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高一历史 答案.pdf,共(4)页,342.758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484f9073618f7db5b5e2ddb5a1ce0f3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高一历史答案第1页共4页2024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校联体第二次联考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BDCBDABDBCADBCAB1.【答案】B【解析】据材料“汲取中原青铜冶铸技术的基础上改造创新……相互借鉴又独具特色的青铜文明”可知,长
江流域巴蜀、荆楚、吴越的青铜文明是吸取中原冶铸技术又有各自特点,在长期交流互动中相互促进、兼收并蓄,体现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故选B项;材料重在阐述长江流域青铜文化在相互融合、相互借鉴的基础上形成独具特色的青铜文化体系,共同架构起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的文化主体,
而不是强调中原文化的核心地位,排除A项;中华文明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之上,排除C项。材料中的青铜文明涉及不同地区,体现的是相互借鉴,而不是一脉相承,排除D项。2.【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西周取消了内外服制,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等,强调由周邦统领庶邦,这
有助于将各邦通过分封制等团结在一起,并通过各种手段,不断强化各邦之间的紧密关系。进而加强各邦对西周的政治认同,故选D项;秦朝建立中央集权体制,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分封制下各诸侯国依然具有较大独立性,且统一多
民族国家形成是在秦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世卿世禄制等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该说法对材料信息表述不全,且材料强调西周对各邦的统治加强,并非贵族特权,排除C项。3.【答案】C【解析】据表格信息,铁农具的广泛使用,特别是其在生产工具中占的高比例,反映了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农业生产的精细化
。铁农具相较于木、石农具,更耐用、更锋利,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有利于精耕细作,故选C项;“普及全国”说法过于绝对,且材料也不能充分反映这一点,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南北方经济发展”问题,排除B项;根据材料无法得出“政府提倡革新生产工具”的信息
,排除D项。4.【答案】B【解析】汉武帝通过设立“中朝”,将一部分决策权从原有的行政机关(如丞相府)手中转移到自己直接控制的官员手中。这实际上加强了皇帝对决策过程的控制,削弱了原有行政机关的权力,故选B项;中央集权的加强
是通过调整地方行政机构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中外朝制度属于中枢机构,排除A。中朝的主要作用是加强皇权,在外朝基础上,增设中朝这一决策班子,某种程度上造成决策权的分散,某种程度上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C项;
中朝制度不属于官员选拔制度,它更多地是一种决策机制的变革,是汉武帝为了加强皇权、削弱相权而采取的一种政治手段,排除D项。5.【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乌兹别克斯坦是丝绸之路上的内陆国家,其撒马尔罕王宫遗址发掘出土了武则天划龙舟图的壁画,可以用来证明丝绸之路促进了文化传播,D项正确。
该壁画是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王宫遗址发掘出土的,并非唐代中国的,排除A项;“端午节习俗盛行于中亚”的说法夸大了材料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唐朝对该地区的行政设置和管理,排除C项。6.【答案】A【解析】这一题主要考查宋代御史中
丞、三司使、枢密副使三个官职的职权,结合所学可以知道,这三个官职分别掌管的是监察权、财政权和军权,有监督百官、管理财政、管理军政的职能,故选A。7.【答案】B【解析】据材料“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人们的职业选择多样”可知,宋朝时期人口流动较为频繁,人们更换职业有更多
自由,可见当时政府对社会的控制较为松弛,故选B项;宋朝时期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经济结构没有出现重大转变,排除A项;材料强调社会控制的松弛,与阶级矛盾(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无关,排除C项。材料强调社会控制的松弛,与土地兼并无关,排除D项。8.【答案】D【解析
】汉族与少数民族将领联合抗击倭患入侵,体现了民族凝聚力的加强,故选D项;“民族间隔阂已经消失”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所述为汉族和少数民族将领联合抗倭,而非中央对边疆的管理,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据“湖南土司彭翼南”可知当时土司制度仍然
存在,自雍正时起,清政府在西南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排除C项。高一历史答案第2页共4页9.【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农户大量种植经济作物,反映了明清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B项正确;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增长,农民对粮食的需
求增加,排除A项;经济作物种植占主导地位的说法过于绝对,在当时也是不可能的,排除C项;材料未说明经济作物的销售地点和方式,不能得出长途贩运贸易得到发展的结论,排除D。10.【答案】C【解析】据材料“明末清初一些儒学家把注意力转向农工商兵……黄宗羲进一步提出‘工商皆本’
”可知,明末清初儒学家关注经济事务,反对空谈,王守仁、黄宗羲等提出一系列反传统性经济思想,关注社会现实,注重务实,注重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故选C项;封建纲常伦理主要指中国古代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体系,题干主要反映明清时期
四大学者主张务实重实利功效,对“农本工商末”这一基本概念的否定和突破,没有涉及挑战封建的纲常伦理的相关史实,排除A项;明清时期,政府依然沿袭重农抑商政策,这些学者的理念没有促使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根本性转变,排除B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
士农阶层地位逐步下降的内容,这些学者的理念主要是对传统经济观念和职业观念的重新审视,排除D项。11.【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6月29日,该部550人到达,余下450人尚在途中。而英军此时已放弃浙江,攻陷吴淞,于是该部450人改道支援江苏。一直到战争结束,该部未参加任何战斗。”可知
,清军到达浙江后,因英军撤退,并未对英军继续追击反而改变作战计划,派遣部队去江苏,可见清军战术落后策略失当。A项正确;材料信息未体现出政治腐败、军备废弛,排除B项;材料信息未体现清军缺乏集中管理、作风涣散,排除C项;材料信息未
涉及清军的武器装备落后导致其意志低落,排除D项。12.【答案】D【解析】19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中国正面临列强入侵、边疆危机加深的严峻形势。这一时期的边疆史地学研究高潮,正是基于对中国边疆地区深入了解和保卫国家安全的需要。这种研究不仅体现了学者们对边疆地区的关注,更反映了他们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
和强烈的忧患意识,故选D项;在鸦片战争之前,清朝的对外政策主要是闭关锁国,与外界的交往相对有限,排除A项;题干中并未明确提及中西史学观念的融合,而是强调了边疆史地学的发展。此外,这一时期的边疆史地学研究更多地是出于对中国边疆地区的深入了解和关注,而非中西史学观念的融合,排除B项;材料
中强调的是“受到时人的重视”,代表的不是清政府的态度,排除C。13.【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1882年底,李鸿章的轮船招商局使得英国、法国的航运公司亏损,说明洋务派所办的民用工业取得一定成效,故选B项;材料涉及的是英法在华航运业受到打击,势力强大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事
实上晚清的中国错失了两次工业革命,且材料涉及的是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的效果,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轮船招商局对英法航运业的影响,用外来经济偷换航运业这一概念犯了逻辑错误,且“我们将很快退出上海航运市场了”表明还未退
出,排除D项。14.【答案】C【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争后,列强对华侵略进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列强援引“利益均沾”条款,群起效尤。俄国出面拉拢组成对华借款银行团,英国和德国也要求清政府向他们借款,反映了列强通过资本输出加强对华控制
,体现了列强经济侵华的主要方式变化,故选C项;本题主要考察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列强在中国的竞争激烈只是表面现象,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成为“洋人的朝廷”,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列强经济侵华的方式变化,而非中国官员的外交观念,排
除D项。15.【答案】A【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爱国团体成立,它们宣传民权观念,传播维新思想,不同于之前学习“器物”的救亡运动,他们的主要主张是学习西方的制度,因此,这些民间团体的出现表明救亡路径的求新,故选A项;这些团体是民间团体,并没有掌握地方权
力,与中央权力的下移无关,排除B项;其中部分团体主张维新变法,并不主张革命,排除C项;上述民间团体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利益,其影响也主要限于维新派的范围,并不能代表广大民众的思想解放,排除D项。16.【答案】B【解析】题干中钱玄同认为三纲等封建礼教因新文化运动而破除,思想得到
解放,故选B项;新文化运动并未完全否定传统文化,选项说法也过于绝对,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是民主与科学,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提倡新文学形式,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高一历史答案第3页共4页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14分)(1)贡献:规模(疆域)超过前代;开创行省制度;通过赋役制度加强对边疆控制;因地制宜管理边远地区。(每点2分,共8分)(2)意义: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为近代抵抗外敌入侵准
备了心理基础。(每点2分,共6分,答出三点即可。言之成理亦可得分。)【解析】(1)据材料一“元代的大一统规模超过前代”“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可知,元朝的规模(疆域)超过前代;据材料一“元朝逐渐形成一套行省制度”
可知,元朝开创了行省制度;据材料一“对边疆的控制也在前代的基础上更为强化”“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可知,通过赋役制度加强对边疆控制;据材料一“对漠北、东北、云南、吐蕃等边远地区,元朝都因地制宜实施了有效的行政管理”可知,因地制宜管理边远地区。
(2)据材料二“如果没有康乾盛世期间的统一大业,中国就没有现在的版图,更就谈不上现在的统一”、“后来列强入侵,中国各族人民都起来反抗侵略,应该说是康乾盛世奠定了这一根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增
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结合“后来列强入侵,中国各族人民都起来反抗侵略,应该说是康乾盛世奠定了这一根基”可得为近代抵抗外敌入侵准备了心理基础。18.(12分)(1)背景:九品中正制逐渐衰落;士族没落,庶族逐渐崛起;政府需要加强中央集权,
维护封建统治。(4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特点:直接报名;考试选官;择优录取。(4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2)作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地域分布不平衡的问题;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缓和社会矛盾;为政府改革自强培养了人才等。(4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解析
】(1)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士族没落、庶族崛起,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逐渐衰落;出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亟需变革选官制度。特征:根据材料“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直接归纳即可。(2)作用:根据材料“有效调控了各地考
中人数的悬殊”可归纳出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地域分布不平衡的问题;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缓和社会矛盾;根据材料“清政府举办经济特科,考题切中了时代脉搏,涉及教育改革和金融整顿问题”可归纳出为政府改革自强培养了人才等。19.①事件
1分:写出选取的三个事件,否则不能得分。三个事件必须是有联系的。②论题2分: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知识自拟论题。要求主题明确,观点突出。③论述部分8分:史论结合,史实符合中国近代史相关内容,论述得当;结
构完整,逻辑严密,表述清晰。④结论部分1分:要呼应主题,并适当升华,重复主题不能得分。【示例】事件:百日维新、张謇办大生纱厂、义和团运动兴起。(1分)论题:19世纪末,民族危机的加深推动中国社会各阶层掀起救亡图存的斗争。(2分)阐述:甲午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进一步加深,列强掀
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为挽救民族危亡,中国社会各阶层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斗争。(2分)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这次变法虽以失败告终,但对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
僚体制。(2分)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了一系列冲突,义和团运动兴起。以“扶清灭洋”为口号进行反帝爱国高一历史答案第4页共4页斗争。义和团运动所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使外国列强认识到,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完全征服和瓜分中国。(2分)以张謇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喊出
了“实业救国”的口号,在食品、纺织等领域创办了一批民族企业,这些企业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顽强发展,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为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壮大提供了条件。(2分)综上所述,各阶层救亡图存的斗争虽然未能实现其目标,但从不同
层面展现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决心,壮大了中国社会改革和革命的力量。(1分)【解析】首先,据材料“晚清时期重大历史事件(部分)示意图”中的系列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任选示意图中3个相互关联的事件,如选择百日维新、张謇办大
生纱厂、义和团运动兴起。据所选的3个历史事件再拟定论题,如可以拟定论题“19世纪末,民族危机的加深推动中国社会各阶层掀起救亡图存的斗争”。其次,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末列强入侵与国人救亡图存的相关概况进行阐述:总体概况: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
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各阶层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斗争。分类概况: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西方势力深入引发了一系列冲突,义和团运动兴起,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以张謇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喊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并创办
了一批民族企业,为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壮大提供了条件等。最后,末尾要附上总结性的语言(小结),以升华所拟定的论题,如各阶层救亡图存的斗争虽然未能实现其目标,但从不同层面展现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决心,壮大了中国社会改革和革命的力量等。20.(14分)(1)原因:鸦片战争后,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农民破产靠出卖劳动力谋生,提供了市场与劳动力;外资企业高额利润的刺激;有识之士爱国心的驱使;洋务运动的诱导。(6分,答出三点即可)(2)特点:出现短暂春天,发展速度、规模空前;以轻工业为主;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
系;仍居弱势地位。(6分,答出三点即可)(3)因素:中国国内的政治局势;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不同时期的政府统治政策。(2分,任答一点即可)【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一“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可知,自然经济逐
渐解体;据材料一“农民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谋生……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可知,部分农民靠出卖劳动力谋生,提供了市场与劳动力;据材料一“外资企业高额利润的刺激”可知,外资企业高额利润的刺激;据材料一“洋务派民用企业……
积累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可知,洋务派民用企业的创办提供了经验与技术,起到诱导作用;结合所学,还可从创办者,以及外来因素的影响角度回答。(2)第二小问从文字材料和表中可知,出现短暂春天,发展速度、规模空前;以轻
工业为主;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仍居弱势地位。(3)第三小问因素,结合所学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史实可知,国内因素有中国国内的政治局势和不同时期的政府统治政策;国际因素为列强对中国的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