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docx,共(8)页,28.225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4283e34dca3c257b9ed2ec6152eff39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哈九中2024级高一学年上学期12月考试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共5页一、现代文阅读(26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在谈论昌耀先生的诗歌之前,我翻阅了网页上可以查找到的关于昌耀先生的评论,有博士论文、昌耀先生追捧者的文章
等,这些文章的作者大多给昌耀先生一个“悲情诗人”的称号。我觉得他们丝毫不懂昌耀先生。与“悲情诗人”恰恰相反,他是一个那么热爱生命的人。要不然面对父亲、母亲以及其他人的离世,面对误读的诬陷,面对两手空空无一物的家庭,以
及家庭的烦恼、无回应的爱情,渴望生活而一再受挫的昌耀先生,早不知道要被杀死多少回,但他依然在不停地向上。上天是公平的,给了他凡·高式的磨难,也给了他大诗人的桂冠。上天安排他来完成他应践行的诗歌使命。诗歌的句子不是与生俱来的,句子和词语,是依托在诗人敏感的情
怀和敏锐的洞悉之中的。如果没有这些经历,在一次次打击中崛起,一次次忍受孤寂与他人的不解,怎么能获得这些厚重的句子和词语呢?技法固然重要,但形式与内容是并重的。纵使有再高超的技巧,而内容空洞,也不过是炫技而已,那样的诗句,机器人就可以造
就了,那根本不是承载灵魂的艺术。昌耀先生的诗,大多都是充满隐喻的,他吝啬词语,也吝啬着词语的修辞艺术,字里行间无不体现了他这样的想法。他大部分的诗也在修改后面世,诗的裁剪程度是一个正常人都不舍得的,但他坚持着自己的观点继续着。他的不分行的诗歌,其设想
的走向又被如今许多被认为是“先锋”的诗人书写着。读明白昌耀先生的诗,不能单从字面上去解读,要读一读大西北的文化背景,读一读中国1930年以来的历史进程。昌耀先生不只是在写诗,他是在用生命记录着每一段经历。(摘编自若小曼《浅谈诗人昌耀
及其〈斯人〉》)材料二:我们在读昌耀的诗集时,会发觉其选入的诗歌与网上的通行版本有些差异。作为研究昌耀的专家,燎原当然更早注意到了这个现象:“但当涉及如何看待昌耀早期的诗作——亦即他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诗作时,我们却可以通过相
关资料发现,收入昌耀诗集中的很多早期诗作,都并非当年的原貌,而存在着1979年之后不同程度的改写。”昌耀对其早期创作的“重写”,已构成一个不容忽视、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的现象。很多人认为这种改写“带有根本性,涉及语言风
格、修辞手段乃至价值观的调整”。在我看来,昌耀对于自己早期作品的否定和彻底改写,完全体现了他对诗歌标准新的认定,也体现了他重写自己一生的意志和决心。他要以他成熟期所确立的“尺度”来严格考量自己。不仅是重写旧作,他还要让
那个一直带在他身上的年轻苦役犯重新出来说话,这就是诗集中那些落款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实则明显写于八十年代,并且“属于八十年代”的一些作品。如果说这是一个一生都在寻求“救赎”的诗人,那么重写旧作就是他自我救赎的一种方式。他要留
下一个他自己可以接受、也可以面向未来的一生。纵然这给人们的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但这就是昌耀。他最终要奉献的,是一部他用全部生命铸就的“命运之书”,而非一部面目混乱、良莠不齐的全集或选集。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昌耀最重要和独特的,
在我看来,是形成了一种卓越的、和他的生命与美学追求相称的文体,这种孤绝超拔、沉雄遒劲、具有“新古典”性质和青铜般色调的文体,我们可以称之为“昌耀体”。正是这种“昌耀体”使他的诗歌成为一种强有力的语言存在。这种“昌耀体”当然不限于一般意义上的个人风格,而是
和昌耀的精神人格、美学追求和创作实践(包括对早期的重写)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它不仅有着它独具的词汇学、修辞运作方式、意象系统,还有着它统摄性的精神风骨。更重要的,是有着足够的语言作品作为支撑。他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全部创作,把这一切提升到可以从多种角
度进行探讨和研究的高度。“昌耀体”的显著标志,正如人们看到的,首先来自昌耀高度自觉地与汉语言古典传统的接通,由此给我们的“新诗”带来了汉语本身的底蕴、调性和文白之间的语言张力,带来了一个“文明之子”才具有的那种崇高感、历史感和文脉贯通之感,也形成了他那时而苍劲恣纵、时而雍容华贵、时
而高峻幽秘的文体风格。诗论家胡亮也曾这样精彩地描述过他对昌耀的语言文体的印象:“他大量启用古字古词,粗粝,嶙峋,滞涩,狰狞,惊悚,硬语盘空,而又能透出个人的呼吸和血肉。如此讲究到极致,精雕细刻,穷物尽相,甚
至连每个小局部都会有生动的乐感和画面感。”(摘编自王家新《论昌耀诗歌的“重写”现象及“昌耀体”》)材料三:在新诗如何用汉语发声的问题上,昌耀给我们作了示范。他不仅在语言上有滞涩的古语化倾向,汉语气质纯正,更主要的是,
他凭一己之力,为汉语诗歌开辟了另一条路:用生命与脚下的土地建立起血脉联系。从土地的苦难生存直觉中滴出来的诗,必然是带着体温的诗。有生命痛感的诗,才能揭示自己和这片土地存在的真相。这样的诗,发出的必然是纯正汉语的声音。昌耀固守青海高原,在生命与脚
下土地之间建立语法关系,打通了汉语诗歌本土性与现代性之间的任督二脉。广袤的青海高原,因为有了钉子一样的诗人昌耀,将生命和语言持续有力地注入,已经发生了神奇的变化,成为中国西部最有诗性意义的场域。(摘编自谭克修的相关文章)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
确的一项是()(2分)A.昌耀是一位热爱生命、有美学追求的诗人,他凭着敏感的情怀和敏锐的洞悉力,在诗歌界达到了同凡·高之于绘画领域的地位。B.昌耀重返诗坛后,以他成熟期的风格与“尺度”,对其早期作品进行了大幅度重写,但并未使其早期创作发
生质的变化。C.“昌耀体”是一种具有“新古典”性质和青铜般色调的文体,其含义等同于材料一中“厚重的句子和词语”。D.材料三认为昌耀在语言上有滞涩的古语化倾向,发出了纯正汉语的声音,同时重建了生命与脚下土地之间的语法关系。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
一项是()(2分)A.昌耀被很多人冠以“悲情诗人”的称号,作者认为是因为那些写评论的博士与追捧者没有真正地读懂昌耀。B.昌耀先生的诗大多都是充满隐喻的,这与其生活经历、历史进程以及当时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C.昌耀
十分重视对自己早期作品的修改与裁剪,他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创作的诗皆在修改后才面世。D.“昌耀体”不仅是昌耀创作的一种文体风格,更与其精神人格、美学追求和创作实践密切地联系在一起。3.下列诗句中,不可以作
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2分)A.“啸然一声/对我们红色的生活/作一次惊愕的眺视/而后/和我们一同欢呼”(昌耀《群山》)B.“是的/在善恶的角力中/爱的繁衍与生殖/比死亡的戕残更古老/更勇武百倍”
(吕耀《慈航》)C.“我从空气摄取养料/经由阳光提取钙质/我的须髭如同箭毛/而我的爱情却如夜色一样羞涩”(昌耀《良宵》)D.“斜扫过这金属般凝固的铸体/消失于远方岩表的返照/遁去如骑士”(昌耀《踏着蚀洞
斑驳的岩原》)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5.昌耀先生在诗歌创作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澄河边上茹志鹃这是一九四七年的夏天。解放军粉碎了敌人重点进
攻的计划后,作战略性转移。敌人乘机前阻后追。大部队迅速转移了,掉在后面的是二十多个伤、病、弱的同志临时组成的一个小队,由警卫连副连长周玉兆带领。周玉兆是领队,一连两个月的恶性疟疾,加上头部又挂了轻花,人瘦落了形,但样子十分剽悍。他搀扶着文工团里的
小余,走在队伍前面。近黄昏的时候,小队来到了澄河边上。①乌云从四面推来,天色越来越昏暗,不一会儿暴雨从天上直泻下来。澄河水在猛涨,已涨到河滩边一排柳树的半腰了。会议决定,由两个同志出去寻找当地老乡,了解一下哪里有浅滩,并搞些吃的,其余的同志留在河边,用绑腿、用背包带子连接起
来,试验拉绳过河。周玉兆带了文工团的小余,就向离河较近的一个村子走去。忽然,周玉兆停住脚步,他听见有一个声音,便小心地向发出声音的方向走去。两个人仔细一看,原来他们脚跟前是一片瓜地,在瓜地的那头,有一个老人正光着头,弯着腰,在瓜地里
走着。“同志,你们来啦?”“是,老大爷。我们……,前面部队过去多少时候了?”老人向他们打量了一下。“你们要过河是不是?”周玉兆点点头,把大致的情况说了一遍。老人听后,沉吟了一会,便说:“不怕,河水再大,一定叫你们今晚过河。”留在河边的同志拉绳过河没有试成功。这时老人急忙地把他们叫了
来,又不知从哪里挖了一篮地瓜,点起火,要大家烤衣服、煮地瓜吃,安排完这一切,老人便不见了。“明天这时候,敌人会站在这里。”周玉兆目光深邃地望向夜空,说道:“小余,应该说,和老百姓在一起,我们什么也不怕。”忽然,河堤那边传来一种古怪的声音,周玉兆凝神听了一会,便和小余加快脚步向河边走去
。一会儿,他们望见那位老人站在河堤上,高高地举起锄头,在地上掘着什么东西。周玉兆走近一看,见堤上堆了一堆土,一条刚掘出来的小沟,已从堤的里边快通到河边。周玉兆愣了一愣,猛然明白过来,就快步抢过去夺下锄头,气喘吁吁地说道:“大爷,你……”老人一见他,
也不奇怪,平静地说道:“你来得正好,快回去,叫同志们来,准备过河。”“大爷,我们就是死,也不能祸害老百姓的田地和庄稼。”周玉兆激动得浑身打战。老人不言语,只是把锄头又夺过去,缓和地解释道:“澄河不太深,主要是下暴雨水来得太急,开一点口子,水一有了出处,流头就缓了,人在河里趟水走也能过去了。”“
不行。”周玉兆不等他说完,就坚决地说道,口气很硬,毫无商量的余地,而且把锄头又夺过来,把土推进沟里。老人一看他动手填沟,便暴跳起来,大声吼道:“给我放手。”周玉兆一听,便回身抱住了老人,含泪说道:“大爷,我们是人民的部队,活着是为了老百姓,死
了也是为了老百姓。”老人不等他说完一挥手说道:“你们坐下来听我说。这澄河向来就是水猛流急,有一年夏天,雨水多,也像今年这样,我下到水里,被河水冲着,命已去了半条。正在这紧要关头,我忽然想起河堤上横生着一棵老树。我一想到这棵树,心里顿时有了指望。你们看,‘指望’
这东西,看不见,抓不着,可是有多大的力量。一个人过日子,要是没个指望,那是活不下去的,活着也没有趣。现在,你们就是老百姓的指望。这个道理,你们懂了吧!”“懂了,老大爷。”周玉兆激动地对着繁星点点的天空,对着澄河,对着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暗
暗地发誓:只要有一口气在,他就要向前,就要和部队一起打回来。周玉兆站起身,拿起锄头,更用力地去填那条沟。他不知哪里来的力气,一下子把一条沟填得结结实实。老人坐在那里,不说话,他皱起眉,看着黑沉沉的河水,凛然不动。过了一会儿,他站起
来说道:“我去看一看。你们在这里等着。”说完,就大步流星地走了。一度沉寂的枪声,又响了起来,而且很近很激烈。②河水没有退,而且还在涨,高地上的水,都在汇流入河。两顿饭的工夫,老人就气喘吁吁地跑来了。后面还跟来了两个中年老乡,每人肩上都扛了五六根扁
担。“好了,好了,我捉了两条‘水鳗’来了。”老人忽然变得又风趣又活泼,长眉毛一耸一耸的,高兴非凡。那两位被叫作“水鳗”的老乡,笑嘻嘻地跟大家打了招呼,也没多说话,就和老人动手绑扎扁担。东方蒙蒙发白,天快亮了。老人和那两位老乡也把扁担绑扎好了。他们把扁担扎
成两个棋盘式的空心筏子,两个老乡一人扛着一只走到水边。老人送到水边,刚才那副高兴样子,忽然又不见了,神态又变得冷静、严峻。他嘴唇动了一阵,决断地说道:“同志们一路平安,我老了,不能送你们过河去。记住我们的澄河,明年老头子还是种瓜,等同志们来吃……”
周玉兆站在水里,仰面望了望河堤上的老人,在这一刹那间,他忽然感到自己不是在撤退,而是在向前挺进。小队渐走渐远了,他们带着一个不可摧毁的信念走远了。河边仍然站着那个人影,佝偻了身子,一动不动……(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周玉兆即使受伤也要搀扶着小余的情
节表现出他对战友的爱护;口气很硬、毫无商量余地地阻止老人挖沟,则表现出他心系百姓的品质。B.一棵老树成为老人被河水冲走后求生的指望,解放军队伍则成为老人今后生活的指望,小说以此来讴歌老百姓对解放军必将带来光
明的坚定信念。C.小说将“枪炮声”与澄河河水的暴涨放在一起进行叙述,这样安排既能构成故事发展的自然背景,又能揭示小队渡河的意外和变故。D.“河边仍然站着那个人影,佝偻了身子……”小说以此收束全文,凸显了坚定拥护解放军的老人形象,给读者以无限遐思。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
项是()(2分)A.小说运用开阔的全知叙述视角去讲述一个“伤、病、弱”的小队在热心老乡的帮助下成功渡澄河的故事,让读者获得通观全局的阅读感受。线B.小说中老人掘沟、周玉兆暗暗发誓的情节,体现了人民甘愿帮助解放军,解放军全心为人民奉献的革
命情怀,凸显了军民团结互助的主题。C.小说通过动作、语言、心理描写等刻画出老人的形象,如“急忙”“暴跳”“气喘吁吁”“跑”等词句,表现出老人的心理和情感变化。D.小说读来令人感到亲切质朴,人物语言虽浅近平实,却塑造了鲜活灵动、有
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这是因为文本使用了口语化的语言。8.本文和《百合花》都塑造了可敬可亲的战士形象,《百合花》中塑造了一个腼腆、憨厚、英勇献身的小通讯员形象,请简要分析本文周玉兆的形象特点。(4分)9.请分别分
析文中两处画横线句子中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二、古代诗文阅读(58分)(一)课内文言文(本题共10小题,20分)10.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①漫江碧透(弥漫)②穷睇眄于中天(看)③薄言有之(取得,获得)④秧根未牢莳未匝(圈)⑤静女其姝(美丽)⑥采之欲
遗谁(赠送)⑦北海虽赊(远)⑧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美好)A.①②④⑦B.②③⑤⑥C.②③⑦⑧D.②④⑦⑧11.下列加点词的释义正确的一项是()(2分)A.等终军之弱冠(等到)叨陪鲤对(惭愧地承受,表示自谦)B.恭疏短引(序)一言均赋(铺陈)C.舍簪笏于百龄(指官职)桑榆非晚(日出的地方,
表示早)D.台隍枕夷夏之交(枕着)龙光射牛斗之墟(域)12.下列各句中的“穷”字,可解释为“困厄、处境艰难”的一项是()(2分)A.穷岛屿之萦回B.穷且益坚C.羡长江之无穷D.响穷彭蠡之滨13.下列各选项中,含有通假字最多的一项是()(2分)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须臾成五采B.
说怿女美云销雨霁C.匪女之为美自牧归荑D.序属三秋时运不齐1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词义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A.①俨骖騑于上路②童子何知B.①千里逢迎②阮籍猖狂C.①白露横江②所赖君子见机D.①纤歌凝而白云遏②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的活用情况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2分)①宾主尽东南之美②徐孺下陈蕃之榻③四美具,二难并④襟三江而带五湖⑤泣孤舟之嫠妇⑥雄州雾列⑦哀吾生之须臾⑧东望武昌⑨谁悲失路之人⑩侣鱼虾而友麋鹿A.①②③/⑤⑨/④⑩/⑥⑧/⑦/B.①③/②⑤/④⑩/⑥⑧/⑦⑨/
C.①③/②⑤/④⑦⑩/⑥⑧/⑨/D.①③/②⑤⑨/④⑩/⑥⑧/⑦/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A.当其南北分者老当益壮B.胜友如云躬逢胜饯C.气凌彭泽至樽凌万顷之茫然D.举匏樽以相属举酒属客17.将下列各句按句式特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2
分)①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②极娱游于暇日③而今安在哉④崖限当道者⑤怀帝阍而不见⑥固一世之雄也⑦奏流水以何惭⑧都督阎公之雅望A.①⑥/②/③⑦/④⑧/⑤B.①/②③/⑤/④⑧/⑥⑦C.①⑥/②③/④⑦⑧/⑤D
.①⑥/②⑤/③④/⑦⑧18.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被誉为“五言之冠冕”“一字千金”的《古诗十九首》,用平浅质朴的文字表达游子思乡、闺人怨别的情感。B.词,又叫“曲子词”“长短句”“乐府”等。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的调名,叫词牌,它规
定了可供演唱的词的音乐,也规定了“词”的字数、句数、韵数等。C.“万户侯”本来指食邑万户的封侯者,是汉代侯爵最高的一层,其中卫青与霍去病是典型代表;在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指大军阀、大官僚。D.我国文学史向来以“风骚”并称,“风”指的是《诗
经》中的“国风”,“骚”指的是《离骚》,它们分别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诗歌传统。19.下列有关文中内容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A.“弱冠”,指男子满十八岁。古代男子年满十八岁要举行加冠之礼,以示成年。B.“敕令”,即帝王所发布的命令、
法令或立法。有时也称太后、太子发布的诏令。C.“乾隆”是清高宗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位皇帝只有一个年号,D.“四夷”,是古代对中原周边各族的统称,即:东夷、南蛮、西戎和北狄的合称,亦泛指外族。(二)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8分)阅
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0~24题。赵王遣使者之楚,方鼓瑟而遣之,诫之曰:“必如吾言。”使者曰:“王之鼓瑟,未尝悲若此也。”王曰:“宫、商固方调矣!”使者曰:“调则何不书其柱耶?”王曰:“天有燥湿,弦有缓急,宫、商移徙不可知
,是以不书。”使者曰:“明君之使人也,任之以事,不制以辞。遇吉则贺之,凶则吊之。今楚、赵相去千有余里,吉凶忧患,不可豫知,犹柱之不可书也。”楚庄王举兵伐宋,宋告急,晋景公欲发兵救宋,伯宗谏曰:“天方开楚,
未可伐也。”乃求壮士,得霍人解扬,字子虎,往命宋毋降,道过郑,郑新与楚亲,乃执解扬而献之楚。楚王厚赐,与约,使反其言,令宋趣降。三要,解扬乃许。于是楚乘扬以楼车令呼宋使降遂倍楚约而致其晋君命曰晋方悉国兵以救宋,宋虽急,慎毋降楚。晋兵今至矣!
”楚庄王大怒,将烹之,解扬曰:“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受吾君命以出,虽死无二。”王曰:“汝之许我,已而倍之,其信安在?”解扬曰:“所以许王,欲以成吾君命,臣不恨也。”顾谓楚军曰:“为人臣无忘尽忠而得死者。”楚王诸弟皆谏王赦之。于是庄王卒赦解扬而归之。晋爵之为
上卿。故后世言霍虎。齐攻鲁,子贡见哀公,请求救于吴。公曰:“奚先君宝之用?”子贡曰:“使吴责吾宝而与我师,是不可恃也。”于是以杨杆麻筋之弓①六往。子贡谓吴王曰:“齐为无道,欲使周公之后不血食,且鲁赋五百,邾②赋三百,不识以此益齐,吴之利与、非与?”吴王
惧,乃兴师救鲁。诸侯曰:“齐伐周公之后,而吴救之。”遂朝于吴。(选自《说苑·奉使》,有删改)[注]①杨杆麻筋之弓:即用杨木和麋鹿筋做成的强弓。“麻”应作“麋”。②邾:即“邹”,鲁国附庸国。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写出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3分)于是楚乘
扬A以楼车B令呼宋使C降D遂倍E楚约而致其晋君F命曰G晋方悉H国兵以救宋2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宫、商,古代五音中的宫音与商音,后也泛指音乐、音律。B.吊,文中指慰问,与成语“吊民伐罪”中的
“吊”含义相同。C.方,文中指正、正在,与“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中的“方”含义不同。D.血食,享受后代的牺牲祭祀,因祭祀杀牲取血,故称.2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赵王派使者到楚国,并嘱咐使者一定要
按他的话去做,但是使者却以弹瑟调音无法记在弦柱上作喻,以此告诉赵王不应用言辞来限制他。B.宋国向晋国求援,晋景公想要发兵救援宋国,但伯宗却劝谏说上天正要使楚国兴盛,不应出兵援助宋国,后来晋景公派解扬前往宋国传递不要投降的消息。C.解扬被郑国押解到楚国后,楚庄王厚赏了他,并且让他反传晋君的话,
让宋国赶快投降,在楚庄王多次要挟下,解扬才答应了楚庄王的要求。D.子贡前去吴国请求援兵,既指出了齐国的无礼之举,又分析了如果鲁国和邾国的军赋都落入齐国,将不利于吴国,最后吴王答应出兵。2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
成现代汉语,(8分)(1)汝之许我,已而倍之,其信安在?(4分)(2)使吴责吾宝而与我师,是不可恃也。(4分)24.解扬受命出使宋国,屡遭风险却能全身而退,其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分)(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6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
5~26题。渔歌子[五代]李珣①荻花秋,潇湘夜,橘洲佳景如屏画。碧烟中,明月下,小艇垂纶初罢。水为乡,蓬作舍,鱼羹稻饭常餐也。酒盈杯,书满架,名利不将心挂。[注]①李珣:五代词人,前蜀灭亡后,词人不仕后蜀,而“志在烟霞慕隐沦”,从蜀中乘船沿长江东下,经巫峡,入湖
湘,在湖南、湖北一带生活了一段时间,这首《渔歌子》便作于此时期。2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本词与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同样是描写湘江秋景,但描写的时间不同,本词写秋日湘江夜晚之景,《沁园春·长沙》写秋日湘江白天之景。B.本词与《沁园春·长沙》的意
境不同,本词选取的景物精致秀雅,江边荻花、江上碧烟、天空明月、水面小艇,意境清朗明丽。C.通过“渔歌子”这一词牌,我们可知本词叙写了江边渔人的生活,表达了对长期以水为乡、以船为家的渔人清苦生活的深切同情。D.本词写景
平淡,不事雕琢,明白如话,真实地表现了词人以隐逸为乐的内心活动,旷达超脱,余韵悠悠。26.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词句试作分析。(4分)(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4分)2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每题1分,共14分)(1)____________。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静女其娈
,贻我彤管。(《诗经·邶风》)(3)还顾望旧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忧伤以终老。(《涉江采芙蓉》)(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5)纤云弄巧,飞星传恨,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便胜却人间无数。(秦观《秦观》)(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王勃《滕王阁序》)(7)____________,风雨兴
焉;____________,蛟龙生焉。(《荀子·劝学》)(8)师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孰能无惑?(韩愈《师说》)(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10)及既上,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姚鼐《登泰山记》)(11)《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马为喻,从反面强调了学习要坚持不懈的重要性。(12)“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法是一致的。(13
)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用孔子名句,阐释了“短暂与永恒”“静止与变化”的辩证关系。(14)《滕王阁序》中,描写当地繁华富庶,都是富贵人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6分)(本题共2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8~29题。老远我就看到那棵大樟树了。那是怎样的一棵樟树?看它的主干比碾盘还要粗壮。枝盘曲着伸向天空,每一根都分明留下
铁打铜铸的英雄气,树上所有的叶子都葱绿、晶亮,它们密密簇簇,横拓出去,遮盖了村落前大半个稻场;填满叶与叶之间缝隙的,不仅有被春雨洗亮的阳光,更有比田间的蛰声更为轻盈的鸟鸣。这棵大树后面,是一栋江南常见的白墙青瓦的古民居,一种四水归堂的泥砖建筑——这是当年
毛泽东担任中央苏维埃政府主席时的旧居。虽然战争是残酷的,但战场上的风景往往如诗如画。就像这栋位于瑞金叶坪的伟人住过的古民居,无论是它瓦檐上苍郁的针菲,还是泥墙上被风雨剥蚀的苔痕;无论是它天井里潮润的细
沙,还是瓦脊上等待炊烟的雨燕,给予我的都是恬淡的乡村牧歌式的画面。住在这样的房子里,面对数十倍于红军的敌人的“围剿”,毛泽东指挥若定,他以浓得化不开的战场硝烟为墨,写下这样的诗句:“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28.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2分)A.他纳闷了—
—究竟是计算的方法失误,还是运用不到家?B.“可怜的妈妈,”箍桶匠说,“你不知道我多爱你。——还有你,我的儿!”C.你买这本吧——这本比那本好。D.三只五只的白鸥轻轻地掠过,翅膀扑着波浪——一点一点躁怒起来的波浪。2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被春雨洗亮的阳光,比田间的蛰声更为轻盈的鸟鸣,
填满了叶与叶之间的缝隙。”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四、写作(60分)3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19世纪80年代,首批官派留学生被召回国,他们发愤图强,为国家带来新气象。20世纪20年代,大批留学生回到祖国,他们赴汤蹈火,
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一批批留学生冲破重重阻碍,投身新中国建设,创造无数奇迹。20世纪80年代,大量中国青年远赴海外,谋求发展,书写别样人生。21世纪,出现留学生“归国潮”,同时,中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青年是
时代发展的晴雨表,也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作为一名正在求学路上努力奋斗的当代青年,读了上述材料,你会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发言稿,在班会上与同学分享。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