
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湮.于沙上②遂.反溯流逆上矣(2)翻译下面的句子。①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
去?②可据理臆断欤?(3)初三复习时,老师请小红翻译“凡河中失石……”一句,小红将“凡”译为“凡是”,老师指出了小红的错误,小红不解。老师提示说:“课文告诉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哦。”小红恍然大悟,并从河流的特点
出发举出了不能于上流求石的两种情况:①河床太陡;②水流常年很浅、很缓。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掌声。【考点】DA:课内文言文阅读.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参考译文: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
没了。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资金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
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疯了吗?”大家都信服地认为他的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兽,都
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刷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
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石兽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是疯狂的;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吗?”人们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对于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有很多啊,难
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①句意为:石兽埋没于沙上;湮:埋没上。②句意为:于是石兽反而逆流而上;
遂:于是,就。(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第一句话,注意“物理”,事物的道理;“为”,被。第二句话,注意“可”,可以;“臆断”,主观判断。(3)本题考
查提炼课文信息。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来分析即可。阅读全文,了解内容,从“河床”和“水流”两个角度来分析不能于上流求石即可。综上所述,答案为:(1)①埋没;②于是,就。(
2)①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②怎么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3)①从河床角度,如河床太陡、淤泥或卵石河床等;②从水流角度,如水流常年很浅、很缓等【点评】遂
:然操遂能克绍(终于;竟然)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于是;就)12.(9分)高宗(乾隆皇帝)循卫河南巡,舟行倚窗,见道旁农夫耕作,为向所未见,辄顾而乐之。至山左某邑,欲悉民间疾苦,因召一农夫至御舟,问岁获之丰歉,农业之大略,地方长官之贤否。农夫奏对,颇
惬圣意。寻.又令徧.视随扈诸臣,兼询姓氏。群臣以农夫奉旨询问,于上前不敢不以名对,中多有恐农夫采舆论上闻致触圣怒者,皆股栗失常。农夫阅竟,奏曰:“满朝皆忠臣。”上问何以知之。农夫奏称:“吾见演剧时,净脚所扮之奸臣,如曹操、秦
桧,皆面涂白粉如雪,今诸大臣无作此状者,故知其皆忠臣也。”上大噱①。(选自《清稗类钞》)注释①噱(jué):笑。(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寻.又令徧.视随扈诸臣寻:不久徧:通“遍”,全部,遍及(2)翻译下面的句子。群臣以农夫奉旨询问,于上前不敢不以名对,中多有恐农夫采
舆论上闻致触圣怒者,皆股栗失常。(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宗见道旁农夫耕作,很高兴,因为他之前从未见过。B.高宗想了解民间疾苦,农夫据实以告,高宗十分满意。C.群臣“不敢不以名对”说明他们并非良
善之辈,心虚。D.高宗对群臣的表现视而不见,这说明他并不想听真话。【考点】DB:课外文言文阅读.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参考译文:清高宗乾隆皇帝带着卫兵到河南巡查,靠在船的窗边观赏过往风景,看见路边有一个农夫正在耕作,以前没有见过,于是就看着心里很高兴。到了山左边的一个村庄,(清高
宗)想要了解这里百姓过的好不好,因此就召了一个农夫到他的船里,问他年收成怎么样,主要种些什么农作物维持生计,(这里的)地方官贤明与否。农夫都一一回答了,皇帝对他的答案很满意。然后他看看周围的各位大臣,并且询问他们的姓
名。大臣们以为是皇上让农夫问的,于是上前不敢不告诉他,其中有不少人惟恐农夫会说什么话触怒皇上,都有些发抖失常。农夫问完后,跟皇上说:“满朝都是忠心的臣子。”皇上问(他)怎么会知道。农夫回答说:“我看演戏时,净脚所扮演的奸恶的臣子,像曹操、秦桧那样的,脸上都涂了白粉像雪一样,现在大
臣们没有这样的,所以我知道他们都是忠心的臣子。”皇上大笑。【解答】(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本句句意为:不久就又命令他(他)看看周围的各位大臣。寻:不久。(2)本题考查重点句
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流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句中重点词语有:以,以为;股,大腿;栗:颤抖。句意为:群臣因为农民是奉旨来询问,(所以)在皇上面前不敢不
用真实姓名回答,其中有很多害怕农夫将舆论上报以致皇上发怒的,都两腿发抖失去常态。(3)本题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B项错误。令高宗满意的是农民此刻回答的内容(话语),不一定是实际的情况。答案:
(1)寻:不久徧:通“遍”,(全部,遍及等得分)(各1分)(2)群臣因为农民是奉旨来询问,(所以)在皇上面前不敢不用真实姓名回答,其中有很多害怕农夫将舆论上报以致皇上发怒的,都两腿发抖失去常态。(4分,译错一句扣1分)(3)B【点评】文言文翻译的具体
方法可以归纳为“五字法”,即“增”“留”“补”“删”“调”等。1、增:即对省略部分要增补出来。例如,有时候句中常常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情况。2、留:“留”,就是把文言文句子中不必翻译的词保留下来。文言
文中不必翻译的词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特殊名词,如: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年号、日期、度量衡单位等等;一类是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不必翻译的词,如:山、石、高、远等。3、补:“补”,就是在翻译文言文省略句时,把原句中被省略的成分补充进去。在文言文中,省略句不少,主要是省略主语、谓语、宾语、
介词,翻译时应把省略成分补充进去,使译文通顺、明确。例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村里的人)看见渔人,竟然很是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原文中省略了两处主语,翻译时将其补充出来,意思才明确4、
删:“删”,就是把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衬词、虚词删去。例如: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核舟记》)这句话中共有八个“为”字,翻译时只需要保留第一个即可,其余省略不
翻译,这样反而显得简洁利落。5、调:“调”,就是有一些文言句子古今语序不同,翻译时必须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把其中某些成分的位置调整过来。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这样的文言句子在翻译时必须调整过来。当然,以上介绍的翻译文言文的原则和方法,并不是
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同学们千万不要片面的去理解,而要综合地运用。在运用中不断体会、总结、归纳。以求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13.(6分)论诗(南宋)戴复古飘零忧国杜陵老,感遇伤时陈子昂。近日不闻秋鹤唳,乱蝉无数噪斜阳。(1)根据全诗,作者推崇的是忧国伤时的诗歌。(从诗
歌内容角度作答)(2)诗歌三、四句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请简要分析。【考点】EE:诗歌阅读综合.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用诗品评诗歌,即所谓论诗诗,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一种特有的形式。它可以用古体写,但更多的是用今体中
七言绝句写。这首诗评诗人,感叹当时诗坛寥落。在内忧外患交逼之日,诗人们没有发出时代的最强音来鼓舞人民,挽救危局,而一些流连光景之作,却还能传诵一时。【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关键要了解诗歌大意,根据诗中的关键词来分析判断。这首诗评诗人,感叹当时诗坛寥落。在内忧外患交逼之日,
诗人们没有如杜甫、陈子昂那样发出时代的最强音来鼓舞人民,挽救危局,而一些流连光景之作,却还能传诵一时。诗的前两句表达对“杜甫”“陈子昂”的赞美,可以看出作者坚忧国伤时诗的推崇。(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的分析。结合对前两句的理解,不难
看出,作者后两句用“鹤鸣”暗喻忧国伤时、关心国计民生的诗歌;用“蝉鸣”来暗喻那些“流连光景之作”,这样鲜明的对比,既表达了作者对前者的喜爱与赞美,又表现诗人对后类诗的厌恶。答案:(1)忧国伤时。(2分)(2)作者将忧国伤时、关心国计民生的诗歌比作高亢清亮的鹤鸣,将
大量与之相反的诗歌,则贬为残阳下群蝉乱哄哄的聒噪,(2分)对比鲜明,分别表达了作者对这两类诗歌的推崇与厌恶之情。(2分)【点评】这是一篇古诗词鉴赏阅读,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和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一般难度较大。鉴赏古诗词,一般从作者的人生背景、从当时的社会环境、从诗词所表达的意境、别人的评价
、翻看诗词的注释等几方面鉴赏。14.(60分)作文请将下面的题目补充完整....,写在答题卡上......,然后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内不得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人名、地名,否则扣分。题目:没有担当哪有家。【考点】L2:半命题作文.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审题立意】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命题
者提供的题干是一组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语,因此题目的恰当补充就成了关键。例如,我们可以拟写:没有爱,哪有家、没有磨难,哪有成功等等。或者是从反面入手立意。可以拟写的标题:“有爱就有希望”“有勇气就有成功”等等。总之,文题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引导考生用心品味自然、人生、社会,抒
写独特的体验与感悟。所以,或者我们也可以方面立意:【构思选材】本文以写作记叙文、记叙散文为主。从记叙文的角度来看,选材可来源于日常生活,感悟一个哲理,“没有理解哪有和谐”;也可关注自身成长,抒发成长过程中的收获与启示,如“没有自信,哪有成功”;还可取材自然风物,抒写自己独
特的心灵体验,如“没有观察,哪有发现”;也可关注社会生活与发展,表达自己对社会现象的看法与感悟,如“没有尊严,哪有幸福”等等。例如,题目补充为:“没有良心哪有温情”,可以这样构思:“有良心就有温情”:可以写一个
街头摔倒的老人,围观者大多害怕碰瓷,唯有少见的有良心的人,摒弃成见,伸出热情的援助之手,救老人于危难之中,赢得大家的钦佩。再如,以“没有坚持哪有成功”为题目,写负伤参加体育中考,细腻的动作心理描写:我闭上眼睛,感
觉到伤口的摩擦,阵阵刺痛挑拨着我的神经,我不得不放慢速度。皮肉撕扯的疼痛正在一点点吞噬我的意志。双腿变得沉重,呼吸变得困难。难道我坚持不下去了?不!时间没停,就不应该放弃!睁开双眼,使尽全身力气挥舞着跳绳,脚每一次落地都在提醒着我“坚持下去!你可以的!”【写法
指导】必须用到以小见大的写法。在记述事件的过程中,要多借助于形象生动的描写手段,如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还要综合运用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抒发自己真挚的情感。写作时,要写好一两件事,尽量做到叙事生动,起伏有致,结尾抒写感悟,升华
主题,体现自己良好的思辨性即可。【解答】【范文】没有担当哪有家第一眼看到“担当”二字,我的眼前便映出一幅画面,那是一道弯曲的背,爷爷的背,爸爸的背,担当了无数重压后才弯曲的背。爷爷的背弯得特别厉害,和我小时在电视上看到的“刘罗锅”的背一样,但他却很硬朗,已是年过七十的老翁却依旧扛着锄头在田
间干着农活儿。正如六十多年前的他,一个七岁大的孩子,牵着牛儿在田间劳作。那时曾祖父已经去世,曾祖母因不堪养家的重担而改嫁。在乡下,孩子随母改嫁是要换姓的,爷爷不依,只得卖身给人家放牛,硬是用他幼小的身躯支起了这个家,那之后爷爷的背便慢慢弯了。在他弯曲的背上,我看到了整个家族的骨气,背虽然弯
了,但爷爷的人格立起来了。父亲的背也是弯的,虽不如爷爷弯得那般厉害,但时不时有锥心之痛折磨着他。那是他艰苦创业的见证,更是他青年壮志后留下的烙印。父亲年轻时什么活儿都干过,他曾帮人在田间放牛,也曾在江边当过搬运工,有好几次他都从那木甲板上掉下来,也因此练出一身凫水的本领。父亲与母亲仅凭借来的几
百块钱从乡下打拼到城里,在其间,他们遇到过多少艰辛,失败过多少次,是我无法想象的,但他们从南方水乡拼搏到北国都市的一身铁骨确时时鼓舞着我。不知何时,父亲的背也弯了,弯得让我肃然起敬,弯得让我刻骨铭心。父亲的背有一次特别的弯,弯得我竟抑制不住我的泪水。那天是奶奶
出殡的日子,在乡下婚丧事是特别隆重的。几十人的乐队敲敲打打,放炮点灯,孩子们都穿着丧服提着花篮,大人们都泪流满面。只有父亲,他没有哭,也不能哭,他用双手捧着奶奶的骨灰,迈着沉稳的脚步向前,向前,每一步似都
要踏出个印来。父亲的脸像是冻猪肝的颜色,眼睛里布满了血丝,我看不出他的表情,只是看着穿孝服的父亲便好想哭,好想哭,那背在那一刻特别的弯,父亲在那一刻担当的是什么,我当时并不能了解,只知道是很沉很沉的东西。而在今天,我或许还是无法理解透彻,但我知道那里面一定有对奶
奶的沉甸甸的爱与承诺,一份我还不能完全参透的孝子的责任。“担当”这看似简单的两个字,却不知压弯了多少人的背,那背或是像爷爷、父亲那样弯得清晰可见,或是无形而又真实的。我想我的背也会慢慢变弯,我会扛起对亲人的承诺,对家业的
责任,还有对国家的忠诚,那一道弯曲的背会时刻烙在我的心头。【点评】这篇作文以爷爷、爸爸两代人累弯了的脊背为线索,选取自己熟悉的生活事件进行叙述和描写,在表现他们“担当”精神的同时,家庭的温馨,表达出自己对“担当”的认识和态度。主题鲜明,感情真挚。文章从开始到结束多次写到爷爷、爸爸已累弯的脊背,这
是基于作者对他们的细致观察。正因为有了真实的生活做基础,才能准确地表现出爷爷和父亲两代人所具有的对家庭的担当行为,也才能传递出“他们的背虽然弯了,人格却立了起来”的内心感受。真实的情感来自真实的生活。老一辈人敢于担当的精神激发了作者
“我会扛起对亲人的承诺,对家业的责任,还有对国家的忠诚”的历史责任感。简洁的议论,不仅有感而发,而且鲜明地表现出小作者对“担当”的认识。本文在表现主题立意上也还有提升的空间。比如,作者若能从爷爷、父亲两代人的“担当”中看到“家风”的形成和传递,文章的立意就会更深入一些。这篇作文的语言朴质
无华,与表现的人物、事件相吻合,也非常值得学习。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19/12/2210:59:11;用户:初中语文;邮箱:yw0123@xyh.com;学号:30177381获得更多资源请扫
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