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湖南省岳阳市云溪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共(11)页,290.793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42e10ebc238cb3014b806a3bbd8dead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4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一、单选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礼记・丧服传》中记载:“诸侯之子(非嫡长子)称公子,公子不得称(祭祀)先君;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不得祖(祭祀)诸侯。此自卑别于尊者也。”材料
中的规定主要体现的是A.宗法制B.分封制C.内外服制D.世袭制2.有学者把英国大臣与文官关系比喻成“丈夫与妻子的关系。”大臣像丈夫,虽然由他们做出决定,但由于缺乏足够的信息,技术和经验,使他们在一些具体事务面前无能为力。这时,像家庭主妇一样,文官参与决策并处理具体事务就顺理成章。据材料可知()A.
文官群体逐渐成为权力中心B.英国君主立宪制走向成熟C.文官群体对大臣形成了制衡D.大臣和文官党派利益一致3.20世纪90年代,美国总统克林顿要求各大学实行“入学特别保障政策”,以提高少数民族的入学人数。2003年,得克萨斯州制定了“百分比计划”,宣布让州立大学入学考核超
越学生的种族,使所有学生通过平等学术竞争争取大学入学机会。这反映出美国()A.移民遭遇了种族歧视B.民权法案在实践中废弃C.州权力高于联邦政府D.联邦制权力结构的特点4.19世纪中期,英国国王有选择和任命首相及其
他内阁大臣的法定权力。但实际上,国王只能接受议会选举结果,委任在选举中获胜的党派领袖为首相,授权首相组阁。这说明当时英国A.法律未能得到执行B.内阁权力开始膨胀C.议会主权得以确立D.国王“统而不治”5.长庆元年(821年)礼部侍郎钱徽在主持科举考试时接受
请托,录取不公,引起不满,穆宗下令榜后“覆试”,使已录取的14个官员子弟有11人被黜落。会昌三年(843年)礼部尚书王起权负责贡举时,要求“凡有亲戚在朝者,不得应举”。这些变动反映出()A.门阀士族势力垄断了政治权力B.科举选官制度的改进C.礼部制定严格的官员考核标准D.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
6.时人评价王安石的新政时指出:“均输徙贵就贱,用近易远……豪商大贾皆疑而不敢动……变易既行而不与商贾争利,未之闻也。”也有人指出其不可与桑弘羊“均瑜”混为一谈,是“法术不正,唯利是嗜”。这些观点实际上反映出
王安石变法()A.触碰到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B.未能为政府拓展财源C.有利于遏制北宋的土地兼并D.加重了民众赋役负担7.晚清时期,法政学堂的学校数、学生数在全国各类专门学堂及高校中居绝对优势。1909年全国法政学堂达47
所,学生12282人。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清政府对法制建设的重视B.适应清末新政改革的需要C.近代西方法治理念的影响D.晚清救亡图存运动的结果8.下表所示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一些重要法律条文。这些
法律条文表明中国()出处法律条文汉简《二年律令·告律》“子告父母、妇告威公(公婆)、奴婢告主”则“勿听而弃告者市”《唐律疏议·斗讼律》“告祖父母、父母者,绞”《大明律》“弟不证兄、妻不证夫、奴婢不证主”A.专制皇权得到明显加强B.法律制度的随意性较强C.司法审判渗透儒家伦理D.地方
司法权力受到制约9.下面是北洋政府时期文官考试情况统计表。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考试名称考试日期应考人数录取人数录取率史料来源第一届高等文官考试1915年6月不确定194不确定《东方杂志》第12卷第六号第一届普通文官考试1917年4月248240516.32%《政府公报》191
7年4月27日第464号10月7日文章第二届高等文官考试1919年10月78004806.15%《申报》1919年《文官考试杂谈》第二届普通1920年400040010%《申报》1920年10月11日报道文官考试10月A.文官考试分
为高等和普通两种B.文官考试录取率处上升趋势C.《申报》比《东方杂志》可信D.北洋政府时期政局相对稳定10.1906年,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中提出了文官考试思想:“一是考选权……必须设独立机关,专掌考选权。大小官吏必
须考试,……必须合格之人,方得有效。一为纠察权,专管监督弹劾的事。”这一思想()A.体现了强烈的开放性和平等性B.是近代中国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C.保证了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D.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11.研究发现,内有帐篷形象(遗物或壁画)的墓葬,东汉时分布于当时边疆地区的内蒙古
、辽宁、山西及甘肃等地;魏晋南北朝时期数量增多,分布范围扩大,但集中在北方及西北地区,中原地区也有少数发现,隋唐时期主要分布在关中地区。据此可知()A.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逐步交融B.经济重心逐渐南移C.北方的主要民居类型发
生变化D.边疆和内地一体化12.法学家贝卡里亚(1738—1794年)在《论犯罪与刑罚》中说道:“真相有时会从大部分人的面目表情中不期而然地流露出来,然而,如果说从一个平静人的语气、姿态和神色中很难察觉出真相的话,那么,一旦痛苦的痉挛改变了他的整个面目表情,真相就更难流
露出来了。”其意在说明()A.个人情绪状况影响司法判断B.刑讯逼供难以实现司法公正C.自然法精神贯彻立法和司法全程D.近代法律维护资产阶级利益13.两宋时期,乡村伦理建设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张载弟子所创制的乡约,强调邻里互助与道德互勉;一
种是朱熹所改进的乡村族约,主要是宗族内部的改过迁善教育。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两宋时期A.理学的理论化B.教育的平民化C.社会的宗族化D.儒学的社会化14.1950年10月1日,周恩来强调:“对于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其他群众性的风俗习惯,人民政府和人民解放军坚持不干涉的原则”。同
年12月2日,政务院发布通令: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族人民三大节日食用的牛羊免征屠宰税,并放宽检验标准。这表明我国()A.加强各民族的文化交流B.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C.注重改良社会风俗习惯D.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1
5.阅读下表“维也纳会议的部分内容”。由此可见,维也纳会议()内容概况外交制度制定《关于外交代表等级章程》,确认了外交代表的名称、等级和位次问题会议分级召开制度如将讨论主权领土问题与功能合作领域的会议分开,此后国际上逐渐采用分委员会制、秘密会
议和非正式磋商等形式开会A.建立了近代外交制度B.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C.在国际关系上形成了欧洲大国均势局面D.开创了用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16.西晋的占田制、南朝刘宋的占山护泽令均规定,官员可按品级高低占有数目不等的农田、山地,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至隋
唐,实行均田制,普遍授田。据此可知,西晋至唐A.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B.皇权与世族势力互相依赖C.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D.田制改革目的是开发土地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总分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在唐代时期,三省的长官都可以称为宰相,凡
涉及军国大事的重要事宜都需要经过三省的审批,走三省的流程,即由中书省进行诏书的起草,门下省负责批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在贞观年间,唐太宗给予一些资历比较浅的官员“参知政事”的名号,给予一些资格较老的官员“平章事”或“同三品”的
名号,以参与宰相事务。——摘编自温帅《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及其影响》材料二由于中枢缺乏协调,大量事务须由皇帝亲裁,导致政事拖延、决策失误。有鉴于此,朱元璋先后设立了四辅官、殿阁大学士辅佐决策。然终洪武一朝,设官参与决策始终是末流,并非
常态。永乐时,明成祖朱棣以解缙等入值大内,预机务,作为近侍,于内廷参与决策。这一做法在仁、宣两朝逐渐成为惯例。亲近重臣加大学士街于大内当值,负责奏章的初步处理,为日后内阁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正统初年,外
廷委任三杨,内廷宠信王振,开始了内阁类宰相化的特殊决策模式。——摘编自刘瑞华《明洪武至正统中枢决策制度演变》(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皇帝让众多官员参与宰相事务的目的,并简评唐代三省六部制。(2)根据材料二,概述明代洪武至正统年间中枢决策权的演变,并结合所
学知识分析演变的原因。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下图一般被认为是《宋朝科举考试图》,但也有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材料二(宋)凡策士,即殿两庑张帘,列几席,标姓名其上。先一日表其次序,揭示阙
外……试之日,奏名进士和特奏名进士依号进入殿门,一失其号,则不得入……专门设监门、巡铺等官吏,进行搜索、巡查;一旦查获,即严加处罚。试卷,内臣收之,付编排官,去其卷首乡贯状,别以字号第之;付封弥官誊写校勘,用御书院印,付(初)考官定等毕,复封弥送覆考官再定
等。编排官阅其同异,未同者再考之;如复不同,即以相附近者为定。始取乡贯状字号合之,即第其姓名,差次,并试卷以闻。——摘编自《宋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图是否是《宋朝科举考试图》进行辨析和
考证。(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史料实证应该遵循的原则。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围绕“国际货币体系演进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变化”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清楚)20.阅读材
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中国古代在自然经济和专制统治环境下,不具备产生诸如自由、平等、权利、义务等近代民法观念的条件清末1902年清廷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仿德、日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编纂方法,1910年完成《大清民律草案》。但随着王朝终结,
未及颁行民国北洋政府以大清民律草案为蓝本,完成民国民律草案。因时局多变,未能完成立法程序。1930年国民政府在此前民律基础上修订的《中华民国民法》颁布实施。废除了中国传统法律中的旧名词,西方禁止刑讯、独立审判的原则及审
判公开制度、陪审及辩护制度等也逐渐进入中国法律体系20世纪五六十年代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两次启动《民法典》起草工作,但因政治运动等被迫中断。初成的两部草案与苏联民法典一脉相承,如“财产流转”便将继承制度排除在外,但加入了预算、税收等计划经济方面的内容20世纪七八十年代1979年
第三次启动民法典编纂。但立法机关认为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各种民事关系尚未定型,制定完整的法典条件还不具备,故决定先分步制定民事单行本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相继制定,身份平等、权利神圣等私法理念也备受
推崇。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逐步加快2020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施行,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摘编自何勤华《西方法学史纲》、梁慧星《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等从材
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参考答案:题号12345678910答案ACDDBABCBD题号111213141516答案ABDDBA1.A2.C3.D4.D5.B6.A7
.B8.C9.B10.D11.A12.B13.D14.D15.B16.A17.(1)目的:防止宰相专权,加强皇权;集恩广益。评价:唐代三省六部在职权上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互相牵制,互相监督,形成了比较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分散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提高了办事效率;但该制度实际上是君主
专制的产物。(2)演变:由皇帝独掌决策转向内阁辅佐决策,类宰相化。表现:废除宰相致使中枢决策协调机制缺失;决策权过分集中导致政务处理效率降低;后来的皇帝,缺乏国政决策经验,且政事过量,皇帝个人精力有限。18.(1)示例1:图不是《宋朝科举考试图》。理由
如下:从殿试流程和考场秩序看,据材料二中的文献史料可知,宋代殿试非常重视流程,重视天子和举子之间的森严等级,对考场布置。座位次序、试卷收发等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定。但图中的“举子们”并没有按照规定,依次对号在宫殿东西两廊的小帐幕中端坐应试,而是在庭院中站着考试,随意下位,相互作揖,轻
松散漫,一派欢乐祥和的景象,这既不符合严肃的殿试氛围,又不符合程序烦琐的殿试流程。从门禁制度看,据材料二的相关记载可知,宋代为防止考生夹带书本进入考场,实行森严的门禁制度。但在图中,殿门大开,门口还有人在作揖、交谈,并不需要“依号进入
殿门”,这与宋代实行森严的门禁制度有着较大反差。从阅卷要求看,据材料二可知,宋代建立了糊名和誊录制度,殿试现场有专门的官员做好糊名和誊录的前期准备工作,以防错乱。交卷是最紧张的时候,应该严防死守、绝不容许出半点差错。但从图中看,“举子们”
完成答卷后轻松随意地直接提交,根本没有专门的监考官按照考场规则收卷,这与严密繁苛的糊名和誊录制度相去甚远。综上,通过材料一图像史料与材料二文献史料的互证,可证明该图像不是《宋朝科举考试图》。(2)原则:论从史出;孤证不立;摆事实,讲道理;提高全面运用史料的能力;注意挖掘史料背后的
社会背景含义和特定的微观情境,切忌望文生义、断章取义。19.参考示例一:论题:英国经济实力的变化影响英镑的国际货币中心地位。阐述:新航路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促进了英国海外贸易的发展,英国成为世界最大殖民帝国;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
义世界头号强国,形成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英镑在国际金融领域占据了霸主地位。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德国崛起,及至一战,英国经济受到重创,英镑的霸权地位开始动摇;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对英国经济造成进一步的破坏,英镑地位进一步下降;二战后,美
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英国经济实力衰落,以英镑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难以存继,走向解体。综上,英镑国际地位随着英国经济实力强弱变化而变化。参考示例二:论题: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折射出国际格局的变化阐述:新航路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使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率先完成工业革
命后,英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形成了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使欧洲遭受重创,金本位制崩溃,资本主义世界失去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国际金融领域呈现出无序状态。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
际货币体系,推动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发展。20世纪70年代,随着美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随着经济全球化加速和多极化趋势增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迅速发展,美元地位受到冲击,但仍发挥着重要作用。综上,国际货币
体系往往反映着国际力量的对比,也是世界局势的体现。20.示例:体制因素是影响《民法典》编纂的关键因素。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两次启动《民法典》编纂,表面上是因为1956年“整风反右”、1964年“四清”运动而被迫中断,实际上深层次的原因是我国当时实行的计划经济体
制。这一体制下社会生活,尤其经济活动基本被纳入行政权力的控制范围,因此不需要民法协调。1979年第三次启动民法典的编纂时,当时农村刚启动包产到户等,国企改革还没开始,各种民事关系尚未定型,经济体制改革方向也不明确,制定完整的法典条件还不具
备,影响到了《民法典》的编纂。20世纪90年代以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堡制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已经确定,市场经济也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客观上需要一部系统完善的民法典,才有了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总之,民法典是
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市民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其产生发展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紧密关联。其他参考论题:中国近现代的社会发展助推《民法典》的编纂实施中国近现代《民法典》的编纂实施历程曲折中国近现代《民法典》的编纂实施受世界他国的影响中国近现代《民法典》的编纂实施影响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